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共厦门市委

综述

2008年,中共厦门市委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一、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市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省委关于在海峡西岸建设“两个先行区”的重大部署,较好地保持厦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60亿元,比上年增长11.1%,按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13538美元和9304美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29.6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8.3亿元,与上年持平;财政总收入410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220亿元,分别增长17.7%和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亿元,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75元,分别增长11.4%和11%,基本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审时度势,未雨绸缪,结合厦门实际,主动调整发展思路和工作部署,适时调整工作的节奏和力度,做到进退有序,较好地把握主动权。二是千方百计扶持企业开拓市场,调整市场结构和商品结构,着力巩固出口市场,稳定海外市场份额。同时,拓展国内的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帮助企业共渡难关。三是下大力气促进投资增长,着力推进各重大片区、工业集中区和商务营运中心的开发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政企、银企良性互动,落实建设资金,推动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如期建成见效。全市各重大片区、工业集中区、商务营运中心建设顺利推进,市政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吸引一大批企业入驻投产,带动一些大型项目落户动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集聚带动效应开始显现。四是着力增强发展后劲。通过海域和内湖清淤整治、土地置换等方式,在环东海域、杏林湾、五缘湾、湖边水库、海沧港区、保税区二期、机场三期等重大片区累计增加约3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五是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六是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步伐,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旅游、金融、物流、信息、商务会展、邮轮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提升和谐社会建设水平,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部署,继续大力推进以“四个加强”、“四个破解”(即加强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平安厦门”建设,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破解住房难、就医难、就学难、交通难问题)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积累新经验,许多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在巩固中提高。针对上半年物价波动的新情况,及时对低收入困难群众发放动态补助,及时提高居民最低保障水平。全面推进新一轮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供水、供电、排污、排洪、垃圾处理、山体公园、步行道系统、城市绿化美化等工程顺利实施,有些已经建成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和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和分配管理机制,在全国率先实现覆盖全体市民、分层次保障的住房保障体系,已有2200户低中收入家庭选房入住。同时,启动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立法工作。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推进社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卫生资源向基层延伸,依托市级综合性医院设立15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暨社区门诊部,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得到国务院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民医保体系,推进一批综合性医院新(扩)建工程建设,长庚医院一期投入使用,医疗保障和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就医难”得到缓解。集美大桥、杏林大桥及一批城市主干道相继建成通车;大力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城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工程首期3条线路及其配套的链接线开通运营,日营运量达20万人次,在疏导城市交通上发挥重要作用;继续深化公交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公交线网,加强中心市区交通综合整治,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城市公共交通和岛内外交通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交通难”问题明显缓解。优化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岛内外中小学新(扩)建工程,新增学位2万多个,普通高中学生有95%在三级以上优质达标学校就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64%在公办中小学就学,落实减免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杂费的政策措施,“就学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着力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快理顺、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和服务体制,进一步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完善工业集中区周边“金包银”工程建设管理和分配机制,做好转产转岗农民渔民的就业培训和安置工作,扎实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新的成效,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提升厦台交流合作的实效和水平。

贯彻落实中央对台工作方针政策,以及省委关于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部署,把握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和两岸实现“三通”的机遇,大力加强对台经贸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发挥厦门在对台工作中的先行先试和前沿平台作用。落实中央台办主任王毅在“海西论坛”上宣布扩大两岸同胞交流交往的五项新举措。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率领的中共厦门市委参访团顺利完成赴台参访任务,率先实现两岸基层政党交流的双向互访,取得两岸交流的新突破。东渡国际邮轮中心暨厦金客运码头和五通对台海空联运码头投入使用,大陆居民经金门赴澎湖和台湾本岛旅游顺利启动。厦金直航第二航线开通,进出境旅客经厦门中转往返两岸各地的海空联运实现无缝对接,每天往返28个班次,厦金航线进一步成为两岸同胞往来的重要通道。两岸定点包机直航启动后,厦门机场成为大陆5个航点之一,厦门航空公司成为大陆6家执飞公司之一和最早在台设立办事处的大陆航空公司。全年经厦门出入境台胞99.4万人次,占全国出入境台胞的22.8%。台中四县市和澎湖县行政首长分别率团首航访问厦门。厦门还成为两岸直接通邮的封发局。全年实际利用台资7.17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35.15%。富士康等一批大中型台资项目落户厦门市,富邦集团、台湾人寿获准来厦参股合作,厦门成为台资金融机构落地大陆的第一个城市。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扩建工程和闽台中心渔港农产品交易中心落成暨台轮停泊点建成启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改扩建工程顺利推进,厦门进口台湾水果总量跃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2008年有1627吨、188批次,超过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厦门卫视信号覆盖台湾全岛,接收用户近13万户。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台交会、海峡两岸食品博览会、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第三届两岸青年联欢节、首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和海峡两岸职业教育研讨会,组团赴台参加第四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海峡两岸(台湾)农产品产销研讨会等,两岸科技、教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交往更加密切,厦门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桥梁纽带和前沿平台作用更加凸显。

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二连冠”。

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载体,本着“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不止步”的创建理念,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凝聚合力,持之以恒地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形成全民参与、全力以赴的浓厚创建氛围,掀起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热潮。进一步落实创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巩固创建工作点评会等长效工作机制,持续开展各种专项整治,不断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力推动创建工作的均衡发展和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2008年再次以全国总分第一的成绩赢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开展公民道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厦门成为全省唯一获评全国首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开展改革开放30周年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全市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理想信念。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主动运用话语权,抢占舆论引导主动权,为贯彻落实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鼓与呼。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截至年底,全市拥有文化艺术中心、外图厦门书城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以及18个博物馆、纪念馆和8座公共图书馆;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9.6%,有线电视总入户率为97%,提前4年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目标。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抓好文艺精品创作,涌现出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的歌仔戏《邵江海》等一批精品力作。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厦门已成为全球三大商品油画基地之一,文化会展、网游动漫等产业居全国前列。2008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6%,城市品位和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五、落实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支援抗震救灾和对口援建工作。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迅速组织开展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工作,以实际成效赢得中央有关部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灾区人民的普遍赞誉,2人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7个集体和29名个人受到国家相关部委表彰,11个集体和286名个人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其中6人被评为全省抗震救灾功臣。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全市援川赈灾领导小组,统一指挥援川赈灾工作,迅速建立健全抗震救灾和对口支援领导机制、前方指挥和后勤保障机制、与灾区沟通协调机制以及参与救灾部门的配合协作机制,全市各级各部门快速反应、精心组织、密切协作,有为有序有效地开展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总计向灾区一线派出13支救援队伍、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组织生产调运价值2000多万元的灾区急需物资设备,全部治愈转入厦门救治的162名灾区伤病人员。主动承担占全省援川过渡性安置板房建设任务的46.8%即1.7万套的建设任务,并提前建成交付使用。全市累计捐款3.34亿元,并捐助总值约3000万元的救灾物资。迅速成立厦门市对口支援彭州市灾后重建前方分指挥部,扎实开展对口支援彭州市龙门山、白鹿、天彭、致和等4个镇的恢复重建工作。按照中央关于“财政安排的援建资金不低于上一年度地方财政收入的1%”的要求,筹措落实援建资金。按照“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以人为本,区分轻重缓急,以建设永久性安置房和学校、医院等为重点,帮助灾区解决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已开工建设10个援建项目,在全省率先建成清平小学白鹭楼并交付使用。

六、加强“平安厦门”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给稳定工作带来的新的困难和挑战,各级领导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意识,始终绷紧安全稳定这根弦,层层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下大力气抓好“平安厦门”建设,千方百计维护安定稳定的社会局面。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基层治安力量联动协作机制,大力加强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大对恶性刑事犯罪的打击力度,人民群众的社会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得到巩固。深入开展区委书记大接访和机关干部下访活动,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进一步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及时排查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尽最大努力把矛盾纠纷控制在萌芽状态。有效应对年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厦门市的影响,确保厦门返乡客流平安顺利启程。全力维护奥运期间社会稳定,圆满完成奥运火炬厦门传递活动。迅速妥善地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各级各部门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提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事故的发生。做好防汛防台风工作,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舆论引导和网评工作,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减少不和谐因素,为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全国综治先进检查验收组对厦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七、加强党的建设,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紧密联系厦门实际,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新的成效。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纪委两次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市广大党员干部,重点抓好各级党委学习中心组和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学习,各级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市委学习中心组坚持理论学习制度,发挥带头表率作用,带动全市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宣传舆论声势。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分别召开全市区委书记、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组织部长、宣传部长、镇(街)书记等座谈会,以会代训,各级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领不断提高。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完善市委全委会工作规则,坚持市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和全委会票决重要干部制度。坚持和完善市委常委会制度、市重大项目会议制度、市委专题会议制度等,对重大事项、重要决策坚持集体研究决定,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干部,鼓励年轻干部到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一线挂职锻炼,把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年轻领导干部,选拔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坚持下派干部到基层工作,从市直机关和镇(街)选派50名党员干部到25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驻村任职;参照招聘社区工作者的做法,招聘91名村干部充实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比较薄弱、重点工程征地拆迁任务比较重的村及部分老区山区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密切各套班子之间的团结协作,重视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加强党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有效凝聚全市上下共谋发展、共建和谐的强大合力。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强对中央和省委、市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督查督办,深入各重大开发片区和重点工程建设一线监督检查,组织市政府特邀巡视员开展重点工程巡视,确保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实施。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2008年全市查结各类违纪违法案件222件、222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98人,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同时做好“一案一整改”工作,举一反三,堵塞漏洞,建章立制,做到查处一起案件,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大力推进“阳光工程”,深入推进公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全面实施经营性土地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推动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努力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集中治理建筑领域的工程招投标问题,制定出台规范建设工程招投标的16项措施,有效遏制这一领域案件易发多发的态势。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继续规范行政审批权和行政自由裁量权,探索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等,不断完善反腐倡廉建设的体制机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继续加强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巩固发展风清气正、人和业兴的良好局面。

(林奕田 庄荣良)

重要会议及活动

【卢展工等看望来厦的中央领导】 2月8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小晶,省政协主席梁绮萍,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何立峰,厦门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赐贵等看望在厦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郝建秀,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向他们致以新春的祝福。卢展工向迟浩田等汇报福建省近期抗击局部地区冻灾的工作。

【全市重点工程建设工作会议】 3月10日上午召开。会议分析当前形势,研究相关问题,动员部署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强调指出,重点工程建设事关厦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事关厦门经济发展后劲,事关和谐社会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按照“抢时间、控成本、见成效”的要求,全面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市领导陈炳发、洪碧玲、黄笑影、丁国炎、徐模等参加会议。

【市委十届六次全体会议】 5月13日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八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对厦门市在海峡西岸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中发挥示范榜样作用,在海峡西岸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作出全面部署。全会审议通过市委、市政府《关于在海峡西岸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中作示范当榜样的意见》和《关于在海峡西岸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的意见》,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通过10名市直机关副厅级领导职位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主持会议并代表市委常委会作重要讲话。

【市委与各民主党派座谈会】 5月16日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希望厦门市各民主党派持久深入地了解国情、省情和市情,进一步了解全局、融入全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参政议政水平,努力为厦门市又好又快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此前,14~15日,市委领导何立峰、黄杰成、欧阳建等逐一走访民革、民盟、民建等八个民主党派市委机关,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领导对厦门市又好又快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市党政代表团赴广东学习考察】 6月5~7日,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立峰为团长的厦门市党政代表团赴广东潮州、汕头、揭阳、梅州四市进行考察,与该四市党政领导探讨加强相互之间交流合作的途径,共谋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大计。市领导刘赐贵、陈修茂、黄杰成、徐模等以及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考察活动。

【市委领导赴四川彭州调研对口援建工作】 6月27~28日,厦门市赴四川省彭州市对口援建工作调研组深入彭州市辖区内的致和镇和天彭镇,了解两镇受灾具体情况,慰问在灾区坚持工作的厦门市赴川各援建、救援队伍,并与成都市、彭州市领导在彭州市举行对口援建工作座谈会商会议,就对口援建彭州四镇的工作交换意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表示,援建彭州四镇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赋予厦门的重要责任,义不容辞,厦门市将竭尽全力推进对口援建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市领导刘赐贵、陈修茂、丁国炎、徐模、潘世建等参加调研。

【市委工作会议暨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 7月10日上午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全面分析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研究部署下半年工作任务。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在讲话中强调,下半年厦门市各项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紧密联系厦门实际,坚持一手抓支援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赐贵在会上通报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援川赈灾和对口援建情况以及下半年工作安排。

中共厦门市委参访团赴台湾访问】 9月25~30日,应中国国民党台中市委员会邀请,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以中共厦门市委书记名义率中共厦门市委参访团经“小三通”赴台湾进行为期6天的回访交流活动。此次赴台访问开创了“三个第一”,即第一个由中共地方党委组团赴台开展国共两党基层政党交流活动的团组;大陆省部级领导第一次以中共地方组织领导人的身份赴台访问;此次赴台路线首开大陆团组经“小三通”到台湾本岛的通道。市领导陈炳发、徐模、钟兴国、杜明聪、黄菱等随团赴台参访。

【闽商座谈会】 10月6日下午举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赐贵向参加“闽商聚厦门”活动的全国230多名闽商通报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座谈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表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由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随着两岸关系的积极转变,厦门乃至福建的商机会越来越多,希望全国各地的闽商能借助于商会的平台,更加积极地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市领导陈修茂等参加了座谈会。(参见本书区域经济协作栏目“国内经济合作交流”相关条目)

【何立峰率中共友好代表团出访非洲】 11月14~26日,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率中共友好代表团对非洲毛里求斯共和国和博茨瓦纳共和国进行访问。访问期间,受中共中央委托,何立峰对毛里求斯工党成立45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同时转达中央领导对工党领袖的问候,看望在博茨瓦纳的福建医疗队。中共友好代表团按计划经停菲律宾,探讨厦门与菲律宾经贸合作事宜,并与菲华商商洽在厦投资项目。随中共友好代表团出访的还有市委常委、秘书长徐模和中联部四局副局长张建国等。

