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情民意

公众事务

【厦门市公民意识调查】2008年,民盟厦门市委开展了市民“公民意识”课题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和30个电子邮件,回收420份问卷和26个电子邮件,回收率为84.1%。调查对象职业:在校大学生21.3%,公务员8.9%,退休人员14.8%,企业员工8.9%,在职文教医务人员10.8%,居委会干部17.2%,其他17%。文化程度:研究生以上6.3%,大专以上59.6%,中学26%,小学1.2%,其他5.7%。

调查发现,市民对“公民概念、公民意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正确认识占较大比例。但是,被调查者中还有相当比例的人对公民、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公民意识教育是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教育、政府要对人大负责、罢工自由未载入宪法等问题,认识不准确或较模糊。

问题一: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是什么?19.7%认为是土地与各种资源,7.8%认为是财政收入,67.2%认为是全体国民,4.6%选择其他。

问题二:一个国家最无法引进的是什么?9.1%认为是设备,3.4%认为是资金,6.9%认为是技术,78.5%认为是公民素质。

另外,70.9%的人正确认识公民意识是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意识,90.5%的人正确认识“公民”一词含义是“具有我国国籍的自然人”,92.3%的人正确认识公民意识是指“人民当家作主、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96.8%的人正确认识公民基本权利中的平等权,72.6%的人正确认识“罢工自由”不属于我国宪法规定,35.8%的人了解我国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公民意识教育,56.1%的人了解我国被专家称为“新希望工程”的现代公民意识教育从2005年开始,87.8%的人了解各级政府要对人大负责,98.2%的人了解依法纳税、服兵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义务。

对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认为意义重大的占94.6%,认为可有可无的占2.2%,认为没有必要的占1.6%,认为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占1.2%。

在调查中发现,市委党校政治学教研室、市直机关党工委、市党建办、市文明办都暂时没有专门的公民意识教育的计划。在与普法相关工作人员座谈时,发现他们的思维和具体措施都还停留在十七大以前的认识水平,以为提高法律意识自然就提高公民意识了。而法律意识中最重要的是宪法意识,因为宪法中就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他们不大清楚:公民意识中更强调的是国家主人翁意识、人民当家作主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所以,比如《厦门依法治市》(季刊)、《厦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通讯》等宣传法律意识的刊物,“凸显”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还很欠缺。

调查还发现,厦门市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虽有涉及公民意识教育内容,但是小学并未作为必考的主科,所以教学效果一般较差。而中学将政治作为必考的等级分计入中考成绩,有专门政治科任老师,所以学生与教师都比较重视,教学效果较好。

有市民认为,我国的公民意识之所以不如发达国家强,一是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的弊病造成;二是公民的法制观念淡薄;三是国民素质还普遍低下,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四是在物质没有得到基本满足时,是不可能上升到精神意识上的。但就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而言,教育的目的,应该是鼓励培养具有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法治意识、纳税人意识、道德意识、生态意识、科学理性精神、具有与时代共同进步能力的现代公民。

·名词解释·公民意识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具体体现为视自己和他人为拥有自由权利、有尊严、有价值的人,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还包含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是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来源:《厦门晚报》2008-10-07)

【厦门市民眼中的海西】 为了进一步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努力在海西建设中更好地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市委宣传部、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于2009年8月联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项以“海西建设中的厦门”为主题的民意调查。

1.海西品牌深入民心,厦门发展鼓舞人心。大部分的市民知道海西建设,其中97.3%左右的市民对加快海西建设持支持态度;82.8%的被访市民表示海西建设将有助于完善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布局,海峡西岸经济区已经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又一大经济区域;76.9%的被访市民认同海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这表明,市民高度肯定海西效应和厦门发展。近五年来,高速公路及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温福、福厦、厦深等快速铁路开工建设,全省建成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主干网;闽台经贸合作更趋紧密,台商投资势头强劲,产业对接加快;海西版图不断扩大,浙南、江西、粤东的相邻城市,积极融入海西,区域间的联动发展更加紧密;闽台文化交流持续升温,两岸民间往来日益密切,文化交流好戏连台。正是身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市民真切地感受到了海西的脉搏,体会到了厦门的发展。

几乎所有的被访市民(97.3%)在调查中都表示了对加快海西建设的支持;93.2%的被访市民认为,加快海西建设对加快厦门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87.2%的被访市民认为,加快海西建设是推动厦门发展新的机遇和挑战;85.3%的被访市民认为,厦门作为海西的重要中心城市,依托积累的经济基础,兼具对台优势,再乘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东风,必将能够在海西建设中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对于海西建设的发展前景,81.7%的被访市民表示非常看好。这说明国务院《意见》将海西的战略地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海西建设的全面提速,两岸交流合作的加快推进,都给厦门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这一点,在厦门市民中产生了积极共鸣,认为这是厦门继当年设立经济特区后迎来的又一次难得的大发展机遇。同时,厦门市民也有很强的忧患意识,认为要保持高度清醒,要看到并正视厦门的不足。

2.开启两岸交流新篇,更好发挥对台优势。91.4%的被访市民认同加快海西建设将对加强两岸交流合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对台优势中,语言、文化优势,发达的交通优势及宗亲的血缘优势分别得到市民群众85.6%、85.3%和73.1%的认可度。市民的建议意见主要集中在对台交流与合作,其中又以经贸为核心,占被访市民的80.6%;其次是旅游观光,占75.8%;文化交流占71.8%;民间往来占70.6%。这一结果表明市民高度认同厦门的对台优势。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的变化,加快海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对台交流与合作。应该说,这项工作在厦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泛的民意基础,从“小三通”凸显的地域交通优势,从闽南话、功夫茶体现出的“五缘”渊源,闽台这种一衣带水、血脉相连的优势被市民群众广为认同。对于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市民群众不仅认同,更是欢迎和积极建言献策。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散去,两岸关系出现回暖,市民对加快两岸经贸合作,推进民间往来,共克时艰、共同发展的愿望表现得尤为强烈。

(来源:厦门网2009-08-20)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民意调查】 为了解市民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感想,对厦门发展的感受,市委宣传部、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2009年国庆节前夕联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民意调查。

98.5%的被访市民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94.6%的被访市民认为所取得的成就“很大”。对所取得的成就的认同度:21~30岁的年轻人为88.3%,41~50岁中年人为97.6%,而61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认同度最高,为98.9%。

市民积极评价国家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80.2%的被访市民认为在各项事业中经济建设的成就最突出,90.4%的被访市民认为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90.6%的被访市民认为外出更加方便,89.6%的市民认为生活消费品非常丰富,80.5%的市民认为居住环境改善了,80.4%的市民认为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大多数市民充分肯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盛赞改革开放。调查显示,近85%的市民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巨大成就得益于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和人民的拥护,更有95.7%的市民盛赞改革开放。此外,90.3%的被访市民认为反腐倡廉、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机制与体制相对滞后等问题是中国今后应该迫切解决的问题。

对厦门的发展成就,98.5%的被访市民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让市民感到变化最大的分别是经济建设和人居环境两个方面,市民的认同度分别达到88.1%和85.6%。同时,厦门市在住房、医疗、低收入人群保障等各项民生保障上的突出成绩,也获得73.9%被访市民的认同。日益完善的社会法制,不断提升的城市文明,也受到多数市民的称赞,71.7%的被访市民对此表示了认同。对厦门今后的发展,80.2%的被访市民认为要继续加快经济发展,发挥经济特区优势;88.6%的被访市民认为均衡岛内外发展,提升整体发展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厦门发展的一个重点。

97.7%的被访市民表示,他们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78.4%的被访市民表示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广播等媒介关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及相关宣传报道。74.9%的被访市民认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最佳时机,特别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时机。72.2%的被访市民表示,将踊跃参加各种庆祝活动,人们最关注国庆阅兵和焰火晚会。还有很多市民表示,对国庆期间的维稳工作十分关注。

(来源:厦门网2009-10-01)

【厦门市民阅读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由厦门市新闻出版局组织开展,历时5个月,对象为全市6个辖区中年满11周岁以上的具有非农业户口或农业户口的常住人口,样本量为全国同类调查的8倍,实施电话调查800份,发放书面问卷调查4200份,回收有效答卷4752份,回收率95.04%。

1.关于阅读的重要性和对自己及其身边人阅读情况的评价。81.7%的市民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高于全国69.1%的比例。只有4.8%的人认为阅读越来越不重要、对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没影响。而近半市民对自己的阅读情况不太满意,39.31%认为自己读书数量比较少,6.7%认为自己读书数量很少,几乎没有人觉得自己读了很多的书。除了认为自己读书不够多以外,超过半数的市民觉得自己身边的人读书数量较少。

2.关于阅读习惯。调查显示,图书、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介依然是市民每天最常接触的,占83.8%。其次是电视和互联网,分别占80.1%和41.6%。报纸、图书、杂志合计阅读时间超过上网时间,纸质阅读仍是市民的主流阅读方式。市民普遍认为,不习惯在屏幕上阅读长篇文章,往往将需要仔细阅读的段落或太长的材料打印出来阅读。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或深入系统学习,90%以上的受访市民认为纸质载体的阅读效果更好,并能有效减少疲劳感。然而,即便是每天上网超过5小时的市民,亦有84.2%表示纸质媒介同样是自己每天最经常接触的,并且该群体图书阅读量远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年均阅读图书10本以上的占49.8%,超过1/3的网民年购买图书在12本以上。

3.关于阅读方面的支出。77.73%的受访市民的文化消费均集中于购买书报杂志,比购买影视作品及观看影视的文化消费高出7.4倍,比观看音乐会、演出、体育等其他消费合计数高出7倍。从市民阅读的途径看,主要是以购买为主,占67.1%,比全国同类比例高17.2%。在购买图书种类上,教材教辅约占1/3。2008年,全市人均消费图书约13册,人均图书消费金额约133.7元,仅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的6.7%左右。市民年购书消费额56.5%集中在100~500元之间。

4.关于图书阅读率和阅读量。厦门市民的图书阅读率并不高。2008年厦门国民阅读率(指识字者阅读率)为58.7%,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但明显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加拿大为89.7%、新加坡为78.6%)。调查表明,厦门国民阅读率与年龄呈反比,与收入呈正比:年龄越大,读书的人相对就越少;收入越高,阅读率也较高。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知识与财富的良性互动。就平均阅读量而言,厦门市年人均阅读图书约8.6册(含网上阅读),与2004年上海市年人均阅读量相当。但与全球阅读量较多的国家比(以色列为64本、俄罗斯为55本、美国约为50本),厦门人均阅读量差距还很大。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受访市民都认为自己的读书时间在继续减少。

5.关于阅读时间。调查表明,51.3%的被访市民认为影响阅读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时间”。而认为“不爱看书”、“找不到感兴趣的书”、“缺少读书氛围”和“书价过高”的被访者均不超过两成。从性别看,强调“没时间”读书的人中男性比例要高于女性;“不爱看书”的人群中,男女比例相当;在“不识字”、“没文化”等“文化水平低”的原因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从年龄看,“没时间”读书的群体主要为正在上班的中青年。

(来源:《海峡导报》2009-04-23)

【无车日民意样本】2008年9月16~22日是厦门第二届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目的是倡导市民绿色出行,多步行,多使用公交和的士,少开私家车。为了解市民出行方式的选择,《海峡导报》开展此项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受访者年龄在15~74岁之间,职业包括:公务员、学生、教师、工程师、文秘、业务员、技术员、财务、广告策划、护士、金融顾问、家庭主妇、自由职业者、媒体从业人员、退休干部、营业员、建筑工人、搬运工等。

问题一:假如您是有车族,您愿意在“无车日”放弃开车,改搭公共交通工具(公交、的士)吗?回答“愿意”的为82.3%,回答“不愿意”的有17.7%。在调查中,尽管有八成多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在“无车日”当天放弃开车,以支持环保,不过其中有许多受访者含蓄表示,还得根据当天的客观实际考虑,比如约谈客户、有重要业务等,如果当天行程有这样的安排,还是得用到私家车。

问题二:假如您是有车族,您愿意在平时降低它的出行率,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吗?回答“愿意”的为8.9%,回答“不愿意”的有91.1%。愿意在平时放弃或少用私家车的人不到一成。一位受访者很自然地反问:“如果平时不开,车买来干吗?一辆车多少要十几万,要么不买,如果买了,不太可能把车停家里,又搭公交出门。”许多拥有私家车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开车便利很多,而且有依赖性,碰上车送修或保养的那几天,会觉得不习惯,出门也都打的。

问题三: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没私家车”占52.6%,“票价便宜”占54.2%,“方便”占42.2%,“快捷”占14.6%,“舒适”占4.7%,“环保”占36.5%。

问题四:您不愿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等车时间长”占70.3%,“拥挤无座位”占60.4%,“车速慢”占53.1%,“换乘不方便”占32.3%,“站点离家或目的地远”占25%,“票价贵”占4.2%,“高峰时打的难”占44.3%。调查显示,公交车等候时间太长、车上拥挤没座位、车速慢、高峰时打的难,成为受访者不愿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主要原因。厦门普通公交车平均运营时速只有12公里,的确太慢。厦门的公交有时不够准点,候车时间太长,有些线路拥挤,有些线路乘客却不多。

