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会调查

民生问题

【厦门消费环境调查】 本次调查由《厦门日报》组织开展,共回收调查问卷1656份,其中有效问卷1552份。

1.总体环境。对“厦门当前总体消费环境满意度”的问题上,有160名消费者选择“非常满意”,1008名消费者选择“比较满意”,两者相加占总数的75.2%,另有21.6%的消费者选择“一般”,仅有不足3%的消费者选择“比较不满意”,而没有一名消费者选择“非常不满意”。不过,在对“过去两年厦门消费环境发展满意度”的问题上,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消费者略有下降,为66.4%。分析认为,近两年,厦门正在从偏安一隅的温馨小城向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商业零售卖场发展迅速,竞争激烈,消费环境变化剧烈,容易形成一些消费心理预期的落差,这是这一项数值略低的重要原因。整体来说,厦门消费环境仍在不断提升中。在对“未来厦门消费环境改善的信心”调查上,近80%的消费者均选择“有信心”,其中32%的人选择“非常有信心”。

2.商品质量。日用品、家用电器、IT数码产品、服装的质量满意度较高,而保健品、化妆品、首饰手表、装饰装修的质量满意度最低。其中,对日用品表示满意的消费者达54.6%,不满意的仅为8.2%;而对保健品表示满意的仅为4.6%,不满意的达45.9%。不少商品呈现出满意与不满意都较高的“争议”局面,例如酒饮,有28.8%的消费者表达了不满情绪,但也有18.5%的消费者对其表示满意。另外,还有一些商品未受关注,如宠物食品和用品,表示满意及不满的人都很少。

3.服务质量。厦门人对邮政服务、金融服务、休闲娱乐的满意度最高,其中邮政的满意度达到43.2%,不满意度为3.6%;对医疗服务、装饰装修、物业管理的满意度最低,超过36%的消费者对装饰装修表示了不满,只有不到8%的消费者表示满意。争议最大的行业是餐饮服务、电信服务及交通运输。以餐饮服务为例,其在“满意”的排行榜上位居第四,有23.2%的消费者表示满意,但同时又在“不满意”的排行榜上位居第三,有24.2%的消费者表示不满。

4.维权环境。有23.2%的消费者表示,过去一年从未遭遇到消费权益被侵害的情况,有72.6%的消费者则表示“偶尔会遇到”,仅有3.7%的消费者宣称“经常遇到”。在消费权益收到侵害后,消费者首选的三种应对方式是:立刻向现场负责人投诉、向工商局12315投诉和告诫他人不要购买,而他们认为最有效果的三种方式依次是:向工商局12315投诉、立刻向现场负责人投诉和向媒体要求曝光。这一调查结果显示,厦门的维权环境良好,政府部门、商家、媒体均受到消费者信赖。对侵权行为,消费者关注率最高的项目是虚假宣传和霸王条款,并将消费者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法制不健全以及企业商业道德缺失,认为保障消费者消费安全的责任应该由企业及法制部门共同承担,这说明消费者普遍认为“消费环境依靠法制建设”。

5.维权意识。参与本次调查的男性与女性读者比例为100:106,参照厦门市人口男女比例(107:100)来看,女性参与者的比例高出13%,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关注消费权益,这与女性比男性更多操持家务、执行日常消费有关。此外,参与调查的消费者学历也偏高,大专以上学历的读者超过总问卷人数的60%,即使考虑到本报读者群学历较高的因素,仍然偏高,这说明受教育程度高的消费者更注重自己的权益保护。同时,25~35年龄段的消费者最多,占总调查人数的44.3%,这也说明,年轻一代更关注自己的权益。在消费者维权意识上,48.9%的消费者表示出现问题马上会想到维权,45.8%的消费者选择在大额消费时才维权,仅有5%的消费者表示出现问题后“不知道怎么办”。不过,在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了解上,仅有3.6%的消费者表示“非常了解”,选择“一般”的人超过55%,还有12.9%的人表示“不了解”。可见,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虽然提高,但对法规的了解并不够。

6.广告宣传。最受消费者信任的广告来自家电、数码IT、通信产品以及电信服务两大领域,分别有40%和34.5%的受调查消费者对这两大领域的广告表示信任。而医疗保健、化妆品、婚介三大行业的广告被认为是“最不可信”的,有高达70%的消费者对医疗保健广告表示不信任,有39%的消费者对化妆品广告表示不信任,还有27.3%的消费者对婚介广告表示不信任。(来源:《厦门日报》2006-03-15)

【厦门市住房问题调查】 本次调查由集美大学房地产发展研究所组织实施,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6份(其中农村部分回收200份,城市部分回收736份)。

1.住房问题位居城乡居民关注的民生问题的第一位。近年来,民间将住房、医疗和教育称为新三座大山。厦门近六成的被调查对象把“住房”问题放在城乡居民关注的民生问题的第一位,其中城市居民对住房问题的关注度高于农村居民。三大民生问题城乡居民的排序为城市居民:住房、医疗、教育;农村居民为:教育、住房、医疗。而“交通问题”和“社会治安”问题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继住房、医疗、教育之后关注的第四和第五大民生问题。

2.居住状况不佳,居住条件有待改善。从调查结果看,只有40%城市居民较好地解决了住房问题,而其余60%的城市居民租房住,或与父母亲友同住或住单位分配房。从住房面积来看,50平方米以下为12.5%,50~70平方米为18.8%,70~90平方米为20.8%,90~110平方米为19.7%,110~130平方米为11.2%,130平方米以上为17%。从总体上看,52.1%的被调查者家庭住房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这其中有31.3%家庭居民住房面积在70平方米以下。

3.家庭住房消费支出偏高,但半数家庭尚能承受。2005年厦门家庭购房均值支出为205636.11元,比上年下降了11.87%。在问及“您用于住房总体支出的可承受程度”时,52%的家庭表示“基本能承受”,14%表示“完全能承受”,17%表示“不能承受”。调查显示,有91.1%的人购房用了按揭。其中,月供占月收入0~20%的有42%,月供占月收入20%~50%的有40%,月供占月收入50%以上的达到18%。2005年11月厦门的商品房销售价为6314元/平方米,假设购买厦门岛内楼市的主力户型12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也要75.76万元,房价收入比达到14.54:1,这个房价收入比意味着厦门人为了买一套房子,全家不吃不喝要近15年才能实现。而且,还包括装修的费用。对住房按揭支出可承受程度:完全不能承受15.2%,基本能承受65.4%,完全能承受19.4%。

4.住房状况不同的阶层对住房支出的承受能力不同,呈现出现有住房状况越好的阶层对住房支出的承受能力越强,现有住房状况越差的阶层对住房支出的承受能力越弱。“完全不能承受月供”的住户随着现有住房面积的减小而增多;对住房总支出的承受能力最弱的是没有住房的群体,有三套以上住房的群体对住房总支出的承受能力最好。大部分能够承受住房支出(主要取决于房价)的阶层都已解决住房问题,而急需解决住房问题的群体难于承受目前房价基础上的住房支出。

5.城乡居民家庭对住房质量的评价。据统计,2002年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商品房买卖纠纷案件288件,2003年猛增到501件,增加了约74%,2004年达到502件。购房消费者对商品房最不满意的就是质量问题,此类投诉占到了有关房地产投诉的两成。2004年,厦门市有关房地产的投诉中,房屋质量、营销合同、计量和价格问题分列前四位。2003年,市消费者委员会共接到617件房地产投诉,其中质量方面的投诉343件,主要问题是:房屋漏水、渗水、墙体长毛、裂缝、管道渗漏、防震性不达标等。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家庭对住房质量评价很不满意的占7%,不满意的占17%,满意的占22%,认为一般的占48%,其他占6%。

6.七成市民认为住房费用支出的增长远远高于收入的增长。接受调查者认为住房费用增长高于收入增长的占71%、费用增长与收入的增长差不多的占20%、住房费用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占9%。而国内一调查机构对全国37个主要城市的商品房价格进行排行,发现厦门的平均房价在全国排第八位,位于广州之后,然而人均收入排名第九位(广州的人均收入排名第三位),由此可见厦门的房价与厦门人的消费能力是不协调的。

7.市民中90%以上认为房价偏高。2002年至2004年,厦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7.2%、9.8%、11.8%;同期住房价格上涨率分别为15.5%、17.2%、19%,分别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高8.3%、7.4%、7.2%。据统计2005年厦门的房价均价上涨15.28%,而且厦门本地人已取代外地人成为厦门购房的主体。近年来厦门房价持续飙升,与居民的购买力渐行渐远,认为房价太高无法接受的占71%,认为房价偏高但还能接受的占23%,认为比较合理的占6%。

(节选自《厦门社会与发展》2006-09)

【住宅商品房消费者满意度调查】 本次调查由厦门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组织实施。主要针对2000年至2003年购买自住型商品房的消费者,共发出调查样本1200份。

1.对商品房价格的期望值。超过一半的消费者认为厦门市的房价在3000~5000千元每平方米(建筑面)较为合理。其中认为3000~4000元每平方米较为合理的占34%,认为4000~5000元每平方米较为合理的占35.3%,认为3000元每平方米以下的占13.8%,认为8000元以上的仅为1%。另外,认为未来一年内房价稳中有升的消费者所占比重较大。调查显示:有61%的消费者认为厦门市房价在未来一年内将继续上涨,但涨幅趋缓。

2.对所购买的商品房满意度。在4个区调查的样本中,选择“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样本分别为:思明区87.4%、湖里区88%、同安区78.5%、海沧区71%。其中在小区的交通环境、商业环境、绿化和景观、公共设施、停车场、楼内电梯等满意度的调查中,基本上五成到八成的消费者表示满意。另外,在小区车库的产权的归属调查中,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应“谁购买谁拥有”,调查结果中认为小区车库产权“谁购买谁拥有”的消费者占51%;认为归全体业主所有的占26%;认为按合同约定的占20%;另有3%的消费者认为应归开发商或物业所有或觉得说不清楚。

3.对工程质量的满意度。在管线质量、门窗质量、墙体质量以及水、电、气供应和房屋建筑的节能效果等5方面的调查中,消费者对管线质量、墙体质量以及水、电、气供应较为满意。其中,对管线质量表示“比较满意”及以上的达91%;对墙体质量表示“比较满意”及以上的达85.5%;对水、电、气供应表示“比较满意”及以上的达92.1%。消费者对门窗质量的满意度略低,表示“比较满意”及以上的有67.5%,而大多消费者对房屋建筑的节能效果表示“不清楚或不适用”。

4.对房屋质量、管理或服务方面的满意度。有43.3%的消费者没有遇到过质量、管理、服务方面的问题;37.4%的消费者遇到过,且投诉或反映过情况;19.3%的消费者遇到过,但没投诉或反映过情况。据了解,消费者在买房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房屋质量、小区管理和物业收费。其中,24.5%消费者遇到过房屋质量问题;39.3%遇到过小区管理方面的问题;38.1%消费者遇到过物业收费问题。另18.8%消费者遇到过售后服务的问题;16.6%遇到过面积测量的问题;23.7%消费者遇到过广告宣传、规划设计变更或合同签订等问题。

在调查中,消费者也对目前商品房消费领域也提出了几点建议:72.7%的消费者建议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43.9%的被调查者建议进一步细化售房合同文本的相关条款;65.3%的被调查者建议建立房地产咨询、监督、投诉处理的专门机构;63.7%的消费者建议制定出台相应的“三包”规定。

(来源:海峡网2007-01-20)

·相关链接·

2006年,全市商品居住用房共销售26977套,面积319万平方米。其中,厦门本地人购房11077套,面积138万平方米,分别占总量的41%、43%;外地人购买居住用房15901套,面积181万平方米,分别占总量的59%、57%。在外地的购房人群中,福建省内的购房者占居住用房面积总销量的39%;福建省外的购房者占面积总销量的13%;境外购房人占面积总销量的5%。从不同购房人群的购房均价上看,厦门本地人购买居住用房均价为6578元/平方米;外地人购房均价为6826元/平方米。在外地人的购房人群中,境外人士购房均价最高,每平方米均价8124元,外省市人购房均价最低,均价每平方米6050元。

【厦门酒类市场调查】 本次调查由《厦门商报》记者进行。调查显示,由于厦门酒类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环境好,以至于不论是国外洋酒,还是国内白酒、葡萄酒、啤酒等知名品牌都十分看重厦门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厦门酒类销售总额达10亿多元,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啤酒销量约13万吨,排在第一位;其次是白酒,约1万多吨;葡萄酒(包括洋酒)7000多吨;黄酒则在1000吨左右。

1.白酒。2005年,厦门白酒市场上,以“茅五剑(茅台、五粮液、剑南春)”为首的高端品牌最为畅销,五粮液、茅台酒经常脱销断货,虽然年底提价10%以上,年销售额仍保持了20%以上增幅。中档品牌销售情况也很看好,地产丹凤佳酿,销售增长近一倍。外埠的百年皖酒、金六福、浏阳河、古井贡等销售明显趋好,市场快速增长,占据厦门中档市场主导地位。新品古绵纯、现代人等也加大了市场开拓力度,有后来居上之势。低端品牌虽然受到2006年税改的影响,地产的丹凤米酒、特丹高粱酒,五粮液的尖庄酒,剑南春的绵竹酒、红星二锅头等销量仍有上升。

