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四辑 名贤惠珍

朱成淦:

德艺双馨彪画史

江国兴江江

今年是著名画家朱成淦先生100周年诞辰,也是有识之士郑进凤女士和朱成淦先生倡议重修浦口宫35周年。为了缅怀这位品行无私、画艺超群、德艺双馨、多次为梅妃故里宠赐墨宝的画坛楷模,梅妃故里计划筹建朱成淦书画艺术馆,发行《朱成淦画集》。《朱成淦画集》由画坛泰斗朱鸣岗题写封面和题词,齐白石得意弟子、国画大师娄师白题写扉页,艺术大师、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永玉撰文《怀念朱成淦先生》作序,台湾原国民党副主席王金平题写“神韵俊逸称独步,狂草书画标画史——纪念国宝级画家朱成淦100周年诞辰”;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西省原美协主席姚天沐及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翁振新分别题词为“画坛先驱,德艺流芳——纪念朱成淦先生100周年诞辰”“先生大家,学生大家,艺苑有幸门焕彩;丹青报国,教育报国,品行无私翰生辉——纪念国画大家朱成淦100周年诞辰”的题词,中共莆田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吴桂芳任编委会主任的《朱成淦画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画集选取朱老不同时期的力作140多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可读性和资料性,被著名美术评论家张金鉴教授誉为该画集展现了朱老各个时期精品之作,编排按照内容分类,并对典故进行解读,独具一格,是本好书,加上猴票宗师黄永玉手书作序,该画集可与丙寅猴年邮票一样极具收藏价值。”

一、辉煌成就名扬天下

名师出高徒。朱成淦,1914年出生于莆田黄石书香世家。上中学时,在著名画家朱铎、黄愧群严格教育下,打下坚实的美术基础;1934年考入厦门集美学校艺术科,得到留法著名油画家郭应麟、谢投八,国画家李英的悉心教育,全面地学习中外美术知识;1935年以优异成绩考进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科学习,受到艺术大师徐悲鸿、高剑父、张大千、吴作人、傅抱石等大师的直接教授,成为画坛大师的嫡传弟子。为了深入学习美术创作,专门向高剑父学习,成为高师入室弟子,得到亲传,画艺大进。1936年南京高等院校举办书画联展,高剑父为了使这位得意弟子早日成材,欣然与他联手合作中国画《棕榈》,高师画枝干,成淦画枝叶,成为参展中唯一的师生合作画,高师还特意题诗勉励,一时成为南京画界的佳话。

为了不辜负高师殷切期望,他更加发奋学习,勤于创作。1936年全国举办第二届美术展览,在高手如林中,年仅23岁的在学学生朱成淦精心创作中国画《莆阳远望》参加画展,经过全国美展评委会的严格初评,复评和总评,《莆阳远望》与方人定《葡萄》、黎雄才《深山闻夜猿》、汪亚尘《金鱼》,李可染的新国画等佳作一并入选,并编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国美术年鉴。北平燕京大学教授、著名文艺评论家简又文先生在1937年《逸经》杂志第29期《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一文评论中道:“在中央大学美术科受徐悲鸿、张大千、陈之佛、张书旂及高剑父诸教授之教导而蔚然成材者又有陈枫、朱成淦……诸子,均有近作陈列会场,充满时代性、创造性、革命性的异彩,此诚国画前途之好现象也。”年轻画家朱成淦活跃画坛,令人刮目相看。

桃李尽芳芬。抗战爆发后,成淦先生应文化名人黄村生(注:黄永玉堂叔)之邀,前往集美母校担任美术教师。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朱老得意门生黄永玉回忆朱成淦的教法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知识渊博授课生动;二是因材施教极富成效。他的“授课方法很像哈佛大学的‘希明纳’是不分长幼式的散淡而肃穆活动体例了。朱先生自己学的是中国画,对我却什么都谈,油画、雕塑,主要是引导我走进新兴美术。1938年他介绍我与木刻前辈野夫、金逢孙先生的中国木刻协会建立了联系,从此为我终身从事的木刻艺术打开了法门”。“我的学科成积很糟糕,广泛的知识来自图书馆的闲书。总是留级、留级、留级,朱先生就偷偷安慰我,没什么大不了,长大并不靠那些东西;你看我从小是个一百分学生,长大从事美术,几时用过三角几何?”如今黄永玉成为中国艺术大师。还有他对当时年轻画家翁振新、张金鉴、翁开恩、翁元章、杨元武、许金宝等都给予扶腋奖进,激发他们书画兴趣,如今他们都成为全国知名画家。

载誉上海滩。2002年9月,上海为了纪念莆田籍著名画家朱成淦去世一周年,上海电视台、上海艺术网、上海收藏家联谊会、上海汲古斋联合举办《著名画家朱成淦书画精品展》,展出了朱老不同时期的佳作,引起轰动。一些沪上名家观赏展览作品,对朱老的画艺大感吃惊。著名画家、上海大学艺术学院陈家冷教授认为:“朱老画作笔墨爽利,气势雄浑,难得地保留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清雅印痕和乡野气息。”对这么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教授深感意外。画家成立认为:朱老画作“自成风格面貌,功力之深,非一般画家可及”。著名画家、原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柳村评价朱老作品“气势磅礴,功力深厚,内涵深刻,极具个性,实为大家风范”。2002年9月18日,上海《文汇报》登载著名艺术评论家徐和平撰写《黄永玉回忆朱成淦》和《朱成淦其人其画》二篇画评专文,《新民晚报》美术摄影部主任、画家、美术评论家王金海撰写《气韵浑厚,自成风格》,《新民晚报》美术记者、著名美术评论家林明杰专文《乡野人不识,海上觅知音》和《劳动报》《联合时报》《中国书画报》、上海电视台,上海艺术网等20多家新闻单位先后介绍朱成淦画评画作,朱成淦一下子成为上海家喻户晓的画家。

二、艺术创新永标画史

2014年10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文艺创作的方向,“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爱国主义作为艺术创作的主旋律”。多年来,朱成淦老师始终秉持着艺术创作贯穿爱国主义和表现时代精神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从出版的《朱成淦画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勇于创新,有浓厚的时代气息。1936年的《江东木桥》、1946年的《乡村小景》、1956年的《迈向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植树造林美化家园》《兴修水利为民造福》等吸收西方写生透视的技法,以传统笔墨方式表现现实题材,描绘时代精神,为当时少有的画家。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西省美协主席姚天沐称赞:“朱成淦先生是我国美术史上,用中西结合创作现实题材的美术先驱”。陈子奋高足、原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资深书画鉴赏专家陈清狂观其画作说:“朱先生系我景仰之前辈大家,我甚喜欢他的山水,大气磅礴,每出新意。可惜穷困闽中,少为人知。现经誉扬,当闻名天下矣。”1986年,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现为主席)考察梅妃故里时,对浦口宫里朱老的画作评价极高,赞为“笔姿墨纵,不拘成法,看似外貌粗疏,而内蕴浑厚。既有传统又有创新,作品极具感染力”。

衰年变法是朱老一直追求的艺术探索。他另辟蹊径,大胆把狂草书法与中国画大写意有机结合,诗情画意,用诗诗化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陈嘉庚《爱国》,郑板桥《关情》,岳飞《报国》和《梅妃》等狂草书画,都用诗概括创作主题。著名画家、原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翁开恩教授观其画作,十分感动地说:“成淦老师创作能力强,以狂草书法入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只有宋代一画家有载,可惜没有作品传世。他的狂草书画形返意象,创作难度大,是艺术的探索,创新了中国画,弥补了美术史的一个空白。”

二是博采众长,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成淦先生的画作不是单纯的表面美和形式美,《谷城梅雪》《鲤湖飞瀑》《武夷胜境》重墨淡彩,简约达意。既有黄慎、徐悲鸿、高剑父、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师笔法,又有自己融会贯通,豪迈遒劲,风韵高绝的意境。艺术大师黄永玉赞曰:“朱先生人格高尚,学识丰富,待人温厚,艺术气质昂扬,有独特的风格。”国画大师齐白石得意弟子娄师白赞其画作:“用笔大胆,苍劲有力,气韵生动,意境深邃,是一位尚未被人们重视的大画家。”文物鉴赏资深专家蔡国声在上海观看其画展,对朱老大气磅礴,博采众长的画作赞不绝口,并题词祝贺。

