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改革开放后,中国商路通畅,经济蓬勃发展,为莆商经商创业提供了历史契机。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莆田百姓纷纷举家外出经商创业,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经过30多年的努力打拼,大部分莆商事业有成,成绩辉煌,成为著名商人或知名企业家。更难能可贵的是广大莆商事业有成之后,积极回报社会,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支持公益事业建设,事迹十分感人。但由于莆商为人低调,信守“财不露眼”的古训,大多数莆商深藏不露,不愿张扬。所以,在选择现代著名莆商和著名企业方面难度很大,不少身家亿万的莆商和企业家,由于种种顾虑而不愿提供材料,有不少实力雄厚的企业家始终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创业史。本书根据各县区推荐的名单和材料,并征得个人同意,选择了29多名具有代表性的莆商简介(以出生年份排序),以“窥一斑而知全貌”。

1.蔡金辉(1955一),莆田市城厢区东海镇人,现任莆田市沃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兼任福建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蔡金辉出生在莆田沿海农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多,经济拮据,小学没读完就辍学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3岁的蔡金辉成为家里的“全劳力”,开始从事海鲜买卖,风吹日晒、风雨无阻,每天同臭鱼烂虾打交道。当时沿海百姓很穷,鱼虾生意不好做,钱很难赚,不过少年的艰苦磨难,培养了蔡金辉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蔡金辉踏上了去闽北的火车,成了一名铁路修路工,跟着工程队到处跑。

修铁路是个脏活、累活,但为了生计,蔡金辉咬咬牙坚持了下来。几年之后,他有了一些积累,便回老家开了一家小吃店,既当厨师,又是老板,起早摸黑,苦心经营,生活虽然很辛苦,但口袋里的钱渐渐多了起来。

在开饭店期间,蔡金辉广交朋友,认识了不少做生意的“老板”。随后,他便同这些老板到中俄边境做边贸生意,当时俄国边境旅游鞋很吃香,价格比莆田高了许多,蔡金辉从家乡购买少批量的旅游鞋,贩卖到中俄边境,赚取差价。有了一定积累之后,黄金辉便在自己家乡创办了一家鞋带加工作坊,专门为旅游鞋厂家加工鞋材。

1993年,黄金辉开始谋取发展,几个股东合资360万元创办了华丰鞋厂,专门生产旅游鞋。

由于缺乏经验,第一年就亏了100多万元,工厂面临破产,股东们觉得没希望,陆续退股了,蔡金辉却坚持了下来。他挑起总经理的重任,精心经营,不断提高鞋革质量,终于达到了出口质量标准,华丰鞋厂开始起死回生。

在蔡金辉的努力经营下,华丰鞋厂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轨道,但虽然生产出口产品,却没有自己的品牌,等于给别人做“嫁衣裳”,人家将自己生产的旅游鞋重新包装一下就变成了名牌产品,价格翻了好几番,蔡金辉感到很冤枉。于是,他下决心要创建自己的“品牌”,直接进入国际市场。1996年,蔡金辉首先创建了“VOIT”(沃特)品牌,改变了莆田运动鞋传统OEM(贴牌)模式,结束了莆田没有鞋革品牌的历史。此后,蔡金辉想方设法,努力扩大“VOIT”(沃特)品牌的影响力。同时,为了扩大品牌效应,他于1997年一口气注册了包括“沃特”在内的三个品牌,并通过马德里国际机构在境外70多个国家申请注册了沃特的英文名称“VOIT”及其标记,为“沃特”品牌走向世界市场奠定了基础。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蔡金辉急于拓展市场,结果被台商骗走了600多万元货款,华丰鞋厂再度濒临倒闭。在这关键时刻,蔡金辉的诚信品德起了作用,长期合作的材料供应商伸出了援助之手,支持蔡金辉1000多万元资金,终于使企业支撑了下去。

经过两次教训之后,蔡金辉映更加谨慎经营。此后,华丰鞋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利润年年增长,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轨道。20世纪90年代中期,蔡金辉开始对企业进行改制,组建了“福建省莆田华丰鞋业有限公司”,成为一个集鞋业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集团公司。

从1998年起,蔡金辉全力以赴开拓国内市场,先后在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设立了近2500个专卖店、专柜,使“沃特”旅游鞋销量迅速增长。随后,蔡金辉又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先后在国外设立了沃特公司阿联酋——迪拜分公司、匈牙利WINK分公司、智利分公司等,建立了覆盖全世界近三分之一国家的销售网络,使“沃特”旅游鞋销量再上新台阶。

蔡金辉是一个懂得居安思危的商人,坚持“科学管理、追求不止”的创业理念,通过学习、借鉴,不断引进新的管理理念,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产品质量的提升,构建先进企业文化。2001年,华丰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与新浪网、搜狐网、虎扑网、优酷网、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等多家著名媒体长期合作,以扩大“沃特”旅游鞋的品牌影响。

经过20多年努力,蔡金辉的华丰鞋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沃特”品牌在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为中国著名商标。目前华丰公司已拥有10条现代化制鞋生产线,近2000名工人,300多名管理干部,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

“十年磨一剑”,蔡金辉终于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先后获得了福建“省名牌产品”、福建省“优质产品”、福建省“质量稳定合格产品”等殊荣;2004年,又荣获“国家免检产品”;2005年,“沃特”品牌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中国名牌产品”。蔡金辉本人也先后被评选为“全国质量管理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

“饮水思源”,蔡金辉事业成功之后,不忘回报社会,回报家乡父老。他常说:“我的这点财富是社会给我创造的,如果社会有困难了,我必当不遗余力地回报社会”。多年来,蔡金辉经常支持残疾人事业,多次捐资办学、救灾扶贫。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蔡金辉带头向灾区人民捐助50万元物资,并组织公司员工向灾区人民奉献爱心,在短短3个小时内就筹资12万元。2008年,华东地区发生特大雪灾,蔡金辉又慷慨解囊,捐资60万元,通过城厢区慈善总会转送给灾区人民。同时,蔡金辉还经常资助贫困学生,开展送温暖活动,支援各项公益事业建设。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蔡金辉累计捐款近600万元,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2.陈范(1955—),莆田市荔城区人,高级经济师,省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现任莆田市国货精品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和党总支书记,兼任莆田市科协副主席、莆田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等职。

1973年,陈范高中毕业后到笏石西田大队“上山下乡”,成为一名插队知青。经历了6年的艰苦人生磨砺,陈范积累了许多社会经验。

1980年,陈范返城后在莆田县政协办公室当临时工,协助县政协的基建工作。由于他脑子灵、点子多,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得到政协领导的赏识。

莆田市成立后,各县区陆续成立了一些商贸公司,以活跃城乡经济。1984年8月,陈范筹资创建了城厢区建材公司,开始了他的商海生涯。

创业道路是艰难的,更何况是白手起家。公司开办之初,陈范拿出自己积累的600元作为开办费,租用了一间民房,带领4名待业青年做起了建材生意。创业初期,陈范潜心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知识,认真搞好市场调查,四处奔波寻求货源,出差住最廉价的旅社,用餐捡最便宜的饭菜,到处磨嘴皮、赔笑脸,用他自己的话说:“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陈范的精心经营之下,城厢区建材公司逐渐发展起来,至1985年底,公司已经初具规模了,并有了一定的资本。

1986年,陈范看准了莆田鞋革行业蓬勃发展的商机,果断地将公司经营业务转向鞋用化工原料,不但迅速扩大了公司的经营规模,而且取得了丰厚利润,为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陈范的精心经营下,城厢区建材公司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市场销售渠道不断拓展,从莆田境内发展到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各省。于是,陈范便将建材公司更名为“城厢区物资公司”,开始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加剧,一些国有企业出现亏损倒闭,具有商业头脑的陈范,抓住机遇,开始承包、兼并和收购倒闭的集体企业,以壮大自己的经济体量。1987年初,陈范率先承包了位于莆田城里黄金地带的龙门饭店,由于经营有方,承包后第3个月就开始盈利。紧接着,陈范又以120万元的高标,击败了众多的竞标者,买下了龙门饭店的经营权。陈范的举措首创了莆田私营企业兼并集体企业的先例,同时也使城厢物资公司有了谋取更大发展的“根据地”。从此,陈范“鸟枪换炮”,公司办公室迁出了民房,驻进了莆田汽车站旁边的龙门大厦。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商业经营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企业经营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不能随意跨行业经营。但陈范有一股“敢试敢冒、锐意进取”的闯劲,屡屡“犯规”,从建材经营跨越到化工产品,又从生产资料经营拓展到百货零售业。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1990年,陈范未批先干,创办了莆田华联商场。虽然商场规模不大,却架起了城厢物资公司通往百货零售巨头的桥梁。在经营百货零售业过程中,陈范又发现了一个商机,当时莆田市场上高档百货商品十分缺乏,许多人专程到福州、泉州等地购买高档商品。于是,陈范萌发了创办高档百货商店的设想。1991年,陈范标新立异地创办了“莆田市国货精品大商场”,打出了“名货聚名店,名店售名货”的广告语,提出了“名优特新”经营理念。开业时,国货精品大商场商气集聚,人气旺盛,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旺销场面,让同业者兴叹!此后,陈范精心经营“国货精品”的品牌,企业不断扩张,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奠定了莆田百货零售业的龙头地位。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商业企业开始大规模的国退民进,国有和集体商业企业开始公司制改革。2004年,莆田市国货精品大商场进行了股份制改制,组建为莆田市国货精品商贸有限公司,陈范就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莆田市国货精品商贸有限公司改制之后,陈范开始走连锁店发展道路。他以莆田市国货精品商场为依托,先后创办了步行街店、涵江店、仙游店、南平店、西天尾店、黄石店、埭头店等国货精品连锁店,营业面积达10多万平方米,员工超过3000人,销售额逐年大幅增长,迅速跨入了福建省百货零售业十强。特别是近年来,陈范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从百货行业拓展到矿山、旅游、房地产等产业,拥有独资、合资企业10多家,固定资产达2亿多元,年创税利6000多万元。

在创业的过程中,陈范逐渐成长起来了,从一名普通知青发展成为福建百货零售业的领军人物,蜚声八闽,先后荣获福建省“新长征空击手”、省“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省“优秀企业家”和省“十大杰出青年”(1994.9)、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等称号。2002年,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在全国范围内首次评选20名“商业创业企业家”,在众多提名者中,陈范以高票当选。2005年,他又荣获省“十佳商贸企业家”称号。

莆田市国货精品商贸有限公司在陈范的领导下,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先后荣获了省“优秀企业”、“商业明星企业”、“十佳超市”、全国“用户满意服务单位”、“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青年文明号”、“百城万店品牌先进企业”等众多荣誉。

陈范虽然是个商人,但非常热心社会各项事业。1989年,陈范首次当选莆田市人大代表。

1993年,他又当选福建省人大代表,至今已经连任5届市人大代表、2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4届省人大代表。陈范20多年如一日,积极参政议政,一以贯之地关注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不遗余力地反映社情民意,经常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多次给省、市主要领导写信,反映企业界、政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福建日报曾经褒封他为“提建议、批评和意见”的“三连冠”和“建议大王”。

3.王子龙(1957—),莆田市忠门镇人,中共党员。现任北京通达恒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中通木材电子交易有限公司和福建省中通恒基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福建省政协委员、莆田市和秀屿区政协常委、莆田市北京商会副会长、莆田市木业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共莆田市驻北京市朝阳区第二支部书记等职。

中国改革开放后,王子龙揣着300元钱,从莆田沿海农村来到北京谋生。他先与朝阳区的一个农村生产大队合资创办了“朝阳区竹器加工厂”,从事竹笼屉、竹梯、竹脚手板等加工业务,小本生意,挣得是苦力钱。1985年,王子龙找到了一家机关单位,以该单位名义从闽北山区采购了一批木材,运到北京加工成建筑材料后出售给建设工地,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次年,王子龙又深入吉林长白山林区大量采购木材,通过铁路输送运往北京,由于木材数量较大,自家厂里用不完,便将多余木材贩卖给建筑公司,谁能料到贩卖木材利润比自己加工建筑材料利润更多。于是,王子龙便转向贩卖木竹生意,顺利地挖到了第一桶金。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逐渐放开对木材流通的限制,买木料不再看企业性质,也不需要计划指标,可以随意进入市场进行买卖,精明的王子龙马上意识到,木材市场将面临着一场激烈的竞争,而当时钢材市场刚刚起步,他立即转向钢材生意。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转”经营理念,又让王子龙抢占了先机,生意越做越大,很快发展成为上规模的建材公司。

2000年6月,王子龙创建了以钢材贸易为主营业务的大中型商贸物流企业——北京通达恒运商贸公司,投巨资开发了北京东郊百子湾钢材市场,成为北京地区最早投资市场租赁行业的莆商企业之一。2001年,王子龙在巩固建材行业的同时,又向房地产业发展,开发了朝阳区通胜会议中心(旅游度假村)。经过几年的努力打拼,北京通达恒运商贸公司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于2004年被评为“全国百强钢材营销企业”、“北京钢材销售十强”。2005年,王子龙组建了福建中通恒基投资有限公司。2006年,他又成立了莆田市中宏房地产开发公司,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王子龙的北京中通恒基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6.5亿人民币,固定资产达20亿人民币,总资产近30亿人民币,是一家集房地产开发、电子商务、项目投资、物流仓储、金融债券、国际贸易为一体的现代企业集团,拥有北京通达恒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中通木材电子交易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木材交易市场)、天津世泽嘉茂商贸有限公司、福建省中通恒基投资有限公司、莆田市中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莆田市万家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莆田市金城实业有限公司等多家子公司,控股了北京通泰恒丰物流有限公司、参股了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等。2006年,通达恒运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因诚信经营,品牌影响力好被北京市建委指定为“奥运工程”项目钢材供应商,且年年被北京市工商局评为“守信企业”。2009年,王子龙旗下的中通木材电子交易有限公司被北京市授予的“高新技术企业”。2011年,又被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电子交易专业委员会授予“2011中国电子交易优秀企业”,还被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授予“中国生产资料电子交易创新型市场”,成为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单位”。

经历了20多年的锤炼,农民出生的王子龙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企业家。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滚滚潮流,王子龙感到机不可失。已进入“知天命”之年的王子龙,又开始了创业人生的第三个春天。他毅然回乡投资创建了“福建中通恒基投资有限公司”,承接了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产业配套工程的开发项目,并投巨资创办了中通木业产业园。该项目用地面积703亩,预计总投资达11亿元人民币,目前已经建成“中国国际木材电子交易市场”,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拥有2.2万平方米国际木业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和2000多个国际标准展位,可同步展示全球各地木材行情和产品信息、国内林产品交易信息及国际、国内木材产品供求信息,实现在线现货交易、订单交易、招标交易和拍卖交易等多种电商经营,具备了全球网络视频订货、电子商务资信担保、远程洽谈等功能,高峰期日交易额达到7000多万元。从2006年起,中通恒基投资有限公司连续五年被中共莆田市秀屿区委、秀屿区人民政府评为“纳税大户”。2008年,王子龙被农业部评为中国民营企业十大新闻人物;2011年,他又荣获“中国农村新闻人物领军奖”。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王子龙积极追求政治进步。早在1998年,他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先后兼任中共北京莆田商会党支部书记和北京市福建企业家商会党委副书记等职。王子龙热心党务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民营企业家党员的责任,把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多次被中共莆田市委、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王子龙是个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个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开明商人。在扶贫、帮困、助学等各项公益活动中,王子龙慷慨解囊,捐款捐物,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2003年,北京发生“非典”疫情时,他与弟弟王子华向北京市防治“非典”领导小组捐资50万元。在支援汶川抗震救灾活动中,王子龙因捐赠成绩突出,被莆田市红十字会授予“爱心企业”。在台湾8.8水灾捐款活动中,王子龙也慷慨解囊,中通恒基投资有限公司被莆田市红十字会授予“爱心单位”。

4.林建平(1957一),仙游县鲤南镇涵井村人,高级工程师,现任莆田市武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和北京林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建平父亲是一个农村小学教师,小时家庭经济困难。艰苦的童年生活使林建平从小养成了自立自强、勤劳上进的品德。1975年,林建平中学毕业后到仙游县建筑公司学木工。木工是个辛苦活,18岁的林建平边向师傅学习手艺,边学习建筑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由于林建平勤学好问,木工技艺日渐娴熟,并耳濡目染懂得了不少的建筑知识。

年轻的林建平不肯久居人下,稍有积累之后便联络几个优秀的施工员,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建筑施工队,开始承包建筑工程。此后,林建平精心管理,从承接小工程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努力盖好每一栋房子,得到客户的好评。而在承包工程过程中,林建平不但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而且名声渐渐出来了,口袋里的钱也多了起来,很快地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开始大发展,各地掀起大建设热潮。林建平抓住机遇,带领施工队伍挺进莆田市建筑市场,相继承接了莆田市糖烟酒公司综合楼、市科技中试大楼、市文献大楼等一批建筑工程,努力把每一个项目都做成优良工程,赢得了业界同仁的广泛赞誉。1993年,林建平与他人合作,以莆田武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名誉,承包开发了莆田城区下务巷旧城改造项目。

当时旧城改造最困难的是搬迁工作,林建平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拆迁安置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了下务巷旧城改造项目,取得了良好的信誉。随后,林建平又承接了东大路小区的旧城改造项目,累计建设商品房50多万平方米,总投资达5亿元人民币,成为莆田境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房地产开发商。

2000年,林建平并购了莆田市武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2800万元,取得了建筑三级资质,成为一家独资企业,主营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业务。此后,林建平以莆田市武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为大本营,诚信经营,精心打造优质楼盘,努力营造温馨、舒适、时尚的人居环境,获得业界的好评。

许多建筑商往往会在建筑材料上赚钱,因为钢筋质量优劣每吨价差达千元左右,瓷砖好坏价差也有数倍之多。为了防止施工单位偷工减料,林建平在公司里建立了采购材料标准化、施工操作规范化、工程验收制度化、职工待遇优惠化等措施,制定了现场施工“十不准”制度,以确保工程质量。有一次,他为了做好一个宾馆的外装修,跑遍了广东省几十家马赛克生产厂家和经营店,终于选购了上乘的产品。在建筑工程上,林建平从来不赚昧心钱,始终按照合同规定使用合格的建筑材料,坚持质量第一,他所承接的工程合格率达100%,深受业界好评。

经过10多年的艰苦创业,林建平从一个小包工头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房地产开发商,总结出了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但莆田毕竟是个小地方,房地产开发前景有限。2003年,林建平开始进军北京,在祖国首都创建了一家二级资质的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公司。当时北京楼盘“千佛一面”,款式雷同,缺乏新意。林建平独辟蹊径,投资10多亿元开发建设了“首科大厦”。该大厦位于北京二环路和三环路之间的六里桥商业圈,总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A幢主体结构为26层框架剪立墙结构,外观布置成“凹”型板式形状,与周边建筑形态形成视觉反差。在建筑材料方面,采用玻璃幕墙和石材组合的新款设计,突显出首科大厦的高贵品质与现代化楼宇的全新形象,成为该商业圈的地标性建筑。同时,林建平通过概念性设计,综合利用,将商务楼、商场、酒店、停车场和住宅区地结合起来,采取酒店式的高端综合管理物业,使广大业主享受四星级的物业管理服务,给人们一个崭新的感觉。2006年,北京开始筹备奥运会,掀起了大建设热潮,北京房地产行业迎来了新的商机。林建平筹措巨资,在首科大厦周边拓展了多个房地产项目,将其建成一个成熟的商业圈,不但迅速改变了首科大厦周边的市政设施,而且在房地产行业中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被誉为“首科发展的高速通道”。

林建平虽然出身贫寒,但对家乡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事业成功之后,积极响应参与莆田民资回归工程。2009年,林建平回莆田投资创建了“福建荔城仙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承接了“武夷云庭”房地产开发项目,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达1.1亿元,建成优质房地产项目,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林建平的莆田武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质量管理优秀单位”、“省诚实守信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他本人也先后荣获“省施工企业优秀项目经理”、“中国诚信企业家”、“福建省第十三届优秀企业家”、“2005年度最受关注企业家”等荣誉,还当选为莆田市第三届人大代表、市政协第四届政协委员、莆田市第五届人大代表、福建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十一届旁听委员、莆田市诚信促进会副会长、莆田市关爱妇女儿童协会名誉会长、莆田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今日农村》理事会理事长、莆田市工商联合会(商会)副会长、省工商联执行委员、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理事等10多个社会职务。

