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厦门市在福建省东南部,濒临东海,由厦门岛、鼓浪屿岛和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组成,辖思明、开元、鼓浪屿、杏林、胡里、集美6个区和同安县。该市总面积1516.12平方公里,人口121.36万,是福建省第二大城市。其中厦门岛面积128.14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岛,高(崎)集(美)海堤把厦门岛与大陆连在一起。厦门岛上山峦起伏,最高峰为洪济山云顶岩,海拔339.6米。岛四周分布着鼓浪屿、鸡屿、火烧屿、大屿、猴屿、宝珠屿等30多个岛屿。杏林湾和马銮湾切入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形成集美、杏林、海沧三个小半岛。

厦门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20.8℃,一年四季花木繁盛,均可旅游,最佳旅游季节4至11月。

传说古时侯常有白鹭栖息在厦门岛上,因此厦门别称鹭岛,厦门与鼓浪屿之间的海峡也称为鹭江。厦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唐代中叶。天宝年间(742~755年),汉族薛姓和陈姓人分别从福安和漳州迁移人岛。历史上厦门曾几易其名,至迟在唐肃宗、代宗时期(756~779年)就有“新城”之称,稍后又称为嘉禾里、嘉禾屿、嘉禾岛。厦门的行政建制始于宋朝,属泉州府同安县。元朝时设千户所,又以“中左所”为地名。为防御倭寇入侵,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到岛上兴建城池,因城池处在九龙江的海门下游,属于“下海门”流域,有人就把“下海门”简称为“下门”,与原有的中左所名称同时使用。明永历元年(1647年),郑成功以此为“抗清复台”基地,因思念明朝,又改称“思明州”。因闽南方言“下”、“厦”同音,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文书上雅译为“厦门”,改称厦门。民国后一度沿用“思明县”、“思明市”之名,民国22年(1933年)改称厦门市。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面积为湖里2.5平方公里,指出要把厦门建设成“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商业、房地产业的综合性、外向型经济特区。”1984年3月,厦门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厦门岛(包括鼓浪屿),面积131平方公里,并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厦门历史上就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983年10月,厦门高崎国际机场落成。1995年,每周有通往国内外的航线53条,航班320多个,厦门成为全国第4大出入境航空口岸。厦门港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的金门湾和九龙江的出海处,海域辽阔,航道宽广,水深达15~25米。万吨级轮船和超级豪华游轮可不受潮水影响,自由出入,5万吨级以上的海轮,也可候潮进出,现有通往香港、广州、上海、温州等地的海上客运航线。鹰厦铁路连接全国铁路网络,每天都有列车由厦门直达上海、杭州、福州、鹰潭、南昌、合肥等地。福(州)厦(门)公路是省内最主要的公路干线,厦门每天都有开往福州、广州、深圳、珠海、汕头等地的客车。

厦门旅游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已初步形成鼓浪屿、万石岩、集美、南普陀等4个游览区和一条海上游览线,其中鼓浪屿-万石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接待境外游客和旅游创汇数在80年代分别以每年26%和30%的速度递增,进入90年代后,增长速度放缓,在较高基数上稳定发展。从1991年起,全市旅游接待和创汇数在全国主要旅游城市中连续保持前10名的位置。1982~1993年,全市共接待境外游客165.2万人次,旅游创汇17.9亿元人民币兑换券。1995年,接待境外游客17.8万人次,其中港澳台同胞84181人,来自14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93855人,比上年增长47.1%,首次超过台港澳地区游客的入境量。全市有旅行社45家,其中一类社5家,二类社5家,三类社35家;涉外宾馆36家,客房约4700间,床位约9400张,其中星级宾馆21家。相当于三星级以上宾馆有12家,客房1800间,床位3500张。还有社会旅馆310多家,床位约17000张,其中拥有50张床位以上的旅馆有130多家。营业性歌舞厅、卡拉OK厅、桑拿按摩健身中心等有200多家,年接待能力800万人次以上。全市有旅游职工2万多人,厦门大学历史系旅游管理专业、厦门旅游职业学校、厦门旅游培训中心等培养大批旅游管理、服务、烹饪、金融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全市旅游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0多亿元人民币,年营业收人达18亿元,创利税1亿多元。

1995年,厦门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促进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议案,明确提出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厦门旅游业的发展问题,把发展旅游当作增创特区优势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旅游服务行业列为“九五”期间厦门的七大重点产业之一给予扶持发展,目标是把厦门建设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旅游城市。

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

鼓浪屿-万石山-中山公园-鸿山-厦门华侨博物院-南普陀寺-厦门大学-胡里山炮台-厦门海堤和厦门大桥-集美学村-鳌园-苏颂故居和苏颂科技馆-青礁慈济宫-梵天寺-汀溪窑址-同安孔庙-凯歌高尔夫球场和东方高尔夫球场。

(一)鼓浪屿

位于厦门西南隅,与市区隔着500米宽的海峡。宋元时称园洲仔、园沙洲。因在小岛西南角有两块相叠的岩石,长年受海水侵蚀,中间形成一个空洞,每逢涨潮,波浪撞击岩石,发出如鼓的涛声,人称“鼓浪石”,明朝时因此改称鼓浪屿。全岛长约1800米,宽约1000米,面积1.77平方公里,常住居民21000多人,素有“东海明珠”、“海上花园”、“音乐之乡”、“钢琴之岛”的美誉。1987年,评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与万石山一起被评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鼓浪屿一万石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积238.77平方公里,其中鼓浪屿周围海域211平方公里)。

