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同治七年(1868年)

是年闽海关设立海务部,由巡工司领导,负责管理船舶出港及港内灯塔、浮筒等助航设备,兼管气象测录。

光绪五年至八年(1879—1882年)

是年上海海关先后在福建省沿海口岸、岛屿的海关所属机构建立6个气象测候点,由英国人和法国人管理并供应仪器,开始用仪器观测气温、雨量、风向、风速等。6个测点为:牛山岛(25°25'56〃N、119°56'25"E,1879年8月至1941年11月,60年完整记录),东碇岛(24°9'49"N、118°7'26"E,1880年1月至1943年7月,59年完整记录),青屿岛(24°21'58"N、118°7'26"E,1880年1月至1922年12月,41年完整记录),乌邱屿(24°59'26"N、119°27'10"E,1880年1月至1943年5月,63年完整记录),东犬岛(25°57'20"N、119°58'43"E,1880年1月至1943年6月,63年完整记录),北碇(24°25'43"N、118°30'11"E,1882年1月至1943年7月,61年完整记录)。海关气象测候点所观测的气象资料,主要供海关内部海上救护、保障船只航行安全之用,没有对外服务,也未开展天气预报业务。

光绪六年(1880年)

一月闽海关设立福州海关测候所,所址设在福州仓前山泛船浦。

是年闽海关设立厦门海关测候所,所址设在市区偏西方海后滩“厦门新关”内(24°26'N、118°04'E,海拔高度4.9米),由理船厅(1927年改称港务课)海务处灯塔司的外勤人员兼职气象测候工作。气象仪器安装在海关旧院仓库的空地上。该所在白鹿洞设有升旗台,遇有台风天气时升旗示警。

光绪十三年(1887年)

是年厦门海关测候所升旗台迁址鼓浪屿弥勒山(后改称升旗山)。光绪三十年(1904年)

是年厦门海关测候所增加云量、云状、能见度、天气现象、风向、风力、雨量、气温、气压、水位、海浪等较系统的观测项目。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是年海关总署颁发《气象工作须知》,福建地区海关测候所开始执行统一的观测制度。

是年闽海关另在福州南台岛建有测候所,只有气温记录。

宣统元年(1909年)

是年厦门海关大楼建成后,百叶箱放在大楼底的走廊,雨量筒放在楼顶平台上,风标挂在旗杆上。每天6—18时,每3小时观测一次,有时增加21时、24时、凌晨3时三个时次观测,每月的观测簿和月报表送一份给上海海关总署。

中华民国

民国14年(1925年)

10月由天文学家余青松博士策划,在厦门大学开设气象课程,并设立气象台,每天定时进行气象观测。由杨昌业授课并主其事,是福建省自办的最早的气象机构。从建立起,每月出版《厦门气象》一卷,刊登常规气象资料。

民国22年(1933年)

10月中国航空公司开辟上海一广东航线,福州、厦门为航线中途站,测候工作由值班无线报务员兼任,并在厦门设立高空测风站。气象测报每小时一次,必要时改为半小时一次。从飞机起飞前两小时开始,到飞机到达目的地后停止,测报内容为云状、云量、云幕高、风向、风速、温度、露点、高度表拨正值等,编成VCD电码,通过中航自设电台传递。

民国23年(1934年)

是年福建省政府按照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的《全国气象观测实施规程》,授命省教育厅筹划建设福建省气象测候工作,并派员参加竺可桢开办的中央科学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学习。

民国24年(1935年)

7月省教育厅委派东北大学研究生林龚谋筹建福建省立科学馆测候所,地点设在解藩路(今鼓屏路省粮食厅内,26°05'N、119°18'E),其规模相当于二等测候所,每天观测8次。1939年后改为每天观测3次,是国民政府举办测候所机构之始。抗日战争期间,福州先后两次沦陷,测候所工作中断3次。

7月省教育厅设立南平测候所,所址设在梅峰园,后搬迁过两次,为二等测候所,由于迁站频繁,海拔高度变化较大,资料比较性差。11月闽海关设立三都澳海关测候所。

12月省教育厅设立浦城测候所,所址设在县城佛灯庵,为二等测候所。

省福安茶叶改良场开始茶叶气象观测。

福州南台岛海关测候所停止工作,有26年完整记录。

民国25年(1936年)

1月省教育厅设立长汀测候所,所址设在城区苍下巷,后又搬迁3次,最后迁至城区普佑宫,为二等测候所。

民国26年(1937年)

4月30日厦门大学因抗日战争爆发,内迁长汀,气象台关闭。福州、厦门航线停航,厦门机场气象测报业务停止。

4月省教育厅设立福安测候所,所址设在福安社口,后搬迁3次。

民国27年(1938年)

夏,省会由福州迁往永安,成立省会测候所,10月开始气象观测,为一等测候所,11月,省会测候所易名省测候总所,当月又更名为省气象局,内设总务、技术(后改为测政、气象)、天文、统计组。

民国28年(1939年)

1月省教育厅设立邵武测候所,所址设在协和大学东门外园艺场,后迁至县城大街,为三等测候所。

3月省教育厅设立沙县测候所,所址设在东门文昌门,后搬至西郊北路、西郊南路、李纲路、西山路等,为三等测候所。

7月省教育厅设立连城测候所,所址设在文亨思盖山,后迁至文亨沙子山、城区新连巷,为三等测候所。

10月省教育厅设立龙岩测候所,所址设在城郊小洋村,后迁至自由路(建国路)、龙岩第一中心小学,为三等测候所。

民国29年(1940年)

1月省教育厅设立闽清测候所,所址在二都台鼎,为三等测候所。

7月三都澳海关测候所停止观测,有4年完整记录。

10月省教育厅设立建阳测候所,所址设在水南苗圃,为三等测候所。

11月省教育厅设立崇安测候所,所址设在企山,为二等测候所。

民国30年(1941年)

4月省教育厅设立龙溪(今漳州)测候所,所址设在城区崇正小学,后6次搬迁,测候环境都不好,为三等测候所。

5月日军入侵,福州海关测候所停止观测,有47年完整气象观测记录。

9月省教育厅设立莆田测候所,该所初设时称莆田测候分所,后相继易名莆田测候所、莆田前沁测候所、莆田合作测候所,所址设在笏石前沁村,为三等测候所。

11月省教育厅设立东山测候所,所址设在县城,后搬至前何,为三等测候所。

12月龙岩测候所升格为二等测候所。

民国32年(1943年)