2.葡萄酒。近年来,随着健康饮酒的消费观念日益深入,国产品牌葡萄酒和洋酒销量逐步上升。2005年,国产葡萄酒销量突破5000吨,年增长20%左右。其中,中高档葡萄酒,如张裕、长城、王朝为首的一线品牌占据厦门65%的主要市场份额。新天、香格里拉·藏秘、威龙、云南红、西夏王、丰收、当然干红等10多个二线品牌则拥有20%的市场。

3.洋酒。洋酒品牌以“芝华士、轩尼诗、马爹利、人头马、百龄坛、黑牌”等为首,销量相当惊人。特别是在一年的几大节日来临前夕,每天都有价值上千万元以上的集装箱洋酒货柜在厦门码头排队卸货。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厦门洋酒销量年增幅30%以上,名列全国前茅。

4.啤酒。随着青啤、燕京、华润通过一揽子的收购计划,成功进入厦门市场以来,以及2005年雪津被比利时英博集团并购等,从而改变了福建乃至厦门啤酒市场格局,如今厦门啤市日渐凸显了青啤、燕京、华润与英博的“四国演义”。雪津、青啤、惠泉等3家占据厦门啤市80%的市场份额,其中以雪津上升势头最猛,销量占35%。而以百威、喜力、蓝带、嘉士伯、科罗娜、朝日等为主的洋啤酒则大部分走红在夜总会、酒吧、酒楼等高端场所,市场份额不大,大约10%之间。而2005年由于气候比往年异常偏暖,使厦门啤市旺季比往年延长近两个月,啤酒消费淡季不淡,市场增长约在5%左右。

(来源:厦门网2007-03-02)

【上班族午餐调查】 此项调查由“在厦门网”组织开展,共收到523份有效问卷。

1.送餐数量。约有47.02%的上班族中午选择外出就餐,31.50%选择预订外卖,二者加起来近8成,只有4.17%的人选择自带便当,单位食堂等其他形式有17.30%。虽然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上班地点之远相比,厦门人上班地点距家往往不超过40分钟路程,但大多数人的工作午餐仍以在外就餐为主。而在厦门拥有60万的职业人,分布在政府机构、公司企业、办事处等。即使有的单位食堂供应午饭,每天仍有近20万份的送餐需求。

2.午餐时间。有90%的职业人会在60分钟内解决自己的工作午餐,其中60%会在30分钟内解决午餐,真正地体现午餐流行的通俗说法——“快餐”。“快餐”是上世纪80年代的泊来语,港台一带译作速食、即食等,目前已经深深地渗入职业人平常的工作生活当中。从就餐的时间快慢可反映出现代职业人工作节奏的快速,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职场中人的工作压力。很多被调查对象表示,只有通过压缩就餐时间来争取更多休息的时间。

3.送餐速度。只有2.38%的上班族对午餐菜肴质量和送餐准时性都很满意,约23.81%的人认为菜肴质量和送餐准时性一般,绝大部分人对外卖的菜肴质量和送餐的准时性表示不满。其中25%的人认为送餐不及时是最大问题。一顿午餐的价格一般只要10元钱左右,如果送餐,加钱太多客户不接受,太少经营者亏本。而且一个送餐员工中午只能送三四十份外卖,经常应付不过来,多请人手成本又太高,难以平衡。而厦门餐饮市场又缺少专业配送公司。

4.菜肴质量。63.10%的职业人士认为午餐的菜肴质量是首要改进项目,而选择降低菜肴价格、保证送餐准时、优化订餐方式的分别占11.90%、14.29%、10.71%。相对菜肴的可口美味来说,其他方面的需求可以退而求其次。消费者反映菜肴质量不高的主要问题其实就是盒饭常常会出现“老三样”,时间一长便容易让人失去胃口。对于消费者的抱怨,不少餐饮店也表示很无奈,他们抱怨说,即使每天能提供40多种菜式,顾客吃久了也会觉得烦腻,而且众口难调,为菜样翻新真是伤透脑筋。

5.订餐方式。在“您认为最理想的午餐订餐方式”调查上,有32.74%的人希望了解餐馆资料后用电话订餐,但分别有20.24%、25%的人希望通过网络渠道获得店家资料,然后进行直接从网上订餐或电话订餐,还有22.02%的职业人希望以其他的方式订餐。由于职业人本身的工作性质,他们接触网络媒体比较方便,也是率先接受并使用网络购物的群体。目前全国最大的送餐企业丽华就是依靠网络迅速扩展业务,达到2亿元年营业额的。搜索厦门饮食类网站,可查询到几十家餐饮店包括送餐范围在内的详细情况。据悉,厦门的网络订餐也曾一度兴起,但终因送餐瓶颈及网上支付等问题难以解决,至今尚未形成气候。

(来源:《厦门晚报》2005-08-01)

【厦门农村合作医疗调查】 本次调查由市卫生局、农工党厦门市委、集美大学联合开展,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17份)。

厦门1998年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2004年起建立由政府提供资金保障、保险公司进行理赔与风险管理、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监督执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查结果显示,厦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其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参合率高达96%以上,走在了全国其他地区前面。

1.财政拨付及时足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范围之内,并不断增加投入,确保了农村合作医疗有可靠的资金来源,农村低保户等困难群体其本人应缴的部分也由政府部门一并缴纳。

2.86.5%农民家庭愿继续参合。在合作医疗试点初期,要想动员农民参合常需要入户3次以上。如今很多农民已经受益或者看到他人受益,逐渐减少甚至解除了原有的疑惑和不信任感,基层筹资难度开始降低。有86.5%的农民家庭表示愿意下一年继续参加,10.6%的家庭目前还拿不定主意,只有2.2%的农民表示不愿意参加。

3.参合农民住院服务利用率提高。22.8%的调查家庭获得了医疗费补偿,其中15.3%的调查家庭获得了住院费补偿,70.6%的调查户听说过其他人报销过医药费,参合农民的医疗服务利用率有所提高,特别是住院服务利用率明显提高,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住院费用的总和报销率在25%左右。

4.引入商业保险。几年前,厦门一些区(县)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在全国率先委托保险公司进行管理,2004年,市卫生局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委托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厦门分公司对各区合作医疗进行统一整合、理赔、管理与服务,借助商业保险公司在保险市场运作中的成功经验,降低制度管理与运行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此管理方式被认为创新了中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营模式。

5.引入管理软件,解决报销难问题。目前,厦门委托有关科研机构研制了一套合作医疗管理软件(农保卡)并投入试运行,在集美等区推出了即时报销系统。农民发生医疗费用后,在医院收费处缴清费用后当场可以直接到另外一个窗口报销医疗费用,以解除农民报销手续麻烦的现象。

在对岛外四个区的调查中发现,仍有部分农民是被动地参合,积极性不太高。调查显示,25.6%的农民认为参加合作医疗是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34.8%的农民认为看到周围的人都参加了、自己也就跟了进来,有24.1%的农民表示“无所谓”,42.6%的农民认为参合是为了报销或者减免部分医疗费用、抵御可能面临的疾病风险。农民较弱的疾病风险意识和参合的随意性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调查,当前厦门市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依次是:就业问题(有活干)71.8%、子女上学68.23%、社会治安22.74%、六合彩的危害55.3%、红白喜事35.24%、修建住宅35.23%、医疗卫生保障20.35%、其他1.3%。在这8个问题中,“医疗卫生保障”列第7位仅高于“其他”。这说明在收入不太高并且不太稳定的情况下,农民没有把医疗作为眼下最为关心的问题。

调查中发现,20.4%的农民认为家里人身体好好的,最近几年没有到医院,根本没有必要一年花上50~60元参加合作医疗,因此对合作医疗积极性不高。而目前农村合作医疗的承保方是保险公司,由于其商业性质,可能出现农民在申请理赔时被扣除各种费用,实际理赔额在总费用中所占比例并不高的问题。因此,有29.1%的农民表示参合“实际报销比例太低,甚至解决不了具体问题”。一些参保农民还反映,保险公司承诺对一年里没有发生医疗报销的农民给予免费体检一次的承诺也没兑现。

在厦门岛外农村,农民家里离最近医疗点在3公里以内的达到97.9%,农民卫生资源可得性远远高于全国其他农村地区。但是,村级卫生服务机构就占75.7%以上。3公里以内能够到达县市医院的仅占3.2%。这些乡村医疗点大多为私营,普遍规模小、设备简陋、药品种类少、卫生条件较差。一些农民常因在卫生所接受较低水平的医疗服务,把小病拖延成大病,耽误了有效的治疗时间。即便是得了大病,农民多到区级以上大医院看病,乡镇卫生院在农民眼里不是缺乏应有的治疗设备、就是医生水平不够,导致乡镇卫生院大楼“门庭冷落”、患者寥寥无几。

参合农民在二级以上医院住院赔付30%,在乡镇卫生院赔付40%。由于后者技术力量较差,加上与前者住院赔付仅10%的差距,农民到乡镇卫生院住院的几乎为零,而到二级以上医院住院所需的医疗费用又是许多农民难以负担的,赔付30%远远不够。

(来源:海峡网2006-10-28)

【市民“打的难”调查】 本次调查由《厦门日报》记者进行,共分发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0份。

1.每周打的次数。每周打的10次以上16人,5~10次34人,5次以内100人。在问到在什么情形下出门打的时,回答事情紧急72人,带东西太多36人,上下班28人,出门娱乐14人。

2.遭遇拒载的情况。74%的市民曾遭到出租车司机拒载,26%的市民表示没有遭遇过。市民遭遇拒载的原因,目的地太偏10人,路程太远或太近6人,交通堵塞32人,司机交接班102人。

3.打的难给市民造成影响。每次打的大概等多长时间,回答20分钟以上16人,10~20分钟30人,5~10分钟64人,5分钟以内40人。104人觉得现在出门打的难,46人认为不难。31%的市民认为打的难对出行造成了影响,60%的市民认为有一些影响,9%认为没有影响。

4.司机交接班时打的难成为市民反映的焦点。关于最难打的时段,有76人认为17:30~19:00,40人认为16:00~17:30,34人认为7:30~9:00。而17:30~19:00正是下班高峰,导致了打的难。而司机交接班正好也在16:00~17:30,更加使得“一车难求”。

5.关于厦门现有出租车数量,认为远远不够的有20人,认为稍嫌不够的88人,认为数量刚好的36人,认为太多的6人。关于打的难的原因,有42人认为是出租车管理不好,76人归咎于交通太拥堵,他们认为正是因为交通不好,很多司机才会在高峰期绕繁华路段而行,甚至拒载。另有32人则认为是出租车太少。

(来源:《厦门日报》2006-11-05)

【厦门农民工生存环境调查】 本次调查由《厦门日报》与思明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调查对象为思明区辖境的农民工,以及部分企业主或雇主等。其中接受调查的农民工1199人,男性占49.1%;女性占50.9%。

1.农民工总体状况。厦门市农民工以青壮年居多。其中处于17~36岁年龄段的占82%,37~46岁的占12%左右,17岁以下和47岁以上所占比重很小。农民工整体文化程度不高,以初中和高中(或中专)为主,约占80%左右;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6%,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2.2%。农民工一半以上来自福建省内。来自省外的农民工以江西为最多,占11.9%,其余地区以四川、安徽、河南、湖北、贵州省的较多,但所占比例均不超过10%。这两三年来厦的农民工似乎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受访对象中有70.3%的人是在2000~2005年间来厦门的。

2.农民工生活状况。超过一半的农民工是与亲人一同来厦的。在回答“您在厦门的家庭状况”这一问题中,夫妻一起来的或者与长辈和兄弟姐妹同来的占了53%。这与上世纪80年代农民工一般是孤身一人外出打工的情况有所不同。农民工整个家庭迁移到城市,心理上、情感上有所依托,能过上比较稳定的生活,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活费用的急剧增加。从调查数据看,超过半数的农民工以租房为主,用人单位解决住房的只有三分之一左右。住亲友家、自建简易房和自购房的比例很小。这几年,城市房价飞涨,房租也跟着水涨船高,这无形中提高了打工成本。在厦农民工的收入以2005年为准,59.4%的农民工的年收入在6001~12000元之间,年平均收入约为12920元。62.3%的农民工当前月平均收入在501~1000元之间,总体月平均收入约为1076元。在回答“在厦门务工经商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和困难”这一问题时,70.7%的农民工选择“城市生活开销大”,69.7%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缺乏专业技术”,另有43%的农民工认为“缺乏外出经验”。据分析,大多数农民工每月的实际开销在500~600元之间。在工资不见增长的情况下,生活费用上涨使农民工进城打工的收益大为降低。当然,专业技术缺乏是制约农民工向高报酬行业和岗位流动的最大障碍,低技术导致低收入,而低收入反过来又制约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如此恶性循环,使农民工难以摆脱困境。而据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厦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人均工资达1881元。如果考虑到职工还有加班费等其他收入的因素,那么农民工和城镇在岗职工的实际工资水平可能相差近一倍。

调查数据还显示,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十分贫乏、单调,平时休闲方式主要为看电视,占75.6%,仅有8.8%的农民工以参加学习培训作为休闲方式。