鼓浪屿岛上有升旗山、笔架山、覆鼎山、鸡母山、燕尾山、骆驼山和英雄山等山峦,最高峰龙头山与对面的虎头山隔岸对峙,有一龙一虎把守厦门港之说。房屋、街道依山而筑,忽高忽低,曲折盘旋。岛上的轮渡码头外形就象一台打开的钢琴。50年代,这里就拥有500多台钢琴,培育出许多著名音乐家。岛上有4000多种植物,80多个科属,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占有绿地5.1平方米,树木繁茂,空气清新,四季鲜花竞放。机动车辆不准在岛上使用,使环境更为幽雅。主要旅游点有日光岩、郑成功纪念馆、菽庄花园、皓月园、郑成功塑像、毓园、琴园、厦门博物馆和笔山洞历险游乐宫等。

日光岩,俗称“晃岩",一块直径40多米的巨石凌空独立在鼓浪屿中部偏南的龙头山顶端,海拔92.68米,为岛上最高点。相传清顺治四年(1647年),郑成功来到晃岩下,看到这里的景色远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山腰的莲花庵也因之称为“日光寺”。登上日光岩顶,秀丽的山光水色和波涛起伏中的大担、二担等岛屿尽收眼底。岩下峭壁上刻有明万历元年(1573年)丁一中所书“鼓浪洞天”和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进士林鍼所书“鹭江第一”的题字,还刻有民国4年(1915年)许世英题写的“天风海涛”四个大字。

在日光寺后山腰上有一道石门,是当年郑成功在山上屯兵时留下的龙头山寨寨门。门旁大石上凿有圆孔,是士兵们架梁搭屋的梁洞。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前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都有诗题于此。蔡元培题刻的巨石之顶就是郑成功水操台遗址。遗址岩壁上刻着“闽海雄风”四个大字和郑成功手书的一首五绝:“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域,东海酿流霞。”水操台遗址和龙头山寨遗址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附近有一处花岗岩巨石叠成的“古避暑洞”,明亮通风清凉。洞左边岩顶上有一个“仙人”洗脚的石盆,长年盛着水,近旁还有“仙人”的“脚印”。实际上这都是遥远的地质年代,这里淹没在海水中,海浪冲蚀形成的。

郑成功纪念馆,在光岩北麓,原西林别墅内。于1962年2月1日,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时设立。纪念馆踞山面海,为三层砖石结构,正门上方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黑漆金字匾额。全馆除序言厅外,分为7个部分,展出各种实物、图片、模型、雕塑和文献资料300多件,较为系统地展示郑成功的生平事迹,其中又以他收复和开发台湾为重点。主要展品有郑成功的画像、龙袍(残片)、玉带、墨迹、兵器、印章、石刻、墓志及《海上见闻录定本》、明代台湾地图等,其中国内唯一出土的双龙铜炮炮身上饰两条游龙,长1.36米,重82.5公斤。

菽庄花园,在日光岩下港仔后海滨浴场旁,是园主人林尔嘉用他的字叔臧的谐音命名的。林叔臧原籍福建龙溪,其父林维源随家人迁到台湾淡水。林叔臧在淡水自家的板桥别墅中渡过他的少年时代。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林家内迁到鼓浪屿定居。林叔臧长大后于民国2年(1913年),动工在鼓浪屿建造一座仿板桥别墅的花园,即菽庄花园。1956年,林家将菽庄献给国家,改为公园。

该园利用天然地形,借山藏海,巧为布局,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主要分为藏海园、补山园两部分。一进园门,先有一堵黄色短墙挡住视线,转过方显大海风光,故曰“藏海”。藏海园有盾寿堂(又名谈瀛轩)、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招凉亭等五景,其中四十四桥为游园主线,建于叔臧44岁时,故名。桥长百余米,蜿蜒曲折,探头入海。桥上有观钓台、渡月亭、千波亭等亭榭和“海阔天空”叠石,尽头处为折扇形的招凉亭。由招凉亭拾级而上就进入依山傍水的补山园。补山园有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听潮楼、小兰亭等景致,其中十二洞天是用棕赤色礁石堆砌而成的假山连环洞,内有十二洞室,上下盘旋,曲折相通。洞顶的顽石山房为园主当年的读书处,洞前的亦爱吾庐则是园主的住处。菽庄花园左侧为沙洁水净的港仔后海滨浴场。

毗邻菽庄花园的观海园,原为法国领事馆。民国9年(1920年),印尼华侨黄奕住在此筑堤砌岸,填海扩地,建观海台。因观海最佳,故名观海园。园林占地约10万平方米,园内的树多有半个世纪以上的树龄,其中散布着丹顶粉墙、造型各异的别墅38座,多为30年代外国人所建。1986年,建成专用码头,有游艇往来于厦鼓海峡。

皓月园,在鼓浪屿东部海滨的覆鼎岩,郑成功《仿行行重行行》诗中有“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帏”之句,故名。覆鼎岩海拔29.5米,向海中延伸30米,与海中的剑石、印斗石鼎足而立,地形险峻。建成于1985年8月27日的郑成功巨型雕像耸立在覆鼎岩上,雕像高15.7米,重1617吨,由23层、625块"泉州白”花岗岩石精雕组合而成。郑成功身穿盔甲,背飘披风,左手按剑,右手叉腰,东向而立,威武挺拔。皓月园于1990年9月27日落成,占地2万平方米。园内还有长13.7米、高4.7米、耗铜18吨的“郑成功及其部将巨型铜雕像”,雕像中郑成功及分立左右的部将陈泽、陈广、陈永华、杨朝栋等均比真实体型略大,其余兵马朝两侧延伸,比例依次递减,主次分明,栩栩如生。

