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概况】 2005年,厦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12所,年内招收生员2.34万人,年末在校生6.46万人;成人学校158所,全年招生6300人,年末在学人员6.22万人。

年内,厦门大学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集美大学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点15个、本科专业4个、学士学位授予专业4个。理工学院加强新专业设置、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中外合作办学、产学研合作等。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福建省教育厅高校设置专家组正式建校实地考察与评估,并获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批准正式设立,实现当年招生。华厦职业学院获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批准为自考主考学校。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学培训工作逐步展开,取得超过预期的培训规模和效果,并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与厦门大学合作开展中国首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研究生教育。

【加强民办高校管理与监督】 2005年,厦门市有民办高校17所。针对各民办高校办学条件较差、办学不够规范、管理不够到位的情况,市教育局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管理与监督。一是严格审批正式建校或授权筹设高职院校申请。年内,获批准正式建校的仅兴才职业技术学院1所,未批准筹设民办高校;二是加强对已正式建校的民办院校规范化管理的指导与监督。至年底,各校已制定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出台管理文件汇编。同时,对各校新专业的设置提出指导意见,减少专业的过多重复设置。三是加强对各筹设院校的办学指导。参加新校区校园规划、建设论证会,对规划、建设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学校办学方向与目标、资金筹措、专业设置、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等提出指导性意见。四是加强对民办高校收费的督查与管理。及时转发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及省教育厅、财政厅有关高校收费文件,规范高校收费、退费办法,要求各校严格执行。配合市监察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收费专项检查,全市民办高校基本上未出现乱收费现象。五是加强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工作。适时开展校园、校车安全检查,及时排除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全年各校未发生安全事故,有效地保证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六是加强对民办高校招生宣传、不实广告的整治力度。严格审批发布在各媒体的招生宣传和广告,对于未经审批又发表在媒体上的不实广告责令其登报道歉并及时更正,对于学校自印、自发的招生宣传、简章,明确其责任自负,后果自负,并实行报主管部门备案制。年内,社会投诉案件明显减少。

(赵家明)

厦门大学

【概况】 2005年,厦门大学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加快发展步伐,学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学校紧紧抓住编制“十一五”规划和2021年远景目标规划的大好机遇,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为学校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

1.学科建设获佳绩。“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国家传染病诊断与预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准建设;在全国第十批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新增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1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全校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14个。在专业学位教育方面,新增3个工程硕士领域,工程硕士培养领域达9个。同时,学校成为全国首批进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单位之一,另有65个二级学科新入选福建省重点学科。 2.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2005年,全校新进教职工311人(包括附属医院聘任人数),其中专任教师188人。在新进教职工中,具有教授职称的32人,副教授职称的68人;具有博士学位124人,硕士学位34人;具有外校学历174人,有国外学历26人。新引进人才平均年龄36岁。年内,化学化工学院田中群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校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项,18位教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化工学院黄本立教授和生命科学学院夏宁邵教授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3.教学工作成果卓著。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11项成果获2005年度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与校外合作1项),二等奖9项(与外校合作2项),获奖级别和数量居全国高校第11位。此外,有6门本科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4.科研水平稳步提高。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教授的论文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入围教育部创新团队;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被教育部列入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至此学校国家文科研究基地增加到5个。2005年度在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上有较大突破,科研经费达1.5亿元。人文学院陈支平教授等主持的项目获得国家级重大课题立项,实现了文科国家级重大课题项目零的突破;海洋与环境学院中标国家海洋局“908专项任务”,合同金额达1000多万元。同时,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厦门大学科技园获得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正式进入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系列;“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首批5家试点单位之一。

5.学生培养质量有新进步。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厦大取得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列全国高校第十一位;1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本年度,厦大毕业本科生就业率达97.07%,研究生就业率达98.67%,高职生就业率达89.78%。

6.国际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由厦门大学参与发起成立的“全球七校联盟”运转良好,成效显著,年内,日本明治大学正式加盟。有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40多位外国大学校长、副校长应邀将于2006年4月前来参加厦大85周年校庆。

7.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校“216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西村、北村旧房改造工程已顺利完成拆除工作,进入挖掘地基和钻探阶段;漳州校区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化学大楼、海洋大楼、博士生公寓等建设项目即将或已经投入使用。

8.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圆满完成。保持先进性活动达到中央提出的“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群众满意度达100%,为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创造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

年内,厦大获全国侨联“科教兴国示范基地”称号;团委书记徐姗娜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

【齐树洁教授著作荣获“首届中国优秀法律图书奖”】 1月,由厦门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齐树洁教授主编的《英国证据法》和《民事程序法》分别获得首届“中国优秀法律图书奖”的“法学理论类奖”和“法学教育类奖”。首届“中国优秀法律图书奖”评选活动由中国法学会主管、中国法律图书出版发行联合会主办,共有56种图书获奖。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

【厦大学生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MCM)大奖】 3月23日,由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生陈鲁倬、杨冬平,软件学院本科生陈凌宇组成的参赛小组在2005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The 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简称MCM)中获得二等奖,获奖的题目是“关于高速公路收费亭数目设置如何更加合理的问题”。 “MCM”始于1985年,是世界级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也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UMCM)的“鼻祖”。该竞赛打破传统竞赛考试形式,允许参赛者在规定时间(通常是3~4天)内,使用包括计算机、软件包、教科书、杂志和手册之类的各种外部资源,最后以论文的形式对赛题给出解答。在本次竞赛中,全世界有828个小组参加,只有29.33%的参赛队能获得二等奖及其以上奖项。中国学生于1989年开始参加。

【培养中国首批MPAcc研究生】 3月25日,由厦门大学和厦门国家会计学院联合培养的150名MPAcc(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学员正式入学。这是中国首批MPAcc教育学员。

MPAcc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第十三个实践型的专业学位。此前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在150多所申请高校中选取了21所作为首批试点院校,厦大是试点院校之一。厦大的MPAcc项目共分为企业财务总监和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公共财务与政府会计等3个方向,实行弹性学分制,学员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学习期限3年,毕业时拿硕士学位,不拿文凭。

【张立同教授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3月28日,在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厦门大学“双聘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教授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该成果材料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际高技术封锁,在军民两用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入选第五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3月,经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被列入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由此,厦大国家文科研究基地增加至5个。“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1年9月,是一个具有综合研究性质的实体性研究机构,设有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数量分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4个研究室。该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与预测、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宏观经济数量分析、转型期宏观经济问题研究等。

【《台湾文献汇刊》问世】 1月,由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主编,厦大人文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多位专家学者历经10年编著的《台湾文献汇刊》由九州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1月21日,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台湾文献汇刊》出版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许嘉璐等出席座谈会。