3.农民工就业状况。49.3%的农民工认为当前就业环境和前几年差不多,另有32.9%的农民工认为厦门的就业环境有改善,认为变差的只有8.8%。

就业渠道。99%的农民工是依托亲戚、老乡介绍,或是自己看广告、参加招聘会等自发方式就业,有组织的外出就业很少,“社区街道介绍”和“家乡政府组织”的分别只有0.5%和0.3%。

劳动强度。80%以上的农民工对当前从事工作的劳累程度觉得可以接受,另外17.3%的人感觉累。调查发现,农民工工作时间最少的为3小时,最多为20小时,平均值为9.3个小时。其中,60%以上的农民工每天工作8~10个小时。44%的农民工有法定休息日,而回答“没有”或者“不够”的分别占31.1%和24.9%。

合同签订情况。被调查的农民工中,有70%以上签订了劳动合同,“没有签订”或“从未受雇”的占29.8%。在针对企业雇主的调查中发现,只有三成的企业一经招聘即签订劳动合同,52%的企业要看工人的工作情况或是在工人的要求下才决定是否签订合同,“基本不签订”的企业占8.5%。

权益维护。57%的人在工作中遇到被侵害、侮辱、歧视等情况很不愉快时,都是“找同乡或者朋友商量或者解决”,53%则“找家里人商量或者解决”,很少有人求助报纸、电视等媒体或者老板。

4.农民工学习培训情况。具有专业技术的农民工偏少。62.9%的农民工没有专业技术证书,有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证书的农民工人数成递减趋势,分别占20.6%、13.5%和3%,多数在找工作过程遭遇了资质门槛。另一方面,农民工参加技能学习培训情况并不理想,多数人未经过正式学习培训。但参加者对学习培训认可度较高。调查显示,参加过技能学习培训的481人中,80.2%的人认为学习培训帮助较大,认为帮助不大或者无帮助仅占19.8%。大多数农民工意识到技能学习培训的重要性,80%以上的人认为技能学习培训对自己有较大的帮助。农民工技能学习的方式以自学为主,占66.7%,找同事或朋友的占59.2%,而接受正式学习培训的人仅占27.6%。培训费用问题仍是农民工参加学习培训的首要考虑因素。而很多农民工收入不高,自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很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调查结果看,有近四成的农民工表示“不愿自费参加”。对于自费学习培训能够接受的费用标准,农民工平均愿意出资的额度约150元。

调查发现,企业雇主对学习培训支持力度不容乐观。在对196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对本单位农民工参加学习培训提供支持的形式包括准许请假、组织参加学习培训、调整工作时间等,但45%的企业只允许农民工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另外,企业雇主对农民工学习培训激励效应不强,只有24.6%的企业在员工参加培训有效果时,会给予待遇或者职位上的提升,而68.3%的企业则“要考虑企业和个人的具体情况确定”。

5.农民工对城市的看法和未来归宿意愿。六成农民工觉得城市工作生活压力大,其中认为压力很大的23%,比较大38%,一般37%,认为轻松的只有2%。七成农民工觉得自己在城市工作生活得不错,其中认为很好的9%,还好的62%,不很好23%,不好6%。尽管在城市工作生活压力大,大部分农民工仍觉得城市好,想留在城市发展、定居,成为城市一员的占67%,赚钱或学到技术后回家乡生活的占26%,无所谓的占7%。当问及是什么原因促使农民工留城时,表示“为了下一代”的占42%,向往城市和赚钱容易各占20%,为实现自己的抱负11%,其他7%。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回流农村的主要原因是现有户籍制度所致。调查显示,在促使农民工回老家的各种因素中,户口无法解决的占32%,收入太低占17%,文化程度太低,在城市不好发展占14%,老家有妻儿老小要照顾占12%,感觉和城里人不平等,受歧视占5%。农民工对未来归宿意愿的调查结果显示,16~45岁的农民工更希望能留在城市里,而46岁以上的农民工因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年龄较大,就业困难,留城意愿并不像其他年龄段那么明显。

(来源:海峡网2007-01-08、01-16、01-22)

【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由青红网发起,共收集问卷资料120份,受访者男性90人,女性30人。26岁~45岁的青壮年占受访者的三分之二。

1.收入状况。厦门农民工的工资在1000元及1000元以下的占调查对象的88.7%,其中月平均工资为1000元左右的占30.7%,1000元以下占58%,1000~1500元的占22%,1500~2000元的占12%,2000元以上的占8%。调查中发现,厦门市农民工一个月的平均收入是1365元,一年的平均总收入是16275元,月均收入比厦门市职工工资水平低516元。

2.工作性质。72.5%受访者为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由于文化程度偏低,进城后多数农民工担任的是劳动强度大而且危险性高的工作。在文化程度方面,农民工以初中水平的居多,占50%;未读书或小学程度的占22.5%,中专(含技校、职高)的占7.5%,普通高中占11.7%,而拥有高等学历的只占8.3%。在所调查的120名农民工中,当小工的最多,有47名,其次是工地上的技术工有36名,再次是环卫工人和保安。其他职业包括保姆、个体服务员、工人等等,还有个别担任一些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如工程师、管理者、摄影师、主管、助理等等。总的来说,厦门农民工以从事第二及第三产业为主,一天平均工作9.27个小时。半数以上为临时工。当被问及是否与所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55%的人回答没有;问及原因时,78.7%的人并没有选择选项中的“单位不给签”、“手续没办好”、“不想签,嫌麻烦”,而是选择“其他”。在社会保障方面,42%的人办理了社会保险,38%的人办理了医疗保险。调查还显示,他们一个月的休假天数仅为2.79天,37.5%的人一个月中一天假期也没有。高强度的工作与其所享受的社会福利不成正比。

3.生活质量。个人月支出23%的人在400元以下,34%的人在450~700元之间。只有12%的人在1200元以上。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之中,个人平均月支出是726元,比厦门城市居民月支出将近少900元。当问及厦门生活消费品的价格情况时,71.4%的人认为偏高,28.6%的人认为可以接受。在平时的支出中,最多的一项按顺序排列分别是食物、租房、衣服、通讯、交通。可见,他们的生活水平基本上处于温饱状态。当问及休闲时间主要从事哪些活动时,选择看电视看录像的最多,占60%;其次是睡觉,占40%;再次是读书看报占25%;有19.2%的人选择其他,这之中包括逛街,做家务等等。农民工认为自己的生活压力较大和很大的人分别占29.2%和22.5%,加起来超过了一半。

4.心理期望。对在厦门的生活,35.8%的农民工认为一般,35%的认为较满意。对于在厦门的工作是否满意,36.7%的人选择一般,33.3%的人选择较满意。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厦门的社会治安状况还好。关于在厦门的收入问题,30.8%的人认为不满意。33.3%的人认为一般。48.3%的人认为现在的生活与五年前相比较好一点,20%的人认为好许多。而对于五年后生活状况的估计,40%的人认为说不清,只有28.3%的人认为好一点,20%的人认为好许多。当问及如何评价现在的生活压力与以前、未来的生活压力时,20.8%的人认为与五年前相比生活压力小些,31.7%的人认为压力比较大;对于五年后的生活压力估计,27.5%的人认为压力会比较大,28.3%认为不清楚。在调查中,农民工普遍认为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孩子来厦门后没地方上学、缺少文化生活等等,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来源:《厦门日报》2006-08-31)

劳动就业

【厦门市基本单位调查】 2006年12月25日,市统计局公布了2005年度全市基本单位的调查情况。

1.制造业成第一就业大户。2005年末,全市法人单位的从业人员数(不包括个体)为119.8万人。从行业上看,制造业的从业人员最多,为645092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3.8%。其次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91900人,占32.7%。第三是建筑业从业人员,154242人,占12.9%。从就业人员比重或新增从业人员数看,制造业当之无愧成为厦门市的第一就业大户,提供了全市半数以上的就业岗位,并且占新增就业岗位的近四成。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达32.7%,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占全部新增从业人员的31.1%,成为扩大劳动力就业的另一主渠道。值得一提的是建筑业,伴随厦门加大基础建设力度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业的从业人员迅速增长,与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一普”)相比增长了13.6%,是各行业从业人员中增长最快的行业。

2.法人单位岛内占近八成。2005年末,全市共有法人单位26229家,产业活动单位30390家。与“一普”比较,法人单位数增加了3289家,增长了14.3%。从单位分布区域来看,全市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有近八成集中于岛内,其中,法人单位为20202家,占全部法人单位的77.0%;产业活动单位23113家,占全部产业单位的76.1%。从行业分布来看,数量分布最多的行业依次是:批发零售业10377家、制造业6681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261家,占全部产业单位的比重分别为34.1%、22.0%、7.4%。其中,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占的比重为83.8%。

3.私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2005年末,全市私营企业15326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58.4%,与“一普”相比,增长了15.3%;与2001年厦门市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以下简称“二普”)比较,单位数增加了6432家,增长了72.3%。就数量上看,私营企业已牢牢占据全市法人单位半壁以上江山,且比重逐年提高,呈现持续活跃态势。此外,国有、集体企业分别为2133家和833家,所占比重分别为8.1%和3.2%,近年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减少态势。

4.第三产业单位增加最多。2005年末,全市产业活动单位的三个产业比例为0.2:26.2:73.6。在新增的3294个产业活动单位中,第三产业最多,为2448个,占全部新增单位的近七成;第二产业的单位数量虽然比重只有26.2%,但在全市生产总值中比重占54.9%,产业优势十分明显。此外,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两者合计的比重较“一普”提高了1.3百分点,占到第三产业单位的41.5%。而作为厦门市努力培植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明显,2005年末达到621家,增长了26.2%,远高于全市产业活动单位的平均增幅,所占比重也进一步提高。

5.各区经济主体进一步明晰。通过近年来经济布局的调整,各区的经济主体进一步明晰,区域经济优势得到增加。2005年末,岛内法人单位的第三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占全市83.6%。其中,思明区新增的法人单位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湖里区第三产业的优势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区拥有我市半数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法人单位。岛外的经济布局以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为主,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48.2%(其中制造业占九成一)。集美、海沧重点发展以电子、机械、化工为主的优势制造业,其中集美区的制造业法人单位占全区法人单位的半数(49.2%);同安、翔安由于土地面积广阔,为厦门的工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两区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结合传统农业优势,形成以农副产品为主的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区域经济特色,2005年末,两区的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单位376个,占全市该行业总数的42.1%。

(来源:海峡网2006-12-26)

【厦门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由市劳动保障局就业服务中心与《厦门商报》联合开展。调查分析显示,2006年度厦门劳动力市场并没有出现“民工荒”,但岗位求人倍率从2005年度的0.83升至0.96,对于广大求职者而言是工作好找了待遇也提高了,而对一些企业而言“结构性招工难”依然存在。

1.劳动力市场供求趋于平稳。2006年通过厦门市劳动力市场招聘的岗位有572416个次,比上年同期增加5.9万个次,比增9.7%;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资源为596883人次,比同减少2.13万人次,下降5.43%;求职成功391732人次,求职成功率达到历史新高为65.63%,比上年同期增加5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厦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象仍然存在,但企业招聘的选择余地进一步缩小,因而求职成功数同比却有大幅升高。

2.结构性招工难问题仍然存在。按产业划分,在需求总人数572416人中,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人数为485943人,所占比重高达84.89%;而第二、三产业需求人数仅为85648人次和825人次。因此,在第三产业中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加之在本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下,企业用工的需求量持续增长,招工难现象日益凸显,许多企业在劳动力市场招不到工人,只得在外招工,故而在统计数据上第二产业需求人数比实际数据要少得多。这表明厦门结构性用工难即“技工荒”现象仍未彻底摆脱,劳动力市场上仍存“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现象。这一现象的背后凸显出一个问题是: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的低下已成为农民工就业的最大障碍,造成了劳动力的供需失衡。厦门许多企业也自觉提高了工资待遇,月薪平均要比2005年提高200元左右,并着力于改善工作环境,推出包食宿等服务。从实际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看,那些企业待遇较好、工作环境优良、企业文化浓郁、关心企业员工的“优质企业”,根本就不存在找不到人的问题。

3.女性比男性好找工作。在2006年度求职者中男性人数(365555人)明显要多于女性(231328人),但劳动力市场所提供的岗位,女性需求量(189905人)则大于男性需求量(156846人),从其求人倍率男性0.81和女性1.20看,即男性求职者是10人竞争8.1个岗位,而女性是10人竞争12个岗位,女性找工作容易些。尤其在服装、鞋帽、电子装配、服务等行业,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找到工作。一些用工量大的企业为了应对“招工难”,开始对员工的性别进行调整,如一些服装企业也有意招收、培训男缝纫工,发现效果不比女工差。根据调研,在以女工为主的企业,如将男女比率从1:10调整为1:5,则可增加4倍的求职人数。

4.年轻人就业比较容易。16~24岁的年轻人最受欢迎,占到总需求人数的79.94%;其次为25~34岁的求职者,但其需求量所占的比率也就13.48%。而对于45岁以上的求职者,市场需求只有0.06%,其求人倍率仅为0.26,即26个岗位就有100人来竞争。因此,对于有“招工难”的企业,应考虑把招工年龄限制适当放宽。如果企业把用工年龄从18岁放宽到40岁,则可增加3倍的求职人数。

