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福建地方病有甲状腺肿、氟中毒等,医药部门把地方性寄生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等也列入地方病专项供应中。

疟疾 旧称“瘴疠”,唐代已有记载,在本省流行了1000余年。1953年起,福建各地医药部门配合卫生部门采用流行季节服预防药的方法,降低疟疾的发病率。50年代,省医药公司购进的抗疟药有奎宁、百乐君、环氯胍等。60年代,购进的抗疟药有氯化喹啉、伯氨喹啉、乙胺嘧啶、环氯胍等。这些抗疟药由省医药公司报专项计划,多由上海调入。1962年调入氯化喹啉30万片,伯氨喹啉320万片。1963年,龙岩、南平等林区疟疾流行,省医药公司调入氯化喹啉26.5万片,伯氨喹啉340万片,乙胺嘧啶60万片,环氯胍片1500万片,仍不够用,又向中国医药公司要求增补抗疟药,又调入氯化喹啉35万片,伯氨喹啉310万片,乙胺嘧啶100万片。1964~1965年,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在宁化县经过试验,总结出用氯化喹啉1.5克和伯氨喹啉120毫克4日治疗方案,及用乙胺嘧啶50毫克和伯氨喹啉30毫克每隔10~15日服用一次的预防方案,在全省推广。1972年,闽西北32个县疟疾大流行,发病率为238.3人/万。1973~1985年,全省治疗疟疾病人392万人次,服预防药1034万人次。省医药公司调入氯化喹啉2500万片,伯氨喹啉9500万片,乙胺嘧啶7000万片,满足卫生部门防疟、治疟的需要。各地医药部门积极配合卫生医疗单位做好预防工作,采用药物灭蚊和清理蚊虫孳生地等方法,使疟疾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5年后,疟疾发病率降到万分之一以下。

丝虫病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福建首次发现此病。1958年上半年,木省查出丝虫病患者94万人。省防疫站在闽清县试用大剂量海群生短程疗法,治疗丝虫病。闽西北山区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采用海群生1克睡前顿服疗法;沿海一带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采用海群生1克连服3次的疗法。省医药公司购进海群生9000万片,用于防治丝虫病。1962年,采用海群生小剂量递增长疗程方法,防治丝虫病。即每日服药一次,马来丝虫病患者10日服足2.5克;班氏丝虫病患者12日服足4克海群生。该方法减轻了药物反应,迅速在全省推广。1978年,采用海群生药化食盐、虾油、酱油等盐制品防治班氏丝虫病。1979年,省医药公司购进海群生粉6吨,用于加工药盐。1980年,开始控制盐源和盐制品的产销单位,在20个县、市使用海群生药化盐制品防治班氏丝虫病,并用滴滴涕乳剂滞留喷洒灭蚊,截断感染途径,提高防治效果。1987年12月,全省基本消灭了丝虫病。

血吸虫病 福建首例血吸虫病患者,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被发现。1957年,在福清、闽侯、平潭、长乐、龙海、漳浦、南安、同安、仙游、云霄、华安、霞浦等12个县发现血吸虫病患者23949人。省医药公司购进酒石酸锑钾注射液30余万支,供应血吸虫病区,治愈15121人。1958年,中共福建省委成立以省委书记魏金水为首的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拨出大量药品和器械开展防治工作。医药部门供应灭螺药物——五氯酚钠200多吨,酒石酸锑钾注射液50余万支及呋喃丙胺、敌百虫等抗血吸虫药。1972年,省医药公司调入锑——273中速片30万片,血防846滴丸500万粒,防治血吸虫病。全省采用锑——273中速片和血防846滴丸10天联合治疗方法,减轻了药物反应,治愈大多数病人。1979年,省医药公司调入五氯酚钠50吨,呋喃丙胺80万片,敌百虫栓10万个,用于防治血吸虫病。1980年,省医药公司调入吡喹酮50万片,供应霞浦、福清等县,卫生医疗部门使用吡喹酮2天疗法,治愈所有的遗留的病人。1987年,全省消灭了血吸虫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 (简称地甲病)是一种地区性环境缺碘而引起的疾病。1968年10月,莆田县水产公司化工厂制出福建第一瓶精碘。1970年,惠安县涂寨化工厂、32610部队制碘厂等生产碘85公斤,翌年生产340公斤,1979年,全省碘产量为17.73吨;碘作为原料,用于制备防治地甲病等药物。经过调查,全省有48个县、市流行地甲病,患病人数84.3万人。省医药公司调入防止地甲病的药品有碘化钾、复方碘溶液、甲亢平片、甲状腺素钠片和注射液、甲碘安片等。1982年,福建开始使用1/5万浓度的碘盐(即每吨食盐加碘化钾41.3克)防治地甲病。并在厦门同安盐场开碘盐加工厂,生产1/5万浓度的碘盐。以后陆续在福州、邵武、建瓯、永安、南平、荆西(明溪)、石码(龙海)、赛岐(福安)、钟厝(惠安)、龙岩等地建立10个碘盐加工厂。医药卫生部门每年购进捵化钾约2吨,用于生产碘盐。1986年,省人民政府将碘盐浓度提高到1/4万,向缺碘的地甲病县、市供应碘盐。每年消费碘化钾约2.54吨,全省治愈近40万病人。

地方性氟中毒 (简称地氟病)是饮用含氟量过高的水而引起的。80年代,省医药卫生部门调入氟宁片、解氟灵等药品对地氣病患者进行治疗,防治结合,改善了地氟病的流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