成淦先生创作最多作品是历史人物和民族英雄,诗画直抒爱国之情,表现出强烈民族感情。“报国尽忠志未酬,武穆文山孰与俦?文章节义苍冥塞,横扫胡夷誓不休。”把民族英雄陈文龙大义凛然的气节充分描绘出来,极具教育意义。著名画家许金宝教授曾评:“成淦先生以超人的艺术天赋,过硬的绘画基础,扎实的文学功力,创作出诗情画意、独具一格的新文人画。”

三是功力深厚,有鲜明的逸趣情韵。1995年,花鸟画《尧天舜日》在中国美术馆展览时,好评如潮。《启国写真图》,白描大师陈子奋曾评:“成淦所画,行笔简劲,形神俱肖,真能手也。佩佩!”人物画《李大钊》获得福建省首届艺术书画比赛金奖。《李耕》《陈嘉庚》等人物写真图,中国美术家理事、中国美协艺委会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翁振新教授对朱老的人物画评为“特别是水墨人物画写生很生动,让我仰慕至极”。“成淦先生和我谈画的事,他身体硬朗,目光炯炯有神,说话充满激情,看得上学问很渊博。”“他不是一个平常人,他的意义我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山水画他不泥古法,大胆创新,如《溪山雅集》《武夷九曲》《诗思坝桥》《人迹板桥霜》《黄山印记》作品中,山石树木用笔苍劲凝重,皴擦点染灵活自如,把大自然的情感高度地融到他的艺术创作中,达到“绝似又绝不似”的艺术境界。画坛泰斗朱鸣岗教授称:“成淦先生天资聪颖,作品有鲜明的个性,特别是以书入画,笔画圆润含蓄,刚柔并济,力透纸背;文学修养高,山水树木生机勃勃,人物神像情态逼真,简练笔墨表现深邃意境,实为画坛高手,艺苑名流。”上海《劳动报》美术评论家剑华撰文:“有的专家认为,如今的画坛急功近利,先学者故步自封,后学者把无畏、无知当先锋,不晓得也有真正的大家在淡泊中无悔追求。”他的画作深受人们喜爱,他的画传入编许多权威辞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恽茹辛编著的《民国书画家汇编》;高雄书局的《中华著名画家人名录》《三百年来书画名家作品展》;西冷印社出版社、张根全编著出版续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天津杨柳青画社、中国书画报社原总编王振德主编《中国近现代书画家辞典》、原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秘书长黄文麟主编《福建古今名人书画选集》和台湾艺术家杂志等书都载其画传,1992年2月台湾《联合报》誉为国宝级画家。

三、德艺双馨启迪后人

成淦先生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1938年,日寇大举侵华,大片国土丧失,为了激发抗战士气,成淦先生在集美学校创办绘画研究会,并自费出版二本抗战画集,宣传抗日,讴歌抗战。文化名人、黄永玉教授的堂叔黄村生先生在其画集序写道:“成淦先生为增强抗战力量”,“在自己岗位上努力,以美术入伍,到农村去,到前线去完成抗战任务”。“他的作品至少有两个特点。第一,他的绘画题材是现实的,是前进的;他的画笔,所触及的范围不是兵勇的士兵,就是贫苦的民众,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可歌可泣的事象,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力量、光辉。如《为谁负伤》《相依为命》《问何处去》等幅,读了的没有不被感动的。第二,他构图大胆,他的画是不拘于绳墨的,有的作品,全幅纸都被主题布满,没有丝毫空间,如‘负伤’‘难民收容所’‘前进’等是;有的则主题仅占一小小地位,如‘难民真正苦’‘在苦战中’‘可怜的印象’等是。总之他的布局有他的章法,随心所欲,一点也不受限制。”“像他这样的天资,这样的虚心,这样不断努力,将来的造诣一定无可限量。”

抗战时期,朱成淦创作中国画《渔歌晓唱》参加北平孙福熙艺风画展,并把拍卖80圆银圆捐赠于抗日,体现出拳拳赤子心。

在《朱成淦画集》中,他的作品许多是民族英雄,历史名人等,都给人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艺术泰斗、书画鉴赏大师杨仁恺欣然题写“丹心期报国,赤胆在无私”为赞。

朱成淦先生有强烈的为民服务精神。爱国侨领陈嘉庚“教育爱国、教育强国”的办学理念,对成淦先生影响很大,逐渐改变了他学优则仕的念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黄石和沿海地区教育十分落后,没有公立小学,没有中学,群众大部分是文盲,连一些善良农民也受骗充当土匪。土匪抢杀掠夺,坑害百姓,成淦也险遭绑架。1943年,成淦回莆后,目睹群众愚昧,土匪横行,百姓困苦,遂创办小学,以抗倭英雄戚继光“南塘”的号为校名,命名为“南塘小学”,教化昌明,消除愚昧,为地方培养一批抗战仁人志士和有识人才。

1947年冬,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淦高瞻远瞩,毅然散尽家财,着手创办“南塘中学”。南塘中学创办真是“一波三折”。首先是县长不准。由于生源之争,城关几所中学认为黄石增办南塘中学,势必影响他们生源,故使莆田县县长李登俊不予支持。其次是“立案”艰辛。南塘中学在莆田县立案得不到批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成淦先生的办学热情。当时的教育部部长是朱家骅,成淦先生自凑路费,带上两本《朱氏族谱》,冒险上京“认亲”,争取办学立案。“天有不测风云”,刚到镇江,族谱与路费全被盗窃,无奈只好返沪寻找老乡,在老乡丁树元支持下,凑足路费,连饭都不吃,“红红火火”再次上京。为了理想真让人觉得天真得像“疯子”似的。

南京是国民党的首脑机关,没有特殊关系,一般人不能任意出入,何况要拜访的是教育部部长,一下子使他陷入困境。

功夫不负苦心人。聪明的成淦先生在南京黄山画店,看到恩师张书旂的画作,通过画店老板联系上张书所老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书旂被这位陈嘉庚弟子热心办学的精神所感动,亲自修书,引荐成淦到教育部拜访朱家骅部长。成淦的办学得到朱家骅部长大力支持,并欣然答应兼任南塘中学名誉董事长,让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福建莆田私立南塘中学”校名,以提高学校知名度,同时函告福建省教育厅给予多多关照。

南塘中学立案得到批准,成为莆田教育史的千古佳话。但是资金短缺问题接踵而来。根据规定,兴办一所中学必须有五万元大洋作为办学资金。朱老品行无私,抵押了父亲省吃俭用购买的近百亩良田,动用朱氏宗祠几十亩的祭田,借用了木兰陂百亩公田田租,作为办学经费。校舍暂时选在朱氏祠堂,把家里储粮用的几个禀和廒全部拆下,加工为课桌椅,保证教学正常开展。

学校办起来,学生乐了,群众高兴了,可是朱成淦欠了大量债务,尤其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及时发放教师工资,成淦竟把妻子藏在床底下二百多圆银元的私房钱作为急用,还偷偷运出家里二十多担稻谷作为办学资金,气得其父“暴跳如雷”。还有不足经费向左邻右舍暂借,连不富有的亲戚朱福全也暂借五担谷,这五担谷直到解放后成淦还无力偿还。朱老无私的办学精神,为地方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深受群众的爱戴,被推为莆田县第一届、第五届政协委员。

拨乱反正后,成淦先生恢复公职,省吃俭用,慷慨把鬻画百万元捐资用于修桥铺路和保护文物等公益事业,如今受到他直接保护的有湄洲妈祖祖庙、木兰陂、三清殿、宁海桥、镇海堤等都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浦口宫、莆田城隍庙、文峰宫、重兴寺、太湖祠等都成福建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许多修桥铺路、保护文物、捐资兴学等发展公益事业不胜枚举。

