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抗震救灾

综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灾害,厦门市委、市政府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举全市之力,聚全市之心,全面投入抗震救灾和对口支援彭州市四个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一、抗震救灾工作。

1.全力以赴做好前方救援工作。在抗震救灾期间,厦门市先后派出各类救援队伍15支767人,主要有消防救援队、援川医疗队、房屋评估鉴定专家组、卫生防疫队、卫生监督队、特种设备救灾技术服务队、过渡安置房彭州建设组、厦工救援工程队、公安特警队、公安治安值勤队、交通部东海救助二大队等,分别在不同区域承担抢险救人、抢救伤员、建筑物检测评估、卫生消杀、疫情监测、过渡安置房规划选址和制作、运输、安装等任务。同时,成立驻成都后勤保障工作处,开通厦门—成都—前方救援队伍的联络线和保障线,为前方开展救援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

2.全面完成过渡安置房生产建设任务。根据建设部和省政府下达的任务,厦门市共承担过渡性安置房生产建设任务1.707万套,占全省安置房建设任务的46.8%。厦门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调集全市产能,精心组织生产、运输和安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于7月17日全部完成过渡安置房生产和安装任务,并顺利交付使用,比省建设厅要求的交付使用时间提前了7天。活动安置房的整体工程质量,受到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表彰和灾区领导和受灾群众的一致好评。

3.圆满完成转运来厦伤病人员救治任务。根据国家卫生部的统一部署,厦门市承担灾区162名伤病员转移到厦门救治任务。6月1日晚,运载伤病员的专列安全抵达厦门,厦门市卫生系统动员近千名机关干部和医护人员精心转接安排伤病员到全市条件最好的6家三级医院专门开设的“爱心病区”接受良好治疗,抽调全市最好的医生救治灾区伤病员。到10月底,162名伤病员全部治愈康复出院。此外,厦门市还精心安排好随行陪护人员的食宿,每人每月按1000元标准发给生活补助。为返川的伤病员及家属购买硬卧火车票,并为治愈出院的伤病员配备一些后续使用药品,由民政部门安排专人护送伤病员返回四川,移交给四川省民政厅指定的接收单位。

4.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厦门市社会各界通过市民政局、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等渠道踊跃向灾区捐款捐物。截至年末,全市共募集捐款28465万元(其中市民政局67万元,红十字会23911万元,慈善总会4487万元),加上直接捐给中国红十字总会、省民政厅和央视赈灾文艺晚会的捐款以及“特殊党费”和“党员爱心捐款”,全市累计募集捐款总额达3.34亿元,累计募集捐赠物资总价值约2742万元。

二、对口支援彭州市四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要求“一省帮一重灾县”、“对口支援期限3年,每年安排不低于上年地方财政收入1%”,对口支援地震灾区。中央安排福建省对口支援四川彭州市,根据省里下达的援建任务,厦门市对口支援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白鹿、天彭、致和四个镇,其中龙门山镇是彭州市受灾最严重的乡镇,白鹿镇的受灾情况也非常严重,援建任务十分艰巨。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刘赐贵为组长的市援建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对口援建工作,并选调得力干部组建福建省对口支援四川省彭州市前方指挥部厦门分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对口援建的具体事项。

1.建设项目方面。截至年末,已开工建设9个项目,分别是5所中小学校(利安中学、利安小学、清平中学、清平小学、西郊小学)和3路1桥(沙金路、彭龙路、汉彭路和厦门桥)。厦门市承建的天彭镇清平小学白鹭楼于7月12日动工,当年11月11日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完工的援建项目。另5所中小学校按计划在翌年7月底前全部竣工,8月份交付使用。此外,根据福建省下达的援建任务,还有一些幼儿园、文广站和医院等社会事业项目也将逐步开工建设。

2.受灾群众住房安置方面。根据中央和四川省要求,8月12日,福建省援建领导小组召开第六次会议明确受灾群众安置房主要以群众自建为主、政府提供补助,全省拟统筹12亿元资金用于自建安置房补助。截至年底,厦门市应分摊的补助资金1.08亿元已全部拨付给灾区。

3.社会事业对口帮扶方面。根据中央和福建省统一安排,厦门市接收267名灾区学生到厦门6所中职学校、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专部)和厦门技师学院就读,并选派3名教师和11名医生赴彭州支教支医。厦门市中医院与彭州市中医院结成姊妹医院;厦门市演武小学与彭州市天彭镇清平小学结成姊妹学校;戴尔公司和迈克奥迪公司分别向彭州市天彭中学捐赠200台电脑和50台显微镜;厦门利胜电光源有限公司定向捐赠100万元用于援助彭州市中医院购置医疗设备;在厦台胞定向捐赠10万余元人民币用于添置学校教学设备。

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厦门市抗震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灾区人民群众的好评。厦门市有7个集体和29名个人受到国家相关部委表彰,11个集体和286名个人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其中,市建设与管理局郭晓平和市公安巡逻特警支队苏逾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表彰。

(市援建办)

抢险救灾

【消防支队抢险救灾概况】 5月14~21日,厦门市消防支队根据省消防总队部署,组建150人的赴川抗震救灾突击队,奔赴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绵阳市安县等地震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工作。突击队官兵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守纪律”的优良传统,快速反应、昼夜奋战,坚持生命至上,科学施救,先后派出987余人次参加抢险救援,2765人次参加排险,共组织疏散群众627人,抢救受伤群众23人(其中2名伤员救出后死亡),拆除危房23座、危险建筑构件361处,清理土石方316立方,抢救物资103吨,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65万元,圆满完成指挥部下达的各项抗震救灾任务,树立了消防部队的良好形象,受到灾区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突击队共有16名官兵火线入党,8名官兵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党员。

【快速反应集结队伍】 5月14日零时,厦门市消防支队接到总队命令,要求于当日凌晨4时30分前组建150人的赴川抗震救灾突击队。刚刚圆满完成奥运火炬接力(厦门站)消防安全保卫任务的消防支队迅速启动跨区域救援预案,在3.5小时内集结各类抢险救援装备128种、2300余件(套)以及150名官兵的基本生活物资及食品,所有队员及装备前提一个小时完成集结,准时赶往机场,并于当日10时05分顺利抵达四川绵阳机场,比公安部规定时间提前两小时到达,是第二梯队较早到达绵阳机场的队伍之一。

【现场抢险】 5月15日,援川消防官兵到达广元市青川县城,当时余震不断,最大一次余震达到6级,救援现场不时有房屋倒塌,危险性极大。消防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利用雷达生命探测仪在县城多处废墟展开搜救,准确确定4处存在微弱生命迹象的场所,随即开展救援。其中,在青川县阴平街134号民房倒塌现场探测到生命迹象存在,由于倒塌的楼房采用预制楼板搭建,因地震造成5层楼楼板全部坍塌,四面墙体仅依靠几根出现裂隙的横梁支撑,而且一楼的横梁挡住了挖掘机,官兵只能在狭小的空间内施救。救援当时发生多次余震,塌落的水泥残骸几次砸在距队员不足半米的身边。官兵们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连续8小时不间断地挖掘,最终将遇难者遗体挖出。在青川县保卫街33号民房内有一妇女被埋压,之前已有两支救援力量进行挖掘,由于救援难度大先后放弃救援。5月16日,应家属的强烈要求,厦门消防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和高温,连续工作6小时,最终将遇难者遗体挖出。在青川县金诚液化气储气罐抢险中,由于储气罐水泥基础受到破坏,罐体随时有可能倒塌,罐内剩余的20吨液化石油气可能因泄漏而发生爆炸。5月17日,突击队派出40名官兵、动用36立方砂石,帮助该公司加固气罐基础,检修阀门,确保气站安全。

