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南平市位于福建省北部,俗称闽北,东北与浙江省相邻,西北与江西省接壤,东南与宁德地区交界,西南与三明市毗连。辖延平区和邵武、武夷山、建瓯、建阳、顺昌、浦城、光泽、松溪、政和等9个县(市),面积2.63万平方公里,是全省面积最大的地(市),人口293.99万人。属中亚热带海洋性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19℃,一年四季适于旅游。

闽北是福建最早开发的内陆腹地,新石器时期就有古越人栖息,周朝为七闽地,战国时为越王无诸属地。东汉时,福建设5县,闽北占建安(今建瓯)、延平(今南平)、建平(今建阳)、汉兴(今浦城)4县。隋置建安郡,唐置建州,宋时分设为南剑州和建州。明清时,福建设8府,闽北占延平、建宁(今建瓯)、邵武3府。民国时设南平、建阳2个行政督察区。1949年后,改称专员公署,1956年,合并为南平专区;1970年,改称建阳地区,行政公署迁往建阳县;1988年,又改称南平地区,行署迁回南平市;1995年元月,撤销南平地区,设地级市。

闽北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武夷山自唐以后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既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又是国家旅游度假区,还是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闽北在历史上素有“道南理窟”之称,名流辈出,出名的有朱熹、李纲、真德秀等。经过几年建设,逐渐形成以武夷山为中心,包括南平的茫荡山、九峰山,建瓯的归宗岩、万木林,邵武的熙春园、李纲祠及松溪的湛卢山,政和的洞宫山,浦城的浮盖山,光泽的乌君山等景区的地区旅游网络。

全市10个县(市、区)有6个设旅游局,武夷山和茫荡山、归宗岩设景区管理部门。全市有旅游企业18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1万多人;旅游宾馆150多家,床位1万多张,其中涉外宾馆床位3000多张;各类旅行社19家,各语种翻译导游人员250多人;旅游汽车公司4家,进口汽车100多辆;竹筏公司1家,竹筏240多张;涉外定点餐馆、商店13家;旅游娱乐场所200多家。公路通车里程达8000多公里。鹰(潭)厦(门)铁路和莱(舟)福(州)铁路在境内交会。1988年,开通福州至南平的“武夷号”旅游专列;1995年,开通福州至邵武的“金湖号”旅游专列;南平经武夷山至江西横峰的福建第二条出省铁路通道正在施工。扩建后的武夷山机场可全载起降波音737等中型飞机,开辟北京、上海、杭州、福州、厦门、汕头、深圳、广州、香港等9条航线。华东最大的水口电站建成后,500吨位的客轮可从南平直达福州马尾口岸。

“八五”期间,接待境外旅游者184418人次,比“七五”期间增长112.73%,年递增17%;旅游创汇13162万元人民币兑换券,比“七五”斯间增长535.07%,年递增44.6%。接待国内旅游者757万人次,比“七五”期间增长48.21%,年递增8.7%;旅游收入70268万元,比“七五”期间增长143.27%,年递增19.4%。

本片主要旅游景区(点):

武夷山风景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城村汉城遗址-余庆桥-茫荡山-九峰山-归宗岩-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建窑遗址-宋慈墓-朱熹墓-熙春山-李纲祠堂-宝严寺-乌君山-湛卢山-洞宫山-浮盖山。

(一)武夷山风景区

在武夷山市南部,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面积70平方公里。相传彭祖茹芝饮瀑,隐于此山,有子二人,曰“武”,曰“夷”,故以之为名;另一说为当地聚居着闽越族的一个支族,其首领叫武夷君,故作为古越人栖息之地而得名。1982年,被定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溪东旅游服务区基础上,建立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武夷山地质为红色岩层陆相盆地堆积物,属丹霞地貌。九曲溪盘折山中,三十六峰夹岸林立,峰岩显而不裸,溪流惊而无险,水绕山转,石木相间,各具风姿。山地海拔一般在400米左右,最高峰三仰峰海拔717.7米,为低山风景区。属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9℃,7月平均气温27℃左右,1月平均气温8℃,一年四季皆可旅游。

秦汉以来,武夷山为儒者、僧人、羽士流连之地。汉武帝曾遣使者在武夷设祀台,用乾鱼祀武夷君。唐天宝六年(747年),封武夷山为“天下名山”。唐末五代,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记》里,把武夷山列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即“第十六洞升真元化之天”。山中文物古迹甚多,主要有架壑船棺、武夷宫(冲佑观)、武夷精舍遗址、遇林亭瓷窑遗址、元代皇家御茶园遗址等,.还有宋以来的摩崖石刻400多处,篆、隶、楷、行、草各体俱全。199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3.6万人次。