问题五:哪些因素可能使您放弃使用或购买汽车?(可多选)“油价上涨,养车成本太高”占67.7%,“交通太拥堵,行车难”占70.8%,“停车难”占67.7%,“公交车快捷舒适,不误点”占19.3%,“随时能打到的士”占25.5%,“为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污染”占50.5%。在调查中,有五成受访者表示为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放弃购买小车。不过,选择这项的受访者几乎都附加了行车难、成本高、停车难等几个前提。因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首先考虑的还是便利,其次才是环保。

(来源:台海网2008-09-22)

【厦门旅游服务质量调查】2009年初,厦门市旅游局组织开展的“万名游客评厦门旅游服务质量”问卷调查结果出炉。本次问卷调查工作采用分时段调查的方式,重点在2008年的春节、国庆两个黄金周,及五一、暑期等旅游旺季期间实施调查,共发放调查表8000份,回收调查表6037份,回收率为75%。接受调查的游客遍及全国21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调查显示,游客对厦门导游、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景点环境、旅行社、旅游车船的服务质量、旅游商品、旅游文娱等7个调查项目的总体评价的满意率(含基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都在90%以上。这7个调查项目的满意率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1)导游的服务质量、旅游景区景点环境质量、旅行社的服务质量为96%;(2)旅游酒店的服务质量、旅游车船的服务质量为95%;(3)旅游文娱的总体评价为93%;(4)旅游商品的评价为91%。而游客对上述7个调查项目的不满意率仅为1%。其中,游客对旅游商品、旅游车船、旅游酒店服务质量和旅游文娱的不满意率,均比2007年有所下降。(见表121)在游客感兴趣的鼓浪屿旅游资源评价中,参与问卷调查的6000名游客,有4536名游客认为鼓浪屿的海滩海岛、建筑风貌更具吸引力,占76%。其他兴趣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文物古迹、民俗风情、文化艺术、旅游购物、饮食烹饪、海上娱乐、音乐会、节庆活动以及医疗保健。

在游客对乐于看到的鼓浪屿历史商业街区规划倾向哪种类型的评价中,有4491名游客认为,鼓浪屿应当淡化商业氛围,融入本土历史、文化、艺术元素,占受调查游客总数的75%。其他倾向人数由高到低分别是增加绿化、座椅、咖啡馆等休闲场所,建设一处休闲广场,体现欧洲小镇的风格以及其他类型。

在被问及鼓浪屿的文化气氛、文娱活动与听说的是否一致时,有3608名游客认为是一致的,占受调查游客总数的60%;有1085名游客回答为否定,占受调查游客总数的18%;其余游客则未作评价。

“万名游客评厦门旅游服务质量” 活动是从2007年开始在全市旅游行业中进行的,已经连续开展了两年。2008年的调查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游客总体对厦门旅游服务环境满意度比较高,特别是对旅游文化和娱乐、旅游商品的现状不满意度比较低;二是对导游的服务质量评价比较高,位居满意度第一,这在全国罕见;三是景点文化内涵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旅游用餐质量的提高、车船能按时保质量等,这些都是旅游部门今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来源:厦门网2009-02-10)民生问题

【厦门市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状况调查】为深入了解厦门市医疗、住房和教育改革现状,体现公众意愿,反映厦门的实际情况,厦门市政协开展“厦门市城乡居民民生问题调查”活动。2006年1月,集美大学承担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状况的调查。根据研究需要,调查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共800份样本,调查对象为城市居民,采用入户发放自填方式进行;第二部分共200份样本,调查对象为农民,采用入户访谈方式进行。回收有效问卷936份,其中农村部分回收200份,城市部分回收736份,有效回收率为93.6%。

在有效回收的936份问卷中,被调査对象性别:男性占50.9%,女性占49.1%;婚姻状况:未婚占26.4%,已婚占73.6%;年龄结构:30岁及以下的占46.9%,41-50岁占24.6%,31~40岁占23.8%,51~60岁占4.7%;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占29%,大专、初中、本科、小学及以下、研究生及以上各占26%、16%、15%、12%、2%;职业结构:农民占21.4%,工人占11.8%,商业、服务业职工占10.8%,党政机关干部占5.3%,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占10.7%,办事人员占12.5%,下岗或失业人员占9.4%,专业技术人员占9%,离退休人员占5.4%,学生占3.6%,其他占0.1%。

1.厦门市民对教育的关注程度。

在调查所列出的八个项目中,住房、医疗、教育分别以绝对优势位居市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的前三位,位居前五位的另外两项分别是“城市交通”和“社会治安”。(见表122)2.厦门市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消费支出负担较重,但与大多数城乡家庭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2005年,被访者的家庭生活消费总支出平均为38353.96元,家庭教育消费费用平均为7131.27元,占家庭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为18.59%。教育消费费用在2001~5000元之间所占的比例最大,占调查总人数中的19.9%,其次是250元以下,占19.4%;10001元以上,占17.3%;1001~2000元,占14.7%;5001~10000元,占13.5%;501~1000元,占8.6%;251~500元,占6.6%。家庭教育消费支出负担率高达18.59%,人均教育支出为1961.45元,远远高于全国31个城市12.53%的教育消费支出负担率。这反映厦门市居民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消费水平偏高,负担较重。

调查发现,多数厦门市民对教育费用的评价,选择“偏高,但还能接受”的占大多数,达50.2%;其次是“比较合理”,占27.6%;选择“太高了,无法接受”的占到了21.6%;而选择“偏低”的只有0.6%。而当问及“教育支出增长与收入增长的比较”时,认为“教育费用增长高于收入增长”的占了大多数,达55.6%,这说明大多数厦门市民认为教育费用偏高,教育费用增长快于收入的增长。

当问及对教育费用的承受能力时,对教育总支出、基本教育支出、选择性教育支出和自愿性教育支出,市民选择“基本能承受”的占了大多数,分别为66.3%,67.7%,48.1%,65.7%。这说明,虽然厦门家庭教育消费水平偏高,但与目前大多数家庭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基本上是相适应的。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承受的家庭也占一定的比例,尤其是对选择性教育支出的承受程度最低,不能承受的家庭达到34.1%,因此选择性教育支出仍是一个极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2)家庭教育消费结构不合理,但基础教育消费仍是城乡家庭教育消费的主体。家庭教育消费是指家庭为子女求学而支付的各种费用,一般把居民的教育消费分为以下几项:一是基本教育支出,包括学杂费、学校指定教材和参考资料费、校服费、文具费、为求学而额外支付的食宿费及其他费用如交通费等。二是选择性教育支出,通常指为选择比较优秀的学校或异地求学而支出的择校费和捐资集资费用。三是自愿性教育支出(又称为扩展性教育支出),指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兴趣班、聘请家教、购买课外书籍的费用等。从城乡居民教育消费结构来看,基础教育支出是城乡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的主体,占66.70%;其次是选择性教育支出,占18.90%;最后是自愿性教育支出,占14.40%。数据表明,厦门市城乡居民家庭教育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全国平均基础性教育支出比例为87.52%,而厦门市该项支出的比例却仅占三分之二,选择性教育支出和自愿性教育支出所占比例过大,达到三分之一。主要原因在于受城市的教育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影响,农村家庭的基础教育支出为5708.96元,占教育总支出的88.12%,支出比例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城市家庭的基础教育支出4165.3元,仅占教育总支出的55.38%。这与城市居民追求高质量的教育消费需要是分不开的,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3)教育收费存在不合理现象,但多数家庭表示对此无可奈何。

城乡居民普遍认为收费不合理的项目较多,其中认为最不合理的三项为择校费、捐资助学费与特色班费(或重点班费),选择人数分别占509人、350人与345人。说明收费不合理的项目主要在选择性教育支出与自愿性教育支出这两方面。一些人正是抓住了我国居民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和为了独生子女的教育不惜付出一切的心理,趁机提高教育收费额度,增加收费项目。而家长对于收费不合理的原因(多选题),普遍认同的三项原因是“教育体制有缺陷,政府部门措施不当”、“学校为了盈利”和“不同学校教学质量不一样”,选择人数高达531人、498人和304人。他们认为校际间质量差距较大,给了学校盈利的空间,从而激发捐款、赞助费、择校费之类乱收费现象频繁发生。而政府对此类现象不但没有足够有力的制约措施。当问及“如果有不合理缴费的项目,您是否还愿意缴纳”时,愿意缴纳的人数比例占到34.7%。多数人表示,愿意缴纳实出无奈,具体的原因有四条:一是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有个较好的前途,只能缴纳一些不合理的教育费用,才能上比较好的学校;二是怕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为孩子还在学校读书,如果不缴纳,怕学校和老师对学生施加压力,孩子会不好过,为了下一代再难也要想办法,不想惹太多是非;三是政策所逼,认为这是一些部门的霸王条款,若不愿意,吃亏的还是自己,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四是缴费不透明,一部分人反映对缴费项目不清楚,只知道学校要交就交了,不知道是否合理。

(4)城乡居民对教育质量的认可度不高。城乡居民认为教育质量一般的占56.1%,认为满意、很满意的各占22.8%、1.8%,不满意、很不满意各占14.9%、4.4%。这一方面是因为家长对教育质量的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厦门的教育质量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造成城乡居民对教育质量的认可度不高。

3.厦门市教育消费的特点分析。

(1)城乡居民家庭教育消费不均衡,差异较大。一是家庭教育消费负担不均衡,农村重于城市。2005年农村家庭教育总体支出平均为6478.62元,城市家庭教育总体支出平均为7521.30元,农村年平均教育总支出比城市低1042.68元,但与年生活消费总支出相比较,农村家庭教育消费负担率高达28.00%,城市家庭教育消费负担率为17.20%,这说明农村教育消费的负担较重。二是家庭教育消费结构不均衡。基础教育支出,农村5708.96元,占教育总支出的88.12%;城市4165.3元,占教育总支出的55.38%。选择性教育支出,农村166.5元,占教育总支出的2.57%;城市2157.86元,占教育总支出的28.69%。自愿性教育支出,农村603.16元,占教育总支出的9.31%;城市1198.14元,占教育总支出的15.93%。从以上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与城市的教育消费支出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教育消费结构上,农村家庭倾向于基础教育支出,且在基础教育的投入高于城市;而城市家庭则倾向于非基础教育投入,城市家庭用在选择性教育和自愿性教育这两方面的支出达44.62%,远远高于农村。从具体金额分类看,农村的选择性教育支出和自愿性教育支出小于城市,且比例差距较大。这一方面说明城市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高于农村,他们在满足基本教育支出的前提下,为子女选择了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力图使自己的子女获得更为均衡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因为城市家庭的收入较高,比农村家庭更有能力投入额外的教育支出。

(2)不同教育层次的家庭教育消费差异较大,教育层次越高,支出费用越高。在各教育层次的费用支出中,高等教育的费用最高,平均达到10515.69元,这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收费增长幅度较大有关。高中教育的费用总支出排在第二,也超过万元,该项费用高主要是由非基础性教育投入过高引起的,其中高中阶段家庭投入的选择性教育费用高达4372.80元,占到高中阶段教育费用总支出的43.35%;家庭投入自愿性教育的费用,高中阶段也是最高的,达到1495.93元。高中教育阶段面临进入大学的关键时期,为了让子女能进更好的大学,以后能得到更好的职业,家长们都愿意在经济上加大投入,因此这一阶段的教育投入较高。值得注意的还有学前教育阶段,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投资高于义务教育的投资费用,这说明家长们普遍重视对子女的早期教育,而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详见表123)(3)不同收入家庭的教育消费差异较大,家庭收入越高,支出费用越高。教育成本部分个人补偿制度实施以后,教育消费支出的承受能力与家庭收入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对教育消费的投入越大。同时,教育的投入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家庭收入为1000元以下,对教育的投入只有1435.33元,而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的,对教育的投入高达19950元,相差近14倍。

(4)家长教育期望对家庭的教育投入有一定的影响,家长教育期望越高,支出费用越高。家长越希望孩子能上更好的学校,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便以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就越愿意进行大量的教育投资。

(来源:搜狐网2009-07-22)

【厦门市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现状调查】厦门作为一个现代化程度较高、就业环境良好的城市,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者。他们向往城市的生活,希望提高自己的收入、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能否适应和融入这个城市?为此,民盟厦门市委、厦大社会学系开展了厦门市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现状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厦门岛内的思明区和湖里区共抽取1000位外来打工者作为被调查者进行访问。样本的构成情况:男性占56.2%,女性占43.8%。有19.6%的受访者拥有城市户口,80.4%拥有农村户口。从受访者的年龄分布情况来看,25岁以下占62.6%,26~35岁占24.5%,36~45岁占10.7%,46~55岁占1.9%,56岁以上占0.4%。从受访者的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6.5%,初中占37.4%,高中占19.9%,中专、技校占23.4%,大专占12.4%。

1.外来务工人员的来源和家庭经济状况。被访问的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来自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和村庄。来厦门之前住在城市的占9.4%,住在县城的占11.3%,住在乡镇的占28.5%,住在村里的占50.8%。在2008年中,被访问的务工者的家庭总收入在15000元以下的占33.7%,收入在15001~30000元的占35.2%,30001~45000元的占7.9%,45001~60000元的占13.4%,60000元以上的占9.7%。

