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东山胜地 后塘世家

——乌石街

乌石街,今为胜利北路,位于古兴化城西北偏,因街之东北隅有名山称“乌石山”,得名。街南抵洞桥头与北门街相接壤,北至乌石山为界。在宋时,乌石街便是一条由望京门(北门)出入城的直接通道。明扩城后,街西置设西门,成为军事防御重地,人称兴化城第一关。其时新开北门即拱辰门,乌石街和后埭街、石幢街仍然是兴化城内纵向的主要通衢大道。乌石街境辖有巷:东岩巷、洋沟墘巷、龙井巷、画屏巷、后塘巷、草舍里、濠浦巷、下井巷、下萧巷。

聚居乌石街境域的方、陈、林、李、柯、萧氏等是世家大族。这些家族创建有诸多族祠家庙。其中名祠有:宋主客郎中林冲之、明御史林大辂祠堂,方氏大宗祠、方良永“尚书祠”,陈氏“中议祠”,柯维骐“修史堂”等。该街之乌石尾亦是明布政使严洤故居、史学家柯维骐故居,草舍里有明布政使方良节居第、方良永“尚书第”,下井是清水利功臣陈池养故居。先民还在乌石山下、龙井巷、下井巷、濠浦巷以及明宗书院等开凿几口古水井,是为古迹。

这里的宗教活动场所有:洞桥头真武坛(北极殿)以及水镜亭、王灵宫,龙井巷太师府、北斗楼,濠浦巷帝君祠,洞桥头虎亭寺、第一堂,东岩巷白云岩,龙井寺、画屏庵,以及清风岭天后宫、西门新创的城隍庙。辖境内里民还设有兴泰社、濠浦社、兴安社等里社。东山巷亦有林孝子阙祠、西门有知府“奚公祠”等公祠。洞桥头有明宗书院,清代更为兴安书院。这些祖宗遗留下来的古迹,随着历史社会变革或改或废或毁,多已无寻:保存至今的只有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真武坛(北极殿),以及清风岭天后宫、西门新城隍庙。

而乌石街境内的乌石山(东岩山)是兴化城的一座名山。旧时山上怪石嶙峋,苍松满山,摩崖石刻,点缀其间。乌石山是宗教朝拜圣地,宗教寺庙、家族祠堂环列福地,名人书舍、楼台亭榭藏若幽处。东山凌晨登高,眺望东海日出,有莆田二十四景之首景“东山晓旭”。而遗存至今的古迹只有东岩报恩教寺、金刚旧刹、禹门亭、东山祖祠和妈祖行宫,以及儿棵古名树。

乌石街,“旧时大路所经,民多兴贩贸易,有竹木行”,(《重刊兴化府志》卷9《里图考》)设有商贸市场即“乌石市”。其街为城乡农副产品交易集散地。

街名变迁

在宋时,乌石街尚在军城之外。宋李俊甫《莆阳比事》记述家族时均以“乌石”称呼,诸如“乌石方”“乌石林”“乌石郑”“乌石萧”等。而“乌石街”之名是否已载入宋志,今不可考。

明洪武扩城后,乌石街境地围入兴化府城内。明清朝以“乌石街”名编入弘治志、乾隆志《里图》,隶属东厢。

民国时期,乌石街与北门街、驿前街、龙门下统称“大同路”,后又改称“南马路”。民国22年(1933),行政区划设立乡镇时,乌石街又以“真武坛街”隶属城西乡乌石铺。

1949年后,南马路更名为“胜利路”,因旧乌石街地处胜利路的北段,故称为“胜利北路”。因路铺以柏油,俗称“柏油路”。迨至21世纪初,路名又更改为“胜利北街”。而邑人至今仍常呼旧名“南马路”。

旧街概览

宋兴化城出望京门过洞桥即入乌石街。其街地势南低北高,循北而进,旧时地称:洞桥头、真武坛、横街、乌石尾。

洞桥头 指望京门过濠桥之地。旧时濠桥在必先洞前,故得“洞桥”名。弘治志载:“乌石街,其地南抵旧必先院前石桥。”其桥头这一带地俗称“洞桥头”。宋时,“以收恤疾病癃老之人,为德至渥”,大观间(1107—1110)尝在洞桥头建“安养院”。元代又将安养院旧址改为“养济院”。“至元三十年,廉访司佥事张孝思查举旧制建,收养孤老笃疾之人。堂其中以祝圣,厅其西以会官。旁列子舍,外植坊表。亭庑庖福,敞朗完好”。院内建有“张孝思祠”。明洪武十八年(1385),重修养济院。西为厅,匾曰“发政”;东为堂,匾曰“施仁”;立亭于堂前,匾曰“必先”;外立坊门,内列房舍。(《重刊兴化府志》卷25《礼纪·恤典》)

弘治四年(1491),知府王弼以“必先院”改为“兴化府学射圃”。乾隆志载:“原旧址在望海门外,为民所侵。正统八年,佥事李在修复之。因建观德亭其中,师生多病其远。成化间,知府岳正徙于迎仙门内之右。”弘治四年(1491)又改府学射圃于必先院之址,而以旧射圃予县学。六年(1493),知府王弼迁建“必先院”于肃清门外郡厉坛之右。每月例给每人米3斗、柴90斤、寒暑布衣各1匹,死给棺具。其涵江、水南两处皆属焉。弘治十五年(1502),在西门内射圃东建有“军器局”。

万历二十三年(1595),知府李大钦在洞桥头的兴化府射圃之址上建“明宗书院”。清顺治十八年(1661),沿海迁界,平海卫城废。康熙三年(1664),知府李英将原暂寓于古谯楼右即文昌宫的平海卫学,迁至洞桥头府学射圃,并将明宗书院改建为“先师庙”。乾隆五年(1740),知府宫兆麟改“明宗书院”为“兴安书院”。(详见“明宗书院”条)

洞桥头而下,即小西湖上堰,堰上架有石板桥,其地俗称“河尾”。宋时有李氏家族环居这里。李俊甫《莆阳比事》载云:北门濠边李、北门墙兜李,为“郎中德昭之后。知县德辉之族”。李德昭,字子晋,曾祖李至评,始由温陵迁莆之北郭。德昭为崇宁五年(1106)进士,官终提举广东、度支郎官。德昭弟德辉,字子光,重和元年(1118)进士,官至南恩州阳江知县。洞桥头东北角,今荔城区建行之址,李氏建有“侍御祠”。

真武坛 洞桥头循北地近50米即是。因此地有道观“真武坛”,而得地名。其地古迹有:真武坛、水镜亭、王灵宫、虎亭寺。

真武坛 亦名“北极殿”,主祀玄天上帝。1993年列为莆田市市级文物单位。(详见“真武坛”条)据耆老云:旧时北极殿玄天大帝左,辟有一室为里社,祀社公社妈。至于里社之名,有关史料记称洞桥头有“兴安上社”,或是。有人说里社在北极殿内,也有人说原里社是在真武坛外之西地,《郡城记》则称有“兴文社”,今无迹可考。

水镜亭 在乌石街东侧,与真武坛相向,明代创建,二层楼,祀汉钟离、李铁拐、吕洞宾三仙。其庙墙头有不及1米高的壁龛,浮塑一尊使者(鬼卒)神像,里人呼为“六二者”。据说香火盛过玄天上帝,祷祈者不绝,诞辰时演戏连台。民国17年(1928),修建福厦公路经此,只保留街西侧的北极殿,而街东建筑物均被拆除。

王灵官 在乌石街东侧即水镜亭左,斜对真武坛。今废。古制道观山门有王灵官神。按《陔余丛考》云:神名王善,宋徽宗时人。从四川人萨守坚受符法,为林灵素再传弟子。死后封为“先天主将”,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道教号为玉枢火府天将。神像赤面红须,三目,金甲举鞭。莆田道观中并无此神,但玄天上帝庙侧皆另建一间小庙祀之,寓“以水制火”之意。

虎亭寺 在乌石街东侧,斜对真武坛。相传古时黄涅槃骑虎往来囊山和石室岩间,常停歇于此,建有亭,故地名“虎亭”;后建为寺,称“虎亭寺”。原梅峰居委会、幼儿园以此为办公之用。旧城改造时拆除。

横街 指真武坛北至西门巷的东巷口之地。真武坛北偏、街西侧内有“欧氏祠堂”。乾隆志《里图》载,乌石街有“欧巷”,欧祠附近居住有欧姓家族,欧祠北侧有通往西门的东西向小巷,明扩城后称为“西门巷”。欧巷或是旧名?欧祠为城厢蔬菜脱水厂仓库,后改建为民房。

乌石尾 在乌石山西麓,“由东岩山发脉,前起一阜,有石窿然”。乌石尾亦称“小柯山”。乾隆志载:“距山之西数十步有石隆然,名小柯山,正德知府柯英自乡柯山徙此。”故名。

乌石尾旧有明布政使严洤居第。严洤,字宗源,号纯庵,本姓“姚”,曾祖姚仲,赘严,隶军籍,例不得复姓,因而冒姓严氏。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入太学。时柯潜亦在太学,俱以诗书擅名。景泰五年(1454)登进士第,选翰林庶吉士,与潜同修《环宇志》。授江西道监察御史。丁内艰,服阙,改云南道御史。升至湖广右布政使。时邑人广东左布政使彭韶撰有《送严宗源之湖广序》。洤生性严毅,居官清慎,勤于政事,不徇私情。成化十九年(1483)九月,命之为左布政使,然因督修江堤过劳成疾不起,未就而卒,归葬莆田。郡人南京户部右侍郎郑纪特为其撰行状,祭酒费訚立传。正统十二年(1447),指挥张刚等在井亭街为严洤中举立“武秀坊”;景泰五年(1454)登进士第后改为“进士坊”。成化二十二年(1486),知府丁镛等在乌石街为严洤立“方伯坊”。

弘治间,柯潜从侄孙、徽州知府柯英由安乐里柯山(今灵川镇柯朱村)徙居乌石尾,购得原布政使严洤宅第:柯姓便成了乌石尾的新主人,其地因此得名“小柯山”。柯英,字汝杰,号西坡,弘治八年(1495)举人,十二年(1499)登进士第,官大理寺评事,迁南京徽州府知府。正德五年(1510),以刘瑾党羽黜官。柯英子维熊、维骐,孙本,曾孙茂竹,玄孙昶俱登进士第,称之为“五世进士”。

柯维熊,字奇徵,号石庄,正德八年(1513)举人,十二年(1517)登进士第,官至工部郎中。

柯维骐,字奇纯,号希斋,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未赴,辄引疾归。而后矢志讲学著述,编著有《宋史新偏》。以故,柯维骐居第,后世人称为“修史堂”。(详见“柯维骐与修史堂”条)

柯英孙本,字正之,号龙山,维熊子。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二十九年(1550)登进士第,官至浙江按察司佥事。维骐孙茂竹,字尧叟,号绳希,万历七年(1579)举人,十一年(1583)登进士第,官潮州府海阳知县,以劳瘁卒于官,以子昶贵累赠右通政。茂竹子昶,字季和,号和山,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次年登进士第,授鄞县知县,补河间知府,治行称“三辅第一”,终为右佥都御史。以忤魏忠贤且母老,致仕归养。