《台湾文献汇刊》分7辑、共100册,是国家“十五”出版重点规划项目、中央对台宣传重点项目,共收入近200种珍贵闽台古籍,包括“郑氏家族与清初南明相关史料专辑”、“康熙统一台湾史料专辑”、“闽台民间关系族谱专辑”、“台湾相关诗文集”、“台湾舆地资料专辑”、“台湾事件史料专辑”、“林尔嘉家族及民间文书资料专辑”等,所收入的文献资料,绝大多数是珍藏在大陆各地图书馆、档案馆以及散落在民间的孤本、珍本、抄本,也有一部分是近年来在台湾、日本等地新发现的珍贵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为揭示台湾历史的变迁和两岸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关系提供了最原始、最有力的证据。

【陈嘉庚纪念堂开放】 4月6日,厦门大学陈嘉庚纪念堂正式开放。该馆位于1921年陈嘉庚亲自奠基、设计和督建的群贤楼二楼,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馆内陈列133幅图片,分为“出洋经商、倾资兴学”,“团结华侨、抗日救亡”,“赤诚爱国、反对独裁”,“兴国兴校、鞠躬尽瘁”,“嘉庚精神、光耀千秋”5个专题,概括介绍了陈嘉庚的一生。

【18位教师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4月11日,教育部公布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名单,厦门大学18位教师入榜,共获得600多万元资助,入选人数居全国高校第十三位。入选教师中,理工科和人文社科各占一半,最年轻的34岁。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于2004年启动实施,是教育部设立的专项人才支持计划,该计划用于支持高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开展教学改革,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和工程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问题和国际科学与技术前沿进行创新研究,以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青年学术带头人,大力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其资助期限为3年,自然科学类资助强度为5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类为20万元,资助经费主要用于资助期内的研究工作。

【厦大EMBA教育入选全国四强】 4月29日,在第二届中国市场最具领导力EMBA评选中,厦门大学EMBA名列全国第四。评选活动由北京品牌时代公关顾问公司联合国内外10余家媒体共同参与,目的是为了推动和记录中国EMBA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为企业家、高层管理人员报考EMBA提供参考和指南。本次评选前三名分别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和武汉大学EMBA及高层经理培训中心。2002年,国内开办EMBA教育,厦大是获准授权开办的30所大学之一。

【张先清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4月30日,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揭晓,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张先清博士的学位论文《官府、宗族与天主教:明清时期闽东福安的乡村教会发展》被评选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该评选由国务院学位办组织,是国家教育振兴计划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1999年开始首届评选。

【厦大辩论队刷新中国纪录】 4月,厦门大学辩论队在维也纳国际商事模拟仲裁庭辩论大赛中首次进入前32强,这是中国参赛队中唯一跻身复赛的代表队;在华盛顿举行的第四十六届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大赛中,厦大辩论队在四场比赛中赢得三场,口头辩论成绩名列第二十七位,书面成绩居第九位,两项成绩均创造了中国大陆代表队在历届杰赛普辩论大赛的最好成绩。两大赛事都是国际最著名的辩论大赛。在前几届的杰赛普辩论赛中,中国大陆代表队的口头辩论最好成绩是复旦大学的第四十一名,书面最好成绩也是复旦大学的第十四名。

【一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4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陈支平教授、邓晓华教授报送的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选题“中华南方民族的起源及形成”,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研究审批,获准立项,资助经费25万元。该项目是福建省唯一的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也是厦大文科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级重大课题立项,实现了厦大文科国家级重大课题项目零的突破。该课题将综合运用语言学、生物遗传学、历史学、考古与社会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对中华南方民族进行跨学科的追踪溯源。

【五项目中标国家《清史》纂修工程】 4月,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南洋研究院、台湾研究院有关学者参加的5个项目入选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共获得科研经费266.6万元,这是迄今为止厦大在争取国家重大社科项目方面的最大收获。这5个项目是:陈支平教授主持的《财政金融志(上)》、戴一峰教授的《财政金融志(下)·海关篇》、杨国桢教授主持的《传记·道光朝》、南洋研究院庄国土教授独立承担编撰的《华侨志》和台湾研究院陈孔立教授负责编撰的《台湾志》。

《清史》纂修工程于2004年正式启动,是由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国家财政专项拨款进行的一项重大学术文化工程,总投资达9亿元人民币,预计耗时10年左右。 《清史》总长度为92卷、3000万字,除少数委托项目外,绝大部分项目都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其主体工程的127个项目中有98个已完成立项。厦大获准数位列全国第三。

【“全球七校联盟”校长峰会召开】 5月26日,“全球七校联盟”第二次校长联席会议在厦门大学开幕,会议总结了联盟成立一年来的工作进展,就各成员学校在加强教育、科研、管理人员培养等方面的实质性合作进行深入探讨,并签订系列相关协议。会议正式接纳日本明治大学为联盟的第八个成员。

【一项目获全国首个民间环保生态奖】 4月22日,全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生态奖在北京揭晓,厦门大学学生项目“保护厦门绿色家园”获得滋根奖。该项目由厦大学生社团绿野协会提出,针对厦门本土资源保护的理念和工作模式,联合厦门各环保部门、非政府组织、媒体、科研和保护区,在做好网络资源的基础上,最终建立一个保护本土资源的信息中心,从而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行列中。同时和全国其他环保部门交流经验,推广此工作模式,建立起保护城市家园的理念和各城市家园信息中心,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身边的生态城市。

【率先在国内实现卫星遥感海洋数据产品网上准实时发布】 5月30日,厦大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MEL)首次实现MODIS卫星遥感海洋数据产品网络准实时发布,开辟了国内海洋遥感数据产品时效的新局面。这是MEL承担的“863”重大专项“台湾海峡及其毗邻海域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立体监测系统”福建示范区项目的一项重要进展。

MODIS是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在2002年发射的AQUA卫星上携带的一个具有高分辨率的可见光至热红外传感器,MEL与美国国家宇航局及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海洋遥感研究所合作,利用MODIS高分辨率传感器获取原始卫星数据,研发实现了从数据接收到处理、到发布各环节的全自动流程。至此,福建示范区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初步建成。该套系统完全基于互联网,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及NASA数据中心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建成当日,该系统在网上发布台湾海峡及毗邻海域海表层温度和叶绿素浓度等数据产品,每日21:30分前更新。

【四位学者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 5月,教育部公布2004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名单,厦门大学吴玮、洪永淼、徐林倩丽、苏新专等4位学者受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是教育部高等学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的重点内容,该计划围绕国家重点科研领域、重点学科发展方向、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或科研基地设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由高等学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带领本学科跟踪国际科学前沿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开展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和关键领域攻关,力争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同时,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担任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短期回国进行合作研究。教育部每年聘任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各100名,聘期三年。在聘期内,给予特聘教授每年10万元奖金,讲座教授每月1.5万元奖金。

【三学期制正式实施】 6月13日,厦门大学正式实施三学期制。即第一学期从9月12日至次年1月20日,共19周;第二学期约从2月19日至6月10日,共16周;增加的第三学期(短学期)约从6月13日至7月23日,共6周。两个长学期的课程安排与过去相同,短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研究型、前沿型课程,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最新发展方向;通识性课程,以利于拓宽知识面,培养文化素质;设计性课程,以助于让学生尽快进入科研实践,为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打好基础;贴近社会的实践性课程;学科引导性课程;部分重要基础课等。相比长学期全国高校大同小异的专业课程设置,短学期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都比较灵活、有新意。