2.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调查发现,厦门市外来务工人员平均收入与本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月平均收入有较大差距。2007年,前者的人均月工资为1591.12元,后者的人均月工资达2413元。这表明务工者在获得较高工资的同时也需负担在城市居住生活的高成本。调查数据还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的人均月开支为1165.15元,其中用于住宿的费用平均为262.51元,用于伙食消费423.40元,用于通讯107.96元,用于购买生活用品129.54元,其他消费276.06元。经过统计,月开支在500元以下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2.5%,开支在501~1000元的占57.4%,开支在1001~1500元的占17.3%,1501~2000元的占7.6%,2001元以上的有5.1%。大部分务工者的开支都在1000元以下。

外来务工者在衣食住行上负担较大的情况下,每个月是否还有结余?调查显示,2006年以来,每月收入有结余的占61.9%,没有结余的占38.1%,平均结余567.62元。他们在外打工,不仅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许多人还负担着整个家庭的生计,外来务工人员每人每年平均寄回家4329.25元。这些打工收入已成为许多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3.外来务工人员的住宿和伙食问题。近年来,城市中的房价不断攀升,加之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外来务工者在城市生活的成本。根据调查,务工者住在员工集体宿舍的有21.1%,居住在出租屋的有69.3%,借住亲友家的有2.3%,自己购房居住的有3.3%,居住在工作场所的有0.8%,而居无定所的还有1.5%,其他居住方式的有1.7%。如今,用人单位提供宿舍的比较少,大部分人还是以租住房屋的形式来解决住宿问题,且年轻务工者合租的情况比较多。

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所主要集中在湖里以及岛外的集美、同安、翔安三个区,因为本市的工厂主要集中在这些区,工厂的周围形成了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带,而许多在思明区工作的务工者也由于岛外租金便宜而选择在此居住。因此城中村和村镇的私人出租屋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首选。

在伙食方面,务工者57.5%选择自己煮,32.9%选择在单位饭堂就餐(或单位有包伙食),35%同时也选择快餐外卖的方式,还有6.8%的人在食堂用餐,4.2%选择在非本单位食堂就餐。统计表明,自己煮、外卖快餐和单位饭堂是最受务工者欢迎的,他们主要是从经济实惠、方便和节省时间角度来考虑的。

4.外来务工人员的休闲方式。外来打工者平常工作繁忙,休闲时间很少,但平时的休闲方式丰富多样。在调查中发现,看电视是最主要的休闲方式,经常看电视的有50.1%,从不看电视的只有7.9%。休闲时间经常读书看报的占31.7%,有时会读书看报的占28.6%,偶尔读书看报的占24.4%。其他休闲方式为:打牌、打麻将5%,逛街、逛公园12.4%,看录像、电影13.9%,聊天26.8%,上网27.5%,买彩票6%。

5.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外出打工的原因。一般认为外来务工人员是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而出来打工的。但在调查中发现,真正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外出打工的只是少数,更多的人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来到城市的。受访者外出打工的原因:干农业收入太少23.1%,家里田地少、没事干11.1%,家里没有其他的收入门路19.5%,家里人读书、治病、盖房等太需要钱11.0%,外面的发展机会比家乡多40.5%,年轻人应该出来闯一闯53.2%,想外出打工增长见识47.5%,不喜欢农村的生活8.6%,不想读书了13.0%,家里人鼓励我出来6.1%,外出打工是一种风气5.7%,不出来被村里人瞧不起2.6%,已经外出的亲朋好友要我出来3.8%,政府鼓励支持外出5.3%,受到新闻媒体宣传吸引2.1%。

此外调查还显示,51.1%的务工人员是一个人单独外出打工的,48.4%的人是和同伴一起外出打工,单独外出打工的占了半数以上。

6.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

(1)工资问题。调查表明,厦门的务工环境较好,企业聘用员工和员工待遇实施得比较规范,少有拖欠工资现象。2007年7月,厦门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贯彻解决农民工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规定拖欠过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将被强制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专户”中存储全体员工不少于一个月工资额的工资保证金,这一规定有力地保障了外来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工资权益。2007年,被调查者目前工作的企业有拖欠工资现象的仅占14.4%,没有拖欠工资现象的企业占85.2%,其中有拖欠工资现象的企业拖欠工资后予以补发的占70%,但没有补发工资的仍有30%。

(2)工作时间。外来务工人员67%都加过班,没有加过班的只有33%。从每天的工作时间来看,每个人每天一般要工作9.35小时,一般每天平均加班3.02个小时,最长的一次加班时间平均为6.03小时。他们大部分都从事生产和服务业,工作比较辛苦,工作时间比较长,休息时间明显不足,甚至连法定休息日也难以享有。

(3)劳动合同签订。在被调查的外来务工人员中,有66.3%的人和用人单位签了劳动合同,33.7%的人没有签。在没有签合同的务工人员中,有71.8%是企业没有和工人签订,只有28.2%是打工者不愿意和企业签。在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所签订的合同的评价中可以看到,认为合同体现了双方平等,很满意的占21.2%,认为合同体现双方基本平等,比较满意的占38.9%,认为合同有些不平等但可以接受的占20.3%,认为合同不平等但只能忍受的占7.8%。从中反映出超过半数的人对合同表示满意,同时也有相当部分企业的合同并没有给予工人应有的平等待遇。

(4)职业技能培训。调查中,问到“外出打工前,家乡政府有没有对您提供过技能培训?”回答“没有”的占93%,回答“有”的只占到7%。当问到“在打工的地方(厦门),有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回答“没有”的占57.7%,而回答“有”的占到了41.8%。一般来说,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调查发现,厦门市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经费多半还是工人自己掏腰包。“自己出钱”的占44.5%,“企业”、“工作所在地政府”、“家乡政府”、“非政府组织”、“免费”和“其他”的分别占31.3%、1.8%、0.9%、1.5%、26.8%和5.3%。

(5)社会保险和福利。调查数据显示,厦门市外来务工人员享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占有比例分别是57.6%、42.2%、47.4%、30.7%和26.7%。特别是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已经过半,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也将近半数。只是仍有54.2%的来厦农民工不能带薪休假,59.4%的女性农民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制度。

(6)基本人权保障。从调查结果看,来厦的务工人员中只有23%的被调查者宣称其权益受到过侵害,而76.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曾有过权益受侵害的经历。被调查者在回答“进入本企业时,有没有交付押金”问题时,回答“有”的占14.5%,“没有”的占85.3%,还有0.2%的被调查者没有作答。而在问到“进入本企业时,企业有没有扣押证件”问题时,被调查者的回答显示,企业扣押证件的种类较多,有身份证、毕业证、暂住证和婚育证等。其中扣押身份证的比例最高,占6.0%,扣押毕业证、暂住证和婚育证的也分别占到5.8%、5.5%和4.9%。在询问工人打工期间有无下列经历时,回答情况是:吃饭时间不够20.9%,不许上厕所7.3%,不许喝水4.1%,被搜身搜包3%,被怀疑偷窃2.4%,被管理员殴打0.7%,被关押0.4%。这表明,尽管部分企业有侵害外来务工人员基本人身权利的现象,但从总体上看,来厦务工人员的权益还是受到充分、切实保障的。厦门市作为“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之一,并非徒有其名。

(7)农民工维权意识。在有过权益受侵害经历的来厦务工人员中,只有29.9%的人向相关部门投诉,而64.2%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近七成的受害者放弃了保障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力。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维权意识不够,还因为投诉无门。调查发现,他们不投诉的原因最多的是“认为问题不严重,不用投诉”,占43.1%。其次是“投诉了也没用”和“不知道去哪投诉”,分别占40.6%和21.5%。当问及“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您有没有参加过以下群体性活动,诸如罢工、游行、示威、静坐、堵马路、集体上访等事件?”只有7.6%的被调查者回答“有”,而回答“没有”的比例占到92.0%。这说明在厦的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是采用理性方式维权,不会盲目参与群体性活动。调查数据表明,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农民工最常用的方式是找企业领导,占33.7%。而只有小部分人采用上访(信访)或起诉的方式,分别只占3.3%和3.0%。

7.外来务工人员对厦门的评价。61%的外来务工者喜欢厦门,其中非常喜欢占23%,比较喜欢占38%,对厦门印象一般的占33%,较不喜欢的占2%,很不喜欢的占4%。在回答“您愿意留在厦门吗”的问题时,回答“愿意”的为26%,另有26%说“愿意,但不敢想”,9%的人表示无所谓,19%的人没想过,20%的人说“不愿意,还是回去”。

8.外来务工人员的人际交往。调查表明,在厦门这个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平均每个人有朋友18个,其中外地朋友(没有厦门户口)平均13个,厦门朋友(有厦门户口)平均5个。可见外来务工人员的朋友总数量偏少,其中厦门朋友数量更少。而且外来务工人员的朋友都集中在炊事、饭店餐馆服务员、产业工人、司机、营销人员和无业人员。而其他工作岗位的朋友很少或几乎没有。这表明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人际交往圈的同质性很高,即朋友涉及的行业很有限,所以导致人际关系网络质量低下。他们很难从自己的人际网络中获得一些实际性的帮助,如通过网络关系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

9.外来务工人员的身份认同。调查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对自己的身份很困惑,认识不统一,很多人已经对自己身份产生了一种认同危机。33%的人认为自己是工人,22%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45%的人认为自己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工人,仅11%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已经充分适应厦门生活,是个完全的“厦门人”。45%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在收入方面和厦门人存在较大差距。没有厦门户口让外来务工者感到最麻烦的事是,有的工作岗位不能应聘。56%的外来务工者认为来到厦门后,自己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仅6%的人认为是降低了。

10.外来务工人员与厦门本地人交往情况。当问及是否经常跟厦门人来往,表示“经常来往”和“较经常来往”的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4%,还有22%的人表示从来不跟厦门人来往。当问及“您喜欢厦门人吗?”5%的人表示“非常喜欢”,19%的人表示“比较喜欢”,60%的被访者表示“一般”。关于“您与本地人交往中的困难是什么”这个问题,问卷从语言、观念、生活习惯、交往机会、地位是否差异,以及厦门本地人看不起外地人等6个方面进行考察。结果表明,语言问题是和厦门本地人交往中最大的障碍,有50%的人认为语言问题阻碍了他们和本地人的交往。也正是由于外来务工者和本地人的交往存在困难,彼此缺乏了解和理解,使得49%的外来务工者认为厦门人“不太好,大多瞧不起外地人”,甚至有5%的外来务工者觉得厦门人“很不好,排外很厉害”,只有46%的外来务工者认为厦门人“很友好,能平等对待外地人”。

11.外来务工人员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当问及外来务工人员对“所在工作单位的事情”、“现在居住社区的事情”、“老家的事情”、“厦门市的事情”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关心程度,发现来厦务工人员对这些公共事务一般关心程度以上的超过80%的比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也具备了现代公民意识。另外,外来务工人员最偏向于关心自己老家的事情,很关心、较关心和一般关心的比例分别占58.0%、23.8%和12.3%,较少关心和从不关心的只占4.0%和1.7%。这反映的不仅仅是来厦务工人员的故乡情结,更反映的是他们乃至整个农民工群体难于真正融入城市的问题。

(来源:厦门网2009-03-02)

【厦门家居市场调查】 近年来,厦门市室内装饰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在发展,家装市场年装饰工程量在20亿元以上,直接带动了家居用品和材料市场。2009年3月4日,《厦门日报》携手厦门四大建材家居卖场,启动厦门家居市场大型调查。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667份,受访者以公司企业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员为主,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数最多,占57%。这显示了家装市场的潜在客户分布于各种结构的家庭中,而成家前后的中青年群体是主要的需求人群。

1.选择卖场的因素。调查显示,受访者最喜欢去的建材卖场为吉家家世界和东方家园,其中吉家家世界以绝对优势成为受访者最青睐的建材卖场。新景建材城居第三,江头建材城、百安居并列第四。决定消费者选择建材卖场的五大因素分别是:种类更齐全(23%)、性价比更高(22%)、售后服务更好(19%)、购物环境舒适(18%)、知名度高(16%),其中种类齐全成为首要因素,可看出消费者购买建材普遍存在货比三家的心态,也反映厦门建材品牌在客户忠诚度上的建设有待努力。交通便利因素(2%)较不被消费者在意,只要卖场在上述环节做得出色,即使再远,也能获得垂青。

2.购买家具的选择。在家具购买地的选择上,89%的受访者都倾向于在本地购买,仅11%倾向于去广东、上海购买。除去本地购买的便利性,本地家具市场的供应充足、品类齐全、服务到位、价格合理等也是赢得客户的重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厦门的本土家具卖场具备较大的优势,消费潜力较为广阔。在家具卖场中,吉家家世界和东方家园既是最受青睐的建材卖场,同时还是最受欢迎家具卖场,庄氏家居排第三,接下来是嘉年名华和传百年家居。

3.装修队伍的选择。新家装修,62%的受访者将找专业家装公司,可看出专业家装公司在厦门较受消费者信任。另外27%的受访者选择找专业设计师工作室或公司进行装修。仅10%的受访者选择装修个体户。施工质量为受访者最为注重,比例高达46%。其次是服务及保障,比例为25%,材料质量和设计水平分别占到17%和11%,而预算报价仅占1%,可见消费者进装修“重视质量远大于重视价格”。

4.装修模式的选择。39%的受访者倾向于整体家装(设计、施工、辅材、主材、保障一站式服务模式),25%的受访者倾向于施工包辅材,自购主材,这两种模式合计比例达64%,可见方便省事的包材料施工模式更受消费者青睐。另外有36%的受访者选择不包材料包施工(包清工),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购买材料的品种和预算等自主性更大。

