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三章 体育竞赛

第一节 田径

田径运动一直是莆田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培元学堂召开第一届校运会起,一直沿袭至今。

民国8年(1919),宋国祥作为中国队代表成员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四届远东运动会。民国10年,吴德懋懋作为中国队代表成员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同年11月,吴德懋在福建省第二届学校联合运动会上,获得甲种个人总分第一名,黄淮钦获跳高和跳远第一名,吴锦湘获220码低栏第一名,程天泗获得跳高第二名。民国15年,程天泗又在闽南十三县联合运动会上夺得男子十项全能第一名。

民国10~15年,吴德懋作为中国队代表成员参加在日本大坂举行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民国13年,又参加在武昌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获五项全能和十项全能冠军,个人总分第一名。民国14年,他又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七届远东运动会,以2431分的优异成绩获男子五项全能第一名,为中国队夺得唯一的一块金牌,为国争光。

民国21年1月,莆田县举行第一届体育运动会。推动田径运动的发展。第二年,由程天泗;翁祖烈、林振新、李绍远率领的莆田男女田径队,赴福州参加全省预选赛,陈鸿筹、许梅英、黄琼英、林清渠、陈金莺被选入省田径队。他们于同年10月参加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许梅英获得女子200米第四名,成为莆田女子在全国运动会上得分的第一人。

民国23年11月,在福州举行的省第四届运动会上,莆田县女队夺得田径团体冠军,男队名列第三。舆论界盛赞“莆田姑娘异军突起”。次年9月,县派出70多名运动员,参加在厦门举行的全省第五届运动会。女子田径队再获团体冠军,男子获田赛冠军,全能赛亚军。同年10月,在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唐端媛夺得女子跳高第一名,破大会纪录。吴锦祺获得男子十项全能第四名。另3名女运动员分别在其他田径项目中得分。

民国29~35年,莆田的田径运动员连续3届夺得福建省第四行政区(10县)运动会男、女田径总分锦标。其中1人打破全国纪录,4人6项打破福建省纪录。

民国36年冬,莆田体育协进会发起组织的莆田田径访问团出访福州、上海、南京等地,连连取胜,并打破5项福建省纪录,刷新10项上海市纪录,14项南京市纪录,名震全国。

民国37年5月15日,以莆田县运动员为主力的福建省体育代表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

七届全国运动会,夺得女子2项冠军、2项第三名和男子2项第五名。至民国37年,莆田田径运动员共破、创3项全国纪录,获得福建省第四行政区运动会田径单项冠军的共37人次。

建国后,以田径为主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1950~1990年,莆田县先后举行31届体育运动会,促进田径运动在全县普及,运动水平不断提高,民国时期的田径纪录全部被刷新。大批田径优秀运动员迅速成长,继续保持跳跃、全能、跨栏等田径项目的优势。

1950~1978年,莆田县田径运动员在历届省运会比赛中获金牌44枚,在历届全国运动会比赛中获金牌5枚,银牌8枚,铜牌10枚。

1978年以后,田径运动进入新的阶段。一些运动员冲出国门,进入国际体坛,一大批优秀新手脱颖而出。至1990年,参加全国性田径比赛,获得前三名的15人次;参加全省运动会,获得单项第一名的有50人次。刘玉煌、翁康强、李元璋、蔡军、郑志佳、郑建才、黄纪萍先后跨进国家队或国家集训队。刘玉煌先后2次打破亚洲跳远纪录,1次打破亚洲室内跳远纪录,9次破、创全国纪录。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得男子跳远第五名。1980年,郑志佳以7.37米破世界中学生运动会跳远纪录。翁康强夺得第九届亚洲运动会十项全能第一名,先后6次破、创全国纪录,在第23届奥运会上,以7762分进入前15名。刘玉煌、翁康强先后被评为中国“田径十佳”运动员。

1983~1990年,莆田县先后3次(1983年、1986年、1989年)被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授予“田径之乡”称号。

第二节 球类

一、篮球

清光绪三十年(1904),培元学堂率先提倡篮球运动(距世界篮球发明仅8年),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只选一个较平坦的场地,用两个去底的竹篮,分别钉在一定距离的2个木架上,就算为篮球场。清光绪三十四年,兴郡中学、哲理中学、砺青小学联合举行的校运动会上,篮球即被列为比赛项目。民国8年(1919),清华大学的莆籍学生宋国祥被选入国家篮球队,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四届远东运动会,夺得亚军。他是最先作为国手参加国际篮球比赛的莆田籍选手。

30年代,学校把篮球运动列入课外活动项目,并经常举行校内、校际篮球比赛,促进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赛从学校逐渐推向社会,县多次组队参加省、区篮球比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民国18年莆田队战胜福州强队“遗珠队”,3年后战胜省城许多强队。