【新增专业学位教育授权领域】 6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厦门大学工程硕士新增材料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3个领域。至此,厦大工程硕士培养领域达9个。同时,厦大获准从本年起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试点工作,成为全国首批30多个试点单位之一。至年底,厦大已获得法律硕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艺术硕士等6个专业学位授权。

【两项目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立项】 7月,厦大肽谷药业有限公司的“N(2)-L-丙氨酰-L-谷氨酰胺原料药”和海通自控有限公司的“循环流化床(CFB)锅炉先进控制系统”两项成果被确定为2005年度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立项项目,该计划立项项目将获得国家相关部委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和一定的研发补助等一系列优惠待遇。

新产品计划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中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加强引导、鼓励创新、扶持重点、营造环境”为指导思想,通过政策性引导和扶持,促进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加速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推动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

【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首届董事会在海牙成立】 7月12日,由厦门大学倡导创办的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在荷兰海牙和平宫国际法院会议厅召开首届董事会成立会议暨第一次董事会会议。会议由国际法院院长、大法官、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首届董事会主席史久镛主持。会议讨论并通过《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章程》。根据章程,厦门国际法高等研究院是自主性常设国际法学术机构,旨在促进国际法领域的国际性学术研究、交流与合作;培训各国,特别是亚太地区各国的国际法专业人才;加强国际法在规范国际关系和建立国际新秩序方面的功能;借鉴在全球享有学术盛誉的海牙国际法高等研究院的模式。其主要职能包括:举办国际法高等研修班,组织和主办国际法领域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组织出版国际法高等研修班的讲演集和其他国际法论著,建立国际法专业图书馆,提供从事国际法研究的学术环境。

【大陆首个马来西亚研究所成立】 9月24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所正式成立,厦大南洋研究院院长庄国土教授担任研究所所长,校长朱崇实教授担任名誉所长。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致力研究马来西亚的学术机构,除围绕马来西亚经济、政治、文化、语言、宗教、历史与中马关系等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外,还将组织其他各种学术活动和开展国内学术交流。

【厦大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成立】 10月9日,厦门大学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揭牌成立,这是厦大新组建的跨学科研究机构。年内,厦大获科技部批准建设国内首个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校具有文、理、工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力量,已具备为地方海洋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能力,但由于海洋与海岸带领域的研究力量较为分散,难以进一步发展及为地方服务,该研究院将通过资源整合,改变这一状况。

【厦大南强机器人足球队获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 9月,厦大南强机器人足球队获得“新科导航杯”2005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一等奖。厦大南强队由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缪克华老师和王建新、林枢、蔡建怀、余武毅4名学生组成,他们参加了仿真组比赛,荣获第四名,和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同获全国一等奖。本次大赛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全国59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93支队伍共600多名选手参赛。

【11项教学成果喜创“国优”】 9月,2005年度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揭晓,厦门大学共有11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与校外合作1项),二等奖9项(与外校合作2项),获奖数位居全国高校前茅。获得一等奖的是生命科学学院沈明山教授主持的“生物学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和经济学院张亦春教授为主要带头人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与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并称我国四大国家级奖励。此次福建省共有13项成果获奖。

【吕鑫教授论文在国际一流刊物发表】 10月12日,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吕鑫教授与旅美青年学者陈中方博士合著的综述论文在美国化学会《化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作者结合其自身的研究工作,在论文中全面系统地总结和评述了单壁碳纳米管和小富勒烯的曲面共轭效应、芳香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化学性质。这是迄今为止厦大科研人员在该杂志发表的首篇论文。《化学评论》仅发表化学研究方面的综述性论文,其SCI影响因子(2004年)高达20.233,在化学领域中排名第一。

近年来,吕鑫教授在单壁碳纳米管化学和小富勒烯结构化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成果,此前已在包括《科学》、《美国化学会志》在内的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颇具影响的研究论文。

【两教授荣膺全国百名优秀博士后】 10月21日,在由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组织召开的全国优秀博士后表彰大会暨博士后工作会议上,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郑兰荪教授和副校长孙世刚教授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同时,厦大化学博士后流动站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国共有127名优秀博士后、95个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及30个优秀博士后管理人员受到表彰。

【厦大对台港澳学生实行同等收费】 10月,厦门大学发布《2006年招收台湾、香港、澳门研究生专业目录说明》,对台湾、香港、澳门研究生实行和大陆学生相同的收费标准。即录取到厦大的台港澳硕士研究生学费每人全程3.3万元;全脱产的MBA(工商管理)硕士全程4.8万元,半脱产的MBA全程4.2万元;环境管理专业(中美联合培养)硕士生全程4.5万元。博士研究生全程3.9万元。此外,成绩名列前茅的台港澳研究生可申请教育部设立的全日制奖学金和厦大为台、港、澳优秀学生设立的奖学金。获得奖学金的研究生除免交学费外,另发给博士生每人每月奖学金750元人民币,硕士生每人每月奖学金650元人民币。在此之前,台港澳研究生的学费标准大约为硕士生每人每学年1.2万到1.8万港元,博士生每人每学年2万到2.8万港元。此外,台、港、澳研究生在校住宿的住宿费也将和大陆学生一致。

【教育部专家组评估厦大本科教学】 11月19~25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对厦门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专家组在19个二级评估指标上给出全优,并一致认为:厦大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与此同时,专家组还就厦大在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方法培训、提高各类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程度和利用率等方面提出建议。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整体情况进行评判的一种方式,是对高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等综合实力进行的一次国家级、权威性的全面评价,每5年一次,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接受教育部评估。

【李岚清在厦大举办讲座】 11月17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为厦大、集美大学和厦门理工学院的3000多名师生作题为“音乐·艺术·人生”的讲座,并与师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演讲中,李岚清以新近出版的《李岚清音乐笔谈》一书为切入点,从自身半个多世纪的学习和经验出发,运用多媒体,向师生们阐述了艺术在个人修养、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对高雅艺术的兴趣、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艺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讲座结束后,李岚清向厦大、集大等学校赠送了《李岚清教育访谈录》、《李岚清音乐笔谈》等书,厦大和集大也向他回赠了图书。

【萧万长教授访问厦大】 11月18日,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台湾政治大学EMBA兼职教授萧万长率领台湾政治大学54名EMBA访问厦门大学,并为厦大200多名师生演讲《一加一大于二——迈向两岸共同市场之路》。演讲会上,萧万长教授认为: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全球化、一体化时代,区域经济整合成型。海峡两岸要共同探讨和推进共同市场的建设,共同赚世界的钱。两岸共同市场不是一加一的简单相加,而要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要实现一加一大于二,要有想像力,要有创意。福建提出的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被纳入“十一五”规划,这将进一步推动两岸共同市场的发展,也将给台资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和发展机会。演讲后,萧万长还回答了记者关于如何加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打造文化产业的共同市场等问题,并就厦门与台湾在文化尤其是动漫方面合作的前景做了展望。厦大副校长潘世墨代表校方将南强讲座纪念牌赠送给萧万长。