5.私企个企用工量大。在厦门劳动力市场中,用工大户仍以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为主,用工量比重占到55.37%;其次为外商投资企业,为12.44%;再次为港、澳、台投资企业,占5.44%。而进入厦门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中,外来务工人员为566971,占求职者的94.99%。

6.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

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要求普遍不是很高。要求求职者只需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就占到需求人数的60.25%,连同高中文化程度(含职高、技校、中专生)的,共占到需求人数的93.93%,这也反映出厦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来源:海峡网2007-01-04)

【毕业生求职状况调查】 此次调查对象为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和华厦职业学院四所高校的148名学生,其中研究生占17%,本科生占46%,大专生占37%;所有受访学生中,本地生源占40%,外地生源占60%。

1.毕业之后选择找工作的人最多。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研究生、本科生和大专生分别为6%、15%和10%,有25%的同学考研的目的是因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为逃避现实的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他们认为取得更高的学历,或许大都可以找更好的工作。而很多高校毕业生在评估了深造与工作两条路的可行性之后,选择找工作这条路,其中研究生超过80%,本科生和大专生分别为65%、45%,究其原因,83%的同学觉得学历贬值太快,17%的同学担心自己考不上。另有10%左右的研究生和本科生,40%的大专生选择了两手准备,打算深造与工作同步进行。

2.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仍是毕业生的最爱。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4%认为有工作糊口就行,他们带有更多的目的性在找工作;30%要求专业对口,希望找到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31%希望待遇丰厚;35%希望今后有发展的空间。

有59.1%的研究生将机关事业单位作为自己工作的最佳归宿;而本科生则较为分散,他们中选择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比例大致相当,约为34%~44%之间;大专生的就业指向性最为明确,近八成(79.4%)大专生选择了外资企业作为目标;而研究生、本科生分别为四成多和三成多。相比较而言,毕业生大都排斥民营企业,认为这种企业的工作环境无法满足要求,而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也很低,研究生和大专生各为一成左右,本科生的比例更低,这说明毕业生还是在寻求一种安全平稳的生活方式。81.8%的研究生将“2000~4000元”作为他们的工资底线。相比而言,本科生和大专生的工资底线在2000元上下,其中58.1%的本科生要求“2000~4000元”,55.9%的专科生要求“1000~2000元”。约有一成五的大专生可以接受1000元以下的待遇。

3.找工作的方式多元化。在信息年代,毕业生找工作的方式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他们通过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源与工具,在茫茫的求职人潮中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工作。而这其中,人才交流市场(招聘会)仍是其中比重最大的部分,占67.8%。通过媒体招聘信息、学校推荐就业、关系介绍、劳动中介和其他方式就业的分别占51.3%、44.3%、42.6%、7.8%和15.7%。

4.六成六毕业生觉得工作难找。85.3%的大专生在求职时遇到过高学历门槛,而遇到高学历门槛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分别占四成和五成左右。认为自己“没遇到高学历门槛”的研究生为54.5%,而只有约四成的本科生、约一成的大专生表示没遇到高学历门槛。44.4%的人没有收到面试通知,26.3%的人面试了几次没有成功,19.2%的人成功进入一家公司,10.1%的人接到好多OFFER。经调查,18%的人认为工作很不好找,48%的人认为不大好找,32%的人认为还可以,只有2%的人认为很好找。

【厦门市旅游人力资源调查】 厦门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港口城市,旅游业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旅游总收入为210.67亿元,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为1.63万人。预计到2010年,厦门旅游总收入有望达到465亿元,旅游直接从业总人数将达到3.8万人。为此,厦门旅游培训中心开展此次调查。

1.厦门旅游人才现状。

学历结构:厦门旅游行业的整体学历结构偏低,73%为中等学历,20%为大专学历,本科以上学历仅占6%左右;旅游企业中,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学历结构也都呈现这种趋势;旅游企业管理层中,大中专学历比例为87%左右,本科学历为12%,硕士/研究生比例为0.8%。

年龄结构:80%以上的从业人员集中在25~35岁这个年龄段;企业高层主管中50%以上集中在26~45岁年龄段。

专业结构:从整体结构来看,专业化水平偏低。从业人员中旅游专业人数比例仅占总行业人数的28.6%;企业管理层中,具有旅游专业知识结构的人数也仅为管理层总人数的29%。

外语水平:旅游业从业人员具备大专以上外语水平者仅占行业总人数的14%,总比例偏低;而且语种结构单一,外语人员中英语专业人士占86%;日语专业人士占5%;德语、法语以及其他小语种专业人士均不足1%;而企业管理层也存在同样问题,具备大专外语水平者占管理层总人数的28%,其中,英语为24%左右,日语0.8%,其他语种几乎是空白;导游队伍中,外语导游占总导游人数的13%,其中,英语占7%,日语占4%,德语、法语分别占0.1%。

2.人力资源需求量。

厦门旅游企业管理层在未来2~3年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最大,约200人;而在这一需求中,又以酒店的需求为主,占72%;旅行社占20%;旅游景区占3%;旅游汽车公司占0.5%。未来5年中,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近3000人,其中管理人员近500人;而普通工种2000多人的需求量中,50%以上是服务人员,分别为近期880人,中期800人,远期560人左右;导游人员需求近300人。但调查发现,厦门的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和测评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人才素质测评”有需求的占24%,有50%以上的企业未表态。(来源:《厦门日报》2005-07-04)

【厦门人兼职情况调查】 此项调查由“在厦门网”与小鱼社区联手展开,580多名网友参与。

调查显示,近年来,厦门人的就业心态已有所改变,兼职欲望异常高涨,其中有85.07%的网民对“兼职”表示了较大的热情,这表现了人们已经摆脱了以往捧着一个饭碗直至退休的旧模式,开始寻找自己的第二职业。兼职也不再是秘密,有将近70%的网民对“兼职公开合法化”表示支持。厦门的网民希望“兼职”以公开、健康、合法的形式登上舞台,而不是一种隐讳的附属。在“寻求兼职的原因”问题中,回答“能力、精力充足”的最多,也有不少是因“生活所迫”,而更多的人选择两者兼而有之。当问道对第二职业的要求是什么时,大多数人首选“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差事,其次才考虑其带来的经济效应。

调查还表明,厦门有兼职经历的人仍占少数,超过5成的厦门上班族从来没有兼职过。可见人们的兼职欲望仍与现实的行动未完全达成一致,这与招聘兼职人员的单位不多有一定关联,厦门有68.10%的单位不招聘兼职人员。不过,有关信息显示,厦门招聘兼职的单位近年来数量呈上升趋势,兼职潜在着发展空间。本次调查也发现,这些有着兼职欲望的网民中,有50.92%的人身边有1~2个朋友在做兼职。有58.49%的网民认为兼职对第一职业的影响很小,21.68%的人认为肯定不会有影响,19.83%认为会有影响。有39.26%的人由于不太了解老板对兼职的态度,因此选择“无法判断”,37.83%认为老板会坚决反对,只有22.90%的人认为老板会表示“同意”。但67.28%的网民表示,如果有兼职的话,还是选择对老板保密。在吃不准老板真是意图的情况下,这是一种最安全的选择。81.80%的受调查网民认为每天兼职工作2~3小时较合理。如果除去双休日,每周意味着可以兼职10~15小时;如果包括双休日,就可以达到14~21个小时;如果只有双休日兼职的话,那就是4~6个小时,当然这要按本职工作情况来定,每天的劳动强度一般被认为不能超过3小时。在问及“您现在或您希望的兼职薪酬是多少”时,近6成网民的兼职收入不足千元,其中近半网民为500~1000元/月,结合兼职的合理时间,兼职的每小时收益为30~60元不等。也有22.09%的兼职报酬依行情来定,这部分人多是从事比较自由的计件计项工作。

58.9%的受调查网民表示是从网上找到兼职信息,还有33.54%的人是通过朋友介绍,3.27%的信息从报纸上获得。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很多网民的兼职方案是,选择用自己的想法或者技能来自己创业,在工作之余把自己变成老板。从另一个角度看,在保持自己主业的情况下选择创业也是一种兼职途径。(来源:《厦门晚报》2006-04-13)

【2006厦门职场幸福指数】 本次调查由厦门日报社与“在厦门网”联手进行,815位厦门职业人参与了这次调查。报告显示,有35.1%的调查对象认为,2006年的工作“总的来说是快乐的”,而在2006年初的类似调查中,选择这一答案的比率仅有16.67%。与此同时,选择“很痛苦,想换工作”的比率也由年初的30%,下降到了12.7%。说明在年末收获季节,厦门职场人士的幸福感比年初有所提升。当然,还是有47%的厦门职业人,认为工作还是“不快乐的时候多”。

收入在5000~10000元档的厦门人幸福感最强,其能够体会到工作快乐的比例高达45%;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人中,仅23%能快乐地工作。但是,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职场人群中,认为工作是一种幸福的比例也只有38%。在职业类型方面,厦门公务员“工作幸福指数”最高,其次为国企和外企的人士,民营企业员工幸福感最低。

约有48%的高层管理者、高级专业人认为过去一年的工作“总体上快乐”。而中层管理者的幸福感偏低,觉得工作快乐的比例还不如普通员工。这些人对职场的普遍抱怨是,“压力大、两头受气、没有领导的感觉、责任却很大”。而在回答“你认为工作当中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时,37.7%的人选择“个人能力得到肯定”,是得票率最高的选项;其余依次是“薪资报酬”、“是否得到尊重”和“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调查中,“郁闷”、“累”成为最常见的字眼。“工作压力大”、“缺乏激励”、“公司晋升机制不明确”、“职业目标不清晰”也是常见的选项。

(来源:海峡网2007-01-05)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调查】 本次调查由《海峡导报》与博智市场研究公司联合进行。共调查了300位农民工,其中男性190人,女性110人。

调查发现,逾六成的农民工曾有过一次以上的欠薪经历(注:市劳动监察支队相关人士认为,厦门农民工被欠薪的总体比例并没有这么高。可能相当一部分是在厦门之外其他地方遭遇欠薪)。其中,半数以上的农民工被拖欠的报酬属于工资收入。农民工被拖欠报酬时间最短的有一个月,最长的达到五年。而且,约一半的欠薪集中在建筑工地。38.9%农民工被欠的工资金额在1000元以下,35.3%的农民工被欠1001~3000元之间,15.7%的农民工被欠3001~5000元。更有甚者,10.1%的农民工被欠工资在5000元以上。

对于欠薪的原因,可分为几种情况,一是有钱不给,二是无钱可给,三是因劳动纠纷,企业不给薪水。当然,也有不少企业借“劳动纠纷”为由,不给薪水。调查中有65.6%的农民工说其老板告诉他们“没钱”。从行业来讲,厦门多数工厂欠薪的情况还不是很普遍,只是经常超时加班。但在建筑行业的欠薪比较严重,“层层转包”是导致欠薪发生的主要原因。许多分包商都没有资质,甚至不管能不能挣钱,先接下工程再说,等到结算时挣不到钱,又不愿贴钱,就想盘剥工人,于是就以“没钱”搪塞工人,因此导致欠薪发生。

在讨薪的途径上,64.3%的农民工主要是依靠自己讨,还有18.2%想到了找老乡或工友帮忙,只有17.5%知道要通过找劳动部门投诉来要回属于自己的工资。在讨薪的过程中,20.7%的农民工曾经遭到暴力,34.6%的农民工被威胁过。因而有些农民工为讨薪只好用尽了各种非理性“绝招”,诸如跳楼、跳天桥、爬塔吊等极端方式。

在解决农民工被欠薪的问题上,59.1%的农民工希望能得到政府部门上的重视和保障。43.9%的农民工也希望用人单位能更诚信些。同时,40.3%的农民工也提出希望农民工自己也要加强防范,比如要注意与单位、包工头签劳动合同等书面协议等。(来源:《海峡导报》2006-12-24)

【来厦务工人员管理与服务调研】 本次调研由市政协社会法制委与湖里区政协、民盟湖里总支联合开展。共调查来厦务工人员2397人,其中男性占54.2%,女性占45.8%;年龄20岁以下占14.18%,21~40岁占82.4%,41岁以上占3.42%;已婚占53.2%,未婚占46.8%;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66.7%,高中和中专占25.6%,大专占5.2%,本科以上占2.5%;来厦务工0~5年的占90.76%,6~10年的占8.3%;11~13年的占0.94%。主要输出省份为福建(470人)、四川(408人)、湖北(350人)、江西(282人)、贵州(137人)、重庆(129人)等地。这些来厦务工人员多数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山区,文化基础普遍较低,就业技能相对薄弱,大多从事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职业竞争力低。目前,厦门在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与服务方面尚存在着五大问题:

1.管理与服务缺乏完善长效的管理体制。厦门岛内的来厦务工人员主要聚居在城中村、城乡交界处,岛外主要集中在工业区周边农村,其中湖里区的高殿、寨上、马垅、湖里、后埔、枋湖等社区来厦务工人员数量都在常住人口的3倍以上。如此庞大的来厦务工群体基本游离于目前的社会管理体系之外,管理严重滞后。目前,来厦务工群体的管理工作主要由以下几个部门负责:公安部门进行暂住证登记管理和社会治安管理,计生部门进行计划生育管理,劳动保障部门提供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各相关政府部门及工、青、妇和其他社会团体以及社区仍未能大面积地将来厦务工人员群体纳入其工作范围。