【市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 11月29日召开。会议以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表决通过2名市直部门副厅级职位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 12月19日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立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在海峡西岸建设“两个先行区”中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榜样的作用,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赐贵主持纪念大会。

【市委十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 12月20日举行。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共厦门市委十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决议》和《中共厦门市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在会上强调指出,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厦门市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持续保持厦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努力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发挥示范榜样和先行先试作用,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委“四个专题”调研组来厦调研】 7月16~22日,由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陈文清任组长,副省长洪捷序、省政协副主席叶继革任副组长的省委“四个专题”调研检查组一行来厦门市调研。21日下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向省委“四个专题”调研检查组就厦门市贯彻落实省委“四个专题”等重大决策部署情况进行工作汇报。

【朱镕基来厦考察】 2月12~21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省、市领导卢展工、黄小晶、梁绮萍、何立峰、陈少勇、刘德章、张家坤、刘赐贵、陈修茂、徐模等的陪同下来厦考察。

【宋平来厦考察】 2月14~21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在省领导卢展工、黄小晶、梁绮萍、何立峰、刘德章等的陪同下来厦考察。期间,考察厦门园博苑、白鹭洲公园、万石植物园等市政园林景观和市容市貌,了解厦门产业发展布局,工业集中区、商务营运中心、翔安海底隧道、五缘湾的建设情况和厦门港口吞吐能力等,实地察看了厦门春节元宵灯会,并对福建、厦门在努力推动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等方面十分关注。

【江泽民来厦考察】 4月24~28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厦门考察,省、市领导卢展工、黄小晶、梁绮萍、鲍绍坤、何立峰、刘沈扬、李光金、刘德章、张家坤、刘赐贵、陈修茂等陪同。江泽民考察了厦门特区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情况及市政园林景观、市容市貌、闽台文化交流项目等,并为厦门园博苑、集美大桥、杏林大桥、五缘大桥、翔安隧道等题词,与厦门基层文艺工作者和青年学生们联欢。

【王岐山来厦考察】 9月7~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来厦门考察。随同王岐山来厦门考察的有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海关总署署长盛光祖、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王毅、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国务院副秘书长毕井泉。省领导卢展工、黄小晶、梁绮萍、何立峰等陪同考察。在厦期间,王岐山巡视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洽会的展馆,出席投洽会开馆式,并在2008年国际投资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李瑞环来厦考察】 11月17~23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来厦门考察。省、市领导卢展工、黄小晶、梁绮萍、刘德章、张家坤、刘赐贵、陈修茂、陈炳发、黄杰成、杜明聪等陪同视察。期间,李瑞环乘坐BRT视察市容市貌,参观陈嘉庚纪念馆,视察戴尔(中国)有限公司、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对福建省、厦门市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给予肯定,对厦门市着力推进“四个加强”和“四个破解”为重点的改善民生、关爱民心,大力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水平,让广大群众共享特区改革发展的成果表示赞赏。

【李克强来厦考察】 1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省、市领导卢展工、黄小晶、刘赐贵、陈修茂等陪同下考察厦门正新海燕轮胎有限公司和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市领导陈炳发、黄杰成、欧阳建、洪碧玲、黄笑影、丁国炎、钟兴国、詹沧洲、卢士钢、凌希、杜明聪、潘世建、黄菱、叶重耕、裴金佳等陪同视察或参加情况汇报会。

【李岚清来厦考察】 11月28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省、市领导卢展工、黄小晶、梁绮萍、何立峰、张家坤、刘赐贵、陈修茂、陈炳发、黄杰成、徐模等陪同下,看望部分早期参加厦门特区建设的老同志、高校和企业人士,并进行了座谈。

(林奕田 洪辉鹏)

组织工作

【概况】 截至2008年底,全市党的组织共有8807个。其中,地方党委7个,党组97个,党工委48个,基层党组织8655个。基层党组织中,党委374个,总支483个,支部7791个。其中,农村党组织198个(总支14个、支部184个),社区党组织209个(党委28个、总支99个、支部82个)。全市党员141471名,其中女党员46779名,占33.07%;少数民族党员1844名,台湾籍党员263名。在全市党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81387名,占57.53%。全年新发展党员9295名,其中女党员4524名,占48.7%。

2008年,厦门市组织工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厦门市在“两个先行区”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的实际,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1.干部教育培训。全年调训、培训处级及以上干部6000多人次。其中,圆满完成全市处级以上干部十七大精神轮训,共培训4800人;全年调训参加中央党校和省级党校、行政学院学习的正处(副局)级干部80人;在市委党校举办各类干部任职、进修等培训班17期,800人参加培训。继续推动与高校合作办学,改进培训方式,推进教学改革,促进市区党校资源共享。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的理论武装,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促进发展的能力。

2.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1)组织开展对市直部门70个领导班子及335名领导成员的考核工作。派出18个考核组,坚持严格标准程序、扩大民主、深入了解、综合评价、集体审议,全面掌握领导班子及领导成员情况,进一步打好领导班子建设、调整配备的基础。实行考核组向市委常委会汇报考察情况的新举措,落实向被考核单位反馈考察情况制度,各领导班子结合年度班子民主生活会分析考核组反馈班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讨论提出整改措施,进一步促进班子加强自身建设。(2)开展新一轮市管后备干部推荐、考察工作。按照“滚动管理”原则,确定正处(副局)级后备干部262名。在全市市直部门、各区开展优秀处、科级年轻干部的推荐、了解工作,初步掌握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名单。(3)完成21家市直管及委托管理的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81名班子成员考核工作。研究并试行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国有企业特点的“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完善对企业的考核指标,突出针对党委、董事会、经营班子、监事会等不同职能特点的考核,创新考核办法,使考核评价简便、易行,贴紧企业实际,进一步提高综合考核评价的质量。(4)把服务全市发展和培养干部紧密结合起来,选派180多名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市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指挥部、农村基层、国有企业以及援宁援疆、对口支援彭州市灾后恢复重建等处挂职锻炼。制订下发《关于加强市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派驻干部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对指挥部干部的选派、日常管理、跟踪考察以及生活补贴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5)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深化差额选拔干部工作。在市卫生系统差额选拔市卫生局2名副局长;做好12名镇街党政正职的调整配备工作;分两次做好12位市直部门副厅级领导职位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的全委会票决工作。(6)进一步强化干部宏观管理,研究提出《厦门市市管党政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关于建立市管领导班子成员谈心谈话制度的意见》、《关于建立市委组织部与市管干部谈心谈话制度的意见》三份文件,并配合市委教育工委、市委国资监管工委分别拟定《厦门市中小学(中职)校校长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规范市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退休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厦门市市管党政后备干部管理办法》、《关于建立市管领导班子成员谈心谈话制度的意见》两份文件于12月1日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调整下放市直机关正处级干部任免权限;配合市委编办研究理顺事业单位有关职级问题,明确1994年2月25日以前设立的处(县)级事业单位的机构规格;市管干部档案顺利通过中组部检查验收;举办全市组织系统、市属国有企业干部信息管理业务培训班,122名组工干部参加培训,建立全市正、副处级干部信息管理系统。(7)坚持市直部门、各区填报干部任前监督和任后报备两表制度,共审核监督表166份、报备表770份,对不符合规定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强化了选人用人监督,确保《干部任用条例》的有效落实。(8)稳步推进《公务员法》的实施。组织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9000多人次报名,共录用公务员(包括群团机关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11人。面试工作实行考官异地交流,55名外地考官参加厦门市公务员面试工作,同时厦门市外派考官28名,进一步确保面试工作的公正性。进一步加强选调生、选聘生管理。2008年接收选调生38名,厦门市的选调生人数达到340多人。

3.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1)村级组织建设扎实推进。落实市委的部署,完成岛外4个区30个村选派招聘91名村干部工作;培训村两委干部近600名;启动第三批2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组织思明区、湖里区14个街道与全市重点发展的14个老区山区村挂钩帮扶;完成全市521个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的安装和市级平台的建设工作。(2)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不断加强,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的覆盖面。巩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成果,重点支持建设8个非公企业党员综合活动阵地;开展全市新社会组织的党组织调查摸底和组建工作。(3)组织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投入支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广大党员踊跃捐款3270多万;向四川灾区派遣15支、778人的救援队伍,有力地推动对口援建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4)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加强对特困党员群体的帮扶和救助,设立厦门市特困党员帮扶专项资金,首批补助14名特困党员。下拨市管党费救助款120万元,走访慰问非公企业和挂钩贫困村等8个单位、困难党员3000多人。(5)加强对各类先进典型的培育和宣传工作。做好省、市委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即“一先两优”的推荐、表彰、宣传报道等工作。2008年受省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19个、优秀共产党员13名、优秀党务工作者6名;受市委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37个、优秀共产党员48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6名。评选表彰厦门市参加“5·12”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的先进基层党组织12个、优秀共产党员29名。推出58个市级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单位。

4.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落实省委组织部下达的两个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跟踪、落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推动本市高技能人才培养措施的落实。二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参与制定《厦门市企事业单位人才住房管理暂行办法》,修订、提高厦门市引进人才经济补贴标准,出台《厦门市资助优秀人才学术技术交流及出版专著暂行办法》等政策,推动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三是落实拔尖人才休假制度,充实和丰富拔尖人才休假内容,实行休假考察与学术交流结合,在两批拔尖人才休假期间举办经济金融形势、城市规划等专题学术讲座5场。

5.组织部门自身建设。深入开展组工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全市359名组织人事干部参加。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委组织部制定具体的整改措施,制定和实施部机关干部业务培训计划,制定并启动市委组织部机关年轻干部培养计划,有力地推动组织部自身建设。

【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建立】 市委组织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整合优质师资资源,按照“优化、提高、完善、共享”的原则,选出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教学能力突出的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首批入库师资33人,11月14日在厦门宾馆明宵厅举行聘任仪式。

【全市卫生系统差额选拔2名市卫生局副局长】 9~10月,在选拔2名市卫生局副局长工作中,市委组织部着眼于全市卫生事业发展和优化市卫生局领导班子结构,确定在全市卫生系统范围选拔,实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资格条件公开、程序步骤公开、民主推荐和考察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开。(1)以差额民主推荐代替推荐方式。第一次推荐按照与选拔职位6∶1的差额比例,分别进行会议投票差额推荐和个别谈话差额推荐。在第一次差额民主推荐初步遴选出12名差额人选,第二次差额民主推荐,又差额推荐6名人选。(2)改进识人手段,实行差额考察。市委组织部根据两次民主推荐情况及职位要求,按3∶1的比例,确定6名差额考察人选。为便于比较,坚持同一职位考察人选由同一考察组进行考察。同时,扩大考察谈话对象范围,考察组对考察对象进行工作经历、工作绩效的分析和研判,并征求市纪检监察部门对考察人选廉洁自律意见。(3)坚持好中选优,实行差额酝酿。由市委组织部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程序,根据考察组汇报的总体推荐、考察情况,集体研究提出任用建议方案,对6名差额人选进行综合比选、排序后,提交市委进行差额酝酿。

【调整下放市直机关正处级干部任免审批权】 年内,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同意,将原由市委组织部任免的正处级干部审批权限下放市直部门党组(党委、党工委),各市直部门党组(党委、党工委)在正处级干部调配前,须填报《干部任前审核监督表》,由厦门市委组织部干部监督室就拟任干部的任职资格以及单位履行任用程序等情况进行审查。下放市直机关正处级干部任免审批权,是组织部在2004年下放区正处级干部任免权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干部宏观管理,“管好、管精”干部的又一项重要改革举措。为保证工作衔接,组织部举办一期全市领导干部和组工干部学习贯彻《干部任用条例》专题培训班,参加对象有各区委、市直各单位党组(党委、党工委)主要领导、分管组织人事工作领导,各区委组织部长、干部科长,市直各单位组织人事处长等近200人。培训注重以案释例,增强各级各部门贯彻落实《干部任用条例》的自觉性。同时,制定下发了《关于调整我市市直机关正处级干部因私出国(境)审批权限的通知》。

【选派干部挂职彭州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年内,厦门市向四川灾区派遣15支共778人的救援队伍。在对口支援彭州市灾后恢复重工作中,厦门市选派8名干部去灾区挂职,其中,2名担任福建省对口支援彭州市灾后恢复重建前方指挥部厦门分指挥部正、副指挥长,4名挂职担任龙门山、白鹿、天彭、致和4个镇的党委副书记,专门选派了1名纪检干部,有力地推动了对口援建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首次接收选聘生】 年内,厦门市首次接收选聘生13名,分别安排到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区的农村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长助理。市委组织部加强跟踪管理,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深入了解选聘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协调财政等部门,提高选聘生的工作、生活补贴标准。各区认真做好基础性工作,为选聘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打下较好的基础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群系统人员登记工作完成】 年内,厦门市委组织部完成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群系统人员登记工作,一是按照省委组织部审批的厦门市党群系统第一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名单,指导各参照管理单位做好《参照管理实施方案》。二是组织新批准的参照单位拟列入登记的43名工作人员进行公务员法和相关知识培训。三是完成原参照管理事业单位人员82人、新参照管理事业单位人员43人的登记和工资套改工作。

【向市属国有企业派出监事】 年内,为加强市属国有企业监事会建设,突出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市委组织部与市委国资监管工委研究出台《关于向市属国有企业派出监事实施意见》,从市国资委、发改委、财政局、审计局、工商局等部门选派15名干部组成“外派监事组”,于4月上旬正式入驻国有企业开展工作。

【《法官、检察官遴选暂行办法》出台】 2008年厦门市探索市级法院、检察院从基层法院、检察院遴选法官、检察官办法,在全省率先出台《法官、检察官遴选暂行办法》,协调各区积极做好这一工作,进一步促进两院人才的合理流动,优化法官、检察官队伍结构。