11月建阳测候所停止测报。

民国33年(1944年)

3月厦门海关测候所、省立科学馆测候所停办。厦门测候所有56年完整气象观测记录。

5月省教育厅设立惠安测候所,所址设在山腰盐场内,为三等测候所。

10月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第十测候队与省气象局联合在永安羲和山成立中国东南气象学会(MASEC),成立后即登报公开招生,经培训后分配到闽浙皖建立测候所,在闽设有东山、莆田前沁、福鼎测候所,为抗日战争中美国空军提供气象服务(抗战结束后工作停止)。

是年福安测候所停止观测。

民国34年(1945年)

3月崇安测候所从企山搬至赤石镇,改为三等测候所。

4月省教育厅设立武夷山测候所,所址设在崇安县(今武夷山市)武夷山天游宫,海拔514.6米,为二等测候所。

8月省教育厅设立福鼎测候所,所址设在桐山镇中心东边莲青路33号(张氏宗祠),为三等测候所。

是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设立厦门、建瓯一等气象站,福州、长汀二等气象站,莆田平海三等气象站,民国35年气象站改属国防部二厅管辖。民国36年6月移交民国政府中央气象局管辖。其中厦门站址设在大同路450号,建瓯站址设在东门横路,福州站址设在太平巷18号,长汀站址设在西门外大宫庙。

10月省气象局从永安迁回福州西门外祭酒岭,隶属省教育厅,机构扩大,将总务、气象、天文组改为课,统计组改为室,增设研究、会计两室,气象课下设股。次年1月,搬到乌石山王家祠。

是年永安原气象测候机构易名为永安测候所,改为二等测候所。

民国35年(1946年)

1月福安测候所迁址至后垅凤尾山恢复工作。

10月省教育厅设立厦门测候所,所址设在美头山,为三等测候所。

是年中央航空公司始辟上海至福州航线。福州义序机场、厦门高崎机场设立气象站,各配一名专职气象员,气象测报每半小时一次。民国36年(1947年)

6月国民政府中央气象局接收国防部二厅所属气象站,全国实行分区管理,闽台区辖福建、台湾两省,区台设在厦门,为乙种台,台址设在市区大同路19号,下辖福州、台北气象站,为甲等,福州站设在太平巷,长汀、建瓯、莆田平海气象站为丙等。

8月省气象局开始作天气预报,开福建省天气预报之先河。每日抄收地面报、高空点绘分析报和英文分析与警报,抄填8时、14时两次东亚地面天气图,站点极少。每天作福州市区24小时天气预报,刊登在《福建时报》上。有台风时,以书面警报方式分送有关单位,并在吉祥山瞭望台悬挂黄色警报旗。

民国37年(1948年)

3月省气象局更名为省气象所,隶属省建设厅,下设测报、预报、总务课和福州气象台,并设气象电台和仪器工厂。

4月16日福州气象台台址竣工,即日从乌石山王家祠迁入凌霄台新址观测,海拔88.86米。

民国38年(1949年)

1-5月,长汀、福安、连城、南平、永安、邵武、东山、惠安、闽清、福鼎测候所先后停止气象测报业务。

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福建省气象所。气象所隶属省人民政府实业厅,内设测候、预报、总务课和福州气象台。下辖沙县、龙溪(今漳州)、浦城、龙岩、长汀、南平、永安、闽清、建阳、福安、邵武、武夷山(高山站)、连城、崇安(今武夷山)、莆田、惠安、东山、福鼎、厦门共19个测候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10月28日厦门测候所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厦门军事管制委员会海军组接管。11月15日,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29军司令部接管。12月7日,厦门测候所由29军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空军组接管。

11月福鼎测候所由福鼎县人民政府接管并恢复工作。

12月31日崇安(今武夷山)测候所因无人继续从事观测而撤销。

1950年

1月13日省人民政府实业厅向省政府主席张鼎丞,副主席方毅、叶飞呈报省气象测候所调整方案。1月30日,省人民政府训令,决定调整后的测候所机构:一专署:浦城、邵武、武夷山测候所;二专署:南平、古田水口测候所;三专署:三都岛、寿宁测候所;四专署:马尾罗星塔、平潭岛测候所;五专署:莆田三江口、晋江、德化赤水测候所;六专署:东山、龙溪测候所;七专署:永安测候所;八专署:龙岩、长汀测候所;厦门测候所。迁移合并崇安、建阳、沙县、福安、福鼎、闽清、莆田前下盐场、惠安山腰盐场、连城测候所。由县人民政府审核,报各专署核销。

1-4月长汀、南平、连城测候所,先后恢复气象测报业务。

4月27日华东军区司令部航空处命令张元明率25人到福建,筹建福州、厦门、建瓯气象站,配合空军解放金门、台湾。

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兵团情报处气象组成立。

5月17日厦门气象区台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并与厦门测候所合并,改为华东空军厦门气象站,6—10月临时在市区白鹤路6号楼顶观测。

6月1日建瓯气象站(国民政府中央气象局管辖)恢复工作,站址小黎山。

永安测候所恢复气象测报业务。

9月21日华东军区福建航空办事处正式宣布福州气象台成立,10月,台址由太平巷迁往义序机场。

11月23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水产管理局通知,在福建省沿海建立16个暴风警报站。

1951年

9月12日经华东军区司令部气象处批准,福建军区气象台成立。

9月底福建军区司令部情报处成立气象科。

9月省气象所改归军队领导,省政府农林厅厅长石林与福建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处长章文彤分别代表省政府和福建军区,办理移接手续。接收后,省气象所按甲种台编制,内设预报、机要、观测组和抄报台。

11月福建军区司令部情报处气象科先后接收南平、沙县、浦城、永安、长汀、龙岩测候所,接收后更名为气象站。崇安测候所无人工作,只接收仪器、表簿资料。

12月福建军区司令部情报处气象科接收龙溪(今漳州)测候所,接收后更名为龙溪气象站。

1952年

1月福建军区司令部情报处气象科接收福鼎测候所。9月,接收连城、建阳测候所,接收后均更名为气象站。根据华东军区司令部气象处建站计划,设立厦门、三都澳气象站。浦城测候所由佛灯庵搬至仙楼山。

