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气候特征

安溪县属南、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地貌之差异,形成内外安溪明显不同气候特征。东部外安溪属南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9℃—21℃,年降水量1600毫米,夏季长而炎热,几乎占近半年时间,为泉州市最高气温;冬季短且无严寒,农作物一年可三熟。西部内安溪属中亚热带气候区,山峦起伏,地形地貌错综复杂,受西北方气流影响较大,加上山脉走向各不相同,坡谷地形成复杂气候状况,夏秋季局部多雷阵雨,故有“隔山不同风,同时不同雨”之说;年平均气温16℃—18℃,年降水量1800毫米,全年四季分明,夏季不酷热,秋季冷得较早,春季来得稍迟,农作物常受“三寒”(春寒、五月寒、秋寒)为害,一般一年只有两熟,其生长季节比外安溪普遍推迟一个节气。

二、气温

(一)年平均气温

1991—2007年,全县(以城关地区,下同)年平均气温介于20.6℃—22.2℃之间。其地域分布为东南气温高、西北气温低。1992年,平均气温20.6℃,为历年最低纪录。1998年,平均气温22.2℃,为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与常年比,气温偏高年份占14年,其中,从1996年起,连续12年均为偏高至异常偏高;气温偏低年份占3年。

(二)极端气温

1991—2007年,全县极端最高气温介于36.2℃—40.4℃之间,极端最低气温介于﹣0.6℃—5.4℃之间。1991年12月29日,芦田镇极端最低气温﹣5.8℃,1999年12月23日,城关地区极端最低气温﹣0.6℃。2003年7月26日,城关地区极端最高气温40.4℃,为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

(三)各季平均气温

春季 (3月一5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气温介于18.7℃—22.4℃之间,属正常状态。其年际间变化特点主要表现前6年为冷暖交替,后11年持续偏高,特别是2002年春季异常偏暖,季平均气温22.4℃,为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此后,春季增温较明显。

夏季 (6月—8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气温介于27.0℃—28.9℃之间,略高于常年平均值。其年际间变化特点主要表现前7年偏冷,后10年持续偏热。1997年,出现罕见的凉夏现象,季平均气温为27.0℃,为夏季的历史最低值。2003年,季平均气温28.9℃,为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

秋季 (9月—11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气温介于21.7℃—24.4℃之间,略高于常年平均值。其年际间变化特点为偏高年份占8年,偏低年份占2年,正常年份占7年。2005年,季平均气温24.4℃,为秋季的历史最高值。

冬季 (12月—2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气温介于12.7℃—15.5℃之间,较常年偏高0.8℃。其年际间变化特点为后11年都是暖冬,偏高年份占12年。2007年,季平均气温15.5℃,为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

三、降水量

(一)年平均降水量

1991—2007年,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介于1309.9毫米—2460.0毫米之间。其地域分布差别较大,内安溪比外安溪多,由西北部向东南部递减。年际间降水量变化大。2000年,全县降水量2460毫米,为历年最大值。2003年,全县降水量1309.9毫米,为历年最少值,相差值1150毫米。全县年平均降水日数大于0.1毫米120天—161天。

(二)各季平均降水量

春季 (3月—5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降水量介于265.5毫米—822.5毫米之间。与常年比,降水量偏少年份占8年,偏多年份占4年。2006年,季降水量822.5毫米,为历年最高纪录。2007年,季降水量265.5毫米,为历年最少纪录。

夏季 (6月—8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降水量介于523.2毫米—1595.7毫米之间。与常年比,降水量偏少年份占2年,偏多年份占7年。受台风影响,2000年,季降水量1595.7毫米,2003年8月5日,出现特大暴雨,降水量318.4毫米,皆为建站以来的最高纪录。

秋季 (9月—11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降水量介于42.2毫米—568.0毫米之间。与常年比,降水量偏少年份占8年,偏多年份占3年。1995年,季降水量42.2毫米,为历史上最少纪录。

冬季 (12月一2月)1991—2007年,全县季平均降水量介于74.4毫米—356.8毫米之间。1998年,季降水量356.8毫米,为历史最高纪录。1999年,季降水量74.4毫米,仅次于1987年,为偏少值倒数第二位。

四、日照蒸发

(一)日照

1991—2007年,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介于1388小时—1920小时之间。1997年,平均日照时数1388小时,为1970年以来的最少纪录;2003年,平均日照时数1920小时,为历史最高纪录。从季节分布看,春、秋季接近常年,夏、冬季均属偏少。各季日照平均:春季235小时—376小时,夏季379小时—594小时,秋季386小时—569小时,冬季243小时—458小时。

(二)蒸发量

1991—2007年,全县年平均蒸发量介于1159毫米—1969毫米之间。其年份差异较大,最少量与最多量相差近810毫米。全县2月平均蒸发量51毫米—126毫米,为全年最小值。全县7月平均蒸发量145毫米—228毫米,为全年最大值。从年度分布看,5月—11月蒸发总量占全年的70%,冬季至初春蒸发量较小。

五、其他要素

(一)风

1991—2007年,全县年平均风速介于1.1米/秒—1.7米/秒之间。季节的风速特点是,冬、春季风速较大,夏、秋季风速较小。年盛行风向的趋势是:1月—10月为偏东风,11月—12月多西北风;年最多风向为东风,风向频率为18%。

(二)气压 1991—2007年,全县年平均气压介于1003百帕—1008百帕之间。大都8月平均气压997百帕—1002百帕,为全年最低值,12月平均气压1012百帕—1017百帕,为全年最高值。

(三)相对湿度

1991—2007年,全县年平均相对湿度介于69%—79%之间。地域差异不大,2月—8月平均相对湿度为全年最大值,其中,6月最大值72%—86%;11月平均相对湿度58%—74%,为全年最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