【厦大学生获国际影像艺术大赛佳绩】 11月21日,2005年大学生一分钟国际影像艺术大赛颁奖晚会在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举行,厦大艺术教育学院的维娜和杨志飞分别获得纪录片奖和最佳作品奖。本次一分钟国际影像艺术大赛由厦大艺术学院和荷兰利特维尔美术学院桑德伯格研究生院共同主办,分为音乐、艺术、纪录片、新闻和最佳作品5个奖项,来自40多个国家共1000多人参加了本次比赛。

【厦大代表队获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六奖项】 11月22日,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上海复旦大学结束,厦门大学代表队取得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在全国参赛的265所高校中,居第十一位,并获得“高校优秀组织奖”。这是厦大自参赛以来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等单位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是中国大学生科技学术最高奖,已成为公认的衡量一所高校学生科研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又被称为“大挑”。本届“挑战杯”是迄今为止参赛作品最多的一届比赛,共有1175件作品入围此次大赛的复赛阶段,经过选拔,701件优秀作品进入终审决赛的角逐。从2002年起,厦大就设立了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研究启动基金,每年拨款22万元,资助一批学生科技项目和创业团队。每年的“挑战杯”,学生提交的项目都在900个以上。

【新增四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11月,2005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评审结果揭晓,厦大化学化工学院谢素原教授、徐昕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分别得到100万元的资助;生命科学学院林圣彩教授和海洋与环境学院陈敏教授分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合作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一项国家级人才计划基金,是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与重要途径。化学化工学院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分别在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材料科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绩,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化学化工学院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韩家淮教授一论文被《自然》杂志分刊刊登】 11月,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韩家淮教授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先天性免疫激活中的限制性炎症反应》在国际顶级科学杂志——英国《自然》杂志的免疫学分刊2005年第6卷上发表,该论文阐述了导致炎症反应的先天性免疫因子和相关的调节机制。英国出版的《自然》和美国出版的《科学》都是世界顶级科学刊物,能够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是对科学家成果的最大肯定。20世纪20年代,厦大教师在《科学》上发表题为《厦门大学附近之文昌鱼渔业》的论文。1982年,厦大海洋系教师胡明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发表论文。2004年,厦大化学化工学院郑兰荪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科学》发表《活泼C50的捕获》;同年,厦大海洋与环境学院戴民汉教授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在《科学》杂志发表评论性论文。至此,厦大教师在世界顶级科学刊物《自然》和《科学》杂志上共发表论文5篇。

【15门课程入选省优质硕士学位立项建设课程】 11月,福建省学位委员会公布2005年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立项建设课程,在评选出的48门省优质硕士学位立项建设课程中,厦门大学共有15门课程入选,入选数位居榜首。立项建设课程是:当代西方政治学理论、婚姻家庭法和继承法研究、金融法研究、政策科学研究、审计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学、货币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新闻理论研究、广告传播研究、现代中国文学思想史、自然辩证法、高等无机材料化学、海洋地球化学、色谱与分离科学。

【十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11月,福建省学位委员会公布2006年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厦门大学共有10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其中,获得一等奖5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获得一等奖的5篇论文分别为:化学化工学院高飞的《氯参与下富勒烯的形成研究》(导师郑兰荪)、教育研究院李兵的《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导师刘海峰),化学化工学院傅刚的《过渡金属端氧上C-H键选择活化的理论研究》(导师万惠霖),管理学院白云霞的《控制权转移、资产收购与公司业绩》(导师曲晓辉)、经济学院林海的《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及应用研究》(导师张亦春/郑振龙)。本次评选共选出优秀博士论文28篇,其中一等奖8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0篇。

【厦大学生获十运会佳绩】 11月,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厦门大学继续教育与职业教育学院学生郑磊石代表福建省参加武术比赛,夺得南拳全能金牌;在田径赛中,该学院学生林木杰获男子三级跳远银牌,陈志伟获男子4×400米接力赛银牌和男子400米栏第七名,刘帅获男子跳高第六名。

【厦大代表队获中法SCILAB软件设计竞赛一、二等奖】 11月,2005年中-法科学计算自由软件SCILAB研讨会暨2005年度SCILAB软件设计竞赛颁奖仪式在武汉大学举行。厦门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参赛的两支代表队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其中SciMelody代表队的得分位居27个作品之首。自2002年该赛事举办以来,厦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师生已获得5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学生到西部或省内贫困地区当志愿者或就业】 11月,厦大出台政策,对本校毕业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指新疆、西藏、甘肃、陕西、宁夏、青海、四川、贵州、重庆、广西、云南、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计划”或“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八闽贫困地区计划”者,除享受国家或省规定的优惠政策外,学校还给予配套奖励。具体是:已获得校内贷学金的本、专科特困生免还在校期间的全部贷学金。参加“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毕业生,一次性奖励2000元;参加“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八闽贫困地区计划”,一次性奖励1500元。参加这两个项目的毕业生可申请将户口和档案在学校保留两年,学校免收服务费,也可申请将户口和档案转回生源所在地。同时,学校还制定鼓励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就业的政策,即对正式到西部就业的毕业生,已获得校内贷学金的本、专科特困生免还在校期间全部贷学金;非西部生源自愿到西部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奖励人民币4000元;西部生源自愿到西部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一次性奖励人民币1500元。此外,如果厦大毕业生在毕业一年内自主创业,可向学校提交工商行政管理局发给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工商行政管理局备案的《公司章程》或其他有效证明材料,学校将根据其所创企业的性质和规模给予1000元或3000元的奖励。

【田中群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12月16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田中群教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此,厦大共有9位中科院院士和1名工程院院士,另有双聘院士8名。田中群教授当选院士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他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研究方面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他把“SERS”的应用领域拓宽至具有重要应用背景的7种过渡金属,而不是以往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的仅限于金、银、铜3种金属。

【厦大科技园跻身“国家大学科技园”行列】 12月20日,厦大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正式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这是福建省第一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该科技园成立于1999年,已“孵化”企业30多家。跻身“国家大学科技园”后,将分三期建设,按照“政府支持、学校主导、企业动作”的管理模式,以孵化器为主要功能,以化学生物制药、精细化工、新材料、微光机电、海洋环境工程、信息技术为重点发展领域。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内,全国有15所大学申请,最终只批准包括厦大在内的8所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厦大日本研究所成立】 12月26日,厦门大学日本研究所成立揭牌仪式暨中日现代科技研讨会举行。日本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渡边英雄,日本筑波大学、东京大学的学者、驻厦日资企业代表及厦大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揭牌仪式上,日本奥田三千子女士向研究所捐赠了一批书籍。之后,中日学者还就现代科技前沿的一些问题进行研讨。两年内,该所将设日本语言与文化、日本文学与教育、日本经济与管理、日本哲学与国际关系、日本政策与法律等5个研究方向,承担国家、院校课题,接受有关部门委托的研究项目,并开展学术交流,培养以日本为研究方向的中外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 12月28日,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这是科技部首次批准建设海洋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厦大继“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后建设的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前身是1995年成立的海洋生态环境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更名为海洋环境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该实验室瞄准与全球变化有关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对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安全的重大需求,以多学科交叉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台湾海峡及其毗邻海域为典型研究区域,主攻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与海洋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并深入研究在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实验室为厦大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提升学科综合实力提供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发展平台。