朱成淦先生有强烈的社会担当精神。不知是阴差阳错,还是上天有意磨炼成淦先生的意志,这位曾经散尽家财兴办进步学校的创始人,曾经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地下党的教育先驱者,因在1956年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要求省政府要重视保护和研究李耕国画艺术,发言指出,“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在其首都举办亚洲美术展览会。在新加坡的华侨周颖南先生把他家里收藏的二幅李耕的作品送去参加展览,受到广大群众和苏加诺总统的赞赏,于是苏加诺总统把它拍照,编印他的作品收藏画集中,并把该展览画集赠送给英国女皇,英国女皇看到画集中的李耕两幅作品,爱不释手,乃写信给苏加诺总统说,李耕作品的原作,愿以一千英镑买它一幅。但一千英镑周颖南先生都不愿卖。真是墙内栽花墙外香,盼望省政府要重视,成立李耕国画研究所,弘扬和宣传李耕绘画艺术”。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朱成淦发言中,因提及英国女皇,被扣为宣传英美帝国主义,重视李耕国画(李耕国画大多创作历史人物和古典题材),被扣上宣扬封资修,在莆田县全县文化教育大会上被点名批判,错划为“右派”。然而在“右派”材料上报晋江地委,因条件不够格的情况下,被晋江地委“退回”不予批准,仍被迫作为“右派”开除教职,下放回乡。即使生活陷入困境,朱老热爱公益事业,坚持服务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热情丝毫不减。有次雨天回家,路过渠桥港利,看到沿途海堤泥泞路滑,高低不平,低洼处大量积水,给行人带来极大不便。朱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慷慨地把变卖家产的“保命钱”全部捐出,邀请当地群众购买石料铺砌,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

对于一个如日中天的艺术家,命不逢时,历尽“反右”和“文革”23年的劫难,是历史的悲哀!直至1979年,65岁的他,戏剧性地一天之内戴上“右派”帽子又马上平反的闹剧,重返教坛。他仍无怨无悔,以满腔热情投身美术教育和创作。还利用名人效应,以画联侨,以画联台,吸引了多家台商和侨领来莆投资创业。如与企业家陈荣山动员台商陈信行出资一百万,兴建莆田县中医院,为莆台民间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今年是朱成淦先生100周年诞辰,纪念成淦先生,我们应当学习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身处逆境,无怨无悔,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习他对艺术精益求精,勇争一流的精神。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诚如艺术大师黄永玉教授所说:“成淦是一位好人,一位忍辱负重,爱家乡,爱祖国的好人。这种人每个地方出这么几十个,那个地方就一定会充满生机和希望。莆田是我旧游之地,著名的文献名邦,我常在梦中踯躅。”

张金鉴:

写真自有传神在

江国兴

著名画家张金鉴教授说过,江东小桥流水,碧水环流,十里水乡,风光旖旎,人文鼎盛,是一个很好的美术创作基地。所以他计划在江东筹建张金鉴书画艺术馆。

张金鉴教授的画极具个性,2013年5月4日,《美术报》1015期“特刊”推出《与时俱进,与众不同。——张金鉴掀起晚年创作高潮》,选取张先生退休后深入十七个国家,用中国水墨画创作的一百幅异国人物肖像,造型生动、形神兼备、个性鲜明,使画面呈现出独特艺术魅力,令人百看不厌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张金鉴先生是我十分崇敬的画家,他与我有“三缘”:一是乡缘。他的童年在我的老家“梅妃故里”江东小学求学,接受美术启蒙教育,我们有着深厚的感情。二是师缘。他是著名画家朱成淦先生的得意门生,我们研究朱老师的艺术成就有许多共同语言。三是画缘。他是一个美术研究的理论学者,又是一位勇于创新的艺术实践者。他长期勤耕画坛,成绩斐然,每有成果必第一时间让我欣赏,使我对他的作品渐有了解。欣赏他的异国人物众生相“百图”,觉得他是一位一洗旧习,独开生面的画坛高手。

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讲得好,“前人有云,‘肖像画为画家的试金石’,凡无基础的画家,都不敢擅作肖像。”可见作肖像画之难,然而金鉴先生却要迎难而上,一发不可收。20年来,每次应邀出访,为国际友人速写肖像几百幅,交流艺术载誉而归。1994年在英国苏格兰首都爱丁堡召开的“第21届国际艺术交流大会”的鸡尾酒会上,金鉴运用传统国画单线勾勒技法和敏锐的观察力,在瞬间把握住对象特征,为美国艺术家戴尔多兹曼夫妇速写肖像,下笔立就,生动地写出他俩俪影,多兹曼一见,十分满意并亲笔在画上题签说:“您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人,画得太好了。”一位美国艺术家对中国画家写生能力的高度称赞,一时在与会的代表中传为美谈。其实金鉴早在中学时代就得启蒙老师朱成淦传授画像最好是“出其不意,偷看偷画”的速写秘诀。1947年金鉴在莆田中学写生的《校园一景》荣获全校图画竞赛第一名,崭露艺术才华。高中毕业,金鉴先后就读于上海私立美专、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和毕业于南京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美术学系,得到了刘海粟、傅抱石、陈之佛、杨建候等大师亲授,打下了坚实的写生创作功力。艺术大师蒋兆和曾称赞他的国画“用笔流畅,颇有生趣”;中央美术学院艾中信教授也曾评其画作“来自写生,人物形象生动”。

“笔墨当随时代”,改革开放后,在大发展的时代里,金鉴不甘示弱,他放眼世界,创作异国风情众生相“百图”。让世人了解中国艺术,让中国艺术表现异国时代风情。在他笔下,大致有下列几种。

讴区歌乐观进取精神:如《志在太空》《女大学生》《集邮女士》《非洲健儿》《挑战绝壁》《古装迎宾》《广场画家》《牛仔》《的哥阅读“三国”》《机场安检员》《埃及美男子》。特别是《非洲妇女》,画家题词曰:“身着部落服饰的非洲妇女,乐观自信能歌善舞彬彬有礼。”他们虽然肤色不同,但同是社会普通一员,他们爱岗敬业,用和谐笑脸传递热情友爱。

歌颂助人为乐精神:如《热情旅客》《慈善女士》《帅哥》《巴黎导游》。尤其《法国雷锋》,表现一位好心的警察,用车把迷路于巴黎十字路口的逛街人送回旅社,而认为这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关注民生体察民苦:如《苦力者》《马车夫》《三轮车夫》《动物园里的杂工》《耍蛇老翁》《长颈妇女》《纽约装卸工》《埃及牧区老民》《晚景》《待业者》《打工者》。他们都是社会底层体力劳动者的穷人。特别是《苦难老人》画面上一位历经沧桑面容憔悴的老翁,背景是举旗示威的群众,爆发冲突的场面。画家题词曰:“中东局势动荡,经济大受重挫,苦难中的老人忧惧不安。”表现出一位中国画家对中东百姓的同情和慰问。

不同文化互相尊重对异国文化界和上层人士友谊写像,互相尊重,弘扬中国艺术,如《阿拉伯学者》《匈牙利作家》《宗教界人士》《著名雕刻家》《神父》《保加利亚音乐家》等,他在科隆画《避雨》,为西班牙建筑工程师米盖尔——安杜兰先生写照,安先生说:“您的钢笔速写依靠黑白两色表现对象,这和我们建筑工程画以黑白为主体有共通之处,因此我能从您的奔放而准确的线条上看出您是一位有资格的大画家,画像使我十分满意,谢谢您。”

著名画家喻继高说:“金鉴同学是傅抱石老师的高足,继承了老师的水墨画风。”然而他不满足所取的成绩,我从他献给新中国六十华诞的大型画册《岁月印记·张金鉴绘画作品选》中,领会到“创作与时俱进,与众不同,内涵丰富的异国风情水墨画”是张先生的独特艺术风格,包括风景和人物。为写好异国众生相“百图”艺评,我专访了张金鉴,参观画室、书房,看到“百图”(每图70厘米×46厘米)原作。经张先生介绍,可知他的人物画经过了青年、中年和晚年的三次自我变革。青年时主要学习蒋兆和水墨画和德国门米尔素描写生技法,代表作有《喜报丰收》《焦裕禄在劳动人民中》;中年回归古典人物画,学习宁化黄慎(扬州八怪之一)、仙游李霞、李耕和海派任伯年、王震等以书入画传统写意表现技法。代表作如《皆大欢喜》《达摩面壁》《钟馗》等;晚年创作异国人物肖像,因无前人国画参考,务必在写生基础上探索创新。关键在于不离以书入画的写意传统,适当借鉴西画素描造型,力求“写生创作逼真态,传神自有阿堵在①”的艺术效果。