10月4日龙溪(今漳州)气象站从市区马道底(24°31'N、117°51'E,海拔10.0米)迁往打铜街(24°32'N、117°41'E,海拔12.5米)新址观测。

10月根据华东军区司令部气象处建站计划,设立平潭气象站。

1953年

7月福建军区情报处气象科召开第一次气象站长会议。10月25日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军区联合命令,除海空军及防空部队气象组织外,其余气象组织均由军事系统的建制转入政府系统的建制。

10月30日福建军区司令部情报处气象科接收武夷山测候所,更名为武夷山气象站。

12月初连城气象站的人员、仪器迁往惠安崇武,设立崇武气象站。

12月中旬沙县气象站的人员、仪器迁往东山岛,设立东山气象站。

1954年

1月1日福建军区司令部情报处气象科更名为福建省气象科,隶属省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

3月29日省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通知,各地气象台站气象业务工作、气象经费的领报由省气象科负责;政治思想工作、党团组织生活、学习和涉及气象业务、经费以外的问题,由各地财委代管。

10月13日中央气象局通知,各省气象科均改为气象局,属省政府建制。福建省气象局属三级局,内设办公室、业务一科、业务二科、供应科。

11月原福建军区气象台扩建为福州海洋气象台。

12月20日省政府指示,省气象科扩建为省气象局后,领导关系隶属省人民政府,业务关系属中央气象局,气象台站的行政业务属省气象局领导。

1955年

1月8日中央气象局同意撤回中国人民解放军水兵师气象预报室,保留建制与省气象台合并办公。

5月1日省盐务管理局所属山腰、莆田盐场气候站移交省气象局管辖。

5月20日中央气象局副局长张乃召会见省委书记叶飞,商请在闽组织气象情报网,确定增设10个观测站提供每小时航空天气报,并组织危险天气通报网。中央气象局、空军司令部联合发出《关于组织福建地区危险天气通报网的指示》。决定现有气象台站自6月15日前向福州、龙田机场发报。

5月26日国务院第七办公室、总参谋部联合发出《关于福建地区气象保证工作的指示》。要求省气象局应加强沿海地区、岛屿的天气预报,建立相应的台、站、哨,报告天气实况及危险天气。国务院、中央军委电示,因军事需要,三都澳气象站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管辖。

1956年

4月省气象局成立训练队,并对外招生培训。

6月1日福州海洋气象台首次公开定时发布各种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8月9日省气象局技术主任汪国瑷到苏联考察水文气象工作,历时三个月。

9月24日省编制委员会批准,省气象局内设办公室、天气科、台站科、计划财务科、器材科、人事科。

1957年

6月11日厦门气象台地面观测场迁至禾山区钟宅乡穆厝村,海拔高度23.4米。

11月19日省气象局上报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气象系统权力下放的初步意见”,将所属27个县气象(候)站编制全部下放给当地县人民委员会农业局主管。

11月省气象局划归省农业厅领导。

1958年

1月福州海洋气象台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布10天(旬)天气预报,同时开展月、季长期天气预报和年度天气趋势预报服务。

3月26日省农业厅气象局内设机构进行调整,办公室、人事科合并为办公室;计划财务科、器材科合并为供应科;福州气象台为省局直属单位;设厦门、南平、泉州、龙岩、福安、建阳中心气象站及福州中心农业气象站。

9月15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复,福州、厦门气象台仍属省气象局管辖,其余气象台站下放由所在地专署、县人民委员会及有关企事业单位领导。

9月18日省气象学会成立。

10月4日省农业厅气象局实行“行政与事业合一,业务管理与实际技术工作合一”的管理体制,重新调整内设机构,下设办公室、计划财务科、气象台、观象台、海洋水文气象台(在厦门)、气象科学研究所。撤销福州海洋气象台和厦门气象台。

1959年

3月1日福州气象广播专用电台开播,广播高空及地面主要天气形势、中长期天气预报及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

6月20—27日省农业厅气象局在龙溪(今漳州)召开气象工作现场会,推广龙溪地区农村气象工作经验。

8月23日3号台风在海澄县(今龙海)镇海附近登陆,极大风速达60米/秒,由于对这次台风预报不准、不及时,加之台风中心风力过大,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灾难。据统计,海上和陆地共死亡1336人,重伤715人,大小船只损失达3400余条,漂走287条,房屋倒塌5397间,破坏23106间。

8月27日省委第一书记叶飞到省气象台检查台风预报工作,查问事情经过、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召开省委常委会,专门研究使用外汇购买气象雷达事宜。

9月底福鼎台山、霞浦三沙、北磘、连江北茭、平潭东澳、莆田平海、惠安崇武、漳浦六鳌、长乐漳港(临时)、东山先后建立海洋水文气象站,并开始海洋水文气象业务。9月福州农业学校开设气象专业中专班,学制三年。

1960年

1月4日各级气象(候)台站更换名称,在“气象(候)”后一律增加“服务”两字。

6月福建省首次在龙田机场用空军米格一15飞机进行人工降雨作业。

1961年

2月5日省观象台高空组工作室发生严重火灾事故,造成贵重仪器和气象资料烧毁,经济损失达人民币1万多元。

3月21日省委决定,省农业厅气象局由农业厅管辖局改为省政府直辖局。

4月10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复,省气象局内设办公室、人事教育处、计划财务处、气象服务处、气象台(原气象台与气象科学研究所合并)、观象台、海洋水文气象台(在厦门)、农业气象研究室。

1962年

1月17日经省委农村工作部同意,恢复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2月9日龙溪(今漳州)专区林下林场气候站划归林场建制。

5月15日省农业科学院附属福州农业学校的农业气象专业撤销。

8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聘任省气象局技术主任汪国瑷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组成员。

11月29日国家气象(候)服务台站收归省气象局建制,行政生活、政治思想、地方服务工作由当地党政领导。

12月13日省气象局所属的诏安亚热带作物气象试验站迁往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漳州天宝)。

1963年

2月11日省人民委员会农林水办公室批复,同意气象(候)台站收归省气象局建制后,专区(署)中心气象站改称“福建省xx专区气象服务台”,县气象(候)服务站改称“福建省xx县气象(候)服务站”,各专业气象服务台改称“福建省xx海洋气象服务台”。