入川初期,由于供给不足,消防队员在每人每天只有一瓶水、一盒面和两块面包的情况下,克服种种困难,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为抢救生命和挖掘遇难者遗体争取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在救援现场,官兵住帐篷、吃干粮,条件十分艰苦,却自觉遵守群众纪律,不给灾区人民增加负担,官兵的行动深深感染了当地群众,不少群众自发地送来大米、蔬菜、饮用水和柴火。队伍转移时,许多群众自发赶到驻地送行。

5月17日晚,消防官兵接到指挥部转战绵阳安县的命令,队伍连夜转移。在安县河清镇,80%以上的房屋受损,突击队在镇政府的配合下对全镇范围内的23条街道,镇区及12个行政村的危险建(构)筑物进行排查。共清理拆除危险水塔34座,清理阻塞路段89处,拆除街道、巷道等公共通道两侧的危险建(构)筑物361处。在排险过程中,还帮助灾民挖掘出电脑、电视机等物资327件,搬运救灾物资23吨。

5月19日、20日,根据地震监测部门预测可能有6级左右的余震发生。面对险情,官兵积极向灾民宣传抗灾防疫知识,做好危房内群众思想工作,组织疏散群众627人。为解决群众的基本住宿问题,官兵们每到一处,都主动为老弱病残孤搭建帐篷、修建简易木棚。赴川期间,官兵共为灾民捐献帐篷69顶,帮助灾民搭建帐篷149处,修建简易木棚41座。灾区医疗力量薄弱,突击队医疗救助小组主动为受伤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累计救治伤员67名,还主动协助驻地村、镇做好防疫消毒工作,共消毒场所86处,面积1211平方米。

【官兵救援现场捐款献爱心】 消防官兵在保证完成救援任务的同时,克服自身困难为灾区人民多做贡献,尽最大所能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16日上午,官兵在青川县营地举行捐款仪式,官兵们纷纷将身上带的有限钱款捐出来,经统计,支队官兵共捐款10180元。官兵既救援又捐款的行动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柯锦城)

【厦门特警抗震救灾概况】 5月28日至8月20日,厦门市公安局巡逻特警支队奉公安部的调警令,组织203人赴四川绵阳市三台县执行抗震救灾任务。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厦门特警发扬“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围绕“勤务跟着警情走,警力跟着民意走”的工作思路,借鉴“厦门模式”勤务经验,实行联勤勤务,取得良好的勤务成效,被灾区群众亲切称为“人民的保护神”。支队被公安部授予集体一等功、“灾区群众满意的公安特警队”,被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被厦门市委评为“参加‘5·12’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1人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评为“抗震救灾模范”,12人被评为公安部“灾区群众满意的公安特警”,2人被评为福建省委、省政府“抗震救灾功臣”,10人被评为福建省委、省政府“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千里驰援灾区】 5月28日15时30分,203名厦门特警在市公安局副局长傅新民、巡逻特警支队长王建平带领下,驾驶21辆警用车,携带精良装备以摩托化急行军,历程3200公里,途经赣、湘、黔、渝4省(市),于31日13时许,提前4天到达灾情最严重、条件最艰苦的任务区——绵阳市三台县城。6月2日,厦门特警接到三台县政府搭建帐篷的指令后,组织120名警力冒着室外近40度的高温酷暑和夜晚蚊虫叮咬,个别民警不顾手掌起泡和腿脚受伤流血,历时16个钟头搭建起能安置1500余人的300顶帐篷,受到灾民和三台县领导的称赞。6月10日,唐家山堰塞湖泄洪,122名厦门特警火速赶往堰塞湖下游低洼地带的永明镇、刘营镇等6个乡镇,疏散群众3870名群众,劝离车辆20辆,抢救各类物质价值约12万余元。

【三台勤务】 厦门特警针对灾后盗窃和诈骗案件比较突出的治安特点和规律,借鉴“厦门模式”经验,按照联勤会议精神,实行两点一面(即重点守卫、驻点备勤和街面防控)的治安防控体系。投入127名警力、6辆警车,实行四班四运转全负荷、全天候巡逻勤务模式。共计出动巡逻盘查警力7282人次,盘查可疑人员750人、可疑车辆444辆,查破各类案件52起(其中抢劫5起10人、盗窃16起21人),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76名(其中杀人在逃犯1人),查获被盗摩托车3辆,调解纠纷140起。刑事案件发案数下降了46%,治安案件发案数下降了62%。

【彭州勤务】 按照福建省公安厅指令,7月20日,60名厦门特警组成的公安执勤队转战四川彭州,执行对口援建任务区的治安防控任务。执勤队不畏险阻,连续作战,共出动警力1324人次,盘查可疑人员645人次、车辆272台次,清查旅馆15家、网吧、游戏厅20家、足浴按摩等场所9家、废品收购站点18家、汽车修理(改造)厂和汽车租赁店3家,抓获犯罪嫌疑人14名(其中吸毒违法人员2人,偷运木材的犯罪嫌疑人1名),暂扣管制刀具1把、赌博机2台、来历不明的电缆150余公斤,协助排除疑似爆炸物1枚,协助发放救灾物资6次,为群众做好事10余次,调解纠纷26起。8月1~5日,执勤队转战成都市、彭州市、广安市、武胜县及双流县等5地,参加“迎奥运,保平安”治安清查行动4次,完成四川境内火炬接力传递安保任务2次,警卫任务6次,协助排除疑似爆炸物1枚,为四川境内火炬传递安保任务的圆满完成作出了贡献。

【北川勤务】 根据公安部前线指挥部的命令,7月12日,厦门市公安局巡逻特警支队长王建平带领200名特警驰援北川,执行封城防控任务。共设立2个治安执勤点,3个治安卡点,检查、劝离灾区群众200余人,拦阻机动车64辆,拦截各类物质价值约8万元。由于擂鼓镇灾民安置点医药紧张,7月14日,厦门特警向300多名灾民分发了价值3000多元的各类治感冒、消炎、防肠胃腹泻、止痛、防中暑等常用药品,受到当地群众的赞誉。(杜红明)

医疗防疫

【医疗队紧急集结奔赴灾区】 5月14日16时,厦门市接到福建省卫生厅的紧急通知,要求火速集结相关医务人员,组建厦门市援川医疗急救队。经过短暂的准备,一支由14人组成的援川医疗队迅速集结,队长由市中山医院副院长张振清主任医师担任,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齐忠权主任医师担任临时支部书记,医护人员来自厦门市第一医院、中山医院、第二医院、市中医院和市医疗急救中心的外科、骨科、胸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等,其中医师9名,护士5名,医疗队全队医师均为年富力强、临床经验丰富的副主任以上医师,护士中还有3名男护士。急救队伍按地震救灾医疗急救的主要学科配备专业技术人员,急救设备以一个独立作战的小型战地医院标准进行配备,医疗队随身携带价值40多万元的医疗卫生救援物资,其中急救设备、药械共300余种,各类应急物资装备20余种。根据省卫生厅统一安排,5月15日,第一批医疗队从厦门出发赶赴福州,与全省另外5支救援医疗队汇合后,于5月16日8时乘专机飞赴四川参加抗震救灾医疗急救工作。