明时,在小柯山,有为柯英及子维熊、维骐立“父子兄弟进士坊”。乌石街,亦有为柯英一门立“进士坊”。

柯氏环居修史堂之地称乌石尾“上柯”,过上柯循东之地便称为“下柯”。乌石街南侧即原莆田县农机公司北,亦建有“柯氏祠堂”,规制不小,祠前壁墙镌一石刻曰“柯谷”。

乌石尾柯氏修史堂西北偏,有九牧林前埭林氏古墓葬。位于乌石街西侧有座牌坊,过坊门可通往古墓。《前埭林氏大宗族谱》载称:“三世祖兵曹参军公暨妣夫人郑氏墓,在乌石山艮坡即古延兴里北亭之原,坐癸向丁,穴名‘仙人佩剑’”,“洪武辛酉辟城永清门,墓始属城内。天顺间葺治,得土中铜钊一镌”,“五世祖徵士二十公墓,在乌石艮坡山,兵曹参军公墓左,坐辛向乙,唐大顺间妙应禅师所卜,穴名‘荷叶泻珠’。”其墓位于原莆田地区汽车十团路边。两墓均以三合土筑建。兵曹参军即林苇孙、林恕长子林逢,官晋江县主簿,迁左武卫兵曹参军;五世祖即林永,字懋时,林苇五世孙,唐博士。据清风岭巷的老太宋金珠说,她这一家族即是守墓人,居于此传衍。

西门内旧有“奚公祠”。《前埭林氏大宗族谱》卷4《墓考》载称:“奚公荒祠与(三世祖林逢)祖墓毗连。”奚公名世亮,湖北黄冈人,延平府同知。嘉靖壬戌来摄兴化府事月余,倭寇围城,阖门殉难。

东山览胜

乌石街东北隅有名山曰“乌石山”,俗称“乌山”,为兴化城名山。山因多奇石,且呈乌色,故名。乌石山形似麒麟,报恩寺石塔活像麒麟独角,明隆庆后又有“乌石现麒麟”之传说,以故,又称“麟山”。福建按院龚一清题字刻石名曰“麒麟山”。清直隶知州郑庆兰《登东山》有诗句云:“奇石岈嵯峙,麟山紫气红。”宋《莆阳比事》云:“广化、华严,谓之南北二寺;乌山陈岩、石室妙应,谓之东西二岩。”乌石山因而称“东岩山”。后又简称“东山”。

宋时,乌石山在军城外。洪武初辟城,始围乌山半在城内,此为明兴化府城。万历九年(1581),知府陆通霄以“跨山腰之半,遗其高者于外,不利防守”,“重扩西北城垣,将高冈包围在内”,即“重城”也。

乌石山与梅峰自太平山各另分脉而过。明郑彦成《乌石山赋》云:“南望则八壶屏列,万灶烟浮,簇簇人家,卫谯楼也;北望则莲峰迭出,壁削巉岩,若俯若伏,揖东岩也;东望则汩汩汤汤,左右映带,瞰宁海也;西望则郁郁苍苍,拔地攒空,负松峰也。寿水偃蹇以环腰,兰波澄净以居肘。豁四海于苍茫,罗万象于俎豆。”乌石山开阳尽纳东方秀气,是兴化城登高览胜的好去处。凌晨可眺望东海日出,奇幻万千,即“东山晓旭”,莆田二十四景之首景;晚上俯瞰城乡万家灯火,灿若银河。林金章《东山览胜》诗云:

旭日含烟石塔幽,林荫郁郁古樟虬。祠宫错落盘桓趣,寺庙新修自在游。峰上兼容儒道释,夏门犹绍舜尧周。欲寻极乐人间境,此处名山纵意游。

乌石山,怪石嶙峋,苍松满山,摩崖石刻、文人墨迹点缀其间。伫立山野展目四望,淡灰色的奇岩怪石,“或若玉笋、或若剑戟、或若老人、或若雅童,千姿百态,争奇百秀,拟人拟物,无不形肖神拟”。(柯文溥《东岩山慢忆与随想》)翠柏青松亦立于石缝之中,如诗如画。这使无数游客尤其是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于是挥毫弄墨,在石间摩崖留下千古墨迹。东岩山上有宋朱熹“紫气东来”“文明气象”“读书乐”等手迹;报恩东岩教寺东有“左丞雨”“右丞雨”崖刻;禹门亭有“乌石山”崖刻;亦有佚名石刻“振彩天池”“溪山第一”等。清陈池养有诗句云:

灵气生岑崎,东山怪石起。黑光润如漆,拔地石齿齿。蜿蜒入城中,高见塔寺峙。泐石左右丞,求雨良可纪。爰有三峰亭,遗迹留山址。

乌石山,乔松傲立,古柏参天。东山祖祠后有植于东晋的千年古樟,胸围13.8米。枝发三桠,归为一干,为郡中祥瑞之物。《林子本行实录》云:“昔东晋都仙旌阳许公谶曰,吾仙去后一千二百十年间,龙沙遘八百真之会,师出豫樟,今数值其期。”树分三枝挺然而出,明代时欣欣向荣,人喻三教合一,谓三一树。宁化三教门人夔轩子作《豫樟真师记》。林兆恩曾有“六朝樟树荫东山”联句。明景泰状元柯潜《乌石松涛为陈廷威作》诗云:

乌石山高不可跻,梵王楼阁苍云迷。长松落落数千丈,短松亦与悬崖齐。山中一夜西风作,怒卷涛声泻秋壑。梦中谈听蛰龙飞,便欲乘之上寥廓。

今樟树一干尚枝叶繁茂,两枯干近年更发新枝,为我国少见的古樟树,列为福建省古树保护植物。

金刚旧刹中有300年之久的古椿树,也是东岩山尚存古树之稀珍。报恩寺后,有植于明万历年间、树龄400多年的杜鹃树。嘉靖合浦知县邑人陈所有《登东山楼听松涛》诗云:

玉露丹枫已尽凋,满林松叶乱潇潇。似闻巫峡三春水,疑涌钱塘半夜潮。虚阁此事罗衾冷,长江何处锦帆飘。秋声未许游人听,谁坐空山不寂寥?

至20世纪50年代,乌石山上仍存有百余株百年古松,盘旋凌空。可惜到了50年代末的“大跃进”时期,一场砍树烧炭大炼钢铁的运动,使这些古松难逃洗劫,今山上仅存零零落落的三五株,东山松涛已是梦幻般遥远。而后乌石山上的巨石亦被破坏,尤其在1970年后兴建地震台时多被炸充建材,硕果仅存的几块被圈为领地,不复昔时风姿。

乌石山,荔红榄黄,名果飘香。唐宋以来,乌石之麓多植有莆中名果荔枝。宋《莆阳比事》载《遁斋闲览》云:“荔枝谱称,汉初南粤,东汉交趾,唐涪州皆贡生荔枝,未有言及闽者。验之广南与夔梓所出,仅比闽中之下品。今莆阳荔枝遂为天下第一。名贤清话云:永嘉柑,乌石荔枝,珍绝天下,是乌石荔枝又为莆阳第一。”王梅溪《谢林虑送夺先红》诗云:

莆中荔枝胜闽中,乌石山前又不同。正向铃斋想风味,夺先人送夺先红。

王梅溪名十朋,字龟龄,乐清人,宋绍兴丁丑(1157)状元,以吏部侍郎出知泉州府,除太子詹事、龙图阁学士。林虑“居乌石,当为别院第一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官奉议郎,主管官告院。乌石步荔,随着品种改良和气候环境的变化,由山坡旱地栽植向平原沟边湿地转移。今仅仪门西庚山坡还种植有少数乌石步荔品种。莆田荔枝以肉细、汁多而著名。而宋代古荔在20世纪30年代修筑穿城马路时被砍伐殆尽。

乌石山是宗教朝拜圣地,文人墨客吟诗作赋酬唱之所。唐宋以来,宗教神庙、家族祠堂,环列福地;名人书舍、楼台亭榭,藏若幽处;高登远眺,极致景观,尽收眼底。若自乌石山西麓拾级而上,古建遗迹有:

金刚旧刹 位于乌石山西南麓,自东山巷西登山,沿小巷北上即是。金刚寺为东岩报恩教寺的下寺,建筑年代无考。而寺内尚存部分明代柱础和其他明清石构件。清康熙间(1662—1722)重建。大门“金刚古刹”四大字为雍正二年(1724)解元俞荔手书。清末,主持香花僧将寺产卖与僧常应,据传为福清黄檗寺下院。1988年,僧悟丹修复。金刚旧刹内尚存活有近300年之久的古椿树,是东岩山尚存古树稀珍之物。

禹门亭 位于金刚旧刹北,为一小庵,民国初重建。今庵中尚存有元、明、清时期的石柱础。旧庵旁通山顶的小巷道今被堵,而改由东山祖祠前之西南向通往禹门亭庵。庵中住持百岁老尼林德禅,21世纪初仙逝。

旧时,有“乌石山”崖刻,行楷,字径40多厘米,刻于2米多高的岩石上,今佚。有僧人云:20世纪30年代翻盖房子时,可能被埋于禹门亭旁的芭蕉树下;而21世纪初改造拆迁时,尚存于禹门亭门后,其后不知去向。今东山祖祠内竖有一“乌石山”石碣,不知孰是。

过禹门亭,拾级而上,这里便是“渐入佳境”山门。山门朴素、简单。“渐入佳境”为门之横额。山门不知何时被拆,而石额亦不知流落何处。跨入山门,稍北便是古时的“东山樵舍”。

东山樵舍 为林龙江祖父两广总制林富构建的别墅。嘉靖十一年(1532),林富致仕归,与郑岳等结逸老会,时称“莆田九老会”,以吟咏为娱。亦筑小楼于东山上,曰“东山樵舍”,设有“麟峰书院”,为讲学之所。林富孙龙江继以东山樵舍讲学,创三一教,后改樵舍为“宗孔堂”。林兆恩《东山宗孔堂》诗云:

东山积石似麒麟,毓秀钟灵出至人。夏午传来唯中一,古今道统属谁身?

宗孔堂原在今东山祖祠大殿背后,而今并为东山祖祠后殿。旧时庭前有石如樽,水常不干,刻有“振彩天地”字:进门处有石刻“维岳降神”。

东山祖祠 亦称“麟山祖祠”,位于旧东山樵舍即“宗孔堂”前,今并为一祠。祠奉三一教主林龙江先生。林龙江名兆恩,字懋勋,号龙江,又号子谷子,晚年被门徒称为夏午尼氏、道统中一、三一教主、三教度世大宗师,世称“三教先生”。东厢赤柱巷人。传兆恩出生时,王阳明闻其啼声,曰:“此圣人百里也。”嘉靖十三年(1534),补邑弟子员,入县学,二十五年(1546)乡试不第,遂摒弃科名,致力于心身性命之学,创立“三教合一”学说。嘉靖三十年(1551),在东山樵舍设坛布道,以“三教心法”收授门徒,四方前来皈依者数以千计。所著有《三教分内集》《四书正解》《四书释义》《老子臆》《金刚经解》《醒心诗》等,后人总称为《林子全书》。

兆恩喜济人利物。嘉靖间,倭寇猖獗,莆仙百姓深受其害。兆恩捐巨金,设义田,立社仓,倡平粜之价,赈济难民无数。三十七年(1558),倭寇犯城,兆恩以私财500两雇过往的麻阳兵击退倭寇。四十一年(1562)冬,倭寇攻陷兴化城,占据城中60多日,大肆杀掠,“死者相枕”。兆恩惠施棺材1300多部,命门徒收尸2000多具,火化尸体5000多具,收埋遗骨100多担。时瘟疫流行,兆恩卖田施药治病,又以“艮背法”为民疗病,著有《九序心法》一书。万历二十六年(1598)七月十六日卒,年82岁,墓葬华亭后角村石门山,墓碣刻“明三教先生子谷子龙江林公墓”,封丘以整块石雕龟背纹,前置供台,并建有“石门寝殿”一座,保存完整,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三十年(1602),其弟子为纪念林龙江,在宗孔堂前建祠奉祀,今称“东山祖祠”。清代以来历有重修。今祠中大殿木构保持清代风格,沿用清代石柱、石础原件。清兰州太守郑鸿庆《东山祖祠普度》诗云:

十月西方佛子天,东山古刹建经筵。松楸也解游魂苦,断续涛声咽涧边。

21世纪初,祖祠大规模修复,建筑气势恢宏,山门保持明代风格。祠堂大殿正厅供奉教主林龙江坐像,戴三纲巾,穿五常履,着三纲五常衣,两手拱太极。大殿左次间神龛祀张三丰,右次间神龛祀卓晚春。厅侧东西对向列祀“四配”坐像。今祠成为海内外三一教之祖祠,为三一教信众朝圣之地。

三纲五常堂 旧位东山祖祠处。明隆庆五年(1571),林兆恩在东山宗孔堂旁建造儒、道、释三亭,东西四小轩。六年(1572)春正月,改三亭四轩为三纲五常堂,中为合一堂,寓意合儒道释三教为一炉。

建三堂 祀吕祖仙师,故俗称“仙师楼”,位于东山祖祠北,稍西。创建年代无考。1949年后,城内城隍庙里被毁损头部的城隍神像曾藏匿于此。建三堂后来被改建为“妈祖行宫”。

妈祖行宫 实为文峰行宫,位于建三堂旧址。元至正十五年(1355),官府将春秋致祭在阔口的白湖庙迁至今文峰宫之址,即“文峰妈祖宫”,并迎白湖庙神像奉祀其中。1946年文峰宫前大街火灾,文峰宫无恙。而灾后街道拓建时亦将文峰宫三门改建为防火门墙式建筑,原建筑石柱、龙陛均移至东山旧“文明气象”书院中。1952年文峰宫改建为百货商场,宫中两尊原白湖庙的宋代妈祖神像又迁至东岩山建三堂。今妈祖行宫为仿清风格建筑,沿用一些古石构件。1988年于行宫左侧建有三层的“升天楼”。行宫内尚保存有原白湖庙的宋代妈祖神像和龙陛,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旧时,妈祖行宫中有“溪山第一”古石刻,似朱熹手迹,但不见落款。据碑面左右隶体联句内容推测,疑碑为方氏物。

东岩报恩教寺 位于妈祖行宫北偏东,又称“东岩寺”“东岩院”,为莆田十八丛林之一。宋刘克庄有诗云:

儿时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曾漉戏鱼群下水,为寻响石门登峰。熟知旧事惟邻叟,催去韶华是暮钟。毕竟世间何物寿?寺前雷仆百年松。

弘治志载云:东岩寺,“宋淳化元年建”。元皇庆二年(1313),僧惠隆重修。至正六年(1346),僧法聚重建。洪武三年(1370),僧大定重修;二十年(1387)复修,林环为记。旧为院,改为寺。弘治十七年(1504),僧巨文建法堂。嘉靖间,僧宗祥、定澄相继修建佛殿及两廊。嘉靖四十一年(1562),毁于倭乱。之后,僧定澄募建法堂、方丈、山门。万历二十七年(1599),僧清玉修法堂;三十年(1602),重建祖师殿;三十二年(1604),请赐藏经三藏,次年建观音堂和两廊;三十八年(1610),建法堂,亦募铸铜钟。清光绪间,林氏族众募修法堂。东偏为檀樾博士林永祠。清末,主持香花僧将寺及寺产卖与僧常宗。

“文革”后,寺废。1988年,嗣僧悟丹修复。今寺是由石牌坊、天王殿、大殿、慈悲殿、两庑等组成的大型建筑群。其山门为明代建筑原构,1988年被改为天王殿。大殿部分结构存明代风格。建筑保留沿用宋代瓜楞连石柱和明清柱础。东岩寺今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东岩报恩教寺建筑群中轴线上,即大殿之后、观音殿前有建于隋朝的砖塔。清人宋际春咏《麟山开皇塔》有诗句云:“上有开皇砖,下有蓑衣墓。”宋绍圣间(1094—1097),重建石浮屠三级,八角形。塔身通高13米多,须弥座上、下枭浮雕仰莲,坊浮雕覆莲,束腰浮雕37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奔狮,保持了唐代风格造型。塔身各层檐下出挑两层叠涩,无斗拱。每层四面开拱门,门旁浅龛内浮雕金刚武士,即石塔石雕护门金刚仍雕为始于隋盛于唐的裤褶服饰,金刚造型有隋唐遗意,雕刻线条颇粗犷有力。塔墙体薄,为闽之少见。塔室内壁嵌石级上通第二层。塔室内顶为藻井样式,塔顶的相轮塔刹以8根铁链固定于塔顶檐檐脊上。每层八角檐脊上置镇邪石佛一尊。明代曾依旧制对该塔重修过。东岩石塔(报恩塔)1996年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宋际春《东岩纪事》诗曰:“古剑斑斑绣土花,千年永镇梵王家。风雷似假顽僧手,世界上然现莫邪。”其诗未又按“塔下埋剑一、水盂一,被僧盗发。僧疑有宝,更掘之,地动人眩,只携剑出”。专家学者认为,此塔是一座初建于隋时的砖塔,是为舍利塔。而《莆田前埭林氏大宗族谱》卷5《祠考》载云:“寺创自隋开皇二年,唐大顺中(永)公为重建,自后大宗子姓屡经捐资协修。”依此记,东岩寺与砖塔或同建于隋开皇二年(582),而非建于宋淳化朝。唐大顺中(890—891),九牧林五世祖林永重建;百年之后的宋哲宗朝绍圣间,改砖塔为八角三层楼阁式石塔。林氏是该寺的功德主,寺内有林永檀樾祠。旧志载塔之刻铭,上有款识云:“劝首朝奉郎云骑尉赐绯鱼袋致仕林伸,劝首住持文侄李璋,施主黄三十一娘舍。”林伸,字伸之,孝子攒之后,义门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新会知县,以朝奉郎致仕。刻铭当为林伸致仕后修建所作。

林氏谱又记,五世祖林永“妣王氏墓在乌石山东岩寺东,坐亥向巳”,穴名“金盏银台”。林永字懋时,俗呼“迈时”,其妻王氏被邑人称为“迈时妈”。迈时妈墓之丛石中有一穴,墓左有一洞孔如酒杯大,以鸡毛试之,会旋转不息。正德甲戌(1514),裔孙林辑等以功德主身份在寺内建有林永墓祠,即檀越祠。谱记:“唐徵士懋时(永)公墓祠在东岩寺法堂左,坐亥向巳。”亦云:康熙壬午(1702),裔孙提学佥事尧英公祠内捐金100两;裔孙知县桢捐金200两,同重建山门、祖师堂,并修大殿。乙未(1715),大宗祠内捐金重建法堂,并修五世祖墓祠。

今在报恩寺天王殿外门存放有《方氏世忠祠碑》一通,碑高275厘米、宽87厘米。碑面篆额“方氏世忠祠碑”,由福建按察副使邵锐撰文,嘉靖五年(1526)兴化府同知傅朝立石。文叙褒彰方氏“六忠”先祖建祠事。碑原竖立于梅峰寺右“方氏世忠祠”,未知何时有好心者移此。天王殿外门石埕左壁上亦有“仆射里居”石刻横额一块,行楷,原为庙前忠勋祠前“仆射坊”横额。

报恩东岩教寺东的九牧林氏先垄,墓前石笏拱立。立此环观,满目苍郁,下睨沧溟,其笋石如林者为观日处。

三峰亭 嘉靖初知府朱衮建。朱衮,字朝章,上虞人,嘉靖初(1524—1528)知兴化府。为人清标雅洁,坚直孤高,有诗才,善晋人书,每有片旁谕,就据案书之,为一时传诵。然为政行事好标新立异,定约稍背离民情,致社会浮议纷纭。邑人林俊曾作“十叹”诗以讽之,数日,朱兖即自解印离去。林俊后来为此事每引以为憾。朱衮颇雅好山林,构三峰亭于报恩寺东偏,暇时登山吟哦举杯于亭上,为一大惬事。林启昆《登乌石山》诗:

三峰崱屴起钟声,径入乌山路不平。雨洒龙鲜蟠老树,云连雉垛壮孤城。一轮晓旭扶桑挂,几度春风野草荣。南北壶华环拱秀,层层石塔势高擎。

福建提学佥事贵溪人江以达诗云:

展席全依草,张灯半在松。登临携数子,待月坐三峰。似释空中雾,遥闻谷里踪。病余幽意惬,兹夕故从容。

海日楼 位于旧宗孔堂东,明林龙江与其门人建造,初名“天心楼”。《林子本行实录》载,嘉靖四十一年(1562)六月林龙江避暑于天心楼,著《三教历代会篇》。四十五年(1566)冬,林龙江50岁时改天心楼为海日楼,题云:“扶桑初日分天地,沧海无波属圣明。”门人刘经邦题曰:“碧天连海海连天眼空尘外,赤日是心心是日身在云间。”清顺治岁贡方元俞《东山晓旭》诗云:

岩色菁葱接翠薇,东方初日正含晖。晶光散露珠疏落,赤羽经林鸟共飞。石畔柔桑清影过,岸边弱柳淡容依。分明旸谷此间在,涌出圆轮挂岫巍。

左丞雨 右丞雨 摩崖石刻位于旧宗孔堂左。郡志云,东南有二石,一刻“左丞雨”,两旁细字云:“元至正癸卯,夏秋不雨,禾渐枯,分省左丞郑旼,率都镇抚吴惟贤、从事官宋应福,于七月三日设坛兹山请祷,越三日大雨,次日又雨,禾尽苏,民大悦。士民黄志甫、俞常卿等勒石以记。”一刻“右丞雨”,两旁细字云:“大德庚子,春耕乏雨,行省右丞札刺立丁持节过莆,议捐俸修庙学,大雨随至。莆人咸喜:‘此右丞公雨也。’文学掾庄邦元请于郡官,刻兹岩石以志。”(《重刊兴化府志》卷7《礼纪·山川考》)郑旼,浦城人,元至正二十年(1360)任左丞;札刺立丁,元大德间(1297—1307)任宣慰使都元帅,至正间(1341—1368)任右丞。邑人书画家陈鹤《东山晓旭》诗云:

红漫卿云冉冉翔,东山极目望扶桑。苍茫海岱曙光动,丞石葵心向太阳。惜左丞、右丞二石刻,至今荡然无存。

乌石公墓 即北宋兴化军助教方惟深墓。在左丞、右丞石刻之南,近今莆田地震台。方惟深,字子通。龟年子。因家乌石山下,时称“乌石先生”。幼随父官所,居长州(今苏州)。早通经学,尤工于诗,为乡贡第一。后举进士不第,即弃去,与弟躬耕。崇宁四年(1105)诏举遗逸,吴州太守荐于朝,录为兴化军助教。宣和四年(1122)卒,年八十三,墓葬乌石。嘉靖十一年(1532),署兴化府同知李翱(墓碑记称“李少府”)重为修治立石,又为之建堂,为之筑亭。闽省方伯张鏊为之置祭田,使世守焉。时有进士尚书广东南海人方献夫为之撰碑记。至嘉靖十九年(1540),礼部仪制司郎中邑人方一兰又为之撰《乌石公墓碑记》。20世纪70年代初兴建地震台时被移迁至后塘霞萧。21世纪初旧城改造时,其墓不知移至何处,而墓碑被移至西天尾溪白“祥应庙”西南偏路旁,无人问津。

抗战阵亡烈士纪念碑 位于报恩教寺东北偏峰顶,水泥砌筑。由碑座和碑身构成,通高2米多。碑阳竖文“抗战阵亡烈士纪念碑”,为20世纪40年代初国民党莆田县“抗敌后援会”建。其碑在“文革”中被毁。

