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二、港口经济蓬勃发展

兴化军地处东南沿海,海岸线长,港口众多,具有对外贸易的天然优势。早在中唐时期,兴化的“白湖港、端明、小屿、江口、枫亭、宁海诸港渐兴”。③宋初,兴化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白湖港外国商船众多。据史书记载:“白湖港,港址在城厢以东2.5公里的阔口村。宋乾道《莆阳图经》载:‘白湖东引沧江、介延寿、木兰二水之间,南北商舟会焉。’”④当时兴化湾港汊深入,将兴化平原分为南北两洋,船只从湄洲湾入港直航军城附近的白湖港。还有涵江的江口、枫亭的太平港,均是商旅南来北往的必经之道,也是货物流通和农产品输出的重要港口。

从宋建中年间起,兴化港口的通航条件出现了变化,白湖港因南北洋围垦造田,港汊淤泥堆积,影响了船只通航。宋神龙年间,兴化军组织百姓疏浚港道,改善了港口通航条件。

宋庆历三年至六年(公元1043—1046年),枫亭商人洪忠捐资兴建了太平桥(亦名洪忠桥),使枫亭东西两边连成一片,原来的鱼墟、盐墟连成一起,形成了街市,即著名的枫亭鱼街。此后,莆田、仙游、惠安三县的部分渔船汇集太平港,桥南成为商贾销售海产品和食盐的专业市场,莆仙惠三县商人多来采购,南日岛、湄洲岛及崇武等地的渔民,纷纷将海产品运到枫亭销售,并购回粮食和手工业品,枫亭商贸非常繁荣。

南宋时期,兴化境内可停靠大船的港口有白湖港、涵江港、江口港和太平港等。白湖港是宋代兴化对外贸易最繁荣的港口之一,港道宽畅,里接内河货运,外连海道商船,成为莆田、仙游、兴化三县的货物集散地。与涵江毗邻的江口港也是宋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江口港附近的迎仙市,建有专门接待蕃客的驿站,吸引了众多蕃客来莆经商贸易。

宋代,枫亭太平港开始繁荣。枫亭地处莆田的南大门,溪流通津达海,商船汇集,成为莆、仙、惠(安)三县的货物集散地。据史书记载:太平港的商船出枫亭、经秀屿、过文甲,向北往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向东往台湾、冲绳、高丽、暹罗、琉球、安志;向南过泉州、到达厦门,前往广州、香港和东南亚各国。民间流传一句俗话:“欲求大富,必须飘海”,可见宋代太平港的繁荣盛况。

南宋时期,兴化商业中心开始向沿海转移,秀屿港开埠,成为莆田、仙游、惠安三县的重要货物集散地。还有莆田的吉了港、水南港等,也是宋代兴化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据《仙游县志》记载:“宋击蓼(在今忠门吉了)、湄洲之间,为闽市辐辏之所”。同时,兴化湾畔的鸡爪城(现忠门镇),宋代建有潮州会馆,外来商人众多,商贸繁荣。南宋时期,在港口经济的带动下,兴化境内形成了多个对外贸易集市,有迎仙市(今江口东田)、江口市(今江口镇)、涵头市(今涵江)、黄石市(今黄石镇)、太平市(今枫亭镇)及贤良港(今忠门镇港里)等。

宋代兴化港口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除了临海优势外,造船业发达和船工技术高超也是重要条件。宋代福建造船业十分发达,福、泉、兴、漳四地所造海船享誉天下,兴化军是“福建四大造船中心之一”。①据史书记载:宋代兴化舟匠掌握了全国一流的造船技术,可制造大型海运帆船,“船面宽达八丈以上”,通称艚或■,可悬挂3面至13面船帆,载重量可达100吨。据《莆田县简志》记载:福州“木材商将圆木沿溪放至洪塘、南台、宁波等处发卖。外载杉木,内装丝绵,驾海出洋。每赁兴化大海船一只,价至八十余两,其取利不赀”。②说明宋代兴化造船业非常发达,福州、福清等地的商人,都到兴化租赁船只。

宋代兴化船工的航海技术十分高超。兴化航运历史悠久,“境内海上运输起于南朝后期,经唐代的发展而盛于宋代”。③“沿海民家户习风涛,开洋得利”,世世代代与海打交道,许多人以海为生,近水之家炼就了一身水中生存的过硬本领,出现了一支技艺高超的船工队伍。进入宋代之后,兴化船工总结出一整套航海经验,夜观星、昼测日,预测潮汛、风信、阴暗和台风暴雨,懂得使用指南针。加上兴化又是妈祖的故乡,外地海商对兴化船工更是高看一等,许多历史文献典籍中都记载了兴化舟师乘风破浪、越洋过海的壮举,这也是宋代兴化对外贸易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