毓园,在鼓浪屿东部的复兴路,占地5700平方米,1984年5月,为纪念林巧稚(1901~1983年)而建。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诞生在日光岩下一个教师之家。作为我国妇产科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她一生培养大批医学人才,亲自接生5万多名婴儿,治疗无数妇科病人。园内竖立着林巧稚的汉白玉雕像,她身着洁白的大褂,脚穿布鞋,雪白的鬓丝下露出慈母般的笑容。雕像旁有原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主席邓颖超亲手种植的2株南洋杉。雕像对面有一座占地140平方米的展览厅——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迹展览室,展出林巧稚生前用过的部分实物和她的部分著作、获奖证书以及100多幅照片等珍贵资料。

厦门博物馆,在鼓浪屿中部笔架山北坡的八卦楼里,有厦门历史、特区建设、友好往来、馆藏瓷玉、体育明星等5个陈列室、1000多件展品,是一座综合性的地方博物馆。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在这里常设1个陈列室,展出古代兵器2000多件,其中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兵器,5000年前的青铜兵器,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模型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舰模型等。博物馆所在的八卦楼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也是鼓浪屿的著名景点。该楼占地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据说是仿照美国白宫的结构建造,用白石砌成八角形直墙,顶层正中为八角形,穹顶为红色半球体,故名八卦楼。

利用人防工程建成的笔山历险游乐宫分10个景区,全程200米,全部用雷达电脑控制声光电。

1989年,修成环岛路,长3880米。从轮渡码头开始,经皓月园、大德记浴场、观海园、菽庄花园和港仔后海滨浴场,穿过百米隧道,就可在海边看到涛击如鼓的鼓浪石;再往前走,经鼓浪别墅、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福建工艺美术学校(校园内有“白鹭女神”雕塑),到内厝澳,再绕过燕尾山,就是三丘田旅游码头和鼓浪公园,从这里又可折回轮渡码头。

鼓浪屿周围分布着16个小岛屿,分别以龟、象、狗、虎、兔、猴、宝珠等形态及红、白、青、火烧等颜色命名,宝珠屿、猴屿、火烧屿等均为旅游点,游客可参加旅游部门常年开设的海上游览观光线前往游览。其中宝珠屿因形状似金龟,亦叫金龟屿,海拔12米,面积仅1万多平方米。1963年,陈嘉庚先生的次子陈厥祥为纪念其母,在此修建一座高15米、面积约700平方米的宝珠塔。塔顶有五龙抢珠雕塑,下面设几个圆窗,装有电灯,兼作灯塔之用。塔的右方为镜台石,上建一座四角亭;左方的香闺石上建一座六角亭,其下有码头,供游船泊岸。登上宝珠屿,厦门海堤、集美学村、东渡新港、湖里加工区及仙岳狐尾诸山,尽收眼底。

海滩、鲜花、音乐和形态各异的建筑园林,交织成鼓浪屿独有的神韵,游人必到的旅游点有菽庄花园、日光岩和郑成功纪念馆。

乘公共汽车至轮渡码头下车,乘轮渡过海即到鼓浪屿

(二)万石山

在市区东部狮山北麓,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9平方公里,滨海平地7平方公里,是鼓浪屿一万石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92中国友好观光年”首批人选的84个最佳景区之一。景区内怪石遍布,林木繁茂,文物荟萃,主要旅游点有万石岩、太平岩、醉仙岩、厦门园林植物园、新碑林和虎溪岩等。万石岩,在万石水库以南。举目皆石,大小重叠,有的危如累卵,有的稳如泰山,连绵延亘,象鼻峰则像一头大象朝天伸着长长的鼻子。古人石刻“万笏朝天”、“石浪排空”生动地描写出万石岩的奇景。有块刻着“锁云”二字的石头旁,相传是郑成功剌杀其宗兄定远侯郑联的地方。岩上的万石莲寺始建于唐,清康熙年间扩建,民国时会泉法师重修。1984年,新加坡宏船法师又捐资重修。从寺观大殿左边入一洞门,在会泉法师纪念堂旁有块“听飒石”,石上古榕虬根龙须,蟠石而生。每当微风拂过,以耳贴石,便可听到飒飒啸鸣声。

太平岩,在万石岩上方,林壑幽美。建于唐代的太平岩寺几度兴废,现存寺庙是80年代初仿照原样重建的,有正殿、偏殿。殿前的楼阁称“蟾宫”,现为“茶人之家”,供游客品茗。寺庙附近有4块岩石构成形态象开口欢笑的景观,上题“石笑”二字,还有古人诗刻:“忽见石开口,不闻石有声;夜因吞月色,朝为吐云情;饮露千年饱,餐风一味清;太平真好景,长笑息兵征。”石前是郑成功读书处遗址。

醉仙岩,在万石湖西南山上,与万石岩遥遥相对,因山势如仙人醉倒,故名。岩顶巨石则像一只蹲着的骆驼,故称为“骆驼峰”。醉仙岩有醴泉洞、天界寺、黄亭、长啸洞、旷怡台等5个景点。山腰的醴泉洞又称仙洞,洞中有一口水井,人称“仙井”,水质清甜甘冽,酿酒尤佳,故称为醴泉。天界寺始建于清初,旧时寺中每天拂晓要敲钟108响,声浪远播,扣人心弦,人称“天界晓钟”,寺因此得名。黄亭,在天界寺后,是清初天界寺主持日松和尚为纪念曾在这里攻读的名士黄日纪而建的。长啸洞,为临近绝顶的一个天然岩洞,站在洞口高声一呼,山鸣谷应,余音不绝。岩顶是旷怡台,在台上放眼四望,青山碧海,一览无余。为了便于游客攀登观赏,在危崖上加装栏杆。