海军测量标志 位于报恩教寺东北峰顶,与抗战阵亡烈士纪念碑同时期建造。已废没。

宫保尚书祠 原在庙前大宗伯第对面,即长寿小学内,为祀万历间礼部尚书陈经邦而建。祠堂建于万历年间,悬山顶、抬梁穿斗结构。建筑构件驼峰形制颇为特色。民国时期,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为其题写匾额。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宗伯第附属文物。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旧城改造时,迁建于今东岩山之麓。

乌石山是邑人晨瞰晚眺览胜之地,游春踏青、避暑夜话,纵情其间。不少名宦绅士喜在入宦或致仕后,在这幽静的林间山麓,筑造台榭,与友人舞文弄墨,吟诗作赋酬唱,或结茅舍隐居,颐养天年。清康熙布衣柯熺《夏日》诗云:

乌山深处结茅堂,风汛荷花冉冉香。睡起北窗无一事,不知身世是羲皇。

旧时营造于乌石山的亭阁台榭有:

留云阁 万历年间(1573—1620),同知林应采建。林应采,字君白,号东皋,居东山巷,嘉靖十三年(1534)举人,历官琼山、建平知县,俱有惠政,民歌思之。循良著声,擢授南宁郡丞时,子焲章、孙尧俞先后登科第,应采遂无意荣进,告归回乡。归则以诗文会友,与同里告退在家的佥事郑东白、员外郎方攸跻、郎中徐观澜、给事中方万有和黄谦、按察使郑茂、寺丞邱秉文、员外郎郑鏊、布衣郑应南和黄天全同创木兰诗社,每月一会,分韵赋诗,词翰名重于时。留云阁即是应采与诗友吟诗笔会之所,为放迹山林风雅之处。

枕烟阁 崇祯间(1628—1644),御史林铭几建。林铭几,字祖策,号慎日,又号南村,祖林焲章,尧俞侄。仓里人。年十五失双亲,兄弟相师友。天启四年(1624)举人,崇祯元年(1628)登进士第。官至山东按察副使。辞官归乡。构筑“北村别墅”于梓里,购书数万卷,名画、法书参错其间。陈衍《福建通志·名胜志》载:林铭几别有北村别墅,在拱辰街。曾孙麟焻重建,顾图河题曰“珠树堂”。铭几作山水、花鸟,别具一格。明末清初“四王”之一的著名画家王时敏称其画是“深精画理”。其诗取法三唐,不旁公安、竟陵门户。著述甚富,有《南窗遗稿》《家园十六景》等。枕烟阁为铭几与文友觞咏游乐之所。

乌山别墅 林思承辞官归隐后构筑。林思承,名统,以字行,别号静斋,景泰五年(1454)进士。其时参政叶萱在后塘巷为甲戌进士林思承立“进士坊”。官至淮安府同知。弘治三年(1490)卒,年七十九。乌山别墅之址今不可寻。有林思承作《乌山别墅》诗:

别墅伴乌石,幽偏得自安。优游忘岁月,真率懒衣冠。花落春犹逗,松阴夏亦寒。翟门无一事,聊尔慰衰残。

东山草堂 明广东按察佥事黄华构筑。黄华,字世英,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二十年(1484)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户部主事。弘治六年(1493)升广东按察司佥事,九年(1496)被罢。东山草堂之址今无迹可寻。其兄明成化壬辰进士、浙江按察佥事黄荣有《题舍弟世英东山草堂》诗:

东山何处好?新卜小堂幽。桂树青堪掇,云林翠欲流。鹿眠莎草暖,鹤唳海天秋。眷此物华好,框将判月留。

古巷寻踪

乌石街东侧,有巷曰:东岩巷、洋沟墘巷。

东岩巷亦称“东山巷”,位于乌石山南麓,乌石尾之东即是。西接乌石尾东抵仓衖。东岩巷之名,始见于明清郡、县志,隶属东厢乌石街。郡志载:明洪武丙寅(1386),指挥程用以宋军仓地建置“永积仓”,创为厫二十有五;正统丁巳(1437),改名“大积仓”。是年,毁于火。入清后其地建为火药库。以故,这里俗称为“仓衖”“仓里”。东岩巷东端折而南抵旧福厦路,即位于东山新村西边,其巷称“仓林巷”,因巷内世居林氏家族而得名。今仍沿此名。

东山巷里的古迹有绿雨亭、林孝子阙和宗祠、白云岩。

绿雨亭 位于东山巷西南侧,即金刚旧刹斜对面,建于明代中前期。20世纪40年代,辟其址为林心香夫妇墓域,全城乡绅不知何故,就此事联合告状至国民党南昌行营,极力阻止,引发一场风波,无果。终葬于此。是故,邑人俗称绿雨亭为“墓亭”。墓亭大门朝南旧大同路,背靠东山巷,“文革”期间毁。林心香,为中国早期女飞行员林鹏侠之父。20世纪20年代,林心香在新加坡经营橡胶园,成为一位“橡胶大王”。林鹏侠《新疆行·自序》云:1937年,林计划由新加坡启程,经印度,翻越“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进入南疆考察。正当准备启程时,不料父亲在莆病危,“盼儿速归”。待她“返抵家园,适值卢沟桥事变,烽火弥天”,“父病亦加剧,终至弃儿长逝”。

林孝子阙祠 位于东山巷北侧,斜对南侧“墓亭”后门。祠为双阙,前后两进,悬山顶、抬梁穿斗结构。祠祀唐林孝子攒。民国18年(1929),莆田县商业小学改为“惠儿院”,院址移迁孝子祠,以收容各地孤儿。(详见“林孝子阙祠”条)

白云岩 在乌山巷东端南侧。旧为一小庵,建造年代待考。万历十七年(1589)重建,林尧俞书匾。岩中存莲瓣石井围一小段以及明代柱础。据传,林尧俞妻虔心信佛,尧俞在京城请人雕刻三尊金漆木雕佛像,奉祀于白云岩。白云岩毁于“文革”期间。1981年,尼锦贤倡修宝刹,并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90年代末,旧城改造修建道路,白云岩拆除后在胜利北路南侧重建,稍许移位,乃为尼庵。规制扩大而古迹尚存名焉。

乌石山地脉旺盛,是一派宜居沃土。自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聚居这里。古谶云:“乌石山前,官职绵绵。”唐宋以降,即有名家大族移迁乌石山之麓,开枝散叶。诸如“乌石林,知县世基之后”,“乌石谷目陈,告院师立之后”,“居山之前登科第者无虚岁,由是朱紫蝉联不绝”。林渔村《乌石旧第》诗句:

乌山乔木夕阳斜,幽乌空啼野草花。几处园林萧瑟里,旧时尽是世臣家。

明朝,九牧林端州刺史林苇后裔,监簿房林立家族即聚居于东山巷(仓里),是这里的名门大族。

林立,明宣德探花林文从弟。其长子轲,字叔孟,号东谷,始由上林迁仓里。林轲生五子。次子〓,字舆饰,号介斋,郡庠生。其孙应标,字君仪,嘉靖二年(1523)进士,历官至山西左布政使。以子烶章进阶通奉大夫。乾隆志载:在东山巷建有布政使“林应标祠堂”。应标生子六人。长子灿章,字继显,号肖谦,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未官卒;五子烶章,字继晖,号联峰,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终官云南右布政使,晋广东左布政使。

林轲四子铁,字舆刚,号退庵。其孙应采,字君白,号东皋,生子五人。四子林焲章,字继照,万历元年(1573)癸酉乡荐,初任永平郡丞,清慎敏,备极勤劳。石门兵哗变,焲章有单骑定变之功,当道者交荐,擢为刑部员外郎,进湖广按察使司佥事。以子尧俞贵,赠礼部尚书。乾隆志:在东山巷建有佥事赠尚书“林焲章祠堂”。

林焲章生子四人。尧俞、尧都、尧图、尧典。长子林尧俞,字咨伯,号兼宇,万历七年(1579)举人,十七年(1589)登进士,选庶吉士,累官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谥文简。尧俞善书法,宦官魏忠贤敦请不舆。忠贤矫诏命尧俞题匾,尧俞大书“畏天堂”三字,题曰:“礼部尚书某奉旨书。”时忠贤出饼啖尧俞云:“出手制。”尧俞以南人不惯食面辞。《兰陔诗话》云:“文简忤魏珰,不止书匾一事。德陵欲增阉额,文简力争。及会同选阉日,忠贤欲据中坐。文简正色曰:‘公等原由本部选进,安可一旦辄相跻躐?’命移席分置两柱间,忠贤大愠。又尝作《咏炭诗》讽忠贤,云:‘正是高寒欲雪天,聊为置汝铁炉前。休嫌面目皆成黑,也道熏蒸暂有权。残炙冷浆争附热,垂帘闭户苦多烟。应知倏忽阳和候,变作寒灰火不燃。’为人所传诵。忠贤益衔之。文简见机,远引其门。”尧俞因不满魏忠贤弄权乱政,上疏乞归。致仕后在乡筑“南溪草堂”,与故人觞咏赋诗。宋湖民《南禅室集》云:“去凤凰山三里为南溪,明尚书谥文简林尧俞建亭于此。中有浣花坞、雪窦、小天门诸胜。今遗址就湮,仅崖石间刻有文震孟篆书‘南溪’两大字,岿然独存耳。予尝偕慰民、平若往拓,纸初上石辄为风裂破,如是者凡五次,竟空手而归。”尧俞子铭鼎,字玉铉,号自名。万历三十七年(1609)举人,次年登进士,初授高邮州知州,父尧俞戒以诗曰:“始终怀一节,佩服比韦弦。”故历官一遵父训,以清慎称。官终户部左侍郎。子濬芳。乾隆志:在乌石山下建有“尚书林尧俞祠堂”。

林焲章次子尧都,字赞伯,号陶庵,郡庠生。其长子林铭盘,字祖修,号浴口。万历乙卯(1615)试第四魁,授宁洋县学教谕。次子林铭几,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山东按察司副使,而后辞官归乡。铭几子济芳,字公美,邑庠生。济芳子佳栋,字际吉,号不挠,郡增广生,以子麟焻贵赠中书舍人。乾隆志:在乌石山下有“御史林铭几祠堂”,子济芳,孙佳栋祔祀,称“三先生祠”。

林佳栋长子林麟焻,字石来,号玉岩,清康熙八年(1669)乡试举人,次年登进士第,授中书舍人。二十一年(1682),以副使奉命册封琉球国王,拒授厚礼,琉球人特建“却金亭”以纪念。使还,升户部江南司主事,监太平仓,赠蟒玉加正一品。官终布政司参议。归里后纂修有康熙《兴化府莆田县志》。

史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同知林应采在乌石山建有“留云阁”;崇祯间(1628—1644),御史林铭几也建有“枕烟阁”。其址今无从考查,然这些别墅至清时多已圮废。林渔村有《乌山旧第》诗云:

簪缨奕叶受恩荣,代远残棋一局更。旧第楼台终尽废,中途瓦砾碍难行。城围蔓草烟无际,风过颓垣树有声。三两人家烟火冷,春深只剩薜萝萦。

而仓林巷内旧有林氏祠堂“仓林家庙”,巷南端西侧有“东岳祠”等。这些祠堂古时奉祀何祖何宗,又以何祠名面世,今因年代久远均无法辨考。

乾隆志记载,林氏在东厢乌石山下建造的祠堂还有:福唐刺史林蔇祠堂,弘治六年(1493),裔孙贤感梦凿井得一石,上有涅槃谶云:“乌石山林,美玉精金。卜居得此,世出公卿。”遂建祠堂其上,而筑室于其西;江陵刺史林藻祠堂,原在澄渚,壬戌毁,裔孙左长史澄移建于今所;主客郎中忠义林冲之祠堂,祔祀唐侍御史林谠;在坊巷亦有林冲之祠。古时“乌石山下”是一个泛地名,然以上祠堂不记详址,至今或废圮或被拆除,无迹可寻,姑录于此。