事业成功之后,林建平积极回报社会,获得社会各界好评。从2001年起,林建平每年给涵井村的老人每人每月200元的生活补助。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他便邀请老人聚餐,慰问乡亲。2006年6月,他捐款650万元,为涵井村修建水泥公路。2007年8月,仙游一中105年校庆时,他又一次性捐款105万元。从2007年起,林建平每年都向仙游一中捐款20万元,用于奖励优秀教师(累计达100万)。2011年,仙游一中建设德临大楼,他先后捐款2800万。在慈善事业建设方面,林建平更是慷慨解囊,无私援助。从2006年至今,他向慈善机构的捐款已经超过了2000万元。同时还向闽北抗洪救灾捐款100万元、仙游县人大基础设施建设捐资200万元、《妈祖》连续剧拍摄经费100万元......累计捐款已达6435.5万元。由于林建平无私捐赠,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先后荣获福建“万里农村路网工程”捐资建设突出贡献奖和“福建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他旗下的武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也荣获得“支持地方公益事业发展先进单位”。

5.陈春玖(1959一),莆田市秀屿区东埔镇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现任北京通厦投资开发集团董事长,兼任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党委书记、会长等职。

陈春玖出生在莆田沿海的一个农民家里,16岁时跟着叔叔学做蒸笼手艺,辗转南北,开始了商海之旅。少年的磨难人生和艰苦生涯,为陈春玖以后的事业发展积累了经验。

20世纪80年代初,陈春玖辗转河南等地经营竹木器生意,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山区和城市之间的竹木差价很大,但国家严格控制竹木砍伐数量,陈春玖通过各种关系争取到竹木砍伐指标,然后运往各大城市出售。到了80年代中期,陈春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和一定的经济实力。

陈春玖商海生涯的黄金时期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邓小平视察南方话发表之后,全国掀起一股全民经商热潮,从天山南北到珠江两岸,从雪域高原到东北林区,无处不见莆田木材商的身影。仅首都北京就聚集了几万莆商,且大部分是忠门人,分散在北京各郊区和城乡结合部,从事木材生意。陈春玖揣着所有的积累,只身来到了北京,开始了人生创业的新征程。他先在北京创办了“北京通厦木材贸易有限公司”,以经营建筑木材为主,从全国各地购买木材,然后运往北京销售,由于木材市场需求日渐增长,木材供不应求,效益非常之好。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国家实施封山育林政策,木材市场竞争加剧,陈春玖便转行创办实业。1995年,他投资200多万元,创办了“北京通厦装饰板厂”,专门加工生产建筑板材和装修板材。同时,为了扩大销路,实现批零兼营,陈春玖决定创办装饰木材销售门市。于是,他从北郊跑到东郊,又从东郊跑到南郊,四处寻找合适的商铺。在东郊管庄建材市场里,建材交易十分火爆,且大部分是莆田人在做生意,陈春玖也想加盟,但整个市场都问遍了,却找不到一个空摊位,陈春玖失望而归。若大的北京城竟找不到一处合适的木材商铺,这是陈春玖万万没有想到的。机遇历来都是为有心人而准备的,陈春玖心想既然建材市场摊位如此紧俏,何不投资创办建材市场,干吗非要向别人租摊位呢?陈春玖是个敢为人先的商人,有了想法就开始行动。1997年3月,他与北京清河农工商公司签下了30亩非耕地租用合同,在北京兴建了第一个建材市场——通厦清河南镇建材市场。由于选址正确,租金合适,市场内160多个摊位在开业之前就全部招租出去,商家遍布全国各地,诸如深圳合木、福洋木业、吉林敦化木业等100多个著名木业厂家,都抢驻清河建材市场,人气十分旺盛。

陈春玖创办建材市场的投资一炮打响,春风得意,前途似锦。但俗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正当陈春玖准备大展宏图之际,通厦清河建材市场内频频发生恶性案件。由于清河市场地处偏僻,治安力量薄弱,一些流窜到北京郊区的不法之徒,经常在建材市场滋事、敲诈,甚至出现了勒索、绑架等犯罪活动,搞得商家人心惶惶,住户不得安宁,特别是莆田商人受害尤其厉害,生意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在莆田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京莆商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治安联合会,推举陈春玖担任治安会会长。陈春玖挺身而出,勇挑重任,开始了长达五年之久的治安综合整治工作,举全会之力,配合公安部门抓捕不法分子,共协助侦破200多起案件,抓获犯罪分子137人,为在京莆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清河建材市场健康发展之后,陈春玖开始滚动发展。他大手笔地投资创办了“通厦小营环岛建材城”、“通厦西三旗花卉汽车建材综合市场”和“通厦立水桥家居广场”等3个建材和装饰材料市场。取得经济效益之后,他又投资兴建了“通厦康达商贸广场”、“北京通厦北苑商业广场”、“通厦·公元99商业广场”和“通厦重庆塔耳门申奥城”等多个市场,经营范围涉及地产、汽车、建材、家居、电器、花卉等多个领域,成为在北京闽商经营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特别是在北京建材行业,陈春玖名声在外,颇具影响力。

“十年磨一剑”,在陈春玖的精心经营下,北京通厦投资开发集团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北京建材行业的领军人物。进入21世纪之后,陈春玖旗下已经拥有11家子公司,市场总建筑面积达到50多万平方米,是北京规模最大的市场开发集团公司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贾庆林、刘琪、王光英、邹家华以及北京市有关领导李士祥、谭维克等人,都先后到他公司考察指导。

陈春玖旗下企业众多,经营范围广泛,但他始终坚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经营理念。

无论企业发展是否顺利,还是资金遇到暂时困难,陈春玖都能遵纪守规,诚信经营,依法纳税。

近几年来,陈春玖旗下公司年均上缴税费达3000多万元,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5000多人,为北京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春玖是个成功的企业家,商务繁忙,但他非常热心商人社团工作。1998年,莆田市北京商会成立时,陈春玖高票当选会长。此后,他将大量时间用于商会工作,尽心尽职、无私奉献,积极开展莆商联谊工作,促进在京莆商事业的共同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03年,北京市福建企业家总商会成立时,陈春玖当选为福建企业家总商会会长。在陈春玖的领导下,北京市福建企业家总商会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商人联谊活动十分活跃,特别是在联络闽商、协调商务和促进闽商事业共同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成绩,深受在京莆商的信任。2008年10月,北京市福建企业家总商会换届时,在京闽商又一致推选陈春玖连任会长。

陈春玖担任会长期间,认真履行会长职责,保障会员权利,促进会员企业开展交流与协作,千方百计为会员企业解决具体问题,为在京闽商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得到了北京和莆田两地有关领导的肯定,获得广大会员的好评。2007年,陈春玖因热心商会工作,成绩显著,被评为“全国最具号召力的十大民间商会会长”。

为了帮助会员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促进闽商事业更快发展,陈春玖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2008年,陈春玖带领100多位在京著名闽商赴安徽六地市考察,投资总额达10多亿元,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省长王三运,亲切接见了陈春玖等闽商考察团。

陈春玖旗下公司众多,事务繁忙,但他非常重视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他在担任商会会长期间,积极帮助各大型民营企业建立了党委和支部,通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来促进非公企业的发展。

2008年,陈春玖作为福建省唯一非公企业的党员代表,出席全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座谈会,在会上作了“充分发挥流动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让流动党旗在无烟战场上高高飘扬”的主题发言,得到了中央组织部领导的肯定。近年来,他先后兼任中共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委员会书记,积极探索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机制和社团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次被中共福建省委、中共莆田市委、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光荣称号。同时,他还获得了第七届(2008年)“北京市优秀创业企业家”和“2010年度福建经济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陈春玖同千千万万莆商一样,有着漂泊的商旅人生和辉煌的事业,虽然生活环境改变了,但桑梓之心和故园乡情始终没变。事业成功之后,陈春玖努力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在扶贫帮困、减灾赈灾、助学济贫、铺桥修路等各项公益事业中,慷慨解囊,无私援助,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据不完全统计,陈春玖在扶贫助学、救助灾区和支持公益事业等方面,累计捐赠近千万元。特别是在担任北京市莆田商会和北京市福建企业家总商会会长期间,他身体力行,积极倡议在京闽籍企业家捐助公益慈善事业,十年之间福建总商会会员的捐款逾亿元。如2007年,莆田北京商会发动会员企业捐资兴建妈祖阁和妈祖研究院,捐款总额达1139万元。2007年8月,陈春玖召集从事医院投资行业的部分莆籍企业家,倡议莆商为白内障患者康复治疗捐款,支持“莆田市复明工程”,总计捐资380多万元。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陈春玖积极发动会员企业捐款,累计捐资600多万元。2010年,福建境内遭受特大洪涝灾害,陈春玖发动在京闽商向福建灾区献爱心,捐建三明泰宁水南桥和南平延平区建溪学校教学楼,累计捐款达1300万元。另外,陈春玖还牵头发起成立了“北京京华公益事业基金会”,募集善款3800多万元,用于支持京闽两地的医疗、扶贫、助学、救灾等公益事业。

陈春玖坎坷的商旅生涯,演绎了他的传奇人生,回忆过去的艰苦奋斗,面对今天的辉煌事业,陈春玖没有沾沾自喜,始终怀着一颗平常人的心态。他说:人不能只为事业而忙碌,应多为家乡、为乡亲、为社会做点事,心里才更踏实!体现了在外莆商的一片桑梓之心。

6.蔡宗美(1960—),莆田市城厢区东海镇人,高级经济师,全国劳动模范。现任福建才子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省人大代表、省工商联常委、省服装协会男装专业常务副会长、莆田市人大常委、市工商联(商会)副会长。

蔡宗美从一粒纽扣起步,一件衬衫做起,发展到盛名远扬的才子男装系列品牌,成为中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悠悠30载光阴,茫茫30个春秋,演绎了蔡宗美开拓创新、追求卓越、敢赢敢拼和发展民族品牌的辉煌创业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蔡宗美高中毕业后踏上了经商之路。1979年,他开始创办纽扣厂,但设备简陋、规模小、产量低,纯属家庭小作坊20世纪80年代初,蔡宗美揣着500元积累,只身前往偏远的内蒙古地区,成功地争取到了第一批5万粒纽扣订单,小作坊开始忙碌起来了。此后,蔡宗美诚信经营,周到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订单逐渐多了起来,纽扣厂稍有名气了。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服装市场需求日益旺盛,蔡宗美又将目光投向更具发展潜力的服装行业。1988年,蔡宗美经一番市场调查之后,投资创办了莆田衬衫厂。

创业道路是艰难的,莆田衬衫厂开业之后并不顺利,市场销路不畅,产品大量积压,资金短缺,成品低价处理,工厂面临困境,一些经营骨干纷纷离厂,但蔡宗美咬着牙坚持了下来。随后,他从改变经营模式入手,寻找知名厂家合作,先为“天坛”衬衫厂加工衬衫,然后又为多家服装厂来料加工,从挣加工费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以诚信经营与优质服务赢得了合作厂家的青睐,订单陆续多了,莆田衬衫厂开始发展了。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拼搏,莆田衬衫厂走上了健康发展轨道,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加工业务剧增,但来料加工毕竟是给人家打工,挣得是辛苦钱。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质量再好,只能为他人做“嫁衣裳”。于是,蔡宗美下决心创建自己的品牌。他从打造商标入手,先注册了“文人牌”商标,生产“文人牌”衬衫。1991年10月,蔡宗美又选用了“才子”二字的字母和图形作为商标,生产“才子”牌衬衫。

20世纪90年代初,蔡宗美投巨资引进了国外先进服装制作设备,实现了自动化生产,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且产品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渐走上了专业化生产的发展道路。加上衬衫选料优良、款式清新、做工考究,“才子”品牌逐渐从国内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1994年,蔡宗美增资组建了才子集团,并在香港、北京、上海、福州、厦门等地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拓展了市场销路。与此同时,蔡宗美又重新设计才子商标,以中文才子字体进行概念性设计,改进了产品包装与卖场装璜,开展了大规模的广告营销,使“才子”品牌影响力逐渐扩大,市场占有率迅速提高。

1995年,蔡宗美委托福建省商标事务所正式申请注册了中文“才子”商标,但由于缺乏商标保护意识,结果“才子”商标已经被广东深圳一家制衣厂抢注了,如果才子集团继续使用“才子”商标,不但构成了侵权,而且所有营销活动都在为他人做广告。痛定思痛,蔡宗美立即派人与广东商家接洽,多次谈判,几经周折,最终以重金购买了中文“才子”商标的专用权。“吃一堑长一智”,蔡宗美险中求胜,虽然付出了不菲的代价,但终究夺回了自己的商标。

从1996年起,蔡宗美开始实施名牌战略。面对当时服装行业“做大还是做强”争论不休的状况,蔡宗美没有盲从,而是另辟蹊径,寻找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一方面,他积极开展广告营销策略,成功地推出了影视片“才子挥豪片”,成为当时极少数专门定位的品牌影视广告,使“才子”品牌名声大振。另一方面,实施了特许经营战略,先后在全国各大商场创办了大量的专卖店,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宣传、统一策划,迅速打开了销路,扩大了“才子”品牌的知名度。至20世纪末,才子集团共有1000多名营销精英遍布全国各地,进行了广泛的营销活动,约有2000多家专卖店分布在各大中城市,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才子集团销售队伍和销售网络。

从2000年起,才子集团开始发展战略转型。为了准确把握才子集团的产品定位,蔡宗美做了非常广泛细致的市场调查,根据当时服装市场的销售情况,低端服装约占10%,中端占85%,高端占5%。低端市场准入门槛太低,竞争激烈,淘汰频率快。中端市场虽然竞争也很激烈,但是有突破力。而高端市场虽然市场份额不多,利益可观,但多为洋品牌所占领。经过一番考量之后,蔡宗美选择了高端市场的中低档产品,介于高端与中端产品之中。准确的市场定位,不但为才子集团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2005年,蔡宗美引进了全新的设计团队,先后聘请韩国设计团队和香港设计师,整合国内外优秀设计力量,不断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为产品注入更为显性的国际市场气息,形成主题鲜明的“才子”品牌形象,构筑了能与国际性品牌竞争的质量基础。特别是近几年来,才子集团不断引进高端人才,先后同意大利、韩国、日本的服装设计团队合作,将全世界服装设计的高端技术吸收到才子品牌中来,确保才子服饰的产品优势。

从2006年起,蔡宗美以创新产品为突破口,推出“锦绣时尚概念”新服装,以中国符号、城市印象和现代传说为灵感组合,融合意念化的梅花等中国符号为元素,运用于男装设计领域,彰显中国男人的自我鉴赏格调。随后,蔡宗美又提出了“打造中国原创第一品牌”的战略构想,以锦绣服装系列为基础风格,推出国粹演义、中国派、华夏荟萃等新概念服装。特别是以“梅花”为首,启用中国古典图案,借鉴国际流行趋势进行整合研发,打造出才子产品的独特风格。

才子品牌的崛起,不仅仅是蔡宗美营销策略的成功,更重要是有产品质量作支撑。蔡宗美始终高度重视才子服装的质量问题,坚持“用制造钻石工艺品的标准来做服装”,在面料、做工上坚持精益求精,每一道生产工艺都非常严格苛刻,细节处尤其讲究,领口、袖口、纽扣等关键部位,甚至经受数百次搓洗烘干的“破坏性实验”,一件普通衬衫要通过20多个环节的认真检测才能出厂,以确保才子服装质量,为才子品牌的持续走红打下了牢固基础。

蔡宗美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他认为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及和谐的人文环境。所以,他主张靠平台、靠企业文化留住人才。才子集团的事业发展之后,蔡宗美努力为员工创建优美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不断提升薪金福利,拓展员工个人的成长空间,使每个才子人都有一个企业归属感。同时,才子集团每年都要召开“敬业爱岗员工”表彰大会,对不同工龄的优秀员工分别给予精神嘉奖和物质奖励,以稳定员工队伍,为企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十年磨一剑”,在蔡宗美精心经营下,才子集团从一个小服装厂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集团公司;从单一的衬衣产品发展到西服系列并拓展了便装、茄克、毛衫、休闲裤、牛仔裤等系列;从福建境内销售发展到建立全国特许店销售网络。才子集团的市场运作日渐成熟,成为一个全国闻名的规模企业,赢来了众多的荣誉。1998年,才子集团荣获福建省著名商标,入围“全国服装行业销售收入百强企业”;2002年,“才子”服装被评为“中国2001年最爱消费者欢迎的男装品牌”和“消费者信得过产品”,并顺利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双认证;2004年,才子男装成为“国家免检”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2006年,才子集团荣获“全国守合同、重信用”单位;2007年,“才子”商标连续四年入选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再度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才子集团成功荣获了“2007年度中国服装行业十大营销创新大奖”;2009年,才子男装连续十年荣获衬衫“优等品”称号和“质量卓越企业”称号;2010年,才子再度跻身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2011年7月,才子成为2011年意大利超级杯赞助商及2011年意大利超级杯指定男装称号。

蔡宗美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也是一个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商人。事业发展之后,蔡宗美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报社会,赢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扶贫帮困、支援灾区、铺桥修路等公益事业方面,蔡宗美慷慨解囊,无私捐助。如2010年7月,才子集团斥资500多万元赞助福建省第14届运动会,荣获“福建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高级合作伙伴”、“福建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筹委会荣誉委员”和“莆田市体育事业特别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称号。据不完全统计,蔡宗美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资已逾600万元人民币,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

7.郭继光(1962年—),莆田市城厢区人,祖籍泉州市德化县。高级经济师、高级经营师、国家级裁判员(焙烤)、高级考评员(烘焙工)、西式面点高级技师。现任福建复茂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商会)常委、城厢区政协副主席、城厢区商会会长、城厢区企业家联合会会长、中焙烤全国饼店委员会副会长、省技师协会副会长、省个体私营协会副会长、市人大代表等职。

郭继光的爷爷郭诚猷,20世纪20年代中期被涵江复茂饼店聘为师父,专门研制绿豆饼。由于郭诚猷聪明好学,吃苦耐劳,不但学会了制作广东饼的手艺,还从外国传教士那里学会了面包制作工艺,为复茂饼店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复茂饼店老板颜思桐为了感谢郭诚猷对复茂的贡献,支持他独立门户。

20世纪30年代初,郭诚猷在莆田城里文峰宫大路街租了一间店铺,创办了复茂分店,自主营运,自负盈亏,开启了郭家的糕饼事业。郭诚猷秉承复茂的经营理念,诚信经营,童叟无欺,不断创新,很快地发展成为莆田城里最大的饼店。正当郭诚猷生意兴隆之际,20世纪40年代初,莆田文峰宫附近发生一场重大火灾,几十间店铺被烧毁,郭诚猷的饼店被波及,后搬迁到古谯楼西侧,重振旗鼓,创建了“复茂饼家”。

郭诚猷生有五男四女,但只有次子郭意得对糕饼行业情有独钟,中学未毕业就跟着父亲一起经营糕饼生意,学到了一手精湛的糕饼制作手艺。当时复茂饼家与城里大多数鞋店一样,也是“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郭诚猷父子齐心协力,辛勤劳作,薄利多销,生意日渐兴旺。

新中国成立后,复茂饼家参与公私合营,郭诚猷分配到城郊供销社负责城郊糕饼厂生产,郭意得在莆田县城关糕饼厂任技术骨干。同时,父子俩还应顾客需求,经常利用晚上时间为客户制作糕饼,几十年如一日,使复茂制饼工艺传承了下来。

中国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个体户创业,已退休在家的郭家父子重振旗鼓,重新经营“复茂饼家”店,在保持传统的糕饼品种外,又开发出“人参糕”、椰子丸等新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由于复茂糕饼货真价实,又是老字号,一开张生意就很兴隆,不但在自己店里销售糕饼,还批发给城里各零售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复茂饼家已家喻户晓,产品销往莆田城乡。

“复茂饼家”的发扬光大是从郭继光接手之后。郭继光是郭意得的长子,原是一位中学英语老师,每次下班回家看到年迈的爷爷在操劳,退休的父亲一大早就骑着自行车送货到各销售点,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边协助饼店打理生意,边琢磨如何将“复茂饼家”做大做强。