【灾区现场医疗救治】 5月16日10时54分,厦门第一批医疗队14人到达成都双流机场。当日13时接到任务,医疗队赶赴温江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担任医疗救治任务。该院在都江堰市设有一个前方急救点,对重伤员后送医院治疗,当时已收治住院病人200余人,其中有重伤员30多人正等待手术。厦门医疗队刚到达便立即开始联合查房,当天下午与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联合对10余名重伤员进行会诊,随即完成1台颅脑神经外科手术,连夜又完成其他3台手术,其中为2例产气荚膜杆菌感染病人实施截肢手术,控制了感染的蔓延。

厦门医疗队从入川之日至5月31日,完成各类手术41台次,麻醉23台次,抢救危重病人28人次,参加院前急救28人次,参加机场接转危重伤员15人;参加伤员大转移的护送29人次,直接护送伤员到沈阳3人次。在参加医疗全覆盖工作中,医疗队辗转在重灾区都江堰和彭州5个镇50个自然村,负责约10万人口的巡诊工作,出动医疗队员140人次,接诊病人2000余人次,转送病人22人次;为都江堰安置在温江区的3000余名高三学生诊疗500多人次。(综合来稿)

【食品监督综合救援】 5月20日,根据福建省卫生厅组建“援川卫生监督队”的命令,厦门市卫生局立即行动,数小时后,第一批由市、区卫生监督所10名骨干组成的厦门市援川卫生监督队集结完毕,5月20日参入福建省卫生监督队奔赴汶川县,为全国第一支最早到达汶川的卫生监督队。当时,由于余震不断,后勤保障严重不足,灾区的灾情不明,卫生监督队经雅安,小金,马尔康,理县,绕行800公里于5月23日中午进入震中汶川,驻扎在汶川县绵池镇羌丰村,接受汶川县抗震指挥部的任务,开展以受灾群众集中安置场所、灾区留居群众和救灾人员集中生活点及救灾物资集中分发场所为重点的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救援工作。队员在缺水,没电,手机没信号,住帐篷,睡地铺,昼夜温差30多度的艰难条件下,冒着山体随时滑坡的危险,克服困难,开展工作。截至6月8日,卫生监督队在绵池镇走遍14个村,40多个村民小组,30个村民安置点,监测26个生活饮用水取水点,检测水样92份,应用快速检测1656项次,监测覆盖率达100%。同时,还检查20批次的赈灾食品,检查4个集中供餐点,走访200多个村民帐篷,发放防疫知识宣传单3000多份,张贴宣传画500多张,开展卫生知识讲座16场,查阅6个医疗点门诊日记,提出卫生指导意见,食品卫生保障工作覆盖率每个村均达100%。其间,厦门卫生监督队负责的地区未出现一起群体性食物中毒及由饮食,饮水造成的传染病流行。

厦门市第一批卫生监督人员赴灾区救援工作,历时23天,是福建省第一批援川卫生监督队中坚持到最后离开汶川的卫生监督队,之后厦门又先后派出第二批和第三批援建卫生监督队参加灾后重建对口支援工作。(廖静渊)

【援川卫生防疫工作】 5月17日上午,根据省卫生厅关于成立卫生防疫应急队的通知精神,在市卫生局统一部署下,不到3个小时,首批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含消毒站)、市卫生监督所和厦门大学医学院、仙岳医院等单位联合选调的12名卫生防疫队员就集结完毕。临行前队员们准备了2万份以“抗灾防病”为主题的应急健康宣传海报和宣传折页,组织开展以“抗震救灾防疫与消毒实用技术”和“灾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为重点的技术培训,并邀请市急救中心的专家现场培训急救知识,市疾控中心还准备了价值50余万元的专用救灾物资和个人装备。5月19日,厦门市首批援川卫生防疫队伍赶赴福州集结。5月20日凌晨,这支由厦门、龙岩、南平三地36名队员组成的福建省援川卫生防疫队带着各种应急物资和装备,从福州赶赴四川灾区。

5月21日,厦门市援川卫生防疫队抵达绵阳江油市太平镇,负责太平镇的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此次大地震,江油市遭遇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绝大多数房屋倒塌或受到较大程度毁坏成为危房,当地居民都在街头路边搭帐篷住。特别是厦门卫生防疫队所驻扎的太平镇外来灾民安置点有2000多灾民,都是从临近的北川、平武等重灾区撤下来的,整个安置点住宿条件和环境卫生很差,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帐篷里,垃圾成堆,蚊蝇肆虐,并且只有一个移动厕所和一口不能饮用的水井。面对此情此景,队员们不顾疲劳和安置点没有照明电的困难,一组人员立即对垃圾堆、厕所、臭水沟等重点场所进行消杀,另一组人员带领志愿者到处张贴宣传海报、分发宣传折页。第二天起,各项工作全面展开,队员们分头对安置点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消杀、开展水质检测、健康教育,到各医疗点了解疫情。为了弥补消杀工作人手不足的困难,厦门卫生防疫队组织志愿者进行消杀技能培训;为解决安置点厕所严重不足的问题,队员们自己动手挖旱厕,每天消毒,最后经无害化处理后用土填埋。每天队员们深入灾民帐篷,掌握第一手疫情资料,按户分发消毒药片,指导灾民开展餐具消毒,并将厦门市在全国首创的“小手牵大手,健康知识带回家”活动移植到灾区,为帐篷学校师生上健康教育课,主动担任帐篷学校的兼职校医,开展学生们晨检工作。5月29日起,厦门卫生防疫队的工作区域由太平镇扩展到紧邻地震重灾区的北川4镇及香水乡,此处是唐家山堰塞湖泄洪的必经之地,随时都有被洪水淹没的危险。但是,为了救灾,队员们不顾山路崎岖,到处是滑坡、塌方的危险,乘坐租来的微型车开赴含增镇和香水乡。

6月7日晚,厦门市从市、区两级疾控机构选调11名业务骨干组成第二批援川卫生防疫队抵达江油市太平镇驻地,接替第一队开展各项卫生防疫工作。6月12日,唐家山堰塞湖泄洪后,厦门市援川卫生防疫队受福建省卫生防疫总队的委托,深入受淹情况较重的青莲镇东河、太白两个村,在当地防疫人员配合下,组织两场近300人参加的受淹村庄卫生防疫消杀应急培训班,用简单实用的方法,教会当地干部和群众做好排涝清淤、水井监测、漂浮物消毒清理等方面的具体工作。队员们连续5天顶烈日、冒酷暑、踏泥泞、迎异味,穿梭在被震垮又被洪水淹没、随时都有倒塌可能的危房中。6月25日,厦门市援川卫生防疫队员又赶赴彭州市龙门山镇,这里距震中汶川的直线距离不到20公里,是彭州灾情最严重的地区,90%的房屋倒塌、受损,本地人口死亡900余人,游客死亡、失踪人数多达数千人,灾后卫生防疫任务十分严峻。卫生防疫队抵达龙门山镇后,立即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并将前一阶段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应用在卫生防疫工作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7月16日,厦门第三批援川卫生防疫队进驻彭州市受灾最严重的龙门山镇、白鹿镇。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当地防疫、监督部门密切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消毒杀虫、疾病监测、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健康教育等工作。