【国有企业考核评价体系调研成果获奖】 年内,组织部与市国资监管工委联合开展“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调研,提出考核评价主体、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结果运用等办法,并将调研成果应用于国有企业考核之中。该研究成果在2008年度福建省组织工作优秀调研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市管干部档案通过中组部检查验收】 经过2年多的认真准备、严格审核,11月26~28日,厦门市市管干部档案顺利通过中央组织部信息档案处的检查验收,得到检查组的好评,获得95.8分。市委组织部建立“一查、二记、三补”的档案工作程序,每份干部档案在审核工作中需经过不同人员整理、审核5遍以上,有效确保干部档案工作的质量。同时,加强对相关单位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升级达标的指导工作,进一步规范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经省委组织部考核、验收,9家单位被评为一级干部人事档案室,4家单位被评为二级干部人事档案室。

【《翘楚——厦门市拔尖人才风采录》】 12月,由厦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组织部编撰出版。该书图文并茂,主要介绍142位拔尖人才的业绩,充分体现每位拔尖人才的职业特色和个性特点,形象直观地展示厦门市拔尖人才队伍的风采,对激励更多的创业者、建设者投身厦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厦门市人才工作史的空白。

【资助优秀人才多出成果暂行办法出台】 为支持厦门市优秀人才开展学术、技术交流,鼓励各类人才多出成果,营造更好的人才聚集环境,2008年,厦门市出台《厦门市资助优秀人才进行学术技术交流及出版专著暂行办法》,主要内容包括资助的原则、条件,资助的分类及不同额度的设定,申请资助的程序和资助项目、活动及经费的管理等。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优秀人才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技术交流和出版专著。根据参会规格层次和区域的不同,对国外学术、技术交流、研讨会的资助金额一般在3万元以内。为确保资助资金专款专用,《办法》严格规定资助资金的用途且不得擅自改变。财政、审计、组织部门加强对资助资金的监督管理。

【接收抗震救灾“特殊党费”和“爱心捐款”】“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厦门市开展“情系灾区,党员献爱心”活动,广大党员踊跃捐款。全市10万多名党员自愿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2300多万元,全部按规定上缴中组部;收到“情系灾区·党员献爱心”活动“爱心捐款”970多万元,按市委要求留存专项用于支援灾区党建等各项建设。

【选派、招聘农村基层工作者】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落实市委决定,开展选聘农村基层工作者工作,市委组织部成立选聘工作指导小组,明确集美、同安、翔安三区采用在事业单位选派村干部的方式,首批25个村共选派76名村干部;海沧区开展招聘农村基层工作者试点,首批5个村面向社会招聘15名农村基层工作者。3~9月,全市30个村共选派、招聘村干部91名,其中任第一书记23名,占77%。9月底完成选派村干部岗前培训,10月全部到村任职。

【帮扶救助特困党员专项资金设立】 12月,厦门市建立并启动特困党员帮扶专项资金,到位资金100万元,首批帮扶救助特困党员14名,每名补助5000元。这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重要举措。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生活特别困难的党员进行党内帮扶,救急济困。同时制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对特困党员帮扶到位。

【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从2008年1月开始,在厦门市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市委高度重视,市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在全市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厦门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依托市委组织部电教办开展工作。市委组织部在海沧召开厦门市远程教育建设全面展开工作会议暨电视机赠送仪式,向基层播放站点赠送112台电视机。从2007年7月开始,对全市500多个终端站点和市级平台全面施工建设,到年底基本完成。

【优秀电教片获奖】 2008年,《党的生活》栏目紧密配合组织部的中心工作,宣传反映一批基层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新农村建设典型,一批优秀电教片获奖。其中《莲色生香》获中组部一等奖,《老颜新貌》和《褒歌响起》获中央组织部优秀奖;《无公害毛蟹茶生产技术》获省组织部一等奖,《老颜新貌》获省组织部二等奖。

【调研成果获奖】 2008年,市委组织部承担的一批调研成果在解决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在中组部、全国党建研究会和省委组织部组织的年度课题成果评选中获奖。承担的全国党建研究会课题的“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研究”获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承担的中组部年度重点课题“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问题研究”的子课题“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问题研究”获中组部课题成果三等奖;“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办法问题研究”获福建省组织工作调研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纪念改革开放30年理论研讨文章“夯实执政基础,为厦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入围全国党建研究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大会交流材料。

【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 年内,市委组织部完成内部办公局域网建设的系统开发设计、基础数据录入、安装调试等工作,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培训。系统投入试运行后,运转比较顺利,网上文件传递功能运用较好,缩短文件传阅周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完成市、区两级全省组织部门视频会议系统终端、全省组工专网文件交换平台的安装调试。(张雅玉)

宣传工作

【概况】 2008年,厦门市宣传思想工作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围绕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的大局,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推动厦门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理论学习。年内,组织市委中心组集中学习18次,举办专题报告会、座谈会140多场次。举办全市社科学会学习中共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培训班,提高基层理论骨干素养和理论宣讲水平。编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辑等中心组学习材料5000多册,编写党的十七大精神辅导材料近10万字,为基层开展理论学习提供参考。以“厦门人文论坛”、“鹭江讲坛”、厦门网“理论在线”、社会科学普及周等为载体,以各级讲师团、党校、理论宣讲团和基层文化单位为阵地,借助《厦门日报》理论专版、厦门电视台相关理论宣传节目,多形式、多手段推进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最新理论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进军营。一年来,“厦门人文论坛”、“鹭江讲坛”共举办10多场活动;在社科普及周活动中共有188家单位400多名专家参与,拓展了理论宣传受众及效果。进一步改版厦门网“理论在线频道”和厦门社会科学网站,增强网络宣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围绕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发行范围,对内刊《厦门宣传》进行改版,发行量每期由450份扩大到850份。完成福建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课题《关于社区和谐文化建设问题的思考》,研究成果获得省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组织全市重点部门撰写316篇综合性理论文章,并在全市开展理论征文活动,编印了《纪念厦门改革开放30周年重要理论文章汇编》和《厦门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征文汇编》两书,理论文章《牢记经济特区使命,管好“先行先试”文章》发表于人民日报上,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社会信任的现代转型》、《以互联网为平台,理论宣传途径思考与探索》和《以核心价值引领大众文化》等一批理论研究成果被中共中央宣传部、福建省委宣传部及省委讲师团采用并受到充分肯定。推动厦门市社科院成立,以加强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格局。

2.舆论宣传。组织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改革开放30周年、迎奥运等重大主题、重大建设工程、重大活动的宣传,营造“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科学发展”的舆论氛围。推出深圳、宁波、青岛、大连、厦门《改革开放30年城市发展启示录》深度报道,宣传改革开放30年来,各地尤其是厦门改革开放发展的创新实践和历史变化。围绕“两个先行区”建设和厦门又好又快、科学发展主题,报道工业集中区、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翔安隧道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报道各级各部门坚持“四个加强”、着力破解“四难”、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的显著成效。围绕迎接全国文明城市复查,组织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宣传战役,营造并形成“文明城市人人共建、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此外,还抓好廉政文化、计生宣传、法制宣传等工作。

年内,全市各新闻媒体对国有企业改革创新成就的宣传报道500多篇,对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建设工程的宣传报道200多篇,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新闻报道1500多篇。中央、省媒体先后刊载厦门的宣传报道文章5900多篇。其中,有关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新闻报道4次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形成了影响全国的“厦门模式”。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组织新闻发言人集中培训,进一步规范新闻发布工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制度,形成突发事件、危机事件报道的快速反应、应急协调机制。定期召开新闻协调会、通气会、发布会。年内,提出突发事件、敏感问题的报道要求120多条次。及时、准确、稳妥地把握重大突发事件或敏感问题的报道,主动应对和稳妥处置发生在本市的通士达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和舆论热点的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

3.精神文明创建。在媒体上开辟“公民道德论坛”、“新闻招手停·走进文明城市”、“文明人建文明城”、“公民道德大家谈”、“绅士车·礼让行车”等专栏。开展厦门市“百城市道德模范巡讲网上行”活动,组织市道德模范巡讲团深入基层巡讲,现身说法,现场听众达1.6万余人次。在媒体上推出“寻找身边好市民”、“寻找百名好司机、好乘客”活动,推动社会形成学习、关爱、崇尚、争当好人的良好风尚。精心组织“四德建设同参与,共建文明迎奥运”主题系列活动,推出“和谐邻里节”、“情暖鹭岛”志愿服务等16项道德实践活动。在全市高校广泛开展“爱党、爱祖国、爱人民”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推进和谐社区“温馨工程”、和谐村镇“新风工程”、和谐行业“满意工程”。

4.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精品,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1)文化活动方面,举办金桥·2008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暨歌仔戏展演活动、第二届中国少儿合唱节等重大文化艺术活动,规模水平比往年有较大提升,品牌化趋势日益明显。举办2008厦门市农民文化艺术展示系列活动,近3000名农民艺术人才参加9个系列比赛,10余万名群众参与。组织2008夏商杯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温馨厦门—情系百姓”文艺进社区演出、第二届元宵莲花褒歌比赛、第三届保生慈济文化节、第三届福建省曲艺节厦门市分赛区比赛等。举办元旦、春节等传统节庆文化活动。举办纪念建党87周年、建国59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赈灾义演等政治性文艺活动365场次,各专业剧团演出715场。组织“温馨厦门—情系百姓”等广场演出250场次。“温馨家园”电影进社区1040场、进农村4845场次,80万余人次观看。组织美术、书法、雕塑等展览96场次,近51万人次观看。组织“书香鹭岛专题读书月”等文化活动60余项,10余万市民参与。各区按照“一街(镇)一品”的要求初步形成民俗民间表演“拍胸舞”、“宋江阵”,农民画、农民歌手赛等“一区多品”的文化特色。成立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出台全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规划《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成功申报厦门中秋博饼、保生大帝信俗、厦门讲古、闽南童谣等4个项目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文化交流方面,全年组织对外文化交流39批次,969人次参与;对台文化交流25批次,1876人次参与。组织首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第四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组织厦门市多个表演团队赴新加坡、日本、印尼、奥地利、文莱、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台湾、金门表演和交流互访。(3)文化产业方面,出台《厦门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制定并颁布《厦门市文化产业发展近期重点规划》,加大对重点文化产业的扶持。全年,厦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文化产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等)增加值为103亿元,约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6%,已成为厦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5.对外宣传工作。以奥运圣火在厦门传递、2008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十二届台交会、首届海峡两岸文博会、第四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等重大经贸、文化活动为契机,精心策划和组织外宣战役,持续形成外宣高潮。充分发挥厦门对台的“五缘”优势,整合对台宣传资源,以闽南文化为切入点,持续拓展领域,提高层次。组织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一行在厦活动、两岸周末包机直航、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回乡省亲、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海峡论坛等120多项重大涉台活动的新闻采访报道及香港、台湾记者的现场管理工作,召开涉外涉台新闻发布会120多场次,1000多家海外媒体近6000名新闻记者参与报道厦门的各项重大活动,稿件数量过万篇。积极加强对台新闻交流与合作,认真做好厦门市委参访团赴台开展两岸基层政党交流活动和厦门新闻媒体采访团赴台湾教育之旅活动。

奥运圣火在厦门传递期间,到厦门采访报道的境内外(不含本市)媒体40多家、记者300多人,采写刊发稿件1000余篇。厦门日报社、厦门晚报社、厦门商报社、厦门广电集团组织各类专题60多个,稿件300多篇,拍摄数百幅图片,全方位对厦门站火炬传递进行报道。

6.舆情信息调研与网络管理。建立健全舆情信息工作网络,强化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厦门教育科学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的联系合作,加强与市人大、政协、政法等系统的信息网络合作与联动,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进一步提高舆情信息汇集分析的专业化水平。整合调研力量,健全调研计划、互动协作、成果转化等工作机制,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作的调研网络。坚持把课题调研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制定印发《厦门市宣传文化调研课题补助和奖励暂行办法》。完善舆情信息员队伍建设,在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建立市、区、镇(街)三级舆情信息工作网络。由厦门市委宣传部总牵头负责,并委托市人大、市政协、部分民主党派和市相关部门等16个单位参与,经过近7个月开展以《以文化创新为动力、推动厦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的课题调研,在13个子课题成果基础上形成了课题总报告。制定《厦门市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实施方法》,加大对优秀信息、好消息的奖励力度,进一步调动全市舆情信息员的积极性。组织“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系列活动,在全市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文明环境。加强新闻网络平台和队伍建设,加大对厦门网软硬件的投入,加强网评员队伍建设,组织网评员培训班,邀请中央、省有关网络舆情管理的专家授课,着力提高网评员的舆情研判、分析、撰写等专业技能素质。实行7天24小时工作制度,坚持日常网上舆情信息一天一报,突发阶段一日多报,一旦发现情况立即报告处置。年内,上报网络舆情信息300多期,组织网评员发放主题帖400多篇,跟帖5000多条,删除有害信息10000多条。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宣传活动】 围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经验,结合海西建设和厦门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实际,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和理论研究,推出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并召开中期课题对接会和课题转化推介会,有力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运用。组织全市有关部门重点撰写16篇综合性理论文章在《厦门日报》发表,总结厦门经验的理论文章《牢记经济特区使命,写好“先行先试”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组织收听收看中央、省委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编印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著《厦门城市发展》。举办“改革开放30年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开展厦门“改革创新十大项目”、“对外开放十大品牌”、“对台合作十大品牌”、“城市建设十大项目”、“文化建设十大品牌”等评选活动。

【抗震救灾舆论宣传】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市委宣传部第一时间启动新闻报道应急预案,组织市属媒体记者赴灾区一线开展报道工作。宣传文化系统迅速发动抗震救灾宣传和捐款义演活动,为全市支援灾区抗震救灾行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5月12日至6月25日,市属平面媒体刊发700多个版面,电视台推出专题节目80多档、公益宣传片600多条(次)。《厦门日报》新闻“大篷车”红十字爱心基金募捐6328万元。经济交通广播电台、音乐广播电台携手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联合发起“情系灾区·爱心飞渡——为5·12地震灾区爱心捐款”、“绿丝带”特别行动,接受捐款约614万元。市委宣传部机关干部捐款16万多元。

