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宣传工作

【概况】2008年,厦门市宣传思想工作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围绕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的大局,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推动厦门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理论学习。年内,组织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18次,举办专题报告会、座谈会140多场次。举办全市社科学会学习中共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班,提高基层理论骨干素养和理论宣讲水平。编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辑等中心组学习材料5000多册,编写党的十七大精神辅导材料近10万字,为基层开展理论学习提供参考。以“厦门人文论坛”、“鹭江讲坛”、厦门网“理论在线”、社会科学普及周等为载体,以各级讲师团、党校、理论宣讲团和基层文化单位为阵地,借助《厦门日报》理论专版、厦门电视台相关理论宣传节目,多形式、多手段推进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最新理论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军营。一年来,“厦门人文论坛”、“鹭江讲坛”共举办10多场活动;在社科普及周活动中共有188家单位400多名专家参与,拓展了理论宣传受众及效果。进一步改版厦门网“理论在线频道”和厦门社会科学网站,增强网络宣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围绕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发行范围,对内刊《厦门宣传》进行改版,发行量每期由450份扩大到850份。完成福建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课题《关于社区和谐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研究成果获得省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组织全市重点部门撰写316篇综合性理论文章,并在全市开展理论征文活动,编印了《纪念厦门改革开放30周年重要理论文章汇编》和《厦门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征文汇编》两书,理论文章《牢记经济特区使命,管好“先行先试”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上,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社会信任的现代转型》、《以互联网为平台,理论宣传途径思考与探索》和《以核心价值引领大众文化》等一批理论研究成果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福建省委宣传部及省委讲师团采用并受到充分肯定。推动厦门市社科院成立,以加强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格局。

2.舆论宣传。组织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改革开放30周年、迎奥运等重大主题、重大建设工程、重大活动的宣传,营造“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科学发展”的舆论氛围。推出深圳、宁波、青岛、大连、厦门《改革开放30年城市发展启示录》深度报道,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各地尤其是厦门改革开放发展的创新实践和历史变化。围绕“两个先行区”建设和厦门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主题,报道工业集中区、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翔安隧道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报道各级各部门坚持“四个加强”、着力破解“四难”、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的显著成效。围绕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复查,组织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宣传战役,营造并形成“文明城市人人共建、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此外,还抓好廉政文化、计生宣传、法制宣传等工作。

年内,全市各新闻媒体对国有企业改革创新成就的宣传报道500多篇,对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工程的宣传报道200多篇,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新闻报道1500多篇。中央、省媒体先后刊载厦门的宣传报道文章5900多篇。其中,有关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新闻报道4次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形成了影响全国的“厦门模式”。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组织新闻发言人集中培训,进一步规范新闻发布工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制度,形成突发事件、危机事件报道的快速反应、应急协调机制。定期召开新闻协调会、通气会、发布会。年内,提出突发事件、敏感问题的报道要求120多条次。及时、准确、稳妥地把握重大突发事件或敏感问题的报道,主动应对和稳妥处置发生在本市的通士达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和舆论热点的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

3.精神文明创建。在媒体上开辟“公民道德论坛”、“新闻招手停·走进文明城市”、“文明人建文明城”、“公民道德大家谈”、“绅士车·礼让行车”等专栏。开展厦门市“百城市道德模范巡讲网上行”活动,组织市道德模范巡讲团深入基层巡讲,现身说法,现场听众达1.6万余人次。在媒体上推出“寻找身边好市民”、“寻找百名好司机、好乘客”活动,推动社会形成学习、关爱、崇尚、争当好人的良好风尚。精心组织“四德建设同参与,共建文明迎奥运”主题系列活动,推出“和谐邻里节”、“情暖鹭岛”志愿服务等16项道德实践活动。在全市高校广泛开展“爱党、爱祖国、爱人民”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推进和谐社区“温馨工程”、和谐村镇“新风工程”、和谐行业“满意工程”。

4.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精品,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1)文化活动方面,举办金桥·2008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暨歌仔戏展演活动、第二届中国少儿合唱节等重大文化艺术活动,规模水平比往年有较大提升,品牌化趋势日益明显。举办2008厦门市农民文化艺术展示系列活动,近3000名农民艺术人才参加9个系列比赛,10余万名群众参与。组织2008夏商杯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温馨厦门—情系百姓”文艺进社区演出、第二届元宵莲花褒歌比赛、第三届保生慈济文化节、第三届福建省曲艺节厦门市分赛区比赛等。举办元旦、春节等传统节庆文化活动。举办纪念建党87周年、建国59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赈灾义演等政治性文艺活动365场次,各专业剧团演出715场。组织“温馨厦门—情系百姓”等广场演出250场次。“温馨家园”电影进社区1040场、进农村4845场次,80万余人次观看。组织美术、书法、雕塑等展览96场次,近51万人次观看。组织“书香鹭岛专题读书月”等文化活动60余项,10余万市民参与。各区按照“一街(镇)一品”的要求初步形成民俗民间表演“拍胸舞”、“宋江阵”,农民画、农民歌手赛等“一区多品”的文化特色。成立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出台全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规划《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成功申报厦门中秋博饼、保生大帝信俗、厦门讲古、闽南童谣等4个项目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文化交流方面,全年组织对外文化交流39批次,969人次参与;对台文化交流25批次,1876人次参与。组织首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第四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组织厦门市多个表演团队赴新加坡、日本、印尼、奥地利、文莱、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台湾、金门表演和交流互访。(3)文化产业方面,出台《厦门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制定并颁布《厦门市文化产业发展近期重点规划》,加大对重点文化产业的扶持。全年,厦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文化产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等)增加值为103亿元,约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6%,已成为厦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5.对外宣传工作。以奥运圣火在厦门传递、2008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十二届台交会、首届海峡两岸文博会、第四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等重大经贸、文化活动为契机,精心策划和组织外宣战役,持续形成外宣高潮。充分发挥厦门对台的“五缘”优势,整合对台宣传资源,以闽南文化为切入点,持续拓展领域,提高层次。组织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一行在厦活动、两岸周末包机直航、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回乡省亲、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海峡论坛等120多项重大涉台活动的新闻采访报道及香港、台湾记者的现场管理工作,召开涉外涉台新闻发布会120多场次,1000多家海外媒体近6000名新闻记者参与报道厦门的各项重大活动,稿件数量过万篇。积极加强对台新闻交流与合作,认真做好厦门市委参访团赴台开展两岸基层政党交流活动和厦门新闻媒体采访团赴台湾教育之旅活动。