在灾区开展卫生防疫救援工作,除了工作上的辛苦和危险,生活上更是艰苦和不便。缺水缺电,加上当地气候早晚和午间的温差极大,晚上帐篷内只有十一、二度,队员们睡在地上经常被冻醒,但午间帐篷内温度基本都在40度以上,最高达到49度。一遇下雨,帐篷边上到处漏水,床铺、被褥都被打湿。白天天气炎热,队员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背上沉重的喷雾器进行工作,几个小时下来全身衣服都湿透了,身上有时还会沾染上消杀药物,要洗澡更是困难,在当地好心人的帮助下,队员们只好冒着余震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轮流到吊顶脱落、瓷砖开裂的当地居民家中洗澡。由于环境恶劣,很多队员都得了中暑、感冒、腹泻等疾病,但大家仍带病坚持工作。

从5月20日至9月28日,仅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派出3批24名队员,在灾区度过整整130天。据不完全统计,共出动防疫人员1343人次,消杀面积50.07万平方米;开展“小手拉大手”宣传活动33场次,发放宣传折页19963张,张贴宣传海报3811张;开展疫情巡诊18682人,巡查卫生所39家;共对1841户自炊户、168个集中安置点、18个集贸市场进行食品卫生监督;对170个供水点和水源进行卫生检测,对208个垃圾集中点、333个厕所进行消杀;培训乡镇专业卫生防疫人员470人次。(市疾控制中心)

【灾区心理救援】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厦门市仙岳医院派出张晓阳、陈钊2名心理医生与福州3名心理医生一道,于5月19日到达四川江油市实施心理救援。江油市有8个灾民安置点,约2万多灾民,所有灾民都来自北川陈家坝及平武等重灾区,许多灾民都存在睡眠障碍、惊恐、麻木、过度担心安全、容易激动、行动冲动等应激表现,很多求援人员也存在明显的情绪波动过大等表现。从5月21日开始,厦门派出的心理医生以“美国911心理求援手册”为蓝本,印制20多本心理求援实用操作手册,分发给8个灾民安置点的求援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可以简要处理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并在发现重大心理问题时能及时转介。在20天的心理救援中,心理医生分组对灾民实行地毯式心理筛查,对重点人群及家庭实行独立干预,鼓励灾民接纳现实,适当地宣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及行为,寻求支持系统、升华悲痛等等。其中,张晓阳医生完成家庭心理治疗60多家,个人心理咨询80多人次。此外,厦门心理医生还对江油市疾控中心的30多名员工进行约2小时的团体心理治疗,最大限度地缓解了员工的心理压力;对成都信息工程学院10多名教职员工(含义务工作者)实施团体心理咨询,并以“美国911灾难评估量表”及“台湾921地震后评估量表”合成本为蓝本,完成“震后心理评估量表”300多份。

(张晓阳)

【检验检疫局积极投入援川卫生防疫】 5月17日至7月4日,厦门检验检疫局先后派出两批共20人组成的卫生防疫队,先后在绵阳、北川、平武县开展卫生防疫工作,主要对街道、废墟、垃圾堆放处、厕所、帐篷、尸体临时停放点、灾民安置点等进行防疫消毒除虫工作。其中北川县受灾较严重,当地苍蝇密度高,工作生活环境异常恶劣,防疫人员明显不足,防疫形势非常严峻。卫生防疫队先后转战绵阳市九州体育馆灾民安置点、北川旧县城、任家坪车辆消毒点和平武南坝镇开展工作。在对北川废墟的消毒杀虫工作中,卫生防疫队因地制宜,提出了“三人一组,两人作业、一人观哨”的作业模式,得到了正在这里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的充分肯定,要求及时推广。在灾区,队员们还入户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疾病监测,为科学防疫奠定基础。针对灾民安置点消毒除虫工作的安全性要求,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消杀药品选用从厦门带去的对人体和环境危害小的瑞莨和菊酯类杀虫剂,尽量不用安置点配备的漂白粉和敌敌畏,做到了科学防疫,有效地保护了灾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同时,卫生防疫队还注意加强对灾民的培训和健康教育,开展疫情监测、饮用水和食品卫生等知识培训,在灾民安置点建立卫生防疫长效工作机制,组建一支“永不撤退”的卫生防疫队伍,为灾区构建一个特殊时期的卫生防疫体系摸索出一套方法。

在一个多月的援川卫生防疫工作中,防疫队累计实施消毒杀虫面积达78万平方米、空气消毒10万立方米、处理遗体35具、消毒车辆1100多车次、投药总量达2.721吨。

【防疫队在灾区开展爱心行动】 6月1日,厦门检验检疫局防疫队利用休整时间来到九洲帐篷小学为其铺设五百多米的“爱心”小路,队员还捐款1200多元为灾区的孩子购买衣服和学习文具。在南坝镇,防疫队队员冒着烈日翻山越岭,帮助一滕姓灾民收割400多公斤小麦。队员杨清双利用休息时间,每天花两个小时为檬籽村帐篷学校的初二年级学生辅导英语课,被灾民和学生亲切地称为“杨老师”。 (市检验检疫局)

【收治地震灾区伤员】 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厦门市负责收治灾区的162名伤病员。接到任务后,市卫生局和承担收治伤员任务的6家医院紧急动员,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成立院内工作领导小组,调集应急药械、设备、设施等物资,明确伤员转运、爱心病区和院内诊疗专家组等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全力以赴投入到收治地震灾区伤员工作中。为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市卫生局还专门成立“灾区伤员市级医疗救护专家组”,由11个专业的25位专家组成,并建立《各定点收治灾区伤员“爱心病区(房)”八项工作制度》。为有序地转运和救治伤员,厦门市还专门成立厦门市四川地震灾区伤员转运工作顾问组和指挥部,由副市长潘世建担任总指挥。

6月1日晚,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162名伤员顺利抵达厦门火车站。此次伤员人数量多,转运路途较长,困难较大,但在市赈灾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铁路、交警、公安、宣传等部门通力合作,调集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救护车78部,236医师、护士分别参与随行、医疗保障和接收任务,还出动担架员300人、引导员290人、调度员102人,确保162名伤员安然无恙地转抵厦门市6家三级综合性医院,其中厦门市第一医院收治伤员35名,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伤员36名,解放军第174医院收治伤员30名,厦门市第三医院、厦门市第二医院和厦门市中医院分别收治伤员23、22和16名。伤员中,14岁以下14人,60岁以上33人,其中年龄最小2岁,年龄最大84岁。灾区伤员伤情以四肢为主的多发性骨折居多(占90%以上),多数伤员还伴有软组织挫伤,部分重伤员伴有颅脑、脊柱外伤、感染以及较重的基础性疾病。

伤员入住的当晚,各收治医院即调集最好的医护人员,使用最好的设备设施,采取最好的服务保障措施,在第一时间组织诊查,完成常规检查、伤员细菌培养、伤情确认以及院内专家的会诊,进一步诊断和明确治疗方案。各医院都选择条件较好的病房,单独开设“爱心病区(房)”,建立独立的护理单元,布置营造温馨的就医环境,提供规范的管理和医疗服务。各医院都成立专门的医疗救治专家组,选派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技术骨干力量参加灾区伤员的医疗救治工作,并适时安排心理医生进行访视,对伤员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尽最大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确保转送伤员得到安全、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厦门市还精心安排好随行陪护人员食宿,按每人每月1000元标准发给生活补助。