1991年,复茂饼家创立者郭诚猷病逝,临终前拉着孙子郭继光的手,嘱咐他一定要把复茂饼家传承下去。与爷爷共同生活了近30年的郭继光心灵受到巨大冲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将祖辈憧憬的糕饼事业发扬光大。于是,郭继光专程赴广州华美烘焙学校学习,师从中国烘焙界十大名师之一周发茂先生。广东之行对复茂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郭继光不仅学到了新的糕饼制作工艺,还研发了“福建名牌产品——妈祖平安饼”、“中华国饼——复茂月饼”等新品种,更难能可贵的是开阔了眼界。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郭继光深刻地意识到家庭作坊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便于1996年创建了复茂公司,就任总经理。随后,他毫不犹豫地投巨资购置了先进设备,引进了专业人才,全面提升公司生产能力、研发能力和销售能力,不断推陈出新,抢占市场,使作小作坊转变为初具规模的现代企业。

1998年,郭继光开始发展连锁店。他先在城厢区下磨筹建了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中心工厂,实施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派送和统一质量标准,实行专业生产和规范化管理。同时,确立了企业Logo(标志),统一店标与装修风格,相继开办了多家连锁店,还在大商场设立专卖柜,销售网络从旧商业区延伸到新商业区,从城区拓展到乡镇,再从莆田拓展到涵江、仙游、福州等地。

进入21世纪之后,糕饼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郭继光一方面开始大张旗鼓地扩大经营规模。另一方面,在公司内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更新经营理念、改革管理模式、提升企业文化。2003年,复茂公司升格为“福建复茂食品有限公司”,具有百年历史的“复茂饼家”进入了传统产业现代化经营阶段,迅速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焙烤行业知名企业。

2004年,复茂公司在城厢区华林工业园购置了30多亩地,建设了8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和公司总部大楼,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复茂工业园,成为一个集研、产、销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

复茂工业园建成之后,郭继光又开始探索“品牌发展之路”。一方面,与国内领先企业合作,先后同上海金汇通创意设计公司、广东采蝶轩、武汉仟吉、温州桂新园、海南嘉艺坊等进行合作,聘请知名专业人士王伟明、王伟宏、郑辉纯、谷峰、邹飞、翁建东、赵霖、林少华等驻企指导,学习借鉴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不断强化复茂品牌,完成了CIS整合,重新设计产品包装,全面装修连锁店,提升复茂形象力,获得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的“最具美誉度品牌”、“福建省用户满意单位”等荣誉称号。另一方面,复茂始终将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复茂先后通过了GB/T19001—2008/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GB/T22000—2006/ISO22000:2005标准及CNCA/CTS0013—200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获得了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迈上了国际化、标准化管理的先进行列。同时,复茂公司还启用了“QSC”先进服务管理体系,努力提升销售力与服务力,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增加了销售网点及人员,目前已拥有门店近70家,建立了莆田市城乡和福州市区的销售网络。

为了保证复茂公司和糕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郭继光致力于人才培养工作。2004年,经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与中国轻工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批准,在复茂公司成立了“福建省高技能人才(西式面点师)培训考核基地”和“中国轻工焙烤食品糖制品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2008年,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授予“福建省高级技师培养基地”;2009年,中国轻工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授予“全国焙烤食品行业职业技能优秀培训基地”;2012年被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定为“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行业连锁门店英才培训基地”。近几年来,复茂公司成功举办了七届全国焙烤职业技能竞赛福建赛区选拔赛,并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于2010年12月启动了中焙烤“英才计划”,先后与福州大学、莆田学院、福建师大福清分校、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莆田科技职业技术学校、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等院校长期合作,目前已招收13期300多名学员,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郭继光的精心经营下,复茂公司人才才济济,拥有一大批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复茂的第四代传人郭旭(郭继光之子),师从国内行业知名专家黄德勇、刘锐彬等,荣获了福建省焙烤职业技能竞赛“金奖”,被授予“福建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后,先后于2010年、2011年参加全国焙烤职业技能竞赛,连续两届荣获“金奖”,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曾经先后多次赴日、韩、德、澳等国访问学习与交流,将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糕饼技术带了回来,使复茂公司赢在新起跑线上。

事业成功之后,郭继光不忘回报社会,多次捐巨资支持公益事业,如先后参加了“两思”育才助学、“捐资助学、情系西部”、“企村共建”和捐助特教学校、老年大学、仙游县福利院等各种爱心捐助活动,累计捐资逾500万元,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悠悠古楼情,百年复茂饼!经过郭家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百年复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认可,获得诸多荣誉称号,连续八年荣获莆田市“诚信企业”称号;荣获“中华老字号”和“全国十佳饼店”;2006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授予“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2007年荣获“福建省用户满意单位”、“福建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烘焙最具美誉度品牌”;2008年荣获“福建名牌产品”、“福建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009年荣获“福建省第三批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复茂饼家制作技艺列入“第三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省企业知名字号”;2011年被评为“2011—2012年度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等。郭继光本人也荣获“全国技术能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烘焙最具影响力十大人物”、“福建省优秀人才”、“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办者等众多荣誉称号。

8.郑国辉(1963一),莆田市秀屿区东埔镇东坑村人,现任北京昌平水屯装饰建材城董事长,兼任北京市昌平区人大代表、中共莆田市驻北京昌平区党支部书记、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郑国辉家乡地处福建沿海,人多地少,经济落后,年轻人除了外出打工,没有别的出路。郑国辉同其他人一样,16岁离开家乡到外面闯荡世界,经历了人生中最艰苦的少年时光。他做过笼屉,推销过货物,还经营了木材、生铁、铝合金和废金属等生意,艰苦的生活磨砺,培养了郑国辉坚强的毅力,积累了丰富的商海经验。

1986年,郑国辉只身来到北京,开始只做自己熟悉的木材生意。那时木材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国家严格控制“三材指标”,物资缺乏、独家经营,需要木材的人到处求爷爷、拜奶奶,还买不到好木材。郑国辉通过各种关系,弄到一些木材指标,然后在北京城郊设场销售,牛刀初试,收益颇丰。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逐渐开放木材市场,郑国辉抓住机遇,到东北大兴安岭批量购买木材,然后贩运到北京出售。由于郑国辉的木材品种齐全,板材、方才、原木、规格板材应有尽有,加上他服务周到、态度和蔼,送货到家,深受客户信赖,生意日渐兴隆。

当时郑国辉同许多莆田老乡一道,精心经营,以质取胜,赢得了北京客户的信任,自然也对北京国营物资公司形成了巨大冲击。于是,北京各物资公司设置了许多障碍,阻止莆田“木材帮”发展。但郑国辉及其莆田同乡锲而不舍,顶住了来之各方的压力,经过多年的坚持与抗争,终于打开了首都木材市场的销售渠道。

1988年,郑国辉远征山西开拓市场,开始挂靠在山西省残联下属的一个实业公司,经营木材、生铁和铝合金等生意。1992年,山西省残联下属公司的货物被骗,大批货款无法追回,只留下一堆卖不出去的木材,残联领导焦急万分。郑国辉得知情况后,调动各种社会关系,东奔西走,为省残联寻找买主。恰好山西省机械厂需要木板材做包装皮,经郑国辉牵线两家一拍即合,省残联闲置的板材全部卖给机械厂,一举两得。郑国辉虽然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却得到了山西省残联领导的信任,又结交了机械厂这一客户。随后,在省残联领导的支持下,郑国辉在太原成立了木材经营部,专门经营木材生意。由于郑国辉诚信待人,服务周到,太原的木材生意逐渐发展起来。

到1995年,郑国辉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创建了“山西太原明隆实业公司”,在太原地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1998年,郑国辉二度进京,恰好北京昌平区正在招商引资,拟筹建京北最大的建材市场,此项目吸引了众多投资商。郑国辉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马不停蹄地同昌平区各有关部门联系,最终在众多投资入中脱颖而出,揽接了昌平水屯建材市场的开发权。

1999年5月,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郑国辉开始创建北京昌平水屯装饰建材城。第一期工程占地50亩,投资400万元,一开张就宾客盈门,所有摊位全部承租出去。随后,郑国辉又开发了第二期项目,占地125亩,总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初具规模的昌平水屯装饰建材城,经营面积达9万多平方米,拥有摊位900多个、商户500多家,还有200多个库房和可容纳300户的生活区,安置就业人员2000多人,年上缴利税300多万元,成为京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大型建筑装饰材料市场之一。

为了提高水屯装饰建材城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郑国辉采用现代管理模式,实现市场经营分区化、储存集约化、运输快捷化、交易与储存分离化。他从抓市场管理、售货服务、员工培训和建材城可持续发展入手,严格把住商品质量关,不断改善服务质量,通过了ISO9001:2005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时,郑国辉还与昌平区政府建立起良好的协调机制,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认可。

在郑国辉的精心经营下,昌平水屯装饰建材城在北京地区声名鹊起,从2003年起连续多年被北京市政府评为“守信企业”、“首都文明市场”、“首都文明单位”和“质量信得过单位”,获得了众多荣誉,在首都建材行业有着良好的口碑。

水屯装饰建材城走上健康发展轨道之后,郑国辉开始向新的行业发展。21世纪初,北京红木家具市场悄然掀起,郑国辉立即将目光转身中国古典红木家具产业。2003年,他投巨资创建了“京作坊红木家具厂”,从福建老家引进了一批木雕、木工师傅,融传统木雕与现代家具工艺为一体,制作各种顶箱柜、床榻、博古架、皇宫椅、屏风等红木家具,逐渐树立了“京作坊红木家具”品牌。

郑国辉是个成功的商人,在商海中游刃有余,但他更善于调动各方力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郑国辉于2008年5月在昌平水屯装饰建材城建立了中共莆田市驻北京昌平支部,亲自担任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非公企业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作用,为企业发展添注了新生力量。同时,不断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各种组织活动,把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连续多年被上级党委评为“优秀党支部”,郑国辉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另外,郑国辉作为北京市特邀建议人、昌平区人大代表,能够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参政议政,献言献策,关注和帮助弱势人群,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郑国辉同许多商人一样,事业成功之后积极回报社会。无论是在太原,还是在北京昌平,甚至在莆田老家,凡公益事业、减灾赈灾、扶贫帮困等活动,他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郑国辉先后为家乡修路、希望工程、卫生所建设等公益事项捐资200多万元。在北京非典、汶川地震、南平水灾和资助贫困大学生及帮助五保户、特困户等活动中,他也捐款100多万元。由于郑国辉热心公益事业,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2008年奥运期间,他被北京市文明委评为:“迎奥运、讲文明、树先锋”先进个人;2009年,他被评为“北京优秀创业企业家”;2010年,他又当选为福建第十四届省运会火炬手。

9.许国山(1963—),莆田市仙游县人,高级经济师。现任莆田市山中集团公司董事长、福建山中古典工艺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仙游县工商联合会主席、商会会长等职。

许国山出生身贫寒,家有兄妹四人,排行老三,由于父亲患有哮喘病,长期卧病在床,不能干体力活,全凭母亲一人支撑家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少年时期的许国山,目睹母亲常年劳累,两鬓早白,清秀的背影日渐佝偻,心中不时涌出了酸楚。于是,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努力拼搏,让父母和兄弟过上好日子。

16岁那年,许国山的父亲积劳成疾,悄然离开了人间,母亲含辛茹苦垒砌的城墙瞬间崩塌了,饱经风雨的家庭,徒壁四空,满目疮痍。许国山环顾那间灰暗破旧的小房子,望着母亲微微颤抖的苍老身影,心都碎了。于是,他毅然离开了学校,结束了求学生涯,走上为母亲减轻家庭重担的谋生之路。

命运的不公和生活的磨难成为激发许国山改变人生的无穷动力。辍学之后,他跟着哥哥走南闯北,迎着风雨,顶着烈日,伐木开荒,尝尽人间辛酸。异地他乡的流浪岁月,把许国山的臂膀磨砺得愈加壮实,艰苦的少年生涯锻就出许国山坚强的意志。

1983年,20岁的许国山已经长成为铮铮铁汉,能够独当一面,承担起家庭重任。他成了家,有一位贤惠美丽的妻子,家中的兄弟姐妹也长大成入了,家庭生活也稍有好转。那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不甘平庸的许国山再次向命运发起挑战。他拿出几年来省吃俭用攒下来的500元积蓄,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许国山创办的第一家企业是纸箱厂,主要生产纸质包装箱,员工只有10多人。他既当厂长,又当工人,夜以继日地工作,白天出去采购材料,四处奔波,夜里当起业务员,把公司生产的产品运往石狮、晋江等地出售,员工们开玩笑地说,许国山是个全才,样样都能干。毫无经验的许国山凭着那么一股拼劲,以及那一份吃苦耐劳的精神,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即便四处碰壁,也从未动摇过。许国山踏实肯干的精神,对其他员工起到了示范作用,工厂虽小,设备简陋,人也不多,但员工们像兄弟一样团结,经常加班到深夜,却毫无怨言。经过两年多没日没夜的苦干,许国山的小工厂开始发展了,业务量剧增,销售渠道顺畅了,收入也多了。

1985年,许国山办起了第二家企业,主要生产木柄、刀柄等产品,员工增加到50多人,产品销路日渐扩大,从仙游县扩大到莆田、涵江,又从福建发展浙江、宁波、南京等地,生意日渐兴旺。于是,许国山加大投资,盖起了简易厂房,扩大生产规模。此后,许国山的生意风风火火,越做越大。1988年,他筹建了仙游郊尾第一家综合工艺厂,年产值达500多万。

1989年,他冲出了国门,与日本山中株氏会社联手,创办了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山中工艺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木漆碗、木漆杯等工艺品。许国山负责生产,日本山中株氏会社负责日本市场的销售。由于产品质量好,适销对路,没几年功夫,山中工艺品有限公司就发展成为仙游县知名企业。

从1992年起,许国山的商海生涯进入了黄金发展阶段。1993年,他投资创立了福建莆田山中集团公司,旗下有房地产、水产、饮食、纸箱包装等多个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了三个产业,并投资建设了山中大厦,拥有员工1200多人,年产值达5000万元,成为一个上规模的集团公司。

但创业的道路历来不会一帆风顺,正当山中集团蒸蒸日上之际,一场灾难悄然而至。1995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山中集团因过渡扩张和资金短缺而陷入窘境。特别是鳗鱼出口受限,山中集团雪上加霜,一下子亏损了近千万,企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但许国山没有退路,只能往前走。他果断地对部分亏损公司进行关停并转,卖掉了山中水产饮食公司,合并了两家子公司。同时,许国山还积极扩大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稳住了山中集团的主要业务。

许国山的人格魅力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当时山中集团的经营情况非常糟糕,工人没有工资,但是没有一个员工当“逃兵”。这些员工都是跟着许国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老工人,相信许国山能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特别是山中集团的管理层,平时与工人们同甘共苦,工资补发时却自愿拖到最后,正是这种与企业共患难的创业精神,才使山中集团起死回生。经过这场企业危机之后,许国山更加成熟了,山中集团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道路。

进入21世纪后,国内房地产行业日益火爆,许国山抓住机遇,投资5000千万,成立了福建中鸿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顺利步入房地产行业,公司资产迅速膨胀。2008年,许国山又投资8000万,创建了山中古典工艺家具有限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有营销中心,全国各地设有20多家直营店,年产值达5个亿,纳税超2000万元。

许国山的创业历程是艰辛的,成绩是辉煌的,汗水和心血为他赢来了众多荣誉,先后荣获“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福建省首届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福建省优秀乡镇企业家”、“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莆田市劳动模范”、“莆田市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优秀企业家”和“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诸多荣誉。每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背后,都是许国山辛勤的创业历史。

许国山不但是个优秀企业家,而且还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开明商人。他追求企业效益,但并不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秉着“扶贫助困、奉献爱心、鼎力公益”的理念,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捐资助学兴教、修桥铺路,为地方公益事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他先后为仙游文庙捐资50万元、赞助妈祖电视剧摄制经费100万元,先后捐资100万、300万、300万元,在仙游一中、莆田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许国山奖教助学金”。2012年,仙游县慈善总会成立时,许国山一次性认捐了1000万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许国山对公益事业捐资累计已达3000万元,山中集团先后获得“助学先进单位”、“支持地方公益事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许国山本人也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建省非公经济人士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

10.朱晖(1963—),仙游县枫亭镇人。大专文化,现任福建省海安橡胶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莆田市人大代表、莆田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朱晖出生于仙游沿海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家境贫寒,16岁辍学跟随兄长外出打工,辗转各地,干了5年苦力活。但艰辛的少年生活,炼就了朱晖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毅力。1984年春节,朱晖发现同村的朱氏兄弟外出修补工程轮胎,仅两年间就发了财。于是,他萌生了从事补胎行业的想法。元宵一过,朱晖动员了同村十几名补胎工匠,组成一个补胎团队,直奔广西百色岩滩水电站工地。百色岩滩水电站是一个大型项目,工地上车水马龙,轮胎修补量很大。朱晖的团队忙碌了一年,收获颇丰,年终分红时,他净赚了3万多元,跨进了万元户的行列。

牛刀初试,获得成功,但朱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积极谋求更大的发展。第二年,他继续招募人员,扩大补胎队伍,将补胎业务扩大到深圳、珠海、南京、连云港等多个港口和水电工程工地。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朱晖深感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性,白天与工人一道下车间干活,晚上挑灯夜读,钻研轮胎基础知识和补胎技术,逐渐从一位补胎工匠成长为补胎业的行家里手。经过多年的努力,朱晖的团队在同行业中渐露头角,培养了一支颇具技术实力的专业队伍,经他们翻新和修补的工程轮胎质量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使用寿命达到了新胎的70%。2005年,朱晖发明的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翻新技术,被中石化协会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国内空白。

机遇永远垂青于那些拥有智慧和胆识的人。凭着过人的胆识和过硬的技术,朱晖带领补胎团队活跃在山西平朔煤矿、安太堡煤矿、安家岭煤矿、东矿、江西德兴铜矿、永平铜矿、银山铜矿、城门山铜矿、贵州翁福磷矿和三峡工程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工地上,创建了众多的轮胎翻新厂。同时,朱晖还采用定额消耗包干的经营方式,承揽了众多工地的工程轮胎翻、修、管等业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巨型工程子午轮胎是一项高科技产品,在21世纪之前国际上只有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等三大公司能够生产,国内使用的巨型工程子午胎长期依赖进口,一些大型矿山经常因轮胎货源紧缺导致部分车辆停产,一些大型工程车辆制造企业也经常因缺乏巨型工程子午胎,而削弱了市场竞争力。经过多年的翻新胎实践,朱晖萌生出一个新的构想,即自己投资办厂,研制生产巨型工程子午胎,以取代洋轮胎。但他的想法提出之后,遭到家人和朋友的反对。因为巨型轮胎科技含量高,投资多,风险大,国内许多大型轮胎公司都未敢轻易涉足,弄不好会血本无归。但朱晖没有退却,展开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四处寻找专家论证,为创办工程子午轮胎制造企业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2005年,莆田市实施民资回归工程,朱晖毅然回乡投资创业。他拆资1亿元人民币,注册了福建省海安橡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安公司”),踏上了自己研制巨型轮胎的创业历程。

为了尽快攻破巨型工程子午胎生产工艺及成型装备的难关,朱晖经常往返于北京与莆田之间,与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建立了合作关系,经常邀请橡胶设计院和北京化工大学的专家们一起探讨、研究。朱晖根据自己多年翻修轮胎所积累的经验,对成型装备、胎体结构、胶料配方、制造工艺等,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赢得了专家们的赞赏。同时,朱晖不拘一格招聘人才,力邀北京橡胶研究院贾云海、李文东等多位著名橡胶专家进驻公司,主持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工作,还招聘了100多名技术骨干,为海安公司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创业道路是艰难的。海安公司初创时,朱晖连续几个月奋战在现场,吃住在车间,认真研究机械性能、设备调试,探讨工序衔接和流程优化,改进胶料配方和成型工艺,攻克了一道道难关,自主发明了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08年6月30日,海安公司第一条37.00R57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成功下线。但由于国际上对巨型轮胎的技术指标要求很高,朱晖试产的轮胎,在载重负荷、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等指标与进口轮胎仍有差距。为了尽快提升巨型轮胎的性能,朱晖和他的团队一次次调整配方,改进工艺,将每批次轮胎样品投入到辽宁南芬铁矿、江西德兴铜矿等矿山进行测试使用,经受南北方的不同气候和不同作业环境的考验。但巨型轮胎的开发、试产、测试、生产的前期费用巨大,且周期长,海安公司一度因资金紧张、人心浮动而面临困境。但朱晖始终矢志不移,坚信自己能够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海安公司在胎体结构、胶料配方和工艺制造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57″系列巨型全钢工程机械子午线轮胎生产工艺及关键成型设备成套技术,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轮胎的载重负荷、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等各项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其行驶里程和使用寿命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2009年4月,海安公司研发的成套技术通过了中石化工业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2011年10月,又获得了中石化联合会评选的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几年来,海安公司成功地开发出50/80R57.46/90R57.40.00R57.37.00R57.36.00R51.33.00R51.30.00R51.27.00R49等8种规格的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产品,成为全球第四家有能力生产巨型工程子午胎系列产品的企业。2010年,海安公司先后通过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

