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村镇建设

【概况】2008年,厦门市村镇建设主要围绕23个重点村的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49个重点村的“家园清洁行动”两项中心任务展开工作。通过市、区两级新村办、家园办和村镇建设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全市各试点村建设进展顺利,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落实到位,家园清洁行动建设项目全面启动,项目建设有序进行,村镇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力地推动全市村镇建设发展,为确保完成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完成奠定良好基础。

【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进展】年内,市建设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推进23个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重点村建设,引导村民自主投工投劳,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全年重点村建设项目安排市、区两级财政补助1.4亿元,主要用于村庄建设规划、村内道路建设、排水排污沟(管)、垃圾收集点等10类项目建设。完成23个重点村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首批补助资金11982.26万元计划到位,建设项目包括23个重点村村内道路145.80公里、排水排污沟(管)238.49公里、砌筑挡土墙86.86千立方、路灯2300套、垃圾收集点531个、垃圾转运车辆244辆、篮球场67个、健身器材82套,并对村庄实施环境整治、房前屋后硬化、绿化、美化。同时,对2007年试点村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新增建设村内道路6.93公里、排水排污沟(管)3.95公里、砌筑挡土墙7.27千立方、完善7个村内小公园的建设。截至年底,试点村已建设村内道路58.61公里,排水排污管108.99公里,挡土墙4.76万立方。

【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举措】2008年,市建设局采取多项举措加快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召开全市挂钩帮扶工作会议,会同组织部门,落实2008年23个试点村的帮扶单位和驻村干部,积极对接,落实帮扶措施,与挂钩村共谋发展。7月,组织对2007年25个试点村的建设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验收,规范重点村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委托厦门市长实监理有限公司对建设项目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形成全市项目验收总报告和各村验收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分别组织在同安区莲花镇窑市村、翔安区大嶝街道小嶝村召开现场点评会,对重点村的建设情况进行点评和通报,表扬先进,督促后进,在各区形成比先赶超的态势。结合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项目实施过程,积极组织村镇建设系统的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培训,召开现场点评会2次,组织集中培训2次,培训380人次,并会同市委农办、市委组织部门召开驻村干部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提高村镇建设管理水平,推动新农村建设工作。

【农村“家园清洁行动”】4月中旬,经市家园办研究并报省家园办同意,厦门市新店、内厝、汀溪、后溪、东孚等5个镇及龙西等49个行政村被列为“家园清洁行动”试点镇(村),其中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23个村,老区山区建设14个村。市、区两级财政补助专项资金1953万元,用于试点镇(村)的清洁楼、临时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的建设及垃圾转运车、人力保洁车、垃圾容器的配置,部署开展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

“家园清洁行动”结合新村建设和旧村改造项目的推动,全年安排1155万元建设清洁楼15座,安排300万元建设临时垃圾转运站30座,投入21.2万元建设垃圾收集点、34万元购置人力保洁车、198万元购置垃圾运输车、12.4万元购置垃圾容器、196万元组织开展环境整治。至年底,完成15座清洁楼立项办理、规划用地、规划等前期工作;30座临时垃圾转运站投入使用3座、开工建设15座、办理前期12座;垃圾收集点全部开工建设;垃圾运输车、人力保洁车、垃圾容器等完成招标采购,环境整治按计划全部进行。

市家园办把市容考评机制引入农村,联合市委农办、市政园林局、市容考评委制定实施《厦门市镇、村环境卫生管理考评方案》和《厦门市镇、村环境卫生管理考评办法和考评标准》,将市容考评机制延伸至所有已整治完成的重点村。同时强化软硬件建设,各区按照每千人配备3名保洁员的标准配足农村环卫保洁员,指导村庄建立村规民约,建立村民房前屋后环境包干制度和老人督导制度等。从6月开始,市容考评委每月组织一次明查、一次暗访,并形成考评结果定期在《厦门日报》、厦门电视台等媒体公布,促进各区进一步加强村庄环境的保洁、设施维护等长效管理工作,保证新农村建设走上“建成—批、成效一批、巩固一批”的良性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