【前“台湾省省长”赵守博抵厦大演讲】 12月28日,应厦门大学的邀请,前“台湾省省长”、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世界龙岗亲义(刘关张赵四姓宗亲)总会主席赵守博为厦大学子进行题为《台湾“三合一”选举与两岸关系未来展望》的演讲,并受聘为厦门大学兼职教授。赵守博是海峡两岸的知名人士,历任“台湾省政府新闻处处长”、“行政院秘书长”、 “台湾省省长”及“台湾省政府主席”等职。

【李建发教授获“全国杰出会计工作者”称号】 12月,厦门大学副校长李建发教授荣获财政部授予的“全国杰出会计工作者”荣誉称号,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一位获奖者。此次评选是财政部继1990年、1995年两次表彰全国先进会计工作集体和先进会计工作者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评选表彰。李建发教授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和教学创新,对公共部门财务管理、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理论有开拓性、创新性研究,并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高等院校会计制度作出重大贡献。

【张其清教授研发的“医用复合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通过审定】 12月,厦门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张其清教授研发的“医用复合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福州通过专家审定。“医用复合型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是福建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张其清教授根据多年的研究,从贝类、螃蟹壳、虾壳等海产品中提取壳聚糖,跟其他天然材料复合,通过一定的工艺制成多孔性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医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该成果对扩大厦大在国内外生物组织工程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实现组织工程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 12月,2005年度厦门市科学技术奖揭晓,厦门大学海通自控有限公司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先进控制系统”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厦大科技企业首次获得该奖项。

【六门本科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12月,厦门大学的“分析化学”、“结构化学”、“审计学”、“财政学”、“国际经济法学”和“政策科学”6门课程入选2005年国家级精品课程。此次全国共有300门课程入选,其中本科课程249门,厦大与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并列第八名。入选为国家精品课程必须是具有国内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一所高校拥有国家精品课程的数量是其本科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

【厦大为台湾学生设立奖学金】 12月,厦门大学正式为在厦大就读的台湾学生设立“翔鹭奖学金”,这是祖国大陆高校首次为台生设立奖学金。该奖学金由翔鹭集团提供。根据协议书,一年总奖励金额为30万元,共奖励84名学生,其中大陆学生与台湾学生各占一半名额。一等奖共24名,每人5000元;二等奖共60名,每人3000元。奖学金于每年校庆期间发放。

【林立夫在中国大学生校园歌手赛中获奖】 12月,在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上,厦门大学学生林立夫以一首《三天两夜》获得银奖。同时,厦大还获得大赛优秀组织奖。

(邓朝晖 何斌)

集美大学

【概况】 2005年,集美大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各项事业保持蓬勃发展势头,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5月,集大工会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10月,福建省省长、集美大学校董会主席黄小晶莅临集大调研。

1.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点15个、本科专业4个、学士学位授予专业4个,专业覆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和管理学8个学科门类。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继续创历史新高,全年招收全日制本专科学生5649人,硕士研究生41人。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0294人,硕士研究生在校生73人;诚毅学院招收学生2501人,在校生5359人;各类成人教育6333人。毕业生就业态势良好,就业率达90%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学校设有19个学院和2个直属系,有教职工24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多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115人,副教授41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8人;入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福建省千万人才工程”9人。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全省及全国各项比赛中屡创佳绩。

2.加强学科建设。加大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和课程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实验、实习条件,提高课程质量。在2005年课程评估工作中,共评选校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立项19项,另有8门课程获福建省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开展第三批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工作,资助项目100项,经费达44万元。组织申报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和第四届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5项成果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成果获第四届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3.科研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全年新增校外科研项目144项,年度科研经费达到1200多万元,首次突破1000万元大关。组织申报福建省和厦门市科技进步奖以及社科优秀成果奖,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厦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获厦门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5项。

4.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探索人才引进新路子,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全年考核、录用教师144人,其中博士28人,硕士109人;教授3人,副教授10人。至年底,学校教授总数1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5人,教授数和博士数达到“十五”计划中确定的“双百”目标。全校有30位教师享受特聘岗位津贴,其中一级5人、二级10人、三级15人。年内,聘任中国工程院张耀明院士来校任教。

5.研究生教育发展态势良好。在做好研究生教育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做好第十批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共申报2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其中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4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4个。经评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15个二级学科被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截至年底,共有硕士学位授予点19个。

6.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面启动新校区建设,诚毅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共16.6万平方米的校舍按期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财经学院学生公寓B栋、体院游泳池改造、水院学生食堂及人行天桥、生物工程学院综合教学楼的建设并交付使用;完成航海学院校区塑胶篮排球场改造工程;集大教工活动中心主体全部完工,已进入内装修阶段;完成总投资1500万元的老校区水电改造工程。

7.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成效。确定后勤社会化改革分项经费的收费标准和计算数据,并改拨款制为收费制。年内,学校投资设立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一学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12月,在全国高校后勤会议上,集美大学被评为“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

8.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新成效。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3月,福建省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评估组对集大的创建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年内,获中共福建省委授予的“2002~2004福建省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

【校领导班子成员调整】 年内,集美大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调整。中共集美大学委员会常委、校长助理杨国豪任中共集美大学委员会常委、副校长,关瑞章任中共集美大学委员会常委、副校长,黄德棋任集大校长助理,叶美萍任集大校长助理、组织部长。

【中共集美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11月中旬,中共集美大学第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中共集美大学第二届委员会和中共集美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讨论通过《集美大学“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

【15个专业增设为硕士学位授予点】 年内,集美大学15个二级学科被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至此,集大共有硕士学位授予点19个。增列的15个学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财政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应用数学、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机械设计与理论、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渔业资源学和会计学。

【新增四个本科专业】 年内,经教育部批准,集美大学新增对外汉语、车辆工程、物流管理和船舶与海洋工程4个本科专业,并于秋季正式开始招生。至此,集大开设的本科专业总数增加到50个。

【首次成功培育九孔鲍鱼苗】 年内,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实验场首次成功培育九孔鲍鱼苗。本次育苗仅用5斤亲鲍,共培育出4万多个九孔鲍苗。九孔鲍鱼苗的成功培育,对鲍鱼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合作办学取得新进展】 1月11日,集美大学与中国建设银行厦门分行签订二十一世纪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相互间提供各类服务及战略合作达成共同意向。建行承诺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商业原则前提下,为学校意向性提供总额为1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并提供其他相关优惠服务等;集大将与建行开展广泛的业务合作,在高层次人才培训、继续教育、企业业务推荐等方面提供支持。7月,集大和加拿大汉伯学院合作办学项目(物流管理专业)获福建省教育厅批准,这是集大继与美国库克大学合作办学之后,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上取得的又一新突破。