厦门园林植物园,在万石山上,万石湖畔,是一座根据科研和旅游需要围绕万石湖而精心设计的植物园。园内设有松杉园、棕榈岛、玫瑰园、引种驯化区、药用植物园、多肉植物区、兰花圃等20多个专类园和种植区,已经引进热带、亚热带园林植物3000多种,其中有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的水杉、银杏和世界三大观赏树——中国金钱松、日本金松、南洋杉及其它奇花异草。1000多平方米的百花厅环绕着椭圆形的荷花池,5个展室由回廊、曲桥、水榭串联其间,展出的花丼有200多种,其中文心兰、卡特利亚兰、猪笼草、神秘果和16种花叶芋都很珍贵。在仙人掌园圃有仙人掌科的代表金球剌鉞仙人球,球体碧绿,剌刚硬呈金黄色,直径有70厘米,50年才开一次花。

新碑林,在百花厅旁,占地30亩。1988年,由园艺工作者谢新烈捐资万元倡建,岩石上刻有近百幅书法作品,其中有方毅的“人在画中游”、张爱萍的“龙飞凤舞”、赵朴初的“林壑幽美”、刘海粟的“白鹭腾飞”、费新我的“花木扶疏”、赖少其的“长剑倚天外,登高观沧海”和虞愚、罗丹等人的诗作,还有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地的学者、书法家的手迹,真、草、隶、篆俱全。

虎溪岩的景点命名借用庐山的“虎溪三笑”典故。东晋时,慧远和尚等人在庐山东林寺结白莲社,慧远每次送客都以不过溪为约,否则虎就吼叫,故名虎溪。据说有次慧远送陶渊明、陆静修,不觉过溪,虎叫,三人大笑,后建三笑亭纪念。从“先露一芽”的石刻旁拾阶而上,满山岩石,大若虎踞,小如羊蹲,奇险天成,石壁上刻着“渐人佳境”四字。登上一块巨石之顶,就可以看到一条三米宽的石沟——虎溪。溪上架着弓形石桥,即渡虎桥,又称仙人桥。过桥可以看见巨石上刻着“三笑”二字,三笑石后为东林寺,是明万历年间厦门诗人池显方所建;因南面有玉屏山,又称玉屏寺。寺右有夜月洞,又名伏虎洞,洞顶刻“啸云”二字,洞中泥塑老虎双目炯炯有神。伏虎洞的洞口朝东,每逢月满之夜,特别是八月中秋,月光直射洞内,洞中老虎栩栩如生,有虎溪夜月之誉。虎溪岩因此成了当地人中秋赏月的最佳去处。

万石山上还有狮山国际射击俱乐部。

奇岩怪石、奇花异卉是这里的精髓,于是万石岩和有“绿色博物馆”之称的植物园就成了游人必到的旅游点。

乘3路公共汽车可达。

(三)中山公园

在厦门市中心,始建于民国16年(1927年),民国22年(1933年)基本建成,面积约16万平方米。因纪念孙中山先生,故名。园内许多项目是华侨捐资兴建的。

公园依山就势,四周以短墙围成,设东西南北4个各有特点的门楼。南门为花岗岩三法圈式三连牌楼,高15米,宽20米,宏伟气派。1985年,在南门广场竖立孙中山先生铜像。东门、西门均为牌坊式建筑,东门入门处有孙中山先生纪念碑,高20米,上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北门上半部为西欧凯旋门式,下半部为明朝门楼式,为中西合璧的建筑。

公园西北部有魁星河,西南部有魁星山。这里绿荫蔽天,风景幽绝。魁星山上屹立着一块数丈高的石头,峻峭挺拔,形似魁星,故名魁星石,并以之名山。山巅较平坦处有一座六角形钢筋混凝土凉亭,与魁星石遥相对峙,为魁星亭。山上还有“万壑云根”、“云痴鹤老”、“石瘦松肥”、“三巡鹭江”等清代石刻。

南部东侧为群众活动区,有蔷薇亭、茶室和小餐厅等;西侧的逸趣园为老年人休息区,由庭院、凉亭、娱乐室、小水池等组成。中部为花卉展览区,有花展馆、水池亭廊和游艇码头等。北部为青少年活动区,包括电子玩具室、电动航空飞机、小型儿童游乐器械、少年游艺室、溜冰场和动物园等。

园内蓼花溪萦回贯穿,其上有彩虹、晓春、九曲、鼎足等12桥。桥亭水榭,别致精巧,花木茂盛,争奇斗艳。堆山组成的各种大小不等的园林景物,高低错落。

(四)鸿山

在市区思明南路中段。海拔92_9米,原与虎头山相连。两山衔接处旧称镇南关,是当时市中心通向厦门港地区的要道,现拓宽为马路。因两山相夹,所处地势又高,每逢风雨交加之际,雨随风转,忽东忽西,相互交叉,犹如穿梭交织,蔚成“织雨”奇观,“鸿山织雨”曾列为厦门八大景之一。

建于清代的鸿山寺近年重修。寺左侧岩壁有明天启二年(1622年)攻剿“红夷”的记事题刻,共6行60个字,均为楷书。红夷指荷兰殖民者,他们曾派兵船侵扰闽南沿海厦门等地。当时福建都督徐一鸣等带兵驻防中左所,抗击“红夷”;事后登鸿山游览,题刻纪念,留下我国人民反抗西方早期殖民主义者侵略的重要实物资料。鸿山攻剿“红夷”的题刻和虎溪岩后山同样内容的2处题刻,都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后石刻“嘉兴寨”三字,为郑成功所书。由此向东绵延至胡里山一带,是明末郑成功驻兵要地。

山上有占地13万平方米的鸿山公园。山下有人防工程改建的大型地下游乐场所——鸿山乐园,主洞贯穿鸿山南北,面积2600平方米。内设多功能大厅、旱冰场、电子游艺室、儿童游乐场,还有精心设计的唐僧取经雕塑群。