洋沟墘 位于乌石尾东、东岩巷南侧,西与乌石尾、东岩巷相接壤,东抵仓林巷。这里地处乌石山之麓,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南临后塘巷,为山垄沟墘。弘治志:“莆人呼旁侧处听曰墘。后凡言‘墘’者仿此。”可见,其巷名因地得号。巷名始载籍于弘治志《里图考》,明清时隶属东厢乌石街。民国以后,城西之南北长街改造,其巷并入扩宽后的“大同路”,后更名“南马路”,1949年后称“胜利路”,今属“胜利北路”。是故,洋沟墘巷名渐之失呼。

巷南即旧东山职校西,其地称“宋埕里”,为宋氏聚居地。宋氏先世居后埭,为推官宋堂次子承事郎宋坚之族。弘治八年(1495)解元宋元翰,原名宋嵩,字良翰,号友泉,徙居洋沟墘。元翰官朝阳知县,归隐后,与郑岳、吴希由、林有年等举逸老会赋诗于郑岳的梅峰别业。元翰祖汝勤,后埭人,天顺六年(1462)举人,官至国子监助教。父端仪,字孔时,号立斋,后埭人,成化十年(1474)中式举人,十七年(1481)第进士,授礼部精膳司主事,擢为广东提学佥事。弘治九年(1496),御史曾禄在乌石街洋沟墘巷为宋氏助教汝勤、提学佥事端仪、解元元翰立“三世青云坊”。宋埕里宋氏其先在这里建有祠堂,宋谱称“上宋祠堂”,明宣德间废。亦云:“在洋沟墘居室,广东提学端仪公率诸弟建祀考助教汝勤公‘司成家庙’。后人奉提学公兄弟及直下子孙祔焉。”宋元翰之后,子孙居住如何变迁,今难考。旧时这里只是果地一片。遗址建为原莆田县农机公司。

宋埕里南,相邻为陈霞里,按,此处“霞”为“下”之雅称;榄巷陈谱称“亭下”,故推地名为“陈下”。万历礼部尚书陈经邦八世祖陈观之弟陈贤自橄榄巷迁居于此。陈贤,字廷杰,学者称“古道先生”。洪武末以儒士应明经,授兴化府训导,升清河教谕,历湖口、南康两邑教谕。永乐初召修《永乐大典》。洪熙改元,乞致仕。

乌石街南侧,有巷曰:龙井巷、画屏巷、后塘巷、草舍里、濠浦巷、下井巷、下萧巷。

龙井巷位于乌石尾“土地公头”东侧,东西走向。东自后塘巷,过龙井,西抵胜利北路即乌石尾“土地公头”。巷呈曲尺状。因东巷口有井称“龙井”而得名。

宋时其巷即以“龙井”之名称呼。李俊甫《莆阳比事》载:居此之族称“龙井头陈”“龙井方”。明清时期以“龙井巷”入郡、县志《里图》,隶属东厢乌石街。入民国仍沿旧名,隶属城西乡后塘铺。1949年后,未见有更改巷名的记载。

龙井巷西巷口,即与乌石尾接壤之地称“土地公头”,因巷口有土地公庙,故名。自土地公头入巷,向东聚居曾氏人,折而东北,为张氏居宅,这一段地窄巷小称,故称“后衖里”;从曾宅复折而东稍北,迤至后塘巷,地称“龙井头”。龙井巷有古迹:

龙井 亦称“轮井”,位于龙井东巷口南侧。井旁竖石刻“陈顺兴”三字,大概是记载掘井人姓名,以示饮水当思源。靠井东侧建有观音亭,故称龙井为“观音亭井”,亭坐西朝东,临后塘巷。

太师府 位于龙井观音亭南,东临后塘巷,祀关圣帝君。太师府坐西朝东,有跨巷牌楼,通后塘巷东侧龙井寺。

北斗楼 位于太师府西侧,两庙紧挨。其楼建为两层,二楼祀北斗神像。据说太师府后还有一宫称“高兴宫”,1949年前即被拆。

龙井寺 在龙井巷东侧,过后塘巷便是。面西临巷。康熙四十七年(1708)建。实为尼庵。

李俊甫《莆阳比事》记载的宋代聚居龙井巷的家族有:

龙井头陈,“通判荷之后,殿撰觉民族”。陈觉民,字达野,熙宁九年(1076)进士,累官知泉州,以右文殿修撰知广州,中奉大夫。子磷,大观元年(1107)赐上舍及第,官至吏部郎中;宋辅,政和二年(1112)进士,因论两蔡,贬余姚县主簿。弘治志载云:陈觉民,“柘山人,唐清远令枢之族”。可见,“龙井头陈”与“榄巷陈”同出。

龙井方,是这里的科第世族。《莆阳比事》称其族为“评事杰之后,南恩守渐之族”。方渐,其先为游洋叱石人,至五世祖廷评始迁城内轮井(龙井)。叔侄皆登科第。渐为宋重和元年(1118)进士。绍兴中通判韶州,知梅、潮、南恩三州。历朝散郎,累官至朝散大夫。平生清白,无十金之产。酷爱藏书,在家筑室三间,榜曰“富文书室”,藏书数千卷。郑樵曾就读其间,其《通志·校雠略》记渐“所至以书自随。积至数千卷,均手自纂定。就寝多不解衣裳。林光朝质之,答曰:‘解衣拥裘,会有所检讨,则怀安就寝矣。’增四壁为阁以藏其书,榜曰‘富文’”。因以为号,子孙相传,人称“富文方氏”。绍兴十六年(1146),方渐侄于宝,字正子。应诏献书,因进《风骚大全集》100卷,补迪功郎授漳浦县尉。家有“三余斋”,聚书数万卷,宋史学家郑樵曾在此斋读书。

方渐之后科第接踵。其孙其义,字同甫,为嘉定七年(1214)特奏名,官梧州录事参军。方渐曾孙阜周,绍熙元年(1190)进士,官南安县令。渐玄孙应发,字君节,号北山,阜周子,淳祐十年(1250)进士,累升礼部尚书,以端明殿学士充福建招捕使。宋亡后归隐。方渐弟复礼,重和元年(1118)特奏名。

至明代,有唐孝子林攒后裔居此。宋直徽猷阁林枅四世孙林善同,字舜与,元至正十九年(1359)举人,授泉山书院山长。致仕后由义门迁居龙井。

善同子仕敏,名世懋,洪武二十六年(1393)举人,官终宜兴教谕。士敏子勤,字克广,永乐十二年(1414)举人,迁南昌府奉新县教谕。勤孙大猷,天顺三年(1459)乡试中式举人。大猷子夔,字元佐,成化二十二年(1486)举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官户部员外郎。

明代,永乐状元林环之后,有族众迁居龙井。弘治志载:林禋,字诚甫,号后石,弘治五年(1492)乡试中式举人,终官江西瑞金县知县。据林氏族谱载称:禋曾祖永乐状元环,祖继,父伋。(按,弘治志:禋为“林环之曾孙、伋之孙”,又记,偃为“继之子、环孙”,林伋为“偃之弟”。所记世系互为矛盾,或有误)林伋,景泰四年(1453)举人,终官国子助教。郡志载其为后塘人。

弘治志《科目》载称:“朱瓘,字汝大,在城龙井人。津之曾孙,恺之从弟。成化十三年举人。”又称:朱恺、朱悌兄弟俱为“黄石书街人”,据此,这支朱氏是由黄石书街迁居龙井。

旧时,居于龙井头的还有陈姓,其族耆老说是“浮山陈”后裔。后衖里东居为张姓人,而西居者为曾氏家族,不知先世何出。

画屏巷 俗称“瓦牌巷”,巷西斜对真武坛。东西走向,东自后塘巷,西与乌石街相接壤。画屏巷名,宋《莆阳比事》始称为“瓦巷”。其巷地势自后塘巷向西逐渐爬升,古时巷路每隔一段铺以石阶,缓减坡度,方便通行。该巷地表土之下多散埋有瓦砾,以故,画屏巷至今俗称“瓦牌巷”;换句话说,瓦牌巷是被雅称为“画屏巷”。按,或因这里古为瓦窑之地,“瓦牌巷”因此而得名。明瑞州教授陈钺有晚过画屏巷诗:

瓦砾平铺石磴斜,棘枝藤刺接桑麻。老翁闻说当年事,指点东邻是相家。

诗中“东邻是相家”,当指居于巷东的宋左仆射兼枢密使叶额家族。《后村先生大全集》之《叶寺丞墓志铭》云:“始,正简(额)位冠台鼎,里无居第,大监(颙之孙棠,直徽猷阁将作监)始卜居城北之后塘。中为寝室,两旁为子舍而已。堂庑听事,皆成于公手。户外引泉为沼,叠石为山,荷柳萧疏,有濠濮闲趣。亭台花木,皆合位置。性怜才下士,花朝月夕,坐客常数十,谈啸谐咏,人人尽欢。水陆之珍毕致,家餐则鲜菜耳。”仙游叶氏族谱载称:叶颙之孙叶棠由仙游万善里古濑迁居莆田城内谯楼前。依上墓志铭所记,谯楼叶氏或为棠之族裔。

明清以降,画屏巷仍沿此名,隶属东厢乌石街。民国时期隶属城西乡乌石铺。迨至“文革”期间,画屏巷与后塘巷、草厝里一同更名为“友谊巷”。1980年,复以“画屏巷”定名。

瓦牌巷东巷口南侧,置有兴泰社,旧称“兴泰庙”,东临后塘巷。宋哲宗元符间(1098—1100),里人方慎从官四川嘉州太守,绘其州神何俨像归里建祠祀之。宁宗嘉定三年(1210),封嘉惠侯,赐额“兴泰”。庙中原有四块木碑,刻敇封诏书。明清时改称“兴泰社”,并祀土谷神主。按,古时,里社只设坛而不盖屋,命社者主祀土谷神主。如弘治志所载:“连江里上店里社、待贤里前黄里社皆坛而不屋”,“今按各处里社皆屋之,杂祀他神”,而“东厢兴泰社虽屋之,然立本土谷神主,春秋祭毕,与社众燕饮读誓如仪”。(《重刊兴化府志》卷25《礼纪·群祀志》)1958年,兴泰社被改作部队电厂,续而为边防修理所。21世纪初,因旧城改造而被拆除。近年里人在小西湖路重建其社,并附建“霞萧大哥洞”。

画屏巷中段有“画屏庵”,亦称“画屏小隐”,实为佛堂,民国时建。今废。画屏巷南侧有明南京刑部尚书方良永祠堂,俗称“尚书祠”。

画屏巷早在宋时就有林、方氏等家族聚居。如:依李俊甫《莆阳比事》载:“北门瓦巷林,今侍郎炎之祖居,后寓姑苏。”《莆仙方氏宗族》载称:刺桐“金紫方氏”礼部郎中仁载的五世孙方适,即方慎由孙。元符三年(1100)特奏名,恩敕福清丞。“世居后塘画屏巷”。

后塘巷 南北走向。北自乌石街即原莆田县农机公司,循南过龙井、画屏巷、草舍里、濠浦巷、下井巷、折而东经后塘头接北大路。后塘是一条古巷道,在宋时就有方氏、黄氏等名家大族聚居这里。其巷名由来无前志可查,而明清郡、县志《里图》载有“后塘巷”,隶属东厢石幢街。民国时期仍旧名,隶属城西乡后塘铺。