近几年来,海安公司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已经完成了8亿多元的投资,厂房建筑总面积达12万多平方米,拥有职工800多人,成为我国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生产企业。

产品销往辽宁、内蒙古、新疆、山西、江西、贵州等国内大型矿山和重点工程,还出口到澳大利亚、印尼、巴西、智利、加拿大、哥伦比亚、俄罗斯等国家,打破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三大公司垄断国际巨型轮胎市场的局面。

历经多年的艰苦创业,朱晖成功地打造出“中国第一胎”,开创了中国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产业发展的新纪元。2010年,海安公司被福建省人社厅、省经贸委、省总工会、省企联评为“福建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011年,被评为莆田市“民营经济十强企业”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2012年,海安公司完成产值10.8亿元,出口创汇近8000万美元,除年度出口货物免抵税额和设备进项税额抵扣之外,实缴税收3124万元,被列为“福建省百家重点工业企业”和“福建省外贸出口重点扶持企业”之一。朱晖本人也屡屡获奖,2008年,他被中共莆田市委、莆田市人民政府评为“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先进个人”;2009年,他被莆田市经贸委、莆田市工商联、莆田市企业家联合会评为“莆田市十大民营工业经济人物”;2010年,他还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闽商建设海西突出贡献奖”。

朱晖是一个的农民儿子,既有着农民的纯朴与执着,又有企业家的果断与精明。事业成功之后,他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在环保方面,他提倡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坚持购买低耗能、达标排放的设备,尽量减少企业的排放量。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他“穷不忘德,富不忘道”。依靠勤劳和智慧先富起来的朱晖,始终没有忘记帮助乡亲,带动百姓致富。他通过公司短期职业培训和人带人的临岗培训,帮助乡亲就业。同时,朱晖对扶贫济困、抗洪救灾、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也非常热心,乡亲邻里生活上有困难或生意上出现了问题,或急需周转资金,朱晖都会伸出援手,解囊相助。2012年,仙游县成立慈善总会时,他一次性认捐800万元。近3年多来,朱晖累计捐赠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资金1300多万元,荣获“感动仙游十大人物”称号。

11.欧宗荣(1964—),莆田市秀屿区东峤峤镇人,现任福建正荣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兼任第十届、第十一届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常委、中国住房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欧宗荣家乡地处莆田沿海,改革开放之前是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当地的盐碱地只能种植地瓜,百姓长期过着贫困日子。幼年的艰辛经历,造就了欧宗荣不畏困难的坚韧性格和一颗质朴感恩的心。

中国改革开放后,莆田沿海农民纷纷外出谋生,16岁时的欧宗荣跟随乡亲们外出打工。他从学徒做起,勤劳肯干,任劳任怨,加上做人讲信用,性格又好,深得工友们好评。一年后,年纪最小的欧宗荣,居然成了施工队负责人,并开始承接建筑工程业务。

1985年,已经长成大小伙子的欧宗荣,怀着雄心壮志离开了工地,走上了创业之路。欧宗荣敏锐地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地政府正花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在路桥建设方面,更是前景无限。于是,他把经营重点转移到路桥施工业务上。当时沿海开发正处热潮,竞争激烈,他便将事业起点选在江西,先在江西宜春市创办了江西正荣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当时江西各地正掀起一股大建设、大开发热潮,路桥工程非常之多,欧宗荣大力招兵买马,扩大建筑队伍,组建了多支工程队,参与了多个重点工程的建设,事业蒸蒸日上,正荣公司迅速发展起来。

1993年,已经在江西路桥建设领域站稳脚跟的欧宗荣,在建设某大桥时钢材被人做了手脚,虽然当时工程质量验收已通过,但他还是决定彻底根除隐患,对部分工程进行炸毁重建,带来了近百万元的损失。然而,这一炸却打响了正荣公司的品牌,此后各建筑工程部门纷纷找上门来,欧宗荣忙得不可开交。

欧宗荣坚持“正直构筑繁荣”的理念,坚持诚信经营。1994年,南昌市开发“一江两岸”市政工程,欧宗荣负责昌北新区前期的道路建设。一年后,开发区因资金短缺而暂停建设,当地政府拖欠他1000多万元工程款。别人都认为欧宗荣这一下可能步入绝境,无力回天,但他出人意料地主动加大了对昌北新区前期道路的投资建设。这一“反常”举动,既促进了工程进度,又加速了开发区的建设进程,欧宗荣不但很快地收回了拖欠的工程款,还赢得了当地政府的信任,扩大了正荣公司的社会影响力。此后,正荣公司规模迅速扩张,施工人数多达上万人,成为一个大型建筑工程企业。

1998年,欧宗荣将分布在福建、江西等地的8家全资企业组成“航队”,在福州成立了福建正荣集团有限公司,由过去单纯的承建路桥、市政工程,向实业投资领域拓展,逐渐发展成为以资本运营为手段,以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投资为主业的综合型现代企业集团。特别是宜春、南昌、莆田、福州等地几个大型房地产项目相继落地后,正荣集团的经营规模迅速扩大,赢来了“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CIHAF中国名企”、“全国人居综合大奖”等众多荣誉。

近几年来,正荣集团不断扩大经营范围,迅速发展成为一家以房地产综合开发为主、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并举的大型投资企业集团,旗下拥有全资及控股子公司10多家,具备了国家一级房地产开发资质和国家一级物业管理资质,树立了“正荣”和“世欧”两大地产品牌,先后在福建、江西投资开发了多个大型房地产综合项目,房地产开发总面积达1100多万平方米,如南昌1800亩围湖而建的正荣·大湖之都、福州高端城市综合体世欧·王庄和莆田木兰溪畔的正荣·财富中心等,均是超百万平方米的地标性大楼盘。

正荣集团在多元化发展方面也取得了成功,在商业运营、高速公路建设、围垦养殖、金融投资和资产运营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目前公司总资产已经超过了3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达100多亿元人民币,跨入中国房地产50强,连续5年荣膺“中国最佳雇主企业”,并荣获“亚洲名优品牌”、“中国社会责任感特别大奖企业”、“中国房地产企业突出品牌贡献奖”等众多荣誉。

“千山万水不忘家,千金万银不卖乡”。欧宗荣虽然长期在外打拼,却始终关注家乡的经济发展。2002年,他在福建省人大会议上向省领导承诺,今后将做好三件事:一是动员在外企业家为福建经济发展出力;二是回乡投资创业,第一年将在福建投资10个亿;三是为家乡多做公益事业。

2003年,莆田市实施民资回归工程,欧宗荣积极响应,投资了2个亿参与建设莆田市第一个农业BOT项目——澄峰围垦工程。该项目可新增农业耕地7000多亩,水产养殖面积2000多亩,对于人多地少的莆田市来说意义重大。随后,正荣集团又大胆先行先试,以投标方式取得福建省重点建设项目福泉高速路段莆田至秀屿支线——莆秀高速公路投资建设经营权,这是福建省第一条采用BOT融资的高速公路项目,也是当时莆田市民资回归工程的最大项目,为莆田市民资回归工程起了表率作用。

欧宗荣出身贫寒,但始终怀有一股造福桑梓的浓浓乡情。他常说:“我经常想起童年的时候,虽然日子很清苦,地瓜渣都吃不饱,但有很多快乐和温暖。人应该都有爱心,而懂得感恩,是激发我奋斗的原动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们,我尽力让他们生活得更好,我曾经历过的艰苦生活,不希望有人再经历”。2002年,欧宗荣在莆田老家开展了一场影响广泛的助学行动,资助20多名贫困复读生,还捐资100万元建设莆田体育中心。2003年,当他得知这批复读生全部考上大学后,又认捐了这些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在支援家乡文化教育事业、保护传统建筑和济困赈灾等活动中,欧宗荣经常慷慨解囊,无私援助,先后捐献60万元建设东峤汀塘小学正荣楼,捐赠100万元建设莆田市体校,捐赠电脑120台(价值50万元)给莆一中。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正荣集团的捐款数额都是以百万计。2010年,福建省第14届运动会在莆田市召开时,正荣集团带头捐资200万元,成为第一家支持省运会的民营企业。2011年,正荣集团又捐资3000多万元,重建荔城区麟峰小学......正荣集团是国内最早成立CSR(企业公民事务部)的民营企业,设置专职人员从事社会公益活动。正荣集团每年向社会提供约2000个直接就业岗位,6000个间接就业岗位,年纳税额逾10亿元,为闽赣两省的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欧宗荣本人也荣获“中国最关注员工发展企业家”、“中国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12.陈建煌(1964一),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人,中共党员。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华夏时代(中国)投资集团董事长,兼任中共莆田市驻京流动党工委副书记、中共北京莆田商会支部书记和莆田北京商会会长等20多个社会职务。

1990年,26岁的陈建煌孤身离家,闯荡商海。翌年,他开始涉足医疗管理和投资行业,从承包公立医院科室开始,不断积累经验和资金,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由于投资方向准确,经营有方,陈建煌很快地完成了资本积累。1995年,他投资收购了济南华夏医院,将其改造成为山东首家民营医院。此后,他开始大规模投资民营医院产业,在全国各地创办和承包了多家民营医院,到20世纪未,陈建煌在民营医疗行业已经颇有建树,先后创建设了济南唯特奇传播有限公司、山东华夏医院科学院,在江西、山西、上海等地,都有他投资参股的医疗企业。

经过10多年的风雨洗礼,陈建煌的企业日益壮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从2003年起,陈建煌从山东移师北京,先后创办了北京鼎安脚手架有限公司、北京华夏世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西黄河医院、北京远时华夏投资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始走多元化发展道路。2005年,陈建煌集中资金在北京组建了华夏时代(中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注册资金2.8亿元,开始了多行业、大规模的投资。

华夏时代投资集团组建之后,陈建设煌秉承“以人为本、共铸辉煌、创造财富、造福社会”的企业宗旨,形成了产业多样化、结构集团化、管理科学化的经营格局与管理模式化等特点,以其独具特色的集团文化、良好的内部环境和有效的机制,吸引了大批人才,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陈建设煌还聘用专家学者担任独立董事,以减少家族企业的决策失误,保证企业发展战略的科学性。从2006年起,华夏时代投资集团开始快速发展,经营范围从医疗产业、建筑材料,发展到建筑、贸易、投资、传媒等多个行业,公司规模迅速扩大。

华夏时代投资集团以“诚信、高效、创新、务实”为经营理念,将“以人为本、创建文明”作为管理方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得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赞誉。目前华夏时代投资集团拥有全资、控股或参股子公司20余家,员工5000余人,是一家集投资管理、项目咨询、生物制药研究、传媒、医院管理、国际贸易、建材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荣获“中国诚信经营企业”。2006年,荣获国家社会和劳动保障部表彰的“全国劳动就业先进单位”。2009年,陈建煌荣获北京企业联合会和北京市企业家协会联合授予的“北京市优秀企业家”称号。

陈建煌身兼多职,热心于党务工作。他作为中共莆田市委驻京流动党工委副书记和中共莆田市驻北京莆田商会支部委员会书记,始终重视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围绕“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目标,努力探索“三位一体、三为实践、三方共赢”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模式,被誉为“北京样板”。近几年来,在陈建煌的领导下,北京莆田商会党支部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先后有13个党组织和231名流动党员受到上级党组织表彰,85名流动党员被推选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2011年,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北京莆田商会党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是全国唯一受表彰的流动党员基层组织。2011年“七一”,陈建煌因党建工作突出,被中共北京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他又荣获福建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陈建煌不但事业蒸蒸日上,而且把北京莆田商会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他从2009年起担任北京市莆田商会会长,始终以服务会员为宗旨,积极开展会员联谊活动,努力为会员企业办好事、解难事,取得了显著成效,北京莆田商会连续两年被莆田市委统战部、莆田市工商联授予“先进商会”称号。

陈建煌非常热心公益事业。为了鼓励会员奉献爱心,北京莆田商会定期开展慈善企业、会员评选活动,共有24家会员企业获“慈善之星”、15家会员企业获“突出贡献奖”、71家莆商企业获“优秀会员企业”。陈建煌本人对社会公益事业也经常慷概解襄,无私援助,累计捐资已达600万元,有200多名贫困学子在他的资助下学有所成。特别是2007年初,陈建煌捐款150万元,用于资助因贫困白内障患者,深受社会各界好评。2008年1月,他被评为“福建省十大红十字爱心公益人物”。2009年5月又获“福建省红十字人道金质奖章”。2011年4月,他再获莆田市红十字会“爱心人士”荣誉。

13.彭炳华(1964—),莆田市荔城区新度镇白埕村人,高级经济师。现任福建省华港农牧集团总裁,兼任中共华港农牧集团委员会书记。

彭炳华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改革开放前,新度白埕村是著名的禽苗之乡,孵化禽苗是当地的传统产业。彭炳华因家庭经济困难,初中毕业后便加入了贩卖禽苗的小商贩队伍,整天骑着一辆破三轮车,载着刚孵化出来的小鸡、小鸭,风里来雨里去,走村入户,贩卖禽苗。

鸡生蛋、蛋孵鸡的自然规律对彭炳华来说太熟悉不过了,从小就帮助父辈们孵鸡、孵鸭,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当彭炳华承担起家庭重担之后,才意识到孵鸡、孵鸭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渐放松,禽苗产业迅速发展,新镇白埕村家家户户都在孵鸡、孵鸭,出现了不少鸡鸭养殖场和专业养殖户,也催生了另一个市场——饲料市场。当时莆田境内还没有饲料厂,鸡鸭饲料主要从广东进货,不但运费贵,且经常断料。具有商业头脑的彭炳华,从中洞察到商机,他对饲料市场进行了一番考察后,便着手筹办饲料厂。

1985年,彭炳华向银行借贷了10万元人民币,创办起新度镇境内第一个饲料厂——华港饲料厂,但充其量只算个家庭小作坊,设备落后,厂房简陋,产量不高,生产规模与日益扩大的饲料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不过投资方向准确,一投产就营利,彭炳华旗开得胜,事业顺利起步。于是,彭炳华加班加点,拼命扩大生产规模,争取更多的利润。经过4年的苦心经营,华港饲料厂名气渐起,产量不断提高,彭炳华也顺利地挖掘了第一桶金。

尽管彭炳华千方百计地提高华港饲料厂的产量,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于是彭炳华决定扩大饲料厂的生产规模。1989年6月,他融资300万元,创办了莆田市华港饲料有限公司,引进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饲料生产设备,日产饲料20吨,这在当时可算是个上规模的企业。

加上彭炳华的饲料质量好,服务周到,产品供不应求。

1992年,彭炳华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又融资600多万元,在本村征了6亩地,建设了一憧标准化厂房和饲料仓库,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饲料生产设备,日产量又翻了一番,达到了40吨。

随着华港饲料有限公司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销售量迅速增长,产品不但在莆田境内畅销,而且还批发到闽西北各县及赣浙两省,华港公司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到了1993年,华港饲料在东南沿海各省的饲料市场上已经占有一定份额。1995年,彭炳华又在湄洲湾北岸征地24亩,投资1000多万元,创办了“莆港分公司”,公司产量又翻了一翻,销售量迅速跃居福建省同行业的前列。

随着饲料销售市场的不断扩大,彭炳华开始走外延式扩张的发展道路。早在1994年,彭炳华就在中西部地区创办了第一个分公司——广西南宁华港饲料有限公司。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华港公司立即将投资方向转移到中西部省份,先后在昆明、钦州、柳州等地筹建了3个华港分公司。凭借着中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4个华港分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华港公司在中西部的大规模投资奠定了基础。

从2000年起,彭炳华大举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先后在大理、昆明、南宁、贵州、湖南、四川等地创办了16华港分公司,接收了12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培育了10000多家个体养殖户和饲料经销商。特别是云南大理的“东亚乳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亿多元人民币,引进了瑞典利乐公司的先进生产线,日处理鲜奶150吨,年产值达1.8亿元,不但为地方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据有关部门测算,当地养牛户多养一头牛,每年可增收5000元。同时,华港公司在中西部的大规模投资,带动了当地的农业、养殖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进入21世纪之后,华港公司在巩固饲料产业的基础上,开始走多元化发展道路。首先,彭炳华整合了公司资源,组建了福建省华港农牧集团,从单一的饲料生产,发展到包装袋、豆油、粮食、化工、牛奶等多个行业。21世纪初,他投资创办了塑编公司,专门生产塑料编织袋,以解决了华港饲料的包装袋问题。2003年,他又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在莆田秀屿港码头征地200亩,创办了福建华港制油有限公司,引进先进豆油生产设备,日处理大豆1200吨,不但拓展了大豆食用油的生产,而且为自己的饲料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豆粕原料。2010年,彭炳华又在秀屿港征地20亩,建设一个10万吨的粮食储备仓库,从饲料生产发展到粮食加工、储存。其次,彭炳华还在福建的武平和漳州等地,投资了8条全自动饲料生产线,年生产饲料能力达60万吨。2011年初,彭炳华又在秀屿区经济开发区征地360亩,创建华港工业园区,为华港集团的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

同时,华港集团还向物流产业拓展,投资了1000万元人民币,创建了海运公司,以解决华港集团生产规模扩大之后的饲料运输问题。另外,彭炳华还积极拓展海外饲料市场,在越南投资了1000多万元人民币,创办了河内华港分公司,成为福建饲料行业第一家跨出国门的企业。

“十年磨一剑”,在彭炳华的精心经营下,华港集团的分公司遍布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各省,饲料厂和相关企业已发展到30多家,拥有1万多名员工,固定资产达20多亿元,年创产值58亿多元,发展成为一个以生产畜禽、水产饲料为主,集化工、贸易、乳品、大豆加工和房地产为一体的大型现代集团公司,跻身全国饲料行业前10名,先后荣获了“爱国、敬业、守法先进企业”、“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达标企业”、“福建省私营企业100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荣誉称号。彭炳华本人也荣获“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全国星火带头人标兵”、“第九届福建省优秀企业家”、“莆田市劳动模范”和“第八届中国杰出青年农民”等众多荣誉。

彭炳华的华港集团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不断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建设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非公企业党支部建设方面,华港集团取得了显著成效。早在2004年,华港集团就在中共莆田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建立了“福建省华港农牧集团党委”,下辖1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5名,成为了福建省最大的民营企业党委。各企业党支部积极开展各种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取得了明显成效,多次被莆田市驻外党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

彭炳华是个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个热心慈善事业的开明人士。无论是家乡的公益事业建设,还是企业所在地的扶贫助学、赈灾救灾等公益活动,他都伸出了援助之手。在支持教育事业方面,彭炳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1987年起,他多次向莆田老家的白埕小学捐物捐款,修缮教室,建设教学楼,改善教学条件。1997年,他在莆田一中设立了“彭玉森奖学助教基金会”;2000年9月,他捐出15万元人民币,支援秋芦希望小学建设。从2001年起,彭炳华每年都拨出4万元专款,用于莆田四中兴教助学活动,并与该中学的贫困生结成对子,长期资助。在西部地区,彭炳华先后在南宁、大理、益阳、贵港等地捐资200多万,援建了7所希望小学建设。在历次赈灾活动中,彭炳华都积极参与,慷慨解囊。如1998年8月,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彭炳华捐赠大米4吨、塑料编织袋15万个。1999年、2000年,莆田新度镇、华亭镇等地发生水灾,他也捐资10万元和10吨优质大米。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在彭炳华带领下华港公司员工共向莆田市红十字会捐款154.8万元。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他也向红十字会捐款50万元。诸如救助特困户、扶贫助残、慈善协会、关爱妇女儿童、地方文化建设、健身运动、铺桥修路等公益事业,都留下了彭炳华的芳名。据不完全统计,彭炳华及其华港集团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捐款,累计已近千万元人民币,先后被中华全国工商联授予“扶危助困、助人为乐”铜牌,被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省残联、福建省光促会等有关部门授予“慈善工作先进单位”和“光彩事业先进个人”。荣获“慈善工作先进个人”、“98年抗港抢险优秀个人”、“福建省光彩事业先进个人”和“福建省红十字会人道银质奖章”等荣誉称号。