全山游览线路两环三叉,交通方便。

乘1路、2路、21路公共汽车可达。

(五)厦门华侨博物院

在厦门港蜂巢山西麓。1956年,陈嘉庚发起倡办并号召侨胞捐资兴建。1959年5月,建成开放,为我国唯一系统地陈列华侨历史及华侨华人文物收藏和学术研究的单位。英籍女作家韩素音称之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华侨历史博物馆”。

该院为花岗岩宫殿式大楼,主楼6层,展览厅3层,设有3个陈列室,面积2800平方米。一楼是华侨历史简介馆,分走向世界、创业海外、融合当地、落地生根、源远流长等部分,以1200多件图片、文物展示华侨的产生和发展、华侨同侨居国人民的友谊、华侨对祖国的贡献、华侨政策的回顾等情况。室内还陈列着华侨赠送的礼品。

二楼是祖国历史文物陈列馆,陈列着历代货币、青铜器、陶器和雕刻等,四壁挂着著名书画家的字画,展品近2000件。

三楼是自然博物馆,陈放着1000多件鸟兽、水产标本,其中有马来亚的大鳄、厦门的文昌鱼、印尼的极乐鸟和猩猩、泰国的貘、澳洲的葵花鹦鹉和犀牛、新加坡的虎等珍禽异兽。

华侨历史简介馆为该旅游点的主要部分。

乘1路、2路、21路公共汽车可达。

(六)南普陀寺

在厦门市区五老峰下,始建于唐朝会昌、大中年间(841~859年),为闽南著名佛教胜地,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该寺初名泗洲寺,五代时曾称泗洲院。宋代称无尽岩,后又改称普照寺。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一度荒废,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靖海侯施琅重建。该寺因是观音菩萨的主要道场之一,又在我国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南面,故称南普陀寺。

寺院占地3万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和藏经阁依次铺排在南北纵向的中轴线上,加上左右厢房、钟楼鼓楼、功德楼、海会楼、普照楼、太虚图书馆、佛学院教舍等,所有建筑依山傍势,层层托高,显得庄严肃穆。

大雄宝殿建于民国15年(1926年),绿瓦石柱,雕梁画栋,集中体现闽南古建筑的传统工艺。殿前两座报恩塔是由方丈妙湛法师监制的。

大悲殿始建于明代,原为木结构,民国19年(1930年)重修。1962年,主体改用钢筋水泥,保持木构斗拱作装饰用。殿宇高20米,屹立在石砌台基上,八角三层飞檐。殿内祀奉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殿内的穹形藻井全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根铁钉,别致美观,为国内同类建筑之精华。

建于民国25年(1936年)的藏经阁,为二层小楼,楼下为法堂,楼上为玉佛宝殿。阁内藏着大量佛教典籍和文物字画,如明版《大藏经》、影印宋《碛砂藏经》、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血书的《妙法莲华经》、弘一法师手稿《佛说阿弥陀经》等,以及唐代铜佛、宋代铜钟、明代名匠石叟所造的如意观音和观音施甘露像、明代著名艺术家何朝宗创作的白瓷观音像和28尊缅甸玉佛,还有现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等人的墨宝。天王殿前有放生池、荷花池、凉亭。放生池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池内鱼翔浅底,可供游人观赏。放生池与荷花池之间是建于1993年的七佛塔,上有释迦牟尼、迦叶等七尊佛像,富有南亚佛教建筑风格。

寺后五老峰松竹苍翠,绿树兀石间有碧泉、净业洞、大虚亭、兜率陀院、阿兰若处等古迹,以及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抗荷将军沈有容等人的摩崖题刻,其中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振慧和尚题写的“佛”字,宽一丈,高一丈四尺,最引人注目。

南普陀寺本是临济宗世袭的寺院。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改为十方丛林选贤制,不管哪个教派的和尚只要有才能,都可以当选为住持。民国14年(1925年)秋,寺内创办国内最早的佛教学府闽南佛学院,由佛教著名学者会泉、,常惺、太虚等相继主持,民国26年(1937年)停办时已培养学僧200多人。1985年,佛学院重新开学,设预科班和正科班,均为二年制。1992年起,增设二年制研究生班。该院是全国唯一同时设有男、女生班,而且师生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所佛学院。

南普陀寺还以素菜驰名。重要的旅游点为大雄宝殿、大悲殿和寺后的大“佛”字。

乘1路、2路、21路公共汽车可达。

(七)厦门大学

在厦门市东南部原郑成功演武亭一带,邻近南普陀寺。民国10年(1921年),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创办。校园前临大海,背倚五老峰,东接胡里山,西邻南普陀,占地面积100多公顷,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设经济、政治、技术科学、艺术教育、海外函授等5个学院和1个研究生院,以及中文、外文等27个系、50多个专业,还有台湾研究所、南洋研究所及亚热带、海洋、环境科学、特区经济等26个科学研究机构,共有师生员工1万多人,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校内建筑雄伟壮观,沿海滨矗立着呈弧形排列的5座朱顶石墙的大楼,其中具有民族风格的建南大会堂建筑面积达6048平方米,可容5000多人。陈嘉庚、鲁迅、王亚南的塑像通立在校园内,国光、芙蓉、敬贤、笃行、群贤、映雪、囊萤等建筑和这几年新建的逸夫楼、自钦楼及明培体育馆等,分布其间,错落有致,各有特色。主要的参观游览点有人类博物馆、鲁迅纪念馆、芙蓉园、大操场等。