市中山医院收治的重伤员何仁琼入院时颅脑、四肢等全身多发伤,双侧胸腔积液还伴有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中度贫血等基础性疾病。患者入院后,医院迅速组建专门的救治小组对其进行系统治疗,邀请国内专家会诊4次,远程会诊1次,制定了详细谨慎的医疗方案,在专家小组指导下有步骤地对其行胸腔穿刺引流术、脑室腹腔引流术,经控制感染、调整血糖、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等一系列治疗后,患者颅内、胸腔感染得到控制,病情稳定出院返乡。

在两个多月的救治中,各收治医院共开展手术44台,组织院内会诊127人次,院际、省际和国内专家会诊34次,入院伤员在医务人员的精心诊治和护理下伤病痊愈,康复出院,162名伤员无一例死亡,无一例新发并发症及致残。据统计,162名伤员在厦共发生医疗费用208.76万元,人均医疗费用约1.29万元。

为保证结束临床治疗的伤员得到及时的康复,并妥善处理所救治的伤员及陪护人员安全有序地返乡,市卫生局联合市民政、市残联等部门共同成立“厦门市四川汶川地震伤员出院返乡和康复工作协调小组”。一方面,在厦门市第一医院杏林院区设立临时康复点(爱心康复病区),并组建“灾区伤员市级医疗康复专家小组”,对结束临床治疗但仍需一段时间进行肌体康复锻炼的伤员实施康复计划。另一方面,配合民政部门对伤愈出院返乡伤员的伤情进行准确评估,共同制定出院返乡转送事宜,为返川的伤病员及家属购买硬卧火车票,并为治愈出院的伤病员配备后续使用药品。自6月18日起分7批顺利地将伤员转送回家乡。(市卫生局)

灾后重建

【灾后房屋应急评估】 5月15日,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令,迅速组成房屋应急评估专家队飞赴灾区参与房屋评估工作。由16名从事岩土和结构的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家队出色地完成了灾区493栋各类震害房屋的应急评估,提出系统全面的震后房屋加固处理建议,受到当地政府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一致好评。

(市建设与管理局)

【建设过渡安置房组织协调】 5月20日,厦门市接到建设部和福建省下达的17070套过渡性安置房的生产建设任务,占全省过渡性安置房建设任务的46.8%。面对此艰巨任务,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过渡安置房建设工作,快速调集力量,组织企业进行生产,并派遣前方人员与成都方面沟通,做好选址工作。为了完成好安置房建设任务,厦门市成立“援建灾区过渡安置房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过渡安置房及其配套建设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的采购组织,以及建设经费落实、建设总体安排、结构设计、生产和安装计划制定、组织建设和质量监督验收工作。由于一些生产活动房的厂家均为产能低下的手工作坊式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承担大规模生产任务,厦门市立即协调厦工、新长诚、华胤、闽船钢结构厂4家大型企业转产,迅速调整生产线,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承担过渡安置房生产的企业在设计中注重人性化细节,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灾区群众的需求,特别是隔离布帘、电源插口的设计,使群众居住更加方便。在建设过程中,市领导多次深入有关生产企业协调指导过渡安置房的方案设计、材料供应、生产组织等工作。

为保障安置房建设进度,厦门市对安置房建设采取日报告制度,随时跟踪安置房的生产、运输和安装的序时进度。由于全国短时间集中建设过渡安置房,致使出现全国性生产原材料紧缺局面,厦门市为此成立由市经发局牵头、财政局、监察局、建设局和厦门路桥物资公司组成的援川过渡安置房生产材料采购工作组,于5月28~31日赴上海、江苏、天津、河北、漳州等地厂家,对带钢、彩钢板两大主要原材料进行现场谈判采购。在运输环节,采用铁路专列运输,并商请驻厦某集团军和厦门警备区出动兵力协助进行运输装车。在6月中下旬,几乎每天或隔天向四川彭州发出一列专列。同时在彭州组建短途汽车运输队伍,迅速将活动板房半成品运往安置点。在安装环节,实行昼夜全天候安装。由于厦门市在派遣前方施工队、材料采购、资金筹措、材料运输等方面行动迅速、措施得力、工作紧凑,受到福建省建设厅高度评价。5月23日下午,温家宝总理现场视察了厦门市援建地点,对项目选址和厦门市的工作进度给予充分肯定。5月27日,首期600套过渡安置房运往灾区,6月16日,首个过渡安置小区彭州市通济镇思文小区建成投入使用。至7月17日,厦门市承担的过渡安置房生产和安装任务全部完成,比省建设厅要求的时间提前了7天。

在建设过渡安置房的同时,厦门市还同步为受灾群众配齐相应的生活必需品,切实把安置工作办实、办好。如:厦门市承建的活动安置房均安装屋顶1.2米挑高的防雨水檐,房中配置隔帘布、三角梅和装饰画,厨房设计也充分体现人性化,活动安置房建设的整体工程质量受到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的表彰,并得到灾区领导和受灾群众的一致好评。(市援建办)

【过渡安置房施工建设】 5月21日下午,由设计、施工、财政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厦门建设组飞抵成都,成为全国第一支到成都市建委报到的安置房援建队伍。5月29日晚,装载首批600套过渡安置房材料的专列抵达四川彭州车站。5月31日,厦门援建者组建成第一套样板房。6月16日,彭州地震灾区震后建成的第一个过渡安置房小区“鹭龙苑”正式建成交付使用。该小区位于通济镇的思文社区,用地面积19505.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739.19平方米,建设住宅272套,安置当地居民近1000人,由厦门市和成都市龙泉驿区共同援建。7月21日,由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援建的四川彭州市金鹭新村过渡安置房全面交房,至此,厦门市援建四川的17070套过渡安置房已全部完成生产和安装任务并移交给当地政府,由当地政府安排受灾群众陆续入住。这17070套过渡安置房分布在35个点,最大的小区有2735套,最小的只有8套。

在17070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中,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前、后方工作组,日夜奋战,快速进行规划选址设计、场地平整作业、材料运输协调、基础安装施工等一系列工作。施工单位克服余震、雨季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积极采取措施,快速地、保质保量地推动过渡安置房建设,在用工的最高峰,工地上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达到3000多人。整个过渡安置房的运输组织工作,历时45天,运送安置房16320(套),发出列车车皮1024节,完成铁路运输总费用1714万元,动用运输人员3000余人次(其中部队1500余人次,铁路公安220余人次),动用军车100余台次。

(市建设与管理局)

【支援彭州四镇灾后重建】 6月11日,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对口支援方案,厦门市负责对口支援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白鹿、天彭、致和四个镇。为做好援建工作,厦门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在援川赈灾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成立对口支援彭州市四镇灾后恢复重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和福建省对口支援彭州市灾后恢复重建前方指挥部厦门市分指挥部,抽调7名得力干部前往前方分指挥部工作。

6月27~29日,市领导何立峰、刘赐贵、陈修茂、丁国炎、徐模和潘世建等带领厦门市相关部门人员深入彭州市实地考察灾情,调研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经与彭州市有关方面沟通,确定援建重点将优先建设受灾群众的永久性安置房和学校、医院等,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开工建设这些援建项目。为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潘世建副市长又先后两次赴彭州督促落实援建工作,进一步与彭州市商定援建项目。7月12日,厦门市第一个援建项目——天彭镇清平小学教学楼正式开工建设。当月,彭州市决定龙门山镇和白鹿镇在原址就地重建,应彭州市要求,7月21日,厦门市派出援建测绘队伍奔赴彭州,帮助开展地质勘察和土地测绘工作,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也积极协助对方制定两个场镇的总体规划方案。(市援建办)