40年代,篮球运动又有进一步的发展,竞技水平明显提高。民国31年4月,县篮球队在闽南12县参加的“闽纵杯”篮球锦标赛中,获得女篮冠军、男篮亚军。翌年,在福州以全胜的成绩捧走“德懋塔”。民国35年,又获第四行政区第三届运动会的男子篮球冠军。同年3月,莆田“旋风”篮球队在福州连胜名队,成为全省篮坛的劲旅。

建国后,群众性的篮球运动迅速发展。每逢节假日和业余时间,篮球成为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不可缺少的活动。50年代,是篮球运动蓬勃发展时期,莆田在省级比赛中名列前茅。1957年,有两名选手入选福建省篮球队,3名选手分别代表华东地区和八一队参加国内外比赛。

70年代至80年代末,篮球运动又有新的进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曾先后两次在省篮球赛中夺得男篮冠军,女篮亦获第三名。

二、排球

20世纪初,哲理中学首先开展排球运动,接着,兴郡中学、砺青小学等学校相继开展,列为学校运动会的重要竞赛项目。

民国9年(1920),哲理中学在省第一次学校联合运动会上,取得乙组第二名。民国16年,这个队又在省运动会上夺得第二名。民国19年,体育界首次分别组织篮球、排球联队赴福州比赛,战胜当时省内实力较强的福州联队。同年5月,吴德懋、程天泗、翁祖烈等在上海临时组织“蒲德”排球队,战胜上海市排球队,轰动上海。

民国29年,莆田女排连续3届夺得福建省第四行政区运动会排球冠军,男排也夺得第三届第四行政区运动会金牌,并涌现一批省级水平的排球运动员。

建国后,排球运动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开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1951年,莆田男、女排球队有6人入选省代表队,同年4月,又有男、女各1名入选华东区代表队,参加全国比赛。

1952年11月起,县男女排球队在专区比赛中分别获得冠、亚军。同年,有多人被选入为地区代表队,在省与全国排球赛中发挥重要作用。女排运动员方元贞还代表中国青年队参加在苏联举行的世界育年联欢会排球赛,为莆田县女运动员出国参赛的第一人。男排运动员肖德良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排球队副队长和福建省男排教练。

60年代,排球运动提高到新的水平,人才辈出,成绩斐然。洪志敏、许秀梅、沈散英,范籁英、林尚英分别进入了国家队和“八一”队。紧接着许文然、许文新、方涵英等12人分别成为福建省排球主力队员和体育院校、部队排球队的骨干。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排球一度停止训练,排球运动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

70年代,排球运动恢复发展。1974年,县男子排球队在省第六届运动会上夺得第一名。1978年,县排球队参加莆田地区第一届运动会夺得女排第一名、男排第二名。莆田女排队员许秀梅进入国家队,先后参加第七届亚洲运动会和世界排球锦标赛。陈玉霖、许文新出任福建省女、男排球队主教练。朱永泰在福州部队任排球队主教练。

80年代,向国家队输送5名排球国手。莆田排球健将颜建明曾任中国男排副队长。林国清成为中国女排主力,为夺得国际大赛五连冠作出一定的贡献。1986年,国家男排分成一、二队,由莆田许文新执掌教练的国家男排二队(有4名主力是莆田运动员)于同年8月全国男排“六强赛”上,战胜国家一队。1987年男排运动员参加莆田市第一届运动会,夺得第一名。1990年10月,许文新任中国男排助理教练,许国荣为中国男排主力队员,在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上,为中国队夺得冠军作出贡献。

三、其他球类

县内羽毛球、足球、乒乓球、网球等运动起步较晚,但也逐渐形成群众性的体育运动。乒乓球、羽毛球运动在县内各地可见,中小学、机关企事业单位更为活跃。网球、足球也有不少爱好者,并涌现出类拔萃的人才。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的宋俊祥被选进国家足球队。该队于1921年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夺得冠军,是我国在国际体坛上首次夺魁。县体育主管部门积极引导组织和培养人才,并向省、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至1990年,莆田籍的羽毛球运动员刘小征、翁建德、林义雄、蔡子敏、黄宏图等人先后到印尼、泰国、日本、柬埔寨、越南等9个国家和地区参赛。足球运动员黄文森、网球运动员陈正华、水球运动员侯满、乒乓球运动员陈宝庆都曾出国参加比赛。

第三节 自行车

50年代,莆田始开展自行车运动,此后,涌现出许多省级、国家级水平的优秀选手。

1954年3月,林天华、戴妹九、郭亚哥、柯阿荣、沈天机等人首次参加华东地区自行车比赛,全部达到国家运动健将标准。同年11月,戴妹九在县第五届运动会上,打破男子自行车500米全国纪录,张文海、林天华破自行车华东地区纪录;1958年11月,戴妹九在全省第三届运动会上以2∶17′27″4的成绩打破意大利班尼德蒂创造的自行车100公里的世界纪录。

