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福建省生产的药用辅料甚少,故将一些原料的小品种合并于此。

药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片剂新型辅料。1980年2月,福州第二化工厂为制备聚氯乙烯树脂生产必需的分散剂,而试生产甲基纤维素。8月,根据化工部要求改试产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以代替进口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试产品粘度不稳定,且呈絮状,使用效果不佳。1983年9月,该厂与上海天原化工厂、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合作研制,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负责样品的分析、鉴定,质量仍不符合要求。1984年,该厂组织本厂科研所与车间技术人员组成敦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攻关小组,经多次试验,主攻质量关,摸索出较理想的工艺控制条件,并进行批量生产。1984年5月,经省药检所检验,该厂生产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各项质量指标符合美国药典19版标准。同年11月,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向全国制药行业介绍福州二化厂生产的药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建议作为片剂的新型辅料。到1989年,福州二化厂生产的药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质量还不够稳定,产量也少,不能满足各药厂的需要。1989年,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生产实行承包,质量较稳定。该厂生产的羟丙基甲基纤维素是白色纤维状,比粉末状的进口品使用上更为方便。年产量在15吨左右,基本上满足了国内各药厂的需要,年产值80余万元。.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主要用作片剂的粘合剂,同时也有促进崩解作用;又可作为胃溶薄膜衣材料、乳剂的稳定剂、悬浮剂或增粘剂,也用作食品添加剂。但因价格较高,每吨万元左右,故难以推广使用。

琼脂亦称琼胶,是从海产红藻类植物如石花菜、江篱、紫菜、麒麟菜等提取的,以石花菜为原料制取的琼脂质量最好,得率最高。琼脂主要用于医药、生化方面作为微生物培养基。在医药方面还可以作血液抗凝剂的辅料,以及粘结剂等,在食品方面作为增稠、凝冻的添加剂而用于软糖、冰琪淋、果冻、果酱、巧克力糖等。1961年,福建省惠安化工厂开始以石花菜生产琼脂。60年代年产2~5吨,最高达到7吨。70年代,该厂生产药用琼脂,年产10吨左右,最高达13吨,是国内最大的厂家。每吨琼脂耗石花菜2~14吨,碱3~14吨,煤25~35吨,电1.5~2万千瓦时。1980年,由于石花菜来源减少,惠安化工厂潘锦文首创用紫菜提取。紫菜大量人工养殖,年产达万余担。用紫菜提取琼脂,得率在10%左右,而用石花菜得率在15~20%间。用麒麟菜提取的琼脂质量较差,只能达到食用规格。1984年,惠安化工厂扩大了琼脂生产线。1985年产量达72.5吨,1987年达91.13吨,并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90年,年生产能力100吨(包括多种规格)。80年代末,琼脂成本每吨约7万余元,食用琼脂出厂价约8.6万元,药用规格约9万元。1985年,惠安制碘厂琼脂车间投产,年生产能力30吨。1987~1988年亏损,1989年提高收提率,并改用价格较低的原料,如江篱(主要来自海南岛)等,扭亏为盈。

甘露醇是一种脱水药,也有利尿作用。甘露醇可从海带中提取,而福建产的海带含甘露醇较少,生产须耗大量燃料用于浓缩。1970~1973年,惠安县涂寨化工厂4年间共生产甘露醇3.43吨。70年代,省军区制碘厂、厦门冷冻厂曾生产甘露醇,由于从海带中提取甘露醇能耗大,成本高,而先后停产。

溴素惠安化工厂设有溴素车间,年生产能力50吨。1962~1975年生产溴素,因煤耗太大,而且对设备腐蚀严重而停产。该厂生产的溴素是从制盐副产品苦卤中提取。苦卤含溴1.5%,制取溴素,同时可以提取芒硝(硫酸钠)、氯化钾、氯化镁等。

药用重质碳酸镁惠安化工厂于1972年起生产,含氧化钙量均超过40%。70年代,年产20~45吨。1984年产量最高,达100吨;70~80年代,曾因滞销而数度中止生产。每吨重质磷酸镁耗纯碱1.5~2吨,煤8~13吨,电250千瓦时。

药用氯化钾、氯化钠惠安县涂寨化工厂于1973年开始生产,由于成本较高,药用规格售价低,只有化学纯规格售价的一半,故厂家不愿意生产药用氯化钾、氯化钠,以后因销售困难而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