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福建生产的包装材料有输液瓶、模制抗菌素瓶、药用圆瓶、安瓿,塑料瓶等。

输液瓶输液瓶属耐酸、耐碱、耐高温消毒的中性玻璃瓶,质量要求严格。1964年三明市玻璃厂开始生产,以500毫升为主,还有100毫升、1000毫升等多种。1965年该厂建成第一座11平方米的双池盖炉。1970年改手工挑料为供料机给料。1971年10月,改池炉燃煤系统为燃油系统。1972年引进双轮碾式混料机配料。1973年引进解放20型制瓶机。1977年实现成型工艺电子数控自动化生产,池炉人工加料改为激光控制液面自动加料。1980年采用国内较先进的行列式制瓶机。1986年将马蹄型池炉改造为全保温节能马蹄型池炉。年生产能力达7000吨,折合2100万瓶。产品除了供应福建省外,还供应海南、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1990年完成产量8875吨。

模制抗菌素瓶三明市玻璃厂于1989年建成5~7毫升抗菌素瓶生产线。主耍专用设备有双轮碾式混料机2台、池炉10平方米、21平方米各1台;网带退火炉2座;供料机3台、行列式制瓶机3台。年生产能力1亿瓶,规格为5~7毫升。1989年生产3428.9万瓶,1990年生产11320.5万瓶。

药用圆瓶厂家有惠安玻璃厂、厦门鼓浪屿玻璃厂、古田县制药厂等。惠安玻璃厂1973年开始生产药用圆瓶。早期有10个坩锅的圆炉生产,后添置15平方米和8平方米池炉各一座,及退火炉两座,自动制瓶机5台,供料机3台。主要生产黄圆瓶,年生产能力3500万瓶,也可生产无色的。规格有15克、25克、30克、35克,40克、50克、60克、80克、100克、120克等10余种。1977年产量为303万瓶,1980年产量1255万瓶,1985年产量2278万瓶,1990年产量2827万瓶。1990年该厂改进工艺,药瓶生产线的成料道用电加热代替柴油加热,减少料质污染,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减少柴油耗用,每年可节约4万元左右;更新部分模具,淘汰手工制瓶机组,提高了产品的光洁度、标准化和合格率;加料工序安装了液面激光自动控制仪,使加料系统自动化.保证玻璃熔化率和液面相对稳定;在司炉工序和热处理工序安装温度监测仪,稳定炉温,改善热处理效应,产品合格率达到90%左右。古田制药厂于1972年3月开始生产药用玻璃瓶,规格有70克、90克大口圆瓶和100毫升小口瓶。1973年1月,因缺乏烟煤燃料,且瓶子质量不好而停产。

药用安瓿至1990年,福建省没有生产药用安瓿用的玻璃管料,只有购进玻璃管料加工成安瓿。福建省生产安瓿的厂家有惠安玻璃厂、福州鼓楼安瓿厂、福州西湖安瓿厂、福州仓山玻璃制品厂等。1990年,惠安玻璃厂投资45万元,筹建曲颈易折(点折)安瓿生产线,年生产能力9000万支,这是福建省第一家生产曲颈易折安瓿的厂。

塑料瓶1990年4月,闽清制药厂因塑料瓶供应不正常,投资约10万元组建第四车间即塑料瓶车间,主要设备有注塑机3台,塑料挤出机组1套(挤出机1台,副机3台,空压机1台)。1990年8个月中,共生产塑料瓶136.5万个。主料耗由196降到0.3~0.5%左右,降低了成本。当年上缴利润3万元,税金1万余元,并添置挤出机一组(值2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