5月6日省编制委员会下发《关于省气象局机构编制的通知》,同意省局将台站管理处改为事业单位,增设气象通讯处,增加编制10人。

1964年

5月28日省编制委员会同意在省气象局设立人工控制局部天气试验站,由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领导。

9月19日省人民委员会核定省气象局内设机构为办公室、人事教育处、计划财务处,编制35人。1965年

6月17日省计划委员会同意建立建西县(今顺昌县内)后备气象台。

8月省气象局租用民航伊尔一14飞机,以连城机场为基地进行飞机人工降雨试验作业和云物理考察,历时一个月,飞行9架次。

12月6—16日气象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省委第一书记叶飞,第二书记范式人,省长魏金水,书记处书记伍洪祥、侯振亚,副省长兰荣玉、贺敏学、刘永生、许亚等党政领导接见与会代表,并合影留念。

12月7日至1966年1月5日东山、厦门、崇武、平海、平潭、台山、三沙、北孀、北茭9个海洋站(组)正式移交给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随即,省气象局海洋水文气象台(在厦门)更名为厦门市气象服务台,东山、平潭、三沙海洋水文气象台更名为东山、平潭、三沙气象服务台。

12月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对气象工作十分关心,亲临省气象台预报值班室了解天气预报工作,并仔细观看预报值班的各个环节,对当时忽视学习外国先进技术问题,告诫“要学习好外国的先进经验,不要故步自封哦!”临走时还与4位值班员一一握手。

1966年

1月10日气候服务站统一改称气象服务站。

2月28日省计划委员会、省气象局联合下达在建瓯建843雷达阵地,5月底竣工,设立“建瓯县652测雨站”。

4月30日省气象局将原内设机构合并为行政办公室、业务办公室、政治办公室,一个直属台即气象服务台,原气象科学研究所业务并入(保留气科所牌子),撤销观象台。

1967年

7月20日德化县九仙山气象站观测员赖开岩在危险天气下坚持工作被雷击而牺牲。次年7月,国务院内务部授予赖开岩“革命烈士”称号。

8月13日厦门市气象台地面观测场迁回鼓浪屿升旗山,12月1日迁至鼓浪屿英雄山。

1968年

1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军事管制委员会通知,决定派军事代表进驻福建省气象局行使职权。

1969年

5月7日第二部843气象雷达定点晋江县罗山顶,设立晋江652雷达站,即日起正式投入业务。

9月10日省气象台正式担负抄收台湾气象广播业务。1970年

3月1日气象台站隶属关系纳入各所在地(市)、县革命委员会管理。

6月25日省气象台首次接收国外气象卫星探测资料。

10月撤销省气象局,省气象台与省水文总站合并,成立福建省水文气象台。

11月撤销省水文气象台,成立省农业局气象服务站。原省气象局先后有两大批干部下放到农村。

12月1日福州军区、省革命委员会发布命令,气象部门实行各级革命委员会与省军区系统双重领导,以省军区系统为主。恢复省气象局。

1971年

5月南平专署气象台迁往建阳,更名为建阳地区气象台。

8月10日中国共产党福建省气象局临时委员会成立。

1972年

3月省政府成立人工降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飞机、土炮两个作业组,以福州机场为基地进行飞机人工降雨作业,飞行10架次,历时一个月。

6月6日省气象局恢复干部训练班。

7月各级气象服务台站更换名称,删掉“服务”两字,统一更名为“气象台、站”。

1973年

3月16日厦门气象台首次用无线电接收系统,接收第一份不用人工抄收的气象电报。

4月20日首次高炮人工降雨试验在福州乌龙江大桥进行。

10月1日省气象台通过福建前线广播电台正式开展向台湾省同胞广播台湾海峡地区天气预报。

11月省气象局改称省革命委员会气象局。

12月25日省气象台首次用114型传真机接收第一张国外播发的传真天气图。

1974年

2月8日福州军区、省委决定,组建沿海10个专业气象哨:漳浦县的六鳌、整美,龙海县的流会,晋江县的围头、祥芝,莆田县的湄洲岛、南日岛,平潭县的澳前、东庠,连江县的北茭。

1975年

11月11日省委通知,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气象局改称福建省气象局。

1976年

2月23日省气象局内设办公室、政治处、业务处、计划财务处、雷达通讯处。

1977年

8月23日省气象局在厦门集美召开第一次农村气象哨代表会议,全面总结20年来建哨经验,表彰先进,规划未来5年农村气象哨的建设。

10月18日省委决定设立中共福建省气象局党组。

1978年

3月省编制委员会批复,成立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9月5日省气象学会恢复活动,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同时,学会建立天气气候、农业气象、海洋气象学科小组和科普工作委员会。

12月14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聘任汪国瑷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气象专业组组员。

12月28日经省政府批准,在福州市洪山桥上店村建立福建气象学校。设有气象和气象通讯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3年。

1979年

1月17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成立人工降雨办公室。

4月7日恢复建阳、龙溪(今漳州)地区农业气象试验站。

12月5日厦门市气象台由鼓浪屿迁往东渡狐尾山。

1980年

3月15日厦门市气象台、福州北峰雷达站的713天气雷达正式投入业务。

9月13日省政府通知,各地、市、县气象部门改为“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981年

4月13日中央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薛伟民到闽检查工作,检查结束时,在省气象局机关和直属单位干部大会上作《认识特区特点,搞好特区气象服务》的讲话。

1982年

3月1日建阳713雷达正式投入业务。

1983年

1月省委、省政府分别任命钮叙凯为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3月24日省长胡平到德化县九仙山气象站,看望并慰问全站工作人员。

4月15日国家气象局体制改革工作组到闽办理气象部门体制交接工作。气象部门实行地方政府与国家气象局双重领导、以国家气象局为主的管理体制。国家气象局副局长章基嘉、省政府农业委员会主任温秀山分别代表国家气象局、省人民政府签署《福建省气象局体制交接纪要》。

6月6日省委第一书记项南到福州北峰气象雷达站看望工作人员。

6月28日国家气象局批复,福建省气象局机关设办公室、业务管理处、科技教育处、计划财务处、物资处、人事处和机关党委、纪律检查员。行政管理处被列为直属事业单位。10月14日国家气象局批复,福建省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设福建省气象台、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福建省气候资料室和福建气象学校。地市气象机构设福州市气象管理处,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南平、三明、龙岩地区(市)气象台,均为县处级单位。福州市气象管理处开始筹建。