【危房鉴定援助】 6月13日,应成都市房产管理局的要求,市国土房产局派出7名房屋安全鉴定专家,组成房屋安全鉴定小分队前往四川都江堰市、彭州市参加抗震救灾房屋安全鉴定工作。6月15日晚,小分队一行抵达四川成都都江堰后,立即开展工作。在这次地震中都江堰市受损房屋有7600多幢,虽然经过全国500多名专家两次的应急排查,但由于受损房屋数量多,分布面广,情况复杂,加之地震初期许多灾民外出避险,有些房屋无法进入室内查勘,只能在外围观察,因此难免存在一些受损房屋排查结论不准确、重复评估及排查情况与实际房屋门牌不符等情况。市国土房产局危房鉴定小分队主要联合其他省市专家对灾民提出的有异议的1800多幢原评估为“严重损坏”的房屋进行再次排查后出具报告,作为政府安置灾民的重要依据。小分队在21天的工作中,面对断壁残垣和满目疮痍,冒着不断的余震和房屋可能随时塌落的危险,认真地完成受灾群众提请复查的房屋安全鉴定任务。在都江堰市,完成房屋安全鉴定225幢,建筑面积46.27万平方米,出具鉴定报告225份;此外还对彭州市人民医院大楼和彭州市致和中学、太清中学教学楼实施紧急鉴定。(市国土房产局)

【测绘援建】 7月20日,市国土资源与房产管理局接到市援建办公室通知,彭州安置点龙门山镇、白鹿镇约5平方公里重建规划区急需1∶1000地形图,需立即组织队伍对援建规划区进行测绘。接到任务后,市测绘与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迅速反应,抽调20多名骨干力量组成彭州测绘援建队,由中心主任任队长,次日即派出先遣工作组奔赴彭州,为后续作业先行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7月23日、24日,援建测绘人员携带一批先进的精密测绘仪器,分两批抵达龙门山镇和白鹿镇重建规划区,进行紧张的野外测绘作业。由于援测要求时间紧、任务重,队员们每天清晨5点半起床,吃过早饭就进入测区开始工作,中午放弃休息,直到晚上9点才收工回驻地。晚上挑灯夜战,把白天采集到的数据完整准确地整理成电脑数据。夏天的彭州,天气变化无常,队员们顶风冒雨,见缝插针进行测量作业,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滚落的山石、倒塌的危房,队员们不顾危险,在龙门山镇、白鹿镇的高山丛林中开展艰苦的测绘作业。经过18天的努力,测绘援建队共完成市援建指挥部急需的4.1平方公里重建规划区1∶1000地形图测绘、2.5公里村镇道路规划测绘等任务,专业技术人员日均行程约30公里、日均工作在14小时以上,累计工作时间达6200余小时,测区作业面积超16平方公里。(市国土房产局)

【援建清平小学教学楼】 根据福建省指挥部与彭州市政府商定,首批援建项目中的天彭镇清平小学教学楼由厦门住宅集团负责代建。7月12日,清平小学教学楼(白鹭楼)开工建设。经过短短4个月的奋战,于11月12日正式交付使用。这也是对口援建以来,福建省首个竣工的援建项目。清平小学教学楼一共4层,设计为18个教学班、5个办公室,可初步满足全校1000多名师生的教学需求。由于该教学楼可抗八级地震,建设档次较高,设计处处体现人性化,成为彭州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此外,厦门市援建的另5个项目清平小学(二期)、清平中学、利安小学、利安中学也分别开工,西郊小学进入征地拆迁阶段。

(市建设与管理局)

【完成集中安置示范小区建设的前期准备】 7月初至9月中旬,厦门对口支援彭州市灾后恢复重建前方指挥部与省指挥部积极沟通,并投入大量精力开展灾后农村住房重建方案调研。经过多方努力,一致认为在龙门山镇国坪村和白鹿镇白鹿村建设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示范小区是可行的,随后项目的前期规划、建筑设计、地形地貌测绘、地质勘探、资金测算也逐项展开。厦门市规划设计单位、建筑设计单位提出的详细规划方案、建筑设计方案也顺利地通过了成都市、彭州市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的论证和审核。经过市前指和龙门山镇、白鹿镇的共同努力,9月中旬,这两个镇的规划编制方案全部完成,集中安置示范小区已基本具备动工条件。

(市援建办)

社会赈灾

【迅速组织采购运送灾区急需物资】 “5·12”汶川地震灾情发生后,厦门市急灾区之所急,想灾区之所想,千方百计,争分夺秒地采购、募捐、运送地震灾区急需的帐篷、棉被、食品、药品、生活必需品、医疗救助器材、网络通讯设备等物资,把灾区最急需的物资设备迅速发往灾区。在获悉灾区有钱也难于买到一些奇缺药品时,厦门市立即主动对接,紧急采购发送一批灾区急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在接到福建省政府紧急通知,要求3天内筹集2万套衣服、2万条被子发往陕西灾区,厦门市连夜紧急行动,仅用8个小时就将物资发运出去。为确保救灾物资快速送达,厦门市开辟救灾物资“绿色通道”。厦门3家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申请捐赠5万多件救灾物资,由于捐赠的物资使用了海关监管的保税料件,为缩短救灾物资出运时间,海关派员主动到工厂现场验放,一天内连续验放5批灾区急需救灾物资,包括2批用于灾区的进口燃油切割机和水质分析仪。同时,为保证发送物资的质量,厦门每一批采购的物资均由纪检监察部门全程跟踪,对社会捐赠的物资都由质量监督所进行检验。

为尽快解除受灾群众的痛苦,在市委、市政府号召下,在厦企业顾全大局,争相生产并捐赠救灾急需物资,赶制了一批毛毯、棉被、帐篷、雨伞以及过渡安置房。为了迅速将救灾人员和物资运送到灾区,厦门航空公司不计成本、不惜代价、不讲条件地保障航空运输任务,抗震救灾期间累计执行抗震救灾航班共105班,其中包机飞行9架次,救灾调机飞行5架次,运送救灾物资、人员航班91架次,累计飞行237.55小时,运送救灾人员2535人,运输救灾物资214吨。 (市援建办)

【组织抢运救灾物资】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厦门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支前办公室及时组织野外帐篷、睡袋、手提电脑、手机充电器、救援队保障食品等应急物资约3吨88件(箱)急运成都,以“后援”方式支援前期到达抗震一线的12支救援队伍。市双拥办组织驻厦部队先后出动8000多名官兵、600多台次车辆,参与市援川抗震救灾物资和安置房器材的抢运工作,共抢运救灾物资23.9万件、26个车皮,抢运活动板房材料1.6万套、1024个车皮。(洪锦丹余翊文陈高峰)

【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衣被】 市民政局于10月17~30日在全市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向汶川地震灾区捐赠衣被活动。至30日,市、区民政局收到冬衣18509件、被毯13223床。截至11月7日收到捐款203.273万元,市民政局用这笔捐款采购冬衣1万件,棉被7500床,价值132.35万元,连同接收的全新衣被,于10月底通过铁路发送到四川省彭州市民政局,定向捐赠给龙门山镇、白鹿镇、天彭镇、致和镇灾区。(查忠明)

