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二、手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元初,由于持续战乱使兴化经济社会遭受了严重破坏,一些手工业作坊相继停产,手工业品市场出现了严重萎缩。经过20多年的恢复,直到元大德年间,兴化手工业才逐渐恢复。元初,兴化境内手工业行业主要有陶瓷、盐业、纺织品、酿酒、制醋、造纸等行业。元中后期,境内手工业行业开始增多,手工业加工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手工业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促进了兴化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一是陶瓷产量迅速增长。宋代兴化境内陶窑众多,陶瓷生产鼎盛一方,成为东南沿海的主要生产基地,但产品大多为普通陶瓷,量大价廉。进入元代之后,兴化制陶技术更加成熟,不但能制作青釉陶瓷、影青瓷、酱色瓷,还可以生产工艺瓷和装饰瓷品。陶瓷产品除了在境内销售外,还大量外销到台湾、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成为元代兴化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二是制盐业持续发展。宋代时期,兴化路是福建省的产盐基地,涵江上里盐场是全省四大盐场之一。“元大德二年(1298年),仙游崇福寺僧祖和奏请在双迟(今枫亭海安)创建设盐埕”,得到了兴化路总管的支持。①仙游双迟盐埕建成后,兴化盐业产量迅速增长。同时,元代兴化晒盐技术更加成熟,晒盐法全面推广,制盐成本下降,产量不断提高。虽然制盐业始终由朝廷控制,但盐业生产仍然是沿海百姓的重要收入,也是兴化境内一个重要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随着制盐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加强对盐业生产的管理与控制。至元十年(1273年),朝廷在兴化路设立了“管勾司”,执掌盐税,管理盐业生产与流通。元代官办盐场的盐户称“亭户”,百姓生产的食盐叫“正盐”,实行盐务榷卖制度,由政府低价统购,按供销范围核定行销,利入国库。所以,元代“国家经费,盐利居十八”。元延祐二年(1315年),朝廷改“管勾司”为都转运,负责盐业生产与管理的官员称“盐铁使”,由郡人方广翁担任上里盐场盐铁使。

三是纺织业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元初兴化境内经济萧条,纺织业受到了严重影响。进入元中后期,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兴化纺织业发展速度加快。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朝廷在福建设立了“木棉花提举司”,专门管理纺织业生产和棉织品收购,要求福建每年上贡棉布10万匹,大量的纺织品朝贡,客观上促进了福建纺织业的发展。元代兴化路还设立了织染局,负责纺织品的生产管理与收购。同时,元代兴化纺织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原来落后的纺纱工艺已被淘汰,江浙一带高质量的“湖丝”大量涌入兴化城乡市场,许多纺织作坊不再自己生产纱线,而是直接购买江浙优质湖丝进行织布,纺织品成本下降,纺织品质量提高,产量大幅增长。

据史书记载:元代兴化境内纺织品有三大类,即麻织品、棉织品和丝织品,品种有棉布、葛布、麻布和丝帛等10多种,形成了以黄石为中心的纺织品专业市场。元代兴化纺织丝业的恢复与发展,既满足了境内百姓的衣着之需,又完成了朝廷的贡赋税收,同时还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这也是元代中后期兴化纺织业持续繁荣的重要原因。

四是蔗糖产量继续增长。元代兴化境内甘蔗种植面积继续扩大,蔗糖加工业日益发达。据《螺江风物赋》记载:“其沃衍之畴,则植蔗以为糖。春养其萌,夏粪其株;秋敛其叶,茎修节疏;冬食其干,肤腻液充。伐者如木,束者如竹。入佳境,解朝醒,虽醍醐膏露之滋,不足以比其醴。

于是刳木为槽,断木为杵,饱万夫之食,而明烛继夜,长歌相春。槌壁成哨,擘圭作甘,酾以清泉,甑不炊而神液滋漉。高灶蒸云,列鼎腾烟,调以甘膏,火不停而灵砂自镕。于以盛之万瓮竹络,于以奠之千艘桂楫;顺风扬帆,不数日而达于江浙淮湖,都会之冲。北方之人,京尘渴肺;储金宝以待入浦之舟,而往来之憧憧”。①同时,蔗糖的大量生产又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这也是元代兴化对外经济交流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除上述几种主要手工业之外,元代兴化境内还有酿酒、制醋、制茶、雕刻、造纸、农具制造等行业。据《兴化府志》记载:“莆人用糯米五斗。麴一斗,造酒一坛,燔而热之,越岁不败,此为老酒。用糯一斗,麴二升,造酒一坛,燔而热之,随时食用,此为时酒。计其为利所得,糟胾足以偿酒工及柴薪,而酒之利率得十之七”。同时,米醋生产工艺也有较大的进步,兴化百姓“用杂糙米蒸饭,抟为饼,以草麻叶覆之。及生毛,乃挼净,用缸盛贮。约米一斗,用水十一六瓶窨半个月以上,名曰醋成矣。其利位于酒”。②由于手工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元代兴化商品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