【文化精品建设】 市委宣传部组织并指导文艺精品创作,会同市文化局重点抓好音乐话剧《雁叫长空》、歌仔戏《窦娥冤》和高甲戏《阿搭嫂》修改加工。以闽南音乐为主的大型交响乐集《我的海峡》和小白鹭民间舞团的舞蹈《小白鹭之梦——火舞梦圆》受邀晋京演出成功,社会反响良好。启动《云水谣》和《慈济春秋》2部电视剧的拍摄工作。年内,制作完成动画片10部、3361分钟。组织第四届厦门文学艺术奖评奖活动,歌仔戏《邵江海》等4件作品获特别荣誉奖,长篇小说《天堂没有路标》等14件作品获荣誉奖,歌曲《和平之声天际流》、长篇纪实文学《拥抱阿里山》、歌曲《喝彩奥运》等84件作品分获优秀作品一、二、三等奖。

【文明城市创建宣传】 年内,市委宣传部统一组织市属媒体开辟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专栏,及时报道厦门市创建工作动态,总结创建经验,宣传各区各部门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举措和有效做法。中国文明网、厦门网设置“厦门创建文明城市大看台”网页,展示厦门城市文明风采。印发“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应知应会”等宣传材料,在户外高立柱、公交(出租)车、平面电视媒体大力刊发公益广告。以“迎奥运、洁家园”为主题,广泛开展“周末奉献日”、“社区周末公益日”等活动,组织干部群众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净化城乡环境。在全市30个主要交通路口设置“文明单位督导岗”或“青年志愿文明督导岗”,组织文明单位和青年志愿者深入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开展文明宣传和劝导活动。在全市营造人人为文明城市创建贡献力量的良好氛围,市民对创建工作的支持率达到100%。通过各级各部门和市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厦门市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公共文明指数排名第二,在首批11个全国文明城市(区)复查中,厦门市以总分98.95的成绩名列第一。10月中旬,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对厦门市创建文明城市的经验集中宣传报道。

(张加民)

统战工作

【概况】 2008年,全市统一战线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贯彻全国、全省统战部长会议精神和省委关于建设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和发展,进一步巩固厦门市统一战线团结、和谐、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厦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1.夯实思想政治基础。年内,市委统战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对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导。全年召开3次党派领导参加的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经验总结交流会;完成全市无党派人士的政治面貌确认登记和代表人士的推荐,掌握424名无党派代表人士后备人选名单和情况;组织举办厦门市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六十周年纪念系列活动、统一战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座谈会、厦门民革成立60周年和厦门民建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邵庚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黄炎培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座谈会。

2.坚持基本政治制度。年初,市委统战部向市委提出政治协商议题方案,推动各民主党派围绕协商内容开展调查研究和参政议政。全年市委召开9次民主协商会、情况通报会,就厦门市水资源管理、节能减排、加强对台交流合作、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斗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应急反应机制等议题进行通报和协商。探索政治协商的形式,做到年初商定议题,有分有合,分合结合,既节约社会资源,又提高协商的质量和效率。

年初,市委书记何立峰到各民主党派机关进行工作调研,就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等重大问题听取党派同志的意见建议,市委统战部及时协调反馈,帮助解决党派反映的存在困难和问题。重视支持民主党派加强班子建设。支持各党派做好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坚持党派主委年满64岁、副主委年满61岁进行届中调整的做法,完成民盟、民建、民革市委届中调整。协助民主党派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关建设,不断完善《党派市委会工作规则》、《党派专兼职领导工作职责》等制度,制订《党派调研培训经费使用管理暂行规定》。

3.加强台港澳和海外统战。年内,市委统战部牵头建立统战系统对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各涉台团体作用,以青少年为重点,以文化、教育交流等形式,开展一系列对台民间交流活动。以市海联会名义与香港厦门联谊总会联手推动台中市光复国民小学来厦交流;与市金联联合在金门举办海峡两岸金门籍青少年夏令营;支持厦门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做好全国台联青年台胞千人夏令营厦门分营、相聚厦门两岸青少年交流周等活动;与市金联、翔安区政府联合筹备第三届世界金门日活动。支持市工商联举办台湾中部地区与厦门、香港旅游经贸交流研讨会。支持厦门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及社团的联络与沟通。支持市中华职业教育社参与承办厦门市首届海峡两岸职业教育研讨会,53所两岸职业院校140多名职教专家学者在厦展开研讨。支持集美学校委员会举办“嘉庚杯”、“敬贤杯”海峡两岸龙舟邀请赛。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并落实发放老台胞特殊补贴、设立扶贫济困专项资金。接待中华两岸水产学术参访团、台湾中华基金会参访团、台湾新竹县村长大陆参访团等台湾岛内来厦交流访问的团组。加强与港澳闽籍社团和港澳各界人士的联系和交流交往,支持香港、澳门厦门联谊总会开展活动,接待香港工商界财务总监访问团、澳门“仁协之友”访问团、香港同文中学校友会等团组。加强陈嘉庚纪念胜地、华侨博物院的建设和管理,陈嘉庚纪念馆总投入1.5亿元,2008年10月正式开馆。华侨博物院2008年荣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称号。加强海外联谊工作,组织开展市海联会海外理事回国考察活动,支持第七届世界同安联谊大会在香港成功举办,支持致公党市委组织举办海外青少年冬令营活动,参与配合做好十二届投洽会邀请接待工作。

4.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发挥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围绕“掌握主动权,提高控制力”,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抵御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确保奥运期间安定稳定。抓住重点开展基督教私设聚会点的摸底工作并打下整治的基础,有效制止私设聚会点的抬头。开展治理乱滥建工作,帮助宗教界解决宗教房产等实际问题和困难,协调解决妙释寺易地重建的选址和天主教厦门教区房产的归还问题,保障宗教界的合法权益。指导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市基督教协会、市伊斯兰教协会、市佛教居士林做好换届工作,加强爱国宗教团体建设。做好内蒙、青海省等少数民族挂职干部的联系工作。指导市民族联谊会做好换届工作。

5.拓展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新领域。建立厦门市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扩大联系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渠道和载体;举办第二期新社会阶层人士培训班,对厦门市34个相关社团中担任领导职务的37名新社会阶层人士进行培训;加强走访联系,与一批新社会阶层人士开展联系交友工作。发挥工商联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的引导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支持市工商联加强组织建设,调整充实工商联理、监事会;支持市工商联开展抗击冰雪灾害赈灾活动和四川汶川大地震赈灾爱心捐助活动,鼓励非公经济人士踊跃奉献爱心;举办市社会主义学院第六期民营企业骨干培训班;建立市、区两级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综合评价工作体系;与市民营企业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2008年重点民营企业评选活动。

【全市统战工作会议】 3月12日,市委在市政府西楼会议厅召开全市统战工作会议。会议学习传达全国、全省统战部长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上年度厦门市统战工作情况,提出2008年工作意见。各区委分管书记、区委统战部部长,市各套班子办公厅领导、市直各有关部门、人民团体等领导参加会议。各民主党派市委领导应邀出席会议。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黄杰成代表市委在会上作题为《高举伟大旗帜,壮大统一战线为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最广泛的力量支撑》的讲话,对厦门市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统战部长会议精神,全面推进2008年各领域统战工作提出要求。

【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 1月4日、12月25日,市委统战部分别召开各民主党派市委专职领导座谈会和各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情况总结会,组织党派领导交流开展政治交接主题学习教育活动的经验、做法。3月,整理转发致公党市委组织开展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12月1~5日,组织党派市委领导赴重庆、西安学习考察,参观重庆特园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瞻仰“风雨同舟、共商国是”大型纪念雕塑,观看各种历史图片、文物资料等展品,重温各民主党派成立、发展的光辉历程以及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共同奋斗的优良传统,开展多党合作历史的学习教育活动。

【无党派人士政治交接教育活动】 6月26日,市委统战部召开无党派人士政治交接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举办专题学习辅导报告。各区委统战部在全市动员大会后都及时召开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细化区级主题教育活动计划安排。9月中旬,市委统战部与市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第一期无党派人士培训班,开展专题辅导、讲座、现场观摩、视频教学和论坛交流,内容涵盖党的十七大精神、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无党派人士工作与相关政策、经济社会形势和基本国情市情等,并组织学员到同安工业集中区参观考察,50名无党派人士参加学习。市委统战部对主题教育活动提出“阅读一本统一战线书籍、参加一次培训活动、开展一次调研考察、为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交一份合理化建议、撰写一篇主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的“五个一”要求,先后为无党派人士订购《无党派人士主题教育活动学习资料汇编》和《让历史告诉未来》等学习资料660本,印发各类学习材料800份,刻录教育光盘30张。

【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 年内,市委统战部筹划举办4项活动,多形式地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纪念。4月29日,召开厦门市纪念中共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座谈会。4月下旬,在《厦门日报》专刊上发表各民主党派市委的纪念文章,回顾总结60年来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光辉历程,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展示厦门市各民主党派与中共厦门市委同心同德、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积极参政议政的风采。4月底,在厦门电视台“沟通”栏目录制并播出纪念中共“五一口号”60周年特别节目,以访谈的形式请8个民主党派厦门市委领导畅谈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共发布“五一口号”和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经过及意义,介绍厦门市各民主党派在中共厦门市委领导下,加强自身建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基本情况。4月下旬和5月上旬,在厦门电视台播出21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同舟共济》。该剧由中央统战部宣传办公室、中央电视台影视部等单位联合出品。

【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机制建立】 1月3日,经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同意,制定实施《中共厦门市委统战部关于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意见》,牵头成立由20个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厦门市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建立市、区两级的综合评价工作体系。

【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7月24日,召开厦门市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文联、市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市私营企业协会、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市广告协会、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市律师协会、市司法鉴定人协会、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市资产评估协会、市注册税务师协会、市房地产中介行业协会、市留学生联谊会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会议介绍市委统战部近年来开展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基本情况,讨论并通过《厦门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提出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联席会议的任务和要求。与会人员交流开展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经验体会以及面临的问题。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欧阳建就新时期开展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好厦门市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作重要讲话。联席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厦门市新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邀请陈嘉庚后裔回国考察】 10月下旬,在陈嘉庚纪念馆落成开馆之际,由市委统战部具体承办,以中华海联会、省海联会和市海联会的名义,第五次联合邀请陈嘉庚后裔组团回国参观访问。陈嘉庚后裔100多人应邀回厦。在厦期间,后裔团出席陈嘉庚纪念馆开馆仪式、集美大学90周年校庆等盛大庆典活动,在鳌园举行庄严肃穆的后裔团向陈嘉庚先生陵墓献花仪式,参观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村及厦门大学、华侨博物院,游览鼓浪屿景区和欣欣向荣的厦门市容市貌。后裔团中50多人转赴北京等地参观访问。

【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市委统战部重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年初,市委统战部做好十一届市政协委员届中调整工作,调整充实部分新的政协委员,特别安排5名台商担任市政协委员。推荐4名党派成员为市人大代表候选人。与市社会主义学院共同举办第6期民营企业骨干培训班、第一期无党派人士培训班、第二期新社会阶层人士培训班和一年一度的民主党派新成员培训班,376人次。开展市管后备干部的民主推荐工作,推动干部挂职交流工作,与组织部配合选派7名党外干部到乡镇、街道和工业集中区挂职,加强跟踪了解和考核,促进党外干部锻炼成长。

【统战系统参与抗震救灾】 面对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市委统战部及时发动统一战线各方面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灾后10天内,厦门市统一战线各界为灾区捐赠款项、物资累计人民币6千余万元。厦门市非公经济界做出突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厦门市民营企业捐款近亿元。

【“海西春雨行动”】 市委统战部制定“海西春雨行动”第二阶段工作计划。8月1日,召开全市“海西春雨行动”再动员大会暨结对帮扶老区山区启动仪式,组织统战系统14个单位、市总商会、6个区级商会分别挂钩扶持14个老区山区村,以智力扶持、项目扶持、资金扶持、扶贫济困等形式帮助老区山区村发展,努力使“海西春雨行动”成为厦门市统一战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通过定期检查推动工作落实,召开工作座谈会交流促进,及时了解掌握有关工作情况,督促和推进“海西春雨行动”的落实。2008年厦门市8个先进集体和21个先进个人受到省委统战部表彰。

【2个统战理论研究基地成立】 为落实省委统战部的部署,市委统战部分别于11月5日、12月23日成立福建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新社会阶层统战工作理论厦门研究基地、港澳及海外统战工作理论厦门研究基地,为加强厦门市统战理论研究和调研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围绕省委建设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目标,市委统战部制定调研计划,深入调查研究,完成6篇统战理论研究成果,其中《同心谋发展协作促先行——统一战线发挥优势为厦门在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中先行先试贡献力量》获一等奖,3篇调研报告获三等奖,厦门市统战理论调研获全省统战理论研究优秀组织奖。

【迎奥运“团结杯”龙舟赛】 6月20日下午,厦门市统战系统迎奥运“团结杯”龙舟赛在集美龙舟池隆重举行。此次比赛由市委统战部主办,集美学校承办,12支代表队参加比赛。厦门市统战系统龙舟赛2007年首次举办,从2008年起将龙舟赛增设为统战系统“团结杯”比赛的主要赛事之一,通过比赛不断增强厦门市统战系统的凝聚力和活力。(吴蔷)

纪检监察工作

【节日期间廉洁自律】 厦门市委纪律监察局继续坚持在元旦、春节等重要时段,组织开展禁止送收“红包”等专项活动,提出“过好年关、把好‘廉关’”的总体要求。据不完全统计,“两节”期间全市27人次拒收“红包”约6.29万元,32人拒收有价证券1.2万元,拒收礼品25件,拒绝可能影响公务的宴请76人次;上交现金存款凭证、“红包”9.05万元,购物卡103张,礼品9件。