【百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 3~5月,集美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工作,全校共推荐140项课题申请立项。经评审,确定《<物流学>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等123项课题为第三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集大龙狮队获全国精英赛亚军】 5月,在南京举行的全国龙狮精英赛上,由集美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专业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凭借精湛的技术、良好的团队精神获得亚军。本届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

【诚毅学院新校区一期建成】 9月,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包括教学楼群、学生公寓楼群、食堂、学生活动中心等共16.6万平方米的建筑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该校区占地22.9公顷,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于上年11月动工兴建。

【生物工程大楼“灿英楼”落成】 10月,集美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综合楼“灿英楼”举行落成典礼,福建省副省长汪毅夫及有关省市领导、校董出席落成典礼。“灿英楼”由集大校董会副主席李尚大捐建,总建筑面积10821平方米,总投资约1520万元。大楼集教学、实验、行政管理于一体。

【集大学生在各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年内,在由交通部和教育部联合主办的全国航海类院校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教育活动中,集大学生获得4000米荡桨比赛金牌;在第九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集大选送的两件作品均获三等奖;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5项;在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全国二等奖2项,省一等奖1项;在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全国特等奖3项,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17项。年内,集大学生科技创业者协会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

【集美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揭牌】 12月,集美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成立,这是集大投资设立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也是省属高校中第一家注册成立的资产公司。公司现有资产总额1.5亿多元,主要涉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教育服务产业投资与开发、房地产投资开发及物业管理等。(鲁丽玲)

厦门理工学院

【概况】 2005年,厦门理工学院专业和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科研项目经费快速增长,发展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办学水平、教师素质及社会影响明显提高。年内,理工学院获“厦门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厦门市创建文明城市先进集体”称号。

1.树立崭新办学理念,制定五年发展规划。年内,理工学院新班子正式到任后,把制定五年建设和发展规划、明确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等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9月,制定《2006年至2010年厦门理工学院建设与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力争到2010年,把厦门理工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省内同类院校领先的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理工科大学”的奋斗目标。

2.招生规模成倍扩大,生源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学院新招学生1984人,其中本科生1099人,专科生885人,招生人数比上年增长1倍以上。新生生源质量较高,新生录取抛档线列全省本科院校第四位,专科抛档线列全省第一。厦门市外的专科生考分全部上本科线。新生报到率本科为99%,高于全省平均87%的水平;专科为90%,高于全省平均78%的水平。

3.转变教学观念,加快教学改革。年内,学院提出整合提升老专业、积极增办新的本科专业、重点培育优势专业、重视发展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启动本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确定7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和25个教学改革与建设立项,同时大幅提高资助强度。增加投入,逐步改善学院教学保障条件,全年安排1700余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学科专业建设,其中1680万元用于实验室的设备购置,40万元用于教改项目,30万元用于新专业申报等。实施院领导和中层干部听课制度,全年听课次数在4次以上的中层行政领导、院级领导有12人。加强制度建设,拟定《厦门理工学院教学工作管理条例》等29个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发动广大教师员工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改进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4.开拓国际交流合作领域,提高学院影响力。年内,在继续巩固与韩国东义科学大学、韩国汉城仁德大学、日本佐世保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马来西亚英迪学院等校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的基础上,拓展与加拿大洛矶山大学、里贾纳大学,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日本高知工科大学等海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10月26日,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正式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同时,学院利用开展英国学生文化夏令营、举办韩国中文研修班以及接待日本佐世保高等专科学校交流访问团等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学院影响力和知名度。

5.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素质。开展学生就业模拟大赛、“三下乡”、志愿者行动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年内,理工学院被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学联授予“2005年福建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在第七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有两件学生作品分别获得社科类和自科类学术作品竞赛三等奖,三件作品获得社科类和科技发明类学术作品竞赛优秀奖。在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两件作品分别获得福建赛区一等奖和三等奖,获奖数量和等次均超过同类本科院校。

【学院新班子正式到任】 2月5日,根据闽委干[2005]86号和闽委干[2005]87号文件,经福建省委研究,决定成立中共厦门理工学院委员会,并对中共厦门理工学院委员会委员、书记、副书记、院长、副院长进行了调整配备,刘金桂被任命为厦门理工学院党委书记,黄红武被任命为厦门理工学院院长。新一届班子于3月16日正式上任。

【理工学院新校区启用】 10月8日,厦门理工学院位于后溪的集美文教区内的新校区启用,2176名新生到校报到。新校区占地1010亩,建成后新校区总建筑面积将达到24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1.5万人。年内,该院新增4个本科专业,首次大规模面向全省招生,并首次向西藏地区招收学生。

【申报成功十个本科专业】 年内,厦门理工学院根据教育部有关高校专业设置的规定和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要求,以及福建省和厦门市经济发展需求,广泛征求市政府职能部门及专家建议,按照学院的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统筹安排了今后3年内新专业建设计划,并于9月申报本年度需设置的本科专业。至年底,已有日语、艺术设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车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物流管理、国际商务、会展经济与管理10个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和福建省普通高校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的评审,并获准设立。通过数量之多列福建省各校首位。本科专业的申报成功,使学院专业结构布局面更广,适应性更强,更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 2005年,理工学院把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作为办好大学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来抓,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制定《厦门理工学院人才引进暂行管理办法》,成立“人才工程办公室”,并投入1000万元设立“人才工程基金”及“引进人才过渡房安置专项基金”。全年共引进教师44名,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6人,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43人;本校晋升高级职称人员9人;聘请7名外籍专家长期在校工作。继续采取“送出去”与“请进来”、学位攻读与单科进修等多种人才培养形式,不断改善和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及学缘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年内,选派1名教师赴日本高知工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对80名教师进行短期培训或岗前培训。此外,还开辟教师赴境外研修渠道。引进人才措施的实施,使理工学院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专业结构趋于完善,知识层次有了新的提升。

【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2005年,厦门理工学院充分吸收企业先进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资源,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6月,学院与ABB(中国)有限公司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即ABB(中国)公司每年向厦门理工学院提供15万元,设立ABB奖学金,用于奖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并资助成绩中等以上的贫困生,而理工学院在这一专业内订单式培养符合ABB公司专门化方向的本科生。此外,ABB公司还为学院提供ABB先进产品作为教学用途。这是理工学院正式获准建立以来的第一个校企合作项目。12月12日,ABB公司向理工学院新校区图书馆捐赠4000册、价值10万元的图书,由ABB公司出资设立的ABB奖学金同时颁发,8位学生获得6000元的一等奖学金,42位学生获得3000元的二等奖学金。11月3日,理工学院与台湾动漫企业联合组建的软件人才培养基地西基电脑动画研究中心与迦博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挂牌运行。年底,组建人才培养基地工作已通过福建省教育厅审批。