5.装修价格。受访者的装修预算(含材料及配饰产品)分布在三个主要价位区间,其中最广泛的是5万至15万元之间的价位,比例达55%。其次是5万元以下,占27%。第三是15万至35万元之间,占18%。可看出15万元以下的价位更适合中低档装修,而15万至35万元之间的价位主要迎合高档装修人群,而超过35万元以上的装修则乏人问津。

6.建材的选购。决定受访者选购建材的四大因素分别是:健康环保(30%)、价格(28%)、产品质量(22%)、品牌知名度(20%),其中健康环保排在首位,可见消费者对绿色家居的要求已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价格和质量体现人们对性价比的追求,品牌知名度则展现出知名品牌在消费者抉择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建材的售后服务则较少为人关注。

7.家居资讯的渠道。调查显示,报纸、网络和电视是受访者了解家居资讯的主要渠道。52%的受访者主要通过报纸了解家居资讯,说明报纸是目前的主流家居媒体。而网络的后起之势十分明显,占据27%的比例,超过电视10个百分点。另外,户外路牌占3%,其他渠道占1%,而广播占比不到1%。

(来源:厦门网2009-03-18)

【农民交通事故高发原因调查】 据厦门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统计,2004年以来,全市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中,农民(农民工)占65%左右,比城市居民高出约1.3倍。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相对突出,农民伤亡人数相对较高,已成为近年来交通事故的显著特点。据分析,造成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有“三缺”:农民交通安全常识缺乏,农村道路安全设施缺失,农民出行交通工具缺少。如何解决农民的“三缺”,成为预防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重点。

1.农民交通安全常识缺乏。近年来,大量外来农民工涌入厦门,他们过去的生活环境、交通环境与城市差别较大,缺乏应对高速、高密度、高机动道路交通的基本常识和交通习惯,遵守交通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不高,交通随意性大,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违法载人、逆向行驶、随意横穿道路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大量存在。

2.农村道路安全设施缺失。目前影响厦门道路交通安全最严重的问题是公路城镇化以及农村道路条件改善后,道路安全设施未及时跟上。如324线厦门段及206线同集路段总长分别为53公里、17公里,共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3.4%,其道路的设计标准、安全设施的配备仍然按照公路的技术标准,缺乏城市道路的隔离设施、过街设施、灯控设施,缺乏立体交通,不适应城市化交通需求。以上两条道路2008年上半年发生重大事故34起,导致41人死亡,占全市同期道路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37%,死亡率是其他道路平均死亡数的10倍。此外,近年来随着厦门市农村道路“硬化工程”和“村村通工程”的开展,农村道路的通行速度大大提高,但必要的交通安全防护设施的建设却跟不上。

3.农民出行交通工具缺少也是引起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频发不可忽视的因素。厦门近年来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市民的出行便捷得多。相较而言,在农村,农民出行所依赖的交通工具却十分有限,农民出行难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农村客运网络系统缺乏统筹规划和发展,乡村客运车辆班线、趟次太少,甚至还有不少比较偏远的乡村不通公交客运车辆,农民群众出行大多靠乘坐摩托车、小货车、农用车,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2007年7起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交通事故中有4起为摩托车事故。

(来源:厦门网2008-12-09)

【厦门消费者购物习惯调查】2007年底,《厦门商报》推出一篇关于厦门消费者购物习惯的调查,主要针对消费者在购物中是“价格至上”还是“情感至上”。厦门消费者的回答是:您可接受的商业教育类型?论坛、讲座27.42%,EMBA19.21%,专业课程班(战略、品牌、营销等)26.86%,高校专业培训(如EDP/总裁班等)26.49%。

您会特意选择假期或黄金周购物吗?37.15%不会,62.84%会。

您会参与营业场所为圣诞节而举行的庆祝活动吗?33.21%不会,66.78%会。

您会因为商场的折扣优惠而专程前往购物吗?23.82%不会,76.17%会。

您会特意增加消费额度去争取商场“满多少送多少”的优惠活动吗?43.37%不会,56.62%会。

您买电器前会认真对照各电器卖场的广告折扣吗?77.09%会,22.90%不会。

您认为电器卖场的假期促销会比平常便宜吗?74.95%会,25.04%不会。

您对您现在使用的电器的售后服务满意吗?79.30%满意,20.69%不满意。

您对您现有使用的电器的质量满意吗?83.77%满意,16.23%不满意。

您认为购房影响因素有哪些?环境景观27%,户型7%,价格25%,开发商品牌4%,地段28%,其他1%,配套8%。

调查结果显示,厦门消费者依然关注价格因素:76%的消费者会因为商场的折扣优惠而专程前往购物,57%的消费者会为了买赠活动而额外增加消费,更有65%的消费者曾有过借用别人贵宾卡购物的经历。

一般说来,如果要把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做一个划分,价格应归为理智类因素,而品牌影响应归为情感类因素,影响购物经历的情感因素还包括具有亲和力的购物环境、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精益求精的商品和服务等等。在调查报告里有一个有趣的数字:在消费者关于旅游服务的选择中,消费者选择旅行社、酒店时最关注的因素依次为服务(42%)、品牌(21%)、便捷程度(21%)和价格(16%)。对于价格因素在旅游商品消费中被“冷遇”,是因为旅游消费属于“奢侈”消费,消费者更重视消费本身的“享受性”体验,价格不再成为最重要因素,相反的,情感类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在是否购买知名品牌的回答中,不看重名牌因素的(无所谓购买知名品牌和更看重价格等其他因素)仅占到31%。而在对于“是否会参加营业场所为圣诞节而举行的庆祝活动”的回答中,肯定回答的占到了67%。由此可见,感情对于消费者的影响确实存在,消费者在消费决策过程中,情感的作用不容忽视。

(来源:厦门网2007-12-24)

就业问题

【厦门创业环境调查】2008年初,厦门大学埃塞克斯创业教育中心发布《2007厦门市创业观察研究报告》,这是由厦门高校发布的首份创业研究报告。埃塞克斯创业教育中心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搜集并分析了501份调研问卷。

根据该报告,厦门创业环境总体评价在全球权威的创业观察研究项目GEM覆盖的30个城市中排名第四,仅次于杭州、大连和珠海,甚至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得分”都高;然而厦门的“创业活力”在调查的15个城市中排名第十,比太原、桂林、银川等城市都不如。(详见表124、表125)这意味着,厦门市的相关政府部门、创业中介机构和创业者本身都还有许多不足。

调查发现,厦门虽然在商务环境、有形基础设施、女性创业方面,与参与调查的城市相比位置比较靠前。但在金融支持、研究成果的转移方面,厦门的得分比较不理想,明显存在两个短板:一是金融支持“短板”。“金融支持”指标反映了创业企业能够得到的资金投入是否是足量、来源是否是多样,包括个人或企业投入的权益资金、借贷、风险投资、政府资助以及公开证券市场等。厦门市该指标的得分为2.71,排在14位,低于全国平均值2.73,反映了厦门市在金融支持方面的创业环境还有待提高。在厦门市创业企业中,政府补助、个人资金和债务资金是主要的资金来源。而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创业资本和公开上市融资等资金渠道,在厦门市并不多见,尤其是公开上市融资,对新创企业来讲更接近于“可望而不可即”。

二是研究成果的转移“短板”。研究成果转移的效率,是地区经济在某一领域保持优势的有力保障。研究成果的转移,表现出来的是技术的迅速商业化〜厦门在这个指标上得分2.98,仅仅排在14位,低于各城市的平均值。厦门市依托厦大、集大等髙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较多的研究成果和技术专利,但是在研究成果的转移方面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1)高科技项目的价值比较高,而一般的创业企业难以承担起如此高的成本;(2)科研项目往往需要较强技术力量的支持,这对创业者是一个难题;(3)科研项目具有较大的风险,创业者更青睐传统的“短平快”项目;(4)研发机构的研发周期一般比较长,需要比较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资金支持不足。所以,研究成果只能放进“抽屉”里了。

厦门创业环境的三个长板是:1.商务环境。对创业企业来说,它所处的商务环境包括分包商、供应商、咨询机构以及金融、法律、会计等各种专业服务机构。这些专业服务是否容易得到,是否负担得起,即各种商务服务机构的数量和质量,构成了一个城市重要的创业环境。高质量的、价格低廉的专业服务可以帮助创业者将其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它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厦门市有许多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服务机构,可以为新创业企业提供丰富的金融、会计和法律服务。

2.有形基础设施。有形基础设施是指道路、通讯、水、电、气等的设施水平以及便利性,以及新创企业获得这些基础设施服务的效率和费用负担。参与调査的全国各城市在有形基础设施方面的得分都不错,平均达3.71。其中,厦门市在这个指标中获得4.32分,排名第一。这是因为厦门经济特区建设20多年来,为了招商引资和提供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厦门市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很大。

3.女性创业。女性是否也像男子一样参与创业活动,是地区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被设为一个单独的评价要素。它从社会观念、创业机会、知识和技能以及是否有足够的社会服务帮助女性摆脱家务的拖累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有专家认为,女性如果对创业活动有同样的参与度,将使创业者群体成倍地增加。厦门市在女性创业方面综合得分3.93,排名第二,仅次于珠海。在厦门,社会广泛认可女性创业的职业选择,反映女性创业指标的五个问题得分为4.19、4.06.3.78、3.97和3.67,所有问题的得分均接近4分,高出各城市的平均水平。这表明了厦门市在认可和鼓励女性创业、提供女性创业机会以及女性的创业能力等方面相对优势明显。

(来源:《厦门商报》2008-01-24)

【厦门劳动力就业情况调查】2009年7月10日,《海峡导报》根据市统计局调查结果,披露了2008年厦门劳动力就业情况。

1.就业人口。就业人口是指16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厦门市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两大行业容纳了全市五成多的就业人口。从就业人口的文化程度来看,由于各行业生产要素不同,行业之间就业人口文化素质差异明显。其中,信息、教育、金融等4个行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口所占比重超过60%,住宿和餐饮等3个行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不足10%。

2.平均工作时间。调查数据显示,厦门市就业人口在2008年调查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9.57小时,比2007年同期减少1.5个小时。分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口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55.97小时。就业人口平均工作时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其他行业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54.11小时,建筑业51.2小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0.74小时,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49.97小时,制造业49.68小时。在服务型行业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的就业人口工作时间普遍较长。

此外据抽样调查,2008年全市就业人口雇员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为64.7%,比2007年提高1.7个百分点。

3.失业人口。失业人口是指16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无工作,有就业意愿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口。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厦门市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口所占比重比2007年增加1个百分点。失业人口比重上升,是2008年新增的经济活动人口尚未及时找到工作岗位,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用工需求下降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随着就业环境和就业意识的逐步转变,失业人员对工作岗位要求有所调整,失业时间有所缩短。2008年厦门市失业人口平均失业时间为15.35个月,比2007年减少2.89个月。

4.大学生就业情况。根据教育部门资料,2008年厦门市普通高校毕业生21938人,比2007年增加3574人。据抽样调查,全市7%的失业人口为毕业后从未工作的20~24岁人口,这类型失业人口很大一部分是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待业在家的大学毕业生。而从已经就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的就业身份来看,93.3%为雇员,仅有6.2%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和雇员的人数比例为1∶15,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5.劳动合同签订率。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农业户口雇员劳动合同签订率为57.8%,比全市的签订率低6.9个百分点。而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雇员中,大多数为农业户口。劳动合同缺失,使得农民工自身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法律保护。失业人口寻找就业岗位的主要方式仍然为委托亲友,比重为44.4%,通过其他方式寻找工作的比重分别为:16.8%通过职业介绍机构,9.4%参加招聘会,7.7%应答招聘广告,7.0%准备自主创业。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中介机构在失业人口就业方面所起作用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来源:《海峡导报》2009-07-10)

【厦门企业薪酬调查】2009年1月20日,全球领先的综合性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翰威特咨询有限公司发布了其进入福建市场以来的首份城市薪酬调查报告。这份总结2008年厦门城市薪酬状况及展望2009年厦门城市薪酬预期的调查显示,2008年厦门的实际整体工资增长幅度(含晋升预算)为9.2%,其中专业人士、主管/高级专业人士、中层经理的薪酬涨幅最高,分别为9.6%、9.2%和9.1%。

尽管2008年厦门城市的薪酬水平保持较高增长,但问题的另一面仍然没有得到显著的解决,即员工离职率同样在节节攀升。翰威特报告显示,2008厦门的员工主动离职率平均达到17.9%(2007年为14.9%)。在职能领域中,生产、财务/会计、质量控制、销售分别是企业中离职率水平最高的,显示出在那些领域成熟人才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就整体薪酬水平而言,在翰威特薪酬调研所覆盖的14个二类城市中,厦门处在中等偏上水平,低于杭州、苏州、南京、天津,而高于常州、无锡、武汉、青岛、成都等城市。其中专业人员、主管/高级专业人士、中层经理的年现金总收入分别约为人民币6.1万元、10.6万元和21.3万元。从非销售人员的薪酬组合来看,层级越高,浮动收入的占比越大,专业人员、主管/高级专业人士、中层经理的浮动收入占目标现金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5%、11.8%和14.8%。而在福利方面,补充医疗和团体商业保险是企业除了法定福利外,提供给员工的最为普遍的福利项目,其他则分别为免费交通和免费用餐等。