【组织赈灾募捐】 5月13日,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迅速通过媒体和网站向社会公布捐款账号和捐赠咨询电话,开通24小时救灾专线,开辟款物接收站(点),开始接收社会各界捐赠的款物。当天,中共厦门市委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一结束,全体市委委员和候补委员就一起通过市红十字会向灾区捐款,为全市作出表率。市民政局、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等机构和组织以及厦门日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也迅速开展爱心救助特别行动,在全市营造赈灾捐助的良好氛围。捐赠高峰期,每天到红十字会捐款的爱心人士最多达300多人。5月17日晚,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文化局、市民政局和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市广电集团共同举办厦门市各界“心系灾区、共渡难关”赈灾专场晚会,当晚有38个单位举牌认捐,现场募集捐款4914万元。(综合来稿)

【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 汶川地震灾情发生后,厦门市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所捐赠的救灾款物由市民政局、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统一接收,并组织发往灾区。截至12月30日,全市累计接收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捐款28464.16万元,捐赠物资折款2741.58万元。其中,市、区红十字会接收捐款23910.61万元,接收物资折款2188.48万元;市、区慈善总会接收捐款4486.85万元,思明、湖里区慈善会接收物资折款106.74万元;市民政局接收捐款66.7万元,接收物资折款446.35万元。根据灾区的需求和上级指示,截至年末,厦门市向地震灾区发送的救灾款物有:拨付救灾款3507.38万元;支付购置救灾物资款1569.39万元;向四川灾区运送救灾捐赠物资13批,折款2664.32万元;筹集衣服、被子各2万套发往陕西省宝鸡市灾区。

(查忠明)

【踊跃交纳“特殊党费”】 5月18日,根据中组部关于做好部分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用于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精神,厦门市委组织部发出《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中开展“情系灾区党员献爱心”活动的通知》,得到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热烈响应。市领导何立峰、刘赐贵、陈修茂等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带头交纳了“特殊党费”。5月23日,市四套班子再次发动全体党员向灾区献爱心,再次为灾区捐款。其中,市委办公厅机关党委交纳“特殊党费”13.47万元、爱心捐款2.93万元,人均交纳近千元,其中,交纳“特殊党费”1000元以上的有100人。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交纳“特殊党费”5.58万元、爱心捐款3万多元。市政府办公厅7个党支部共交纳“特殊党费”14.45万元,爱心捐款4.52万元。市政协机关党员也纷纷向四川灾区交纳“特殊党费”,市政协机关和市政协委员累计为灾区捐款超过12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累计收到“特殊党费”和“党员爱心捐款”3169万元。

(厦门网)

【加强赈灾款物管理】 根据中纪委《关于严肃纪律保证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的通知》和中纪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关于加强对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管的通知》精神,厦门市下发《关于支援四川地震赈灾救助工作的意见》,并明确全市社会捐助款物统一由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负责接收,对每笔赈灾款物接收,做到手续完备、凭证齐全、专账管理、专人负责、专户存储、账目清楚。为精打细算用好每一分赈灾款,厦门市成立专门采购小组,通过调查摸底、询价评估、择优选购的原则,确定采购物品,由市民政局统一组织发运灾区。对捐赠款物的支出,严格审批权限,严格遵照捐赠者的意愿,严格使用方向。接收单位加强信息公开,做到“一天一统计、一天一公布”,通过媒体滚动发布捐赠款物收支情况,并召开新闻发布会,接受群众监督。市纪检监察人员全程监督检查,市审计部门对社会各界捐赠款物进行专项审计。(市援建办)

【全力以赴做好募捐救助工作】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灾害,厦门市红十字会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抓好救灾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立即启动突发灾害应急预案。实行领导、工作人员值班责任制,保持救灾专线24小时畅通,所有工作人员按照工作需要,各司其职地展开工作。二是开辟款物接收站(点)。从5月14日起,将80多平方米的会议室临时设为灾款接收的主场所,将过道、走廊设为候捐点,增设5个收款点,并在厦门日报社、厦门广电中心设立固定募捐点;与此同时,在中铁快运租用近1000余平方米的仓库作为赈灾物资接收、临时储备和包装卸运的场所,保证救灾物资顺畅运转。三是健全救灾管控机制。坚持信息公开制度,对救灾款物的募集、管理、救助情况做到每日两报和交班制度。

救灾前期,来市红十字会捐款的人员络绎不绝,每日收到的捐款都在1000多笔以上。同时,市红十字会还应邀参加53场不同形式的献爱心活动,募集善款近3000万元。在赈灾中,向市红十字会捐款超过100万元的企业有40家,还有132家企业、91位爱心人士捐献的药品器材、衣被、帐篷和食品等抗震救灾物资,其中21家企业和个人捐献物资价值达到20万元以上。市台商协会年初曾发动在厦台资企业为冰雪灾区捐赠善款570万元,此次又发动在厦台资企业为四川地震灾区捐赠,短时间内汇集2246.5万的款物(现金2047.2万元、物资199.2万元)捐献灾区。

市红十字会在款物接收、管理、支出过程中,全程接受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在捐赠款物的接收上,实行专账专号,每笔开具捐赠专项收款收据,做到手续完备,凭证齐全,专账管理。在捐赠款物的支出上,严格使用去向,严格审批权限(由市援川赈灾领导小组审批),严格遵照捐赠者的意愿,对于捐赠物资均做到先验收,后入库,实行分类、分位堆放,凡向灾区调拨物资,均要求灾区接收方及时开具收据。在募捐箱的设置管理上,实施严格管控,款项统一由市红十字派专人接收,捐款收取后向募捐箱管理方开具票据。在赈灾过程中,市红十字会还与灾区红十字会保持密切联系,先后拨出救灾款物14092.72万元。其中定向汇款1166.93万元,支付购置救灾物资款1681.16万元,支付灾区学生在厦就读费用248.22万元,拨给省赈灾办救灾专款10784万元,支付来厦治疗的162位伤员的治疗费212.41万元。

在此次赈灾中,市、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全力以赴投入工作,许多人连续20多天每天工作在12小时以上,有时连吃饭、喝水都顾不上,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为缓解救灾期间工作人员人手少的矛盾,市红十字会共组织了470多人次志愿者参与各项赈灾、募款活动,服务时间累计达3500多小时。银行系统职工积极配合做好社会各界献爱心活动收款服务;厦门警备区先后4次调动车辆39台次、出动官兵165人次帮助搬运救灾物资,社会各界的支持为抗震救灾赢得了时间和效益。

(丁银水)

对口支援

【概况】 在抗震救灾工作阶段性结束后,厦门市立即转入对口支援彭州市四个镇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要求“一省帮一重灾县”、“对口支援期限3年,每年安排不低于上年地方财政收入1%”对口支援地震灾区。中央安排福建省对口支援四川彭州市,根据省里下达的援建任务,厦门市对口支援四川省彭州市龙门山、白鹿、天彭、致和四个镇。在全市援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年内已开工建设5所中小学校,其中清平小学白鹭楼已于11月11日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成为福建省第一个完工的援建项目。顺利完成267名灾区学生到厦门6所中职学校、厦门医高专和厦门技师学院就读的接收工作,选派了3名教师和11名医生赴彭州支教支医。“九八”期间,厦门市协助彭州市顺利完成“投洽会”、“旅博会”的招商引资任务。