【规范公务车辆管理和制止党政干部公款出国(境)旅游】 一是进一步规范全市公务车辆管理工作。4月16日,市纪委会同机关事务管理局、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公车管理进行专题研究,并组成调研组对全市公车使用和管理情况,特别是对领导干部违规擅自驾驶公车和公车私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向市委书记办公会作了专题汇报。6月23日制定印发《关于严禁领导干部擅自驾驶公车的通知》(厦纪发〔2008〕24号),对领导干部驾驶公车范围、审批、查处等方面作了严格的要求和规范。二是开展制止党政干部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7月14日,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7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贯彻落实“两办规定”制止党政干部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的通知》,对因公出国(境)管理从计划、任务审批、经费预算和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对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治理工作分五个阶段作出全面部署。1~9月,制止因公出国(境)团组17批、96人次,调整压缩51批,减少20人次、128天;所审批的因公出国(境)团组比去年同期减少488批、1036人次。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1)探索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厦门市出台《厦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报账规程》,通过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报账手续,加大村、组财务管理力度。在此基础上,开展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情况专题调研,并以同安区为试点,着手开展清产核资和清理承包合同的“两清理”工作。(2)以财务公开为重点,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厦门岛外各区结合各自实际,编制村务公开统一目录,有的区还把党务公开也纳入目录中。同时,加强村务公开栏的规范化建设,创新公开形式。根据公开的具体内容,通过会议、广播、“明白纸”、公开信、有线电视、网络、电子触摸屏等多种形式,以及“点题公开”、“入户公开”、“质询公开”等手段,多渠道、多方位实行村务公开。(3)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一是继续深入治理公职人员参与农村征地补偿款分配。针对少数公职人员回乡甚至将其本人及配偶、子女的城市户口迁回原籍地农村,参与农村征地补偿费的分配等与民争利的不正之风,利用主流新闻媒体“行风监督在线”栏目,请行风监督员和律师对此种行为进行细致调查和客观评判,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使个别久拖不决的违规侵占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至年底,全市共清理违规参与征地补偿费分配的国家工作人员及其配偶、子女等523人,清退金额达393万元。二是继续对村组“公款私存”问题进行监督检查。至年底,全市共清理村组“公款私存”998笔、4344.5万元。三是全面开展对镇(街)财政资金管理清查。

【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 厦门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工作协调小组转发省纪委等4部门下发的《关于实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的办法》,要求各国有企业严格遵守廉洁从业行为规范。年内,有关部门还组织对贯彻落实规定及国企领导人员“七项要求”情况进行调研。在出台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和业绩考核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对各直管国有企业负责人2007年度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兑现薪酬,并与市直管国有企业签订2008年经营业绩责任书。同时依托监事会,对薪酬管理、职务消费等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督查。一些企业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有关规定,通过将职务消费纳入企业年度预算及审计内容,并在职代会上通报职务消费情况等措施,使企业领导人员的职务消费更加科学合理、公开透明。

【案件查处】 年内,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收到群众来信、来访、电话举报1962件次,初步核实违纪线索216件,转立案134件。全年共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239件、239人,其中新立案件216件、216人。新立案件中,涉及处级干部案件20件、20人,万元以上大案89件、89人。结案222件、222人。给予党政纪处分198人,其中给予撤职以上处分114人;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68件、68人。通过办案挽回经济损失1633.22万元。集中力量查处建设工程招投标和医疗器械购销中违法违纪行为,严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77件、77人。与此同时,通过教育,对违纪情节轻微认错态度好的16人作出减轻或免于处分处理,对反映问题不实的49件予以澄清。坚持一案一整改,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和良好的综合效果。

【救灾、扶贫资金监管】 (1)年内,制定下发《厦门市救灾专项资金监管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对援川赈灾款物使用管理的通知》等规章制度,提出监管工作目标、工作机制、对象与内容、要求,对救灾资金款物的管理、分配、使用以及信息公开等方面都进行详细规定,确保救灾资金的接收、管理、使用等各个环节合法、规范、有序。纠正某媒体违规开展救灾捐赠款物接收活动的行为。至年底,市(区)两级接收社会各界抗震救灾捐赠资金、物资3.3亿元,经审计,款物账目清楚、账款相符,抗震救灾捐款手续完备,有效防止款物使用出现“跑、冒、挪、贪”现象。(2)强化对赈灾募捐与援建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为保障赈灾捐赠和援建工作规范有序,特别是保障募捐款物和援建资金得到安全筹集使用,市纪委、监察局下发《厦门市对口支援彭州市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监督检查实施方案》,成立市对口援建工作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市救灾专项资金监管工作协调小组和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持续开展检查审计监督。(3)建立扶贫资金安排情况报送备案制度和总结报告制度,对扶贫专项资金使用和效益情况及时进行跟踪、总结,认真实行扶贫专项资金政策及申报、审批公开制度,确保专项资金全部用于规定项目和对象。全年共计使用扶贫专项资金2389.52万元,全部用于移民造福工程、安置区建设、移民补助、老区基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少数民族困难群众补助和基础设施改造建设。

【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 一是探索建立医德医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医德评价制度、医德医风档案制度,修订收受红包、回扣责任追究的规定,进一步完善不当收入防范措施。全年上交(退还)病人红包376人次、15.55万元,上交回扣40人次、3.58万元。开展“创建医德医风建设精品项目”活动,把医德医风教育渗透到医疗实践中,全市共创建医德医风建设精品项目21项。二是采取积极措施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严格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幅度,落实大金额病例处方评议监督制度,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促进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三是稳步实施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全年医疗机构采购中标药品金额75202.85万元,医院采购药品总金额76983.9万元,采购中标药品金额占医院采购药品总金额的98%。

【治理教育乱收费】 年内,市委监察局对1000多名新教师进行岗前的教育收费纪律教育,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规范收费意识。联合各有关部门组成30多个检查组对厦门市140余所公办学校、逾50所民办学校进行抽查,并加强对学校收费的审计监督,全年共清退教育乱收费款项40余万元。

【减轻企业负担】 年内,市委监察局从全市生产、流通、商贸等领域和国有、民营等不同所有制的11家企业中,选聘11名企业老总、会计总监为厦门第五批企业负担兼职监督员,加强企业减负的社会监督力度。及时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对企业负担的税费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就企业反映强烈的负担较重的税费项目形成报告,向市政府提出减免建议,市政府正进行调研,拟出台相关政策。

【解决征地拆迁中损害群众利益问题】 年内,为妥善解决解决征地拆迁中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市监察局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按照法规办事,在征地补偿的标准与费用发放上,坚持补足标准,发放到位;(2)严格落实征地拆迁实施程序,加强拆迁预告和稳妥实施;(3)市、区两级征地主管部门分别设立征地补偿资金专户,加强征地补偿安置资金监管;(4)积极做好被征地群众的社会保障工作,抓好《厦门市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关于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落实;(5)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坚决制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同时,在严肃查处集美区灌口镇农村经管中心原会计陈某伟挪用土地补偿款1800万元、翔安区洪溪社区出纳陈某礼挪用补偿款245万余元案件后,区、镇、村三级认真反思,加强村务公开,强化监督管理,进一步防止征地补偿款被挪用、冒领,确保补偿安置及时、准确与到位。

【清理规范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 3月27日,全省预防腐败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根据省纠风工作的部署,市监察局以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印发厦门市解决市场中介组织侵害群众和企业利益问题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全面加强自查自纠、登记、统计、归类、分区、清理、查处等工作,促进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改进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能,促进相关中介机构规范执业和健康发展。

【监督社会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 截至2008年11月28日,全市共受理低收入家庭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16025户。其中,社会保障性租赁房13932户,占86.9%;经济适用房2093户,占13.1%。受理非低收家庭申请保障性商品房213户。受理公务人员申请2641户,引进人才申请472户。首批社会性保障租赁房已配租1144套,1133房已领取钥匙办理入住。经审核取消不符合申请资格391户,其中5户因未如实申报房产情况故意隐瞒己购商品房事实,或未履行取得保障性住房后退出原租赁公房承诺被清退。

【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试点】 市委监察局将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作为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重点与核心抓紧抓好。一是扩大试点范围。新增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市贸发局、市水利局、市物价局、市工商局、市旅游局、市安监局等部门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市规划局、市国土房产局等2个部门开展规范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工作,并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下发扩大试点方案,明确工作要求。

【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 一是继续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排水许可、环保监测等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审批项目,2008年进入市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办理。中心进一步改造内部网络系统,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并草拟《厦门市建设项目行政审批集中办理服务办法》,准备以市政府规章形式进行地方立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心管理。二是加快建设虚拟的网上行政服务中心。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构建一个全天候的网上办事大厅,用户可通过互联网申报、办理相关业务,查询审批流程、时限和结果,并在网上对审批过程进行监督。升级改造原有的网上审批服务系统,设置电子监察系统接口,预留网上并联审批接口。启用电子监察系统,系统具备实时监察、预警纠错、投诉处理、绩效评估等基本功能,并提供决策服务、法律法规查询等多种信息服务。至年底,有106个事项上网办理审批业务。全市13个设有自建系统的部门陆续开发与市直系统相连的数据交换接口,实现市直审批系统与单位自建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满足电子监察系统的监察要求。三是出台管理办法,规范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工作。制定《厦门市市直行政机关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管理试行办法》,由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各单位执行,加强网上审批电子监察工作的日常管理,规范网上审批行为,提高网上审批效能。联合市法制局将省政府法制办制定的《网上审批(行政许可)评查标准(试行)》,明确为必须执行的网上审批(行政许可)的评查标准,并要求各单位对照整改,进一步提高网上审批工作水平。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的运行,将网上审批全过程纳入电子监察范畴,实现对行政主体、内容、程序的规范化、数据化和网络化管理,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有效预防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过程中的腐败行为。

【公开执法职权清单试点】 在工商系统开展公开执法职权清单试点,按照理权、确权、亮权、督权“四个环节”,探索建立执法权力运行规范体系。组织对工商部门行政执法职权职责的来源和依据,特别是对执法主体、执法职能、执法依据、执法职权、执法争议五大部分进行全面梳理,围绕执法责任制的落实,梳理界定475项执法依据、1128项执法职权。调整执法事权,按照“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的要求,将1128项执法职权分解到44个执法机构、112个执法岗位。拟定行政执法标准、执法责任、执法流程,通过互联网、工商服务窗口触摸屏等途径向行政相对人公开职权清单。先后编撰《行政执法职责汇编》、《行政执法职责分解及执法责任界定》和《执法职权清单公示及监督规范》三本书。在梳理相关27部法规的基础上,配套形成由6项标准、10项制度组成的监督制度,并对行政决策、许可、监督、处罚、强制、调解六个方面的裁量权进行全面规范。公开执法职权清单,明晰权力运行边界,健全阳光执法机制,较好地解决基层工商“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等问题,在规范权力运行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赢得了企业、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效能投诉办理】 一是开通24小时投诉专线。适应全省开通统一效能投诉电话、建立机关效能投诉平台的需要,市、区两级效能投诉中心开通968168投诉电话,并实行24小时受理来电投诉工作制度,方便群众投诉。二是进一步规范投诉办理工作。根据《福建省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工作规则》,对《厦门市机关效能投诉中心工作规则(试行)》

进行修订,进一步规范全市机关效能投诉办理工作。着手开发建设机关效能投诉系统,提高投诉办理效率。

【党风廉政宣传教育】 (1)廉政教育工作。年内,市纪委成立以委局领导为骨干的宣讲小组,分别深入到各区和市直有关部门宣讲中央颁布实施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36场次。各单位在采取集中学习、分层教育、领导讲党课、座谈讨论、撰写学习体会等传统学习教育形式的同时,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市纪委与市委组织部、市检察院针对发生在厦门卫生医疗、建筑工程领域及农村基层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3起案件,联合制作一部警示教育片,并结合具体的党纪条规进行点评教育,同时把警示教育片制作成VCD1000多片,发给市直部门各级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全年,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对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特别是新任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共安排廉政教育200多个课时。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联合在市图书馆开辟廉政建设文献借阅区。面向社会实行免费全开架服务,为读者提供廉政书籍、音像资料的阅览、外借以及网上浏览、检索等服务。《中国纪检监察报》专门配上图片给予报道。(2)廉政文化创建工作。市委监察局制定《2008年全市廉政文化“六进”工作方案》,召开全市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市直机关纪工委在市直机关建立机关廉政文化走廊。市农业局结合农村基层党风廉政教育,选取厦门市正在建设的3个新农村试点村作为廉政文化进农村的示范点,开展对农村党员干部财经纪律教育。各校将开展“廉洁教育进校园”的情况列入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的重要考评内容,制定考评表,组织系统行风政风评议代表进行检查评议。(王星旦)

信访工作

【概况】 2008年,全市(包括各区和市直各部门)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44985件(批)98845人次,比上年分别上升4.7%和9.7%。其中,集体上访1285批26965人次,分别上升2.2%和12.4%。居民进京上访30批37人次,减少1批,并实现零进京集体上访;赴省集体上访13批232人次,增加5批107人次。全市受理群众来电和电子邮件18万余件,下降3.9%;承办由省长信箱收件的批转件340件,增加257.9%。

年内,群众的信访主要呈现4个特点:一是集体访量上升明显;二是重复信访现象突出。多头信访、反复信访比例偏高,重复来信、来访分别占到49.3%和30.3%,重复信访的人次占信访总人次的50%;三是信访集聚倾向明显,现场疏导难度加大。集体访、联名信件数和人次比重较大,其中联名信人次占来信总人次的90.6%,集体访人次占来访总人次的79.7%。围堵党政机关、堵塞交通、打标语以及静坐等非正常上访85批次、3591人次;四是老上访户择机上访。有的屡劝屡访,个别老上访户较长时间滞留北京;五是信访原因纷繁复杂,包含社会生活、生产经营等各个层面,相互交织,涉及部门多、利益纠葛杂、协调处置难。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始终把加强信访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厦门”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全市先后6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委书记办公会、市长办公会等,专题研究部署信访工作。2008年,全市信访工作达到年初制定的目标。奥运会期间进京上访人数在全省最少,实现零进京非正常上访和集体上访,为北京奥运会、改革开放30周年庆典以及省、市一系列重要活动的顺利举行做出贡献,较好地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维护了福建省和厦门市的形象。

