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地区由来已久。明初,那些由日本南朝失败的政客、武士、浪人与走私商人结合形成的所谓“矮寇”,“时出剿掠,扰濒海之民”,愈显猖獗。从洪武二年到三十一年(1369-1398年)的30年中,就达23次之多。

明太祖对倭寇的防范,除严厉执行“片板不许下海”的海禁政策外,还加强沿海要地的防御建设。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经略福建时,“凡选丁壮万五千余人,筑城一十六,增置巡检司四十有五。分隶诸卫,以为防御”。他在莆田的防倭建设有:

平海卫在县东90里,扼海上冲,北峙草屿、连盘,东控鹭鹚、乌丘,西挹湄洲,与琉球、日本相望。南有南哨沃,北风时可泊舟,莆藩篱喉舌也。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卫筑城。城周860.7丈,高1.4丈,广1.8丈,群城门5个(东1、西2、南2),上各建楼。垛高0.6丈,计垛1310个,警铺30个。系周德兴拆镇海堤石移建的。城南俯北仰,三面环海,一面背山,筑台以了望海洋。驻官军5516名。

当年巍峨壮观的平海卫城,现在尚能依稀可辨其古城垣轮廓。城内还保存不少文物古迹,古城古风犹在。

莆禧千户所在县东90里的新安里(今忠门镇蒲禧村),东、南、北三面临海,与湄洲岛相望。两南有文甲沃,亦滨海要地,洪武二十一年置所(千户所)筑城。城周590丈,广1.2丈,高1.3丈,城门4个,上筑城楼,并筑有月楼,垛高0.6丈,计垛1249个。警铺20个。城外西面凿山为旱濠,长210丈,广2丈,深0.8丈,与三面临海相吻合。驻官军1220人。隶属平海卫。

民国二十八年(1939),城被拆毁。现存有原城墙1335米,还有东、北2座城门及月城。城内有城隍庙及天妃宫等文物古迹。

此外,洪武二十一年设置的巡检司有六处:

迎仙巡检司。在县东北40里的待贤里,前临海后负江,为滨海要地。宋初置司于施水亭,洪武二十一年移置于此。

冲沁巡检司。在县东40里的兴福里,三面阻海,与崎头、三江、沃港相接。旧置司于兴化县寻阳山下,洪武二十一年移置于此。

嵌头巡检司。在县东80里的武盛里,界于山海之间,为登涉要地。洪武二十一年移莆禧巡检司于此。

青山巡检司。在县东90里的奉国里,东、西、南三面阻海,夷舟多由此入,南日山峙其南,渡海不过50里,为郡之门户。洪武二十一年移南哨巡检司于此。

吉了巡检司。在县东南80里的新安里。前控南日,右引小屿,左带湄洲,迫临大海。宋时建寨名吉蓼,亦名极了,以莆地至此而极也。洪武二十一年置巡检司,改为今名。

小屿巡检司。在县南醴泉里小屿山下。洪武二十一年移仙游枫亭驿巡司于此。以上六处巡检司,各筑城,城周长150丈,广1.1丈,辟城门2个,建有城楼。警铺8个。设弓兵100名。如今,沧海桑田,这六处巡检司的所在地,已不复见其庐山真面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