鲁迅纪念馆在集美楼(一)内,共有5个展室,其中1室为鲁迅故居,其它4室,用700多件文物和照片资料介绍鲁迅的生平事迹。鲁迅故居,1926年9月4日至1927年1月16日,鲁迅在厦门大学时,大部分时间就住在这里。现按原貌陈设,并展出鲁迅当年用过的一些实物。“鲁迅在厦门”是全馆的重点,详细介绍鲁迅在厦门的史迹,包括他在厦门大学的教学科研、著述编译日记、讲演和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活动情况;其它各展室则分别介绍鲁迅的生平和他在绍兴、北京、广州、上海等历史时期的战斗历程。

人类博物馆设在博学楼,建筑面积2483平方米,是一个人类学专门研究机构。馆内收藏有考古学、民族学的珍贵文物和专用参考图书数千件,其中包括古人类遗骨及其头面复原的模型、“北京人”遗骨模型、全国少有的台湾古地图和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甲骨、明器、瓷器、古字画、古代武器、印章、衣服饰物等。台湾和福建的石锛和印纹陶器,展示台湾和祖国大陆悠久的历史渊源;宋元古代海船模型及泉州出土的古船文物和石刻,是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馆内还陈列着反映我国少数民族和外国民族风俗习惯的文物,如藏族的欢喜佛、蒙古族的血海铜盘、维吾尔族的玉靶刀、畲族的祖先图、高山族的贝壳珠衣和双连木杯,以及南洋特有的蛇形剑、峇厘的木雕恶魔面具、婆罗洲的大刀、澳洲木制的弯月形武器“飞去来”、印度的贝叶经和日.本大倭刀等。

大操场原是郑成功演武练兵的大校场,占地5万多平方米。当年郑成功挥师北伐前,曾在此选将练兵。芙蓉园是中心花园,中凿人工湖,周围散布着富有民族风格的亭台水榭,供人休憩和观赏花木。海滨浴场和海水游泳池也是厦门大学的一大特色,盛夏时游人如鲫。

1路公共汽车的终点站就是厦门大学。

(八)胡里山炮台

在厦门岛东部、厦门大学附近的胡里山上。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鸦片战争中被毁。光绪十七年(1891年),募得白银10万余两重建,历时5年建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炮台依山临海,视野宽广,隔海与屿仔尾互为犄角,控扼厦门港。东西长1.5公里,连同城堡占地1.3万平方米。炮台用花岗石条建造,并以乌樟树汁和石炭、•糯米拌泥沙夯筑而成,十分坚固。整个建筑糅合欧洲半地堡式和中国明清时期防御阵地的结构模式,形成科学合理的防御体系。用优质花岗岩筑成的城门、城墙、城楼、护城壕、清兵营房和炮台等保留完整,是研究我国海防军事史、洋务运动史和兵工构筑技术的珍贵史迹。

炮台原装备着2门克虏伯主炮,及副炮2门,小炮10门,配炮兵140名。现存东炮台的主炮炮身长13.96米,炮口内径28公分,炮重48974公斤,全重59888公斤,有效射程1646米,经专家认定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最大的克虏伯大炮,有“世界古炮王”之称。1989年底,还在附近海中捞起一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推入海中的我国自制铁炮,后来又在城堡北门地下挖出两门德国克虏伯公司1881年制造的小钢炮。

近百年来,胡里山炮台一直是军事禁区,1984年才对外开放。1986年,在胡里山炮台的前沿新建望归亭、盼归台,游客可以通过望远镜了望金门所辖的大担、二担诸岛。同时利用清兵营房兴办“世界古炮、宝剑、奇石、火枪陈列馆”。炮台后山岩石上有明隆庆六年(1572年)的七绝诗刻,为厦门现存最早的诗刻之一。

乘2路、29路公共汽车可达。此外,从厦门大学海滨浴场步行十分钟也能走到。

(九)厦门海堤和厦门大桥

海堤在厦门市北部,是高集海堤和杏集海堤的总称。高集海堤跨海连接厦门岛的高崎村和大陆的集美镇,1953年秋开工,1955年9月竣工,全长2212米,宽29米。杏集海堤连接杏林村和集美镇,1956年底建成,全长2820米。两堤之间以集美镇的数百米陆地相接。堤坝系抛石镇海并用花岗岩石砌成,全部工程土石方量达170多万立方米。堤面可以同时通行火车和汽车,并设有人行道。为便于附近一带的渔业生产和海上交通,靠近高崎一端的深水区,设有一孔宽15米的航道,渔船和小型客轮可以通过。高崎堤端的小山头上还建有一座观堤亭,亭前的纪念碑上刻有朱德手书“移山填海”四个大字。

厦门大桥位于海堤东北侧,并与之平行。1987年10月,动工兴建,1991年5月1日,建成通车。总长6599米,主桥长2300米,宽23米,昼夜通车能力可达2_5万辆次,是我国第一座海峡大桥。

海堤和大桥并肩跨海,形成宏伟壮观的人文景观,是陆路进入厦门岛的必经之地。

(十)集美学村

在距市区17公里的集美镇。集美俗名“尽尾”、“浔尾”。明末,当地进士陈文瑞认为原名不雅,改称“集美”,寓意集天下之美。但直到民国2年(1913年)陈嘉庚兴办集美学村,集美之名才通行于世。集美学村遂成为集美的象征。

学村内有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集美师范专科学校、集美归国侨生补习学校、集美财经专科学校、福建体育学院等高、中等专业院校,加上中、小学和幼稚园,形成高、中、低层次配套的教育体系。这些学校的建筑都很有特色,尤其是集美中学的道南楼、集美侨校的南薰楼以及集美航海学院的教学楼,或威武挺拔,或凌空欲飞,体现民族风格。1993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以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专科学校、集美师范专科学校为基础筹建集美大学。