1984年

1月1日一般气象站取消2时的观测,夜间不守班。

1月26日福州24小时天气预报参加中央电视台播出。

7月1日福州探空站增加每日2时和14时两次单独测风业务,同时,撤销厦门探空站2时测风业务。

7月19日省政府批复,同意专业气象服务适当收费。

11月25—30日省气象局局长钮叙凯率国家气象考察团,到香港天文台考察访问。

12月1日国家基本站、固定拍发航空危险报站开始使用PC-1500微机发报。

1985年

1月25—31日省气象局召开气象局、台长会议,宣布气象部门普遍试行台站长负责制和任期制。

3月1日龙岩、三明气象台711雷达正式投入业务。

5月22日全国政协委员林镰民教授在省政协五届三次会议期间,对省气象台发布“台湾海峡天气预报”内容简单提出建议。省长胡平批示:“台湾海峡天气预报问题,请气象局提出意见。”

10月1日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停止播送对气象站天气形势广播,每日增加3次天气趋势分析。

1986年

1月1日省内有21个国家基本站和10个24小时拍发固定航危报站正式启用“地面测报程序”。

2月27日至3月13日“福建省气象系统新技术开发应用成果展览会”在福州开幕。展出天气预报、气象雷达图像处理等新技术开发应用成果211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温秀山为展览会剪彩,副省长陈明义及省委、省政府、省顾问委员会等省领导以及党政机关、院校、部队、科研等单位共1800多人到会参观。

4月1日中共福建省气象局党组纪检组成立。

4月20日省委书记陈光毅,省委常委、秘书长张渝民,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温附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温秀山,副省长陈明义等参观福建省微电子技术推广应用成果展览会的气象馆。

7月5日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热带气旋预报设施和技术考察团一行5人抵达厦门,作历时3天的考察访问。

9月20—23日由科威特国家气象局局长、沙特阿拉伯民航气象局副局长及世界气象组织官员组成的阿拉伯国家气象考察团一行3人,到厦门、泉州参观考察。

10月13—17日世界气象组织在厦门召开“大气污染本底监测”学术讨论会。

1987年

1月21日省气象台与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正式签订《关于增加台湾海峡天气预报广播的协议》。

2月23日、3月9日省长胡平对九仙山气象站的用电问题,分别在九仙山气象站给他的信上和省气象局提出的方案上作批示。9月26日,九仙山气象站高压输电线路架毕并通电。

3月4日省气候资料室改名省气候中心。

4月9日福建省气象系统记者协会成立,会员59人。

5月4日《福建日报》头版头条,以《青春红似火》为题,长篇报道崇安县七仙山气象站年轻人把青春献给气象事业的事迹。

5月22日长乐714天气雷达站落成。

6月1-4日国家气象局主持召开的“古田人工降雨效果检验方法研究成果鉴定会”在厦门举行。鉴定会认为,该项目研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9月1-8日澳大利亚热带气旋专家G.D.格林和D.A.伍德到闽访问,考察福建热带气旋预报问题。

1988年

1月15日省气象台台长、台风专家陈瑞闪赴澳大利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

6月1日省气象记者协会主办的《气象用户之友》创刊。

9月1日中央电视台增播厦门市的天气预报。

9月25日省长王兆国到省气象台了解台风暴雨情况和未来天气趋势。

10月18—22日国家气象局副局长温克刚到闽检查工作,并宣布福建省气象局新班子成员。新班子不再成立党组。

10月24—28日世界气象组织高空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出席会议的有美、法、英、苏、印、中等国家的专家以及世界气象组织官员,主要讨论高空探测技术方面的问题。

12月8日省气象局决定撤销晋江652雷达站。

1989年

1月4日根据省委通知,撤销中共福建省气象局党组纪检组。

3月23日《中国气象报》福建记者站成立。4月中旬地、市、县级气象台站均改称气象局。

5月国家气象局任命叶榕生为省气象局局长。

8月10日根据国家气象局批复,省气象台停止抄收台湾地面、高空莫尔斯电报。8月21日,省气象台恢复抄收台湾地面报。

8月11日福建省自然灾害防御研究委员会成立,委员会挂靠省气象台。

9月10日8921号热带风暴影响闽台期间,台湾台北广播公司负责气象业务的工作人员和省气象台预报人员通电话,40年来首次交换有关气象信息,共同会商、预报热带风暴。

9月13日省计划委员会、省财政厅、省气象局联合转发国家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气象局《关于请地方财政合理分担部分气象经费的请示》。要求地方政府分担部分气象基建投资和气象事业经费。

10月23日至11月6日省气象局局长叶榕生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考察气象工作。

1990年

1月1日停止福州探空站14时的雷达单独测风业务。

2月2日省委组织部通知:同意恢复中共福建省气象局党组。

2月24—26日巴西气象局局长埃米尔松•德克罗斯博士到闽考察,副省长苏昌培接见巴西客人。

6月22日省长王兆国、副省长苏昌培到省气象台,检查指导5号台风预报服务工作。

6月24日省委书记陈光毅打电话到省气象台询问5号台风情况,并到漳州市气象局了解6号台风动向。

8月30日省委书记陈光毅,省委常委、秘书长赵学敏,副省长陈明义,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等领导一行12人,到省气象台了解15号台风情况,并召开现场办公会议,部署防台抗灾工作。

9月18—26日由新华社、《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及《中国气象报》等媒体组成的“首都记者气象采访团”一行7人,到闽采访气象工作。

9月24—28日省气象局在连江县召开第五次专业有偿气象服务暨气象局长会议,省委书记陈光毅会见与会代表,并就加强气象服务工作作讲话。

10月3日国家气象局与厦门市人民政府商定,对厦门市气象局实行计划单列,干部管理体制不变。

1991年

1月中旬福建省引进的《701雷达探空测风全自动化处理系统》和《JSZ-10气象卫星S.VISSR云图接收及图像处理系统》,经验收合格正式投入业务使用。1月下旬福建省第一个自动测风站在莆田市南日岛建成,并投入观测。

3月20—23日东南亚气象考察团一行6人,参观考察省气象台、莆田市气象局、连江县气象局等。20日晚,代省长贾庆林和副省长苏昌培接见并宴请“东南亚气象考察团”全体成员。