60年代初,自行车运动员李玉凤、林炳荣、沈天机、朱玉山也先后刷新自行车某些项目的全国和全省纪录。

1963年11月和1966年11月,李玉凤在第一届和第二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分别夺得女子1公里(计时)冠军和1000米、3000米(计时)两枚金牌。她先后9次打破全国纪录。60年代后期,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自行车运动水平下降。

70~80年代末,自行车运动得到恢复,先后向省体工队输送一批优秀运动员。

第四节 游泳

建国前,游泳只是一种洁身锻炼的群众性活动。建国后,游泳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得到重视和发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1954~1956年,莆田连续举行3届游泳比赛,一些项目的成绩接近全省水平。1957年,县体委举行一次“万人渡江”竞赛,盛况空前,促进了游泳运动的发展。

60年代后期,因“文化大革命”影响,游泳竞技活动中止。

1975年,经省体委批准,莆田县开设游泳普通班,进行游泳运动员的专业培训,并拨款建成长50米、宽25米,拥有10条标准赛道的游泳池。1978年又获准开办游泳重点班。运动员经刻苦训练,技术明显提高,一大批游泳运动员相继出现,游泳运动员岳晓霞(女)还出访阿尔巴尼亚。1973年9月至1985年,莆田籍游泳运动员参加全国性比赛,获得前三名的有16人次;1973~1986年参加全省比赛,获得第一名的有23人次。1982年,男子游泳健将吴金煌参加在印度举行的第五届亚洲运动会,夺得两枚银牌、一枚铜牌;在其他国际比赛中,获一枚金牌,两枚银牌,一枚铜牌。

第五节 棋类

民国19年(1930),莆田人林兆麟参加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全国象棋比赛,连闯五关,荣获亚军。著有《象棋开局研究》,《象棋实用残局研究》等书20多种。他又是莆田有名的棋谱收藏家。

30年代,莆田省级一流水平的选手连学正,曾与全国象棋大师谢侠逊对弈,互有胜负,被谢赞誉为“执上海棋坛牛耳”的优秀棋手。这一时期,还先后出现郑鼎成、陈庆增、张剑鸣、郑尚光、郑玉娇、柯鸿孙等棋坛名人。40年代,又涌现出肖一平、张天恩、黄寿棋等好手。

建国后,棋艺水平不断提高。1956年,在晋江专区13县、市举行的象棋比赛中,莆田县获团体总分第一名,肖一平获个人总分第二名。1957年,晋江地区13县、市举行围棋、象棋比赛,黄维良获中国象棋第一名,肖一平获围棋第二名。

莆田籍棋手吴淞笙,11岁起得到围棋名师林勉的指导,1963年获得五段棋手称号,70年代末被评为中国第一批九段棋手之一,曾8次出访日本参赛,战胜日本九段围棋高手牛之滨撮雄、三五裕孝、水野弧士等。他是中国围棋协会委员,国家围棋队教练,多次担任全国围棋裁判长。

1974年,莆田地区7县举行象棋比赛,黄维良、肖一平双获第二名,黄维良还先后获得莆田地区1975年、1977年象棋比赛第一名。

80年代,随着“老年人体育协会”、“青年之家”的相继成立,棋类成为青年和退休老人文娱体育活动的重要项目。

第六节 举重

建国前,只有习武、学拳者才进行举鼎、举石、举铁等练习,不作为体育运动项目举行比赛。

建国后,开始近代的举重运动,涌现一些举重能手,吴玉铸、郭明福等先后获国家运动健将称号。1958年,吴玉铸进入省举重队,第二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运动会,1965年9月,在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上,取得男子中量级第五名。1964年5月,郭明福在全国举重锦标赛上,获轻量级总成绩第2名。

70年代,省体委把莆田县列为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训练基地后,举重运动没有继续发展。80年代末,为迎接省、市运动会,才聘请省举重队退役队员来莆举办短期训练班。

第七节 其他项目

莆田的体育运动,除上述优势项目外,还有一些其他项目受到人们的青睐,也有高水平的体育人才涌现。如:摔跤健将郭明福,帆船名将刘美云,射箭好手林淑华、李献武,武术高手洪光荣等。

第八节 体育运动会

民国初期,体育运动会都是学校内体育运动会。

民国21年(1932)1月,莆田县举办第一届全县运动会,竞赛项目仅限于田径。至民国34年,共举办7届全县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增加篮球、排球和网球。第五届运动会破省纪录4项,第七届运动会破省纪录5项。

民国35年,莆田县承办福建省第四行政区第三届运动会。

民国36年5月,举办第八届县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为田径、排球、篮球。这次运动会破省纪录2项。次年11月,举办第九届县运动会,竞赛项目为田径、篮球、排球。这次运动会破全国纪录1项、破省纪录2项。

建国后,随着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体育运动的范围和项目也逐渐扩大。1950~1990年,共举办12届全县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有田径、篮球、排球、拔河、自行车等。同时利用县内的体育设施承办全国、省、市运动会。1954~1990年,承办或主办全国性的比赛4次,省级比赛30多次,市级比赛40多次,各种项目的邀请赛近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