1949年后,后塘巷初属英龙街,后划归梅峰街。“文革”期间,更巷名为“友谊巷”,1980年复定旧名“后塘巷”。

后塘巷形成至迟在北宋,其时有方、黄氏等家族聚居这里。

后塘方,即属长官方廷笵后裔,是后塘世家大族。方氏族谱载称:方廷笵五子仁载之七世孙朝奉郎庭珪,字文桓,慎由玄孙,始迁居后塘。庭珪来孙方鼎,字象州,号纯斋,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官阳朔知县。鼎侄朝宗,名海,号梅轩,景泰七年(1456)举人,天顺元年(1457)登进士第,官南京户部主部,迁郎中。朝宗弟朝深,名漕,字源深,号质庵,以子贵封刑部主事,礼部郎中。朝深生良永、良节、良盛三子,聚族而居,地号“草厝里”,蔚为名门大族。成化四年(1468),知府岳正在后塘巷(原在石幢街),为永乐乙未进士方鼎、侄朝宗天顺丁丑进士、朝宗父鸾封主事重立“世荣坊”。

后塘黄,为“太学博士宣之族”。黄宣,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任辟雍博士,出知蔡州遂平县,后诏为太学博士,卒。靖康初,褒表黄宣不趋炎附势,朝廷下召封宣一子官职。黄仲昭将黄宣与徐确、郑济、陈彦恭并称“四君子”。

迨至明朝,邑内有名门世族“九牧林”端州刺史林苇、邵州刺史林蕴后裔徙居后塘,而后蔚为科第世族。

端州刺史林苇后裔(前埭贡元房)林弃,洪武二十七年(1394)以明经荐授兴化县训导。始徙居后塘。

林弃孙林环,字崇璧,号〓斋,永乐三年(1405)乡试中式举人,四年(1406)赐进士第一(状元),授翰林修撰,升侍讲,总裁大典。著有《〓斋集》。祀乡贤祠。子继,字绍远,号远斋,宣德七年(1432)举人,官河南考城县教谕。林继子偃、伋,兄弟同中景泰四年(1453)举人。偃字师游,号讷斋,授直隶黟县教谕。伋,字师吕,号鲁轩,累官国子监助教。林伋子禋、祯、定之均举乡贡。林禋,字诚甫,号后石,弘治五年(1492)举人,累官至江西瑞金县知县。林祯,字祐甫,号秋唫,弘治十四年(1501)举人,授江西宜春县教谕。林定之,字静甫,号亦山,嘉靖元年(1522)武举第一。

林环弟珪,字崇信,号韦轩,永乐中荐授泉州教授,以子思承赠直隶冀州知州。珪子思承,名统,号静斋,景泰元年(1450)举人,五年(1454)登进士第,官冀州知州,升淮安府同知。宫保尚书彭韶铭其墓曰“廉退君子”。恩承子茂达,字孚可,号翠庭,弘治十一年(1498)举人,十五年(1502)登进士第,终官南京大理寺卿。

邵州刺史林蕴后裔林熊家族入居后塘。林熊,字梦吉,永乐六年(1408)举人,九年(1411)登进士,官山东道监察卿史,以事免归。

林熊玄孙大辂,字以乘,号二山,一号二野山人,晚年号麦斜山人,正德八年(1513)举人,九年(1514)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转工部,署员外郎。十四年(1519)因谏南巡忤旨,受廷杖,下诏狱,谪判贡陵州。嘉靖初,起江西按察佥事,历副都御史,巡抚湖南,自劾归。《兰陔诗话》云:“二山拜杖入狱,黄夫人留邸舍,日夕焚香吁天,翼皇舆不出,夫得生还。邻人卫尉修夙怨,诬以诅咒,并逮入狱。鞫之讯时,备极楚毒,不肯承,时夫人有身,产一男于狱中,不育。居五月得释,夫妇偕出狱。都人聚观,称为‘铁夫人’。”旧时,在下井巷有为明都御史林大辂立“都台归第坊”。洞桥明宗书院西偏有“林大辂祠堂”。大辂子敦复、敦艮。敦复,字嗣翁,号屏东,嘉靖中以荫授光禄寺丞,历官都匀府知府,以平寇功晋山西兵备副使;敦艮,字贞翁,号澜谷,嘉靖中诸生。大辂弟大轮,嘉靖三十四年(1555)举人,官杭州府余杭知县。

后塘巷南,过下井巷至大榕树,从这里折而东抵北大路,其地俗称“后塘头”。聚居着林氏家族。

聚居后塘的家族还有浮山陈氏。弘治志《科目》称:天顺八年(1464)岁贡“陈钺,字廷威,号古崖居士,后塘人”。会元陈中从侄。高祖镛,元兴化县教谕。曾祖祥,洪武初浙江试佥事,左迁合江主簿。钺官黄州府麻城县学教谕,满考迁瑞州教授,未几,以疾卒于官。钺性行高洁,士林推重之。

后塘巷南即濠浦巷与下井巷间,东侧有蓝氏聚居。郡志载其科第有:蓝应,字景祥,曾祖宗友,祖淑真,父弘韶,兄澄、璧。蓝应为成化二十二年(1486)举人,二十三年(1487)登进士第,官至南京户部郎中。蓝渠,字志张,号惧斋,弘治十七年(1504)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登进士,官终南京兵部郎中。

明朝居住在后塘的还有张、戴、郑、黄、魏、洪、吕、刘、李、朱等姓氏。弘治志《科目》记载,这些家族中登第科名如:张振,字尚玉,洪武二十六年(1393)举人,迁乳源知县,升刑部员外郎。戴员保,字孟圭,永乐三年(1405)举人,九年(1411)登进士第,大理寺评事。郑兴宗,字允绍,永乐九年(1411)举人。黄普,字德宏,永乐十二年(1414)举人,楚府教授;黄师贡,天顺三年(1459)举人,迁国子学录,再迁长史,卒。魏矩,字孔度,永乐十五年(1417)举人,蓬州学正。洪琰,字宗器,永乐十八年(1420)举人,铅山教谕。吕澄,字景范,景泰四年(1453)举人,繁昌县学训导。刘学滋,景泰七年(1456)举人,昆山县学教谕。李元,字乾伯,成化元年(1465)举人,东莞县学教谕,升庐江县知县。弟李文利,字乾遂,号雨山。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思南府学教授。博通古今,为明代音乐理论家。著《大乐律吕元声》6卷、附《律吕考注》4卷,《四库全书》收录。朱高,正统十一年(1446)贡生。

草厝里 俗称“草舍里”。位于画屏巷南,后塘巷西。东西走向,呈双曲尺形。东自后塘巷,西接上井巷。明清两朝,草舍里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巷名,郡志载其隶属东厢石幢街的后塘巷。民国时期又是隶属城西乡后塘铺的后塘巷。

草舍里古称“青浦里”。1949年后,号名“草舍里”,因旧时巷里有“草舍旧居”而得巷名。“文革”期间,与后塘巷、画屏巷一同被更名为“友谊巷”。1980年,复以“草厝里”定名。

自宋始即有金紫方氏后裔聚族而居这里,是莆中科第世族。方氏族谱载称:长官方廷笵五子仁载的七世孙朝奉郎庭珪,始迁居后塘。庭珪传至七世孙朝深,以子贵封刑部主事,礼部郎中。生良永、良节、良盛三子,聚族而居,地号“草厝里”。

草舍里巷东之北侧有明布政使“方良节宅第”,巷西之北侧为明刑部尚书方良永“尚书第”。

草舍里西尚书第相向巷南,并列着三座方氏房支祠堂。中为“余庆祠”,东西两祠,今忘其祠名。而东祠相向巷北,也是一座方氏祠堂。旧城改造前,巷道两侧古民居紧挨着良永、良节兄弟宅第以及方氏祠堂,乃方氏族众环居这里。

草舍里东过后塘巷,在巷东侧建有“方氏大宗祠”。祠地亦建有他祠,未知其祠名。规模宏大,可谓祠堂建筑群。民国初期,方氏家族曾在这里创办“育英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莆田驻军改设为营部。后为部队木工场。

濠浦巷 位于草舍里南。东西走向。东接后塘巷,西至濠浦社折而北抵瓦牌巷。其巷至明代不见郡志有独立巷名记载,而为后塘巷属地。聚族而居这里的陈氏,其先世居东阳,祖籍有濠浦社,为不忘故土之恩,方便每年春节元宵巡游活动,其族在巷西建有“濠浦行宫”,俗称“濠浦社”,以故,居巷号称“濠浦巷”。

1949年后,其巷改称“濠浦路”。“文革”期间,其巷对下井巷,更名为“上井巷”。1980年,复以“濠浦巷”定名,又称“濠浦里”;而巷西折北至画屏巷路段仍称“上井巷”。

濠浦巷东巷口,南侧有一口古井,井西建有亭阁曰“浴麟阁”,因祀观音大士,俗称“观音亭”。而井因亭得名“观音井”。

观音井循西,巷北侧为陈氏旧居,俗称“新厝”。宅第为五间厢二进三天井,院埕南有下座照。宅第周围置建有5座祠堂,宅第东侧祠曰“壳贻祠”,清陈池养建,祀“浮山陈”二十三世即后塘始迁祖陈叙(淇塘)、长孙大经(愚子)之下,陈池养父君福之上祖宗神位。大厅相向巷南为林氏“忠烈祠”:林祠西侧又有一林氏祠堂曰“林侍御祠”。陈氏宅第北、西侧的两祠均为陈氏祠堂,但不知其祠名。

陈氏新厝西过祠堂,为“帝君祠”,亦称“文昌阁”,内祀关圣大帝、文昌帝君、观音大士。有祠联云:“金莲开夏午,铁笔点春秋。”

帝君祠西,地称“石门里”,亦称“科甲世家里”,为陈氏祖居地。濠浦里陈氏即浮山陈后裔,始迁祖为明潮州知府陈叙,因避倭乱,由东阳迁居城内后塘巷。陈叙,字邦礼,号淇塘。祖珩,海宁训导。父文滨。叙为嘉靖四年(1525)举人,十七年(1538)登进士第。历官至广东潮州府知府,以次子陈志贵封都御史,进阶中议大夫。归里后,隆庆三年(1569),莆田士大夫复举逸老会,与会致仕官员有濠浦巷,巷牌前为古水井,牌后为“浴麟阁”(观音亭)南京工部尚书康大和、刑部尚书林云同,云南知府郑弼、衡州知府林允宗、广东布政司参议雍澜、南京户部主事柯维骐、长芦盐运使林汝永八人,时称“莆田八老会”,又称“八仙会”。陈叙仲子志,字思尚。号少淇。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次年登进士第。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南赣。

石门里陈氏居第,据说建筑规模不小,其石刻门额曰“东阳世居”。惜因旧城改造被拆,无迹可考。而“东阳世居”石匾今收存于三清殿碑园。祖居西侧建为陈氏“中议祠”。祠堂可通石门里。陈池养《重修先中议公堂记》云:“世祖明进士潮州府知府,进阶中议大夫淇塘(叙)公,避倭乱,由东阳迁居城后塘巷,亦名东阳。仲子都御史、巡抚郧阳少淇(志)公,于所居科甲世家里右偏,建祠堂祀曾祖海宁训导常醒(珩)公、祖赠主事篁溪(文滨)公、父中议(叙)公。中议公四子:长太学生盘江(愚)公,为池养八世祖;次中丞(志)公;三庠生龙洋公;四龙溪训导涵一(忠)公。供袝祀。”中议祠建于明嘉靖间。清乾隆末年,族人零落,祠堂倾颓。乾隆癸丑(1793),由铁山府君独力修建。至道光辛卯(1831),陈池养重修。挂先祖科第匾额,并袝族中缺嗣之主于祠。民国初,陈氏家族曾将中议祠设为“颍川小学”,后废。20世纪其址辟为莆田地区干休所。