2.居住环境、卫生防疫有待改善和加强。来厦务工人员多数聚居在市政基础设施比较差的城乡交界处,其中外口公寓聚居模式约占10%,租住民居聚居模式约占80%~85%,其余为企业和建筑工地聚居模式。在被调查的2397人中,仅28人拥有自有产权的商品房,只占1.17%。在外来人员集中聚居的地方,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建筑质量、消防安全隐患令人担忧。聚居区开展儿童计划免疫难、疾病预防控制与管理难等问题仍然存在。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出租户在楼顶架设水塔,抽取已被污染的井水,未做任何处理直接作为生活用水提供给外来务工人员,严重危害使用者身体健康。来厦务工人员聚居区成为卫生防疫最薄弱的区域。

3.计生管理与服务工作面临新挑战。计生管理中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日益突显。比如,在来厦务工人员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过程中,调查难、取证难、执法难等问题仍然存在;《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持证率低(约48.5%);计生工作事权与责任不对等。来厦务工人员中近五成未婚青年,恋爱、婚姻、成家立业、妇女孕产等方面,同样亟须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服务。

4.聚居区治安管理难,“村中村”隐藏后患。来厦务工人员聚居区社会治安比较混乱,治安管理难,来厦务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受危害的情况时有发生。来厦务工人员以老乡、同学为纽带聚居在一起,在聚居区逐步形成江西村、贵州村、四川村、河南村等“村中村”,并有继续加强的趋势。在“村中村”里,少数害群之马混迹其中,逐步形成以同乡为主的违法犯罪团伙,给社会治安和群众生活造成很大危害。“村中村”存在的社会问题如不早日进行专项整治,施以抑制与防范之策,不仅可能成为“市民安全的隐形炸弹”,而且给来厦务工人员的管理与服务带来更大的挑战。

5.来厦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堪忧。厦门市现有民办中小学58所,民办中职学校9所,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来厦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压力,但这些民办中小学普遍存在硬件设施缺失,师资力量薄弱,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教学水平与公办校相比差距甚大。还有相当一部分来厦务工人员子女不能就近入学,而就读较远学校,校车超载,留下安全隐患。目前,来厦务工人员子女除非缴纳几万元的择校费,否则即使成绩再好也不能报考省一级达标校(高中),软、硬件的缺失和政策歧视,严重影响来厦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他们的第二代文化、道德、素质教育问题堪忧。除此之外,来厦务工人员在劳动条件、工资待遇、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许多管理与服务不到位的情况。 (来源:海峡网2006-11-22)

·相关链接·

据统计资料,来厦务工人员形成的“民工潮”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后形成高潮,截至2006年6月底,全市登记办理暂住证的来厦务工人员共有90.5万人。从公安部门的日常检查情况看,办证率约为87%,据此推算,未办证人员约有13.5万人,实际在厦务工人员总数约为104万人,与本市225万常住人口构成1:2.1的比例。外来员工聚集度最高的湖里区,本地常住人口16.42万人,外来暂住人口已办证41.59万人,实际暂住人口约为48.18万人,与常住人口构成约3:1的比例。

妇女和儿童问题

【厦门妇女地位调查】 本次调查由《海峡导报》记者所作。调查显示,2005年,厦门市妇女人口达到112.64万人(常住人口),占全市225万人总人口的50.06%。从户籍人口看,厦门市15~49岁的育龄妇女人数达到49.87万人,占总人口的32.55%。与2000年相比,妇女的参政水平、教育水平、健康水平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1.参政水平。妇女参与决策和社会管理层的干部比例稳中有升,参政意识也越来越高。2000~2005年,厦门市人大女代表占全市人大代表总数比例基本保持在19%左右;政协女委员比例保持在22%左右;女党员数占全市党员总数的27.61%,比2000年提高3.91个百分点。至2005年底,厦门全市女干部人数达到2.74万人,占干部总数的41.05%,比2000年上升1.37个百分点;城镇单位各类女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1.93%。市委领导班子中女干部2人,比2000年增加1名;市政府领导班子中女干部1人,与2000年持平;市人大领导班子及市政协领导班子中女干部各1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1人。

2.教育水平。厦门女性受教育程度也在逐年提高。据统计,目前厦门市拥有中小学校432所,在校学生数28.0万人,其中女生12.6万人,性别差异基本消除;全市小学净入学率99.96%,其中女童净入学率99.9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16.25%,其中女生毛入学率115.61%。2005年,全市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为97.27%,比2000年提高12.19个百分点。其中女生毛人学率比男生高出3.66个百分点,性别差异完全消除。

3.健康水平。2005年,厦门市居民健康水平的平均期望寿命指标达到75.73岁,达到发达国家平均预期寿命水平(75岁),全市女性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9.02岁,高于男性6.78岁,比发达国家平均预期寿命水平还高出4.02岁,标志着厦门妇女发展整体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但是,调查中也暴露出厦门妇女面临五大难题:

一是就业集中在低层次的行业。厦门市女性从业人员的比重虽然逐年提高,但是女性就业群体相对集中在操作型、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低收入低保障的行业,难以提升女性的经济地位。2005年,全市城镇女性从业人员中,制造业的女性所占比重高达56.5%,且占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员总量的74.4%;在其他各行业中,如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行业女性比重也在40%~60%之间。在多数职业中,具有较高的技术、责任、地位和收入的职位上,女性人数所占比例均低于男性所占比例低。

二是婚前医学检查比率偏低。随着新的婚姻登记条例的实施,厦门市婚检率受到很大影响,从2003年的100%迅速下降为2004年的2.49%,2005年实行免费婚检,婚检率也仅上升到7.94%,表明了提高婚检率,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任重而道远。

三是遏制卖淫嫖娼,控制性病、艾滋病蔓延,以及妇女疾病防治存在较大的难度。至2005年,全市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为83人,女性占20%。2005年新增报告26人,比2001年增加22人,增长6.5倍;性病年报告病例数虽有所下降,但仍达到2019例,女性占32%。另外,厦门市2005年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为67.92%,与预期目标78.5%相比还有差距。

四是妇女权益受侵害仍然存在。2002~2004年,市妇联共接待来访1080起,其中家庭暴力155起,占总信访件的14.4%,2005年家庭暴力信访件比例上升到17.4%。另外部分企业不按规定落实女职工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措施。部分企业仍存在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益受侵害的现象。五是暂住女性死亡率高。2005年,厦门市登记的暂住人口达到68.4万人,女性人口约占50.6%。当年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达到96.93/10万,流动人口产儿死亡率达8.37‰,均比常住人口的死亡率高。在孕产妇死亡原因中,计划外生育死亡占了一半以上比例,主要是由于经济、交通、保健意识等原因,这些孕妇在家中分娩,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随着厦门市新一轮开发建设的快速发展,预计未来厦门市新增劳动力将超过20万人,流动人口比重将进一步加大,流动人口尤其是流动育妇的计生管理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厦门市在管理方法、工作措施、管理手段等方面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变化,在一些环节上仍存在一些漏洞和盲区。 (来源:《海峡导报》2007-03-08)

【厦门市青年发展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由厦门团市委所作,实际发放调查问卷2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29份。据调查,厦门市现有18~35岁青年113.3万人,其中本市青年52.1万人,占46.1%,外来青年61.2万人,占53.9%;在校学生10.5万人,占9.3%;全市青年在湖里、思明、集美、同安、翔安、海沧等六个区的分布情况分别是31.6万、30.4万、19.6万、15.0万、9.4万、7.3万。

1.对厦门的认同。76.2%的人喜欢在厦门生活和工作,14.0%的人能够融入社区,经常参加所在社区的活动,有50.0%的人偶尔参加所在社区的活动。认为与当地人相处“不困难”和“不太困难”的人比例达到42.6%;感到“非常困难”的人比例只有2.6%;经常得到当地人的理解和帮助的占14.6%;偶尔得到过的占41.1%;从未得到过的占13.7%。

2.学习观念。82.6%的青年认为工作后应该继续学习,28.9%的青年平均每天花费半小时到一小时读书看报,25.5%的青年平均每天花费半小时以内读书看报,14.6%的青年每天花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读书看报,关心新闻时政、学习与业务有关的知识已成为他们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3.择业观念。专业技术人员是厦门青年最希望从事的职业,占总数的23.6%,位于第二位的选择是党政机关公务员,占总数的19.5%。希望从事的其他职业依次是自由职业者、企业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个体经营者、政法部门和军队及营销人员。29.6%的人选择符合兴趣的工作,其次选择收入高。多数青年最希望单位提供学习机会,其次是增加工资,再次是发挥自己才能。

厦门有高校学生10.5万人,占青年总数的9.3%。51.8%的大学生希望在厦门找工作,25.7%的大学生表示可能在厦门找工作。认为在厦门找工作“很容易”和“比较容易”的加起来占18.6%,31.3%的人选择“一般”,认为“比较难”和“很难”的加起来占24.3%。42.3%的人表示愿意到岛外工作。就业前,对工资的最低期望值选择3000元及以上的较多,占23.9%,选择1500元~2000元的比例也较大。但考虑到实际情况,对就业后期望的最低工资集中在1500元到2000元之间的最多,占41.9%,比较符合厦门平均工资现状。

而厦门外来务工青年认为,遇到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提供基本的劳动保护条件占14.6%;拖欠工资或变相克扣工资甚至不发放工资占10.2%;加班时很少或从来不给报酬10%。多数人会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婚姻观念。41.0%的青年对婚姻生活有很高的期望,但认为现实中的婚姻很美好的仅占24.1%。16.2%的人认为家庭不和睦对孩子会带来不良影响;11.5%的人认为离婚对孩子的心理打击太大,最好别离;认为离婚是合法行为、生活不到一起就离、没什么关系的占14.6%;36.7%的人认为结婚后双方都负有家庭的责任,不能轻易离婚。选择“结婚后双方都负有家庭的责任,不能轻易离婚”的最多,占36.7%;如已向对方提出离婚而发生婚外恋,认为无可指责的占13.3%;如夫妻关系不好而发生婚外恋,认为值得同情的占16.4%;认为应严加谴责的占22.2%,认为应严加惩处的占11%。

5.夫妻财产。57.2%的青年赞成婚前财产公证,其中非常赞成的占20%,比较赞成的占37.2,不太赞成的占17.3%,很不赞成的占3.2%,说不清的占20.2%。关于婚后收入管理,选择“统一管理”的达到56.0%,认为应该

“各管各”的只有21.7%。这表明,把婚前与婚后的财产区别开来,追求婚姻自由,反映了当代青年人的婚姻观念更加趋向务实和走向理性化。

6.与父母的关系。31.8%的青年“与父母住在一起”,互相照顾,与父母关系密切,与父母之间有经常的交流;34.4%的人经常回家看望父母;有18.0%的人偶尔在空闲时回家看望父母;只有12.3%的人因为太忙而很少看望父母,而从不看望父母的只占1%。69.5%的人与父母保持经常的沟通联系,很少沟通联系与不经常沟通联系的分别只有18.6%和8.0%。有54.4%的青年与父母交流的话题主要集中在“工作上的事”和“生活中的烦恼”这两方面,而“感情上的事”与父母交流的只占22.8%。这反映青年与父母之间在沟通方面的“代沟”主要集中在对待感情问题上面。希望父母“在家中养老”的比例达到79.5%,希望父母去养老院等其他选择比例都很小,说明家庭养老这种传统方式在青年人中也依然根深蒂固,并没有随现代社会保障体制的逐步建立而发生改变。

(来源:《海峡导报》2005-04-29)

【厦门人婚姻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由市统计局所作,据调查,2005年年末厦门市常住人口为225万人,比2000年增加19.69万人,增长9.6%,年平均增长1.85%。其中,男性112.36万人,占49.94%,女性112.64万人,占50.06%,性别比在合理区间内,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从调查数据分析看,厦门人婚姻状况稳定,家庭规模继续向小型化发展。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婚者占29.5%,有配偶者占65.5%,丧偶者占4.4%,离婚者占0.6%;离婚人口仅占已婚人口的0.9%,离婚者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2个百分点。

据有关专家介绍,婚外恋、性格不合往往是导致夫妻离婚最主要的原因。一般经济越发达、城市越开放的地方,其离婚率也会特别高,但厦门人的婚姻状况却很稳定,厦门城市温馨、生活节奏慢,厦门人性格温和、安逸,家庭观念重,所以夫妻吵架的概率和“火力”都会相对较小,在遇到婚外恋或性格不合的问题时,夫妻双方首先选择的是协调、改善。据厦门离婚咨询中心有关数据,有80%的厦门女性在遭遇丈夫婚外恋后仍试图挽回和改善婚姻,只有两成女性选择离婚。另一方面,厦门是个规模较小的岛屿城市,社交场合相对集中,各个地方都容易遇到熟人,婚外恋暴露后夫妻双方考虑面子问题,往往选择低调处理。

(来源:《厦门商报》2006-06-07)

【厦门女性健康调查】 据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年和2006年死因调查数据显示,排除损伤中毒等意外死因,厦门市女性居民前五位疾病死因是: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病及内分泌疾病。其中,因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死亡的人数占到了总死亡原因的近六成。

