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三节 宋代兴化军对外经济交流概况

宋代福建海商盛极一时,苏东坡在《论高丽进奉状》中曰:“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凡沿海地区,争相以舟船贩货”。④《莆田市志》也记载:“郡人郑侨知福州府,倡行蠲武招商,发展通海贸易,闽中海市渐趋兴盛”。⑤兴化军地处东南沿海,具有得天独厚的对外贸易地理优势,在宋代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兴化百姓对外经济交流的历史悠久,唐代沿海开发之后,莆商开始少量的对外经济交流。

五代十国时期,朝廷鼓励商人开展对外贸易,大批莆商走出了国门,到东南亚各国和东亚各国经商。“北宋初,北方流民入莆田湄洲沿岸,林默(即妈祖)造木排渡难民往澎湖定居求食”,莆台经济交流日渐频繁。⑥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泉州郡遣送大批军民前往澎湖列岛开发,莆田隶属泉州郡管辖,有不少人迁徙台湾,使莆台经济交流与人员往来更加密切。据《福建商业志》记载:“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枫亭太平港开发通航,宋宝祐五年(1257年)有商贾贩栈,集散于太平港,海运糖、盐、荔枝等土特产品销往淮、浙等地,每年达几千坛(古代包装糖用坛,每‘坛’净重25千克或50千克)”。⑦北宋时,莆田境内已有荔枝干出口。“当时木帆船已能远航至阿拉伯及东南亚、朝鲜、日本一带”。①据《莆田市志》记载:“宋代,兴修农田水利。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治从游洋迁至莆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兴化境内就设有官办驿馆5处。沿海民家户习风涛,开洋得利。兴化对外贸易臻于极盛”。②北宋对外贸易政策放宽之后,兴化百姓陆续赴泰国、高丽(朝鲜)、琉球(冲绳)、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经商或定居。据《宋史·列传》六三《王彬》记载:“王汗腺入闽,族人彦英颇用事。潮恶其逼,彦英挈家奔新罗,父子相继执其国政”。《宋史·外国三》中也记载:“高丽王城有华人数百,多闽人因贾舶至者”。其中有不少兴化商人,这是莆人迁徙海外的最早记载。③据《莆田县志》记载:“北宋时,莆田已有荔枝干出口。宋绍兴八年(1138),莆田有‘游商海贾,履风涛历险阻,牟利于他郡外蕃’。当时木帆船已能远航至阿拉伯及东南亚、朝鲜、日本一带”。④进入南宋之后,通往东南亚、西亚、北非的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兴化商人从白湖港、太平港出海,先到广州、泉州等地办理出关手续,然后前往东南亚各国经商,有的甚至滞留海外定居,成为最早的海外兴化商人。据《莆田县志》记载:“南宋绍兴八年(1138),北宋太平兴国时阮沂所记,迁莆居城厢阮巷者,其后有去越南。莆田县就有不少‘游商海贾’,‘牟利于他郡外蕃’”。

如“南宋莆田九牧林的林长胜任广东盐官,携二子松坚、柏坚定居于今新蒲风”,其后裔从事商业经营。⑤这些早期的兴化商人,不畏艰险,远赴异国他乡谋生,成为兴化对外贸易的开拓者,也是海外兴化商帮的前驱。

一、农产品贸易不断扩大

宋代兴化境内大面积种植甘蔗,蔗糖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农产品。据史书记载:宋代兴化蔗糖大量销售江浙、淮湖和日本、高丽、琉球,以及东南亚各国。“岁运入淮浙者,不知其几千万坛?”⑥兴化荔枝和龙眼干果也是宋代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资。早在“北宋时,莆田已有荔枝干出口”。⑦北宋后期,兴化境内已经形成了一支专门经营干果的商人队伍,大量的荔枝干和桂圆干通过木兰溪航运到沿海港口,再用海船运往全国各地和东亚各国销售。

南宋时,仙游太平港已经形成为兴化境内最大的干果市场。据《仙游县志》记载:“宋代枫亭,‘烟火万家,荔阴十里’。宋代兴化荔枝干和桂圆干贸易除了转运江浙、淮湖、中原等京师大邑外,每逢荔枝收成季节,‘家家门巷荔枝香’墟市荔枝满市,商贾从集市大量收购运销全国各地和埃及、波斯、安志(越南),以及东南亚各国”。⑧蔡襄在《荔枝谱》中记载了当时枫亭荔枝、龙眼的贸易盛况,“商人贩益广而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①宋代,兴化境内粮食贸易规模日渐扩大。进入宋代之后,北方移民大规模迁移兴化定居,境内人口大增,人稠地狭和粮食短缺矛盾日益突出,每逢青黄不接时,境内粮食价格暴涨,经常出现“春末一月雨,斗米钱三千。江空尽绝市,灶冷厨无烟”的惨景。②于是,兴化商人将干果运往外省销售的同时,又从外地贩回粮食,既缓解了境内粮食紧张局面,又促进了兴化对外贸易的发展。如:“宋淳祐(1241—1252年)时,陈炜累任岭海(广东转运判官,后监提举广舶),岁荒籴贵,常航南粟至莆”。③朱维斡的《莆田简志》也记载:“莆自宋代时即赖洋米救荒”。④这种易货贸易的需要,既促进了兴化商业经济的繁荣,又促进了境内对外贸易的发展。