道南楼前的龙舟池,长800米,宽300米,池畔七座形式各异的亭台水榭,龙脊凤檐,雕梁画栋,朱绕翠环,人称“七星坠地”;池中央有两座水榭,凌波展翼,人称“孤星伴月”。每年端午节,这里金鼓齐鸣,南曲悠扬,波光水影,人声鼎沸,七彩龙舟,劈波斩浪。陈嘉庚生前曾多次在这里主持龙舟赛会,这里还举行过多次国际龙舟赛。

在集美学村内还有陈嘉庚故居。这是一座古老而简朴的二层小楼,建于民国7年(1918年),民国27年(1938年)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炸毁,1955年修复,1980年重修。二楼正中是会客厅,西侧是陈嘉庚晚年的工作室、卧室、餐室和卫生间,陈设简单,朴实无华。室内陈列的油漆斑驳的桌椅、陈旧的木床、退色的打着补钉的蚊帐、破旧的分不清颜色的毛背心、包头铁皮已经裂开的手杖、补了又补的雨伞等,都是陈嘉庚生前一直使用的。故居西侧一座三层楼房是建于1983年的陈嘉庚生平事迹陈列馆,面积800平方米,分“经商南洋,情深乡国”、“倾资兴学,百折不挠”、“赤诚爱国,鞠躬尽瘁”3个部分,以大量实物、图片、文献资料生动地表现陈嘉庚一生的光辉业迹,其中有毛泽东的题词:“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故居前面是根据陈嘉庚遗愿,于1962年建成的归来园。园中矗立着通高2.9米的陈嘉庚全身铜像,像后的归来堂是一座具有闽南民居风格的单层建筑,白石砌墙,绿瓦盖顶。十几间厢房环绕着大厅,大厅里有一座折式黑色屏风,上用蚌壳镶写着1961年8月15日首都各界公祭陈嘉庚大会的悼词。厅堂中央安放着陈嘉庚的全身坐式青石雕像,两侧圆柱上挂着郭沫若1962年游集美时书写的对联:“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

这里充分展示陈嘉庚先生艰苦奋斗,倾资办学的爱国精神,必到旅游点为陈嘉庚故居、归来园和南薰楼。

厦门市区到集美有远郊公交车来往。

(十一)鳌园

在集美东南海滨,原为鳌王宫旧址。1950年,陈嘉庚为纪念集美解放,在此修建鳌园,历时10年建成。鳌园面积8990平方米,分3个主要部分,即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陵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门廊长50多米,两厢墙上有镂刻着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故事的青石浮雕40幅,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形象十分生动。园中央矗立着28.6米高的集美解放纪念碑,通体以花岗岩砌成,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手书的“集美解放纪念碑”7个大字,背面是陈嘉庚撰写的碑文。纪念碑有2层基座,底层8级,顶层3级,分别象征着8年抗战和3年解放战争。基座四周环以青石雕栏。

纪念碑南侧,一道屏风式的石墙后是陈嘉庚的陵墓。陵墓是陈嘉庚生前亲自设计的,墓体呈寿龟形,墓塘作马蹄状,顶盖以13块水磨青斗石拼镶而成。墓碑为水磨花岗岩砌成,碑上镌刻着鎏金隶体文字。墓的左右及后面以青石屏壁为障,上有15幅表现陈嘉庚重要经历的浮雕画像。墓前的祭亭和墓后照壁均以青石砌刻,典雅庄重。

鳌园的石刻形象逼真,千姿百态,富有生活气息和闽南风格,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有“闽南石雕博物馆”之称。石刻分为浮雕、影雕和题刻3种。浮雕有工农业生产、文教体育、名胜古迹、历史故事和连环装饰图案五类,取材广泛,包罗万象;影雕利用黑白明暗成像的原理,在玉昌湖青石板上用特制的钢钎雕琢出无数个程度不同的小点,相聚成像,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而且不褪色、不变形;题刻共有50多幅,集中在纪念碑前的石雕碑坊上,内容多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名流题赠的称颂陈嘉庚先生的诗词对联。

1992年9月,在鳌园北面新建一座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嘉庚公园,园内有5座相连的凉亭,座北朝南,廊亭兼用,形成一处新景观。

由思北乘远郊公交车至集美,经鳌园路或嘉庚路就到鳌园。

(十二)苏颂故居与苏颂科技馆

苏颂故居亦称“芦山堂”。在同安县城西北隅永丰乡,背倚葫芦山,门临洗墨池,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颂(1020~1101年),同安人,北宋著名科学家、医学家。《宋史》称其“器局宏远,不与人较短长,以礼法自持。虽贵,奉养如寒士。自书契以来,经史、九经、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尤明典故”。苏颂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是11世纪我国杰出的天文学仪器,也是世界最古老的天文钟。其主编的《新仪象法要〉是我国现存最详细的古代天文仪象著作,书中60多幅附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机械设置图纸。他还编撰《闽经本草》21卷,广征博引全国各地的新药物,为李时珍《本草纲目》大量引用。

苏颂高祖定居芦山堂,“芦山”遂成为入闽苏氏的“灯号”。台湾、香港、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的苏氏“芦山”后裔都源于此。现存建筑于民国元年(1912年)重建,为三进双护厝府第,面积750平方米,大门威镇2只青石狮,堂中有高1.73米的苏颂全身脱胎坐像、苏氏族谱和苏氏派裔的八大名人画像。

苏颂科技馆是一座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的6层大楼,由海外苏氏宗亲捐资建造。馆内有苏颂半身脱胎塑像、世界上第3台水运仪象台模型(其它2台分别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英国南肯辛顿科学馆)和其它有关苏颂的图片资料以及各地专家学者的题词。