【群众信访六大突出问题】 一是企业拖欠工资问题突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中小企业、建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关拖欠工资问题的上访频繁出现,下半年这个问题反映更加突出;二是农村土地征用和补偿安置问题不少。主要有层层转包、地界纠纷引发的补偿款分配难,拆迁安置补偿标准不一,几年前公告未征用的土地要求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等;三是城区拆迁安置问题。主要有要求提高安置房面积标准,反映安置房存在质量和配套问题,动迁户不服裁决等;四是要求提高退休待遇问题。主要要求缩小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退休待遇差距;五是企业退税纠纷问题。主要反映2007年新旧外汇核销系统更新试运行后,厦门市50多家外贸企业通过网上申报并提交后,申报核销没有得到系统确认,造成逾期不能办理退税问题;六是商品房买卖纠纷问题。

【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和重信重访专项治理机制】 市委市政府建立以月排查为主,日常滚动排查为辅,重大活动专项排查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体系,把信访工作的重心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前排查化解预警上来。全年排查重点信访问题11次,梳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稳控对象737件,办结707件,办结率95.9%。对排查梳理出来的信访突出问题,立足长效,规范运作。一是分解责任,及时交办;二是沟通反馈;三是建立台账。厦门市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办公室于3月、8月、12月三次下基层督导,成功促使一批信访老户彻底息诉息访,一批重点信访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效化解,基本达到案结事了、息诉息访的目标任务。中央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办公室、省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办公室的48件信访突出问题办结率从原来的70%提高到81%,息诉息访率从原来的45%提高到66%。原有的18件重点信访老户问题,已有10件办理终结,6人息诉息访,其他老户问题的办理也有实质性的突破。

【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 6月28日中央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电视电话会议之后,市委立即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制定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实施方案。厦门市6个区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共接待群众上访779件(批)3375人次,当场解决190件。大接访活动受理的信访诉求基本得到妥善解决,办结率达93.5%,答复率达100%。在大接访活动中,各区紧密结合区情实际,采取形式多样的接访方式,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思明区开展“大家访”配套活动,对重点对象进行家访;湖里区采取主动约谈上访老户,积极协调解决其合理诉求;集美区深入现场办公,现场研究解决问题;海沧区主动与村“两委”干部座谈,以拉家常的形式掌握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同安区召开信访案件专题会,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重点信访问题;翔安区采取面对面直接沟通,化解征地拆迁信访突出问题,取得了较好成效。

市联席办对全市439件重信重访问题逐一进行排查梳理,从中筛选出54件重点信访突出问题、11个重点信访稳控对象和20件信访重点隐患问题,书面交给各区、各责任部门,并提出相应的督导意见建议。

【市直机关干部下访】 为配合中央、省督导组的督导工作,指导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的开展,市委常委扩大会研究制定《厦门市联席会议关于组织市直机关干部下访的实施意见》,从市直相关单位抽调25名干部,组成3个信访工作督导组,分别到各区、市直有关部门开展重点信访问题的督导化解工作,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带案督导的56件重点信访问题办结34件,未结的22件也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批信访老户彻底息诉息访,一批重点信访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人民建议征集】 厦门市围绕海峡西岸先行区建设的大局,年内3次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3月18日,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配合市委办、市政府办开展“经济特区建设历史文物征集”;4月2日至5月31日,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办公室共同开展进一步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征集;三是10月21~31日,开展2009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议征集活动,共收到建议543件,规划建设、城市管理、市政园林等方面的建议占前三位。办实事建议征集有3个特点:一是以电子邮件形式提建议的比例有所提高,达到20%;二是市民参与的热情高,日均建议50多件;三是与社会热点结合得好,建议集中于改善交通条件、减少噪音扰民、完善福利配套、城市规划建设等热点问题。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向市委市政府推荐的10项建议,有5项被纳入办实事项目提交市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建议征集,群众的注意力从表达不满转变为主动建言,从表达诉求转变为积极献策,化解了社会矛盾,增加了社会和谐。

【省长信箱转交办件办理】 2008年,市信访局严格按照黄小晶省长关于精心办好“省长信箱”的指示精神,坚持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交办迅速、督办到位、信息准确、反馈及时,办结率达100%,得到省信访局的充分肯定。其中,市公安局、市交通委、市计生委、市民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住房保障办、湖里区、海沧区教育局、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有限公司、南昌铁路局厦门车站等单位办理的“省长信箱”批转件被省信访局通报表扬。

【市长专线电话运作水平提高】 一是大力规范日常运作。加强审核把关,抓好日常群众来信来电的分流。对职能交叉,涉及多个部门或一时把握不准的反映件,主动向职能部门了解,减少因批转错误贻误办理时间。全年交办、查办、呈阅件分流准确率100%,转办件准确率99%以上。二是科学安排轮值接听。结合各时期政府工作任务及社会热点问题,在轮值接听的计划通知、专题报审、媒体告知、接听组织、跟踪落实等各方面予以科学统筹。全年共组织安排领导接听45个专题733个电话,其中5名市领导接听38个电话。三是探索加强督办实效。充分发挥市民督察员的积极作用,坚持定期抽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加大重复件的查处力度。对一些涉及单位多的问题,开展部门联动,很好地促进了疑难问题的解决。全年收到市民表扬信电300多个。岳阳西里居民代表专程到专线办送一面题有“市长专线与民同心”的锦旗表示感谢。

【“网上信访”试点】 2008年,按照国家信访局“网上信访”实施方案和相关技术标准,厦门市投入200多万元财政资金,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网上信访”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精心研制“网上信访”受理系统及办公系统,于12月通过市信息产业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同时,在办公场所、设施配置、工作力量等方面都进行明显的优化改善。国家信访局派人到厦门市进行调研时,充分肯定了厦门市“网上信访”工作的进展。(黄光明)

党委其他工作

老干部工作

【概况】 2008年,厦门市老干部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重视下,根据厦门市新一轮发展大局,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精神,切实从好从优做好离退休干部的政治、生活两项待遇的落实工作以及医疗健康教育的保障工作,让老同志晚年生活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1.注重老干部思想政治学习。市委老干部局和市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贯彻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通过举办讲座、读书班、专题报告会等形式,组织老干部学习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一期市级老领导读书班、两期地专级老干部读书班,并邀请有关教授、专家来授课、辅导等100多场次。市各级老干部部门及时组织老干部收听、收看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七一”建党87周年的重要讲话。

市委老干部局通过厦门市老干部月刊《鹭江银潮》宣传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深入基层调研,发放近3千份的征求意见表,进一步了解老干部所思所想,写成《浅析依托社区资源深化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并在2008年全国19城市老干部信息交流会上交流。

2.全市各级老干部工作部门坚持有重要会议重要活动请老干部参加,重要情况及时向老干部通报;坚持住院探望、走访慰问;市领导每季度向市级老领导通报全市工作,年内两次向全市老干部通报经济社会发展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市老干部局坚持为企事业单位以及阅文不方便单位的老干部提供文件阅读服务,尽管有时只有一位老干部来阅文,办公室也为其服务。

3.加强老干部党支部思想建设。4月举行一期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海峡动态与国际形势”报告会,同时学习贯彻全省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组织全市离退休干部党支书记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辅导报告,从全市250多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中选出40个支部书记、分别召开4场座谈会,支部书记先后汇报了贯彻落实的情况,提出今后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措施。征集调研论文45篇,配合市委组织部拍摄《圆梦》、《天使的微笑》2辑反映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老党员先进事迹的电视片。编印8期《交流》党建信息简报,分发各老干部党支部。

8月上旬,市委老干部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员会对全市各老干部系统贯彻落实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和厦委组〔2006〕72号文件《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的情况进行调研,提出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措施。9月中旬举办一期离退休干部党支书记培训班,统一党支部思想认识,加快完善与社区共建和“党支部联席会”机制,充分发挥联席会作用。

4.不断提高老干部生活待遇。一是春节、老年节,市委、市政府拨出专款223.19万元,慰问全市的老干部、离休干部遗偶;二是首次将1950年5月12日前参加工作的退休干部(简称“5·12”退休干部)护理费调整到和离休干部同样标准,从2008年1月起调整厦门市离休干部护理费标准:因公致残饮食起居需要人扶助或由于瘫痪等原因,生活长期完全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含“5·12”退休干部)护理费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800元;植物人、全身瘫痪即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离休干部(含“5·12”退休干部)护理费标准调整为每人每月1200元。出台《关于红军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干部护理费问题的通知》,规定红军时期入伍的离休干部从2007年8月1日起每人每月发护理费1000元;三是提高离休干部公务费标准,从2008年起地专级公务费从原来1050元提高到1300元,县处级以下由原来950元提高到1200元;四是提高“5·12”退休干部的健康休养标准,从2008年起提高为每人每年600元;五是对厦门老干部优待证进行更换升级,使老干部乘车刷卡更便利,使用范围更广;六是新增免费参观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的社会优待项目;七是关心有特殊困难的离退休干部及其遗偶,从2008年7月起,离休干部无工作遗偶定期定额补助金标准从每人每月920元提高到1000元;八是建立和完善“5.12”退休干部和副厅级以上退休干部信息库;九是市委、市政府拨发困难补助专款12万元补助有特殊困难的老干部和老干部遗偶;十是市委老干部局协助和督促各老干部系统审核老干部护理费近100名,协助办理60多位无工作的离休干部遗偶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报销补助,审核发放易地来厦安置的老干部的生活补贴费23.6万元。

5.做好老干部“双高期”(高龄、高发病率)服务工作。一是根据老干部“双高期”的特点,聘请厦门的医院专家及老中医来为老同志上《平衡膳食与健康生活》、《中老年人运动保健》、《中老年皮肤保健》等系列保健讲座;二是组织老干部参加外出健康疗养、参观考察;三是为老干部联系就医住院、帮助老干部报销医疗费用10万多元;四是组织老干部参加健康疗养,至年底,全市老干部到鼓浪屿干部疗养院健康疗养1342人。

6.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离退休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等市领导与全市离退休干部一起观看由市老年大学艺术团编排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辉煌的历程》大型专题文艺演出;市老年大学艺术团的舞蹈《追梦》在全省老干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汇演中,获得优秀演出奖和优秀组织奖,并获福建省文化厅主办的“福建省第十届音乐舞蹈节”银质奖;老年摄影研究会组织征集会员220幅作品在市老年大学举办“迎奥运”摄影展,老年摄影研究会会员董复东参加厦门国际马拉松摄影比赛获一等奖;老年诗词学会会员林永助、罗光、戴亚晶、谭毓文参加2008年中国奥运冠军嵌名诗词活动获创作一等奖,作品经中国诗画研究会评选,收入《中国奥运冠军题赠嵌名大典》;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吴万华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华书画艺术作品大赛获得银质奖;市老年大学组织学员观看《忧患意识和强国精神》、《周恩来的故事》、《筑梦2008》、《东京审判》等影片,激发广大学员的爱国热情;厦门市各老干部部门组织离退休干部和老干部工作人员参加由《中国老年报》社等单位举办的“学十七大、迎奥运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知识竞赛”活动,市委老干部局获优秀组织奖,思明区老干部局、市公安局离退休老干部处和市政协离退休老干部处被评为先进集体。

【离退休老干部向地震灾区捐款】 “5·12”汶川大地震,全市老干部及老干部工作部门都自觉行动起来,积极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仅电台山、赤岭干休所的离退休干部就捐款67.587万元,老红军张林捐款24000元,湖里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区慈善基金会会长洪再生不仅带头捐款,还带病募集资金620多万元,翔安区11名老干部及遗属向灾区捐献25000多元,市公安局离退休干部捐献15.7万多元,交纳特殊党费3400多元。市老年大学书画研究会组织会员在中山路举办“奉献爱心,赈灾义卖”活动,义卖学员作品300件,筹到11553元善款。全市各老年大学(包括各区分校)捐款32万元。市委老干部局共捐款77448元。(陈文英)

政策研究

【概况】 2008年,中共厦门市委政策研究室围绕全市发展大局,紧贴市委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能,在推进厦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思与谋、鼓与呼上下功夫,努力提升政研水平,为市委决策及决策的有效实施提供服务。

1.不断深化课题调研。(1)统筹协调全市课题调研工作。继续做好2007年市重点课题和部门课题调研收尾工作,大力促进课题成果转化,推荐部分调研报告参与省重点课题优秀调研成果评选,其中《从源头上防治中介执业腐败的研究》、《关于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别获得2007年省重点课题优秀调研成果二、三等奖;拟定2008年重点课题调研方案。内容包括厦门改革开放30周年的回顾总结、厦门在海峡西岸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中发挥示范榜样作用研究等21个市重点课题,报经市委常委会研究确定后,由市“两办”下发文件实施;有效组织协调各种研究力量为市委决策服务,从各部门上报的选题中选定18个市委部门课题纳入2008年市调研课题;积极推动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将调研成果吸纳到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文件和市委领导讲话文稿中,或利用《厦门通讯》、《政研参考》等载体选登课题成果,或积极向省委政研室上报有关调研成果。(2)专项工作调研。配合中央编译局、《求是》杂志社联合调研组对厦门改革开放30年成就和经验进行调研总结,形成《沿海开放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成功实践——厦门发展模式的理论思考》,在2008年《求是》杂志第十三期发表;配合中央政研室做好“金包银”工程的总结宣传工作,形成《厦门市实施“金包银”工程,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研文稿,于2008年7月以中央政研室《送阅件》形式呈送中央领导参阅。围绕市委领导关注的问题、批示的问题和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如开展“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对厦门台资企业的影响”、“防范汽车租赁引发不稳定因素”、“城市社区居委会工作问题”等专题调研,形成一批有分析、有对策、有质量的调研成果。

