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概况

位置境域 凤城镇为安溪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县境东南部,北纬25。04′,东经118。10′。东与参内乡、城厢镇接壤,北与魁斗镇交界,西、南邻城厢镇,面积13.26平方公里。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修筑县治城垣,因背负凤冠山,俗称凤城;又城垣北宽南窄,站在凤山顶俯视,状若犁头,别称犁城。自安溪置县以来,历代均为县治所在地。镇政府驻凤城新华路。

建置沿革 宋、元时,凤城为归善乡永安里。明、清时,为在坊里。民国时,先后为县城区、城苑镇。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龙城区、第一区、城关区。1958年,属城关人民公社。1965年,成立城关镇。1969年,并入城厢人民公社。1981年11月,成立凤城镇

村居 人口 1991年,凤城镇辖祥云、上西、下西、南街、小东、东北6个居委会和先声、上山、吾都、美法4个建制村,共5994户、28266人。1995年,成立凤山、东岳、凤明、朝阳、祥都、北石、美社(1999年更名为华新)、龙湖8个居委会,先声村改为先声居委会。2006年7月,成立朝凤社区居委会。2007年,辖16个社区居委会、3个村和同美农场,共21116户、63383人。居民姓氏有陈、李、黄、叶、林、龚、易、刘、张、萧、蔡、王、廖、吴、郭、柯、吕、谢、杜等。

资源 特产 1991年,凤城镇耕地面积119.5公顷,其中,水田97公顷,农地22.5公顷。2007年,全镇耕地面积25.93公顷,山地面积573.7公顷,林地面积229.48公顷,森林覆盖率40%。特产有“吾埔芥菜”“上场米粉”和“山畲杨梅”等。

二、镇村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 1991年,凤城镇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中山路西段改造。1994年,开辟大众街;承担龙门隧道206线1600米路基修筑任务;拓宽308线美法、吾都、上山村境内路段5.5公里。1995年,兴建富民街。1997年,建设新安路(36米大街)。1998年,完成水门街拓宽;实现村村(居)通水泥公路。

2001年,对党校片区、八三一路等路段进行拓宽改造。2007年,拓宽县政府门口至龙津大桥长439.2米的路面;开辟联谊街和民主路。镇区道路形成“一环三纵四横”的交通主干道格局;共有街道84条,长86.38公里,小巷68条(不包括未命名者),长12.05公里。

通信 1991年,全镇实现村村(居)通程控电话。2000年10月20日,率先开通小灵通公众无绳电话,首批在城区范围内建设127个基站,信号覆盖凤城各个建制村(居);是年12月,开通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电信宽带,在镇区设立18个客户服务站。2001年8月,安溪电信局凤城分局成立。2006年6月,建设城区各主干道首批66个“电子眼”。2007年,全镇固定电话16132部,宽带6953户,超级无绳电话4058部。

电力 见本志卷十二《基础设施》第三章第三节。

(二)镇区建设

1991—1998年,凤城镇配合县政府对城区进行控制性详细规划;创建美法工业区和吾都工业区。

1999年,建设深内水果批发市场,安溪水果市场开始集团化经营。2000年后,配合县有关部门做好城区东岳、党校、凤麓、文庙、中百、工会、大同路、中山路等11个旧城区改造工程;启动龙湖山庄、锦绣家园等新区建设项目,建成凤冠山庄、新加坡花园、登科小区、富华林美新村、世纪广场、亿龙城市花园等现代商住小区;城区绿化覆盖率36.1%,人均绿地面积10平方米。城区实施夜景工程。2005年,在城区主、次干道安装路灯1.4万盏,亮灯率95%以上。2006年12月,经省建设厅考核验收评为“省级园林城市”。2007年4月,配合新村建设,在上山上场清溪桥头建设多功能农贸市场;新建凤城镇派出所办公大楼,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

(三)新农村建设

1998年,凤城镇开始制定“六图一书”规划。2001—2002年,完成吾都、上山2个示范村道路硬化1.96万平方米,新砌排水沟2388米,新增绿化面积2000平方米,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2006年6月起,以上山村为重点村,开展“五改”(改路、改房、改水、改厕、改圈)和“三化”(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全面推进村容村貌的整治:新建村委会办公楼、文化活动中心、老人活动中心、村卫生所,灯光球场;拆除旧房3幢、茅厕5个,绿化面积500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道400米,山泉水管道30公里;新增垃圾处理箱3个,修筑排水沟1800米,道路硬化8000平方米,粉刷旧房7幢。至2007年,基本完成上山、吾都、美法村“六图一书”新村规划任务,全镇改旧建新全面推进。

三、经济建设

(一)农业

1991年,凤城镇完成新一轮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和土地经营权证的发放工作。是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234.8公顷,农业总产值468.68万元。2003年,投入20多万元,完成澳江渠清淤整修和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吾都村作为全县林改工作试点,通过省、市、县的验收。2006年,投入15多万元,完成3座山围塘除险加固和澳江渠凤城段8.5公里水渠的清淤整修;完成造林更新23.4公顷,营造生物防火林带2.5公里。2007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35.7公顷,总产量172吨,农业总产值401.3万元。

