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改革开放30年对外贸易

改革开放后,厦门外贸发展突飞猛进,1980年,厦门外贸进出口总额1.4亿美元;10年之后的199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达到11.5亿美元;又过10年,200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到100.5亿美元。到2007年,厦门外贸总量已接近400亿美元,达到397.8亿美元,是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的379倍,年均增长达到24%。目前,厦门已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航运物流中心,福建省的最大贸易口岸;外贸也成为厦门市的最大优势和最大特点。这主要得益于厦门对外贸易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

一、政策优势为对外贸易提供广阔空间。

国家优惠政策应有尽有。目前,厦门市拥有国务院批准的各类特殊区域优惠政策。包括厦门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国家计划单列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区港联动”试点,拥有火炬高新区、台商投资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监管仓库以及正在兴建的海沧保税港区等特殊经济区域。这些特殊区域所享有的各类优惠政策,为厦门市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地方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外贸,先后出台出口奖励政策、进口奖励政策、重点出口企业扶持政策、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扶持政策以及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代理、外贸研发等一系列外贸扶持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目前每年各类外贸扶持资金累计已超过1亿元,大大激发了企业扩大外贸的积极性,促进了厦门市外贸的长足发展。

二、口岸优势和产业优势为对外贸易提供坚实基础。

港口优良设施发达。厦门港是中国内地主要天然深水良港之一,是全国沿海集装箱主枢纽港、国家基本港之一。目前,厦门港全港集装箱班轮航线共169条,其中远洋干线79条、近洋航线36条、港台航线18条、内支线12条、内贸线24条;与国内外110多个港口通航。2007年货物吞吐量8117.3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62.7万标箱,位居全国港口第七位,世界第二十一位。厦门空港是中国内地第四大国际空港口岸,通航城市84个,航线167条,可直达国内大中城市、港澳地区、东南亚、日本、韩国和美国、欧洲,是华东地区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枢纽。2007年厦门空港旅客吞吐量超过868.5万人次,其中境外旅客吞吐量超过147.8万人次,已开通直达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和美国芝加哥、洛杉矶,欧洲阿姆斯特丹、卢森堡及香港的货运定期航班,全货机航班量达36班/周。

产业厚实货源充足。厦门市拥有一批骨干工业生产性企业,使厦门市的对外贸易具备较为深厚的工业产业基础。2007年厦门实现生产总值1375.3亿元,增长16.1%;完成工业总产值28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机械、电子、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共完成规模以上产值2052.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5.0%;主要工业产品中,一批名优产品产销两旺,其中,船舶、汽车、装载机、电光源(灯泡)、微型电子计算机、合成纤维、食用植物油、罐头等产品产量比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厦门是世界上最大的钨制品生产出口基地;亚太地区最大的助听器和听力设备生产基地、彩色感光胶卷和相纸生产基地;中国主要电脑出口基地和民用飞机维修基地;数字视听、电容器、IC引线框架、继电器、光电器材等产销量均居国内前列;拥有厦华、夏新、厦工、金龙、通士达、正新、银鹭、惠尔康、古龙、伟士、纽威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在工程机械、配电设备、大中型客车、钨制品加工、飞机维修等领域确立了全国同行业中的优势地位。截至2007年底,《财富》全球500强企业已有42家在厦门投资兴办企业,投资项目72个,投资总额24亿美元。此外,厦门周边地区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为厦门市出口提供了丰富的货源。

三、外贸主体和服务环境优势为对外贸易提供强力保障。

外贸企业起步早发展迅速。厦门是最早被国家赋予地方审批进出口经营权的城市,在全国率先放开外贸经营权,积极赋予民营企业经营进出口贸易,外贸发展较早较快,培植了一大批具备较强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的外贸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也培养了一批善经营、懂国际市场的外贸经营人才。截止到目前,厦门市外贸经营企业超过6800家,其中民营企业占82%。2007年,厦门市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363家,进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146家。目前,厦门拥有16个“中国驰名商标”、19个“中国名牌产品”和7个“中国出口名牌”。厦门口岸有国际货代企业800余家,国际船舶代理企业45家,报关行150多家。