【开展就业援助】 7月15~16日,根据福建省援建办的统一安排,厦门市组织银鹭集团、威迪亚科技有限公司、南金岸纺织有限公司、禾茂电子有限公司、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中宸建设公司、中联建设公司和九龙建设公司等8家企业到彭州开展就业援助对接会,每家企业提供的岗位工资均在1200元以上,并按照规定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为了鼓励和支援灾区劳工到厦门工作,每个企业均为被录用人员提供来厦门车船费和第一个月的生活补贴,招聘现场即签订了411份劳动就业意向书。8家厦门企业还表示,今后将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派遣培训机构和人员到彭州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并帮助推荐学员就业。

【帮助灾区招商引资】 7月12日,厦门市邀请彭州市卫生系统人员来厦参加“海峡两岸中医药合作发展研讨会”,推介彭州市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厦门市中医院还与彭州市中医院结成姊妹医院,开展对口帮扶。“九八”期间,厦门市有关单位分别协助彭州市利用“投洽会”、“旅博会”平台,完成19个项目、总投资35亿元的招商引资任务。同时,厦门市还组织一些相关企业到彭州考察,根据灾区自然地理条件,帮助彭州重点开发旅游资源和中医药资源,并准备研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厦门企业到彭州开发资源,开展经济合作,鼓励厦门旅行社组团到彭州旅游,多开发一些灾区旅游线路。

(市援建办)

【接收灾区学生来厦就读】 根据福建省统一部署,厦门市承担接收四川彭州地区180名初中毕业生到厦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任务,其中福建化工学校56名、厦门工商旅游学校50名、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44名、海沧区职业中专学校20名、集美职业技术学校8名、集美轻工业学校2名。9月8日,180名学生安全抵达厦门,开始在厦三年的学习生活。市政府拨出专款,免除灾区学生的培养费和书籍费,每月向每位学生提供500元的生活费,每年寒暑假还为学生提供返乡探亲的路费;接收学校为灾区学生提供所有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市教育局中小学保健所于12月25日免费为这批学生进行体检。

上述学校的老师们利用中秋、国庆假日,开展“厦门就是我们第二故乡”的教育,组织安排中秋博饼、游览厦门等活动。学校还指定心理老师定人定时谈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周末向灾区学生开放电脑机房,安排学生上网与家人朋友聊天谈心,渐渐使这批学生融入班级集体,喜欢并热爱在厦门的学习生活。同时,各校还对灾区学生严格要求,引导学生遵章守纪、争先创优,培养劳动意识、节俭意识、自食其力,学会感恩,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绿色环保和爱护环境的社会公益活动,以此来回报社会。

为做好彭州学生探亲工作,市教育局制定《在厦门就学的四川彭州学生寒假回乡往返方案》,并为返乡学生订购火车票,选派18名责任心强的校级领导和教师分批接送学生返乡、返校。

(市教育局)

赈灾宣传

【赶赴灾区采访】 地震发生后,厦门日报社党委快速反应,果断决策,迅速做出赶赴灾区支援抗震救灾工作的决定,在第一时间派出“新闻大篷车”赶赴灾区,成为全省最早出发前往抗震救灾最前沿的新闻媒体。厦门晚报社派出的记者,利用下午出报的有利时机,最先把灾区当天上午发生的最新讯息传递给厦门的读者;厦门商报社先后派出三批人员,组成全省最大规模的前线报道团队。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厦门日报社系统先后有20名记者及员工深入震区,他们每天在救灾第一线采访,行程数百公里,克服余震不断、道路不畅、通讯中断、传稿不便等诸多不利因素,用文字和镜头及时发回灾区最新情况以及厦门消防救援队、医疗救援队、卫生防疫队、房屋应急评估专家组以及其他单位派出的救援队、特区志愿者等在灾区实施救援的情况,以“记者亲历”、“第一现场”、“连线救援队”、“消防员日记”等形式向广大市民、读者报告来自灾区的最新讯息。

【高密度多版面报道抗震救灾消息】 抗震救灾初期,厦门日报社党委统一指挥协调,日报、晚报、商报合理安排版面,精心编辑稿件,精致设计版式。《厦门日报》在全省平面媒体中率先推出“四川汶川大地震”特别报道和“毫不松懈抓抗震救灾,坚定不移抓经济发展”系列专版,连续以平均每天8个整版的规模集中进行报道,除了报道抗震救灾最新进展外,还重点报道厦门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赈灾活动和赈灾信息。《厦门晚报》除在全市平面媒体中最早在头版头条刊发“第一时间厦门人伸出援手”,“市委市政府向地震灾区发出慰问电”,“本报与市红十字会、慈善总会发起捐款”的消息外,还宣传有关防震、抗震、救灾的科学知识;《厦门商报》前方记者组在四川建立起临时指挥部,由一位编委负责新闻策划、采写统筹,随时根据最新进展确定每天的报道重点。据统计,从5月13日至6月20日,《厦门日报》刊发对开专版165个,《厦门晚报》刊发专版177个,《厦门商报》刊发专版152个。

【开展赈灾宣传报道】 灾情发生当日,厦门日报社党委、厦门市红十字会立即作出反应,率先采取紧急救助措施,启动“厦门日报新闻大篷车红十字爱心基金”,并联合中华儿女荣誉董事会,向受灾地区紧急捐款15万元,作为第一批救灾资金,同时还联合有关部门,向全社会发出《向地震灾区人民捐款倡议书》,向广大读者公布“银行捐款”、“电话捐款”和“现场捐款”三种捐款方式,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厦门日报社还在市区主要道路设立大型户外公益赈灾广告牌——“携起手,为震区捐助祈福”,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灾区。《厦门日报》读者呼叫中心每天接到的近千个电话中,一大半全是捐款、捐物的电话,市民捐款队伍排成长龙。截至5月21日晚,市红十字爱心基金、“厦门日报新闻大篷车红十字爱心基金”(二者统一捐款账号)共收到捐款1.26亿元人民币。

【组织策划赈灾募捐活动】 5月16日、17日,厦门日报社联合厦门市多家单位,先后组织策划“小白鹭之梦——圣火畅想曲”大型赈灾活动和“我们在你身旁”厦门日报新闻大篷车红十字爱心基金汶川强震赈灾活动,通过组织现场捐赠、书画作品义卖、漆线雕义卖、报纸饮料义卖等募捐活动,筹得善款100多万元。《厦门晚报》先后6次刊发公益广告,并捐出10万元广告款;《厦门商报》先后组织策划9场大型赈灾募捐活动,创办省内媒体首个赈灾特刊。此外,厦门日报社系统还参与主办海沧青礁慈济宫“点灯祈祷”活动、“众志成城”赈灾义演音乐会等活动,也募得大笔善款及救灾物品。

【开通“关爱专线”】 从5月13日起,厦门网、《厦门日报》读者呼叫中心利用互联网、通讯平台开通“关爱专线”,24小时接听市民对地震灾区人民的关注和慰问电话,方便市民了解灾情信息、向灾区同胞留言、为灾区同胞捐款等。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关爱专线”又进一步升级为“关爱热线”,市文明办、市红十字会加盟,牵手《成都晚报》、《天府早报》、腾讯大成网等川渝各主流媒体,为在厦的四川籍同胞提供贴心的寻亲服务。四川广元的罗先生来厦工作已10年,地震后与舅舅失去联系,他通过“关爱热线”不到24小时就找到了亲人。马来西亚旅行团一行26人滞留灾区,与外界失去联系,这些团员均为60岁至90岁的老人,《厦门日报》记者除了全程追踪外,还将有关信息第一时间发布在“关爱热线”和网站上,通过传媒的力量收集被困游客的信息。经过努力,这些失去联系92个小时的游客终于被找到。

(厦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