(来源:厦门网2009-01-21)

【厦门保安与业主关系调查】2009年3月,《海峡导报》记者和厦门决策资源市场研究有限公司联合对保安与业主的关系进行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随机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和面访结合方式进行,实际完成有效业主样本436个,走访小区27个,访问保安有效样本69个。

在受访业主中有37.61%认为,保安队伍中存在人员来路不明、素质较低的问题,21.33%的业主则对保安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尽责表示不满,少数业主还认为有的保安太粗暴,会随便动手打人。

在436位受访业主中,有21名业主表示与保安关系很紧张,甚至是敌对的;有59名业主则表示与保安发生过冲突,占13.53%。当问到保安能否给他们带来安全感时,有24.54%的业主表示,保安不能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当问及你最希望保安为小区做些什么的问题,63.99%的业主最希望保安能更加尽职敬业,为业主提供方便和服务,关怀和照顾业主,甚至为业主提供管家式服务。另外36.01%的业主则表示,最希望保安为小区提供安全保障,让业主住得更安心、更放心。

而从全市随机调查的情况看,保安似乎有更多的委屈和难处,工资报酬不高,但责任不小;权限不大,要管的事情倒不少。47%的保安对眼前的工作感到不满意。他们当中,有44.93%的保安觉得最不满意的是工资太低,而工作却很辛苦;21.74%的保安最不满意的是自己的工作得不到业主的认可和尊重,心里没有成就感,甚至有挫折感;有15.94%的保安觉得自己被业主看不起。当被问到最希望业主为你做什么时,“尊重我们,关怀我们”,成为大部分保安最强烈的心声。调查显示,66.67%的保安最希望业主能够认可他们的工作,在平时更多地尊重和关怀他们。此外,有20.29%的保安希望能够适当提高工资,13.04%的保安希望减少工作时间和强度。

(来源:《海峡导报》2009-03-23)

妇女儿童问题

【2008年厦门市妇女发展状况调查】2009年8月,厦门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厦门市统计局发布《2008年厦门市妇女发展纲要监测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中,妇女人口已达86.2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49.63%。从《厦门市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要求的34项主要目标来看,有24项主要目标得到改善、5项主要目标改善不明显、4项主要目标没有数据或无比较数据、1项主要目标与预期差距悬殊。

至2008年底,全市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员已达33.62万人,占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总数的43.2%。妇女就业比例较高,已提前达到《纲要》规定的40%的目标要求。全市妇女就业已遍布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从行业整体分布看,女性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及教育部门,占了女性从业人员人数的七成多。另外,厦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女性人数得到充分保证,市人大女代表68人,市政协女委员105人,全市女性党员4.68万人。市级四套班子均配备1名或1名以上女干部;64个市直党政部门共配备29名地厅级女干部;县(处)级女干部785人,其中正职383人。不过,截至2008年底,全市只有398家企业签订了女职工特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覆盖女职工61946人,与职工总数相差悬殊。而全国总工会要求,建立女职工组织并签订集体合同的单位,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签订率应达到80%。

此外,监测数据显示,厦门市教育阶段性别差异已基本消除。高中阶段女生毛入学率比男生高出1.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女生毛入学率比男生高出5.74个百分点。全市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女生4.89万人,占总数的53.67%;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女生1.13万人,占总数的68.19%。

平均期望寿命是一个城市人口健康水平的综合反映。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6岁,中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71.4岁。2008年,厦门市民平均期望寿命指标为78.25岁,其中女性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1.08岁,高于男性5.96岁。

数据显示,2008年厦门市出生缺陷发生率6.64‰。婚前医学检查率37.5%,比2007年的19.74%提高了90%,但与《纲要》要求的100%仍有较大差距。孕产妇死亡率达到17.3/10万,比《纲要》的预期目标高了2.3个10万分点。其中,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高于户籍人口8倍。并且,厦门市流动出生人口性别比较正常值偏高,流动人口在厦生育对厦门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日趋增大。

侵害妇女人身权益的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2008年,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共破获强奸妇女案件151起,破获拐卖妇女案件2起,破获强迫、引诱、组织容留妇女卖淫案件156起。全市各级法院审理涉及离婚与解除同居关系案件1262件,审理调解婚姻家庭纠纷案件502件,离婚案件调解和好率约20%。但家庭暴力案件、离婚案件有逐年上升趋势。家庭暴力信访案件占市妇联信访量的12.6%,离婚案件占57.2%,绝大部分离婚妇女的财产权益无法有效地维护,这不仅危害妇女儿童的权益,也危及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来源:厦门统计信息网)

【2008年厦门市儿童发展状况调查】2009年8月,厦门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厦门市统计局公布《2008年厦门市儿童发展状况》。

1.儿童与健康。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儿童健康水平。2008年,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6.53‰、4.54‰和0.27‰,比2007年分别下降0.45、1.28和0.98个千分点,提前超额实现省、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儿纲》)预期目标。全市孕产妇保健覆盖率、高危孕产妇管理率、住院分娩率(城市)、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新法接生率均达到100%;孕妇产前检查率96.75%,所有开办产科的医疗机构全部纳入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应用率也分别达到100%;逐年降低新生儿腹泻、肺炎死亡率,提高围产儿生命质量,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继续为零。婚前医学检查率达37.5%,比2007年提高17.76个百分点,但是与《儿纲》提出的100%的预期目标,差距较为悬殊。

加强儿童保健工作,扩大儿童系统保健覆盖面。2008年厦门市新生儿访视率93.61%,体弱儿筛查率2.28%,全部进行专案管理,7岁以下儿童保健率94.31%,6个月母乳喂养率92.72%,新生儿死亡率2.81‰,婴儿死亡率4.5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53‰,儿童中重度贫血患病率0.21‰,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率1.03‰,托幼机构卫生管理率100%,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均达99%以上,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保持在较低水平。

儿童健康的威胁仍未消除。2008年,厦门市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高群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意识,全面实行新婚夫妇、孕前优生、孕产妇艾滋病抗体免费检测,全年免费检测6.81万人(其中婚检对象1.02万例,孕产妇5.78万例),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得到加强。但控制艾滋病、性病和预防青少年吸毒的任务还很繁重,随着艾滋病监测面不断扩大,2008年全市新增艾滋病感染例数61人,比2007年增加31人;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210人,比2000年增加205人;性病年报告病例数2502例,比2000年增加1562人,对未成年人群构成潜在的威胁。

2.儿童与教育。

加大教育投入,为全市儿童创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2008年,全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39.92亿元,比2007年增长13.34%,比2000年增长184.94%。市委市政府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199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2002年,又率先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各区均已实现“双高普九”,并通过省级验收。从2007年开始,初中毕业生进入高中阶段升学率达100%。至年末,全市共有一级达标中学12所、二级达标学校8所、三级达标学校8所、省示范小学14所、省优质幼儿园15所。全市普通高中生在三级以上达标校学习的达95%。基础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大,更好的满足了广大少年儿童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进一步扩大政策优惠,推进免费义务教育。从2006年开始,全市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免除学杂费、住宿费、借读费,2007年起免费提供教科书;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从2007年起免除学杂费,2008年免除课本费。2008年全年共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课本费等6500多万元;发放大中小学生生活费、助学金等3700多万元。实行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基本学习费用保障制度,2008年受益学生1万人,资助金额250万元。

进一步巩固义教成果,推进外来人员就学。2008年秋季,新增1.2万个学位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同安区和翔安区全部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公办学校就学,思明、湖里、集美和海沧四区实行电脑派位。目前,在公办中小学就学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已经达到7.1万多人,占全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64%。其中,农民工子女5.8万人,占全市农民工子女的66%。

3.儿童与法律保护。

依法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市公安部门2008年共立强奸幼女案33起,破获33起;立猥亵儿童案12起,破获7起,并破获了一个连续抢劫学生财物的犯罪团伙。会同教育、工商、文化等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的游戏机、网吧、小店铺、娱乐场所等复杂场所进行检查清理整治,取缔校园周边的非法网吧23个、游戏机室家17家,组织公安民警到校工作1896人次,开展安全检查1660余次,督促整改安全隐患85处;检查校园周边商店、摊点等治安复杂场所531处,收缴各类管制刀具115件,破获刑事案件5起,查处治安案件12起,抓获嫌犯22人。坚持不懈打击毒品犯罪,全年共破获毒品案件411起,破案数比增11.7%。认真抓好在校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在校学生识毒、防毒、拒毒的能力,确保“校园无毒品”。截至2008年底,在全市现有2989名吸毒人员中,无一为在校学生。

发挥审判职能,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2008年,全市各级法院共审理未成年刑事一审案件23件34人。二审46件196人,其中未成年人71人。在审理未成年案件中,注重对未成年被告人的教育挽救工作,严格依照法律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并指定辩护人参加诉讼,认真审查证据,注重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调查核实,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全市法院以少年合议庭为依托,正确处理未成年刑事审判“打与防”、“惩与护”、“审与教”、“宽与严”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将依法保护未成年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作为审判工作优先的价值取向并贯穿于未成年刑事审判工作的全过程;始终把打击矛头直接指向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抢劫、故意伤害、强奸、绑架等犯罪活动,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4.儿童与环境。

儿童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不断优化。2008年,厦门市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厦门市代表队成绩突出,获得多个奖项,受到社会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先后举办海峡两岸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厦门、金门、台湾书画艺术展》等,进一步促进了两岸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全市建有文化馆6个,图书馆9个,文化站27个,文化室456个,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得到不断完善与提升。年内,市少儿图书馆新增联网分馆3个,发展集体业务1个,全面运用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无线射频系统和OA办公自动化系统,实行科学有效管理,大力加强网站建设,网站点击率大幅度提升,累计访问量308.95万人次,位居全国少儿图书馆界首位,其社区联网分馆的办馆模式获中央文明委第三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一等奖。

困境中的儿童进一步得到保护。2008年,厦门市“春蕾计划”助学、奖学382名学生,发放助学、奖学金15.3万元;结合节假日慰问贫困儿童、单亲、孤儿500名,共10万元。组织专门人员对市儿童福利院孤残儿童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了残疾儿童档案,认真筛选治疗康复儿童,确保每一名残疾儿童都有实施手术矫治、治疗康复的机会。截至2008年底,已为16名残童实施手术。此外还积极寻求社会合作,成立厦门未来希望残疾儿童康复服务中心,开展脑瘫、弱智、肢残等儿童的矫正康复工作,所需资金全部落实保障,康复效果明显。全年共有18名肢智障儿童在康复中心接受矫正康复。现有的残疾儿童100%参与康复训练,儿童患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医疗费用100%得到保障,残疾儿童小学入学率达到96.51%。2008年全年救助流浪妇女578人,流浪儿童520人,其中护送返乡106人,儿童占80%以上,儿童救助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

5.儿童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受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城市与农村的儿童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从妇幼保健方面看,2008年,农村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这两项生命指标仍比城市分别高出0.58个千分点和1.03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比城市高出0.57个百分点;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比城市低7.57个百分点。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因受资金投入、管理体制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基层卫生机构设施少、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不足,医疗、预防保健队伍不稳定。从教育资源方面看,农村中小学的师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与城市学校仍有较大差距;农村幼儿教育的办学体制仍不明晰,公办园数量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入园率有待提高。民办高校违规办学行为时有发生,尤其是在招生、退学、退费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民办高校的实习生住宿条件差,存在安全隐患;民办高校的师资普遍较弱,教学常规亟待加强。

(2)出生人口素质存在隐患。自2003年起,厦门市出生缺陷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08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6.64‰,高于《儿纲》5‰的指标要求。主要原因是产前诊断、产前筛查技术在部分人群中尚未得到推广应用,致使该部分人群的出生缺陷未得到及时发现。此外,婚前医学检查率还不高,一些不宜结婚和不宜生育的新婚夫妇未经医学指导而生育,也导致了出生缺陷的发生。

(3)出生人口性别比异常的综合治理仍未有效突破。据计生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常住当年出生人口性别比109.58,同比上升1.64个百分点。从分孩次情况来看,一孩出生人口性别比106.48,趋向正常,二孩、多孩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28.24、224.00,明显偏高。全市流动人口当年出生人口性别比110.42,同比下降3.34个百分点。从分孩次情况来看,一孩出生人口性别比97.86,二孩、多孩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46.35、184.21,明显偏高。表明在政策外二孩、多孩人群中进行非法胎儿性别鉴定选择生育的可能性较为突出。

(4)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有待提高。2008年,厦门市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分别为91.71%和94.31%。未达标的主要原因一是统计时将住满一年的流动儿童数纳入常住人口统计,但流动儿童的家长对儿童保健不够重视,保健覆盖率不高。二是农村家长对儿童定期体检不重视,影响农村3岁以上的儿童定期体检率。

(来源:厦门统计信息网)

【厦门妇女家务状况调查】 在厦门,究竟是女主内,或是男主内,还是一起快乐做家务?在2009年三八妇女节前夕,《海峡导报》与厦门决策资源市场研究有限公司联合调查了妇女家务状况。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方式进行,实际完成样本389份,有效样本为384份。在受访的女性中,近60%的女性有工作,只有24%的女性是家庭主妇;76.82%的女性受教育程度在高中或中专以上,其中38.8%的女性受教育程度在大专或大学本科以上。