14.张志雄(1964—),莆田市仙游县人,现任北京立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北京市莆田商会常务副会长和北京市仙游商会会长。

张志雄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亲是一名漆匠,母亲早逝,家境贫寒。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长兄的张志雄,未成年就开始为父亲分忧家庭重担。初中毕业后,张志雄放弃了学业,开始学习木匠手艺。由于张志雄做事踏实,勤劳刻苦,不到一年时间就掌握了木匠的基本工艺。

此后,张志雄凭借着精湛的木工手艺,拿到了同行中较高的工钱,成为了工厂里的技术骨干。

然而,一个电话改变了张志雄的人生。那是1989年的一天,他父亲在电话中说到在路边给过往车辆加油每个月可以挣1000元工资。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志雄从中嗅到了商机,毅然辞去木工工作,踏进了石油零售行业。

张志雄的第一个加油站是在福建南平地区创建,当时山区加油站较少,生意非常之好,收入颇丰。但张志雄没有停留在一家加油站的小作坊经营模式上,而且积极谋取更大的发展,努力探索公司化、规模化的经营道路。他集巨资引进大批加油机,在福建及其周边省市设立了多个加油站,采取滚动发展的经营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几年时间,张志雄从福建、浙江、江苏、天津......一路到北京,最多时拥有上百家加油站。

1990年,张志雄完成了资本积累后,便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市场开发与租赁。他在北京设立了公司总部,以两年建一个市场的速度,迅速在京郊的房山、密云、通州、顺义、廊坊等地投资创建了多个大型家具、建材和汽车配件市场。他将市场店面一部分卖给商家,一部分用于出租,收益非常好。

从2003年起,张志雄又开始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创建了北京立根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一个集策略投资和经营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型投资管理集团,经营范围涉及石油能源化工、商场租赁、市场开发、物业管理、信息网络、房地产开发、物流、旅游、能源、科技、金融投资等众多领域。至21世纪初,张志雄的投资项目已经遍布北京、河北、山东、广东等省(市),旗下拥有控股、参股企业20多家,固定资产达5亿多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达10亿元人民币,员工近2000人。

张志雄旗下企业众多,事务繁忙,但他非常热心商人社团工作。他在兼任北京市仙游商会会长期间,积极做好商人联谊工作,为莆商事业发展献计献策,尽心尽责,努力做好会员的协调、沟通、联谊等工作。同时,他还创办了《北京鲤商》会刊,努力开拓商会工作新思路,组织会员培训和商贸考察活动,推动商人社团事业发展,深受会员好评。在张志雄努力下,北京仙游商会团结了一大批仙游籍著名企业家,会员企业达230多家,涉及地产、石油、家具、建材等行业。

张志雄事业成功之后,积极回报社会,热心支持社会公益事业。10多年来,他先后捐资150余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援公益事业和帮助贫困学生,如西庄小学和冯匠小学的“希望工程”建设80余万元,以及北京仙游商会举办的“爱心助学”工程20余万元。同时,他还与企业所在地的周边村庄5个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经常捐款捐物,扶贫帮困。

张志雄不但自己奉献爱心,还积极引导会员企业支援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建设。北京仙游商会设立了助学金和奖学金,经常性地开展扶危济困、捐资助学、救灾赈灾等公益活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时,张志雄组织仙游籍商人以个人或企业名义,先后通过北京红十字会、工商联和非公党组织,向四川汶川灾区人民捐款捐物达100多万元,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15.陈清华(1964—),仙游县赖店镇人。现任云南远大华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昆明市西昌路电动车商城总经理、广西天地源建材市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福建省仙游县远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副会长,云南省福建(总)商会副理事长、云南省莆田商会会长、云南省仙游商会会长和莆田市、仙游县人大代表等社会职务。

陈清华高中毕业后步入了社会,在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毕业生算是有文化的人,在社会上可以谋得一份较好的职业。但他没有跨入“吃皇粮”的行列,而是选择了自主创业的发展道路。

1984年,陈清华踏上了艰苦的商旅生涯。开始,他筹集了一笔启动资金,同弟弟一道在家乡创办了一个木业包装厂。初次创业,厂房简陋,设备落后,步履维艰,充其量算个家庭小作坊。

但陈清华兄弟俩很努力,起早摸黑、加班加点。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兄弟俩诚信经营、热情服务、送货上门、薄利多销,经过4年的努力,包装厂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正当陈清华准备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之际,国家实施生态保护战略,制止各地乱砍乱伐,包装厂的原材料日趋紧缺,勉强维持到1989年,包装厂被迫停产。

初次创业失利,虽然对陈清华有些打击,但多年的商海拼搏使他愈加成熟了。于是,他继续寻找新的商机,谋取更大的发展。1990年,一个陶瓷厂家准备在四川成都开设陶瓷产品代销店,邀请陈清华合作。于是,他便跟随厂家到成都考察,随后合资创办了一个陶瓷经销店。

成都是西南地区的大商埠,商机无限。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作为建筑材料的陶瓷产品销量倍增,陈清华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创建了四川福建材责任有限公司。

经过10多年的努力,陈清华的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门批发销售陶瓷的企业,公司旗下拥有了多个门市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1997年,陈清华开始拓展新的陶瓷销售市场。他先赴昆明考察,发现昆明陶瓷市场正处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型期,虽然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但商机无限。特别是“金西洲”陶瓷品牌在成都市场已经占有较大的份额,而在云南市场却是一片空白。经过一番论证之后,陈清华决定进军昆明陶瓷市场,并把昆明定位为自己事业发展的主战场。

1998年,陈清华创办了“昆明市金西洲陶瓷建材有限公司”,开始经营卫浴、仿古系列的装饰陶瓷等产品,凭着时尚的外观设计、过硬的质量、合理的价格等优势,公司很快赢得了众多的客户群,迅速发展成为昆明地区最大的金西洲陶瓷专营商。

随着资本的不断累积,陈清华的经济实力渐渐壮大,但他并不满足现状,而是顺应市场发展趋势逐渐开始转型,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从2007年起,陈清华积极响应莆田市委、市政府的民资回归工程号召,率领在滇莆商回家投资创业,先后签订了“莆田汽车博览城”、“仙游远大城市综合体”、“海宏混凝土”、“仙港大道”等19个投资项目,总投资达45.86亿元人民币。2008年3月,陈清华又在仙游老家创建了福建省仙游县远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4亿人民币,投资开发了占地21.28万平方米的仙游远大建材城,成为仙游首家大型专业建材市场。随后,陈清华又于2008年12月联合莆商在广西创建了广西天地源建材市场管理有限公司,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占地150亩。2011年,陈清华还在云南创办了云南远大华业投资有限公司,大举进军金融投资领域。2012年,陈清华开始涉足采矿业,创建了云南永昌矿业有限公司,亲自担任董事长。同时,他还在昆明国际机场附近开发了一个占地3000亩、规划投资28个亿的大型农庄观光园和物流集散地项目,进军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近几年来,陈清华不断拓展新的行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陈清华虽然企业众多,事务繁忙,但对商人社团工作却非常热心。2002年8月,云南莆田商会成立,陈清华被推举为常务副会长。2007年,云南省仙游商会成立时,陈清华当选为商会会长。

2012年3月,云南莆田商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时,他又当选为云南莆田商会第三届会长。在任期间,陈清华全身心地扑在了商会工作上,帮助会员收集信息,为会员筹集资金、论证项目、协调事宜,解决会员经济纠纷,排忧解难,努力促进昆明莆商事业的共同发展。在陈清华牵头之下,昆明莆田商会会员共同投资创建了“西部闽台酒业有限公司”、“昆明市西昌路电动车商城”和“昆明国雅陶瓷建材装饰市场”等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商会投资的昆明市西昌路电动车商城,迅速发展成为了昆明市人气极旺的电动车专卖中心。

在商场上,陈清华是个精明的商人。但在公益事业活动中,他经常伸出援手,无私援助。在支持教育、扶贫帮困、抗险救灾等重大活动中,陈清华慷慨解囊,积极赞助,多次参加云南、仙游、新疆和西部地区的扶贫帮困、助学兴教活动,先后向仙游县捐赠平安工程建设和支援新闻媒体建设50万元、仙游赖店镇锦田村村道和小学建设60万元以及陈氏老年活动中心30万元等款项。

近几年来,陈清华先后向仙游县公益光彩基金会捐款300万,向昆明市光彩事业促进会捐赠教育基金30万元,向禄劝县教育局捐赠教育基金20万元,向贵州毕节公益光彩基金会捐款50万元。在汶川、玉树地震、云南抗旱、扶贫帮困等捐赠活动中,陈清华共捐赠各种善款26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陈清华对公益事业和光彩事业的捐赠已达800万元人民币。2012年7月,陈清华被昆明市光彩事业促进会表彰,授予“情系光彩事业,奉献一片爱心”奖牌。

16.陈进林(1964—),莆田市秀屿区人,大学学历。现任北京市闽龙世纪建材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农工党北京市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工商联常委、北京市非公联谊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朝阳区工商联副主席和北京陶瓷商会会长、北京市朝阳区个私协会副会长、北京中小企业对外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北京福建企业商会副会长、莆田市北京商会常务副会长等职。

陈进林的家乡地处莆田沿海,当地百姓以打鱼为生。陈进林14岁时随着父亲出海打鱼,少年时期的生活磨难和海上的捕鱼生涯,培养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博大的胸怀。

中国改革开放后,莆田沿海百姓纷纷弃农经商,奔赴全国各地投资创业。陈进林于1982年离开了故土,加入莆商队伍,踏上了商海生涯。开始,陈进林跟随同乡从事竹器加工生意,四处奔波,小本经营,过着流浪生活。10年的磨砺,陈进林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也挖掘到了创业人生的第一桶金,为他日后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先进的建筑艺术、现代的家装理念和新的生活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陈进林洞察家居市场的商机,萌发了到大城市经营家居装饰材料的设想。1993年,陈进林独自一人来到北京,开始经营瓷砖生意。初到京城,人地两生,创业之难不言而喻,有过资金短缺的困惑,也有寄人篱下的无奈,还有上当受骗的教训......然而,创业的艰辛与商海的磨砺,锻炼和培养了陈进林“敢拼、敢搏、敢创”的精神和独立经营的能力,奠定了陈进林实现人生梦想的基础。

刚到北京时,陈进林选择了京西陶瓷集散地,创办了一个瓷砖专卖店。但小本生意,利润微薄,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腿泥,赚得是辛苦钱。但具有商业头脑的陈进林,从来不满足现状,不断寻找新的商机,最终萌发了创建大型陶瓷专业市场的构想。

从2001年起,陈进林开始深入京郊四周进行认真考察,为创办陶瓷市场作准备。2002年,他发现东南四环与三环交界的城乡结合部有一块垃圾场,除了散落着的几间破旧厂房外,到处都是渣土、沼泽和荒地。虽有不少商家试图在那里开发建材市场,都因基础设施太差而不敢投入。陈进林独具慧眼,凭借着多年的经验,看到了该地块隐藏的升值潜力。虽然基础设施薄弱,但紧邻东南三、四环,又处于十里河建材一条街东段,周边建材城林立,居住小区正在崛起,交通条件不断完善,发展前景无限。

2002年下半年,正当陈进林着手筹建北京市闽龙世纪建材市场之际,却遇到了实力雄厚的竞争对手和不利形势。一方面,“百安居”、“欧倍德”等巨头企业也看中该项目,陈进林怎能与这些著名企业相比呢?另一方面,当时中国经济正处萧条时期,建材市场很不景气,北京的“天为”、“蓝景丽家”、“亮都”等综合建材市场的生意都不好,频频亮出“危机”红灯,这个时候投资创办建材市场确实风险很大。但陈进林经过调研、分析和权衡利弊之后,避开了综合市场和大型超市两强相争的局面,决定在建材市场的夹缝中寻找新的发展道路,即建设“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陶瓷集散中心。

2003年,北京闽龙世纪建材市场开始运营,生意刚刚起步就碰到“非典”疫情。市场开业后“门可罗雀”,生意冷清。陈进林非常着急,特别是经他动员而“转战”到闽龙世纪建材市场的莆商们牢骚满腹,有些企业开始退出市场。面对严峻的形势,陈进林没有退却,坚信“挑战中蕴藏机遇,困难中预示发展”的理念,继续完善闽龙建材市场的基础设施,坚持走专业化市场建设的发展道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非典”疫情过后,北京的建材行业开始复苏,有100多家陶瓷品牌商主动上门寻找合作,诺贝尔、亚细亚、东鹏、马可波罗、蒙娜丽莎等国内顶级的陶瓷品牌商相继入驻,在闽龙投资设立批发店。冠军、红协、诺贝尔B店和全球第二大全外资企业——RAK等也接踵而来,每家企业都投入上百万元,在闽龙建材市场创办豪华展厅。在陈进林精心经营之下,闽龙建材市场逐渐走上了健康发展道路,有90%以上的国内陶瓷知名品牌在闽龙市场设立了旗舰店、概念店和展示馆,形成了巨商云集、强强鼎立的局面。

为了扩大北京市闽龙世纪建材市场的知名度,陈进林还在闽龙市场内建立了信息发布中心、品牌展示中心、运输物流中心、集团采购中心、营销调度中心和陶瓷文化传播中心,迅速发展成为引领首都地区特色市场规范化管理的典范。到2007年底,闽龙建材市场内已经汇集了200多个国内外知名陶瓷企业,拥有商户近200户,品牌逾千个,年交易额达数亿元。同时,北京市闽龙世纪建材市场还为北京地区的劳动就业、税收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得到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先后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首都文明市场”、“北京市守信企业”等众多荣誉。2006年11月,在世界陶瓷大会上,“闽龙”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品牌总部基地”称号。

2007年,北京市闽龙世纪建材市场被北京市商务局等12家政府机构评为“北京商业社会责任品牌”。

陈进林事业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他精心设计了“陶瓷体验馆”,积极开展各种陶瓷文化交流活动,先后在全国各主要陶瓷产区开展的“全国陶瓷原创设计电视大奖赛”、“名星与陶瓷”和“六十国百名外交官见证中国陶瓷辉煌”等重大活动,通过各种学术交流和文化互动,传承、提升和扩展了中国陶瓷产品的文化艺术价值,扩大闽龙世纪建材市场的影响力。

陈进林虽然出身贫寒,却常怀感恩之心。事业成功之后,他通过各种渠道反哺社会。一方面,陈进林长期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他兼任“北京福建企业商会副会长”期间,积极组织在京莆商为家乡经济建设献计出力。另一方面,陈进林非常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积极参与“爱心助学联盟”组织,多次举办“下岗再就业职工暑期关爱”活动,定期慰问当地低保收入家庭,经常向北京市红十字、“首都见义勇为基金会”等慈善机构捐款捐物。诸如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南方冰冻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捐款活动,陈进林都能慷慨解囊,积极捐款捐物,深受社会各界好评。另外,陈进林还与北京市红十会联合举办了“爱心销售在闽龙,大病儿童在陈进林心”的公益活动,荣获北京市红十字会授予的“2007年度博爱在京城捐款先进单位”。

17.李文新(1964—),莆田市秀屿区东埔镇人,高级经济师。现任北京天通泰文化数码科技园董事长,兼任莆田市人大代表、莆田市秀屿区政协常委、天津市武清区政协委员、北京福建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和北京、天津、辽宁、上海等莆田商会名誉会长,以及天津市福建商会常务副会长、福建建筑商会常务副会长等职。

李文新童年家境贫寒,少年辍学,16岁时因生活所迫离开了父母,拜师学艺,跟随做蒸笼的师父走南闯北,过着流徙生活。

1980年,李文新跟随师父到北京谋生。师傅是传统手工业者,按照师徒相授习惯,新徒弟要负责师傅的生活起居,并为师兄们做饭做菜。李文新每天凌晨就要起床做饭,侍候师父和师兄们吃完饭并收拾好,才能向师父学习笼屉制作手艺。笼屉制作既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苦力活,新学徒削劈毛竹的要领掌握不好,经常被竹篾和木片上的毛刺划破手。一天下来,手掌上血迹斑斑,苦不堪言。但为了生计,李文新必须坚持,只有学会谋生手艺,才能生存下去。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李文新学会了笼屉制作的大部分手艺,加上他头脑灵活,手脚麻利,师父便让他外出跑业务。年仅17岁的李文新背着笼屉样品,顶着烈日,饿着肚子,拖着疲倦的身体,出没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之中。但艰苦的少年生活磨砺,为李文新增添了许多人生阅历,炼就了坚强的毅力,为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文新虽然年轻,但莆田人注重诚信的传统在他幼小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李文新视诚信为人生信条,无论是口头承诺,还是书面合同,都一丝不苟地认真履行。李文新“一诺千金”的做人原则,赢得了许多客户的认可,笼屉业务日渐增多。1980年末,李文新拿到了2000多元的分红,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他将一年的全部收人寄回了老家,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父母的生活。

创业初期,李文新埋头苦干,省吃俭用,为了节省开支,他住在菜窖之中,早出晚归、忙忙碌碌,一分钱一分钱地积累。转眼间五年过去了,李文新长大成人了,变成一个大小伙子,而口袋里的钱也多起来了。1986年,师傅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师兄弟们各奔东西,22岁的李文新毅然选择留京创业。

1987年,李文新倾资创办了“北京市朝阳区新兴铝制品厂”,亲自担任厂长,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铝制品行业正在兴起,市场需求旺盛,产品供不求,李文新顺利挖掘了第一桶金。1989年,李文新已经拥有两部汽车,这在当时可是令人羡慕的事。

新兴铝制品厂一炮打响,不但给李文新增添了创业的信心,而且使他懂得一个道理——即必须抢占市场先机事业才能成功。1990年,李文新在巩固新兴铝制品厂业务的基础上,又投资创办了“北京朝阳区新兴厨房设备厂”,生产不锈钢厨房设备。但这可是一次艰难的转型,当时李文新手里只有几十万元资金,根本不足以支撑整个厨房设备厂的运营。没有厂房和设备,李文新四处租用;没有技术,他借鉴、学习和仿制别人的产品,并加以创新,以质取胜,诚信服务,终于打开了市场,李文新在艰难探索中又成功了。

1996年,不锈钢厨房设备用品正处于市场旺销态势,李文新却从繁荣的市场背后嗅到了潜在危机。于是,他急流勇退,迅速转型,发展新项目,尝试承接燃气管道铺设工程,这在当时也是一个新行业,既没有先例可参照,也没有统一的国家质量标准,李文新在实践中探索,“摸着石头过河”。有了一定经验之后,李文新便挂靠北京住总市政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开始承接较大规模的燃气管道铺设工程,成为北京地区最早从事燃气管道铺设工程施工的专业厂家之一。

从20世纪末起,李文新开始走多元化发展道路。2000年,他筹资创办了北京豪威特供热设备有限公司。2001年,他创建了北京天通泰市政工程有限公司。2002年,李文新创办了北京天通泰置业有限公司。2003年,他又创办了北京天通泰商贸有限公司。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个公司,李文新的事业迅速发展起来,知名度越来越大,成为在京著名莆商。

2006年,国内房地产市场开始火爆,李文新果断地将公司业务切入房地产开发,筹巨资创办了福建天通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2007年,他又合资创办了辽宁兴城铂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始在房地产业大显身手。2010年,李文新又成立了天通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从事投资担保业务,并积极筹划向高科技领域发展。

2011年,李文新在北京市亦庄开发区购买了一块土地,建设了23万平方米的天通泰文化数码科技园,以房地产业科技创新和低碳型、高品质绿色生态房产为发展方向,秉承环保理念,探索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技术,成为国家级绿色环保科技园。同时,李文新还不惜花费巨资与素有“西方世界高新技术孵化器”之称的以色列格普公司合作,引入了先进水培技术,迈出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步伐。另外,李文新还与以色列国家水务公司和AST净水公司磋商,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工业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技术,为中国水资源保护及再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11年,李文新又与中科院合作,引入国外专利技术,合资创办了东方中科生命科学有限公司,开发出有利于人体吸收的冬虫夏草类保健品,赢得了同行的肯定和赞誉。