1.循环系统疾病是头号杀手。女性脑血管病死亡率为94.52/10万,占总死亡的21.62%,心脏病死亡率为86.60/10万,占到总死亡的19.81%。虽然循环系统疾病依照新的统计方式,已经分成了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但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依然排到了女性居民疾病死因的前两位。二者的总和占到所有死因的四成以上。

2.乳腺癌宫颈癌居恶性肿瘤前两位。厦门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达25/10万到30/10万,高发年龄为40岁以上,高发区发病率达50/10万。仅2006年市妇幼保健院通过乳腺影像检查就诊断出160例乳腺癌患者,比上年上升了三分之一左右,并且发病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

3.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位居前五。以糖尿病为首的内分泌疾病居女性居民疾病死因的前五位。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严重危害女性健康。

此外,关于婚姻和夫妻关系方面,据市巾帼园心理咨询中心的数据,2006年婚恋心理咨询的案例的比例每月占25%左右,多的时候逼近30%。另据对60名年龄在25~40岁已婚女性进行“婚姻调适测定”调查,即从夫妻之间的婚姻幸福度、家庭财政、感情表达、夫妻性生活、生活习惯、娱乐、夫妻的人生观、对待双方亲人朋友的方式等15个婚姻生活中最普遍的问题测查。结果显示:夫妻和谐相处的和夫妻之间相互不适应出问题的各占到20%,而平平淡淡相处的却占到了60%。询问20位35岁至45岁的女性“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其中17位女性说,“最害怕的是婚变”,并且原因非常相似:其一,多数女性工作年龄的优势正在减弱,想要再择业已经不太容易,一旦离婚则无依无靠;其次,此时的女性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生理,都在走下坡路。而此时男性配偶则进入了事业的高峰期,其散发出来的成熟魅力又很容易吸引年轻女孩子的关注。

(来源:《厦门商报》2007-03-08)

【大学生消费调查】 本次调查由《厦门晚报》和厦大经济学院湖南平江社会实践队联合开展。调查对象为厦门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调查结果表明:除去学费、住宿费和交通费等必要开支外,5成学生月消费额在300~600元之间,近4成学生月消费额在600~900元之间。

1.电子产品拥有情况。大学生拥有电脑比例为79%,且21%为笔记本电脑,很多宿舍人手一台电脑;拥有手机比例为86%,手机话费每月平均在50元以上;6成学生拥有MP3等电子产品。农村学生比较节俭,各方面消费均低于城市学生。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电脑的拥有量上却基本持平。

2.支出结构。饮食支出仍然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支出,但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已经明显降低,占60%左右。生活用品、情感支出等消费的比例明显提高。半数以上学生表示,他们每月都有谈恋爱、聚餐、过生日等情感方面的支出,并呈上升趋势。在生活用品消费方面,女生出于爱美的天性,花的钱比男生多30%。大学完善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使大学生在学习用品方面的支出降低不少。比如,有了图书馆,就能少买点书。但另一方面,在校期间参加考证、培训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在学习技能方面的支出有所提高。

3.消费的性别差异。女生消费高于男生,主要原因是女生对生活标准要求较高,其中化妆品、服装首饰等消费占了较大比例;女生在手机话费和上网方面的费用也要高于男生;女生更注意学习,在学习方面的消费也要高于男生。而男生则在用电、电脑配置和更新,以及情感支出方面消费高于女生。

4.追求时尚。8成学生每月平均生活消费为350元,消费额度属适中。从消费行为上看,大学生更加追求时尚化和风格化,易受传媒广告等宣传促销因素的影响,且对品牌的忠诚度较高。半数以上的学生表示,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他们会考虑购买名牌产品。有4成学生表示,每月都有满足个人娱乐和爱好方面的消费,且数额较多。

5.经济来源。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包括家庭供给、勤工俭学、奖贷学金、假期打工等,其中家庭供给占经济来源的96%,其他仅为4%。农村学生靠奖、贷学金提供经济来源的人数较多。80%以上学生表示,每个月家里给多少就花多少,很少考虑要储蓄或理财。很多学生是进了大学后才开始自主消费的,自己管钱,有点盲目。别人进酒吧、咖啡厅或者茶馆,自己也跟着。

(来源:《厦门晚报》2006-07-31)

【厦门市青少年用眼卫生调查】 本次调查由思明区教育局、湖里区教育局和华视眼镜店联合开展,调查对象为思明区与湖里区小学三年级至高三学生,与此同时,还随机抽样获取了近5000名近视的中小学生资料。调查结果表明,厦门市青少年的近视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逐年上升之势。

1.近视程度随着年级增长不断提高。各年级近视学生的比例:三年级50.97%,四年级55.89%,初一66.67%,高一84.12%,高二85.69%,高三89%。

2.中小学生近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有关资料,我国小学生近视率为22%,初中生近视率为55%,高中生近视率达70%左右。而厦门市小学生近视率为34%,初中生为60%,高中生则为79.2%。这三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小学生的近视状况堪忧。

3.近视人群低龄化。2002年的统计数据,三年级学生近视率只有20.77%,2004年上升到36.82%,到2006年则有半数三年级学生患上不同程度的近视。高三年级同样如此,2002年有76.8%的学生患上近视,到2006年将近九成的学生都架上了眼镜。

4.多数人右眼视力更低。这次抽样调查发现,青少年学生右眼平均近视率为98.6%,高于左眼的96.2%;右眼平均近视度数为254度,比左眼高出16度。右眼视力明显低于左眼视力。

5.女生近视率高于男生。在抽样获取的近4997名近视中小学生当中,男女生各占一半,从小学三年级起至高三各年级均匀分布。经过统计,发现在近视学生当中,男生2277人,占总人数的45.6%,比女生的54.4%低了约9个百分点。这可能与女生发育早,眼轴变长而导致近视,以及女孩子读书较用功容易出现用眼疲劳有关。

(来源:《厦门晚报》2006-08-15)

【厦门人上网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针对如何看待青少年上网与网吧这两个现象采用街头拦截的方式进行,受访市民83人,学生144人(大学生44人、中学生100人),网民89名。

1.您平时在哪儿上网?学生:家里或宿舍66%,网吧24%,两者都有10%。网民:家里或宿舍18%,网吧67%,两者都有15%。

2.您平时经常上网吗?学生:经常43%,偶尔50%,从不上网7%。网民:经常46%,偶尔54%,从不上网0%。

3.您上网时一般做些什么?(可多选)学生:打发时间20.1%,看电影、听歌41%,玩游戏50.7%,聊天41.7%,查资料47.9%。网民:打发时间27%,看电影、听歌42.7%,玩游戏73%,聊天51.7%,查资料58.4%。

4.如果您到网吧去上网,一般选择哪类网吧?学生:绿色网吧1%,正规网吧69%,无证网吧11%,随便19%。网民:绿色网吧2%,正规网吧64%,无证网吧9%,随便25%。

(来源:海峡网2006-11-24)

【厦门网络游戏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由市版权局组织,侧重对厦门岛内及海沧区的网吧内的网络游戏玩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67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48份。

1.网游玩家主体。男性69%,女性31%;已婚20.9%,未婚79.1%;年龄30岁以下84.4%,31~39岁12.48%,40岁以上3.12%。调查结果显示,网游玩家在结构上呈现低龄化的态势,其中年轻男性是网游的主力军。在文化程度方面,本科及以上的网民比例为11.73%,文化程度为本科以下的网民比例达到了88.27%。在本科以下的玩家中,高中(中专)的比例最高,占到55.95%,其次是大专,占22.45%。在玩家个人月收入方面,中低收入玩家占据主体。月收入在1001~2000元的玩家所占比例最高,达到41.98%,其次是月收入为1000元以内和无收入的玩家,分别占23.99%、17.99%。12.64%的网民个人月收入在2001~4000元,个人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网民仅为3.4%。在职业方面,公司职员所占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达到38.46%,其次是学生,占总数的16.01%,排在第三位的是工人,占14.29%,其他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约为5%。此外,外来员工所占17.58%,待业人员占8.63%。有52.04%的人是通过朋友介绍开始玩网游的。调查显示,网游年龄在1~3年,每天花费1~3个小时,每月花费51~200元的玩家所占比例分别为44.81%、42.79%、42.77%。

2.玩网游主要目的。纯粹娱乐和消遣时间的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33.9%和24.86%;以交朋友为主的玩家比例为15.44%;以锻炼智力、成为高手受人尊敬和获得收益为主的比例分别为7.72%、6.78%和6.59%。显示了网游作为一种新型的娱乐方式,其娱乐性仍是玩家看中的主要因素。在被调查者中,认为玩游戏对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的比例超过六成,其中认为有点影响的占52.39%,认为有很大影响的占9.39%。

3.网游玩家的版权意识。有近八成的玩家对版权有所了解,其中,有一点了解的占68.14%,很熟悉的占9.03%,不知道版权知识的占22.82%。有68.6%的玩家认为“私服”、“外挂”是一种侵权行为,而31.4%的玩家持反对意见。相比而言,虽然大多数玩家有版权意识,却有13.02%的玩家经常玩“私服”,41.96%的玩家偶尔为之,从没上“私服”玩网游的玩家为45.02%。对“外挂”及挂机代练现象认可程度的调查显示,有40.68%的玩家持无所谓的态度,持反对意见的玩家分别占38.2%和21.12%。

4.国产网游与外国网游的差距。许多玩家认为国产网游和外国网游在各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仅在互动参与性上差距较小,其中许多人认为游戏画面的差距是最大的,占所选择比例的16.83%,而场景设计、游戏可探索性、易操作性、游戏故事性、音乐音效、游戏乐趣性的比例较为接近,分别为13.94%、13.35%、13.05%、11.85%、11.65%和10.66%。在对玩家最喜欢的国外网游的调查中,有两款游戏所占比例较为突出,其中《反恐精英》占24.58%、《魔兽世界》占23.09%。相比而言,最喜欢的国内网游中没有特别突出的一款游戏,所列的各热门国产网游的喜欢程度均基本相近。对最喜欢的网络游戏类型的调查显示,休闲类网游已经超过了传统角色扮演类网游成为玩家最喜欢的网游类型,其所占比例分别为26.53%和23.47%;其次为动作类和策略类网游,所占比例分别为18.59%和13.72%;冒险类和运动类网游所占比例相近,分别为6.5%和6.32%。

(来源:《厦门日报》2006-04-23)

·相关链接·

据2006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11100万,比半年前增长7.8%,其中使用宽带及专线上网的人数达到934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4950万台,比半年前增长8.6%。有33.2%的用户选择网络游戏为经常使用的上网娱乐方式。

其他社会问题

【2006年火情报告分析】 2006年11月,市消防支队和厦门日报社联合开展全市火情统计,并公布分析报告。

1.起火原因。用火不慎是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占火灾总数的41.4%,其余依次为:电气33.8%、违章操作6.4%、玩火放火3.9%、吸烟2.1%、自燃1.2%、其他11.2%。

2.起火场所。房屋火灾最多,达422起,占81.9%;而在房屋火灾中,住宅火灾最多,215起,占全年火灾总起数的41.7%,并造成6人死亡,占全年死亡总人数的87.7%。商场、商店和简易搭盖火灾依次为18起和15起。交通工具火灾82起,占15.9%。其他场所火灾占2.2%。

3.易发火灾的行业。从行业类别上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发生火灾最多。其中,工业火灾104起,占20.1%;交通运输业火灾53起,占10.3%;商业火灾31起,占6%。调查发现,工业和商业企业内部缺乏防火措施与自救能力,无法短时间内控制火势。同时,全市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车辆维护保养不善,应急处理火灾能力普遍较低,是其火灾发生数量上升的主要因素。

4.起火时间。白天火灾多发生在12~16时,发生火灾109起,占总数的21.2%;夜间火灾多发生在20~24时,发生火灾126起,占总数的24.5%。

5.火灾高发季节。2006年1月,火灾起数陡然上升到63起,几乎达到全年月平均起数(43起)的1.5倍。由于风干物燥,每年冬天是本市火灾发生的密集期,整个冬季火灾起数占全年总数的三成以上。

6.火灾区域分布。集美区火灾最多,全年发生火灾158起,占全市火灾总起数的30.7%,直接损失11.6万元,占全市火灾直接损失的5.8%。思明区的火灾只有84起,占全市火灾总起数的16.3%,但火灾直接损失居全市最高位,达76万元,占全市火灾直接损失的38%。

报告还对厦门消防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五大“软肋”:

一是高层建筑存在消防隐患。全市高层民用建筑有863幢,其中未经消防验收的有78幢。部分高层建筑的自动喷淋、自动报警等设施严重老化,部分已处于瘫痪状态。一些高层建筑的施救、疏散平台被占用,搭建临时用房或大型广告牌,给人员施救、疏散造成困难。部分高层建筑采用大量可燃材料装修,增大火灾荷载。有的高层建筑在国家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尚未出台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设计时就存在着先天性重大火灾隐患,整改难度很大。

二是民办学校逃生出口不足。全市共有各类民办学校429所(不含非学历培训),经教育部门审批的仅有117所,校舍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批的只有13所。大部分民办学校的校舍租用租赁厂房、农民自建房、居民住宅套房等,消防安全基本条件普遍无法满足要求。比如,防火间距不足;疏散设施存在先天隐患,有些建筑只设置一个安全出口;未设置室内外消火栓系统,甚至连灭火器材都未配置;消防用水长期缺乏。