调查发现,在厦门81.77%的家庭主要由女性承担家务活,而68.87%的家庭中,家务活由女性独自承担。62.64%的受访女性承认曾经为家务活的事情和丈夫拌过嘴,矛盾主要集中在做饭、收拾和清洗碗筷、打扫卫生等问题上,分别占61.51%、59%和52.72%。此外,照顾孩子和照顾老人引起的矛盾各占12.13%、5.02%。

调查显示,女性是家务活主要承担者的占81.77%,妻子独自完成家务活的占68.87%,只有3.17%的家庭中,家务活是由丈夫完成的。调查发现,在家庭中,女性承担了做饭、采购、洗衣服、洗碗、打扫卫生甚至力气活等家务,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务活。其中,女性做得最多的是做饭,占到90.10%,其次为上街购物、洗衣服、洗碗及打扫卫生,分别占84.38%、78.39%、69.01%和66.67%。而男性所从事的家务活中,最多的是力气活,例如搬运重物,占到97.92%,其次是电器类的维修更换,而打扫卫生只占16.93%。

有71.88%的女性希望老公能够帮忙做家务,44.01%的女性希望丈夫能够理解做家务的辛苦,对妻子多点关心和体贴。

(来源:《海峡导报》2009-03-09)

【厦门2000后儿童理想调查】 为了解出生、成长于21世纪的孩子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2009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海峡导报》记者分别对厦门市文安小学和湖明小学三年级共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孩子平均年龄10岁,多是2000年前后出生的。

在100名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想成为科学家、发明家的有27人,想做教师的有19人,想做警察或消防员的有15人。从总体上看,这100个孩子的理想,既平实又不乏想像力,既高远又充满爱心,既把握现在又关注未来。

文安小学95%以上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中姐妹多,生活负担重,父母收入低。这些学生除了参加校内组织的活动之外,很少有能力再去参加各种特长班的学习。调查的近50名同学的理想都比较务实,也极富爱心,体现出了对父母、对社会、对周围生活环境的热爱。

小学生们对于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也非常关注,特别是2008年发生的“5.12”大地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理想。在27名长大想当科学家或发明家的同学中,好几个表示长大后想发明地震预测机器或震不垮的房子。

(来源:《海峡导报》2009-06-01)

【厦门市“四残”儿童状况调查】 据厦门市残疾人联合会统计,厦门市户籍的“四残”儿童(即聋儿、自闭儿、智障儿、脑瘫儿)近900人,再加上外来人员的残疾儿童,全市有1000多名的“四残”儿童需要专业的学龄前康复,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每年递增。

“四残”儿童的学前的康复被称为“抢救性工程”,7岁前进行康复训练的都有希望回归社会,这是因为0~7岁是人类大脑发育的起始阶段,也是黄金时期,特别在0~3岁时尤为重要,可塑性强,孩子的各种潜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开发,其各种功能也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补偿。若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就可以为“四残”儿童以后早日回归主流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许多残疾孩子康复后还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如果错过了康复的黄金时期,很多“四残”儿童的将来就一片黑暗。而厦门目前只有3家机构进行相关的康复,其中全面开展“四残”儿童康复的仅市残联下属的市博爱康复中心1家,市妇幼保健院只能开展脑瘫与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民间机构思明迦南自闭症儿童训练中心也只针对自闭症儿童康复。3家机构只有近200名“四残”儿童正在接受康复训练,差不多只占“四残”儿童的两成。

在调查中了解到,许多家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问题,不愿意面对现实,最终使孩子错过了最佳的康复阶段,令人痛惜。厦门市博爱康复中心培训科科长林永鸿说,他们平时下社区服务或做调查时,问到类似像弱智、自闭症、耳聋等儿童健康问题时,人们普遍很反感。有些家长的回答说:“我家孩子很健康,问这个干吗?”或者干脆很生气地说:“你的孩子才有问题呢!”有的甚至骂工作人员是神经病。

一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正常时,常常走进两个极端,要么就是对孩子不抱希望,从此不管不问;要么就是特别溺爱孩子。这些家长普遍有一种愧疚心理,认为孩子之所以残疾,都是自己的过错,想尽量补偿孩子,孩子的吃喝拉撒一切包办,什么也不让孩子做。

这样是极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还有些家长不愿意承认自己孩子有问题,但又听信广告,偷偷摸摸地买各种药给孩子吃,试图让孩子变得聪明正常起来。

林永鸿说,对“四残”儿童来说,康复训练是唯一的出路。比如弱智儿童,只有通过各种康复训练,让他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最基本的生活能力,能够从事简单的手工劳动。聋儿是“四残”儿童中康复得最好的人群,因为他们的智力没有问题。如果在3岁之前配助听器或者植入耳蜗,只要听得见,他们就会说,不至于又聋又哑。通过这样的康复训练,99%以上的聋儿都可以得到康复。

(来源:《厦门商报》2008-12-03)

【厦门市少年儿童牙齿健康状况调查】2008~2009学年,厦门市口腔医院和厦门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对全市中小学生龋齿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20339名中小学生中患龋人数为63157人,患龋率52.48%,龋齿充填率仅为19.01%。其中,6~10岁的儿童患龋率较高,而且其龋齿的充填率更低。

市口腔医院还对本市10所幼儿园1760名2~7岁儿童进行龋病调查,发现有950名儿童不同程度患龋齿,患龋率53.98%,其中男童患龋率55.03%,女童患龋率52.67%。2~7岁儿童的患龋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2岁儿童的患龋率最低,患龋率33%;6~7岁为高峰,患龋率72.37%。950名患龋齿儿童中共有乳牙龋齿4076颗,龋均为2.32颗牙,其中有4个孩子20颗牙患龋齿。各年龄组的龋均也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调查结果表明,龋齿的防治工作应从低年龄抓起,这对于降低整个人群的患龋率具有重要意义。

从本市7~13岁儿童中随机抽取1124名进行口腔健康检查的结果为:824名患龋齿,患龋率73.30%,其中8~10岁儿童患龋齿最多。这些患龋齿儿童中有200人进行过龋齿充填治疗,充填率17.79%。

据口腔专家介绍,影响儿童龋齿充填率的因素有:(1)家长口腔健康知识的缺乏和口腔卫生习惯影响儿童刷牙次数、是否定期看牙医等。30%的家长对龋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认为孩子最终会换牙,乳牙龋坏无需治疗。70%家长只在孩子牙痛时,才发现孩子患了龋病,因此延误了儿童龋齿的充填;(2)部分家长觉得医院收费偏高,等到小孩牙齿疼痛、肿胀才去就诊,极少主动带小孩来医院做常规保健检查;(3)儿童畏惧心理也是阻碍龋病早期就诊的重要因素,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怕痛,还有部分儿童怕医生;(4)就诊时间也影响着儿童龋病的充填率,有的家长上班忙或担心影响孩子学习。

对1166名7~13岁学龄儿童第一恒磨牙龋病及防治情况调查显示,第一恒磨牙的患龋人数为326人,患龋率27.96%,龋均为0.55颗牙,各年龄组的患龋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升高,13岁儿童组高达44.83%。第一恒磨牙龋齿的治疗情况不容乐观,充填治疗率仅为14.47%。此次调查的1166名学龄儿童中只有132人做过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占总人数的11.32%;窝沟封闭的牙数为344颗,占总牙数的7.76%。

(来源:《厦门晚报》2009-09-16)

【厦门市中小学生早餐习惯调查】 为掌握中小学生早餐习惯的养成情况,2008年《海峡导报》在集美中学、湖滨中学、湖明小学等学校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结果显示,厦门市中小学生每天吃早餐的比例不够高。

在“你吃早餐吗”这个问题中,每天都吃的占67.78%,基本上吃的占24.44%,偶尔吃的占7.78%。其中,小学生每天吃早餐的比例占80%,基本上吃的占20%;初中生每天吃早餐的比例占46.67%,基本上吃的占36.67%,偶尔吃的占16.67%;高中生每天吃早餐的比例达76.67%。从中可见,中学生天天吃早餐的比例明显小于小学生,半数以上的初中学生不吃或不经常吃早餐。小学生有父母监督,所以一般能按时吃早餐;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早餐问题容易被父母忽视,由孩子自主安排的多。初中生较高中生对早餐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加之部分处于青春逆反期的初中生,会把早餐的钱用于吃零食或者玩游戏机。

在“你对你的早餐满意吗”这个问题中,满意率平均只有四成余,其中小学生的满意率76.67%,初中生50.00%,高中生20.00%。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早餐的满意程度下降。在“不满意”这个选项中,小学生3.33%、高中生13.33%,只有初中生没有选择,显示出他们对早餐要求似乎不高。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样的。小学生的早餐大多数由父母安排,质量和味道较好。而中学生的早餐大多数由学生自己安排,学业重,身心疲惫,早晨贪睡,没有充裕的时间考虑早餐的质量和口味,往往就近随意购买早餐。

在“对早餐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中,学生不满早餐的原因依次为口味差不好吃(占47.83%)、食用不方便(占23.91%)、营养不均衡(占23.91%)、不卫生(占4.35%)。专家认为,家长的营养知识和态度对孩子的饮食行为和食物消费结构有明显影响,因此,家长应当充分重视早餐的重要性,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好好吃早餐的习惯,同时,多变换一些口味,准备好让孩子满意的早餐。

在“你为什么不吃早餐”的问题中,中小学生中不吃早餐的原因依次为:没有时间(51.72%)、没有胃口(20.69%)、吃不吃早餐无所谓(13.79%)、把爸妈给的早餐钱拿去买零食或用于其他开销而没钱买早餐(13.79%)。对此专家认为,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时间,由此可见还是生活规律影响了孩子的用餐时间。家长不妨督促孩子改变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保证用餐时间,不要因为孩子早晨贪睡十分钟而牺牲了补充营养的机会。

在“你一般是在哪里吃早餐”的问题中,回答在家吃占56.67%,在路上吃占21.11%,在学校吃占17.78%,在卖早餐或零食的小摊上吃占4.44%。其中,小学生有九成六在家用早餐。调查发现,小学生大部分能在家吃,中学生由于睡眠时间较少,上学时间较早,为了节省时间,一半学生选择在路上边走边吃,这与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差异是相对应的。但不论是在路上吃还是在学校吃,早餐的时间、质量和安全上都没有保证,这应该引起家长们的关注。

在“你平时吃的早餐包含下列哪几种食物”的问题中,谷类食物占37.71%,奶类食物占35.43%,蔬菜水果类食物占14.29%,肉类食物占12.57%。数据显示,在吃早餐的学生中,营养结构很不合理,营养充足率低。六成多学生没吃谷类和奶类食物,八成多学生没吃肉类食物和果蔬类食物,是典型的营养不均衡。营养均衡的早餐应包括谷物、肉类、牛奶和蔬菜水果四部分,而含其中三部分的早餐为一般类,只含一两部分的属于质量差的早餐。

在“你觉得吃早餐重要吗”在这个问题上,有66.29%的学生选择“很重要”,25.84%的学生选择“比较重要”,7.87%的学生选择“一般”。尽管大多中小学生都认为早餐“很重要”或“比较重要”,但学生认识与实际相比较有较大偏差。营养知识缺乏、行为习惯、早餐食物构成等都可能对早餐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营养专家建议,早餐量不在多,在一日三餐中一般占25%~30%(中午占40%,晚上占30%~35%),但早餐一定要“吃好”,家长要尽量让早餐多样化,以丰富的品种增强孩子的食欲。

(来源:《海峡导报》2008-10-17)

健康与生活问题

【厦门中小学教师业余生活状况调查】厦门教师业余生活的现状如何?教师们期待怎样的业余生活?2009年8月《海峡导报》记者设计了一份包含10个问题的调查问卷,在集美中学、松柏中学、湖明小学、金尚小学等学校,以随机抽样、匿名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其中,中学老师90人,小学老师110人;男老师47人,女老师153人。

在“你每天拥有多少业余时间”这个问题中,中学老师74.4%选择“1~3小时”,23.5%选择3~6小时,1.5%选择6~9小时。75.5%的小学老师拥有的业余时间为1~3小时。

在“你对自己的业余生活如何评价”的问题中,70%的老师觉得自己的业余生活“一般”,20.5%的老师对业余生活“不满意”,只有9.5%的老师对业余生活“满意”。中学老师的不满意率达30%,小学老师达12.7%。男女老师也有较大差异,男老师觉得不满意的有34%,女老师为16.3%。

在回答“你的业余时间用来做什么”时,中小学老师的选择家务、看书和上网的占据业余生活前三位(家务58.5%,看书57.5%,上网44%)。女老师业余时间花费在家务上的比例远高于男老师,达68.6%,而男老师仅约25.5%。

在回答“你的娱乐方式主要是什么”时,有54%的老师认为最传统的看电视(电影)是自己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而选择逛街、听音乐和其他娱乐方式的也超过三成。其中,43.8%的女老师选择逛街。

在回答“你每周体育锻炼几次”时,多达62%的老师每周体育锻炼最多一次,其中0次的占到20%,1次的为42%,2次的为23.5%,3次的为6%,天天锻炼的为8%。而在“你体育锻炼的形式是什么”这一问题上,老师选择散步的比例最高,为44.5%;爬山其次,比例为33%;跑步为28%。从数据上看,在体育锻炼形式上,男女老师的差异并不大。