3月27日国家气象局气候司下发《气象资料处理和气候分析服务系统“八五”建设方案》,方案规划向福建省投资42万元,要求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气象资料处理的信息化任务。

5月13日至6月8日出现百年罕见的旱灾,中南部地区连续15~40天日雨量不到2毫米,54个县市586万亩农田受旱,占农田面积的33%,11个大中型水库干涸。

5月21日省长贾庆林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问题。省计委、财政厅等15个部门及福州市政府领导参加会议。会议决定,各级政府要为气象部门办实事,分担部分基建投资和气象事业经费,并特批省气象局在乌山改建办公楼。

6月25日省长贾庆林为省气象局题词:“加强气象队伍建设,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为振兴福建经济作贡献。”

6月28日一7月26日61个县市干旱,867万亩农田受灾,其中宁德、福州、泉州、南平市农田受旱面积在百万亩以上。

9月1日省委书记陈光毅为省气象局题词:“搞好气象测报,服务经济建设”。

11月13日省长贾庆林到九仙山气象站看望全体气象人员。

12月13日福建气象学校撤销,成立“省气象局培训中心”。

12月30日经国家气象局批准,撤销七仙山气象站和福州北峰雷达站,新建福州、建瓯、上杭国家气候基准站。

1992年

1月1日福州、厦门、邵武市气象台(站)开始酸雨观测。

7月16日省政府发文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的通知》的意见。

9月3—12日省气象局局长叶榕生赴香港出席第二届东亚及西太平洋气象与气候国际会议,首次与台湾气象学者广泛接触,就闽台气象科技合作取得共识。

9月21日23时15分海峡两岸气象部门首次电话会商9212号热带风暴预报,成为当年《中国气象报》十大新闻之一。

1993年

1月14-17日台湾气象学会理事长陈泰然首次到闽考察气象科技,先后访问厦门、漳州、莆田市气象局和省气象局。

6月8日经省气象局批准成立石狮气象台暨省气象局驻石狮办事处。

6月30日省气象局成立学术委员会。8月下旬至9月出现严重夏旱,9月22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抗旱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省气象局在古田水库开展人工降雨作业,发射37型人工增雨弹1400多发。

10月11—13日省政府召开“加强气象工作座谈会”,副省长童万亨主持会议,各地(市)分管专员、市长和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会议,会议检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通知》的贯彻情况,并限期抓好落实。

11月12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发布公众天气预报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省级或省级以上气象部门同意,均不得向社会公开发布各类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1994年

3月22日省计委发文同意“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项目立项。

3月29日至4月1日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在福州召开“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方案论证审定会。会议论证和审定通过该系统,并同意立项,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投资建设。

4月2—8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视察福建气象工作,先后到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检查工作,并题词“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造福八闽人民”。

10月9-18日台湾气象学会理事长陈泰然教授一行8人,到闽参观并开展学术交流,副省长王良溥会见陈泰然一行。

1995年

3月17日首部国产SD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厦门市气象局投入试运行。

4月23日省长陈明义、副省长童万亨到厦门市气象局视察指导工作。陈明义要求加强闽台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

4月26日以马来西亚气象局局长章文权为团长的马来西亚气象代表团到闽考察,副省长王良溥会见代表团一行。

5月3—5日省委、省政府在福清市召开福建省五大防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会议就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作为五大防御体系之一作出部署。

5月10—16日全国第一个VSAT在省气象台建成。

6月下旬第一批闪电定位仪在省气象台、厦门、龙岩市气象台安装并投入业务使用。

7月4日福鼎县气象局发现气象档案资料被盗,经公安部门侦破,仍有部分资料流失,中国气象局为此发出通报,并责成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8月28日省气象局提出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向县级延伸,并确定福清、武夷山、晋江为试点。

11月7—10日海峡两岸气象学会、美国大气科学大学联盟联合在福州召开“东亚中尺度气象与暴雨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海峡两岸的气象专家、学者62人。此次会议由福建省承办,副省长黄小晶出席会议并致辞。

1996年

1月9日省政府聘任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担任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领导小组顾问。

3月1日中央电视台《早间天气预报节目》开播晋江市城市天气预报。

3月14日省委书记贾庆林、省长陈明义、省委副书记何少川应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邀请,专程到中国气象局研究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有关事宜。双方就二级基地建设、电视天气预报制作、改善气象干部职工工作生活环境条件等问题达成共识,并表示共同支持福建省二级基地建设和两部多普勒雷达。

4月15日长乐、厦门714SD雷达的业务化通过验收。

5月18—20日由世界气象组织秘书处美洲区协主任格拉多里扎诺率领的拉美国家气象考察团一行21人到闽考察,先后参观省气象局、省气象台、省气候中心、省气科所、武夷山市气象局。

5月24日省政府召开省长办公会,审定“二级基地”二期工程计划。会议原则同意省气象局提出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第二期工程实施要点。

6月1日厦门海洋气象台挂牌。

6月4日“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领导小组会议在福州召开,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省委书记贾庆林、省长陈明义出席会议。会议决定二期工程建设总投资概算7023万元,其中1996—1998年共需投入4023万元,福建省地方投入与中国气象局匹配投入比例为2:1;另增两部新一代S波段全相干多普勒天气雷达(CHIN-RAD)共需投入的3000万元,双方投入比例为1:1。

7月24日省气象局与福建电视台正式签署《关于合作开办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协议》。

8月7日第10号热带风暴在厦门南部减弱为低气压。而后长时间盘踞在龙岩地区上空,受其影响,普降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龙岩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5个县市97个乡镇受灾,死亡231人,失踪284人,直接经济损失28.91亿元。

8月13日省政府率先全国下发《关于地方财政承担气象部门执行地方性补贴、津贴所需经费的通知》。

9月23日省气象局与福建电视台首次推出由气象部门制作、主持人播讲的《早、午、晚间天气预报节目》。

11月9-11日台湾“气象局局长”、气象学会理事长谢信良率台湾气象考察团一行18人,参观考察省气象局。11月20日恢复省气象局党组纪检组。

12月10—12日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成员一行11人,考察福建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建设和台风预报业务情况。

12月27日省计委批准“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二期工程立项,并将其列入省“九五”计划。

12月《福建省志•气象志》由方志出版社出版。

1997年

3月28—31日中国气象局局长温克刚到闽对福建省气象工作进行检查,并宣布省气象局新班子成员,李修池任省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