此外“百图”题词行文简约,惜墨如金,内涵丰富,如在《挑战绝壁》上题曰:“攀岩者沉勇冷静,挑战绝壁,令人钦佩”在《划船老汉》上题曰:“划船老汉出没于湄南河两岸,推销商品。”题词只十五六字,用墨无多而表现丰富。再如《祝您好运》上题曰:“去年我在巴黎街边写生,有人用汉语喊,中国画家好!我问他,你是中国人?答,丈夫是中国人,我大吃一惊,又问,你是女人?答,现在是男人,并说,十年前丈夫中风,儿子车祸先后去世,我无奈做苦工,跳脱衣舞,卖血,生活还是不得温饱,后来做了变性手术,经过乞讨学院培训,去年随美国乞讨团流浪到欧洲。我画完他的像,送给他三十欧元,祝他好运。2006年张金鉴忆写并记。”题词只一百四十多字,简直是一篇小说。全篇无余字,交代出画家对变性人苦难身世的态度,同时也暴露了美国底层社会的一道酸楚。以上所举说明张先生在行文上的高度修养和他出版了《中国画的题画艺术》《胡于旺古今名家书画过眼图选》等六部美术书籍分不开。由于张先生一贯埋头苦干。为人低调。许多成就不为人知,对此,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收到他赠送的《闽台历代国画鉴赏》一书后的复函(七百余字),摘文中对张先生实实在在努力工作的精神加以称赞:“多年未有联系,今接您惠赠大作并见短笺十分高兴,我至今还记得我们见面的情景以及80年代多次拜读您在《福建画报》上连载的闽籍画家介绍,多年来您潜心闽台画家研究领域,终使大作运成,十分令人钦佩!……而今要寻得甘于寂寞和清淡生活而下大力气做学术文章者,已十分困难。先生以高龄在学术上锲而不舍,实实在在,这种精神非常值得我等晚辈学习!”张先生的异国人物众生相“百图”经《美术报》特刊推出,成为一件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可贵在于“前无古人的独创和完整性”可谓张金鉴先生晚年难得的一件佳作。衷心祝贺张先生健康长寿,创作更多、更新、更美的中国画作品奉献给社会!

2014年1月

杨元武:

师古创新意品高翰生辉

林双华江国兴

1988年,国画大师孙其峰和杨元武先生联袂为梅妃故里创作《傲雪劲节》图,其中杨元武先生画梅,孙其峰大师补竹和题款,为梅妃故里争得无限荣光。能与孙其峰大师联袂创作作品,不是一般画家所企及的。然而杨元武先生在画坛有很高的地位,2008年的7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特地派人专访了兴化大学杨元武副教授,采访他在山东任教时言传身教、无私地培养青年画家王林旭成才的感人事迹。由此我们慕名而至,有幸拜访了这位画艺精湛、品格高尚、久负盛名的画家、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杨元武副教授。

元武副教授1929年出生于莆田一个书香世家,敏而好学,小时候,画家朱成淦在莆田古谯楼前开了一家画店,那精美绝伦的作品,让小小年纪的元武第一次感受到艺术的震撼和魅力。他回忆说,自己走上艺术之路,朱成淦的影响至关重要。杨家附近开了个裱画店,他每次路过时,总被那满壁的字画迷住了。后来,他索性拿来本子、铅笔进店临摹,由此揭开了艺术生涯的序幕。1946年他从砺青中学考进了仙游师范,后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51年,他考入福州大学(后改名福建师范学院)美术系,师从谢投八教授,专修西画,接受系统美术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创作和教学基础。1954年福州大学毕业后,他服从学校分配到山东潍坊地区任教,后又调到潍坊教育学院。在那里,他一待就是三十六年。直到1990年11月,莆田高专为了引进高级人才,年逾花甲的杨教授被莆田高专聘为美术系主任、副教授,才举家迁回故里。

在教学中,他勤于教职,无私奉献,培养了一大批美术骨干。社会青年牟作吾念初中时,就深深爱上了画画。后来,他慕名找到在山东潍坊教育学院工作的杨元武,请求拜师。贫穷,朴实,执着,这是杨老对他的第一印象。对艺术的深沉酷爱,最终感动了这位心地善良的南方艺术家。从那以后,他不仅免费教牟作吾作画,还免费提供笔、纸、墨,甚至还常常免费供饭……杨老的一腔心血没有白流。如今的牟作吾,已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会员,在艺术上造诣颇深,深受好评。

以墨竹而驰名画界的国画家王林旭,逢人必提恩师杨元武。十八九岁那会儿,他正念高中,喜欢画画,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老师指点提高。有一天,听说莆田人杨元武“画画很出名,人又好”后,他特地骑着破自行车一路找到杨老师家。没料到这次冒昧拜师,竟得到老师的欣然答应。每到周末,王林旭就成了杨元武家的常客。晚上没有备课时,杨老师也常常为小王讲授绘画技巧,认真指导他作画。恩师严谨而细心的指点,加上自己的用心揣摩和刻苦钻研,王林旭的画艺进步很快,特别是在墨竹创作方面一枝独秀。1993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原总书记江泽民在钓鱼台国宾馆为他的墨竹作品亲笔题词“高风亮节”,原国务院总理李鹏等国家领导人也先后为他的画题字,收藏他的绘画作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王林旭欣然依约,为这位中国人的好朋友作画相赠。法国前总理科尔访华时,他挥毫泼墨创作一幅生机盎然的墨竹,作为国礼赠送外宾……尽管在画界有如此高的成就,王林旭对恩师没齿难忘。“没有杨老师的栽培,就没有我现在的一切。”对恩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并为梅妃故里创作一幅《贞风亮节》墨竹相赠。在杨元武的执教生涯中,类似的得意门生,还有新华社摄影部主任王新庆、福建师大美术系教授翁开恩和雕塑家郭心聪等。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说,中国美术家协会是全国最高级别的美术专业协会,杨元武一个人培养了20多位中国美协会员,其在艺术上的贡献劳苦功高,令人崇敬!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名字入选国家编著的《中国专家人名大辞典》,被选为山东省潍坊市美协副主席,青州市美协主席。

他教学之余,几乎放弃休息和娱乐,把课余时间全投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创作中去,常与国画大师郭味渠教授一起精心研讨吴昌硕、徐悲鸿、齐白石、王雪涛等艺术大师书画,不断吸收诸家之长,创造性地加以发挥,逐渐形成自己的画风。1981年以来,杨元武的国画作品先后在诸城、大连、营口、济南等城市展出,好评如潮。1986年,他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画展,参观者络绎不绝。1986年和1987年,他的作品参加中日美术交流协会举办的画展并在日本成功展出。1988年,他的国画《欣》荣幸入选中日百人画家作品联展,荣获银质奖章。画面上,一位老者背手欣赏墙上的画,身后的童车里,一小儿独自玩娱,一老一幼,相映成趣,其乐融融,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次参展,他与沈福文、庄言、王伯敏、孙其峰等大腕级画家登台亮相,进一步奠定了他在中国画坛的地位。是年,他的作品第四次参加中日美术交流展,其国画《春满人间》获金质奖章……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1996年,时值《杨元武画集》出版之际,文化部部长贺敬之欣然为之作序,赞曰:“元武首工花鸟,造型准确,笔墨清新,设色淡雅,章法多变,丽而不俗。其一花一叶,一禽一鸟,均能穷尽其态,生趣盎然,极具灵性。”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周谷城、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为杨元武画展亲笔题词,并收藏其画作。

多年来,元武教授对于书画艺术,不拘泥于一格,而总是不断探索,以求突破。同时还博览群书,钻研画论、哲学,精读诗词、历史,以开阔眼界,提高修养,提高作品内涵。观其诸多作品,均能于清逸自然之中蕴涵丰厚之艺术素养。他的花鸟画,造型严谨清新,笔墨遒劲自如,章法灵活多变,设色秀逸典雅,富丽而不俗,惹人喜爱;他的山水画,气势磅礴,意境典雅,极富新意。中国画《清香》被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富贵长春》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春色满园》张挂在中国驻朝鲜大使馆等,先后在1985年至1986年被国家教委定为国礼赠送联合国。《人民日报》、山东电视台、《中国书画报》等新闻单位相继发表其画评和刊登作品,名字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家大辞典》等多种辞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元武教授虽然年已古稀,但对艺术的追求永不满足于现状,仍十分重视大自然的生活感受,遍游祖国名山胜水,写生作画,表现自然。那本即将出版的《杨元武花鸟画集》,每幅作品无不蕴涵着丰厚的文学修养和清逸的书卷气,著名画家娄师白先生观后欣然为其题签,艺术大师于希宁评其画法“别具一格,以文导意,斯意通神”。著名书画家朱成淦、陈阵赞其作品为“师古创新意,品高翰生辉”。