(十三)青礁慈济宫

在青礁岐山东鸣岭下,又称慈济东宫,供奉宋代民间神医吴夲(979-1036年,音Tāo滔,从大从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吴夲深入漳泉瘟疫流行地区,拯救万民,采药时不幸落崖谢世。当地人民于其生前采药炼丹处龙湫坑,建“龙湫庵”,雕像祀奉。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建庙,宋孝宗赐庙号曰“慈济”;宋淳祐元年(1241年)改庙为宫,因方位在东,故名慈济东宫。吴丰出生地龙海白礁的慈济宫则称慈济西宫。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成祖封吴夲为万寿无极保生大帝,民间俗称大道公。

宫分五殿,飞檐交错。主殿有12根蟠龙大石柱,上刻蟠龙腾云、八仙游山及山川禽兽等,其中一对石柱如花瓶状,在福建的宫庙建筑中难得一见。宫内的大幅青石浮雕上刻着龙虎和隋唐故事,另两幅石屏上则雕绘哪吒闹海的故事,梁上木刻有狮象龙凤和奇花异卉,雕工精细,金碧辉煌。彩画中有一幅凤头、龙尾、龟身、四脚的神物,很是怪异。画着传说故事的油彩画和黑底描金画虽历经沧桑,色彩依然鲜明。殿顶铺绿色琉璃瓦,四周环饰着彩陶缀成的各色人物和12条龙。

二层阁楼中的钟鼓楼,藻井为木拱结构,层层叠叠,玲珑轻巧。楼内大钟铸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宫中还保存着康熙、嘉庆、咸丰、光绪等朝代的重修碑记。

宫后的岐山,有凉伞树、“心”字石、丹井药泉等景致。“心”字石形似人心,“心”字中间一点却放在底下。

宫庙西面3公里处为慈济西宫。

(十四)梵天寺

在同安县城北面约1公里的大轮山南坡。始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年),初名兴教寺。宋熙宁二年(1069年)改名梵天禅寺。元时毁于火。明洪武十年(1377年),主持无为法师募款重建。民国7年(1918年),其金刚殿、大雄宝殿、法堂等被北方军阀张树成纵火烧毁。

近年修复山门、功德堂、念佛堂、钟楼和千佛阁等古迹。山门因蛀蚀,1981年仿古重修;门前立两尊“石将军”和两座石经幢。门楣原有朱熹题写的一块“大轮山”漆木匾,每字二尺一寸见方,苍劲有力,已毁。钟楼在原寺院东侧,四角亭式的双层砖木建筑,造型古朴大方,内原有重650多公斤的铜铸古钟,上刻“明洪武二年造”字样,今无存。法堂小花园保存着完好的唐代石刻,其中有3块浮雕,人物皆着短袖上衣和长裙,分别摆出吹笛、击拍和捧莲果的姿势,下方两角浮刻浮云图像,以衬托仙女从天而降的轻盈柔美,人物造型与装饰都象敦煌飞天壁画。

钟楼旁还有一座婆罗门佛塔,原是同安城内西安桥头的镇桥石塔,建于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1957年迁今址,故又名西安桥塔。塔为三层方形,石构实心,高4.68米。其中须弥底座高1.78米,四面浮雕走兽,四角浮雕侏儒;二层每面浮雕坐莲佛像;三层四面浮雕佛教故事图像,四个上角浮雕展翅神兽。该塔是研究古代宗教及石雕艺术的珍贵资料。1961年,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五)汀溪窑址

在同安县城西北7公里多的汀溪水库左侧,范围绵延至古坑、岭寨一带,面积约0.5平方公里。1956年,修建汀溪水库时发现,经鉴定是宋代瓷器生产作坊的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有窑基两座,暴露地面的各种遗物如碗、碟、盘、罐等残片甚多,其中小碗片最多。瓷器釉色主要是淡褐黄釉,其次是青釉,还有灰白釉。装饰技法多样,有刻花、印花和划花。纹饰有直线纹、蔑点纹、卷草纹和菊瓣纹等多种。汀溪窑瓷器当时多外销,日本出土的“珠光青瓷”就是此窑产品。窑址的发现,对研究宋代瓷业状况和中外文化交流有一定价值。

遗址旁的汀溪水库重修于1956年,库容量达4800多万立方米。这里绿树成荫,水光潋艳,可以饱览山区优美诱人的风光。该旅游点集文物、考古与风光游览于一体。

可由厦门乘车至同安,转乘三轮车或摩托车前往。

(十六)同安孔庙

在同安县城东溪西畔,始建于五代,后毁。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建大成殿,面积1050平方米,1987年重修。同安孔庙当年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周围学子求学的课堂。现在为县博物馆,里面陈设着西汉以来同安当地乡贤名宦的史迹和历代文物。

主体建筑大成殿为重檐歇山式,前廊后轩,斗拱飞檐。殿南侧是朱熹和宋代科学家苏颂、理学名宦林希元的祠堂。北侧有兴贤育才坊、泮池、观澜亭和石雕陈列场,该场陈列着200多件当地收集的石雕碑刻,其中有唐代镇墓兽、宋代石将军、明代石马、清代石翁仲等等。

(十七)凯歌高尔夫球场与东方高尔夫球场

凯歌高尔夫球场在同安美人山麓福厦公路旁,北倚美人山水库,1990年动工兴建,由号称世界高尔夫球“四大天王”的葛瑞格•诺曼设计并监工建造,计划1996年建成投入使用。占地250公顷,有两座18洞不同风格的球场,球道宽广,山坡设计适度起伏,沙坑安排巧妙。社区内还有高级套房、中西餐厅、夜总会、游泳池、网球场、超级市场等。

东方高尔夫球场在杏林与海沧交界处,建于1993年。占地230公顷,内设18洞高尔夫球场、9洞休闲球场和游泳池、网球场、公寓、别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