三是私房出租户人员聚集设施缺乏。厦门市的私房出租户有私房出租建筑14756幢,居住来厦务工者20余万人。其中,不符合基本消防安全条件的出租建筑10960幢,占总数的74.3%。消防问题主要有:居住人员相对密集;消防设施缺乏;消防通道不畅,设置了层层铁门;居民用火、用电、用气混乱,随意在走道设立炉灶,乱拉接电线等。

四是“三合一”厂房极易造成群死群伤。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家庭小作坊的经营者,为减少投入,擅自改变建筑使用功能,形成集生产、储存、住宿为一体的“三合一”场所。目前厦门存在这种现象的企业有100多家。由于厂房、库房储存可燃、易燃物品较多,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五是老城区容易火烧连营。老城区建筑物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人口密集,公共设施长期缺乏维护,违章用火、用电、用气现象普遍。旧城区的楼房大多为公有住房,普遍存在户外线路老化、布线杂乱;新旧线路混杂、乱拉乱接等现象;有的液化气灶不符合安全标准;有的居民在家中设置神龛,烧香拜佛。

(来源:海峡网2006-11-09)

·相关链接·

2006年,全市共发生火灾533起,死7人,伤35人,直接经济损失244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起数下降12.8%,死亡人数下降22%,受伤人数上升59%,直接经济损失下降27.7%。

【2006年道路交通事故评析】 自2005年12月21日到2006年12月20日,全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679起,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53.75%;造成245人死亡,下降0.81%;造成1600人受伤,下降49.42%;损失5113828元,下降52.98%;万车死亡率5.8,下降1.1。

从全年已发生的交通事故分析,主要以下特点:

1.事故易发季节和时间。夏季事故最高发。7~9月三个月的时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43起,占全年总数的22.3%,造成死亡96人,占总数39.2%,主要原因是夏季人员活动量增加,活动时间延长,涉酒活动增加,路面管控力度有所削弱。交通事故比较集中发生在早上7~8时和晚上的7~11时。主要原因是这段时间车流量大,视线比较差,车速较快。

2.事故发生的区域特点。年内交通死亡事故245人中有184人发生在岛外郊线,占事故总比例的75%,主要发生在国省道上,突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超速行驶处置不及;二是在国省道与村庄支干道交叉口与摩托车相碰。全年涉及摩托车交通事故死亡有63人,占岛外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35%。全年市区共发生交通死亡事故61人,同比增加6人。其中,湖里区35人,同比减少1人;思明区死亡26人,同比增加7人。比较集中发生的路段是莲前东西路6起8人;湖滨南路4起4人;吕岭路东段3起3人;金尚路湖里段4起4人;仙岳路金尚路交叉立交桥两侧5起5人;嘉禾路湖里段6起6人;湖里大道6起6人。

3.主要肇事车型。肇事车型在市区为小客车,郊区为摩托车。市区小客车肇事的主要原因为不按规定让行、违法变更车道等;郊区摩托车肇事的主要原因为国省道村镇开口太多,沿路工厂集市多,不按规定装载和乘坐、不戴安全头盔以及随意变更车道等,其中不戴安全头盔造成的死亡高达七成。2006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有所增加,全市共发生59起事故造成11人死亡,肇事车型主要是大型客车和货车,肇事原因主要是遇行人过斑马线不按规定让行。在肇事车辆中,土方车、客运车交通肇事率最高。全市现有土方车1401辆,占全市汽车总量的0.7%,年内发生交通事故68起,万车事故率达485次,造成死亡人数24人,万车死亡率171人;现有公交、中巴车辆3092辆,占全市汽车总量的1.81%,发生立案交通事故34起,万车事故率为109次,造成死亡人数6人(均发生在思明区),万车死亡率为19.4,分别比厦门全年的平均水平高出105倍和3.3倍。

4.事故最主要原因是违法行驶。2006年全市立案的交通事故中有82.52%是机动车违法违规行驶造成的,由此引起的人员死亡数占全市死亡总人数的83%,其中不按规定让行、逆向行驶和超速行驶最为突出。

(来源:海峡网2006-12-26)

·相关链接·

近年来,厦门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猛,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2006年已达42.37万辆,而车祸死亡人数以及万车死亡率,却均呈明显下降趋势:2001年死亡321人,万车死亡率13.1;2002年死亡319人,万车死亡率12.2;2003年死亡322人,万车死亡率11.8;2004年死亡316人,万车死亡率10.5;2005年死亡247人,万车死亡率6.9;2006年(到12月26日)死亡245人,万车死亡率5.8。

【斑马线安全调查】 本次调查由《厦门日报》记者所作,共发放问卷100份,共回收74份。

一、市民:

1.您觉得从斑马线过马路方便安全吗?很不安全22%;比较安全38%;安全40%。

2.您过马路时最担心什么情况?在没有红灯的斑马线前车辆不减速24%,有些车辆抢过斑马线40%,车太多10%。

3.您过马路时最担心什么车辆?(可多选)中巴24%;公交车16%;土方车20%;小型车19%。

4.您曾发现有车过斑马线时加速抢红灯吗?有41%;有,但比较少51%;基本没有8%。有92%的市民反映,他们曾在红绿灯下亲眼见过车辆在红绿灯转换时,加速抢红灯的现象。

5.您觉得造成斑马线上事故频发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地下通道和天桥太少29%;交通设施设置不科学,红绿灯转换过快11%;人和车都想抢过37%。

6.您是否曾横穿马路呢?是49%;否51%。

7.您在什么情况下选择横穿?(可多选)时间紧迫30%;斑马线太远24%;车流较少24%。

8.您觉得横穿马路是否违反交通规则?是91%;不是9%。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市民认为造成斑马线路口事故频发的原因是人和车都急于通过,都想抢灯。另一部分则认为是缺少地下通道和过街天桥来分流人和车。少部分认为红绿灯转换过快,让行人和车辆都来不及反应。还有一部分群众则认为是红灯时间太长,如白鹭洲路和湖滨南路交接口的地方,需等110秒的红灯,时间太长了。有些市民认为市政工作没到位,市民的安全意识还不够。有些市民认为路面太窄,如禾祥西路、禾祥东路路面都很窄,经常塞车很严重,这样就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市民认为危险的路段:火车站、厦大西村、中山路、火车站路口、SM商城、海景假日前的路口、湖滨北路中行、富山转盘、莲前大道、吕岭路莲花三村路口、华光路路口。

二、公交车司机:

1.您认为斑马线上出现什么情况最难处理?行人闯红灯24%;行人速度过快14%;行人走走停停29%。

2.您认为行人最常在哪方面违反交通规则?(可多选)闯红灯24%;横穿马路45%。

3.您有加速抢红灯的经历吗?有49%;没有51%。

4.您为什么抢红灯?赶时间39%;行人少26%;大家都这样2%。

三、私家车司机:

1.您会在斑马线上主动礼让行人吗?会92%;不会8%。

2.您认为司机在避免交通事故上应做何努力?不抢灯10%;车速不能太多38%。

(来源:海峡网2006-11-11、11-13)

·相关链接·

厦门有四轮机动车17万多台,其中公交车只有5000多台,但公交车事故占事故总数16%,工程车数量只占四轮车总数的0.07%,但造成死亡人数占10.2%。

【厦门艾滋病预防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3份,走访的市民中包括89名学生、63名外来务工人员和51名普通市民。

其中学生多为在校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也有小部分中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的年龄段集中在18岁至42岁之间,来自福建省各市县和江西、安徽、河南等地;51名普通市民均用街头拦截的方式进行调查。受访群众中男性131人,女性72人,年龄从16岁至62岁不等。

1.市民对艾滋病人的态度。

当您突然得知有一名艾滋病人就在您身边,您会怎么做?不清楚37人,关心爱护他60人,像对待普通人一样61人,保持距离39人,要求他离开6人。

当您的生活圈里出现了一位艾滋病人,您会选择怎么做?断绝联系,同时告知他人5人;不去他家,断绝联系41人;看望他,继续做朋友157人。受调查市民有60%选择友爱的态度对待艾滋病人,77%对待生活圈里出现的艾滋病病人选择“看望和继续做朋友”,只有3%选择排斥的态度。

2.市民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

据您所知,艾滋病是一种什么样的病?(多选)不很清楚9人,男同性恋易感的疾病100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125人,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疾病175人。

受访者对艾滋病的最大的共识并不是其学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反而却是其中的一种传播途径——性接触。知晓艾滋病学名的多是学生,在外来人员中却只占了极少数。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很多人对性接触可能传染艾滋病的这一客观情况,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对艾滋病有较全面认识的也只占调查总数的49%,看来艾滋病健康教育还有待深入。

3.市民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认知。

您认为以下哪些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正确篇)(多选)吸毒93人,母亲传给婴儿164人,输入未经检测的血液168人,共用注射器180人,性接触187人。

您认为下列哪些方法可以预防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多选)感染者怀孕尽早求助专业医生155人,避免不安全的输血179人,避免使用未消毒的注射器186人,相互忠诚的单一性关系139人,性生活时使用避孕套167人。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一些经过反复宣传的艾滋病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基本都已被大家所熟知,受访者中的很大部分都将目光锁定在它们身上。在该采取什么预防措施的选择上,很多受访者也毫不犹豫地把选项定在了这几个方面,保持洁净的性生活状态、避免艾滋病病毒从血液流入、防止母亲传染孩子。

您认为以下哪些是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误区篇)(多选)握手4人,同桌吃饭10人,共用生活用品17人,咳嗽、打喷嚏21人,共用游泳池、浴池27人,接吻、拥抱37人,蚊虫叮咬67人。

您知道预防艾滋病的方法有哪些?(多选)隔离艾滋病人27人,不与艾滋病人近距离生活43人,避免蚊虫叮咬44人。

对艾滋病的三个主要传播途径,调查显示近80%市民认识比较到位。但是一些比较明确的不传播的渠道,如蚊虫叮咬等,还有33%的市民存在认识误区。正确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是预防艾滋病的前提,正确认识艾滋病不传播的途径是减少对艾滋病歧视和恐慌,关爱艾滋病感染者的基础,这两方面的认知同样重要。

调查表明,厦门市民对艾滋病的预防完全认识正确的不到调查总数的70%,因此对艾滋病宣教和干预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艾滋病未经检测不容易发现,潜在的病人数远多于已知的病人数,掌握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才是远离艾滋病的科学方法,隔离和远离已知的艾滋病人并不保险。只有关注艾滋病,了解艾滋病,掌握科学预防措施,改变危险行为,关爱艾滋病病人,大家携手共同遏制艾滋病的流行和蔓延,才是唯一正确的态度。

(来源:海峡网2006-12-01)

·相关链接·

2006年厦门市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包括吸毒者、性工作者、男性同性恋者、多性伴者等)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在2.8%~7.5%之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估计数与实际报告数之比约8:1,全人群平均感染率约为0.03%。厦门市HIV/AIDS(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流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1999年)为传入期,HIV/AIDS病例以归国海员和外籍人员为主,占同期检出病例的75%,特点是检出病例主要在境外感染,境内感染比例较小。第二阶段(2000年至今)为快速增长期,特点是境内感染的病例迅速增多,境内外感染并重,HIV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在本市发现的HIV感染者中,外来流动人口所占的比例高达82.46%。在感染者中,由性接触途径感染占54.39%,静脉吸毒途径感染15.79%,输血途径4.39%,不详占25.44%。

【厦门婚宴消费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数据由海峡网提供,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数共有180人,同时还对40家酒店进行暗访调查。其中,岛内30家酒店中有20家为二星级以上酒店,其余10家酒店为非星级酒店,岛外的10家酒店中仅1家为星级酒店。

据市婚庆联合会估计,2006年厦门约有1.7万对新人结婚,预计办婚宴将花掉3亿元,接近两座厦门大桥的造价。以每对新人邀请100人的规模计,全年受邀参加婚宴的厦门人将有170万人左右。按中等消费标准计算,举行一场婚礼大约花3万元,其中婚宴支出是婚庆消费的大头,约占消费支出额的70%。每对新人在婚宴上的花费大约在2万元之间。在调查中,坦诚办婚宴给自己造成压力的占到了受访新人70%左右,与此同时,绝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非常不乐于参加婚宴,80%的受访者表示包红包给自己生活造成压力。而事实上,厦门婚宴规模越来越大,同时采用这种模式的外地人越来越多。

婚宴规模越办越大,其中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借此把以前送出去的红包“捞回来”。据对51对新人(年龄从21岁到30岁不等)的访问结果,在“您最初打算选择什么结婚方式”的问题上,选择按传统习俗摆宴38人,参加集体婚礼1人,领个证明就行3人,旅行结婚等其他新鲜方式6人,传统与新习相结合3人。而到最后,有一半的新人放弃了旅行结婚等新鲜方式,三分之二的新人打消了领个证明就结婚的念头。老一辈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来自亲朋好友的压力,让很多新人不得不选择婚宴的老路,传统婚宴仍然是新人结婚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据调查,58.8%的受访者觉得现在的婚宴习俗给自己的经济造成压力,38.3%的受访者表示有压力,但不是很大,只有2.7%的人认为没有压力。