5月9日经省气象局批准成立省防雷中心。

8月18日经省气象局批准成立省气象影视中心。

9月2—4日“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一期工程建设通过中国气象局和省政府联合组织的验收。

11月27日省长贺国强视察省气象局,强调指出:“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作为省五大防御体系之一,国家很重视,我们更应该重视,要作为我省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12月1日福建电视台正式发布福建省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

12月5日建瓯市气象局黄国强在避雷检测作业中遭高压电击,经抢救无效死亡。

1998年

4月3日省政府召开重点工程工作会议,“福建省中尺度灾害天气预警系统”二期工程被列为新增重点工程之一。

4月25日省长贺国强、省政协主席游德馨、副省长丘广钟会见到闽检查气象工作的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马鹤年,就加快《福建省气象条例》出台有关问题交换意见。5月12日,省政府召开第四次常务会议,审议《福建省气象条例(草案)》,17日正式发文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6月2日省政府召开“协调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二期工程雷达建设配套资金”专题会议,会议议定雷达建设投资调整为4000万元,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按1:1配套。

7月2日副省长丘广钟到中国气象局与中国气象局领导商讨“二级基地”二期工程关键项目,落实闽西、闽北两部雷达建设事宜。

7月19日省委书记陈明义一行到省气象台、九仙山站调研。陈明义指出:“中尺度预警系统要继续发展,一期工程建成后要不断完善,二期工程要加快建设步伐,同时还要抓紧着手制定第三期规划。”

8月1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福建省气象条例》。8月9日《福建日报》全文刊登省人大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气象条例》的公告和《福建省气象条例》全文。

9月4日“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二期工程被省政府列为1998年重点建设项目。

1999年

2月1日省气象局下发《关于成立福建省防雷管理办公室的通知》。

2月3—5日全省气象局长会议暨“二级基地”建设第六次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出席会议并作讲话。习近平对天气预报提出,一要准确,二要及时,三要科学,四要高效,确保重大气象灾害不漏报、不错报。并指出省委、省政府把“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二期工程列为重点项目,要求气象部门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加快“支中心”的建设。

2月26—27日“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二期工程被省政府列为1999年重点建设项目。

5月30日福建电视台“福建新闻频道”开播《气象服务》、《气象风云》节目,为全国首家。

6月11日国家信息产业部发文批准建阳、龙岩两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频点。

9月20日《福建气象五十年》一书举行首发式,该书由省委书记陈明义题写书名,中国气象局局长温克刚作序。全书40万字。全面系统阐述新中国成立50年来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史实及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11月1日14个地面有线综合遥测气象站(Ⅱ型)建成并投入业务试运行。

12月17—23日出现1991年以来最强的寒潮天气,过程降温达l1℃~15℃。香蕉、龙眼、荔枝、橄榄等遭受霜冻,损失严重。

12月31日邵武市气象局搬迁至新址,从20时起在新址正式观测。

2000年

1月24日省八届政协第三次会议就“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三期工程”问题进行专题协商,会议对开展三期工程达成共识。

3月1日22个四要素自动站投入准业务运行,替代5时雨量报人工观测和编报工作。

3月25—26日省气象台首次对社会开放。

4月3日副省长丘广钟在北京与中国气象局副局长郑国光共商“二级基地”三期工程建设问题。6月28日,中国气象局批复,同意匹配投资“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三期工程建设。

6月5日经省气象局批准成立省专业气象台。

6月15日经省气象局批准成立龙岩气象雷达站。9月4日省计委和省气象局联合召开“二级基地”三期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议,可行性报告通过专家论证。

2001年

1月21日省政府批转省气象局《关于落实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三期工程建设资金的报告》。

2月15日省长习近平在省政府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中强调,要抓好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建设。

3月29日闽北新一代天气雷达通过中国气象局组织的现场验收。

4月24日省长习近平及省计委、财政厅、科技厅、农业厅和水利厅等部门负责人到省气象局调研并检查防汛防台风准备情况。

7月15—16日闽西新一代天气雷达通过中国气象局组织的现场验收。

11月30日省气象局研究决定石狮市气象台划归泉州市气象局管理。

12月29日省气象局批复清流县气象局新观测场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开始观测(实际时间是2001年12月31日20时)。

2002年

1月14日省气象局成立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三期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系统建设的决策和领导。下设预警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技术组、重大仪器设备购置审定组。

3月18日至6月13日,厦门、漳州、龙岩、泉州、莆田等5个市12个县(市)先后开展7个阶段的人工增雨作业,发射增雨弹3037发,缓解了福建省中南部地区秋、冬、春连旱。

4月中国气象局任命杨维生为省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

6月10日省气象局成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工作。

6月13—18日福建省北部地区发生连续性暴雨到大暴雨过程,造成严重洪涝灾害。过程雨量大于200毫米的有22个县(市),超过300毫米的有12个县(市),三明市有7个县(市)过程雨量超过400毫米,建宁县为533毫米。各级气象台站均提前作出较为准确的长、中、短期预报,建宁县气象局在大洪水来临前36小时作出准确预报。

6月19日省气象局首次召开重大灾害性天气新闻发布会,通报6月13—18日闽西北连续性暴雨预报服务情况。

6月2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省委书记宋德福、省长习近平到建宁县检查抗灾工作。温家宝在听取县气象局局长汇报后,说“气象局应该是要表扬的”。10月18日,温家宝视察中国气象局时,再一次称赞:“福建省建宁县气象局预报预警做得好,在防汛抗灾中立了大功。”

6月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到莆田、福清、南平气象台站调研。

8月22日省委副书记卢展工表扬气象部门在6月中旬闽北暴雨过程中预报服务功不可没。

9月1日从2002年9月1日起,福州市公众天气预报由福州市气象局统一制作。

11月23日全国省级气象部门首家新型多站式雷电监测定位系统建成,并投入业务运行。

2003年

1月6—7日福建省西部和北部地区共有19个县、市出现雪、雨夹雪或冰粒,其中浦城县积雪达20厘米。各级气象台站均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报,并主动及时做好服务。

1月11日防雷图审被列入省级基建投资审批综合改革方案。

1月23—24日省政府召开省重点工程法人代表会议,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三期工程被列为省重点工程第一号建设项目。