2.提高决策服务水平。(1)抓好市重点项目和市委专题会议议定事项的督查工作。一是做好思明区29个重点项目督查工作,先后完成重大项目督查月报12期。二是抓好市委专题会议议定事项的跟踪落实。与各区、市直有关部门建立联络机制,指定专人,及时反馈。全年完成10期、371项工作的跟踪落实。三是协调专项督办事项。继续协调解决“百脑汇科技大厦”项目历史遗留问题。(2)做好市委领导批示件的调研和办理工作,先后完成“思明区来雅百货商铺业主上访问题”等市委领导批办件的办理。依据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起草《宋德福同志关心支持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二三事》的纪念文章,并上报省委办公厅。完成市委办公厅交办的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提案《关于开展经济调控如何迎接当前挑战的专题调研讨论》的答复工作。按照省委政研室的要求,积极配合中央文献研究室在厦做好有关改革开放30年、江泽民同志文献资料的收集工作。

3.做好市委重要文件、重要材料的起草工作。牵头组织起草《中共厦门市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及其《起草说明》。参与起草《关于在海峡西岸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中作示范当榜样的意见》、《关于把厦门作为全国对台工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方案》、《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的若干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参与起草《何立峰书记在市委工作会议暨上半年经济分析会上的讲话》、《厦门市创建精神文明城市总结》和向中央领导汇报的提纲等重要材料。完成《厦门市在海峡西岸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中的工作情况汇报》。参与起草修改《厦门经济特区纪念馆陈列大纲》工作。配合市纪委完成有关厦门查处特大走私案以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专题报道的组稿工作。

4.做好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成就和经验的总结推广宣传工作。会同市委办公厅对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30周年进行回顾总结,并撰写长达3万多字的《厦门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与启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成效和经验进行提炼总结,撰写《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全面推进环东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建设》、《环东海域综合整治阶段性工作总结》、《观音山国际商务运营中心建设指挥部的运作管理的主要做法》、《关于湖里区几条‘断头路’征地拆迁进展的经验总结》、《“五促”并举破解征地拆迁难题——湖里区大力推进征地拆迁》等文章,其中《“指挥部模式”——厦门工业集中区和重大项目工程建设管理的实践》一文摘要在《八闽快讯》上刊登。

5.做好信息咨询工作。注意发挥市决策咨询委员会驻会委员和有关专家学者的作用,认真编发决策专报,供领导参阅。其中,《经济危机之中蕴含着发展良机——厦门二、三十年代中山路开发建设的现实启示》、《深圳工业企业成规模外迁引发当地忧虑》、《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对厦门台资企业的影响及初步对策与建议》等得到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厦门通讯》获评全国城市优秀党刊】 2008年1月,《厦门通讯》进行改版,并采用全彩印刷。在内容上,加大对厦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的宣传力度,主动向各区、各开发片区指挥部约稿,使刊物进一步贴近市委工作中心,提高了刊物的可读性和影响力。全年共编辑出版12期,刊发各类文章231篇,140多万字。2008年7月,《厦门通讯》在全国城市党刊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上被评为“全国城市优秀党刊”。(刘斐蓉)

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

【概况】 2008年,厦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防范和处理“法轮功”等邪教工作的指示和部署,紧紧围绕服务“海西”建设和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大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特殊区位,深入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北京奥运会顺利举办,确保厦门市社会政治稳定。

1.打防联动,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持以打现行、抓黑手、端窝点为重点,持续开展一系列专项行动,破获一批“法轮功”等邪教违法犯罪案件,抓获一批“法轮功”等邪教人员,缴获一批“法轮功”等邪教的宣传品,有力地打击了“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全面防范控制。各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属地管理,单位负责,社区自治,专群结合”的方针,对“法轮功”重点人员进行全面摸排,着力抓好重点对象、重点时段、重点部位的管控,加强防范、妥善处置“法轮功”等邪教组织插手群体性事件及其他热点敏感问题,确保厦门国际马拉松大赛、“九八”投洽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地震等自然灾害期间的安全稳定。三是齐抓共管,密切协作,健全部门责任和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各区把防控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安部门积极推行三级防控责任制,广电部门改善技术设施,完善应急处理预案,确保广电安全传输。街(镇)、居(村)进一步健全基层防控工作网络,筑牢基层反邪教第一道防线。

2.继续做好帮教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帮教专家的作用。在工作中采取专家与重点人员结对帮教和重点街道结对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创新帮教专家工作机制。帮教专家组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对帮教对象进行分析会诊,指导基层帮教小组开展工作。二是对拟解脱及刑释解教对象开展回访。年内,市委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区上报的12名符合转化、解脱条件的“法轮功”人员开展一次考察回访活动,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情况,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

3.开展宣传教育。一是抓好社会面警示教育。各区、各部门把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的区域从社区、农村进一步延伸到企业、院校中,扩大覆盖面,提高知晓率;坚持全面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突出抓好党员干部、青年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及参与过邪教人员的教育。充分发挥反邪教协会的作用,根据反邪教协会民间组织特点,发挥专家优势,运用各种有效载体普及科学知识,揭批“法轮功”的邪教本质和反动政治面目;坚持从实际出发,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举办知识竞赛、科普宣传、巡回展览等;将反邪教宣传与“五五”普法、文化阵地建设及体育健身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四套健身气功的培训和推广活动。二是抓好宣传教育。把反邪教警示教育纳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活动,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教学计划,通过编发《厦门反邪教动态》,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区通报反邪教斗争形势,反映厦门市反邪教工作开展情况。通过编发“网络动态”,及时了解境外“法轮功”组织活动动态。

【校园阵地建设】 针对“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向高校渗透日渐突出的情况,1月16日,市委防邪办、市委教工委联合召开厦门高校反邪教工作座谈会。要求各高校充分认识各种邪教对学校和青年学生渗透的影响,把反邪教工作摆上位置,加强领导,把反邪教的内容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增强师生的反邪教意识,自觉抵制邪教的渗透和侵蚀。同时加强排查,坚持人防、物防、技防的有机结合,加强校园管理,规范各种活动,维护校园秩序。

【反邪教文艺宣传巡回演出】 为推进反邪教警示教育进农村、进社区,市委防邪办从年初就开始筹备以“崇尚科学、反对邪教”为主题的基层文艺巡回演出活动。市委防邪办会同宣传、文化部门成立考评小组,评选各区选送的参演节目。6月3日起,先后在全市各区进行巡演,上万名群众观看演出。7月24日,在全市反邪教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会上作汇报表演。

【表彰反邪教先进集体和个人】 7月24日下午,全市防范和处理邪教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召开。会议对近5年来在反邪教斗争中表现出色、成绩显著的20个先进集体和50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基层帮教骨干培训】 5月,市委防邪办组织对全市基层帮教防控骨干近100人进行集中培训,讲授帮教工作方法、措施和技巧,交流基层防控工作经验,提高基层骨干的帮教防控工作水平。11月底,召开“法轮功”人员教育转化工作会议,传达全国、全省教育转化工作会议精神,部署下一步教育转化工作,并以会代训,对全市基层帮教骨干集中进行培训。

【组建社区关爱志愿者队伍】 8月1日,市委防邪办在湖里街道开展“社区关爱志愿者”工作试点基础上,召开现场会,推广湖里街道成立“社区关爱志愿者”队伍的做法和经验,促进全市“三出”(出监、出所、出班)“法轮功”人员融入社区,回归社会。

(陈咏兵)

党校工作

【概况】 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市社会主义学院)全年共举办20种类型、34个班次培训班,累计培训各级各类干部3352人。其中,市委党校举办10种类型、19个班次,培训学员1430人;市行政学院举办5种类型、10个班次,培训学员1324人;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5种类型、5个班次,培训学员598人。

科研工作。2008年,教研人员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省、市、校课题立项共3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1项,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省社科规划办等省部级课题立项20项,市社科重点项目2项,校级课题8项。组织推荐优秀成果参加评奖,获中央党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省党校系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改革开放与厦门发展”理论征文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

党校函授教育工作。至年末,中央党校、省委党校函授生在读1168人,其中研究生68人、本科生614人、专科生486人。

【学习贯彻“两个会议”精神】 11月,市委党校组织传达学习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重点抓好教学布局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进一步发挥好党校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和“熔炉”作用,积极发挥党校科研在党委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促进了教学培训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教学改革】 坚持以干部培训需求为导向,采用集中授课、主题自选菜单教学、选听讲座和视频点播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需求。组织学员到市重点工程、重大建设项目现场开展体验式教学,主体班开设“领导讲坛”、“专家讲坛”和“学员论坛”,邀请国内省内专家和本市领导专家100多人次来校授课。普遍开展研究式、互动式的教学,专门安排“改革和发展的热点问题”教学单元互动和双向、多向研讨交流,受到学员的欢迎。

【科研工作】 围绕重大现实问题,积极开展课题调研。在原市领导吴凤章的领导下,常务副校长陈二加与部分教研人员参与中央编译局与厦门市委联合开展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课题研究,该成果由中央编译出版社以《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专著形式出版。参与中央编译局和《求是》杂志社联合调研组对厦门市改革发展30周年经验与发展模式总结调研,联合调研成果《沿海开放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成功实践—厦门发展模式的理论思考》于7月1日在《求是》杂志刊发。党校与厦门日报社、厦门电视台合作开展环东海域治理调研及大规模宣传。按照市委的要求和部署对厦门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重大意义进行调研和宣传。

《社会阶层分化与党的执政基础》出版。该书由市委党校副校长彭心安教授撰写,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全书八章14.6万字。该书结合大量实证分析,深入剖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阶层分化状况、阶层利益关系、阶层矛盾与阶层冲突和阶层心理,积极探讨阶层分化走向和阶层和谐的科学路径。在此基础上,从巩固执政基础的视角出发,提出从阶层分化走向阶层和谐的一系列思路和对策,是中国阶层分化理论与实践方面研究的一部力作。

《厦门与台湾关系发展30年研究——<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的探索和实践》出版。该书由市委党校统战理论教研室负责人、厦门市台港澳与特区经济研究促进会副会长周明伟教授撰写,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全书33.8万字。该书着重总结30年来厦门发展与台湾关系的成绩、经验及其启示,回顾分析厦门与台湾在投资、贸易、通航、文化、旅游等多方面紧密交流与合作及建设对台交流载体平台的概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展望厦台关系的发展前景,为读者提供一本了解厦台关系现状与未来的参考书。市委党校为该书出版发行举行首发式。

【新校建设工程】 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市委党校迁建工程建设顺利推进。下半年第一建安标段完成验收,第二标段部分验收,室内装修、校内市政工程招标工作和校外市政配套工程施工建设积极推进。按照充分利用现有资产、节约开支的要求,市委党校与市财政局、市信息产业局协调,并经过可行性论证,基本完成新校资产配置、网络信息设备配置和物业管理经费预算报告。

【现代教育手段运用】 厦门市委党校发挥远程教学网、视频点播系统和“厦门干部在线学习网”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党校网络信息中心提供5千余个层次高、内容全面的最新专题报告和讲座供学员选学。进一步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突出抓好文献和信息为教学科研服务保障,全年采集书刊2600多册,电子信息存储400多千兆。至年底,信息中心的“厦门干部在线学习平台”面向全市处级以上干部发放上网学习卡4500多张,“厦门干部在线学习平台”已成为市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实体教学的重要补充。

【区级党校业务指导】 2月,市委召开全市加强区级党校建设专题工作会议,出台加强区级党校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委党校校委领导带队深入区级党校重点了解区级党校干部培训教学安排,征求对市、区两级党校教学资源整合意见。建立市、区两级党校校长联席会制度、教学协调会制度、专题工作会制度、教学评估制度,积极推进教学资源,包括师资、科研、网络信息等资源的共享,推动区级党校加快建设和发展。

12月初,召开市、区两级组织部、党校联席会议,深入贯彻中央精神,总结经验,研究部署市、区干部教育和党校工作。举办这一形式的联席会,在厦门市是第一次,也是厦门市组织部门、党校系统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举措。(林永基)

保密工作

【概况】 2008年,厦门市国家保密局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主动作为,开拓创新,以抓组织领导、保密管理、宣传教育、保密技术、保密检查和保密机构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保密工作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保密工作的指导。年内,市委常委对保密工作批示达17次。其中,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就网络安全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市委副书记、保密委主任陈炳发在保密委成员会议上强调各级各部门要筑牢保密思想防线,采取措施切实做好保密工作。市委常委、秘书长、保密委副主任徐模和市委常委、副市长、市委保密委副主任詹沧洲多次就涉密计算机违规上网监管、网络安全、保密检查、保密经费及保密专项检查等工作作出批示。11月,市委保密委召开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对保密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大会,传达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令计划同志在中央保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中央保密委员会会议纪要。

2.开展涉密载体统一清理工作,全市各单位认真做好清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涉密载体的长效机制,提高涉密载体保密管理水平。市委保密委要求各单位对本单位的涉密计算机的情况进行摸底,由一把手签订《涉密计算机物理隔离责任书》。

3.继续强化保密宣传教育。200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颁布20周年,市保密局组织全市各部门各单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颁布20周年为主题,通过悬挂保密宣传标语、张贴保密宣传挂图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年内,举办5期涉密人员岗位培训班,培训人数137名,并派员到市财政局、计生委、集美区、翔安区、人民银行、兴业银行、森林公安局等单位进行专题授课。全年编发《保密工作简报》、《保密工作(领导专阅版)》20多期,订阅《保密工作杂志》1360份。【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专家组成立】6月份,市保密局为进一步落实分级保护工作,成立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专家组,负责对厦门市的涉密信息系统设计方案进行技术论证。举办涉密系统分级保护专家组成员培训。年内,对2个单位涉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涉密工程进行论证、验收。专家组多次指导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提高保密管理水平,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服务打下良好基础。

【厦门市通过省“五五”保密普法中期检查】 10月,厦门市顺利通过省国家保密局“五五”保密普法中期督导检查组的检查。按照国家、省保密局的统一部署,市保密局6月中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五五”保密普法中期督导检查。此次检查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各单位开展自查,第二阶段由市保密局进行抽查,通过检查,对保密法制宣传工作做得较好的单位加以宣传,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对工作开展较差的单位,采取措施进行不定期督导,促其整改,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网络安全检查】 12月,根据计算机感染病毒引发安全漏洞隐患的情况,市保密局统一部署,市保密技术检查中心组织技术力量开展网络安全专项检查。抽查市直10家单位的41台外网计算机、26台内网计算机、15台服务器及12个涉密U盘,对可能存在的泄密隐患进行分析,并向存在泄密隐患的单位提出整改建议。