林颿:

丹青人生自潇洒

林双华江国兴

1992年,林颿先生创作《谢赐珍珠图》参加莆田县晋京书画展,引起人们的好评,林颿是刘海粟、顾坤伯的高徒。

1946年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闽中涵江一位十七岁的青年,千里迢迢跟随老师黄祖裕,来到十里洋场上海滩。他们在八仙桥青年会举办师生画展。黄祖裕先生是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学生,刘特地赶到八仙桥参观这一画展。在林颿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意人物画面前,刘海粟沉吟良久,继而大加赞赏,认为他“出笔不凡,大胆泼辣,笔笔有方,有黄瘿瓢遗意”。并掏出名片,在背面写上“旧同学黄祖裕介绍新生入学,请接洽”,写完交给黄祖裕先生。当年,青年带着刘的名片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这青年就是林颿……以上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字,出自作家郑国贤的第一本专著《蔚蓝色的启迪》。国贤先生这本充满才情的通讯稿,生动展现了涵江画家林颿的艺术人生。

林颿,也叫林帆,原名林文煌,曾多次创作有关梅妃题材。2011年中秋节前夕,我们一起赴莆田涵江宫口河畔老人的家中采访他。坐在面前的这位八十二岁高龄的老画家,仍然边伏案创作山水画,边面容淡定谈笑风生,以至笔者老在怀疑自己的眼睛,如果说他年届古稀,一点也不为过。

知道笔者的来意,老人当即搬出《莆田历代书画选集》提起,该书选有他的曾祖父,清代画家李光藻的一幅画。李曾任广东县丞,工花鸟,尤精兰竹,有板桥遗虽经百年沧桑,他的五幅画还是由后裔保存下来。

福建画坛知名画家林颿,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艺术渊源颇深的家庭。他从小酷爱绘画,十岁随民间艺人黄源凡先生学画古典人物画,并用心临摹古代各名家的书帖。在上海美专学习期间,得到名教授潘天寿、顾坤伯等前辈的悉心指导。有一天上山水课时,顾坤伯发现他的一幅用侧锋拖笔画出山崖的水墨山水,大为惊叹地说,你这样年纪能画出这样的画,前途不可限量……从此之后,顾老师对他另眼相看,经常在家中对他进行单独指导……时光荏苒,林颿回忆起他的老师,还满怀感激思念之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颿满腔热情投入教育事业。在美术讲坛上。他辛勤工作了三十多个春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美术人才。他们当中,有普通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也有的在美术院校担任教学要职,更有著名的舞美设计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林颿坚持刻苦的书画创作,每日清晨练功写字,用心临摹名家字帖。白天挤出时间画画,他创作态度严肃认真,师古而不拘泥,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人物、山水、花鸟格调淡雅。意境深邃,尤以山水见长。在林颿的笔下,山山水水弥漫着丝丝缕缕乳白色的灵气。朦胧中洋溢着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深情。辛勤劳作的汗水加上艺术的天赋,绽开绚丽的艺术之花。从1954年开始,林颿的画便在省画展展出;1965年,他的山水画入选北京荣宝斋百年纪念大展。“文革”动乱,中断了中国所有文化的进程,却没有打断林颿的艺术追求,1974年起,他的画又在《福建日报》露面。

1978年冬,历史悄悄地翻开了20世纪最崭新的一页,林颿也和祖国一起焕发了艺术的青春。从此以后三十多年的时光,他的书画作品在国内外频频参展和发表,达近百次之多。其中山水画《桂林》通过澳门,被美国纽约国际艺术中心珍藏;马来西亚出版的《福莆仙艺人画集》专门介绍了他的艺术成就,并刊登他的四幅山水花鸟;他的书法作品在全国九华山大奖赛获奖、全省老年人书法比赛等数十次比赛中屡获嘉奖,抽屉内一大沓大红证书,见证了老人丰硕的艺术人生。他的作品走出国门,流传到世界各地的有近千幅,在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都有她们的倩影。

近日,著名国画家、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翁振新先生在他的博客上,撰写《我的启蒙老师林文煌》一文,深情回忆了恩师(林颿原名林文煌)早年对他的亲切关怀和深远影响。翁振新在文中说,自己从小家道贫寒,却酷爱画画,没有钱买纸笔,就用粉笔在地上涂画,也用毛笔作画,经常引来许多观众。他是用左手作画,所以又多了点趣味。到了上小学一年级的年纪,听说左手写字会被老师打手背,所以临上学之前,改用右手练习写字,但画画还是用左手。一年级文化课程不重,因此他还有许多时间画画,经常是连课本里也画得密密麻麻的,家里墙上挂满了他的画。林老师有一次经过他家门口,停住了脚步,往门里一看,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和蔼而欣喜地对他说,好好画,很有天赋。随后林老师拿了一些书(记得是儿童读物),让他翻翻,或照着画,或参考着画,此后涵江保尾小学礼堂的一面墙上贴满了他的画,翁振新名声大振,画画兴趣更浓,林老师还偶尔指导他去报纸杂志投稿。

在翁振新的记忆中,当时林老师白净的脸,很瘦,学校礼堂的油画像都是他画的,墙报上也经常出现他的国画作品,他是学校的美术教师,无疑也是当地的名人,在童年翁振新的心目中,林颿老师是画得最好的画家。

林老师对翁振新显然颇为赏识,学校有什么美术活动,都叫他这低年级的学生参加,在他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美术的种子,并且悉心浇灌、呵护。至今,翁振新还珍藏着一幅林老师为他画的水墨肖像写生,不但画得肖似,而且用笔准确到位,墨韵很好,当时能画出如此写生佳作,可见老师功底之深厚。翁振新先生回忆道,那是他上小学四年级,一个星期六或星期日的下午,他在学校操场玩,林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说为他画国画肖像写生,他求之不得,于是约一个多小时光景,头像写生画好了。翁振新深情地说,这画倾注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和期望……

林颿老师于1983年从莆田十四中退休。退休后,他应台北镇澜宫之邀,创作了四十八张的《妈祖》组画,艺术展示了妈祖从出生、济世、升天等不凡的人生历程。之后,他又怀着对家乡的深深热爱,花了约一年时间,创作了莆田二十四景。年轻时,他喜画花草、人物,晚年移情自然,多画山水。

悠悠岁月,留下真情从头说。钟情书画,闲度人生,年届八旬的林帆先生告诉笔者,寄情丹青,泼墨山水,人生因此而多了许多回味,许多悠闲。

2011年10月26日

林劲松:

雅拙天真灵性趣味

江国兴

“农行杯”首届中国电视书法大赛,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中国农业银行共同主办的面向全国书法家、书法爱好者的专业赛事。和央视“青歌赛”、“星光大道”一样是打造书法明星的舞台,极具艺术实力。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专家组成专业评审团,在高度专业化的比赛氛围中,将赛事打造成为中国书法界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业盛会。我市青年书法家林劲松创作的“郭沫若途次莆田诗”的隶书作品,在高手如云的大赛角逐中,以其独特的风格,顺利地通过初赛、复赛和决赛,夺得该赛的优秀奖,成为当今书坛隶书领域的一颗新星。

书法家林劲松是我的好朋友、好同事、好艺友,我俩对书画总是心有灵犀,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我对他了解也比较深刻,他多次为梅妃故里宠赐墨宝,不断提升梅妃故里文化品位。特别是他那聪颖的天姿、渊博的知识,超凡的悟性,执着的追求,常让我既羡慕又“嫉妒”。能在短短的几年,一举夺得近十次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书法大赛:入展被称为书坛的奥林匹克——五年一届的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届齐白石奖全国书法作品展、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作品展、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展、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全国职工书法作品展、中国贵州“百里杜鹃奖”全国书法展、乾元杯全国书法展、廉江红橙奖全国书法展、别克君威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佳作奖等,成绩斐然,硕果累累。2011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被推选为福建省书法家协会青年创作骨干,2013年5月被福建省书法家协会指定参加全省中青年书法家创作座谈会并作创作经验交流,被行家称既有理论又有创作能力的书坛实力派新秀。