李文新对商人社团工作和公益事业也非常热心。他身兼多职,身体力行,积极参与莆商社团的各项工作。2012年,他发起创办了北京莆田湄洲湾北岸企业商会,提出了“以创新发展和回报社会为目标”的办会宗旨,发起“赞助百名贫苦孩子上学”的公益活动,还积极参加莆田红十字会、北京京华公益事业基金会、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以及其他慈善机构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

在减灾赈灾、扶贫助学、修桥铺路等各种慈善活动中,李文新都能慷慨解囊,无私援助,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

18.洪杰(1967一),高级经济师,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任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兼任十届全国青联委员、福建省工商联副主席、福建青商会名誉会长、福建名牌协会副会长、莆田市政协常委、莆田市工商联合会主席(商会会长)等职。

1988年,洪杰从福建化工学校毕业后,分配到莆田市化工建材公司工作,这在当时可是一份令人羡慕的“铁饭碗”。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发表之后,全国形成了一股全民经商热潮,年轻气盛的洪杰不甘寂寞,顶住家人和朋友的巨大压力,毅然辞职下海,于1994年创办了第一家实体企业——莆田化轻物资供应公司,从事化工原料贸易,开始了商海生涯。

踏上商海之旅之后,具有商人天赋的洪杰,准确捕捉市场信息,贸易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加上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石油化工产品十分紧俏,差价很大。洪杰抓住机遇,长途贩运,批零兼营,很快地挖掘了第一桶金,拥有了码头、贮罐等大型石油设备,成为国营石油公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创业道路是艰难的,洪杰的商旅生涯并不平坦。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海上成品油走私活动的日渐猖獗,低价走私成品油充斥市场,莆田化轻物资供应公司的利润在恶性竞争中迅速下降,加上国家宏观调控,银根收缩,企业顿时陷入了困境,洪杰一下子亏损了好几百万元。无奈之下,他只好关闭公司,一下子从百万富翁变成为百万“负”翁。

人生的挫折并没有使洪杰沉沦,而是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商机。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而中国经济却开始复苏,洪杰抓住机遇,“卷土重来”,从自己熟悉的专业入手,从事白乳胶生产与销售。他花了3000多元买了一台反应釜,创办了莆田三江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简称三江石化),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

再次创业,洪杰谨慎多了,虽然投资少,设备简陋,但产品投放市场后却非常畅销。为了争取更多的利润,洪杰带领早期跟随自己的十几名员工,加班加点,昼夜生产,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拓宽销售渠道,使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化公司在洪杰的精心经营下,第一年销售额就超过了百万,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洪杰又成功了。

三江石化公司走上健康发展道路之后,洪杰又开始拓展新的行业,引进了万能胶生产设备,生产当时尚属紧俏的高性能万能胶产品。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加上洪杰本来就有同类产品的销售网络,产品投放市场后非常热销,洪杰又挖掘到一桶金,顺利完成了资本积累。此后,洪杰以白乳胶和万能胶生产销售为基础,不断拓展胶粘剂产品,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数年之间,三江石化就发展成为中国胶粘剂行业几个大型生产厂家之一,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产品销量,都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

但随着市场的逐渐开放,进入市场的各种胶粘剂日益增多,不少劣质胶粘剂产品以低廉的价格冲击市场,胶粘剂行业的利润迅速下降。具有商业头脑的洪杰,吸取了第一次创业失败的教训,在胶粘剂产品正处旺销之际,立即选择了转行。2002年,洪杰经过一翻市场调查之后,决定进军涂料行业,推出了三棵树健康漆。

2003年,洪杰成立了福建三棵树涂料有限公司,专门生产环保、健康的涂料,并致力于品牌建设。三棵树公司成立后,由于产品适销对路,企业运营渐入佳境,逐渐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特别是从2005年起,三棵树健康漆以平均每天超越3个竞争对手的速度,实现了连续多年的产量、销量翻番,从近2万个中国涂料品牌中脱颖而出,发展成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神六、神七唯一搭载涂料品牌”和“中国500强最具价值品牌”等顶级荣誉于一身的涂料品牌,成为中国涂料行业的佼佼者。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保持市场份额,洪杰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他高薪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投巨资购买世界先进设备,全力打造出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不断研发具有国际水平的新产品,保证了三棵树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同中科院下属研院所和厦门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长期进行生态科技和替代材料的研究试验,研发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如真石漆、质感涂料、氟碳漆和仿大理石漆等新型产品,高效节能,环保健康,可以替代瓷砖、石材、铝塑板和大理石等,先后被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标志建筑所采用。

又如三棵树公司首创的“健康漆”和借助神舟七号搭载试验研制成功的太空漆,隔热杀菌,成为国家专利产品。特别是三棵树研发的婚房漆、儿童漆、3D原生态、竹炭漆和植物清味漆等新产品,更是畅销不衰,造福千家万户。目前三果树公司已在全国各地设立7000多个销售网点,2009年至2011年,三棵树公司连续四年蝉联莆田市民企纳税第一名,受到莆田市政府的表彰。

在洪杰的精心经营下,三棵树涂料有限公司不但在经营规模上得到了长足发展,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三棵树公司初建时,洪杰就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同步发展的战略规划,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棵树品牌打响之后,洪杰又提出了“创造健康生活”的经营理念,制定了“做最佳雇主企业、做最受尊敬企业、创中国最美企业”的奋斗目标,坚持走“资本×品牌×文化”的发展战略。同时,洪杰还主编出版了《道法自然——三棵树生态企业文化》,创办了《三棵树》期刊、企业官网和四大门户网站等,通过各种媒体传播三棵树的健康文化理念,使更多的人通过了解三棵树文化,进而认识三棵树的产品质量。特别是在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方面,洪杰独树一帜,在公司内部形成了智能化办公和标准化作业的3000多条制度流程,铸造了三棵树“钢铁般纪律”的制度文化,覆盖了人力、行政、办公、财务、市场和培训等各个规范化制度。另外,洪杰还斥巨资进行SAP系统及协同管理平台建设,全力推进企业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荣获第三届福建省政府质量奖。为了营造一个健康愉悦的工作氛围,洪杰提出“慈母般关怀”的管理理念,将员工幸福指数作为衡量最佳雇主的标准,为全体员工提供了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和全免费的衣食住行,并将“五险一金”延伸到员工的婚、丧、嫁、娶、学习、培训、旅游、节日关怀、带薪年假等各个方面,还创建了艺术团和十大俱乐部,经常开展集体生日、工间操、荔枝文化节、龙舟赛、企业文化知识竞赛和出国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了360度的物质文化体系。由于三棵树公司始终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营造自然、健康、绿色的企业环境,创建花园式的生态工业园,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赞许,被誉为“中国最美企业”。

洪杰的创业人生充满了神奇与坎坷。在短短的10多年间,他在中国涂料行业创造了一次又一次奇迹,在竞争激烈的涂料行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洪杰不仅是一个出色的品牌缔造者,同时也是个成功的企业管理者,更是一个健康文化的传播者。如今三棵树漆品牌盛名远杨,产品远销海内外,为千家万户带来了健康与美丽。洪杰因贡献突出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奖”、“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最具成长性CEO”、“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福建经济年度杰出人物”、“福建优秀青年企业家”、“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福建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海峡西岸群英谱人物”、“首届福建商界十大创业英雄”和“家居业十大爱心人物”等众多荣誉。

洪杰在商海中成绩辉煌,令人羡慕,而在商人社团工作中也卓有成效。近几年来,兼任莆田市工商联主席(会长)和福建省工商联副主席,社团工作占用了他许多时间,在组织商人联谊、商会建设、支援公益事业和促进莆商企业共同发展等方面,洪杰花费了不少的心血。特别是在扩大莆商影响、凝聚莆商力量、挖掘莆商文化和提升莆商品牌价值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洪杰事业成功之后,积极回报社会,努力承担社会责任。他奉行个人财富“源于社会,归于社会”的共享理念,始终把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作为企业和个人的责任。他在三棵树公司建立了“三棵树红十字会”和“无忧基金”,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希望工程、兴办教育、扶贫帮困和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其中较大的捐赠有:2007年1月,向共青团中央捐赠200万元,用于保护母亲河行动;2008年5月,向中国红十字会捐赠107万,用于汶川地震灾区百姓重建家园;2010年1月,捐赠100万元,给福建大学生村官每人赠送一份《中国青年报》和《福建青年》;2010年6月,向共青团福建省委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认捐800万,支持青少年公益事业建设;2010年7月,赞助100万用于举办福建省第十四届运动会;2011年,赞助100万元用于《妈祖》电视剧拍摄;2012年8月,捐赠福建光彩事业100万元;2012年10月,赞助亚洲体操锦标赛5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洪杰及其三棵树公司在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先后捐款捐物达2300多万元,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19、吴明武(1967年一),莆田市城厢区坂头村人,高级经济师。现任上海泰盛制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吉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荣获全国“农林水利产(行)业劳动奖章”、第五届“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福建省“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莆田市“优秀企业家”、浙江海盐“十佳优秀企业经营者”等荣誉称号。

1993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发表之后,中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吴明武抓住机遇,创办了莆田市城厢区福利包装厂,主要生产瓦楞纸箱产品。但办厂之初,吴明武的企业只是一个投资几万元的小厂,设备是二手的,厂房是租赁的,工人只有10来个人,还有几名残疾人。尽管工厂设备陈旧、厂房简陋,但吴明武以此为起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纸包装市场需求旺盛,利润可观。吴明武努力拼搏,诚信经营,不断扩大生产,很快地挖到了第一桶金,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倡导循环经济,纸品需求量日渐多样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吴明武逐渐意识到,如果不进行设备更新,产品很快就会被市场所淘汰。1997年,吴明武在城厢区赤溪工业小区购买了50多亩土地,盖起厂房,购置了一条幅宽2.5米、五层纸板生产流水线,新增4台3~5色的德国罗兰胶印机,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产品由瓦楞纸箱向印刷、啤酒包装箱等系列拓展。同时,他又创办了泰盛纸业有限公司和福建进发纸业有限公司,从事国内品牌纸张贸易,既增加了经营范围,又在纸品贸易中获得了全国纸业发展动态信息。

1998年,昊明武冲破了家族式企业的干扰和阻力,大刀阔斧地进行企业管理机制改革。一是大力引进人才。陆续招聘了多批志同道合、愿与泰盛企业同甘共苦的管理人才,成立了莆田市泰盛总公司,鼓励管理人员及部分员工参股,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迈进。

二是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公司每年分期分批将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和生产骨干,输送到大专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以提升员工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同时,吴明武还经常聘请专家教授到企业培训员工,组建了内训师队伍,多形式、制度化地培训员工,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三是实现科学管理。吴明武经常性地引进现代管理理念,推行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和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四是坚持质量第一。吴明武深知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始终把产品质量作为占领市场的武器,先后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赢得了客户信赖。五是不断扩大企业规模。2000年,吴明武又在莆田赤溪工业小区购地200多亩,引进了2条瓦楞纸板生产线,新增3台国外五色胶印机和水性印刷机、柔性版预印生产线以及多台自动模切机、粘箱机,打包机等设备,形成一个现代化、花园式的包装印刷生产基地。同时,吴明武还收购了将乐国营乐明绒毛浆厂,创建了福建腾荣达制浆有限公司,投入技改资金1亿多元,引进了芬兰、瑞典等国外先进制浆设备和技术,使濒临倒闭的乐明绒毛浆厂转变为国内最大的绒毛浆生产基地。2001年,吴明武又在将乐县购买了20万亩林地,创办福建腾荣达林业有限公司,创建了绒毛浆原料林基地,推进“林纸一体化”工程,被林业部确定为“林纸一体化科技型企业”。

2002年,吴明武挥师东进“长三角”地区,先在浙江海盐县购买200多亩土地,投资3亿多元人民币,引进了美国、德国及台湾地区最先进的瓦楞纸板生产线、多色水性印刷机及各类先进的制箱设备,创办了“浙江吉安纸容器有限公司”,投巨资建设一期工程。随后,吴明武又创办了浙江中远发仓储服务有限公司,组建了运输队伍,向仓储业拓展,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2004年,吴明武集中公司资源又在海盐县经济开发区内筹建“浙江吉安纸容器有限公司造纸厂”二期工程,引进了欧美最先进的造纸生产线,以国内和国外废纸为原料,生产各类包装用纸。

至2011年,吴明武已投入资金70多亿元,购地1500多亩,投产了一座装机容量72兆瓦的自备热电厂和日处理能力5.5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系统,专门生产牛卡纸、箱板纸、高强瓦楞纸、涂布白面牛卡纸等产品,年产量达135万吨,工业产值超60亿多元,跨入了全国大型造纸企业行列,其中的牛卡纸、箱板纸、涂布白面牛卡纸产量居全国造纸行业前三位。同时,为了确保造纸企业的原料供应,吴明武先后在国内建立了15个废纸收购打包站,在美国注册了环宇公司,在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设立了分公司,确保造纸原料的供给。

环保是纸品企业投资最大的项目,也是检验一个企业家社会责任心的重要标准。吴明武在项目选择和设备选置时,不求最豪华,力求最先进,把料耗、水耗、能耗放在首位。只要是节能降耗、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项目,他都不惜重金上项目。他先后投入3亿多元人民币,建设国外最先进的生化污水三级处理项目,确保达标排放。他还投入1亿多元,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沼气回收锅炉燃烧和污泥压干掺煤燃烧,对热电厂锅炉排放的烟气进行除尘、脱硝处理,实现有效节能减排、节能降耗。由于吴明武注重节能节耗、发展低碳绿色的循环经济,先后被评为“全国造纸行业节能减排立功竞赛优胜企业”、“中国造纸工业环境友好企业”、浙江省“十·五”技术改造优秀企业、浙江省“十一·五”节能降耗先进集体、浙江海盐“减排优胜工业企业”。

经过20年的拼搏,吴明武从一张纸发展成为一家集林业、制浆、造纸、包装、印刷、贸易、物流等以纸业产业链为主的跨国集团公司,企业遍布福建、浙江、上海、天津、安徽、湖北等地和美、英、日、德、荷、澳等国,目前企业总资产已达100多亿元人民币,员工6000多人,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人民币。

昊明武事业成功之后,不忘回报社会。几年来,吴明武先后为慈善机构、残疾人基金会等福利事业、地方教育事业、四川汶川、将乐县,以及消防、社会治安等社会公益事业等积极捐款、捐物,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福利企业”、福建省“残疾人就业先进企业”、福建省“关爱农民工企业”、浙江省嘉兴市“劳动关系和谐五星企业”等荣誉称号。吴明武本人也荣获福建省“全省扶残先进个人”、福建省“十佳爱心助残人士”等荣誉。

20.庄国荣(1968—),莆田市秀屿区忠门镇人,现任天津市繁荣昌盛钢铁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天津市莆田商会会长。

庄国荣从小思路敏锐,性格乐观,积极向上。1989年,刚20岁出头的庄国荣孤身一人来到天津谋生,经营木材生意。当时在天津从事木材生意的莆田忠门人很多,主要集中在天津郊区一带,每人租一小块空地,用于堆放木竹材料,人称“露水市场”,小本生意,薄利多销。经过3年多的努力,庄国荣有了一定的积累,便成立了天津市隆兴木材有限公司,虽然冠名为公司,其实企业规模并不大,庄国荣既是经理,又是业务员,老板、工人一肩挑,身体力行,精心经营。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庄国荣的公司渐渐发展起来。加上他为人诚实,诚信经营,服务周到,人缘极好,深受客户信赖,在天津木材行业名声渐起。

在经营木材生意的同时,庄国荣广泛搜集市场讯息,洞察现代建材市场的发展动态,关注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积极寻找新的商机。经过几次试验性经营之后,庄国荣决定扩大经营范围,向建筑钢材行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天津掀起城市大建设热潮,建材市场需求旺盛。庄国荣抓住机遇,迅速跟进,不断扩大建材生意,取得了丰厚的利润。

2001年初,庄国荣敏锐地看准天津钢材市场的发展机遇,注册了“天津市繁荣昌盛钢铁贸易有限公司”,将公司经营重点放在建筑钢材和各种型材,以及钢筋调直加工等业务。由于时机选择恰当,投资方向准确,庄国荣的建材生意蒸蒸日上,风风火火,贸易业务迅速扩大。从2003年起,庄国荣又先后成立了多家钢材贸易公司,开始向多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大,庄国荣的事业逐渐走向辉煌。为了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庄国荣于2005年起着手深化企业管理改革,改善经营环境,建设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同时,庄国荣十分注重自身的新知识学习和公司管理层的培训,不但自己先后多次参加各种管理课程班的学习,取得了清华大学管理学MBA高级研修班的结业证书,而且还经常选派公司管理人员参加各种培训与学习,以提高公司管理层的整体水平。

钢材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无论是钢材品种,还是经营模式,都在不断变化,推陈出新,企业如不与时俱进,很快就会被市场所淘汰。庄国荣从传统的钢材贸易起步,不断改变经营模式,经常调整公司运作方式,以适应钢铁市场的需求。特别是2007年,庄国荣看准天津钢材市场发展的新时机,重拳出击,投巨资在天津北辰区建立了大型钢铁集散中心和家居建材基地,依靠北辰便利的交通优势和天津建材市场的资源条件,组建了天津民营钢铁行业的“航空母舰”,奠定了天津民营建材贸易企业的巨头地位,开拓了庄国荣事业发展的巅峰之作。

庄国荣的精心经营下,天津市繁荣昌盛钢铁贸易有限公司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天津莆商最知名企业之一,公司先后被唐钢、天津轧二、宣钢等国内著名大型钢铁生产企业指定为一级代理商,赢得了国内多家知名建筑企业及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认可,建立了长期合作购销关系,购销业务拓展到天津周边十几个省市。现庄国荣旗下拥有十几家子公司,年营业额近20亿元人民币,累积纳税额2亿多人民币。

庄国荣作为天津莆商的领头人,对莆商事业发展非常热心。尽管企业事务繁忙,但他仍然连任天津市莆田商会会长,对莆商社团工作乐此不疲。为了解决津门莆商的融资难问题,庄国荣于2010年成立天津莆商担保有限公司,为天津莆商的融资创造了条件。他提出了“有钱大家赚,有难大家帮”的口号,不但受到天津莆商的拥护,而且体现了一个开明商人的胸襟与情怀。

庄国荣虽然是个商人,却能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近几年来,他千方百计为企业所在地提供就业岗位,大量聘用下岗工人,并出资对下岗工人进行再就业培训,帮助他们提前返岗工作,受到天津市社会各界的好评。

庄国荣虽然长期在天津打拼,但始终怀有一颗爱国爱乡的桑梓之心,事业成功之后,不忘家乡父老对他的帮助与支持。近几年来,他先后斥资修建家乡的乡村道路,扶植投靠他的乡亲们创办实业,受惠乡亲不计其数。许多部属和员工,在庄国荣的帮助下都各自成立了公司,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特别是在汶川地震、玉树抗灾和扶贫助困等各项公益活动中,庄国荣都伸出了援助之手。

21.黄福华(1968—),福建仙游县榜头镇人。全国木雕艺术大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荣获莆田市十大杰出青年和全国轻工行业劳动模范荣誉。现任福建省三福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省古典工艺家具协会会长、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仙游县人大常委会常委等社会职务。

黄福华是黄氏木雕世家的第五代传人,在家族艺术氛围的熏陶下,13岁开始学艺。15岁时由于家里经济拮据,黄福华放弃了学业,跟随父亲出去打工,专门为人家打造新婚家具和乔迁家具。

当时僧多粥少,木工师父承揽业务要先比技术、比速度,俗称“打擂台”。有钱的人家一般同时请邀请三、五个师傅一起比赛,谁的做工又好又快,就留谁干活。小时候,每当看着父亲与其他师父“打擂台”,黄福华心理就深感不安,万一父亲输了,找不到活,不但家里生计成问题,而且还丢面子。好胜心极强的黄福华,那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用心学艺,战胜别人。残酷的竞争环境,造就了黄福华不屈不挠的毅力。受木雕世家的长期影响,黄福华从小就养成刻苦钻研艺术的习惯。