奥运圣火在厦门传递期间,到厦门采访报道的境内外(不含本市)媒体40多家、记者300多人,采写刊发稿件1000余篇。厦门日报社、厦门晚报社、厦门商报社、厦门广电集团组织各类专题60多个,稿件300多篇,拍摄数百幅图片,全方位对厦门站火炬传递进行报道。

6.舆情信息调研与网络管理。建立健全舆情信息工作网络,强化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厦门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的联系合作,加强与市人大、政协、政法等系统的信息网络合作与联动,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进一步提高舆情信息汇集分析的专业化水平。整合调研力量,健全调研计划、互动协作、成果转化等工作机制,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作的调研网络。坚持把课题调研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制定印发《厦门市宣传文化调研课题补助和奖励暂行办法》。完善舆情信息员队伍建设,在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建立市、区、镇(街)三级舆情信息工作网络。由厦门市委宣传部总牵头负责,并委托市人大、市政协、部分民主党派和市相关部门等16个单位参与,经过近7个月开展以《以文化创新为动力、推动厦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的课题调研,在13个子课题成果基础上形成了课题总报告。制定《厦门市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实施方法》,加大对优秀信息、好消息的奖励力度,进一步调动全市舆情信息员的积极性。组织“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系列活动,在全市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文明环境。加强新闻网络平台和队伍建设,加大对厦门网软硬件的投入,加强网评员队伍建设,组织网评员培训班,邀请中央、省有关网络舆情管理的专家授课,着力提高网评员的舆情研判、分析、撰写等专业技能素质。实行7天24小时工作制度,坚持日常网上舆情信息一天一报,突发阶段一日多报,一旦发现情况立即报告处置。年内,上报网络舆情信息300多期,组织网评员发放主题帖400多篇,跟帖5000多条,删除有害信息10000多条。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宣传活动】 围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经验,结合海西建设和厦门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实际,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和理论研究,推出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并召开中期课题对接会和课题转化推介会,有力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组织全市有关部门重点撰写16篇综合性理论文章在《厦门日报》发表,总结厦门经验的理论文章《牢记经济特区使命,写好“先行先试”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组织收听收看中央、省委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编印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著《厦门城市发展》。举办“改革开放30年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开展厦门“改革创新十大项目”、“对外开放十大品牌”、“对台合作十大品牌”、“城市建设十大项目”、“文化建设十大品牌”等评选活动。

【抗震救灾舆论宣传】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市委宣传部第一时间启动新闻报道应急预案,组织市属媒体记者赴灾区一线开展报道工作。宣传文化系统迅速发动抗震救灾宣传和捐款义演活动,为全市支援灾区抗震救灾行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5月12日至6月25日,市属平面媒体刊发700多个版面,电视台推出专题节目80多档、公益宣传片600多条(次)。《厦门日报》新闻“大篷车”红十字爱心基金募捐6328万元。经济交通广播电台、音乐广播电台携手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联合发起“情系灾区·爱心飞渡——为5·12地震灾区爱心捐款”、“绿丝带”特别行动,接受捐款约614万元。市委宣传部机关干部捐款16万多元。

【文化精品建设】 市委宣传部组织并指导文艺精品创作,会同市文化局重点抓好音乐话剧《雁叫长空》、歌仔戏《窦娥冤》和高甲戏《阿搭嫂》修改加工。以闽南音乐为主的大型交响乐集《我的海峡》和小白鹭民间舞团的舞蹈《小白鹭之梦——火舞梦圆》受邀晋京演出成功,社会反响良好。启动《云水谣》和《慈济春秋》2部电视剧的拍摄工作。年内,制作完成动画片10部、3361分钟。组织第四届厦门文学艺术奖评奖活动,歌仔戏《邵江海》等4件作品获特别荣誉奖,长篇小说《天堂没有路标》等14件作品获荣誉奖,歌曲《和平之声天际流》、长篇纪实文学《拥抱阿里山》、歌曲《喝彩奥运》等84件作品分获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

【文明城市创建宣传】 年内,市委宣传部统一组织市属媒体开辟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专栏,及时报道厦门市创建工作动态,总结创建经验,宣传各区各部门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举措和有效做法。中国文明网、厦门网设置“厦门创建文明城市大看台”网页,展示厦门城市文明风采。印发“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应知应会”等宣传材料,在户外高立柱、公交(出租)车、平面电视媒体大力刊发公益广告。以“迎奥运、洁家园”为主题,广泛开展“周末奉献日”、“社区周末公益日”等活动,组织干部群众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净化城乡环境。在全市30个主要交通路口设置“文明单位督导岗”或“青年志愿文明督导岗”,组织文明单位和青年志愿者深入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开展文明宣传和劝导活动。在全市营造人人为文明城市创建贡献力量的良好氛围,市民对创建工作的支持率达到100%。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市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厦门市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公共文明指数排名第二,在首批11个全国文明城市(区)复查中,厦门市以总分98.95的成绩名列第一。10月中旬,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对厦门市创建文明城市的经验集中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