/
1

第二章 侨居地

第一节 华侨分布

莆田县海外华侨旅居地,从马来亚(包括今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开始,逐步扩展到暹罗、荷印(今印尼)、沙捞越、北婆罗洲(今沙巴)、文莱以及美国、日本、英国、比利时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7年10月,县侨务部门统计,全县旅外人口近30万人,其中:马来西亚9万人,印尼8万人,新加坡7万人,泰国、美国各0.5万人,另有4万多人分别旅居在文莱、澳大利亚、加拿大、缅甸、菲律宾、日本、英国、德国、荷兰、越南等国。

1989年12月,全县华侨、莆籍华人共306959人,相当于全县总人口的22.53。

第二节 华侨从业

莆田人远渡重洋谋生,在侨居地,最初大多从事垦荒、种植、筑路、建房、开矿、拉车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及小商小贩。据统计,50年代初期,在印度尼西亚的侨胞,三轮车出租商占10%,汽车业工人10%,雇佣工人18%,经营汽车、自行车零件商主25,其它行业24%,农业10,教育工作者3。在越南,理发店主、碾米商店主和工人占85%,其他行业占15。在暹罗,全是经营汽车、自行车及其配件的大小商家。在缅甸,全是经营杂货业的小商。在马来西亚,汽车业工人及车床工人35%,塑胶工人5,经营汽车、自行车及其零件商和轮胎复新业主25%,塑胶业4%,垦荒、捕鱼、理发、杂货等10%,教育工作者1%,三轮车工人20%。70年代初期,在吉隆坡、芙蓉坡等地仍有极少数人拉人力车,也有当锡矿工人、橡胶园工人和垦荒、捕鱼、烧窑、采石、打铁,当裁缝的。

60—70年代,莆籍侨胞中的年轻一代脱颖而出,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了良好的中高等教育,在工商企业界的运作十分活跃。子承父业者,则把老一辈的企业推向一定规模的经营,并瞄准市场,抓住机遇,开辟新的投资领域;从事苦力劳务者的子弟,亦不甘屈居人后,便改弦更张,奋发进取,多有成就。这使集中侨居在东南亚各国的莆田人,在经济上突飞猛进而多元拓展,也成为这一时期莆田旅外乡亲经济上的一大特点。现在,在东南亚各国,金融业、地产建筑业、机械制造业、汽车五金业、航运业、石油化工业、酒店业、大型种养业、纺织业、木板材业等,几乎业业都有莆田人雄踞其间,并领一方风骚。泰国的林文龙兄弟、马来西亚的张德麟、姚玉池,新加坡的李庆传、黄金宣、黄志祥,印尼的陈财基兄弟、关文龙、陈江河等都是这一时期崛起的经济上很有成就的一代新人中的代表。在高科技领域中,海外莆田人也占据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各方面的专业人士英才辈出。美国数学博士、纽约福德姆大学数学系主任陈玉清教授;美国化学博士、杜邦公司高级研究员方振声;美国化学博士、国立星加坡大学理工学院副院长李瑞容教授;美国医学博士、国际著名心胸外科专家黄令南,美国电脑专家王宝硕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与此同时,在政界,海外莆田籍人后裔的参政意识也大为加强,许多学有专长的青年精英开始走向政坛并崭露头角,如现任泰国国会议员的林文虎,现任泰国中央政府社会发展部副部长级常务官的林文丰,现任马来西亚中央政府劳工部长的林亚礼,曾任新加坡政府内务部官员的沈怀汉,曾任马来西亚国会议员的方金小、方德源等,都是杰出的代表。

1987年10月,县侨务管理部门了解:全县旅居东盟五国的华侨,所从之业仍以经营汽车业的为最多,从事电器、建筑、地产、石油、金融、船务以及种植业和冶金制造业的居其次。

第三节 社团组织

在侨居国,侨胞都建立社团组织,其中部分由莆籍华侨单独组成,多数由福(清)莆(田)仙(游)同乡或闽籍同乡联合组成。旨在联络乡谊,为同乡排优解难。

一、旅马(马来西亚的简称,下同)侨团

太平兴安会馆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8),在太平创建,初名“福兴仙馆”,是福清、莆田、仙游三县侨胞的联合组织,为全马历史最悠久的兴化同乡会馆。1948年改称“太平兴安会馆”。

古晋兴安会馆 1949年成立,凡操兴化方言者均可加入,为当时古晋一个较大的同乡会。其前身是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渔业公所。