【科研工作实现新突破】 2005年,理工学院根据福建省和厦门市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本院科研工作的基本情况,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研环境,并在配套政策、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逐步提升学院科研水平和技术开发实力。在巩固与厦门金龙、厦门ABB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与海内外其他知名企业、科研机构以及知名院校的联合办学和技术攻关,并创新科研合作机制,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率。全年共申报科研项目87项,比上年增加37项;批准立项56项,比上年增加22项。项目资金达80.45万元,比上年增加45.65万元。实现省科技厅和省社科规划项目零的突破,首次设立11个厦门市科技局指导性项目。全年共发表论文116篇。邀请两院院士、重点大学校长及国外大学知名学者专家来院讲学,全年共举办较高水平的学术讲座40余场。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年内,理工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新进展。9月16~18日,日本高知工科大学教授加纳刚太、平野真访问理工学院,并签订《中国厦门理工学院与日本高知工科大学学术交流与联合办学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理工学院将与日本高知工科大学在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一系列的合作交流;10月17~21日,加拿大落基山学院院长尼克博士在理工学院进行为期5天的见习考察。见习结束后,尼克博士对理工学院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方式给予高度评价;10月18日至11月4日,日本佐世保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师生一行7人前来理工学院交流访问;10月26~27日,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副校长艾伦博士率团访问理工学院,并正式签订《中国厦门理工学院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合作办学协议》。根据协议,两校将采取“2+2”、“4+0”模式共同致力于工程、艺术、工商管理领域的本科生培养项目,以及采用“1+1”模式共同培养工程硕士。双方还就今后师生交流、科研合作、优质资源共享,以及在厦门成立国际教育学院等方面签订《中国厦门理工学院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教育合作交流备忘录》。由此,两校合作交流由意向性阶段转向执行性阶段。

【第四期韩国东义科学大学中文研修班】 7月15日至8月8日,理工学院成功举办第四期韩国东义科学大学中文研修班,13名韩国师生参加了中文研修。理工学院对本次中文研修班的教学内容、形式等进行改革,抽调更富经验的骨干教师进行授课,科学合理安排课程,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并采用情景学习、实地浏览、影视观看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热情。7月30日,韩国学生在厦门街头、中山公园等地,用汉语在1个小时内完成了他们自行设计的中文问卷调查。师生们对本次交流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举办韩国中文研修班是2002年理工学院与韩国东义科学大学签订的友好合作协议所进行的交流项目之一,4年来共有51名师生参加研修。

【英国学生中国文化夏令营】 7月21日至8月5日,由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厦门市教育局主办、理工学院承办的2005年英国学生中国文化夏令营活动在理工学院举行,来自英国5所学校的48位学生和10位教师参加。本次夏令营活动内容丰富,设有武术、书法、烹饪、茶艺等课程。该类夏令营为中英双方合作的“中英校际往来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于4年前开始举办,此前,理工学院已举办过一次。夏令营活动推动了学院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进一步扩大了理工学院的影响力。

【学报更名并升格为本科学报】 年内,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新出报刊[2005]984号)文件,厦门理工学院校刊由《鹭江职业大学学报》更名为《厦门理工学院学报》,并正式由专科学报升格为本科学报。刊号:CN35-1289/Z,ISSN1673-4432。

(黄小芳)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概况】 2005年,厦门市在整合厦门工人业余大学、厦门教育学院和厦门广播电视大学教育资源基础上组建厦门城市职业学院。该学院为市属公办高职高专院校,设有中文系、外文系、经济系、管理系、法律系、教育系、艺术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和理工系等9个系及基础教学部。办学形式有高职高专教育、成人教育和开放教育等。有专业34个,其中高职高专设置专业10个,即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音乐制作、会计电算化、金融保险、文秘、商务英语、法律事务、学前教育、涉外旅游。年内,新增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和会展管理与策划3个专业。全年共招收高职学生1362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809人,远程开放教育学生1879人,各类短期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40355人。至年末,全日制在校生共1870人,成人在校生3011人,远程开放教育在校生5613人。全校教职工287人,其中高校系列专职教师125人。有馆藏图书18.64万册。编辑出版《厦门市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厦门教育学院学报》和《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报》等报刊。年内,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成立。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正式成立】 2005年,厦门市委、市政府根据厦门工人业余大学、厦门教育学院和厦门广播电视大学三所学校的师资条件、教学设施和办学规模等实际情况,向福建省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申报成立以高职为主、保留原三所学校功能的厦门城市职业学院。3月,经该委员会专家组的评估,认为三校办学条件已基本达到职业学院的设置标准,同意申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5月,省政府下发《关于同意将厦门工人业余大学等合并改制更名为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的批复》(闽政文[2005]234号)文件,同意在整合厦门工人业余大学、厦门教育学院、厦门广播电视大学教育资源基础上组建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院由厦门市人民政府举办,教学业务由省教育厅管理,为专科层次的普通高等职业学校,以全日制高等专科教育为主,同时可开展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近期规模设定为4000人。学院建设所需经费由厦门市人民政府多渠道筹集解决。11月,中共厦门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定学院编制为343名。2004年1月6日,三校合并后曾暂名为“厦门城市大学”。

【新校区一期投入使用】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校区位于前埔南路1263号,占地面积306亩。该校区总规划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6.5万平方米,学生宿舍3.6万平方米,图书馆1万平方米,体育艺术馆0.9万平方米,食堂0.4万平方米。基建计划总投资3.385亿元人民币。至年底,新校区已完成一期工程5.26万平方米的建设并交付使用,主要有教学楼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楼、实验楼、临时食堂,学生宿舍、运动场、观景湖、校门、围墙、校园内道路等。二期工程包括图书馆、体育艺术馆、行政楼及其配套工程,已在年内立项。

【首届教学工作会议】 12月7~15日,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召开2005年教学工作会议。会议围绕“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议题,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学院如何多元办学,并总结三校实质性合并以来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与不足。会议对加大力度规范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2005年,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暨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与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台湾迦博(厦门)有限公司签订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协议。至年底,与23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年内,投资153万元建成校内数字/模拟电子技术实训基地、计算机组组成原理实训基地、微机原理实训基地、三维造型与平面设计实训基地、大学物理实验实训基地和数字音乐制作实训基地。

【教育信息化建设】 2005年,厦门城市职业学院陆续完善校园网的建设和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开通学院及下属10个部门网页。至年底,学校拥有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中心、电教演播中心、网上直播系统、双向视频、多媒体视听阅览室、CAI课件制作室、VBI和IP课件广播接收系统、网络直播课堂和计算机校园网等教学科研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322万元。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 年内,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为全市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开展校长培训和职业教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全年举办中小学幼校(园)长培训班5期,有141人次参加培训;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教师2万多人次。此外,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指导,开展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指导和组织全市课改总结和展示活动。支持农村课改,组织送教下乡,加强中考、高考的质量分析和复习指导等。(陈哲新)