劲松兄1972年出生于莆田西天尾九华山麓的书香世家,幼承家学,常在九华叠翠、千年名刹苦竹寺欣赏历代摩崖石刻,钻研著名画家杨舟和林金定的名画,耳濡目染,对书画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上学时,学习欧阳询《九成宫》和魏碑《张猛龙》,奠定了学书正确方向,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上大学进机关后,几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起初主攻隶书《张迁碑》,深得要领,然后转益多师,又沉酣于《石门颂》《好大王碑》《张黑女》的学习和研究,深得隶书和魏碑要领。同时为了打破隶书横平竖直,结构平整,缺乏灵性的局限,并勤习二王行书,下延宋代四大家,吸收齐白石、张大千、张继、刘文华等名家营养,手摹心追,广取博收,融众家之长,形成古拙天真、灵性趣味的艺术风格。下面我们以他的“养浩然正气,极天地大观”隶书作品可一窥其艺术特征。

清代康有为先生说得好:“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劲松兄深谙书法用笔,用笔势的变化营造浓淡干湿、轻重主次不同的艺术特征。如“养”“正”“观”字,方笔雄健,笔触沉重浑厚,浓墨用笔,重若崩云,极显深度、厚度和形体感;“浩”“极”“大”渗与圆笔婉媚,笔画用书写过程的时间与速度来表现线条长短、主次、轻重、渐变与突变的节奏,显得极有新意。在处理单字中相同的笔画时,如“养”“气”横划比较多的字,其笔无一相似,其形各异,变化多样,极为自然。

劲松兄还是结字造型的高手。他敢于打破书写习惯性的结体方法,采取“反结体”,对结构作有意改变,如“养”“然”“正”“极”“天”“大”,在保持重心平稳的原则下,正者斜之,聚者散之,纵者收之,收者纵之,平者参之,极尽斜侧变化。“养”“观”字,他有意把上部拉长,下部紧缩,给人以不同的艺术感觉。细品该楹联只有十个字,字字随势生形,各显其态,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风神十足,极其趣味。

劲松兄的书法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上联“养”用墨浓润,下联“极”墨现淡枯,上联“浩”大胆拉开,下联“天”巧妙收紧,一动一静处理的得心应手。上联“然”有意紧缩,下联“地”适度张弛,上联“正”适当写宽,下联“大”又写得特别小,给人以广阔的空间,增强韵律。纵观该作品,字的外接多边形变化也很丰富,字的重心下移,中轴线左右摆动也很强烈,打破了传统隶书结构平整缺乏灵性的局限,创新了隶书的创作,有鲜明的时代艺术感。

劲松兄虽然获奖的作品大多是隶书,但他行书作品我也十分喜爱,他的书法集《霞山墨韵》《劲松行书作品选》和隶书作品中的行书题款,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他把魏书的笔意融进行书中去,静的不死板,动的又不过分,字里行间透着一种灵性,一种趣味。欣赏劲松先生的书法,真是无色而具有图画之绚丽,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常让我如痴如醉,爱不释手。劲松先生还年青,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相信像他这样的天姿,这样的悟性,这样的勤奋,一定能够攀登更高的书法高峰。

(原载《湄洲日报》2014年7月22日)

林双华:

乡土文化的深情歌唱

江国兴

他是莆田新闻界的资深入士,从大学校报记者的认真实践,从教之余党报通讯员的执着坚守,到县委报道组记者的专职新闻生涯,再到市通联站记者、市级新闻网站掌门人,曾连续六次荣获福建日报“十佳通讯员”称号,多次捧回中国互联网品牌大奖、福建新闻奖。

他是莆田文学界的实力派写手,先后出版两本个人文集,网络随笔写作独创一格,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副院长何镇邦称赞其“文笔显得活泼、平和、自然、不做作、不矫饰,有一种天然的纯美”;

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莆田音乐界的后起之星,歌词作品曾代表福建词作家杀入全国青年歌词创作奖“十强”之列,不少歌词作品在全国音乐界权威刊物《词刊》《儿童音乐》《歌曲》等发表,多首音乐作品角逐全国、省、市征歌大赛榜上有名,他创作的本土曲艺作品还被国台办列为对台交流的重点项目……

他叫林双华,现为湄洲日报社副总编辑兼任《莆田晚报》总编,一位默默耕耘于新闻、文学、音乐领域的“三栖文化人”,以德艺双馨而受到业界朋友的尊重。近年他先后获评福建省职业道德先进个人、莆田市职业道德十佳标兵等殊荣,被市委、市政府荣记个人三等功,2016年“七一”期间被市直机关党工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痴迷方言歌曲

同为地方方言,闽南语歌曲、粤语歌曲风靡全国,莆仙方言唱起莆仙戏来字正腔圆,独具特色。有人就想,如果用莆仙方言来唱歌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十年前,当一首“堪与闽南歌《爱拼才会赢》相媲美”的原创莆仙方言歌曲《爬龙船》登录网络时,立即受到网民的热捧与“狂顶”。如今,这首脍炙人口的方言歌曲在莆仙大地可谓百听不厌,家喻户晓。

《爬龙船》的词作者,就是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福建省作家协会、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林双华。2008年,由林双华作词、曾鼎作曲的《爬龙船》,由荔城区文化馆出资组织专业人士精心演绎,迅速火爆互联网,被音乐界人士称为“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原创莆仙方言歌曲”。它在朴稚的童谣合唱中,融入莆仙十音八乐色彩浓浓的配乐,立即受到本土网民的青睐。此前,网络上虽也出现几首莆仙话歌曲,但基本上是根据流行歌曲改编、翻唱而成。为了《爬龙船》,词作者林双华六易其稿。

林双华的第一稿词作品,叙述了一对农村青年男女微妙的情感故事,内容既有描写民俗活动的欢乐,又抒发略带忧伤的恋爱心绪;划船后生从初见少女时的一见钟情,到次年她已为人妻时的失落,再到对心上人的真诚祝福。歌词通过赛龙舟过程中两次戏剧性的场景,在美好的民俗图景再现中,歌颂了莆仙人民淳朴的人性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第一稿出来后,恰逢中国南方遭遇百年不遇的大雪灾,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林双华接受有关人士的建议,屡次对《爬龙船》的歌词作了修改。最终,在2008年8月,结合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喜迎北京奥运的大时代背景,他把最初的表现个人爱情故事的歌词内容,提升到体现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牢牢抱成团的龙舟精神的艺术高度。

“团结一致,奋勇前行,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而在浓厚莆仙文化背景下的击楫中流、同舟共济的赛龙船精神,更是一种乡土文化,二者合二为一,体现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具有积极向上的乡土文化内涵……”尽管已事隔多年,林双华谈起这首歌词时,依然激情飞扬。

完成歌词创作之后,林双华邀请他最早的音乐搭档、荔城区音协主席曾鼎作曲。2008年8月拿到歌词后,曾鼎仅花了一个多星期,即谱写了这首曲子。在创作过程中,曾鼎本来选用莆仙曲牌《春风娇》作为背景音乐,后来感觉这种抒情曲调不太合适,就把背景音乐定为欢快激昂的《五更煞》。这样,《爬龙船》整曲听下来,让人觉得有莆仙戏的韵味贯穿其中,又极具现代气息。后来,林双华又邀请网络界热心人士林荣华制作动漫。每个动画人物及场景设置,都是精心设计的,力求生动勾勒出一幅端午节赛龙船的传统节庆场面。就这样,莆田第一首动漫版莆田话歌曲应运而生。歌曲一上线,就受到网民的热捧。甚至在黄石镇东华举行赛龙舟的时候,有人专门把这首《爬龙船》刻录成光盘,在现场卖得很火。