槟城兴安会馆 1932年成立。其会员包括旅居泰国南部各府的莆籍同乡。雪隆兴安会馆1934年成立。

诗巫兴化莆仙会馆 1938年成立。

马六甲兴安会馆 1945年10月成立。

霹雳兴安会馆 1945年12月成立。

麻坡兴安会馆 1948年成立。

吉兰丹兴安会馆 1953年成立。

关丹兴安会馆 1954年成立。

森美兰兴安会馆 1954年成立。

吉玻福莆仙同乡会 1956年5月成立。

巴生滨海兴安会馆 1957年成立。

昔加末福莆仙公会 1966年成立。

登加楼兴安会馆 1968年成立。

峇株巴辖福莆仙会馆 1970年成立。

巴生滨海福莆仙同乡会 1970年8月成立。

居銮福莆仙公会 1975年成立。

金马仑兴安会馆 1976年4月成立。

山打根兴安会馆 1976年4月成立。

诗巫兴化场边同乡会 1978年成立。

天定兴安会馆 1978年7月成立。

柔南兴安会馆 1978年7月成立。

瓜拉庇捞福莆仙公会 1978年11月成立。

美里兴安会馆 1979年9月成立。

亚庇兴安会馆 1979年9月成立。

淡马鲁兴安会馆 1982年8月成立。

乌鲁冷岳兴安会馆 1985年成立。

民都鲁兴化公会 1986年成立。

此外,还有雪兰莪自行车商会、车商公会、霹雳车商公会、自行车工业公会、马六甲车商公会、吉兰丹车商公会等行业性公会,其成员大都皆经营车业的莆田人。

二、旅新(新加坡的简称,下同)侨团

新加坡兴安会馆 民国9年(1920)成立,是新加坡最早的兴化华侨同乡组织。70多年来,倡办宏文学校,发展工农商业,促进社会经济繁荣。

新加坡莆中高平公会1947年成立(“中”指忠门,“高”指北高,“平”指平海,埭头乡原属平海,所以没有“埭”字)。会员是忠门、北高、平海、埭头四个乡的侨胞,以埭头的为最多。

福莆仙乡侨联谊社 1947年成立。

南洋莆田会馆 1956年成立。

此外还有荔城俱乐部,新加坡福莆仙公会;有新加坡车商公会、汽车胶轮商会、载客三轮车车主公会、交通特示公会等。这些行业性公会,其成员大都是经营车业的莆田人。

三、其它侨团

在泰国,有泰京福建会馆,又称泰国福建会馆,是全国性侨团组织,在各府(省级建制)设有联络处。另有合艾市泰南福建会馆,泰南中华慈善院。

在印度尼西亚,有雅加达兴安会馆、巨港兴安会馆、锡江兴安会馆、泗水兴安会馆、坤甸兴安会馆、棉兰兴安会馆、三宝垄兴安会馆、占碑福莆仙同乡会、梭罗福莆公会以及1922年由莆仙同乡组织的泗水仙溪公会和1952年由福州、莆田两地侨胞组织的泗水福莆同乡会等。60年代后期,华侨社团被取缔,各地改用宗教团体名称,如“九鲤洞”、“广化寺总义祠”、“棉兰东岳观”和福利团体如“泗水福莆福利基金会”等形式联络乡谊,扶贫济困。

第四节 侨居地建设

莆田侨胞在侨居地从事工农业、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工商服务等业,他们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为侨居地各项建设作出贡献。

元末,仁德里台谏坊俞良甫,在日本经营雕版业,刊刻佛经和中国文学作品,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为繁荣日本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江口镇姚为棋在吉隆坡开设福隆兴脚车修理铺,先后提携亲友多人,到30年代,形成“兴化帮”、“福莆仙帮”。80年代,“兴化帮”的汽车公司、复新汽车轮胎公司、摩托公司、公共巴士公司等,分布于大半个东南亚,有力地推动所在地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0世纪初叶起,莆田侨胞先后几批到沙捞越和沙巴洲,创建兴化垦植场种植橡胶、胡椒;设立渔寮、开办渔行,经营渔业,并有个别同乡到南洋执教。其后,去执教的不断增加,仅新、马两地就有莆籍教师100多人。40年代,南洋各地又创办华校进行华文教育。

60年代以来,侨居海外的莆田人随着从业领域的拓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其中有的成为有世界影响的企业家。70年代末,黄文华在雅加达、棉兰等地设厂,引进日本生产线,用日本零件组装家用电器,职工总数达3000人。李文正先生与内弟李文光、李文明等于1972年创办泛印度尼西亚银行,是印尼最早参加国际金融市场的华资银行,与世界十大银行建立业务关系,李文正也因在金融经济方面表现了极为卓越的才能而被香港《亚洲金融》(杂志)选为1983年度最杰出的银行家。黄廷方在新加坡经营远东地产置业有限公司、远东工程投资有限公司、远东发展工程有限公司、远东金融机构等,80年代初,他又在香港设立信和置业有限公司。旅外莆人在侨居地的事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了侨居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