在回答“你业余时间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什么”时,75.5%的老师认为最大原因是没有时间,8%的老师则因太苦太累没参加体育锻炼,2%的老师因为身体不允许没参加体育锻炼。

在回答“你每天平均花多长时间看书”时,超八成老师选择“半小时以上”,其中51.5%老师选择“半小时到一小时”,23.5%的老师选择“一小时到两小时”。83.6%的小学老师读书时间集中在半小时到两小时之间,而中学老师的个体差异更大。值得注意的是,有12.5%的中学男老师表示基本没时间看书。

在回答“你喜欢阅读哪方面的书籍或刊物”时,数据显示,教育、文学和休闲娱乐类的书籍是中小学老师们的最爱,分别占63%、57%、52%。在这个问题上,男女老师的差别不是太大,男老师喜欢科学和理财类书籍的略多一些,而女老师更偏爱休闲娱乐和文学的书刊。有趣的是,小学老师看书的种类要多于中学老师,在各个种类的比例上,中学老师都会比小学老师略低一些。

(来源:《海峡导报》2009-09-04)

【厦门新闻工作者健康状况调查】 为了解新闻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如何,《厦门商报》联合中山医院体检中心发起了一次调查。此次调查统计分析了332名新闻从业人员的体检报告,其中男性184名,女性148名,受调查者平均年龄为35.4岁。调查结果显示,332名新闻从业人员各项体检参数全部合格的只有21人,仅占6.3%。尽管一些体检参数异常并不代表受调查者已经患病,但6.3%这一惊人的低比例已经足以向新闻从业人员敲响健康的警钟。

调查发现,新闻从业人员体检中最容易出现异常的是以下7项指标:肾结石、胆囊息肉、脂肪肝、心电图异常、尿酸高、血脂高、乳腺增生。在调查中,有24名新闻工作者被检出患有肾结石,占7.2%。32人被检出患有胆囊息肉,占9.6%。40名受调查者被发现患有脂肪肝,占12%,其中32人患中度脂肪肝。56名受调查者尿酸偏高,28名受调查者胆固醇偏高,68名受调查者甘油三酯偏高,分别占16.9%、8.4%、20.5%。有44名新闻工作者心电图指标异常,占13.3%。而148名女性新闻工作者中,有103人被检查出患单侧或双侧乳腺增生,占受调查女性总人数的69.6%。

(来源:《厦门商报》2009-09-03)

【厦门家庭安全用药调查】 据报道,在我国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十分严重,约占用药量的12%至32%。厦门市每年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也有上千例。为此,《厦门商报》联合厦门博智市场研究有限公司于2009年6月对厦门市民家庭安全用药情况进行了一次随机街访,共回收有效调查样本300份。

1.家庭是否储备药品并正确放置。药店在厦门大部分街区随处可见,有的药店甚至24小时营业,市民买药就像买米买菜一样方便,但很多市民还是习惯在家中储备一些药品以及常用的医疗器械。调查结果显示,81.2%的家庭备有感冒药、胃肠药等日常药品及体温计、血压计等常用医疗器械,只有18.8%的家庭不备药。但有19.6%的家庭药品随意放置,28.4%的家庭备有家庭小药箱,25.5%的家庭把药品放在孩子无法够着的安全的地方,26.5%的家庭有专门的橱柜或抽屉存放药物。

2.储备药是否定期更换。调查显示,19.8%的家庭不会定时更换储备药品,有的家庭药箱中储存的药物已经超过2年以上;34.6%的家庭只定时清除一些过期药品;45.6%家庭则会定时更换一批药品。在调查中一些受访者也表示,他们家中储备的药品不少是前一次生病时吃剩的药,对于这些已拆封的药,在整理药箱时,为了节约空间,他们常把药品包装盒扔掉,结果到了需要的时候却通常找不到药品生产日期了,所以,如果感觉那些药放置时间不久还是会照样吃的。

3.其他安全用药常识。对于“感冒时一般怎么办”这一问题,仅38.4%的市民选择上医院治疗,61.6%的市民选择“自我用药”。而在如何自我用药的问题上,33.2%的市民选择“上药店根据药师建议买药”,14.0%的市民则选择“根据自己的经验买药”,另有14.4%的市民会“根据熟人介绍的方法治疗”。调查还显示,49.0%的市民生病时单吃一种药,39.5%的市民混合吃两种药,11.5%的市民三种药物混合吃。在回答“自我用药”又如何控制药剂量问题上,85.3%市民是通过看药品说明书服用药品,11.8%的市民根据以往看病的经验服药,还有2.9%的市民通过朋友或熟人推荐的方法用药。

(来源:《厦门商报》2009-06-25)

【厦门吸烟者调查】 厦门市疾病控制中心数据显示,2007年,厦门市肺癌死亡率为10万分之28.08,位居癌症死亡率第二位,吸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祸首。在2009年5月31日第22个世界无烟日之际,《厦门商报》联合厦门市呼吸中心、市第二医院开展厦门吸烟者调查。调查通过网络问卷和街头随机问卷的形式,对150名市民进行调查。

接受调查的150名市民中,“没吸过烟”的76人,占50.7%;“曾经吸烟”的74人,占49.3%,其中“长期吸烟”的烟民有41名,占受调查者总数的27.3%。烟民中,男性每日人均吸烟量为14.3支,女性每日人均吸烟量为10.9支。这些烟民人均每日吸烟的支出为10.2元。大部分吸烟者首次吸烟年龄在18岁以下,最小的甚至只有4岁。在吸烟者中,20.7%的人吸第一支烟的年龄在10岁以下(包括10岁)。

当问到开始抽烟的原因,受访者中,因为“好奇、尝试”而吸第一支烟的比例高达62.2%。“心烦,缓解压力”占8.1%,“社交(朋友、同学、家人)影响”占14.9%,“提神”占10.8%,“其他”占4.1%。

不过,大部分吸烟者都认为自己比较了解吸烟的危害,只有17位受调查者认为自己对吸烟危害认识不足。在41名“长期吸烟”的烟民中,29人称自己“曾经戒过烟”,不过只有5个人“成功戒烟”,不到两成。对于为什么会长期吸烟这一问题,26.1%的烟民表示是因为生理依赖,而选择“无所谓”、“压力大”的也占了较大的比重。

调查中,80位女性朋友中有63人表示,她们常受二手烟之害。其中,59人认为,在公共场所最容易遭遇二手烟,占受调查者的39.3%,其次为在“工作、应酬场所”,占到24%。大部分女性在工作、应酬时对二手烟选择了沉默忍受。在家庭里,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也达到29.1%。调查中,109名“不长期吸烟”的受访者表示,不喜欢别人在身边抽烟。而与此相对的是,只有27人在遭遇二手烟时会“看情况,偶尔制止”,占24.8%。69.7%的市民表示“不会制止”,之所以不出面制止,主要是觉得“不好意思”。只有6名市民表示“决不容忍”二手烟的侵害,这部分人在受调查者中只占5.5%。

九成以上的吸烟者都曾在公共场所吸烟,其中,男性比女性多。大部分吸烟者表示,在禁烟区域可以做到不吸烟,但在没有限制吸烟的场所,只有不到两成的吸烟者会为了他人的健康不吸烟,更多的人是“看情况”。

调查发现,过半吸烟者曾戒过烟,但他们戒烟大多以失败告终,能成功戒烟的人不到两成。厦门市第二医院呼吸中心柯明耀主任医师认为,对于戒烟,不少烟民还存在很多认识误区,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戒烟的效果。

误区一:“某某吸烟还能活到80岁”。在烟民中,搬出类似的实例来证明无需戒烟,同时又自我安慰的人很多。其实,吸烟导致肺癌是从几率上讲的,并不是说所有吸烟者都会得肺癌,不吸烟者一定不会得肺癌,但吸烟者肺癌发病率绝对比不吸烟者高得多。有数据表明,男性肺癌死亡率为40.85/10万,女性肺癌死亡率为13.82/10万,说明男性肺癌死亡率比女性高得多,而吸烟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误区二:吃保健品能排出“烟毒”。有一些烟民,虽然意识到了吸烟的危害,却戒不了,就转而希望通过吃保健品排出毒素,事实上,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用食品、保健品“排毒”都不可能抵消吸烟对人体的危害。不过,吸烟者可以多食白色食物,如山药、燕麦片等,每天吃一个苹果也具有养肺抗癌的良好功效。苹果中富含的植物化学物不但能护肺、抗癌,还能减少乳癌细胞的数量和尺寸。但从根本上说,戒烟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厦门商报》2009-05-31)

【厦门市民睡眠质量调查】2009年3月21日,《厦门商报》刊登厦门市民睡眠质量调查报告。此次调查数据由厦门市仙岳医院采用现场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共收到来自厦门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调查问卷152份,其中,男性65人,女性87人,受访者平均年龄39.6岁,年龄最高者76岁,年龄最小者15岁。在152位受访者中,全职者72人,兼职9人,其他71人。有倒班者29人,占19.1%。

1.中青年早睡仅占一成,多数人有休息日恶补睡眠的习惯。据调查,在60岁以下人群中,工作日晚间入睡时间早于22点的仅有19人,占此类人群的13.1%。休息日晚间入睡时间早于22点的仅有10人,占7.4%。仙岳医院夏玉平医生分析说,晚睡可以说是大部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晚睡的情况下,如果能保证正常的睡眠时间需求,且隔天起床后并没有出现精神不佳、头晕、头疼或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那么对身体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存在平时工作日睡眠不足,一到节假日就恶补的习惯,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连续几天睡眠不足,经过一两天的补觉就能使身体恢复。实际上,睡眠不足是对身体的一种透支,连续的睡眠不足会给身体机能带来影响,降低身体免疫力,事后睡得再多,也补不回来之前对身体的损伤。

2.休息日里明显晚睡,中青年压力过大容易失眠。在工作日,入睡所需时间超过30分钟者有19人,占此类人群的14.8%。在休息日,入睡所需时间超过30分钟者有35人,占16.3%。另外,工作日入睡高频时间为22点、23点和0点,分别占总人数的15.8%、12.5%和12.5%。休息日入睡高频时间为0点和23点,分别占总人数的23.7%和16.4%,休息日入睡时间明显晚于工作日。同时,在29名60岁以上的受访者中,有16人于每日早晨6点之前醒来,入睡所需时间超过30分钟者有14人,占老年人群受访者的20.7%。

3.人均午睡时间一小时。在全体受访者中,工作日期间有午睡习惯的占51.3%,约有55.3%的受访者在休息日有午睡习惯。受访者的平均午睡时间为60分钟。同时,大多数受访者尽管没有时间午睡,但有打盹(小睡)的习惯。夏玉平医生认为:午休是十分必要的,这对调整睡眠质量是有好处的。但是现代人午睡时间偏长,调查中人均午睡时间为1个小时就是证明。其实,健康的午休时间是15~30分钟,中午时候打个盹或闭目养神实际上对人体更有好处。特别是一些肥胖者或心脏病患者,最好不要长时间午睡。

4.四分之一受访者对睡眠不满意。有39名受访者(即25.7%的受调查者)对自己的睡眠质量不满意。仙岳医院陈进东医生认为,受社会各类因素的影响,睡眠障碍年轻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五六年前的门诊中,比较常见的失眠患者是五六十岁的老人,但是现在中青年人群也越来越常见了,其中以30多岁人群较多,而且以女性居多。与老年人生理性失眠相比,年轻失眠者更多的是来自于压力。比如一些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面临着经济、婚姻压力,往往就造成了失眠。陈进东提醒说,年轻人偶尔失眠,不用过于紧张,对抗失眠最重要的还要调整心态,用良好的心态来对抗失眠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5.三成失眠者服安眠药。在39名自感睡眠困难的受访者中,在对抗失眠的方法(多个答案)上,有25.6%的人选择看医生,7.7%的人选择喝中药,35.9%的人选择少喝茶或咖啡,7.7%的人选择喝含酒精的饮料,30.8%的人选择服用安眠药,另外一半以上的人则表示没有方法来对抗失眠。专家指出,以上数据说明大部分的人对睡眠困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且很多服用安眠药的失眠者未经专业医师指导。对此,陈进东医生建议,每周3天以上不好入睡,且情况持续一个月以上的患者,就应该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和调整心态,避免变成慢性失眠症。

(来源:《厦门商报》2009-03-21)

其他社会问题

【厦门火灾原因分析】2008年11月,厦门市公安消防支队对过去一年全市火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解读人员死亡火灾事故背后的教训。据统计,2007年10月31日至2008年11月1日,全市共发生火灾444起,死亡5人,直接财产损失310万元,过火面积1.5万平方米,受灾户数290户,受灾人数79人。与上年同期相比,起数下降38%,死亡人数下降62%,直接经济损失下降55%,没有发生重特大火灾事故。市公安消防支队共接报火警482起次(包括增援),出动车辆1231辆,出动警力7192人,抢救被困人员48人,疏散被困人员320人,没有参战消防官兵伤亡。

1.导致火灾发生的原因。

电气火灾240起,占总数的54%;死亡3人,占总死亡人数的60%;直接财产损失89万元,占总数的29%;过火面积5015平方米,占总数33%;受灾户数169户,占总数58%;受灾人数35人,占总数44%。电气引发火灾已经成为目前最主要的安全隐患。