中议祠西为宋姓人聚居地,这里建有“宋氏祠堂”。

濠浦巷西过上、下井巷,巷侧为“濠浦行宫”,亦称“濠浦社”,为陈氏里社。每年春节均举行元宵祈福活动。旧城改造时,濠浦行宫被拆,今重建于西湖路东北偏。

濠浦里西侧南北向小巷即旧上、下井巷,聚居着曾氏家族。清末名医曾兰春就是这里人。曾兰春,字香谷,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二十九年(1903)登进士第,官江西分宜县知县。精通中医眼科,有世传秘方。擅长书法,善作小楷。其后裔仍居焉。南近北西湖路建有“曾氏祠堂”,可见,曾氏是大户人家。

下井巷 在濠浦巷南侧。北与濠浦巷西口相接,迤南近北河边折而东,过观音亭福聚堂,复折而东北抵后塘巷。巷呈“凵”形。巷东偏陈池养故居南大门西侧,有宋凿古水井称“观音井”。可见巷因井而得名。明清郡、县志亦以“下井巷”名编入《里图》,隶属东厢石幢街。民国时期,隶属城西乡后塘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仍沿旧名,属梅峰街辖境。

下井巷西偏,北侧内有陈氏祠堂曰“军门祠”。按,古时巡抚带兵,俗称“军门”。据此,推测其祠为巡抚郧阳陈志祠堂。今祠已拆。巷近半折而南有小巷直通小西湖之“河头”。巷东偏北侧有宋凿“观音井”,上覆石井围刻有“宋乾道年”字号,相向巷南侧建有奉祀观音大士的“福聚堂”,俗称“观音亭”。今观音亭被莆田四中围入校园。而旧时重修“福聚堂”碑刻和“观音井”石井围今收存于三清殿碑园。观音井东侧置设一土地公庙。陈池养居第南大门东北偏,有陈氏祠堂曰“承德祠”。据说祠堂是陈氏“德”字辈以下族人所建。旧城改造时祠堂虽未被拆除,但今祠堂久已荒废未得修缮,或列为拆迁对象。

下井巷,早在宋代就有方氏家族聚居这里。方氏族谱载称,金紫方氏方仁载之后,即宋景德进士秘书郎方慎从曾孙袆,由坊巷迁居下井。明成化朝,袆之十二世孙维翰,字邦哲,成化十三年(1477)中式举人,官终池州府学教授。

明嘉靖间由东阳入迁濠浦巷的浮山陈氏,其后裔又传衍下井巷。清嘉庆知州陈池养就是从这里走出的一位名臣。下井巷连同濠浦巷,多为陈氏环居这里。而下井巷与后塘巷交会处,西侧为“陈池养故居”。(详见“清陈池养故居”条)

下井巷至河头这里亦居住有另一支陈姓人,据说祖属“玉湖陈氏”。

霞萧巷 东西走向。西自后塘,相对画屏巷口兴泰社,东抵御史巷即旧东山职业学校后门。宋时巷内聚居户部郎中萧潢家族,而得巷名。明清时仍以“下萧巷”入郡、县志《里图》,隶属东厢石幢街。入民国划为城北乡一经铺,仍沿旧名。1949年后,后塘东侧这一带地方不知何故,其地多沦为果宅地:而下萧巷随之荒废,邑人即统称其地为“下萧”。这里有座神庙称“大哥洞”,故人俗呼“下萧大哥洞”。

下萧巷民间雅称为“霞萧巷”。《凤翼萧氏族谱》称:宋宣和年间(1119—1125),萧潢由长乐县前清里大鳌坑徙居莆之北高岱石(今岱峰村)。爰卜居城东古棠之“霞萧”。李俊甫《莆阳比事》称:宣和六年(1124)进士萧抡,为莆田萧姓首位登第者,官朝奉大夫,水部员外郎。萧氏传至明朝,居后塘而登第者有萧保,字永哲(弘治志载“延寿里人,后居后塘”,万历康大和《兴化府志》称萧保为“延寿里籍,世居后塘”),洪武二十六年(1393)乡试中式举人,浙江遂昌训导。保子为,字尚颖,宣德元年(1426)乡试中式举人,乐昌教谕,以子光甫贵,赠宁县知县。为子光甫,景泰四年(1453)乡试中式举人,迁光禄署正,都督府经历,致仕。弘治十二年(1499),同知应元征在下井巷为中军都督府经历萧光甫立“青云世第坊”,以光甫与父为并祖保,俱领乡荐,故名。光甫孙谦,字绍亨。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人,官授广平府曲周知县。生五子,分温、良、恭、俭、让五房。

宋《莆阳比事》载称:萧氏家族为“乌石萧”即“郎中抡之故居,其子孙寓潮州”。弘治志亦载:“萧保,延寿里人,今居后塘。”据此,萧氏居地“下萧”古时或统称为“乌石山下”,或称“后塘”。

后塘巷连同草厝里、濠浦里、下井巷、下萧巷,以及龙井、画屏巷,地域范围广,历史悠久。宋明间就有方、陈、萧、林氏等家族聚居这里,多为大姓人家。旧时,邑人从西门出入观桥、后埭、拱辰之间,多经乌石横街、画屏巷、后塘,出石幢街。后塘自画屏巷口至濠浦巷一带巷道两旁多有店铺,为通行大道、商贸繁华地区,后塘名声颇响。然东厢之地因兵乱灾害而沦为废墟,各个家族则遭到极大冲击,甚至解体。由于家族谱系的破坏散失,史志对历史人物记载多为泛指,而今人所记多有漏误,缺失真实资料。所以,很难辨考各个家族原先所居之详址。

后塘一带民间宗教古迹,尤其家族祠堂甚多,据志谱记载,可与前后埭家族祠堂相媲美。但后来祠堂废祀,后辈人对祠堂概念渐薄:今又遇上旧城改造,民居和祠堂古迹遗物均被拆除,如后塘的垂裕祠、总宪祠、永祠、追远祠、济美祠等今已无迹可寻,难以梳理家族发展轨迹。所以,以上路巷只能概而述之。

乌石街西侧,有巷曰:西门巷、下城墙边巷。

西门巷 位于横街西北偏,东西向,东接乌石街斜对龙井巷,西抵永清门即西门。因巷西头是兴化城西城门,故得巷名。其巷西北偏地曰“清风岭”,以故,民国时西门巷亦称“清风岭巷”。

西门巷近城门折而北,拐角东南侧即今西门巷28幢西,这里有座“大帝庙”,坐北朝南,奉祀关圣帝君,据传,其庙是镇关神庙。20世纪90年代旧城改造时拆毁。

大帝庙北通清风岭,巷西有奉祀妈祖的“天后宫”,坐西朝东,香火极盛。建造年代无考,清咸丰八年(1858)、民国十五年(1926)重修过;1949年后,又于丙寅、丁酉年再修。古时,天后宫背靠城墙,民国时拆除城墙。今天后宫背面是建于1991年的“西门城隍庙”。据说,20世纪80年代,信众在庙前城隍庙稍稍恢复祭祀活动。庙内管理不善,东西杂乱,存在火患。其时政府即提议在西门再建一座新庙,好让信众烧香。于是有西门林氏妇牵头鸠金筹建,新庙坐东朝西巷道,与天后宫相距四五米。建成后,便依庙前路城隍庙建制雕塑菩萨,后来又建一戏台,至21世纪初被房地产商拆除。大概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信众恢复庙前城隍庙祭祀,而西门城隍庙约定俗成,至今仍坚持祭祀活动。

清风岭巷南,过西门巷,即是下城墙巷。

西门巷西端便是西城门。洪武初扩城,堵塞宋军城之西城门,这里建为明兴化新城西门,仍曰“肃清门”;隆庆五年(1571)改曰“永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更名“来凤”。城门建为瓮城,内城门位于蔡玉荣先生宅第东即今西门巷28幢楼西27号:外城门在今西门巷西端,城门石匾曰“来凤”。内外城门地势东高西低,内城门西下十二三阶,建一条微弧形之小街道,俗称“西门兜”。按,兴化古城门之小街道称兜者有:镇海门之“东门兜”、拱辰门之“辰门兜”、永清门之“西门兜”,然邑人往往将城门外街称为兜,以讹传讹,至今成为俗称,其实城门外之街均以外街冠名,如“东门外街”“南门外街”。西门兜这条小街开设有十二三爿店铺,有食杂店、小吃店、苏广店、理发店等,经营种类多为面向农村生产、生活日用品。

据旧时居住在大帝庙北的老太宋金珠说,她1927年出生,小时候城墙未拆除,曾在外城门看门收“路条”过,后来也参与拆城墙。而居住于大帝庙的有位名“光”的乡下人在这里负责关启城门,媳妇名“后洋”,在内城门之里外开店卖碗糕、花生浆等小生意。因“光”守城门,故住在大帝庙,不收房租,后来一家人定居在西门。

出西门折而北,过“宝树庵”,迤北为“耀明庙”,道经安福村。这是一条兴化城北上的古驿道。

下城墙边巷位于真武坛西侧。东自真武坛迤西折而北,与西门巷接壤。明洪武扩城后,这里地近西城墙而得巷名。其初该巷是民众出入西门的主要通道。1949年后,以西门巷之名并称之。今因旧城改造,下城墙巷堵废。

巷北近西门,路东原有一座二层砖木混合楼房,房主林钰,旧时开棺材店故人呼“棺钰”。旧城改造时房屋被拆除。其巷中东侧,旧有庙宇称“万灵宫”,不知奉祀何神,20世纪50年代初废。

史迹钩沉

明宗书院

明宗书院,位于洞桥头北之西偏。万历二十三年(1595),知府李大钦以府学射圃之址建“明宗书院”。民国志载称:“万历乙未,分守徐即登与郡士大夫、延丰城李才集诸生,讲学于梅峰。郡人知府林鸣盛以梵宇非居肆之规,议于射圃之地建书院。于是,守道郡县暨乡缙绅捐金协修建。复命纂明宗书院志,郡人尚书陈经邦为之序。”洞桥头立有“明宗书院”坊。

清顺治十八年(1661),沿海迁界,平海卫城废,学署暂寓府城古谯楼右侧的文昌宫。康熙三年(1664),知府李英就府城度地,以城西洞桥头府学射圃鼎建“平海卫学”。明宗书院改为“先师庙”,左为“启圣祠”,右“斋沐所”,东西两庑。棂星门外截玉涧泉入小水关之水为泮池。东为“明伦堂”,西为“报功祠”,奉祀捐资协建学宫有功的户部员外郎吴养浩。三十一年(1692),奉署原平海卫学先师神主于新学内,重修正殿、两庑,东“正谊堂”、西“明宗书院”。历任郡守皆以为义塾,月有课。雍正四年(1726),生郑文炳、举人宋存礼等又倡捐修葺。

乾隆五年(1740),知府宫兆麟改“明宗书院”为“兴安书院”。二十一年(1756),知府宫兆麟、知县汪大经开馆纂修邑志,重修正谊堂、崇正斋及文庙之右侧书院。光绪初,知府刘国光、沈定均先后募捐重修大成殿、两庑、顶舍,建造棂星戟门、崇圣祠、藏书阁,东斋舍27间,规制一新。清林扬祖《兴安书院》诗:

首郡文明复嗣兴,青云有路历阶升。才跨邹鲁三千从,选比唐虞二八昇。扶杖好从桥上过,读书犹是海滨称。春华秋实芝兰结,瑞应三台信有征。

兴安书院前殿塑有孔子像;后殿塑其父母叔梁纥、徵在之像,亦有“四配”(颜子、子思、曾子、孟子)、“十哲”(子张、闵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和七十二贤人等牌位。以故,兴安书院亦称“兴安孔庙”或“文庙”。据说,兴化府学和莆田县学文庙的孔子塑像均用山东曲阜的泥土塑造,而将塑后剩余的泥土用来雕塑兴安书院的孔子像。因此,书院内的孔子像特别小,只有2尺多高,人们称呼“孔子仔”。