华厦职业学院

【概况】 2005年,厦门华厦职业学院按照办好高技职业教育的精神,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变。开启境(国)外实质性交流计划,引进优良教育资源。与美国伊利诺伊中心学院(简称ICC)、香港科技专上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全院共设置专业20个,在校生4050人。有实验室19个,校外实训基地4个,基本满足学生实践要求。院馆藏图书32万册。

1.招生、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新进展。本年度共招收新生1528名,其中文科560名,理科839名,高职单招129名。全院共有663名学生修完计划课程,获准毕业。至年底,已顺利就业学生570名,占毕业生数的86%,就业主要方向以制造业、民营企业、服务业为主,学生自主创业占2.6%。

2.调整教学计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知识和基础职能教育,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并重,重点突出专业与综合能力训练,减少理论课,鼓励和推广案例教学,增强实用性内容。

3.落实教师岗位责任制。根据制定的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必须根据高职要求,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行设计,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目标要求分解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使教师成为培养高职人才的单体设计者、过程执行者和质量保证者。

4.创新教学与学生管理模式。管理的重点以教学过程为主,一是教学过程的管理由教学部、教研室、任课教师为主,学生处、年段委员会参与管理;二是各类数据统计,教务、学务的数据归教务处负责,学生的自然情况归学生处负责;三是把两类数据集中在教务处数据库,及时把握动态,解决问题。

【获省自考办批准为自考主考学校】 5月,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批准华厦职业学院为自考主考学校,开考专业包括秘书、电子商务、外贸英语、计算机网络4个专业(均为专科)。省自考办还要求华厦学院做好以上专业生源的组织与发动,开展社会助学辅导活动,组织与实施实践性环节考核,参与毕业生审核等项工作。

【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 7月,华厦学院成立会计模拟、电工基础和单片机3个实验室,至此,实验室总数达19个,总投资超过530万元。实验室的建设和规模在福建省民办高校中名列前茅,基本满足学生进行课程实验的需求。

【完成新校区建设规划立项】 8月,华厦学院集美新校区建设规划获准立项。新校区由华厦职业学院和厦门职业中心校组成,总用地面积600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包括教学用房、实训基地、图书馆、行政用房,活动中心、体育设施、附属用房等。总投资估算39464万元。资金由华厦学院原有土地房产转换和市财政、学院统筹解决。

【合作办学成果显著】 10月,华厦学院与美国伊利诺伊中心学院(简称ICC)签订合作交流协议。根据协议,此后两校将互换教师和学生,开展广泛的教育、教学交流,以达到“中美教育工作及学生在对方国家学习其文化及体验学术培训”的目的。通过合作交流,华厦学院可吸取美国职业教育的有益经验,促进职业技术课程的管理和实践。同时,华厦学院在ICC开设的“中国文化”、“汉语”、“中国经济与货币概论”等课程,满足了美方了解中国的需要。年底,华厦学院还与香港科技专业学院签订合作交流协议,拓展了学生专业深造、教师进修新领域。

【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全面启动】 10月,华厦学院全面启动创建“平安校园”工作。学院成立了创安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职明责实”的工作机制,提出“平安华厦大家共建,华厦平安人人共享”的创建口号。全院累计投入50多万元进行安全整改,构筑平安网络,修订、出台规章制度16项,顺利通过市政法委、市教育局的考评检查。

【第三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 12月,华厦学院第三届董事会第五次成员会议召开,蔡望怀董事长主持会议。会议听取了修改学院章程的意见及协商董事会成员调整事宜,决定增补林小雄、邹学潮、乔红军为董事,推举林小雄为副董事长,并批准庄威、桂其明、徐楚炫辞去董事会董事职务的决定。

(陈明毅)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

【概况】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财政部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2002年1月。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董事会成员单位由财政部、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商务部、教育部、人事部、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厦门市人民政府、上海市财政局、厦门市财政局、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北京、上海、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等组成,董事会主席由财政部部长担任。学院位于厦门市环岛路南段,占地503亩,其设备先进的教学楼、学术报告厅、图书信息中心、各类公寓和活动中心等设施,可以满足高层次教学、科研、国际交流的要求,可同时容纳1000人在校学习培训,是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智能化、园林化校园。2004年11月学院正式投入运行后,主要从事高层次的在职专业后续培训工作,开展以会计审计、财政税收、经济管理为主的高层次培训,并坚持后续教育与学位教育相结合。

2005年,学院按照稳步前进的思路,教学培训工作逐步展开,取得了超过预期的培训规模和培训效果。同时,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与厦门大学合作开展中国首批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研究生教育。

【两教授受聘任省人民政府经济顾问】 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整合原有的相关顾问机构,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团”。顾问团由新聘和续聘的专家组成,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院长邓力平教授与陈明森教授再次入榜,担任省人民政府经济顾问。

【联合培养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3月25日,厦门大学与厦门国家会计学院联合培养MPAcc研究生班开学典礼在国家会计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财政部王军副部长出席开学典礼。该研究生班首次招收学员150名,这是中国首批MPAcc教育学员。MPAcc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第十三个实践型专业学位。

【邓力平院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的选拔工作作为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摆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年内,经财政部推荐,国务院批准,邓力平院长获2004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以表彰他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职业后续教育取得可喜成绩】 2005年,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先后举办由财政部各司局、中注协、中国会计学会、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财政厅等委托的有关培训班以及全国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培训班、国资委国有企业总会计师岗位培训班、人事部公务员面试考官培训班、总装备部总会计师岗位培训班、中国证券协会审计业务培训班等。学院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根据社会需求,积极为相关会议在本院的举办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全年共举办培训班及各种会议334期,参加总人数30137人次,超额完成年度教学培训目标。

【对外合作办学取得新进展】 年内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对外合作办学工作有新进展。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新西兰国立理工学院、日本甲南大学等均派教师来校讲学或回访;与新西兰国立理工学院签署合作协议;11月,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就合作举办国内高级公务员培训班事宜进行洽谈;继续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加拿大圣玛丽大学等境外院校探讨合作举办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或金融学硕士等的可行性。

【积极拓展涉台培训业务】 2005年,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利用地处海峡西岸的区位优势,积极采取措施拓展涉台培训业务,加强对台学术交流。一是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报道。4月22日,香港《文汇报》记者就学院在促进两岸合作交流方面所做的努力,专门采访邓力平院长,并作了《厦门会计学院促两岸合作交流》的专题报道。同时,学院网站对本院与台湾有关学术交流方面的信息进行重点报道。二是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互派访问学者等活动加强沟通协商,拓宽渠道,为实质性开展涉台培训奠定基础。

【制定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 年内,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十一五”发展规划,学院将坚持“打基础、创特色、争一流”的发展目标,积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会计研究和管理机构开展合作交流,注重面向经济特区、面向中西部、面向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面向国际和港澳台,力争将学院建成在国内得到公认,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专门从事培养和培训注册会计师、总会计师和高层次财税干部等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培训基地。(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