(二)工业

1991年,凤城镇有兴溪茶厂、宝星箱包、安龙纸品、宝丰工艺等10多家小企业。1997年,美法工业小区入驻泰兴特纸、永发工艺、永发纸箱、源盛工艺、达辉工艺、先锋茶叶机械等28家企业。1998年,凤城镇获全省“乡镇企业百强镇”称号。1999年,吾都工业小区入驻星辉工艺、生辉彩板、凤龙工艺、集发工艺、全永兴纸品、振安纸品、万隆机械等18家企业。2001—2002年,投入550多万元,用于美法、吾都工业区的道路硬化、供水照明、绿化美化、通信等配套工程建设;投资4678万元,10个企业技改、增资扩营项目。2005年,在吾都村开发建设闽商投资区。2006年,华城实业、亿海汽车配件、雅斯达电器等3家企业入驻。是年,凤城镇第二次(第一次2004年)跨入“全国千强镇行列”。2007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新办企业79家,新增注册资金1.76亿元,新批外商项目4个,增资项目1个,合同利用外资192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479万美元;实现企业总产值61.05亿元,工业产值36.5亿元。

(三)园区建设2006年,凤城镇引进民营企业惠安汾阳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入驻德苑工贸园。该公司独资开发建设安溪闽商投资区,首期投入1.2亿元。

四、社会事业

(一)教育

1991年,全镇有县级幼儿园2所,镇直小学4所,县直小学2所,中学2所,中专1所,在校(园)学生8319人,教职员工584人;是年,创办第二幼儿园;侨亲钟氏昆仲捐资创建铭选中学,陈沼涛文教基金会捐资创建安溪沼涛实验小学。1992年,兴办凤城中心幼儿园。1993年,创办第三幼儿园、第三实验小学。台胞陈沼涛捐资兴建沼涛中学。是年5月,黄水田独资创办雅田电脑学校。1994年,邵逸夫投资兴建逸夫小学。1997年开始筹建凤城中学;是年,侨亲施金城、施丽馨夫妇捐资兴建丽馨(县第四)幼儿园。1999年后,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凤城中学教学楼和其他中小学的操场、围墙、绿化、美化、供水工程,以及图书、仪器等配套设施;投入专款完成美法、吾都小学的网络教室建设和凤城学区的“校校通”工程。2001年,许宝山创建骏锋小学。2002年12月,侨亲李荣铎捐资兴建凤城中学德山公寓楼。2005年,决定安溪实验小学异地迁建。2006年,英籍华人吴浣姐弟3人合捐兴建凤城中学济民教学楼。至2007年,全镇有幼儿园26所,小学9所,中学4所,中专2所,在校(园)学生33878人,教职员工1404人。

(二)文化卫生

文化 1991年,凤城镇有影剧院、电影放映队和镇文化站等。1995年后,连续10年举办春节踩街活动和元宵猜灯谜活动。1997年,在美法工业区建体育场、水泥篮球场等。2002年,配备村级文化协管员,开展文化市场整治;投入20多万元,建设镇政府四楼多功能文娱活动室;拨出3万元,修缮凤山文体站,添置桌椅、图书、电视、录放机等设备。2003年,组织吾都“水车阁”参加市文化节活动,获优秀奖。2005—2006年,全镇有3个村和13个社区建立村级阅览室、图书室,有3个村和10个社区建立村级文化活动室。2006年11月,凤城大鼓吹被县政府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县公共事业局将县体育场改为文化广场,把雁塔周边辟为公共舞场,并配备体育娱乐设施。

卫生 1991年,凤城镇有村级卫生所7所,乡村医生7人;镇直卫生院1家,卫技人员47人。是年,侨亲钟氏家族和县政府合资兴建安溪铭选医院;镇直城关医院兴建6层综合大楼。1994年,发布《城区卫生整治方案》,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活动。1997年,参照县一级环卫管理体制,镇政府设置二、三级环卫管理机构,由各居委会聘用123名环卫工人负责环卫管理,保持城区全日整洁。1998年,通过省级卫生县城检查验收。2000年,以创建全国卫生县城为目标,落实“门前五包”(包卫生、包安全、包绿化、包美化、包秩序)责任制,组织专门力量对城内19条主干街道两侧进行全面刷新并安装夜景彩灯设备。2001—2006年,镇政府广泛宣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组织18轮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广泛开展灭“四害”和预防急性传染病等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投入350多万元,兴建垃圾坑、垃圾转运场、小区绿化和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辖区内有村级卫生所56家,乡村医生67人;镇直卫生院1所,卫技人员60人;县级医院3所,卫校1所,卫技人员76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84%。全镇初婚率8.42‰,人口出生率7.48‰,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2.78%。

(三)居民生活

收入水平 1991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24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3元。1998年分别为3890元、5190元。2007年,分别为7141元、10448元,比1991年增长12.63倍和8.92倍。

居住条件 1991年,全镇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6.13平方米。1992年后,基本实现从平屋到楼房,从土木结构到砖混结构、再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转变。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现住房面积44.77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1.78倍。

消费水平 1991年,全镇农民人均消费支出568.95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19.5元。2007年,分别为825.83元、7123.6元,比1991年增长7.48倍和5.36倍。现代家用电器,现代交通、通信工具等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其中,有私人小轿车688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