生活用火不慎69起,直接财产损失35万元,过火面积4736平方米,受灾户数47户,受灾人数31人。约每2起生活用火不慎引起的火灾,就造成一户一人受灾。

生产作业类火灾36起,直接财产损失120万元,占总数39%;过火面积1078平方米,受灾户数21户,受灾人数6人。虽然这一类火灾起数不足总起数444起的零头,但直接财产损失却占了近半。

其他原因火灾依序为违章操作、玩火、放火、吸烟、自燃。

对于电气火灾频发的原因,市公安消防支队认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越来越普及,却没有对原有的电线进行改造,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群众安全意识又没有及时跟上,使用不当和超负荷运转现象大量存在,从而导致电气火灾频频出现。

2.火灾场所与致人死亡概率。

数据表明,虽然居住场所火灾起数和死亡人数呈现“双高”的状态,但火灾致人死亡概率最高却是商业场所。

住宅和宿舍火灾173起,死亡2人,直接财产损失34万元,过火面积2028平方米,受灾户数119户,受灾人数46人。这类起火场所致人死亡的概率约为1.2%。

商业场所火灾43起,死亡2人,直接财产损失40万元,过火面积752平方米,受灾户数37户,受灾人数5人。据此分析,每20起商业场所火灾就有可能造成1人死亡,火灾致人死亡概率高达4.7%,是居住场所三倍多。

交通工具火灾63起,死亡1人,直接财产损失23万元,受灾户数26户,受灾人数3人。

厂房火灾46起,直接财产损失36万元,过火面积5124平方米,受灾户数29户,受灾人数5人。

物资仓储场所火灾18起,受灾户数12户,受灾人数1人。

此外,办公场所和公共娱乐场所火灾均在10起以下。

消防人员指出,商业场所物资集中,易燃易爆以及部分助燃物品混杂堆放,为了看守财物和节约成本,小型商业场所往往还住人,甚至还有住家。这样,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人员伤亡。而居住场所火灾总数高居榜首,与许多市民掉以轻心,不重视防范有关。

3.火灾发生的季节分布。

在厦门春夏秋冬四个季度,火灾起数总体相当,都在110起左右,波动很小。但是,火灾危害却大有不同,第一季度111起火灾造成3人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60%;第四季度119起火灾造成1人死亡,直接财产损失172万元,占直接财产总损失的55%。进入4月份后,火灾略有下降,夏季又慢慢上升,6月份和12月份达到最高值。由此看来,春冬季更应该加强火灾防范。消防人士分析认为,首先,这两个季度节假日较多,人员聚集,物流集中,生产、生活用火增多,安全往往易被忽视,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家庭,一旦发生火灾就会造成大的损失。其次,冬季天气寒冷,人们户外活动减少,室内或建筑物内火灾发生几率增加。特别是由于冬季昼短夜长,人们早睡晚起,卧床休息时间增加,因此发生火灾后发现迟,行动慢,报警不及时。而且冬季火灾又大多发生在夜间和节假日,因此在火灾、爆炸事故发生时,容易造成重大灾害和人员伤亡事故。再者,冬季寒冷、干燥,风势大,容易使火势蔓延扩大。

4.火灾发生的时间。

从火灾发生的时间看,昼夜各有一个时间段相连,成为火灾最多的时段。10点至晚8点共10个小时连续高发,达242起,占总起数的55%。10点起火灾开始逐渐增多,2小时内达48起,而前2小时仅22起;下午4点至6点达到全天最高峰,为54起;晚上8点后,火灾慢慢减少;凌晨4点至6点最少,仅为21起,还不到最高峰的一半。消防人员从上述数字分析认为,10点至晚8点火灾高发与一些单位忙于生产、赶进度,忽视消防安全管理有关,尤其是在中午前后,容易疲劳,往往因疏忽大意、违章操作或用火用电不慎造成火灾。而到了夜间,由于人们经过一天的劳累,出现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许多原本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被忽略了,比如点蚊香、开空调、吹风扇时要小心火星、电源等,而恰恰就是在人们的防火意识最为淡薄的时候,火灾光顾得最为密集,因此上半夜防火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来源:厦门网2008-11-10)

【厦门近五年交通事故分析】 泉厦高速公路厦门段的设计车流量是4.5万至5万辆,年交通流量仍在以50%的速度递增,现在高峰时段车流量已经达到6万辆左右,双向4车道的路面车流量已经饱和,交通压力与日俱增。2004~2008年的近五年里,厦门高速路段发生了79起交通事故,108人死亡。其中,2008年以来交通事故与同期相比呈抬头趋势。厦门高速公路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黄晓根据近5年的交通事故,总结出高速公路上事故发生的规律。

1.事故伤亡人员类别分布。在79起交通事故中死亡的人员中,驾驶人45人,占41.67%;乘员44人,占40.47%;行人19人,占17.59%。黄晓介绍,速度低于60公里的机动车、摩托车、非机动车,还有行人是不能上高速公路的。高速公路的路肩本质上是救援车道,是为处理交通事故的救援车以及其他机动车临时停车使用的,其他车辆不能占用高速公路路肩行驶,更不允许行人跑到高速公路路肩上行走。在他的统计数字中,碰撞行人引发的重、特大事故有19起,占总起数24.05%。

2.事故地段分布。在79起交通事故中,马巷—大帽山隧道(444km至460km)37起,占46.84%;大帽山—杏林口(460km至470km+760m)19起,占24.05%;杏林口—林后口(470km+760m至481km+726m)12起,占15.19%;山头—马巷(433km+576m至444km)11起,占13.92%。其中马巷至大帽山隧道路段被称为危险路段,这短短的16公里路段,发生了37起重、特大交通事故,先后夺去了46条鲜活的生命。

在泉厦高速公路上,相关统计显示,A道,也就是泉州往漳州方向发生40起交通事故;而B道,即漳州往泉州方向共酿成39起车毁人亡的悲剧。数据显示,车祸带有明显的区域性,有些路段由于受地形环境、车流量等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车祸,例如泉厦高速公路泉州往厦门方向厦门出口,距离大帽山隧道出口仅1公里,不少车辆没有注意,常常错过出口的支路。加上不少车辆超速行驶,所以在这一路段经常有车辆紧急减速制动或强行变更车道、倒车等,酿成不少悲剧。

3.事故时间分布及气候因素。大量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厦门高速公路,每年的六、七、八三个月是重、特大事故的多发期,在统计数据中占了全年的39.4%。特别是进入七月份的盛夏后,许多大货车驾驶员都把赶路时间放在较为凉爽的晚上,致使夜间行车事故发生率比白天多一倍。黄晓认为,在夜间驾驶员易疲劳,判断容易失误。夜间长时间在高速公路上行车,由于夜色视野单调,驾驶员很容易陷入低感觉状态,特别是午夜以后,大脑容易处于半睡眠状态,反应迟钝。再者,高速公路上除立体交叉处、服务区、隧道外,一般没有道路照明,夜间行驶的驾驶员,有效视野范围只是前照灯照射到的地方,容易导致驾驶员目测距离不准,而当发现行车间距过小时,可能已经太迟了。而在事故的时段分布上,夜间的11时至12时、凌晨4时至5时、清晨6时至7时,是最危险时段,这3个时段共发生24起交通事故,堪称“黑色时段”。相对而言,上午10时至11时和下午4时至5时是安全时段,伤亡事故的记录为零。

就气候而言,很多司机在雨天开车时都会格外小心,其实晴天也不可以麻痹大意。经过统计分析发现,75%的重、特大事故发生在晴天。

4.事故车型分布。从车型上分析,平头车事故死亡率极高,这79起重、特大事故的108名死者中,有72人死于平头车上,占66.7%。

5.事故原因分析。黄晓通过近5年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违规停车、间距不足、行人上高速路是事故发生的三大原因之一,分别占35.44%、32.91%、24.05%,其他原因占7.59%。此外,驾驶员的麻痹大意是引发重、特大事故的罪魁祸首。黄晓分析说,驾龄与年龄上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3年到5年驾龄的人往往自我感觉不错,可是却往往因经验不足,没有处理应急情况的能力造成事故。统计表明,拥有3年到5年驾龄的驾驶员,先后发生17起交通事故,占主要责任方的比重为27%。有10年至13年驾龄的司机往往又认为自己见多识广,容易麻痹大意,这是导致事故频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这些老驾驶员5年间发生过16起交通事故,占主要责任方的比重与新手相当。

(来源:厦门网2008-12-13)

【厦门高校“留学热”调查】2009年初,《厦门日报》记者对厦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等近十所厦门高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留学意向”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近300份。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合适的项目,愿在一生中的某一时段去留学”;51%的受访学生表示,最近几年有过留学念头;完全没有留学意向的学生只占到7%;41%的受访学生认为,出国留学能够增强自身实力,为自己创造发展机遇;25%的学生表示,在留学后会寻机创业。

1.留学目的。在有意向留学的学生中,75%是为了“开阔视野,增强实力”。对于“近年来,为何出现留学热”这个问题,41%的受访者选择“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想成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28%选择“因为中国经济水平快速提升”。

2.留学预算及其费用来源。在回答“你能接受的留学费用每年是多少人民币”时,40%的受访者选择“8万至12万元”,30%选择“15万至20万元”,21%选择“3万至6万元”,9%选择“20万元以上”。另外,在回答“留学费用”来源时,35%受访者选择“争取公费留学”,34%选择“家里供养一部分,自己也会打工”,25%选择“半工半读”,只有6%选择“全由家里供养,不需要自己担心”。

3.留学障碍与困难。当问到是什么原因导致不想出国留学时,44%的受访者选择“经济条件不允许”,28%选择“外语能力差”,26%选择“国外教育不一定能与国内实际接轨”。另有部分学生是因为担心由于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背景等差异而引发“水土不服”。在回答“你估计留学期间将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34%的受访者选择“难以入乡随俗”,33%选择“孤独寂寞”,33%选择“沟通障碍”。

4.学校选择。有近45%的学生在选择留学学校时,将学校的专业排名放在了首要位置,而将学校所属国家以及所在地理位置等作为首要因素考虑的学生则不到35%。此外,有20%的学生把学费以及奖学金作为首要因素考虑。同时,以往出现的“商学热”现象有所减退。此次调查显示,选择金融、会计以及管理等商学类专业的学生人数不超过25%。调查还显示,欧美等国仍然是留学首选国家,学生比例占到60%,但选择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等对人才需求相对较大的国家的学生人数也已超过20%。另外,菲律宾、阿联酋等国家因其特色明显,也成了留学市场的黑马。

5.攻读学历和留学年限。在有留学意向的学生中,46%想“出国读研究生”;23%觉得“工作以后再找机会留学较好”。在回答“你是选择去国外读语言预科或是在国内通过语言考试”问题时,72%的受访者选择后者。对于“留学几年比较合适”,42%的受访者选择“3年”,38%选择“2年”,12%选择“1年”,8%年选择“3年以上”。

6.出国留学谁拿主意。在问及“出国留学,主要受谁的影响”时,6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拿主意”,18%选择“家人和亲戚”,15%选择“老师和同学”,另有3%选择“受男女朋友影响,为爱情而留学”。

7.学成之后是否回国。81%的受访者表示“留学并非为了移民”。在回答“留学后是否归国”时,59%回答“是”,30%选择“到时再说”,只有11%回答“否”。而在留学后有何打算这一问题上,29%选择“归国后进企业工作”,25%选择“归国后进高校或研究机构”,另有25%选择“寻机创业”,14%想“留在国外发展”。

(来源:厦门网2009-02-25)

【厦门大学生信用卡使用情况调查】为了解大学生信用卡的使用情况,《海峡导报》记者对厦门一些高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放有效问卷200份。调查发现,在这200名大学生中,拥有并使用信用卡的人数高达130人,比例达到65%。

“你平均每月的透支金额是多少?”大部分学生刷卡还是比较理性的,近8成学生控制在500元以内。但其中42%的同学有一个月透支超过1000元的记录,有5名同学甚至曾经一个月透支5000元以上,这说明刷信用卡的“无感觉消费”容易使大学生的消费欲失控。

“是否每月都会按时还款?”95%的学生表示会按时还款,这主要是因为害怕逾期还款造成不良信用记录。只有5%的同学没按时还款,有的是因为自己忘记还款,有的则是因为当时没钱。

“还信用卡欠款的钱从哪里来?”56%的学生是父母给的,44%的学生是自己赚的。

“大学生为什么使用信用卡?”高达86%的同学认为,使用信用卡十分方便,能够解决不时之需。有的同学喜欢网上购物,用信用卡进行网上交易十分便利;有的同学需要购买手机、相机等金额较大的物品时,手头没钱,则可以使用信用卡,以后有钱了再还;另外有10%的同学则表示,用信用卡主要是因为父母给的钱不够花,因此每个月都透支一点,再从下个月父母给的生活费中拿出一部分还给银行;还有4%的同学表示,使用信用卡显得十分时尚,因为身边的同学都在使用,所以自己也用,这样才跟得上潮流。

而35%的同学没有使用过信用卡,他们认为,信用卡使用起来并不方便,因为必须按时还款,否则,就会造成不良信用记录;还有人表示,自己没有经济收入,花钱应该省一点,不应因使用信用卡再给父母增添负担。

(来源:《海峡导报》200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