2018年6月17日(农历五月初四)18:05,CCTV-7农广天地特别节目《别样端午》,特别播出福建莆田的“五日端午”,让全国观众再一次领略莆田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之魅。让人耳目一新的是,“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龙船……”这首被誉为“第一首莆田话原创歌曲”的《爬龙船》,也在央视七套《别样端午》节目中穿插播出。这首莆仙妇孺皆知的端午主题歌曲,勾起人们的温馨记忆——弥漫着艾香的“午时水”,辟邪的雄黄,大大的网兜蛋,热热闹闹的“爬龙船”,以及咿咿呀呀的莆仙戏等等,洋溢着儿时最美好最纯真的心灵记忆。此次央视播出的这首摇滚版《爬龙船》,由莆田本土音乐家林双华作词,曾鼎作曲,陈诺演唱。

在网络上,评论《爬龙船》的溢美之词铺天盖地。有网民说,“此歌已成为我的励志歌了——人生就像爬龙船”。如今,越来越多的莆田乡土原创歌曲,正通过网络走进入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行动,为本土文化的繁荣尽一份努力。作为莆田网络媒体的资深从业者,林双华真心期待着,一股莆仙方言歌曲的新文化热,方兴未艾,迅速崛起。

继《爬龙船》之后,《看戏》是莆田音乐界近年来诞生的又一首莆仙方言歌曲的杰作。由林双华作词、曾鼎作曲的《看戏》,经莆田文艺网等本土网络平台传唱后,迅速红遍莆仙大地,走红大江南北,在国内外莆仙游子中间广为流传。莆田文艺网总编刘文庆告诉笔者,《看戏》这首歌很有地方特色,莆仙本土韵味很浓,是莆仙方言歌曲的又一首精品!之后,词曲作者接受陈光泽、林洪国等莆田文艺界人士的建议,把这首莆田话歌曲改编成莆田市古老曲种“摇钱树”《看戏》,获得极大成功。该作品参加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大赛,荣获全省二等奖。2018年5月23日,在我国台湾盛大启幕的第八届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莆田市“摇钱树”《看戏》节目受邀赴台参演。“海峡两岸曲艺欢乐汇”,是国台办对台交流的重点项目,由中国曲艺家协会和福建省文联联合举办。这一活动自2011年开始,此前已轮流在福建和台湾之间成功举办了七届。活动旨在拓展两岸民间曲艺文化交流领域,打造海峡两岸民间曲艺交流品牌。本届曲艺专场由4场展演活动组成,参演节目中既有相声、河南坠子、评书、单弦岔曲、念歌等北方曲种,也有南音、锦歌、闽南讲古、苏州弹词……独具特色的南方曲艺。林双华作词的“摇钱树”《看戏》,安排两场演出,引发轰动,好评如潮。

这两年,林双华还认真创作了《做秋》《做牙》《界外人》《故事里的老蒲鲜》等多首莆仙方言歌曲。

唱响正能量

在莆田音乐界,林双华是一位勤奋的探索者。其实,早在26年前,林双华就开始在歌词创作的小路上执着摸索。1991年8月,他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的埭头一中执教。次年,由他作词的《埭头镇之歌》,在原莆田县组织的红五月歌咏比赛中一举夺魁,荣获一等奖。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起了莫大的激励。此后,他的业余歌词创作源源不断地多起来。2002年,他创作的第一首县区形象歌曲——《荔城之歌》,从几十首应征歌词中脱颖而出,成为激励荔城这座古府新区开拓奋进的音乐名片。之久,这首原创歌曲以满满的正能量、精湛的艺术水准,获得首届莆田市人民政府百花文艺奖。

2011年夏,林双华在市委宣传部领导的支持下,和本土音乐人陈诺携手,为当时轰动全国的厦门“莆田三兄弟”见义勇为事件创作了公益歌曲《英雄不寂寞》。这一歌颂草根英雄的网络歌曲,迅速风靡网络世界。这首歌对关注英雄、支持英雄起了较大的推波助澜作用,歌曲诞生后短短三个月内,包括莆田在内的社会各界为“莆田三兄弟”捐款突破200万元,《福建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通讯称,此举“创下全省乃至全国因一起见义勇为事件引发的捐款之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前夕,他为莆田的麟峰小学、梅峰小学、莆田九中等多所学校创作校歌。六中全会闭幕后,福建省教育厅正式发文,要求在全省各中小学创作、传唱校歌,许多朋友对林双华刮目相看,纷纷赞扬他“有先见之明”!在随后举行的首届莆田市中小学校歌比赛中,林双华作词的多首歌曲榜上有名,其中麟峰小学校歌、埭头中心小学校歌分获全市一、二等奖。

歌诗之路,深情咏唱。进入2012年,他一口气创作了多首市歌、县歌,备受音乐界朋友的好评。其中为莆田市市歌征集活动而创作的《妈祖,故乡永远的骄傲》,在当年度进京参加“成才之路”第四届全国未来词曲作家、演唱家研习班期间,被中国音乐家协会评为“优秀作词奖”。

作为莆田热衷歌词创作的词作家之一,林双华的名字,近年来逐渐在全国、省级专业音乐刊物上活跃起来。山东省音协主办的《音乐大观》杂志,是一家由徐沛东、印青等全国音乐界顶尖人士担任编委的专业刊物,2012年第四期,该杂志用了一个专版的篇幅,刊登他的《爱满荔城》等六首歌词新作,并对词作者作了热情推介。2012年底,林双华创作的歌词《十月的天空》和《曾母暗沙之恋》,陆续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全国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音乐文学期刊《词刊》第11期、第12期刊发,引发关注;由林双华作词、林荣华作曲的《粉笔雨》荣获中国高校原创校园歌曲大赛一等奖,并在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顶尖”级音乐专业刊物《儿童音乐》第11期发表。

2013年元旦前夕,受荔城区新度、黄石等多家卫生院邀请,他为这几家乡镇卫生院创作院歌,很快在医院传唱开来。荔城区由此创造了乡镇卫生院家家有院歌的纪录,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不多见。林双华认为,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把文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号召。院歌是医院文化的重要载体,他用创作院歌的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这既是医院文化的繁荣,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更是医院形象的外宣名片。

2013年,对林双华的歌词创作而言,是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当年底揭晓的“川音杯”第十届全国青年歌词创作奖获奖名单上,林双华的《山村医生》,作为福建唯一的获奖作品进入“全国十佳”之列。这是该奖设立27年来,莆田词作者首次在该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全国青年歌词创作奖”,是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联合设立的全国青年最高规格的歌词创作奖项。该奖系我国著名女歌词作家刘薇于1986年捐资设立,旨在奖励成绩特别突出的全国青年歌词作者,以促进国内歌词创作的繁荣。该奖原则上每三年评选一次,每届评出约5-10首优秀歌词,评委会主任由中国歌词泰斗乔羽亲自担任,具有歌词创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从1986年设奖至今,截至2013年共举办了十届,共有92首作品获此殊荣,先后奖掖了享誉全国的一批顶尖歌词作家。创作《常回家看看》的词作者车行、《春天的故事》的词作者蒋开儒、《涛声依旧》的词作者陈小奇、《说句心里话》的词作者石顺义、《血染的风采》的词作者陈哲等等,都曾是该奖项的获奖者。林双华说,获奖未必是创作的终极目标,但树立自己的奋斗标杆,无疑是增加了追赶的动力、耕耘的激情,他为自己能获得这一全国歌词界的重要奖项而欣慰。

进入2016年,林双华的歌词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4月,他参加市委党校第79期科级干部进修班学习,并代表班级在全校“学员论坛”上交流发言。他作的题为《歌曲创作与文化建设》的专题讲座,获得与会党校领导、师生的一致好评。会后,许多同学建议他为党校写一首歌。盛情难却,他根据自己多次赴市委党校学习的丰富体验,反复构思,几经琢磨,前后花了近一个月时间,认真写出《党校情》歌词。这首党校题材的红色歌曲,得到音乐界人士吴建阳等人的踊跃支持。国家一级演员、山东省女歌手李庆芳和“唱响中国梦”公益形象大使、军旅男高音歌唱家崔来宾闻讯后,决定义务联袂演唱。制作歌曲需要伴奏带、录音等费用,林双华自掏腰包垫付,决心把公益性歌曲做好。经过南北音乐人、军地歌唱家的携手努力,这首原创的“党歌”MV,“七一”前夕在国内各大视频网站上线,并很快风靡微信朋友圈,得到网友的纷纷点赞。朋友赞叹道,虽然这首歌没有大腕级歌手参与,也不花财政一分钱,但仍以铿锵明快的旋律和饱含哲理的思想,体现了满满的正能量,催人奋进,激情澎湃!