“礼金厚了,人情薄了”这是调查中常听到的话,67.7%的受访者都表示,结婚请柬在他们眼中就是“红色炸弹”。按照厦门时下的红包“行情”,普通朋友200元,关系好一点的400元,关系亲密的800~1000元,亲戚按规矩一般都得给1000元。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遇上关系亲密的人或是亲戚结婚,一个月工资去掉大半是正常的。当问道“参加婚礼,您会包多少“红包”时,七成市民会包出200元到400元,其中100元29%,200元47%,300元8%,400元4%,500元7%,500元以上8%。在受访者中,25%的人时常感到有压力,62.2%的人偶尔感到有压力,12.7%的人没有压力。然而对“您是否乐意去参加婚宴”,不乐意的人超过七成,其中非常不乐意的10.5%,不大喜欢的61.1%,只有28.8%的人乐意参加。导致市民对婚宴颇多微词甚至产生反感的原因,除了加重经济负担外,流程烦琐、用时太多、路途遥远的问题也是其中的因素。

在“您将婚宴定在哪个价位”的问题上,800元/桌21%,800~1000元/桌36%,1000~1500元/桌39%,1500元以上/桌4%。在“您觉得现在婚宴的价位如何”的问题上,认为太高42%,偏高52%,比较合理4%,很便宜2%。而餐饮业人士认为,厦门婚宴定价其实不贵。同样的规模和档次,广东一般的酒店都要叫价3000元一桌,而厦门的婚宴价位大都在1000多元,就是厦门最高端的几家酒店也只以1388元起价。当问及“您将婚宴定位在哪个规模”时,七成新人选择50人至300人的规模,其中50人以内18%,50~300人73%,300~500人7%,500人以上2%。

在“您觉得现在的婚宴规模如何”问题上,33%认为规模太大太浪费,14%认为规模偏大,40%认为根据自己的能力办,还好,13%认为没有必要。大部分受访者觉得婚宴规模不应该那么大,有的新人说,“其实邀请自己的至亲和挚友就可以了,5桌就很多了”,但在选择自己办婚宴时大部分人仍会选择50—300人这一规模,而事实上厦门大部分新人采用的是20桌的婚宴规模。为什么选择大规模地办婚宴?有的新人解释“我们之前投入这么多钱,不办就收不回来。”他们比喻道:“之前参加婚宴就像被迫加入到共同储蓄,而不办婚宴就提不出你之前的储蓄。”事实上办婚宴反而不亏,现在婚宴的市价是一桌1500元左右,一桌10个人,按照厦门的水平,即使泛泛之交也要包200元的红包,也就是说,一桌能收回2000元,一般都能保本。在办婚宴时,因为人情关系保证了“融资”的到位,已经没有成本压力,举办婚宴还能满足“热闹、风光”等传统要求,因而办婚宴就往往成为选择,而且“零成本”的婚宴就会导致无节制地尽可能扩大规模。

厦门的婚宴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遭到压缩,许多商家就希望能从一些边角抠出利润来。调查发现,55%的商家拒绝消费者刷卡,他们认为如果进行现金消费,收入直入商家腰包,如果刷卡,则会被抽走刷卡费用。55%的商家不能刷卡消费,在开具婚宴发票的问题上,5%的商家愿意开,但要加价;22%的商家可以开,也不加价;13%的商家则直接拒绝消费者开发票的要求。而高档酒水的利润空间很大(成批购进其利润可在20%左右),因此3%的商家不同意自带酒水。

(来源:海峡网2006-12-11、12-12)

·相关链接·

“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这是民俗专家对厦门婚宴史的形象概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倡“革命式婚礼”,没有婚假,两床被子合一块儿就算是一家。那时的婚宴特别简朴,城市里的一般市民结婚就是发一点水果、糖和花生给亲友。当干部的也不过是在食堂加两个菜、包顿饺子。在一些比较穷的农村,婚宴规模却很大,因为生活困难,物质匮乏,村里有举办婚宴的都会请上同村的村民参加,婚宴多是大鱼大肉,大家送上礼金,实际上是把婚宴当作集体改善生活的机会。婚宴后,村民还会带走剩下的食物给家里人吃,充分地利用“资源”。

【厦门市民节俭习惯调查】 10月31日是联合国的“世界勤俭日”,《厦门日报》记者随机对100位市民的节俭习惯进行调查。

1.“您知道世界勤俭日吗?”。94%的受调查市民不了解10月31日就是“世界勤俭日”。6%的市民(多为20出头的年轻人)是在浏览网站或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偶然得知这个日子的,在此之前也都不了解。

2.“如果袜子破了,您会怎么做?”缝了继续穿6%,看情况40%,做抹布等6%,直接扔了48%。选择直接将袜子扔掉的多是年龄在20~40岁间的人。选择缝补过后继续穿的6位市民都是岁数较大的老一辈。

3.“您出外用餐时是否使用一次性餐具?”每次都用40%,看卫生情况36%,只用普通的8%,无所谓16%。“在外用餐有剩余饭菜时是否会打包?”,每次都打包10%,剩菜多的时候打包32%,菜色好的时候打包36%,不打包22%。不少市民认为现在餐饮店卫生情况都不尽如人意,选择一次性餐具会比较安心,对身体健康也比较有保障。尽管不少市民也知道一次性筷子浪费木材,每次出外吃饭都想用普通筷子,可几乎每家餐馆、饭店里都只有一次性筷子。

4.“在公共场所用过水后,您是否会主动关上水龙头?”会,还将其拧紧74%;会,但不知是否拧紧26%。“如果您最后离开某个地方,您会随手关灯吗?”会52%,看情况28%,不会16%。“您会对身边的水进行重复利用吗?”会52%,看情况28%,不会16%。“不用电器时,您会将插头从插座上拔起来吗?”会18%,有时会52%,不会30%。

5.“您觉得勤俭是一种美德吗?”是76%,现在谈不上了24%。“您认为现在‘勤俭’应如何定义?”不乱花钱62%,从每个细节做起38%。调查发现,尽管生活条件变好后,勤俭作为美德的地位遭到一定挑战,但“勤俭是一种美德”的想法仍然深深扎根在很多市民的心中。不过“勤俭”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只有不到四成的市民仍固守传统勤俭的定义,认为勤俭应该从生活的各个细节做起,其余六成多的市民观念已经发生转变,他们大都认为现在只要不乱花钱就算得上勤俭了。

(来源:海峡网2006-11-01)

·相关链接·

10月3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世界勤俭日”。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2006年世界人口现状报告显示,世界人口已经突破65亿。仅就地球资源消耗来说,人类也必须做到勤俭节约。这也是确定每年10月31日为世界勤俭日的深远意义所在。

【厦门城区“空巢”老人问题调查】 本次调查由市老龄办和市老年学会联合进行。共发放问卷1362份,调查对象主要为户籍在厦门城区的60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为了比较的需要,也涉及部分非空巢老人。据调查,厦门城区中,60岁以上的空巢老年人占老年户籍人口总数的46.55%。

1.夫妇空巢老人生活质量最高。调查结果显示,厦门城区中,夫妇二人家庭的空巢老年人生活质量最高,甚至高于非空巢老年人群体;而单身户老年人生活质量较低。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远远低于其他居住类型;岛内空巢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高于岛外的空巢老年人。

2.空巢老人的健康更差。在厦门市老年人中,高血压和骨关节病为最常见疾病。在空巢老年人和非空巢老年人中,分别有80.66%和63.84%的被调查者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回答“没有患病”的空巢老年人的比例(19.34%)相比非空巢老年人比例(36.16%),少了近一半;而患三种以上慢性病的空巢老年人比例(10.99%)比非空巢老年人高了近一倍。总体而言,老人的健康情况堪忧,其中,空巢老年人的状况更甚于非空巢老年人。

3.空巢老人婚姻状况。在被调查的空巢老年人中,男性占调查总样本的50.33%,女性占49.67%。在婚姻状况中,在婚的比重最大,为68.53%;其次为丧偶,占被调查者的25%;回答“从未结婚”的为3.88%。

4.过半空巢老人更愿自己住。14%的空巢老人虽然目前是与子女分开住,但心里还是倾向于与子女同住;50.44%的空巢老人则选择自己在家;13.78%的空巢老人选择老年公寓或到养老院养老。值得注意的是,有9.33%的人选择在家养老,同时享受社区提供的服务;有12.44%的老人则说不清楚自己心里最愿意采取的养老方式,甚至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5.空巢老人急需“四张网”。有人形容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是“出门一把锁,进屋一盏灯”,生活清冷而无助。他们是急需关注的社会弱势群体,亟待全社会特别是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为他们建立起安全服务网、生活服务网、医疗服务网和温情服务网。发展多层次的养老机构,可以彻底解除空巢老人的后顾之忧。

6.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子女婚后住进自己的新家,是空巢老年家庭形成最主要的原因,目前,约四成空巢老人是这种情况。此外,子女学习、工作忙,压力大,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意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立生活的,占三成左右;子女在外地求学、就业、经商等而不得不离开父母,这类空巢老人占了两成左右;老人自己希望过独立的生活,在晚年得到更多的自主和自由,再加上老少两代人在思想、生活习惯上的差异以及代沟的存在而分开居住,这样的老人占了两成半;极少数的空巢老人是由于和子女关系不好而选择分开居住,有3.78%的老人没有子女,即通常所说的孤寡老人。

7.空巢老人所担心的事情。32.61%的空巢老人选择“自己或老伴的身体健康”,28.73%选择“医药费负担不起”,21.17%选择“自己以后生活无法自理时没人照顾”。

而非空巢老年人选择的顺序依次是:“医药费负担不起”(38.55%)、“自己或老伴的身体健康”(29.61%)和“子女的求学、成家、立业”(20.11%)。

身体和医疗费用是老人最为担心的问题,相对于高企的医药价格,缺乏子女照料的空巢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表现出比非空巢老人更多的担忧,对自己无法自理时的生活顾虑重重。可能是居住情况使然,非空巢老年人比空巢老年人更加担心自己子女的生活。

8.空巢老年人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17.71%、小学及以下29.59%、高中及中专25.49%、初中,27.21%。

(来源:海峡网2007-01-18)

·小资料·

空巢家庭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它有别于传统人口学所划分的任何家庭类型,具有成员构成都是老人的新特点。这些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老人虽生育有子女,却都不在身边;虽可能得到子女经济上的资助,却不可能经常、及时得到子女的精神方面的慰藉以及生活上的照料或体力上的帮助,从而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需要与问题的老人群体,称为空巢老年人。目前对空巢老年人的分类,从居住类型来看分为两种:寡居和独居。寡居(单身)老人是指单身家庭中的老人,这种老人或从未结过婚,或丧偶、离婚,也可以是夫妻分居;独居老人是指夫妇二人家庭中的老人。此外,从子女所在地来分类有:绝对空巢和相对空巢。前者是子女全在国外或外地、或无子女;后者是子女都在本地或有子女在本地,但不在一起吃住。

【厦门居民邻里关系调查】 本次调查由《厦门晚报》记者所作,随机受访的市民有565位。

42%的受访者认为正常的邻里关系是没事串串门,大家互相帮助;39%的受访者认为见面打个招呼认识一下就行;16%认为各过各的,不干扰别人生活。尽管不同的受访者有不同的标准,但多数人仍然期待邻里多来往。

6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的邻里关系马马虎虎还过得去,不会太冷漠,但还有加深的空间;25%觉得不满意,12%觉得很满意。从这样的数据比例可以看出,厦门市的居民邻里关系自我认可度勉强称得上合格,但从很满意的仅有12%这个数字来看,邻里关系的改善还需更多的努力。

46%的受访者表示认识自己的邻居,见面偶尔打个招呼;19%的人认识邻居并有过交往;不认识的比例达到35%,整体来看65%均认识自己的邻居。有邻居请求帮忙时,91%的受访者表示小事一桩,将会帮忙,7%的人选择装作不认识,另有1%的人找个借口,转身离开。

对门装修声音过大,78%的人选择“直接去敲门,然后善意提醒”,12%选择“吵就吵吧,反正不是影响我一家”,3%选择“直接去敲门,大声抗议”,看来,多数人遇到邻里矛盾时,均能采取较为友善的处理方式。

楼道里遇见租住的外地人,35%选择装作不认识,目不斜视地走开,8%选择有空来请来家里坐坐,6%选择像防贼一样用目光先审视。

楼道内卫生环境不好了,32%的人选择“各扫门前雪”,表明在公共事务方面,居民的集体意识还有待加强;28%的人选择“都是邻居了,顺带全打扫了”,12%选择“大家商量轮流来扫”。

对门有陌生人在敲门,而对方又不在家,46%的受访者选择“热心地问问,看看有啥可以帮助的”,22%的人选择“他敲他的,又不是敲我家”,17%选择“不要和陌生人说话”,15%的人选择“其他”。引起邻里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一半受访者选择噪音和环境的污染,19%选择占领空间,3%选择宠物,28%选择“其他”。

调查还表明,乐于助人、热情有礼、讲公德的邻居最受期待,有56%的人选择该项;41%的人期待邻居只要和睦相处、互不干扰就行了;3%的人选择老死不相往来;没有人期待有钱有势的邻居。 (来源:《厦门晚报》200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