外贸环境好服务高效。厦门拥有良好的外贸发展的软环境,贸发局、海关、检验检疫、国税、外管等外贸相关部门服务意识强,服务效率高,通力合作推动改善口岸通关基础条件,进一步降低口岸物流成本和经营成本。如近年来口岸部门实行口岸通关“5+2”工作制,“审价绿色通道”等优化通关环境的一系列举措;贸发局以厦门经贸信息网为阵地,完善经贸信息网网上审批、申报、投诉、咨询功能,并与检验检疫局共同建立SPS/TBT厦门咨询工作站,进一步强化公共信息服务;国税部门和外管部门简化环节,及时便捷地办理出口退税和外汇核销手续。同时,厦门市还拥有一批银行、出口信用保险、船代、货代、运输、经贸信息等健全的外贸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市场竞争意识强,服务效率高,为外贸企业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目前,厦门市已建成的口岸物流平台全部实现海关、国检、码头、堆场、船代、货代、空运货站、报关行、企业的联网作业,大大提高了通关效能,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外贸促进措施行之有效。一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全市外经贸领域建立了由官方、半官方、行业协会中介组织、贸易服务机构等为主体的多层次开拓国际市场服务体系,促进厦门市开拓国际市场工作的深入开展,厦门市企业每年参加境外展览展位数超过1500个,商务出国(境)人数超过5000人次;同时,根据厦门市出口商品的优势和特点,创办了“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厦门礼品展”、“中国(厦门)食品交易博览会”和“中国(厦门)体育休闲用品博览会”等具有地方特色国际性专业展览会,在家门口为企业搭建开拓国际市场平台;此外还通过组织出国(境)专项推销与市场考察活动,设立海外贸易中心、鼓励企业到海外设立贸易网点、扶持境外加工贸易、鼓励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等多方位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企业品牌的意识;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辅导,帮助企业针对自身实际制定创建出口品牌规划并组织实施;出台和落实扶持企业创建出口品牌的政策,在商标注册、广交会展位分配、法律保障、品牌奖励、宣传培训等方面加以扶持;建立创建出口品牌的骨干队伍,评选“厦门出口名牌”。目前,厦门市本土企业自主品牌出口已超过出口总额的20%。三是优化商品结构,保持传统商品的竞争优势,引导企业加大研发设计投入,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减少贸易摩擦带来的风险;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促进技术贸易,鼓励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推广国际认证,推动厦门市产业升级;重点推动计算机、光电产品、高端彩电、船舶、汽车、工程机械、飞机零部件、钨制品、生物医药和软件等产品出口,促进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较快增长。目前,厦门市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已超过5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超过20%。四是促进对台经贸,创办作为祖国大陆赠送台湾同胞15项大礼之一的“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台湾水果进口量居祖国大陆首位;设立祖国大陆唯一一个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为祖国大陆广大游客免税提供台湾特色商品;全力打造“台交会”、“食博会”、“礼品展”、“体博会”等“海峡牌”展会,做好对台文章,扩大对台交往;首开祖国大陆单独赴台办展之先河,自2006年起每年在台北举办“两岸建筑建材暨产品展”,这是祖国大陆在台湾本岛举办展位规模最大的货物贸易展,也将作为厦门市在台的一个长期经贸活动平台。目前,台湾已成为厦门市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市场,第八大出口市场。五是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做大做强,通过境外企业巩固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寻求发展机会;出台并落实扶持本土中小型跨国公司发展的鼓励政策;进一步推动境外投资便利化;鼓励企业利用合适的海外中国商品中心作为商贸平台,开拓和巩固市场。截止到目前,厦门市累计对外投资项目205个,投资额32368.8万美元,遍及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贸易网点超过80%。

(节选自厦门市贸易发展局《改革开放30年之:对外贸易》,原载2008年11月13日厦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