【信息公开保密审查】 市保密局按照《厦门市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暂行规定》强化本单位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措施的同时,还积极为市府办、市效能办、市民政局、市劳动社保局、市方志办等单位拟公开的信息进行保密审查,确保“上网信息不涉密,涉密信息不上网”。

【调研文章入选全国保密法制论坛文集】 市保密局安排保密干部参加全国保密法制论坛,撰写的《保密行政执法若干问题的思考》被收入《2008保密法制论坛文集》。(黄斯伟)

机关党建工作

【概况】 2008年,市直机关党工委组织开展“当好三个表率,服务跨越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并不断探索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内涵的深化和形式的丰富。6月,召开经验交流会,举办成果展示会,进一步推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新进展。

1.持续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和调研活动。举办市直机关党委书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讨班,召开市直机关学习贯彻市委工作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专题会议,组织收看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会电视实况转播,举行西藏问题、台海局势等专题报告会,开展“关于在市直机关开展以‘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为主题的优质党课教案评选等活动,激励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围绕中心更加主动地融入和服务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大局。市直机关党工委领导先后4次率队走访市多个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管委会)调查研究,帮助反映和解决实际困难,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2008年调研课题“进一步发挥党员干部在重点工程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并向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作专题报告。总结重点工程指挥部设立窗口、派驻办事机构和开展配套服务工作的先进事迹。与厦门日报社、厦门广电集团等媒体合作,联合推出服务跨越发展的系列报道。运用各种形式的载体进行宣传。

2.提升机关党建“三级联创”工作水平。年内,市直机关工委经过调研,以市委的名义下发《厦门市机关党建“三级联创”活动考评办法(试行)》,将创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考评标准、考评内容、考评方法等列表量化细分。定期召开市、区两级机关党工委联席会,交流机关党建工作。通过组织召开机关党建“三级联创”镇(街)书记报告会,引导市、区直机关面向基层单位,与街道建立联创共建关系,促进共同发展。市直机关党工委将全系统97个市直机关和中央驻厦单位划分为6个机关党建联创协作组,确定组织架构,确定牵头单位,加强横向之间的联创互动。组织调研走访慰问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等部门的党员干部职工,指导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成立临时党组织,倡导各单位主动向省厅局汇报党建工作。

3.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12月4日市直机关工委召开第八次市直机关党建第一责任人交流汇报会,交流汇报市直部门党建责任人履行职责,又好又快地推进厦门发展的经验、做法和成效。继续抓好领导班子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评议跟踪,不断完善党委(党组、党工委)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等制度。轮训1000多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并将“三级联创”活动的要求、考评办法等列入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培训课程内容。指导7个市政府部门召开党员大会或党代表大会,成立直属党委(机关党委)、直属纪委(机关纪委),协调、指导和帮助四个中央驻厦单位成立直属党组织和换届选举工作。分批组织党内信息库建库骨干培训工作,完成市直机关党员25000多名、机关党组织1851个的党内基本信息建库工作。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发展党员工作,特别是重视做好在抗震救灾和经济建设第一线以及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发展工作。全年,市直系统共培训积极分子近500名(其中党工委直接组织培训390名),发展新党员387名。

4.开展反腐倡廉和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以“学党章、守纪律、做表率”为主题的“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召开市直机关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座谈会,深入有关单位调研,督促开展廉政风险防范教育等,推动机关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在党工委机关率先建立廉政书画走廊,营造廉政文化进机关的良好氛围。做好案件检查和信访举报工作,全年立案9件,其中大案6件,通过办案办信共挽回经济损失241.19万元。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配合市纪委、市委组织部抓好市直机关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进一步加强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和决策程序,为市直部门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坚持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形势季度分析、市直机关纪委书记联席会制度,了解党员干部的反映,倾听群众的呼声,掌握各单位的工作情况,推进反腐倡廉各项任务的落实。

5.继续开展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从上一年度6月起组织市直机关39个单位6000多人次机关干部到厦门市25个主要交通路口开展志愿者交通文明督导活动。把“市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应知应会(新版)”小册子发给市直机关各单位。安排市直机关特邀考评员对医疗、宾馆、税务、环卫、燃气、自来水、旅行社、商业零售、风景园林等窗口以及部分公交场站进行明察暗访。成立以市直机关党工委领导为组长的督查组深入承担具体创建任务的市直重点部门,,就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专项督查。认真考评推荐本系统2005~2008年度省级文明先进和2006~2007年度市文明先进的集体和个人。评选命名2007~2008年度市直机关文明单位、文明处室、优秀公仆、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厦门市机关作风建设十佳创意”单位。接受市文明委考评组对市直机关党工委的总评,连续第七次获2006~2007年度市级文明系统。

6.不断推进机关党建特色品牌建设,进一步打造市直机关巾帼志愿者宣导队和市直机关青年合唱团等知名品牌。全年,宣导队员先后为“两会”代表、全国妇联在厦召开的“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大会代表、“两岸三地”妇女相关议题研讨会、中央有关部委和兄弟省市党政代表团到厦考察、台湾到厦门首航访问团、首届海峡妇女艺术节“海峡行”访问团等20批2256多人次提供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视察重点工程等宣讲导游服务。组织市直机关青年合唱团参加市直机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文艺演出、市直机关党务干部春节联欢会、市直机关庆祝七一“咱共产党人”文艺晚会、奥运火炬传递庆典、“厦门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多场演出。市直机关团工委参加青少年维权岗、市直机关团建联创协作组、两岸青年联欢节、“青春、跨越”等活动。市直机关妇工委进一步推进机关“巾帼建功”活动,组织开展“庆三八、讲和谐、促发展”联谊以及“现代女性大讲坛”等活动,成立市直机关女领导气排球队并坚持业余练习。市直机关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离退休职工联合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市直机关离退休老同志提供优质服务。市直机关工会工委、团工委、妇工委、红十字会等组织,继续落实特种重病医疗互助保障的新保和续保工作,经常组织慰问重点工程建设者,积极实施“大爱助孤”、“情感关爱”、“送温暖献爱心”等“公仆爱心行动”系列工程。市直机关关工委也组织“五老”志愿队,积极开展针对青少年的一系列“关爱行动”。

(欧志晶)

档案工作

【概况】 2008年,厦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为社会各界提供档案资料利用9616人次、40100卷次,出具证明4349份。市档案局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指导,全年完成82项市重点工程、16项在厦省重点工程档案管理情况登记。厦门汽车工业城零部件配套中心一期和二期工程,厦门国际航空港物流园二期围填工程、厦门大嶝桥工程、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易地技改项目一期工程、五缘湾清淤整治及环湾旅游休闲道路5个项目通过市档案局组织的档案专项验收。

1.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动服务民营企业,福信集团通过企业档案管理国家二级标准验收。12月25日,市档案局召开国有企业档案工作座谈会,建发集团、厦门港务等15家国有企业参加会议,水务集团在会上介绍档案工作先进经验,会议对完善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与机制、规范企业档案基础业务建设,推进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2.开展文献资料的编纂。市档案局汇编《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规划)重要文献选编》,和党史研究室合编《中国共产党厦门市历次代表大会重要文献选编》,编辑画册《势如虹新跨越——厦门市重点建设项目巡礼》。市国土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中心编印《厦门房地产契约契证》。市城建档案馆深入四川灾区拍摄灾后重建现场并制作专题片。湖里区档案局完成《1989年至2006年湖里区人大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汇编》和《1989年至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汇编》。

3.加强依法治档,16名档案执法人员完成执法证注册。集美、同安区档案局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宣传活动。9月,市档案局与市人大教科文卫委联合检查市直机关8家单位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福建省档案条例》情况。11月,市档案局考核各区档案局依法治档工作情况,对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区档案馆和市国土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中心、市城建档案馆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湖里区档案局与区人大法制内司工作委员会联合检查区直机关档案安全情况。

4.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市档案馆数字化二期项目投入资金100万元,完成项目招投标,着力于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重要档案全文数据库和馆藏档案多媒体数据库建设。海沧区建成网上虚拟档案室,实现档案工作在线管理。集美区的“集美区档案信息化便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运行稳定,功能逐步完善。同安区档案局投入资金更换档案管理软件。市国土房产测绘档案管理中心完成档案管理系统三期开发。市城建档案馆的《厦门市地下管线探测及信息化建设二期工程(岛外)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论证。

5.档案接收工作取得成效。年内,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要求以本市名义获得的省级以上(含省级)荣誉称号的牌匾、奖杯、证书和实物以及相关背景资料,在领取之日起1个月内移交市档案馆,市档案馆开辟专门陈列室供社会利用。湖里区档案馆在接收工作中注重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提高档案利用率。集美区到乡镇、各民主党派和专业人士中征集资料,丰富馆藏。海沧区接收第三届保生慈济文化节资料,为闽南地区传统文化留下重要历史资料。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初见成效】 2008年,厦门市档案馆被确定为市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和依法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受理点。市档案馆制定一系列工作制度,设立信息申请受理点,开辟公共查阅室,配置电子触摸屏等设备,指派专人负责,于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之日正式向社会公众提供政府信息查阅服务。为方便群众,市档案馆在全省率先实现电子文本和纸质文本同时接收。同时,市档案馆将所接收的政府信息电子数据整合到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管理和利用。全年市档案馆接收53个单位的政府信息及相关资料4597件(册)。各区档案馆作为区政府信息查阅场所,按照工作要求,设立场所、配置设备、安排人员,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调研】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现场会精神,12月,市档案局在集美、同安、翔安三个区开展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调研。调研采用书面了解和实地察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调研项目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特点、档案种类、镇村档案保管情况以及工作措施。调研显示,各镇村档案工作在原有建档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但水平不一。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村两委三年换届一次,普遍存在文件资料收集困难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结合镇村的实际,市档案局提出,在会计档案实行“村档镇管”基础上,探索对不具备安全保管条件的行政村实行“村档镇管”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市档案局出台规范,用以指导新农村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建立起覆盖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档案工作体系。

【3个区档案馆通过国家二级档案馆测评】 2008年,湖里、集美、海沧区档案馆开展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工作,对照标准,狠抓落实,各区委领导认真听取创建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6月中旬,湖里、集美、海沧区档案馆通过国家二级档案馆测评。

(李沁园)

党史研究工作

【概况】 2008年,中共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各项工作稳步开展。《中共厦门地方史(二卷)》(即中共厦门地方史社会主义时期1949~1978年部分)编撰工作扎实推进,完成初稿50%的文字量,约20万字。《移山填海——厦门海堤建设述略》公开出版发行。《抗日战争时期厦门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调查》一书编辑完成,约45万字。《中国共产党厦门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执政实录》一书开始编辑。在利用党史资源开展资政工作方面取得新进展,完成并提交《关于纪念董云阁烈士100周年活动有关工作的建议》等资政报告。《厦门党史通讯》更加注重稿件内容的厚重感和可读性,年内开辟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栏,所刊发的《“厦门发展模式”的悄然转型: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一文,获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论文二等奖。此外,还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党史理论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

【纪念厦门海堤建设55周年暨《移山填海》首发式】 6月17日,在市老年活动中心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何立峰,原福建省省长胡平和参加过海堤建设的老同志近200人参加首发式。《移山填海——厦门海堤建设述略》一书由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编辑、中共党史出版社公开出版。全书32万字,全景式地记录55年前厦门海堤建设的壮举,弘扬了不畏艰难、拼搏创新、团结群众、众志成城、尊重科学、苦干巧干、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海堤精神”。

【依托党史资源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 市委党史研究室依托党史资源优势,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一是在《厦门党史通讯》上,开辟多种专栏,多视角、大篇幅地刊载有关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文章。二是召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报告会,原厦门三个中共地下党组织及厦门三个革命史研究会的100多位老同志参加报告会。三是参与筹备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的厦门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具有鲜明党史特点的纪念活动,为厦门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活动增色不少。

【党史编撰理论研究】 市委党史研究室重视党史编撰理论学习和研究,坚持每半月一次的业务学习制度并侧重学习史学理论,不仅学习刘知几、章学诚等古代史学家的史学理论,还学习顾颉刚、杨翼骧等现代史学家的史学理论,及外国史学家的史学论述。通过史学理论的深入学习,执笔人对中共厦门地方史“二卷”编写的把握更加自觉。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市委党史研究室积极组织总结编撰经验,先后在省、市级刊物发表8篇次有关“二卷”编撰方面的理论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后,有的被《四川党史工作简报》等转载,有的被兰州党史办等单位复印下发,用于指导当地的“二卷”编写。该室还应邀在福建省党史干部培训班上,作“二卷”编写工作的专题介绍。

(党史研究室)

接待工作

【概况】 2008年,中共厦门市委接待办公室(厦门市人民政府接待办公室)共接待来宾5377批次,64250人次。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随员194批次,3011人次;省部级领导及其随员1232批次,14770人次;地市级领导及其随员3513批次,40073人次;重要外商438批次,6396人次。全年接待工作呈现四大特点:一是一二级重要接待任务多,规格高、要求严、变化快,时间长。二是大型重要会议多、规格高、规模大、要求严。全年接待大型重要商务活动和大型会议主要有: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十二届台交会、第六届厦门国际马拉松邀请赛、第四届海峡两岸校园歌手大奖赛、第三届世界金门日(翔安)大会、首届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厦门市军政座谈会、国庆招待酒会等。三是到厦考察、指导、学习的团组批数和人数增多,有青海省、吉林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天津市、重庆市、大连市、兰州市、银川市、苏州市、赣州市等党政代表团。四是海峡两岸党际互访交流增多,突显厦门对台合作优势。接待台湾重要嘉宾有吴伯雄、郭台铭及台湾中部四县市访问团、国民党台中市党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