书院前筑有泮池,池上有石拱桥。池中植有荷花,盛夏之际,池水潋滟,一池珠圆翠绿,香清影密,淡雅传神。林渔村《洞桥荷花》诗:

流纳西源水镜天,荷花艳冶叶田田。锦鳞逐阵东西戏,鸥鸟临波左右眠。雅客风流香荡溢,佳人雪藕影婵娟。廉溪茂叔品题妙,独立亭亭浥露鲜。

林孝子阙祠

林孝子阙祠,位于东山巷北侧,斜对南侧“墓亭”后门。祠为双阙和前后两进构成,悬山顶、抬梁穿斗结构。祠祀唐林孝子攒。林攒,字会道,披从孙。唐举进士不第,从仕塞垣。贞元初,为福唐尉。母病弃官归。“贞元八年(792),遭母丧。扶护就父坟营葬,三年乃成,兄弟结庐墓侧。十二年二月四日,墓松遍降甘露,十一月十七日再降,十三年正月二十五日又降”。欧阳詹作《甘露述》记其事,云:“其(露)滴有大如梧桐子,其味甘,莹然如珠,铿然玉声。”事闻于朝,前后官司复验事实。德宗降诏褒异,厚其禄赐,命立双阙,表其闾曰“唐贞元旌表林氏门闾”。(清乾隆《莆田县志》卷2《舆地·古迹》,《欧阳行周集》卷7)时号阙下林家。

林攒家居兴化城拱辰门外,以旌表孝义,其村遂名“义门”,其里名“孝义里”。义门之左建有祠堂,曰“阙下林家”。至宋嘉祐庚子(1060)、绍兴丙寅(1146)、乾道己丑(1169)、绍熙辛亥(1191),凡祠五修,陈俊卿、王十朋、真德秀各有记。九世孙直徽猷阁林栟换额,仍匾曰“贞元旌表林氏”。元末毁于兵。明永乐己亥(1419),朝廷颁布“圣谕六言”,推行“孝治”;明成祖将孝子事迹录入御制《孝顺事实》而颁天下。御制诗曰:

老母衰年苦病侵,福唐作尉思难任。还家不夕慈亲殁,不尽当年反哺心。白乌绕墓重回旋,甘露瀼瀼降自天。诗诣莆田林孝子,门闾烜赫姓名传。

成化戊子(1468),郡守岳正从其裔孙主事孟和报请,祠堂重建“乌山东岩之南”,门匾曰“孝子”。立双阙于堂南,左右有廊,外有门,绕以垣墙。林文为记。弘治、嘉靖间,裔孙员外夔、布政豫,相继修葺。林渔村《乌石山林孝子阙》诗:

甘露祥征庐墓时,仰瞻双阙为神驰。缅怀孝行犹如昨,恍惚幽魂尚有知。钦式后人承旧泽,表场名士咏新诗。乌山千载绵禋祀,松柏森森荫祖祠。

郡志载:乌石街,为福唐尉林攒立“孝行开先坊”。亦载:乌石山前,唐为孝友林氏立“孝友坊”。迨至民国18年(1929),莆田县商业小学改为“惠儿院”,收容各地孤儿。院址设在孝子祠内。惠儿院成立董事会,聘请绅士张琴、关陈谟、吴台等100多人为董事,吴台任董事长,黄辑生为院长。其后迁县体育场北。

孝子祠,自唐以来,历有修建,代代致祭。1949年后,虽祠废祀,被占为他用,但并未捣毁。“孝”,千百年来已成为华夏大地“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传统美德。然在20世纪90年代末修路拆迁中,对这座延续1200多年的孝子祠,一声拆除令下,即毁于一旦,惜矣。

明主事柯维骐与修史堂柯维骐,字奇纯,号希斋,徽州知府柯英子,居乌石街小柯山。明正德十一年(1516)举人,嘉靖二年(1523)登进士第,授南京户部主事,引疾归。后礼部颁新法,京朝官请假逾三年者,概罢免。维骐被罢职后,自是谢宾客,矢志讲学著述。及门弟子400多人。训学者务以“实学、实志、实功、实用”为要,而一诚始终。历经20年寒暑,编著《宋史新编》,汇《宋史》《辽史》《金史》为一书,以宋为正统,叙宋亡迄于祥兴,为卫、益二王作《纪》,正亡国诸臣之名,褒扬忠义,贬抑奸邪,增补疏略,书200卷。邑人工部尚书康大和为其作《后序》,赞其“得叙、得要、得体、得义例之精”,世称“良史”。为明一代史学家。维骐居家50多年,历经倭寇之乱,故庐焚毁,生活困难,终不妄取。而素志不移,至耋犹手不释卷,仍上下而求索。学者评之曰:“维骐可以辍食,而不可以辍学;可以却名利,而不以溷灵性。”隆庆元年(1567),给事中岑用宾、御史尹校又以“可备著述”上疏复荐,所司以其年高,诏以引年例,授承德郎致仕。三年(1569),与康大和、林云同等8人复举逸老会,时称“莆田八老会”,又称“八仙会”。万历二年(1574)卒,年78岁。(陈春阳《莆田市名人志》)

柯维骐居第,后世人称为“修史堂”,俗称为“柯祠”。祠堂有板联云:“七世联登九进士,八闽独占一状元。”今皆不存。据说柯氏后裔尚保存有原修史堂中的明代木板肖像画柯英像。胜利路旧城改造时,修史堂以原构移迁重建于绶溪公园。修史堂至迁建时尚存的建筑物由大门、上下厅等部分组成,多为明正德原物。

草舍里方氏家族

草厝里自宋始即有金紫方氏后裔聚族而居这里,是莆中科第世族。草舍里西,巷北侧有明方良永“尚书第”。方良永,字寿卿,号松崖。弘治二年(1489)举人,三年殿试,与弟良节同登进士第。初授刑部主事,转员外郎,擢广东按察使司佥事。历官广西按察使,浙江布政使,乞致仕。起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郧阳。乞终养。起总理粮储兼巡抚应天,未赴,升南京刑部尚书。卒,谥简肃。《兰陔诗话》云:“松崖为人内刚外和。始以不涉媕阿,忤逆珰刘谨意罢。及为浙江左辖,复以裁抑织造内臣,疏劾钱宁负国剥民,乞归,风裁凛然。”《明史》有传。

尚书第为七间厢二进三天井大厝,21世纪初旧城改造时被拆,其建筑规制今难说其详。在画屏巷南与上井巷西交会处,旧有方良永祠堂,俗称“尚书祠”。良永子重杰,字思兴。少侍父仕粤,母病剧,重杰焚香吁天,割臂肉和粥以进。母卒,哀毁几绝,扶榇还,风雨露次不离,时年十五岁。迨父殁,庐墓侧,有朱蛇盘旋不去。正德十四年(1519)中式举人。进士不第,遂脱迹名场。卒,祀孝子祠。巡按曾佩疏其孝行,嘉靖三十二年(1553)诏立坊旌表之。子梦升字君符,重杰病重,亦尝粪割臂肉,愿以身代,屡经褒奖,人称“世孝”。

良永孙、重杰侄攸绩,字君谦,父重恩。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三十二年(1553)登进士第,终官山东左布政使。乾隆志载:在画屏巷有布政使“方攸绩祠堂”。

乾隆志云:方良节“婚时,兄良永尚未娶。入室,妇诘其嫂安在,对以未娶。遂出妆奁,召媒人,限七日内必完其亲。后兄弟子孙俱贵,未始非内助之报也”。方氏为褒扬方良永兄弟父子孝悌之行,在草厝里巷之东、西两巷口各置有隘门:东曰“孝子之门”,西曰“孝友之门”。

草舍里东,巷北侧有明布政使方良节府第。其第位于巷北侧,建为九间厢五天井大厝,两边有护厝,规制比西侧“尚书第”稍大。方良节,字介卿,号雪筠。成化二十二年(1486)举人。弘治三年(1490),与兄良永两人同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升礼部郎中。正德六年(1511)由贵州知府升广东右参政。八年(1513)由参政升广东右布政使。是年兄良永亦由广西按察使升山东右布政使。“闽人兄弟登同榜进士,又同时掌方岳者,自其兄弟始”。良永官终广东左布政使。正德十一年(1516)卒于官,惠州民思之,勒碑颂其德。《明史》有传。

良节孙攸跻,字君敬,号篆石,为重熙之子。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顺德县令,清慎爱民,民为立碑。迁南京户部主事,以户部侍郎黄懋官(东黄里人)事,坐免归,乃闭户著书,不预外事。良节曾孙沆,字子必,号讱菴,隆庆元年(1567)经魁,次年登进士第,官终湖广按察司佥事。旧时在霞萧巷口,为方良节并曾孙沆立有“经魁坊”。

清陈池养故居

下井巷与后塘巷交会处,西侧是清莆田水利功臣陈池养故居。宅第在旧城改造中被拆,无迹可寻,其规制今难表详。陈池养,字子龙,号春凕,晚号莆阳逸叟。“浮山陈”后塘始迁祖陈叙后裔。清嘉庆十二年(1807)举人,十四年(1809)登进士第。累官至冀、景、深三州知州。所到之处皆有政声。嘉庆二十五年(1820)以父丧归,遂不复出。居山林40年,曾掌厦门玉屏、仙游金石、莆田兴安等书院。在乡尤致力于兴修水利,是莆田水利功臣。邑人讲水利至今仍颂池养功大。亦著有《莆阳水利志》。道光三十年(1850)又倡修郡城,咸丰三年(1853)重修四城内、外门,并训练团勇。是年9月,永春“红线会”头领林俊率众攻城,池养领团勇击退,朝廷以功加同知衔。咸丰九年(1859)病卒。入祀乡贤祠。池养孙奋孙,字敬斋,光绪八年(1882)举人,著有《敬斋文集》,且著续其祖父陈池养《毛诗择从编》。

真武坛

真武坛,亦名“北极殿”。位于洞桥头北,乌石街西侧。主祀玄天上帝。疑是宋代北门外之镇关神庙。《莆田县宗教志稿》称:“兴化城内玄帝庙除元妙观福神殿,以此最古。”其殿临街,依地形而建,颇觉峻促而迫急。单檐歇山顶,以三门连天井即正殿,规制不大。正殿祀玄天上帝。冕服中坐,旁天罡、地煞,左右列八将。三门檐下一对盘龙石柱,为乾隆年间物。北极殿南相对梅峰光孝寺前的朝天社,故两龙柱廊壁有联曰:“朝天路接金阊近,拱极星环玉座高。”北极殿后旧为父母殿。民国时,殿后附建玉皇殿,壁画十王像,废。今后殿中祀释迦牟尼佛像。殿前石柱有联曰:“天开北极依文庙,地接东山即武当。”其内容描述了北极殿与前之文庙相邻,而北偏乌石山为之屏。

宗教志载称:清咸丰年间(1851—1861),北极殿曾举行过一次玄天上帝巡游活动,规模之大,仪仗之盛,时为空前。兴化府协镇在下属左、右两营官兵中挑选身材面貌相匹配之兵丁,穿戴新制服装,坐跨营马,装扮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神像,以及“八吹”“八乐”“八宝幡”等仪仗队,用八抬大轿扛扶玄天上帝金像巡游全城,热闹非凡,至今邑人难忘其巡游盛况。

乌石街即今胜利北街,自民国始因建设大同路而进行过小规模的拆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街境内寺庙家祠等古迹则因“土改”和“文革”期间“破四旧”等缘故,或拆毁或被单位占用直至改建他途,至20世纪旧城改造,民舍公房几被拆迁,旧巷古建民房多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仅存东山报恩寺、仙师楼、三一教祖祠、金刚旧刹,横街真武坛,清风岭天妃宫等古迹。而今居民打破旧时紧密型聚族而居的局面,曾经世居这里的家族成员则分散隐居在一座座高楼安置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