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二、荔枝树种植与荔枝干加工

荔枝是宋代兴化境内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由于兴化荔枝品质好、产量高、易栽培,早在唐代时期就成为兴化百姓的重要经济作物和副业收入。进入宋代之后,兴化境内荔枝种植面积继续扩大,荔枝加工技术不断提高,荔枝干已成为境内主要出口产品,大量销往全国各地和东亚诸国。

(一)荔枝树的栽培与种植

宋代名臣蔡襄在《荔枝谱》中记载:荔枝“闽中唯四郡有之,......而兴化最为奇特”,“兴化军风俗,园池胜地唯种荔枝,虽有他果,不復见省。尤重‘陈紫’”②《枫亭志》中记载了一个动人故事:宋初,太平军节度使陈洪进的女儿陈玑,排行第十八,别名十八娘。这位官宦出身的富家女,同情百姓疾苦,变卖自己的金银首饰,帮助百姓挖掘了一条从枫亭至惠安县驿坂的引水渠,以灌溉水渠两边的农田,并在长达十五里的水渠两旁种植了大量荔枝树。水渠两旁的荔枝色泽鲜紫、品质尤绝,味香鲜甜,深受百姓喜爱,为了感激陈玑,当地民众将水渠边的荔枝树取名为“十八娘红”。蔡襄把“十八娘红”誉为“绛衣仙子”,载入《荔枝谱》。苏东坡有诗赞曰:“红绡白瘦香犹在,想见当年十八娘”。由于兴化荔枝品质优良,“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腊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成为宋代兴化主要对外贸易产品。③南宋宰相陈俊卿(莆田人)在《共乐堂》一诗中赞道:“共乐堂前花木深,登临当暑豁尘襟。红垂荔子千家熟,翠拥筼筜十亩阴。”④可见,宋代兴化境内荔枝种植面积之大。

宋代兴化百姓荔枝栽培技术已经成熟。据《仙游县志》记载:“南宋嘉定年间,仙游县荔枝已采用掇树法(今称高压枝法)育苗、‘壅新泥’改良土壤、‘一树浇肥一斛盐’保果”。⑤即选择品种优良的荔枝树,在其树干分叉处将树皮轻轻削掉一圈,包以草泥,经常浇水,待生根后移植土中种植。用掇树法繁殖荔枝,成活率高,树苗成长快,比核种荔枝缩短了许多时间,并为大面积种植荔枝奠定了基础。

蔡襄《荔枝谱》出版之后,兴化荔枝声名远扬。《荔枝谱》中列举的陈紫、江绿、方家红、游家紫、小陈紫、宋公荔枝、蓝家红、周家红、十八娘红等32个荔枝品种,身价倍增,需求量大增,促进了兴化荔枝种植面积的扩大。据《仙游县志》记载:“仙游县果树栽培历史悠久,唐、宋时,荔枝、龙眼已经成片栽培。宋代的枫亭‘烟炎万家,荔阴十里’。仙游东宅村尚存三株宋代荔枝,至今枝叶繁茂,硕果累累。宋代的榜头后坂八月荔枝、明代的仙水四月荔枝已经是当时的稀珍贡品”。①同时,宋代兴化荔枝还成为朝廷贡品,兴化军每年向朝廷上贡荔枝1141斤,这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二)荔枝买卖与荔枝干加工

宋代,兴化境内荔枝买卖有果农“自售”和商人“包买”两种方式。果农自售一般是零星鲜果买卖,即果农将自家的荔枝采摘下后挑到市场出售。而商人包买一般是大宗买卖,为卖而买。

宋代兴化商人采取“断林式买卖”,也称“买青”。商人在果树开花之时,根据荔枝树的著花情况、气候条件和市场行情,预测荔枝的产量,出价买断单棵荔枝树,或成片果林。价格商定后,盈亏由商人自行承担。北宋名臣蔡襄在《荔枝谱》中详细记载了“断林”式买卖的全过程,即“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卷,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②断林式包买商人风险较大,但利润丰厚。而对果农来说,则无后顾之忧,客观上促进了境内荔枝种植面积的扩大。同时,荔枝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物资,蔡襄在《荔枝谱》记载:兴化商人将荔枝红盐之后“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朝鲜)、日本、琉球(今日本冲绳)、大食之属(沙特阿拉伯),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故商人贩益广,而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③可见,北宋时期,兴化荔枝已经畅销国内,并销往东亚各国。

宋代,兴化干果加工技术取了重大突破。虽然兴化荔枝果鲜肉嫩,味道甜美,但鲜果无法储藏,极易腐烂变质。所以,兴化百姓很早就开始探索荔枝干的加工技术。到了宋代,兴化荔枝加工技术有了较大提高。蔡襄在《荔枝谱》中记载:兴化荔枝加工工艺有“红盐”、“密煎”、“暴晒”三种:“红盐之法,民间以盐梅卤(水)浸佛桑花代为红浆,投荔枝渍之,曝干,色红而甘酸,可三四年不虫,称之红盐花”。暴晒法,即“白晒者正尔,烈日干之,以核坚为止,蓄之瓮中。密封百日,谓之出汗,去汗耐久,不然逾岁坏”。而“蜜煎,剥生荔枝,笮去其浆,然后蜜煮之”。“或用晒及半干者为煎,色黄白而味美可爱......”④可见北宋时期兴化百姓的荔枝干加工技术比较成熟,从而为大面积种植荔枝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