林双华说,习近平同志前不久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党校承担着为领导干部补钙壮骨、立根固本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党校姓党这个党校工作根本原则,更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做好新形势下党校工作。总书记的这番话,是解读这首歌曲的一把钥匙,他希望用这首歌,庆祝党的95周年华诞,歌颂党校人的默默奉献,这对当下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6年7月中旬,在美国等国家幕后操纵下,由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闹剧上演之际,南海一下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维护主权,人人有责。林双华作词、吴建阳作曲的《曾母暗沙之恋》MV在众多视频网站适时上线,瞬间引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莆仙网、莆田小鱼网等知名网站纷纷以“南海仲裁,莆田人用这种方式捍卫主权”为题,强力推出这首爱国歌曲。短短两天内,网络播放近5万次。

2016年初,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将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构想落到实处,弘扬海上丝绸之路精神,唱响海洋新丝路,用音乐连接“中国梦”与“世界梦”,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和福建省文联联合举办“我们爱海洋”海内外歌曲征集评选活动。2016年8初,经专家组评选投票,“我们爱海洋”歌曲征集活动50首优秀歌词名单正式公布,林双华有两首歌词入选“五十佳”。2017年3月,由他作词、孟文豪作曲的《海丝朋友圈》,荣膺福建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文联主办的面向海内外举办的“我们爱海洋”征歌大赛最高奖“优秀创作奖”(第一名),奠定了他在福建词坛的地位。2018年5月,他作词、鄂矛作曲的《粉笔雨》,获评省委宣传部指导、省文联主办的“同圆中国梦、弘扬红色文化”歌曲征集活动最高奖“优秀作品奖”(十佳)。2018年12月,林双华作词、陈丁作曲的《风从何处来》,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联合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歌曲征集活动中,再次杀入最高奖“十佳”优秀歌曲之列!他表示,接下来将加强与国内作曲家的合作,把有些歌词好好打磨,争取在今后有更满意的收获。

2017年6月5日晚,讲述仙游县“爱心老人”曾德梅的节目《爱心不老》,在央视正式播出。让广大观众眼睛一亮的是,一首前不久在互联网和微信朋友圈热传的原创歌曲《爷爷你歇歇吧》,也在央视亮相。这首被网友誉为“史上最揪心的歌”,更是作为背景音乐,几乎贯穿了《爱心不老》整个节目,成为节目的情感基调,给银屏前的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原创歌曲《爷爷你歇歇吧》,是林双华作词、吴建阳作曲的又一首爱心赞歌、正能量歌曲。原来,2017年元旦前夕,仙游爱心老人曾德梅病倒的消息,通过湄洲日报等媒体的传播,再度引发社会各界对曾德梅老人热心助学事迹的强烈关注。老人的病情,在寒冷的冬日,成为广大市民和网友的牵挂。林双华利用春节期间潜心创作、反复打磨,创作出了《爷爷你歇歇吧》歌词。他的老搭档、莆田知名作曲家吴建阳闻讯,马上主动提出要为歌词谱曲。很快,在本土爱心人士资助下,顺利录了歌曲,摄制了MV。春节过后,这首公益歌曲逐渐在省内外传播开来。后来,中央电视台记者专程赴莆田采访曾德梅老人,并在网络上无意间听到这首情深意切的《爷爷你歇歇吧》,十分感动,当即请求把歌曲MV拷贝回去,在中央电视台一并播放宣传。

乡土的吟唱

2016年8月9日,中国人的七夕情人节。由林双华作词的《爱上西隐亭》MV悄然上线。军旅男高音歌唱家崔来宾的美妙歌喉,高空航拍镜头下优美动感的山水奇观,迅速吸引了网民们的眼球,成为各微信朋友圈的刷屏“神曲”。为什么为九华山麓的西隐亭瀑布写歌?林双华坦言:山水奇观和浓浓乡愁,是他创作《爱上西隐亭》的主要动因。作为莆田网络媒体的从业者,林双华近年来或赴全国各地参加业务研讨会,或年休期间自费到各地旅游观光,用他的话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然而,前不久他在九华山下一处叫西隐的自然村偶然见到的瀑布奇观,让他连赞“三桥飞虹,世间罕见”。他说,他是从莆田摄影界资深人士阿钵的微信上初步认识这一景点的。在微信上,阿钵连续用了十二篇系列文章,图文并茂详细推介他老家象峰村的“西隐亭瀑布”,文字之精致,图片之精美,瞬间深深吸引了他。渐渐地,一首描写西隐亭瀑布的歌词,在他的头脑中慢慢酝酿,渐渐成型。在这首词中,他一反以往的写实手法,而是用拟人手法,把这深山里的瀑布喻为一见钟情的梦中佳人,虔诚爱恋,缠绵隽永,极具古典意味。他说,自己觉得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尾声部分:“啊,爱也悠悠,情也悠悠,这浓浓的乡愁何时方休,何时方休……”很明显,在词作家的心底,爱恋这片山水,更缘于对浓浓乡愁的牵挂,对故乡山水的眷恋。

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是著名的梅妃故里,一代大文豪郭沫若在《途次莆田》一诗中,留下了“梅妃生里传犹在”的咏叹。梅妃位居皇妃,桑梓情深,为莆田人民增添了无限殊荣。唐玄宗受梅妃的贤淑达理所感动,“莆田诸女尽封为孺人”,特许莆田女子享受当官夫人才有的政治待遇,灯笼上或墓碑上可书某氏孺人;“于归俱赐銮驾”,銮驾轿是古代专供帝王后妃乘坐的,而莆田女子出嫁时就能乘坐“銮驾轿”,这是莆田女性特殊的政治待遇,形成闽中特有的婚嫁民俗;“特赐一班皇宫梨园给莆田,以示皇恩”,这班梨园成为莆仙戏的前身,自此莆田才有地方戏。唐玄宗还特旨莆田民居建筑可依照皇宫的形式起造,称为“妃子脊头”。梅妃心系庶民,受宠不谋私,常劝玄宗勤政,效法贞观之治,重现开元盛世。她品德高尚,得势不求利。她志节清高,国破不失节。安禄山兵陷长安时,梅妃不屈乱贼,舍身殉国,终年34岁。为梅妃的气节所感动,2015年,他挥笔写下《大唐梅妃》一词,受到梅妃文化研究学者和音乐界朋友的较高评价。2018年又创作《梅妃故里之恋》歌词,由军旅男高音歌唱家崔来宾作曲并演唱,在莆田电视台连续播放近三个月,弘扬莆田文化。他透露,接下来如果条件许可的话,他很想组织一个团队,专门拍摄一部音乐电视,向省内外推介梅妃故里,宣传梅妃文化。

这些年来,林双华作词的音乐作品,频频登上全国、全省的领奖台。第十届全国青年歌词创作奖、中国音乐家协会“优秀作词奖”、中国高校原创校园歌曲大赛一等奖、福建省音舞节二等奖、福建省曲艺丹桂奖二等奖;2019年,《古田之恋》(朱耀东曲)荣获中国音协支持,福建省文联、龙岩市委宣传部主办、福建省音协承办的“圣地古田”原创歌曲征集评选活动第一名;2019年,《你的眼睛》和《爱的守护》(朱耀东曲)在福建省艺术馆举办的“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歌曲创作征集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2019年《爱的守护》、《你的眼睛》(方超曲)、《你的眼睛》(李家田曲),在福建省纪委、省监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主办,福建省音协承办的“廉政颂祖国,奋进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廉歌征集评选活动中均获得“优秀作品奖”(最高奖),成为本次全国性征歌比赛中获奖最多的作者等等。歌词之路,漫漫修远。他说,莆田的歌词创作,在全国和福建占有一席之地,唐炳椿、王金煌等人走在他的前头,他们也有不少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这既是对他的鼓舞和鞭策,也是他奋力追赶、不懈进取的榜样。

乘梦飞翔,深情歌唱。在做好新闻媒体宣传事业的同时,林双华的业余时间,基本上投入歌词创作。他说,两者均属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范畴,其实并不矛盾。接下来,他要再接再厉,力争多创作几首反映莆仙文化的原创歌曲,在全省乃至全国进一步推广,为乡土文化尽情讴歌。

2018年8月初稿2020年7月修改并加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