除了蔗糖、干果、粮食之外,宋代兴化境内还大量出口竹、木、滕、炭等山货。据史书记载:宋神宗熙宁年间,兴化境内洪水泛滥成灾,大量民房被冲毁,提举福建刑狱罗拯奏请朝廷:“泉州兴化军水坏庐舍,拯请勿征海运竹木,经一年,民居皆复其旧”。⑤从罗拯的奏折中可以看出,宋代兴化境内竹木资源外销数量很大。

二、陶瓷产品大量外销

陶瓷器皿是宋代兴化对外贸易中最大宗的手工业品。兴化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特别是从五代十国开始,境内制陶业出现了快速发展态势。到了宋代,兴化已经成为东南沿海的陶瓷生产基地,不但陶瓷品种繁多,而且陶瓷生产规模颇大。宋代,兴化陶瓷青釉瓷技术已经成熟,陶瓷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陶瓷销售量日益增长。进入南宋之后,兴化制陶业鼎盛一方,以品种多、数量大、质优价廉而著称。当时较著名的陶瓷窑有兴化县徐州瓷窑和莆田县的碗洋瓷窑(现荔城区西天尾镇)、青蛙山瓷窑(现城厢区灵川镇)、许山瓷窑(现城厢区东海镇)和花亭(现华亭镇)等古陶窑,以及仙游县西乡的碗边瓷窑、云居山瓷窑、圣山瓷窑(现度尾镇)、溪车瓷窑(现大济镇)等,陶瓷产品主要有碗、盘、蝶、杯、盅、执壶、炉、瓶和工艺陶瓷等。

南宋时期,兴化瓷器大量销往台湾、日本、高丽、琉球、暹罗、安志等东亚各国和地区,以及三佛齐等东南亚诸国。20世纪50年代期间,台湾考古工作者在澎湖列岛发掘了一万多件宋元时期的陶瓷文物,其中有不少陶瓷产品系兴化宋窑出品。如澎湖列岛出土的灰白胎、底心阴印双鱼网青碗,与兴化县庄边徐州窑生产的印花折口盘相同。质量较粗糙的线环青瓷碗、涩圈青瓷碗,与庄边徐州窑和西天尾窑生产的瓷器风格一致。还有刻划莲花纹和几何形线条纹的粗瓷碗,与庄边徐州窑生产的敛口碗毫无二致。特别是针孔花莲瓣纹的瓷碗,与灵川青蛙山窑产品一模一样。

同时,“位于南海的西沙群岛,也是海上航线必经岛屿,那里出土的青瓷双耳洗,也与庄边窑标本相同”。⑥另外,20世纪80年代期间,日本境内发现的“珠光青瓷”,经考证也是兴化宋窑生产的茶碗。

宋代,兴化陶瓷产品大量销往东南亚各国。据《南宋祥西天尾应庙碑记》记载:“泉州纲首朱纺,舟往三佛齐国,亦请神之香火,而虔奉之。舟行迅速,无有艰阻;往返不期年,获利百倍”。①祥应庙位于今荔城区西天尾镇溪白村,与西天尾窑和庄边窑相邻,泉州商人朱纺经常在哪里采购陶瓷品,销往三佛齐国,为了保佑商船海上航行平安,生意兴隆,常到祥应庙祈祷,并留下了碑刻。不然的话,地处偏僻的西天尾祥应庙,碑刻中却记载着泉州商人的情况。有关宋代陶瓷贸易情况,《莆田县志》也有记载:“宋至元代,庄边窑、灵川许山窑生产的青瓷、青白瓷(影青)产品,销往菲律宾、日本等国家”。②

三、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贸易持续旺销

宋代,兴化境内的茶、酒、盐、海产品、纺织品等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资。据史书记载:宋开宝年间(968—975年),太平港开港通航,商业贸易随之兴盛。输出有砂糖、青靛、铁器、木材、土纸、蕉布、海产品等,输入有大米、京果、丝绸等。特别是湄洲湾海域盛产子鱼,味道鲜美,宋人称为“天下珍味”,许多商人慕名而来,大量采购,贩往外地和海外。③同时,纺织品贸易规模也很大,北宋莆籍宰相蔡卞在奏折中曰:“虏人每喜南货,故虽木棉亦一万段”。④蔡卞奏折中的木棉,指的是棉布,故以段计数,万段以上棉布可不是小数目。当然,南货并不是专指兴化生产布料,但宋代兴化境内纺织品出口是有史书记载的。所以说,宋代兴化境内对外贸易的货物品种繁多,数量庞大,既有农产品,也有手工业品,既有海产品,还有木、竹、铁等资源类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