久而久之,黄福华对木雕艺术情有独钟,且一发不可收拾。

1985年,17岁的黄福华应招到松溪雕刻厂当工人。由于他虚心好学,勤劳肯干,木雕工艺日益精湛,不到20岁就当上了车间主任。随后,又被提拔为雕刻总监兼副厂长,最后还担任了厂长。

但黄福华并不满足于现状,专门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良敏为师,虚心向各地师父学习,使自己的木雕艺术更加精益求精。在这一段艰难的人生中历程中,黄福华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虚心好学,与人为善,身怀绝技,才能把事业做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古典家具市场开始兴起,而古典家具中的木雕工艺是关键技术,有着精湛木雕手艺的黄福华,开始研究古典家具。1996年,黄福华回到了仙游县老家,在榜头镇坝下村投资创办了“三福工艺厂”。因三个同胞兄弟合作投资,故取名“三福”。20世纪末,仙游坝下地区古典红木家具开始声名鹊起,具有敏锐商业头脑的黄福华,紧紧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商机,一边进行古典家具的创作设计,一边拓展古建筑的装修业务,使三福公司顺利起步。

创业之初,三兄弟分工合作,配合默契。老大担当起整个企业发展的“舵手”,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老二到美术学院校深造,专门负责古典家具的设计工作;老三则专门负责销售业务。三兄弟齐心协力,努力打造“三福”品牌,使三福工艺厂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集古典家具与古建筑装饰为一体的专业生产厂家。经过几年的努力,三福工艺厂迅速发展壮大,三福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006年,黄福华对公司进行了股份改制,创建了“福建省三福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走上了规模生产的发展道路。从2007年起,中国古典家具市场持续旺销,黄福华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不但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每年为社会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目前,三福公司已经发展成为莆田市古典家具的龙头企业,并投资了9亿元人民币,打造国内最顶级的家具艺术馆。

黄福华虽然是个商人,但非常热心商人社团工作。2008年,他当选福建省古典工艺家具协会会长,积极倡导行业自律,致力于“仙作”品牌的打造与品牌价值的提升,为促进仙游县古典工艺家具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同时,黄福华对中国木雕家具事业发展也非常热心,曾应邀参与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台湾厅改造工程木雕装饰,还参与制订福建省《古典工艺家具》地方标准和《红木家具》国家标准,为中国古典家具行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黄福华事业成功之后积极回报社会。“5·12”汶川大地震时,他带头捐资,组织发动会员开展赈灾活动,共筹集百万元善款和物资,支援灾区民众重建家园。坝下工艺一条街的治安及卫生整治活动,黄福华带领企业家捐资25万元,解决了整治经费问题;坝下工艺一条街水泥路面重新铺设时,他又发动会员企业捐资,筹集了100多万元,使坝下工艺村的道路焕然一新。还有仙游文庙中价值200万元的《孔子圣迹图》大型红木壁雕,也是黄福华无偿捐献的。2012年,仙游慈善总会成立时,黄福华认捐了200万元,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22.关玉标(1968一),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人,高级技师,中国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协会评审委员会评委,现任莆田市友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任莆田市政协委员、莆田市烹饪协会会长、莆田市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和法国蓝带勋章美食协会会员、世界饭店协会理事、世界中餐名厨交流协会理事等职。

关玉标出生于农民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一家九口人只有一张简易床,两张破被子,前面是牛圈,后面是居家,其情其境,可想而知。关玉标的父亲为了生计,学会了厨师手艺,成为一名乡厨,长年累月,起早摸黑,终年辛劳。关玉标体谅父亲的辛苦,从小跟着父亲当帮手,久而久之,潜移默化,逐渐喜欢上厨师行业。

中国改革开放后,莆田餐饮业迅速发展。年轻的关玉标不满足于乡厨生涯,努力寻找发展机会。20世纪80年代中期,关玉标的同乡在涵江创办了一家酒店,即涵江友德大酒店,邀请关玉标去帮厨。

关玉标贵有自知之明,乡厨与大酒店的名厨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关玉标从杂活干起,边干边学。由于他为人诚实,勤劳肯干,深受厨师们喜欢,便经常传教关玉标一些厨艺。加上关玉标虚心好学,很快就能独当一面,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的厨师,得到了酒店老板的赏识。半年之后,关玉标升为厨师长,兼任酒店采购。此后,关玉标任劳任怨,起早摸黑,尽心尽责,努力工作,一干就是十年,在厨师职业上度过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在他精心经营之下,涵江友德大酒店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小酒店,发展成涵江著名的大酒店,甚至在莆田市也颇有名气。为了感谢关玉标的辛勤劳动,涵江友德大酒店老板让出了部分股份,以资鼓励。关玉标成为友德大酒店的股东之一,开始了经营酒店的商旅生涯。

1996年,为了扩大经营,涵江友德大酒店又在莆田城区创办了城厢友德海鲜楼。关玉标既负责涵江友德大酒店的生意,又管理城厢友德海鲜楼的业务。在关玉标的辛勤经营下,城涵两家友德酒店的生意风风火火,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关玉标的股份越来越多,成为一个专门经营餐饮业的商人。

2002年,关玉标等友德酒店的股东们力挫群雄,竞标获得了坐落在莆田城区繁华地带的莆田市烟草公司金叶大厦的租赁权,投资2000多万元,创办了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高级豪华酒店——华天金叶大酒店,成为当时莆田城区最豪华的酒店之一。

2008年,友德的股东们为了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友德公司健康发展,筹资创建了“莆田市友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设立了董事会,由关玉标担任执行董事,友德公司迎来了新的春天。

然而,商场如战场,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2005年,因酒楼场所租赁纠纷,经营了十多年的涵江友德大酒店被迫关闭。2008年,友德公司进军中西部,在甘肃天水投资了2300多万元,创办了华晨大酒店,主营福建海鲜。但由于市场考察不够深入,西部地区饮食习惯与沿海地区有较大的差异,加上西部消费水平较低,路程又遥远,华晨大酒店仅经营了2年多就倒闭了,亏损了2000多万元。

在创业的生涯中,挫折往往成为商人事业发展的一种特殊动力。西部投资失败之后,友德公司返回莆田进行大规模投资。首先,友德公司在涵江地区东山再起,于2009年在涵江投资了3500多万元人民币,创办了涵江友德飞旋大酒店。该酒楼装修豪华,功能齐全,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且一炮打红,迅速发展成为涵江地区的知名酒家。2010年,友德公司在莆田市区另辟新址,使城厢友德海鲜楼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广大顾客面前。2011年,友德公司又大手笔地投资创办了荔城友德大酒店。该项目计划总投1亿元人民币,一期投资3000多万。该酒店在选址、装修和经营理念等方面都进行了科学论证,符合现代人的消费理念,一开业就宾客盈门。2012年,友德酒店公司并购了经营不善而倒闭的坪盘山庄,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进行重新装修改造,建设了10多幢别墅,成为一个集餐饮、食宿、会议、旅游为一体的新景点。2013年,友德公司开始进军厦门餐饮市场,规划在厦门五缘湾投资1亿元人民币,建设一个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综合性大酒店,目前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如今,友德公司成为莆田家喻户晓的餐饮业巨头,关玉标更是友德的金字招牌,被厨师界和广大食客尊称为“标哥”。

在个人事业发展的同时,关玉标始终关注莆田餐饮业的发展,致力于推动莆田餐饮业的整体提升。改革开放后,莆田餐饮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组织、宣传和推广,导致莆田传统菜肴小吃长期英名埋没。关玉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08年起,他到处呼吁,捐资垫款,积极倡导组建烹饪协会。2009年,在关玉标的努力下,终于成立了莆田市烹饪协会,他出任了首届会长。

在关玉标的带领下,协会一班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步把烹饪协会建设成厨师技能培训、厨艺交流和弘扬莆田饮食文化的重要平台。协会组织副会长以上人员到上海、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参观学习,还先后举办了两届千人“大吃会”,促进业内厨师技艺交流。积极组织莆田著名厨师参加国内外赛事。如2009年,在莆田市妈祖文化研究院的支持下,烹饪协会策划了一套全新妈祖宴菜谱,前往新加坡举办品尝会,连续表演了13场。由于新妈祖宴菜肴色香味俱全,到场嘉宾赞不绝口,新加坡媒体连续多天进行跟踪报道,反响很大。2010年,关玉标又组织莆田名厨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国际烹饪大赛,与来自美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600多位名师名厨进行了同台竞技,获得了团体金奖。2011年,协会还组织莆田名厨参加了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福建省总工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饭店业职业技能大赛暨闽菜美食展示”,闽台两地300多位名师进行表演竞赛,莆田市烹饪协会选送的妈祖宴菜再获金奖。

莆田饮食行业历史悠久,地方传统饮食文化独特,久负盛名。厨师出身的关玉标对莆田传统风味小吃怀有浓厚的感情,不遗余力地传承、弘扬莆田传统饮食文化。2010年,关玉标制作的“兴化炒米粉”、“江口卤面”、“韩国包”、“农家汤炖豆腐”、“南日鲍炖水鸭”、“鲜莲脆爽肚”等多个莆田地方名菜,被中华烹饪学会专家评审组评定为“中华名菜”、“中华名小吃”,友德也被评为“中华餐饮名店”。近几年来,关玉标致力于莆田风味菜肴小吃的对外推广,多次赴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交流厨艺,传授莆田风味菜肴小吃烹饪技艺,得到了当地政要、社会名流和华人华侨的好评。作为莆田市政协委员、市烹饪协会会长,关玉标利用各种机会,努力重塑“莆田菜”品牌,积极为莆田饮食文化发展建言献策,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关玉标用自己毕生的情力演绎了他的厨艺人生,走出了一条传统厨艺的创新之路,取得了众多的奖项。2005年,他的“妈祖温全羊”作品在第三届东方美食国际大赛中荣获银奖。2008年,他在中、美、加国际烹饪技术交流大赛中,荣获“国际最佳菜融合奖”、“国际烹饪蓝钻奖”和“国际烹饪特金奖”等多个奖项。2009年以来,关玉标先后荣获福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于的“福建技术能手”、福建烹饪协会授予的“闽菜大师”、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的“中国烹饪大师”、首届国际华厨艺明星争霸赛既世界食品设计大赛组委会授予“国际食品设计大师”,以及2010年度中国烹饪协会颁发的“中华金厨奖”等多项奖项。

关玉标为人厚道,开朗风趣,热心助人。他乐于传技授艺,关心提携后辈,经他培养出师的徒弟数以千计,遍布全国各地和世界五大洲。他积极倡议并促成友德公司连续三年每年出资10多万元,与莆田市技工学校联办烹饪班,免费培训贫困学生。关玉标出身贫寒,但始终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事业成功之后积极回报社会。近几年来,他每年都邀请SOS村的孤儿和阿姨在自己的酒店过大年,并发放压岁钱,为SOS村的孤儿们带来了人间温暖。诸如抗震救灾、扶贫帮困等公益活动,他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23.苏庆灿(1969一),福建省仙游县人,硕士研究生,厦门市劳动模范。现任厦门眼科中心集团董事长,兼任莆田市人大代表、莆田市政协委员、福建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厦门市莆田商会会长、厦门市青年联合会常委和厦门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会长等职务。

苏庆灿的老家地处仙游西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素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之传统。苏庆灿从小勤奋学习,198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了苏州大学,主修工业管理工程专业。

1992年,苏庆灿大学毕业后,踌躇满志,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厦门特区工作,坐过政府机关的办公室,当过国有企业的职员。由于苏庆灿年轻好学,思维敏捷,工作热情高,深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当时正值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发表之后,厦门市掀起了一股全民经商热潮,具有商业头脑的苏庆灿,边在国有企业工作,边积累人脉关系,边寻找发展的机会。

1994年,厦门经济蓬勃发展,商机无限。苏庆灿不甘寂寞,毅然辞职下海经商,在厦门创办了欧华实业进出口公司,主要从事物流和国际贸易,从东北、湖南、福建等地选购水杉、松木等建筑模板,运销往日本、台湾等地。欧华公司初创时,因资金较困难,经营规模难以扩大,但苏庆灿凭借着仗义、慷慨、勤快、老实和诚信的品德,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任,一些供货方往往是先出货后收款,或适当让利,使欧华公司顺利起步。加上当时国家扶持民营企业出口创汇,为欧华公司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欧华公司在苏庆灿精心经营之下,出口业务不断增长,经营范围迅速扩大。1998年,苏庆灿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又创办了一个木质品加工厂,专门生产建筑模板和苹果箱等木质产品,以供出口。但创业的道路历来没有一帆风顺,加工厂刚刚开张就碰到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战略,全国性的封山育林导致国内木材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原材料短缺,工厂难以为继。

苏庆灿是个精明的商人,木质产品出口受阻之后,立即寻找新的商机。他先后考察了民办学校和民营医院两个行业。但民办学校投资大,产出周期长,特别是创办品牌学校,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这对于财力还不雄厚的苏庆灿来说,确实有一定风险。而当时莆田人在经营民营医院方面已经颇有名气,加上国务院《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文件下发之后,全国掀起新一轮医疗机构改革,中国医疗资本市场开始大规模的国退民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商机。

2003年,苏庆灿正在厦门攻读EMBA硕士学位,无意之中获悉厦门市眼科中心准备改制,便积极参与竞标。厦门眼科中心原是开元区(现思明区)的区属医院,由于投入不足,经营不善,医院发展缓慢,厦门市决定采取国际招标方式引进民间资本加盟。招标条件规定:一是投标者对眼科中心医疗设备和无形资产作价不能低于800万,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中标者必须投入不低于3500万资金用于改善医院医疗设备;三是3年内不能以任何理由精简或辞退原医院员工。

尽管条件要求很高,仍有众多的竞标者,苏庆灿抓住机遇,科学设计投标方案,力挫群雄,顺利中标,成为新一轮厦门国有医院体制改革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苏庆灿接管厦门眼科中心之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他提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经营理念,改变了国有医院“以医生为中心”的传统习惯。同时,苏庆灿还做出了“一流设备、一流技术、一流服务”的承诺,把“病人认可、员工认可、同行认可、社会认可”作为经营目标,引入了新加坡、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民营医院管理经验,建立了医生准入竞争机制,实行医疗质量和服务态度与医生收入挂钩的收入分配措施。这些适应市场经济的改革措施,不但提高了厦门眼科中心的医疗服务质量,而且使医生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同时又获得了广大患者的好评。更难能可贵的是,苏庆灿将服务业的经营模式引入了医院管理,成立了厦门眼科中心客服中心,实行24小时热线咨询,病人服务从医院内延伸到医院外,做到术前沟通、术后关怀、跟踪观察,使病人倍感温暖,厦门眼科中心的知名度因而迅速提高。

为了提高厦门眼科医院的医疗水平,苏庆灿筹巨资先后从日本、美国等地引进了治疗白内瘴、近视眼和眼底病的先进设备,使厦门眼科中心的医疗设备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国内各大医院的白内瘴手术,切口一般在8毫米左右,即使是北京、上海等大医院的白内瘴手术,切口也不少于5.5毫米,而厦门眼科中心的白内瘴手术彻口仅1.4毫米,极大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缩短了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提高了视觉质量。特别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厦门眼科中心采用了23G微创技术治疗近视,眼晴损害少,视力恢复快,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同时,苏庆灿还通过培训、轮训、继续教育、交流学习、出国考察和院校合作等渠道,使医生及时了解世界最先进的眼科医疗技术,不断提高医生的治疗水平,为厦门眼科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2006年,厦门眼科中心与厦门大学医学院进行科研协作,成为厦门大学的附属医院,从而不但为厦门眼科中心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为苏庆灿的眼科事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厦门眼科中心改制获得成功之后,苏庆灿开始走连锁眼科医院的发展道路,投资、参股、协办和托管了多家医院。重组了上海和平眼科医院、烟台康爱眼科医院、青岛明基眼科医院和合肥名人眼科医院。2011年12月,他还投资参股了福州眼科医院。2012年,苏庆灿又投资8亿元人民币,筹建厦门新开元医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庆灿大胆创新民营医院投资管理的新模式,以厦门新开元医院为试点,探索国立医院托管民营医院的发展新道路,成为全国首创。

“十年磨一剑”,在短短的10多年间,苏庆灿在中国眼科领域声名鹊起,成为医疗界的知名人士,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企业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以眼科为主业的民营业医疗集团,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眼科行业中综合实力排名为福建省第一、全国第五名,荣获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国十大创新医院”、“福建省首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中国眼科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多项殊荣。2012年,厦门眼科中心被卫生部授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院”,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的眼科专科医院。

苏庆灿是个精明的商人,更是一个热心商人社团工作的开明人士。中国改革开放后,厦门作为经济特区,约有10万莆商在厦经商创业,形成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莆商队伍。但由于历史原因,在厦莆商各自为战,形不成合力。为了加强在厦莆商的联谊工作,促进莆商企业共同发展,苏庆灿积极倡导,多方联络,于2007年成立了厦门莆田商会,并出任第一任会长。执会期间,他热心商会工作,积极开展联谊活动,促进莆商企业共同发展,会员企业从100多家发展到600家,各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特别是在公益事业、支援灾区、救助孤儿、扶贫帮困、支援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会员企业累计捐资达一千多万元,其商会工作的典型经验多次在全国莆田异地商会交流会上发言,两度被评为“厦门市最具号召力商会”。

苏庆灿虽然是个商人,却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他常说:“欲想做好事业,必先做好人,对大众有爱心、对朋友有诚心、对社会有责任心”。“医院第一要做的事就是救人,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先治疗病患”。事业成功之后,他积极回报社会。2006年,在苏庆灿主持下厦门眼科中心启动了“惠民工程”,捐赠200万元为贫困患者送去光明。2007年至2012年,苏庆灿先后捐赠眼科光明基金会达1200多万,涵盖了助幼、扶贫等多个公益项目。厦门眼科中心每年还组织医疗小组赴宁夏、甘肃等地,实施免费的“光明手术”活动,经常举行“光明行动”,每次少则耗资十几万,多则上百万,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诸如教育基金会、慈善基金会、汶川地震、宁夏抗震、南平水灾等,苏庆灿慷慨解囊、一掷千金。据不完全统计,苏庆灿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捐资已近2000万元,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荣获“厦门市民间组织先进工作者”、“爱心人士”、“2010厦门十大财经风云人物”等荣誉称号。

24.詹阳斌(1970一),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人。现任北京市民众集团董事长,兼任福建省政协委员、莆田市人大代表、莆田市工商联副主席和中国民营医院发展联盟副主席、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常务副会长、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医疗产业商会会长等职。

20世纪90年代初,莆田市秀屿区东庄镇掀起了一股创办小诊所和承包医院门诊部的热潮,詹阳斌跨入了民营医疗行业。当时民营医院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信任危机,许多刚加入医疗行业的莆商举步维艰,经营困难。詹阳斌认真分析了小诊所面临的困境,努力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1995年,詹阳斌投资创办了凯林医疗公司,通过独资、合资和合作等多种形式,介入民营医院投资行业。由于诚信经营和科学管理,詹阳斌很快就在民营医院市场中打出了一片天地,赚到了第一桶金。

进入21世纪之后,詹阳斌在巩固原有民营医院的同时,开始向医疗器械与医药产业发展。

2005年,詹阳斌通过资源整合,投巨资组建了北京市民众集团,总部设在北京,旗下医药机构迅速发展到数十家,遍及北京、天津、广东、上海、浙江、江苏、东北等地,公司员工发展到5000多人,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医药投资集团。

从2006年起,詹阳斌开始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先后创办了北京民众伟业医疗器械公司、民众医疗器械厂、福建民众医疗器械厂等多家医疗器械企业。同时,还在莆田老家东庄镇征地20亩,投资3000万元,创办民众医疗器械厂。

2007年,民众集团迈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新步伐。詹阳斌把目光投向工艺美术和科技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先后创办了福建万成工艺美术公司和北京民众伟业科技公司,建立了颇具特色的健康网,为广大百姓提供快捷的医疗咨询服务。目前,詹阳斌的北京民众集团旗下拥有了北京民众医院投资管理公司、天津侨华永康医院管理公司、北京民众伟业医疗器械公司、北京中美华宇顾问公司、福建民众医疗器械厂等多个子公司和民众集团专家委员会、民众健康管理研究所、天津奥琪广告公司、深圳康华广告公司等多个企业,发展成为集医疗、保健、药品、器械、人力资源和传媒服务等为一体的大型集团公司。