2月5日省气象局开始实行新闻发布制度。

2月11日中国气象局、省文明委联合授予福建省气象部门“文明系统”称号。

5月1日完成一般站自动站建设任务,并投入业务运行。

6月27日省气象局通报柘荣县气象局档案室被盗情况。

6月28日雨季结束,持续高温少雨,出现自1939年以来最严重的夏秋冬连旱。持续干旱造成大范围的农田龟裂、河流水库干涸,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有54个县(市)极端最高气温超过38℃,其中31个县(市)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0℃,5个县(市)达到或超过42℃。6月29日至10月10日,发生特旱有38个县(市),大旱有18个县(市),中旱有4个县(市),小旱有5个县(市)。至10月30日,仍有20个县(市)受旱,其中特旱2个县(市),大旱3个县(市),中旱5个县(市),小旱10个县(市),旱期最长的平潭县达169天。

7月15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发布福建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通知》,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7月24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气象部门先后购置了30架火箭发射装置,7月24日,实施大规模的火箭人工增雨作业,同时还开展高炮增雨作业。

7月28日省气象局出台《施放气球管理办法实施规定》。

7月30日省气象局与省广播电视局在福州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实施“福建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8月3日省国土资源厅和省气象局联合召开“全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新闻发布会”,宣布从9月份开始,双方联合制作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进入试运行。从2004年开始,每年5—9月份正式对外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9月20—22日龙岩、建阳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通过中国气象局组织的业务验收。

10月15日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和省气象局联合印发《福建省气象基层台站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方案》,提出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重点、项目和要求。

10月25日到11月5日省气象局局长杨维生赴日本气象厅参观访问。

11月14日重大科研项目“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在防洪抗旱中的应用研究”通过省科技厅主持的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1月17日省气象台至福州、莆田、漳州、龙岩、南平5个市气象局远程可视会商系统建成。

12月1日莆田市海洋气象台成立,被纳入全国海洋气象台统一布局。

2004年

2月29日现行的对公众发布的短期天气预报时效从48小时延长到72小时。

3月1日远程可视天气会商系统投入业务试运行,会商由省气象台主持,分为短期、中期、短期气候预测天气会商。

3月1日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投入业务试运行。

3月23日省政府同意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设立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经费由省级财政列入当年预算。

6月1日气象台站开展灾害性天气及其次生灾害落区预报业务。

7月27日副省长刘德章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省气象局关于建设“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的汇报。

8月2日省气象局与福州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环境、生态、遥感、信息技术等方面开展合作。8月8日,省气象局和福州大学达成协议,就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产业和资源共享方面开展全面的合作。

8月17日长乐新一代天气雷达通过现场验收前测试,投入业务试运行。

8月20日厦门新一代天气雷达通过现场验收前测试,投入业务试运行。

9月10日由“数字福建”投资建设的“福建省EOS/MODIS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通过专家组现场验收。

9月30日省气象局召开贯彻实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新闻发布会。

11月3日省政协主席陈明义、副主席潘心城和李祖可,检查“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三期工程建设”提案办理情况。

12月3日28号台风“南玛都”外围影响福建。进入12月,仍有台风影响福建,为近百年来仅见。

12月11-21日省气象局首次单独组团出访,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海洋气象等方面的考察。2005年

1月1日福州、邵武探空站L波段探空系统投入业务试运行。

1月29日“福建省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项目被列为省预备重点项目。

3月3日省气象局、省海洋与渔业局就EOS/MODIS卫星数据共享、“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与“台湾海峡及毗邻海域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立体监测系统福建示范区”项目建设合作达成共识,并联合形成会议纪要。

3月15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福建函授站2004级大气科学本科班开学。这是福建函授站建站7年来举办的第一个本科班。

3月17日全国首家省级多站式闪电定位系统“福建省多站式闪电定位系统”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4月4日省气象局与省地震局就“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闽台区域卫星热红外图像震兆特征研究”等项目合作达成共识,并联合形成会议纪要。

4月14日省气象局与省环境保护局就“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等项目中的信息共享与合作达成一致意见,并形成会议纪要。

4月15—25日福州、莆田、龙岩FY-2C静止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建成。省气象台、厦门、宁德、南平FY-2C静止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完成升级改造。

4月18日“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项目建议书经中国气象局批复同意立项。

5月1日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源共享系统投入使用。各设区市气象局可通过PUP终端实时访问省内4部新一代天气雷达每6分钟更新一次的雷达产品资料。

5月31日受北方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双重影响,5月份降水异常偏多。平均降水量达414毫米,是常年的1.8倍,打破近44年来历史最大纪录。其中清流县月降水量达851.5毫米,为140年一遇,明溪县月降水量达827.8毫米,为87年一遇。

6月1日省气象台至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宽带通信网络系统和电视会商系统建成,并开始向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实时试验上传4部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

6月17—23日闽西北地区连续出现大范围的暴雨天气,有36个县市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其中建瓯、建宁、泰宁、将乐、屏南等5个县市过程雨量超过500毫米,建宁县则高达808.3毫米,突破历史纪录。闽江干流发生20年一遇的洪水,闽江主要支流建溪、富屯溪、金溪均发生超危险水位的洪水。常务副省长刘德章说,气象部门预报准确,服务及时,为防汛抗洪、水库泄洪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大大减轻下游的防洪压力,取得显著的减灾效益。6月24日省政府将省气象局定为风能资源评价的协调管理单位,明确管理职责。

7月6日省气象局承担的“数字福建”投资建设项目“福建省EOS/MODIS卫星资料接收处理及共享系统”通过省数字办组织的验收。

8月10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通知》。

9月28日厦门探空站L波段探空系统投入业务试运行。

10月2日第19号台风“龙王”21时35分在晋江围头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75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33米/秒,风力12级,造成严重灾情。

10月20日福建省风能资源评价项目通过验收,成为全国首个通过中国气象局和省发改委验收的省份。

10月20日第一台土壤湿度自动观测仪在福州农业气象试验站安装完毕,并投入业务运行。

10月26日省政府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召开“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可研报告专家论证和评估会,会议建议尽快付诸实施。

11月23日省气象局完成《福建省气象局贯彻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行动规划(2006—2015年)》及《福建省气象局贯彻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重点项目规划(2006—2015年)》编制工作。

12月23—25日厦门、长乐新一代天气雷达通过现场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