詹阳斌的成功之道在于“精”和“专”两个方面。他把医疗行业锁定在体检、眼科、脑科、口腔科、美容等五个专科,克服了其他医商盲目投资的通病,力求在本行业中精益求精。同时,詹阳斌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求发展”的经营理念,以诚信为本、以质量和品牌取胜。

如2005年,民众集团在所属医疗机构中开展“百日安全活动”,对医疗安全、经营安全、管理安全等方面进行自查自纠。2006年,他又提出“稳定、提升、学习、创新”的八字方针,制定了“医疗机构规范管理考核评价标准”等一系列制度,坚持每年在集团所属企业进行一次质量安全大检查,规范管理,不断提升医疗质量,促进各医疗企业健康发展,其先进管理经验多次在全国民营医院发展论坛会上交流,得到了业内的一致好评。2007年4月,民众集团还加盟全国人大环境和资源保护委员会举办的“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成为中华环保世纪行首批战略合作伙伴。2008年,北京民众集团又牵手中国老教授协会医药专业委员会,共同开展健康服务事业推广与普及工作,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而且为民众集团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提供了新的契机。

詹阳斌虽然企业事务繁忙,却始终热心莆商社团工作。他先后兼任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常务副会长、北京莆田商会副会长、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医疗产业商会会长等职,积极为莆商医疗企业排忧解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詹阳斌的努力下,北京福建企业总商会医疗产业商会的会员企业已达100多家,成为北京地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商人组织。

詹阳斌事业成功之后积极回报社会,努力承担社会责任。2004年,天津市总工会发起“托起明天的希望”助学活动,他慷慨解囊,捐资40万元创建立了“华夏扶困助学”专项基金,捐赠价值40万元的爱心健康卡,受到天津市政府的表彰。2005年,他加入“爱心助学企业家联盟”,多次参与“健康快车”爱心公益活动。2007年,他向民建中央思源工程发起的“春雨计划”,捐款20万元作为资助经费。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时,他带头捐款50万元,并派遣10名医护人员组成两支医疗服务队,携带价值10万元的急需药品,随四川省红十字会奔赴灾区参与救灾活动。2010年,福建南平、三明等地区发生重大洪涝灾害,他也伸出了援手,捐款10万元为灾区百姓重建家园。

詹阳斌对家乡各项公益事业更是不遗余力。他积极参与秀屿区慈善总会发起的“希望之星”活动,长年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在莆田“白内障复明暨爱心助学工程”中,他捐赠了10万元。在莆田妈祖文化活动、东庄中学和东庄小学建设等各项公益活动中,詹阳斌都能慷慨解囊,先后捐资近200万元,受到家乡百姓的好评。2012年4月,詹阳斌又一次性向“北京京华公益事业基金会”认捐了500万,创建了民众小儿斜弱视专项基金,为斜弱视儿童带来了曙光。

詹阳斌一直秉持着“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热心公益事业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他累计捐款近千万元。他常说:“对公益的投入要不计成本,不能想着一定要有回报,很多人想待企业做大了再去做慈善,我认为慈善应从小做起,不断积累”。朴素的语言,体现了一个现代商人的社会责任心。

25.陈美元(1970一),莆田秀屿区忠门镇人,中共党员。现任沈阳九州阳光木业有限公司、香港港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阳光红木广场、深圳市银融投资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董事长,兼任莆田市政协委员、福建省莆田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香港莆田商会名誉会长、深圳市莆田商会会长、中国木材协会副会长、中国红木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1992年,陈美元在亲朋好友的引荐下,从忠门老家奔赴东北沈阳经商,从事木材加工生意。

初涉商海,陈美元一无经验,二无资金,边学边做,小本生意,诚信经营,薄利多销。1993年,陈美元在沈阳创办了第一家企业——沈阳九州阳光木业有限公司,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

沈阳的冬天异常寒冷,最冷时可达零下数十度。1993年冬天,沈阳气温骤降,雪下得特别大,彻骨的严寒给陈美元带来了商机。因天寒地冻,沈阳当地几家国营木材加工厂都不愿接活,而陈美元“不怕冷”,把人家不愿接的订单统统要了过来。那年春节,陈美元和同乡们没有回家过年,而是齐心协力,加班加点,按时完成了所有订单任务。

陈美元“不怕冷”的精神,既缓解了当地建材局的燃眉之急,也得到了建材局领导的信任,更重要是沈阳九州阳光木业有限公司诚信经营得到了同行业的认可。第二年,当地建材部门陆续将木材加工业务交给了陈美元,仅一项木材加工业务就有几千个立方米,企业忙得不亦乐乎。此后,沈阳九州阳光木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年加工量从几千个立方米,发展到几万个立方米,阳光木业的品牌逐渐打响,陈美元成为当地颇具知名度的企业家。

1993年冬天,沈阳那场大雪使陈美元终身受益,得到了连续20年的木材加工业务。那场大雪,不仅使陈美元的事业顺利起步,而且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即诚信经营是企业成功的基石。

创业伊始,陈美元就有一个强烈愿望,即若干年后,要把阳光木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所有使用阳光木业产品的人,都能享受阳光木业所带来的高品质生活,让所有的客户都能以使用阳光木业产品为荣。所以,陈美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务实创新”的经营理念,为阳光木业赢得了口碑,获得了美誉度。经过多年的努力,陈美元终于如愿以偿了,阳光木业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集连锁经营、产品研发、技术培训、综合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经营模式,公司占地面积5万多平米,员工达300余人,成为沈阳木业行业的知名企业。

“十年磨一剑”,陈美元的阳光木业一路凯歌,迅速发展起来,大手笔地投资创建了东三省最大的木材总部基地——沈阳国际木材交易中心,该项目总占地1900亩,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经过几年的努力,沈阳国际木材交易中心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知名企业,先后荣获了“辽宁省家具协会十佳企业”、“沈阳市名牌商标”、“首批全国木门企业30强”、“木门行业消费者满意品牌”、“中国木门行业最具竞争力企业”、“中国木门行业最受经销商好评奖”等多项殊荣。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陈美元巩固了沈阳木业市场之后,开始全力拓展省外木业市场。

1996年,经沈阳建材局牵线搭桥,陈美元在深圳创办了“深圳贸易公司”,将北方丰富的木材资源输送到南方销售,迅速拓展了南方木业市场。1997年,陈美元又挥师进京,在首都创建了“北京九州阳光木业有限公司”,建立了木业产品生产销售基地。同时,陈美元还与鲁美设计院合作,努力研发新产品,以满足多元化的木业市场需求。另外,陈美元还与非洲、东南亚、北美、南美等一些国家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并在俄罗斯和中国上海建立了木材进出口公司,在深圳设立了木材批发部,形成了一个集木材进口、加工、研制、批发与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网络。

陈美元“专业为木,专心制木”的经营理念,使阳光木业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沈阳的万豪酒店、丽都喜来登酒店和北京站、北京万国花园别墅、北京纳帕溪谷会所和观湖国际、北京中裕世纪大酒店、北京威斯汀酒店、北京大兴区政协办公大楼、龙湖颐和园型墅区、财富公馆、景泰花园、天津瑞湾酒店等多家星级酒店及多个国家重点工程项目,都采用了阳光木业的产品。

从20世纪末起,陈美元将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南方,先在深圳创办了阳光(全球)红木广场,经营面积达10万平方米,设有规范的园区、专业的团队和完善的设施,共有120余家全球名贵红木原料供应商入驻。深圳阳光(全球)红木广场,不但是深圳市政府定点“红木文化基地”,而且还是中国木材协会副会长单位,被中国木业协会授予“中国红木交易中心”。同时,陈美元还先后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红木批发市场。

近几年来,陈美元开始走多元化发展道路,逐渐向金融、物流、商业地产等领域拓展,努力缔造一个以木材为主、多种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2009年,陈美元成立了深圳市港鹏置业有限公司,开始进军房地产界。为了开拓房地产业务,陈美元专程到清华大学地产研究所进修深造,学习房地产开发与营销的专业知识。2010年,陈美元又把目光投向最具投资创业潜力的南方金融中心——深圳,创立了“深圳市银融投资有限公司”,经营业务涉及金融投资、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投资信息咨询、企业投资策划、贸易融资、短期投资、项目融资等领域。2011年,他又与北京闽龙陶瓷建材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拍下一块1500亩的商业用地,用于投资建设物流基地和陶瓷城。2012年,陈美元还组建了恒信建材租赁有限公司,拥有各种建筑模具钢材数万吨,大规模地拓展建材租赁业务。

陈美元虽然是个商人,但他对中国木业行业发展非常热心。他长期兼任中国木门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先后多次参与《中国木门服务手册》、《木质门》标准的编制与修订工作,为规范中国木业产品做出了积极贡献。

陈美元是个有责任心的企业家。事业成功之后,他积极回报社会,特别是担任深圳市莆田商会会长之后,发动会员捐资援建了贵州省织金县希望小学,代表莆田商会到沈阳儿童福利院慰问孤儿,赠送生活用品,奉献爱心。

26.李凤强(1972一),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人,中国十佳民间艺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莆田市美诚达李氏工艺美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善泽林(香港)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善泽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美诚达(李氏)雕塑研究所所长、江苏常州缘龙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任莆田市涵江区商会会长、莆田市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和莆田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福建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莆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莆田市工商联副主席、莆田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厦门市莆田商会副会长和常州纺织服装学院、常州高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等社会职务。

李凤强出生于一个雕刻世家,从小跟随父亲李农民和伯父黄丹桂(国家级木雕艺人)学习雕刻手艺,并得到其它工艺美术大师的艺术指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木雕艺术风格。

中国改革开放后,李凤强走上了创业道路,经过10多年来的努力拼搏,取得了辉煌成就,不但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而且获得了众多工艺美术大奖,成长为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自1999年起,李凤强先后创办了美诚达(李氏)雕塑研究所、莆田市美诚达李氏工艺美术有限公司、莆田市善泽坊工艺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从事工艺美术的雕塑、研究、创新、制作、生产和销售等。

莆田市美诚达李氏工艺美术有限公司是李凤强的公司总部,位于城厢区华林经济开发区内,占地23亩,总建筑面积21712m2。还有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盛世龙源的《国粹苑·世界沉香主题馆》,也是李凤强创建的现代化艺术品展馆,展馆面积达2000平方米,集珍贵艺术品展示、茶、香道馆休闲、多媒体演示和艺术研讨交流于一体。同时,李凤强还在江苏常州和莆田等地创建了多个颇具规模的工艺品展厅。

李凤强擅长珍稀名贵材料沉香木、檀香木、海南黄花梨等工艺品的创作及象牙雕刻工艺品等,并承接寺庙、楼堂馆所、古建筑装璜、设计、施工等业务,其中较大的工程有新加坡光明山普觉寺万佛雕刻工程、马来西亚柔佛古庙装璜雕塑工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大楼大型装饰浮雕工程、广西南宁市人民会堂大型红木浮雕工程和莆田市政协常委大厅浮雕工程等。

李凤强的美诚达李氏工艺美术有限公司于2007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8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林业局审批获得象牙制品加工经营定点企业,并先后被评为福建省最佳商业信用联盟企业、福建省版权保护重点企业、莆田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莆田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美诚达李氏”商标,先后荣获莆田市知名商标和福建省著名商标。

李凤强的雕刻作品风格独特,融写实风格与抽象艺术于一体,因材施艺,形象生动,具有质朴、大气、深厚的韵味。自1999年以来,李凤强共有50多个作品荣获国家、省、部级工艺美术金奖,几十个作品获银奖、铜奖,其中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2个、鲁班奖1个,有多个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福建省珍品馆收藏。2003年1月,李凤强应澳大利亚政府邀请,参加了世界佛光协会澳洲分会举办的雕塑艺术专展《巧夺天工木雕艺术展》,他的作品在澳大利亚境内巡回展出,多家媒体进行跟踪报道。2007年6月,李凤强的大型檀香木雕《瑶池集庆》,获得了“中国民间国宝”荣誉称号。2009年1月,李凤强应深圳市人民政府邀请,在深圳弘法寺举办雕塑艺术专展即《人文禅艺木雕艺术展》,广东省委、深圳市委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亲临现场参观。2010年5月,李凤强应华润集团香港中艺公司邀请,在香港中艺湾仔和星光行分公司举办《经典雅赏——李凤强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发来贺信,部分作品被央企华润集团和香港收藏家所收藏。

李凤强从一个民间雕刻艺人,逐渐成长为一个颇有知名度的工艺美术大师。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刊登,并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等专业辞书。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频道《财富故事会》栏目,专题报道了李凤强的艺术成长之路。中央电视台4套、福建电视台《经济频道》、莆田电视台也作了专题报道。2011年,李凤强的个人专著《沉香奇缘—李凤强从艺之路》出版发行,也引起较大反响。

李凤强不但是个知名的艺术家,而且是个倡导慈善事业的开明人士。李凤强事业成功之后,积极投身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2003年,他的作品在澳洲佛光山、悉尼、墨尔本、布里斯邦等地巡回展览时,并将展览期间销售的利润全部捐赠给正在筹建的澳大利亚第一所华人大学—南天大学。2006年,李凤强被福建省慈善总会授予“广纳义举,广播善心”荣誉称号。2008年,在春暖爱心拍卖会上,他捐赠的沉香作品“十六子弥勒”以45万元拍卖成交,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红十字会。2008年,在福布斯中国名人慈善盛典大会上,他捐赠的黑檀作品“黄土地”以20万元拍卖成交,全部捐赠给慈善事业。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他捐赠现金和物资共计52万元。在2010年福建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中,他特别赞助了价值168万元人民币的艺雕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李凤强向社会文化公益事业的捐赠作品价值近千万元,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27.陈庆发(1972—),大专文化,中共党员,福建省仙游县人,现任重庆市仙游商会会长,重庆巴闽投资有限公司、重庆巴闽国际物流有限公司、重庆巴闽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任仙游县政协常委、重庆市九龙坡区政协委员、重庆市渝闽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名誉会长、重庆福建湄洲湾北岸商会名誉会长、重庆市福建商会常务副会长、重庆市九龙坡区工商联合会(总商会)副会长、重庆市物流协会常务副会长等职。

陈庆发在重庆的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偶然性。2000年,他去重庆出差,时值重庆直辖市建立不久,西部大开发热潮正在蓬勃掀起,重庆商机无限。陈庆发以商人的独特眼光进行了多方考察,最后选择了陶瓷行业,并在重庆市区创办了首家家居装饰陶瓷零售店。

在经营过程中,陈庆发逐渐发现陶瓷产品的批零经营只能获取市场的部分利润,想谋取更大的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产业链。于是,他专程前往陶瓷生产厂家,洽谈开发了新的陶瓷产品。

这样一来,陈庆发一下子便从陶瓷零售业的下游进军到了陶瓷产品的开发、研制和批发的上游,其产品成本的价格优势不言而喻。

有了一定资本积累之后,陈庆发开始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他先在湖南连续买下了三座矿山,随后又在江西创办了一个矿石加工厂。当时矿山开采业是个朝阳产业,利润十分可观,陈庆发赚了不少钱。

近几年来,陈庆发的事业开始蓬勃发展,以陶瓷行业为基础,巩固了采矿业和化工产业,拓展了红木家具、字画、玉器、古玩等。其中规模最大、投资额达亿元的“会仙阁”,主营红木家俱、玉器、字画、古玩等系列产品,在重庆“红星美凯龙”、“聚信美”和“美每家”家俱城等大型商场都创办了展厅。

2011年4月,陈庆发充分利用商会的平台优势,带领在渝莆商共同成立了“重庆巴闽投资有限公司”。2011年9月,陈庆发又先后成立了“重庆巴闽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和“重庆巴闽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并亲自担任董事长。

2011年6月,“重庆巴闽投资有限公司”与“重庆市巴南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入驻“重庆市公路物流基地”的协议,规划建设一个占地3000亩、总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总投资80亿元人民币、且是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家居建材物流配送中心,即“巴闽城”。该项目以家居建材、石材、木材、茶叶、皮革、古玩等为主营业务,集家居展示、建材交易、仓储、办公、酒店、旅游为一体,是一个专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大型综合性市场,为在渝莆商的再创业和抱团发展,打拼出一片新的天地。

陈庆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既有农民纯朴憨厚的品德,又有莆商的精明与果敢。他信守“穷不忘德,富不忘道”的理念,事业成功之后,积极回报社会,帮助他人。陈庆发心地善良,为人仗义,每当看到同乡生意每况愈下,便会慷慨地将自己的订单“拱手相让”。哪个乡亲生意上急需资金或家里有经济困难,他也会主动伸出援手,深受莆商好评。

陈庆发是一个有爱心的商人。在他的带领下,在渝莆商及其子女们先后有600余人次参加无偿献血,得到重庆市政府和工商联领导的赞赏。这些年来,陈庆发积极捐助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累计捐资近200万元。2012年,陈庆发当选为重庆市九龙坡区“道德风尚基金会”副理事长。

28.陈锦途(1973—),莆田市秀屿区忠门镇人,获EMBA硕士学位。现任陕西鑫源兴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陕西鑫源钢模板有限公司董事长和陕西旬阳鑫源矿业、西安慈爱妇科医院、陕西中丰鑫隆贸易、陕西顺昌科工贸、西安鼎丰实业、开源矿业、星海传媒等公司的董事,兼任西安市政协委员、莆田市政协委员、陕西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西安市莆田商会会长、太原市莆田商会名誉会长、陕西闽商商会名誉会长、西安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西安市社会组织促进会副会长等职。

陈锦途兄弟四人,排行老大。中国改革开放后,陈家兄弟艰苦创业,努力打拼,不断积累财富。加上陈家诚信为本、低调做人,深受商界好评。陈锦途的父亲是一名商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创办企业,经营范围涉及有色矿业、煤矿开发、物流业、广告业、医院、建筑模板、房地产、高新技术等诸多行业,控股了国内10余家企业,投资遍布北京、天津、山东、成都、南京、甘肃、陕西等省市。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与发展,陈家企业资产已达40多亿元人民币,年上交税款1.5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000个,多次被省、市、区、县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和纳税先进企业。

陈锦途出生于商人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经商有着浓厚的兴趣。1993年,20岁的陈锦途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只身一人闯东北,到大兴安岭经营木材生意。但创业之初,经验不足,资金有限,陈锦途走了一些弯路。不过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曲折和艰辛造就了陈锦途坚毅果敢的性格,为他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2年,陈锦途随父亲来到陕西安康经营铅锌矿业,参与陕西旬阳鑫源矿业的经营管理,从此与陕西结下不解之缘。对陈锦途来说采矿业是陌生的行业,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经过几年的磨砺,陈锦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成了资本积累。2005年,陈锦途在西安创办中丰兴隆贸易公司,开启了他在西安奋斗的创业史。

2008年7月,陈锦途创办了陕西鑫源兴业投资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建材、商贸、产业投资等业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旗下拥有广告、传媒、医疗、物流、建材、贸易、矿业等九家分公司。

陈锦途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秘决就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他深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业之余,不断深造,充实自己。2002年,他在西北大学攻读EMBA硕士学位。2005年,他获得国家人力资源管理师职称。通过不懈的努力学习,为自己和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西安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古都,也是中国西部的政治经济中心,目前约有2万多莆商活跃在西安各个行业,有2000余家莆商创办的企业。为了整合西安的莆商力量,加强同乡联谊,促进了莆商企业健康发展。陈锦途多方奔走,联络西安著名莆籍企业家,发起筹建西安市莆田商会。2011年7月,西安市莆田商会正式成立,陈锦途当选首届会长。

陈锦途担任商会会长之后,积极帮助莆商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先后与西安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重庆银行、成都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商谈,签署了授信总额度5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西安物流(产业)园、文化产业、高科新兴产业、莆商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达则兼济天下”,陈锦途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句古训。一个优秀企业家身上肩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企业壮大,还有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陈锦途事业成功之后,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各级慈善协会、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和资助贫困子女上学等公益活动,累计捐款达200余万元。同时,陈锦途还发起成立西安莆田商会助学基金,第一批筹集了38万多元善款,用于捐资助教,有71名大学生得到了资助,圆了大学梦。近几年来,在陈锦途的组织发动下,西安莆田商会的会员们慷慨解囊、踊跃捐资,先后捐建了5座希望小学、建设了50多千米乡的村道,累计捐资达1300余万元,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荣获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授予的“爱心助学先进单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