武夷山风景区主要由九曲溪、天游峰、桃源洞、天心、武夷宫、水濂洞和虎啸岩等旅游景区组成。

九曲溪景区面积约8.5平方公里。九曲溪发源于桐木关的西北角、三港国家自然保护区境内,自西向东流至武夷宫注入崇阳溪,全长60公里。由于九曲溪弯弯曲曲,深切武夷群峰,形成九曲清流绕青峰之势,乘坐竹筏沿溪流观山景成为武夷山游览的一大特色,水上游程7.5公里,时间约2个小时。古人游九曲往往从一曲开始逆流而上。崇桐公路开辟后,游人则从九曲到一曲顺流而下。

武夷宫前,晴川一带为一曲,主要旅游景点有大王峰、幔亭峰、三姑石、铁板幛、水光石等。大王峰拔地而起,雄踞溪北,因“端庄雄特,具王者威仪”而得名,有“仙壑王”之称。大王峰左为丹壁环峙的幔亭峰,右为苍崖层叠的铁板嶂,隔水相对的是昂首天外的狮子峰。幔亭峰相传为秦始皇二年(公元前245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幔亭招宴之所。南宋诗人辛弃疾有诗道:“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铁板嶂,以“石崖峭削,色如铁板”得名,嶂前的水光石又名晴川石,石上多题刻;其中有明代戚继光应招北伐,游览九曲时的题词。水光石西边还有仙猿石、儒巾石等。溪南的最高峰狮子峰,竹树繁茂,郁郁葱葱,周围有大小观音岩、兜鍪峰以及石瓶岩、竹盘岩、七贤峰、鹞子岩、赤霞岩、毛竹洞等景致。

从玉女峰脚下的浴香潭逆水而上为二曲,主要景点有玉女峰、仙馆岩和溪北的仙榜岩等。玉女峰突兀挺拔数十丈,亭亭玉立于二曲溪南,如玉女临妆,是武夷秀丽山水的象征。玉女峰右边一岩耸立,岩上圆石如镜,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建州剌史华容谢上箴所书“镜台”二字,高5米,宽11米,是武夷山最大的摩崖石刻。仙馆岩和仙榜岩隔水相峙,峭崖夹逼,苍松挺立,翠竹悬垂。仙馆岩上有个崖洞,洞中石头有如几榻,人们便传为“仙家翰墨之馆”。仙榜岩的得名则是因其平旷的崖壁上布满了龟裂的痕迹,人称“虫文鸟篆”——仙家的榜文。岩下几块小石浮于水面,有形似道冠的“道冠石”,上有三个小孔的“三杯石”,水石冲激、声如音乐的“水乐石”。

雷磕滩附近,溪水折而向南,形成一道弯环,就是三曲,主要景点有小藏峰、会仙岩、升日峰和仙游岩等。小藏峰又名仙船岩、船场岩,在千寻绝壁上,几块虹桥板纵横交错地凌空悬架于石隙间,搁在板上的船棺半悬空中。船棺又称架壑船、仙槎、仙舟,是当地古代一种外形像船的葬具,在小藏峰、大藏峰、大王峰、玉女峰、仙钓台、观音岩等处均有遗存;虹桥板简称虹桥,是用来支架船棺或架设栈道的木板。这些3000多年前闽人留下的船棺葬制遗物,为研究福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珍贵实证,因此与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刘子羽神道碑一起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仙钓台到小九曲一带为四曲,主要景点有大藏峰、金鸡洞、仙钓台、题诗岩、试剑石、御茶园故址等。溪东的大藏峰庞然崛起,危立水际。半壁有两个洞穴,上为鸡窠岩,下为金鸡洞。金鸡洞外小内大,洞口有虹板,还可看见船棺露出洞外。溪南的御茶园创设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是元、明两代官府督制贡茶的地方,盛极一时。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荒废,现有通仙井、喊山台等古迹及茶叶品种园、茶艺馆等。小九曲在题诗岩西边,一弯碧水中错置着一堆小石,石上有峭壁、穹崖、裂罅、洞穴,还有几竿翠竹。水流石间,左盘右旋,也有天然曲折之妙。

过小九曲到云窝的平林渡口为五曲,主要景点有隐屏峰、接笋峰、武夷精舍等。这里境界空阔,北岸是一片林木葱笼的洲地,令人心胸豁然。接笋峰半腰石壁上刻有明万历四十七年(1618年)豫章郡王熊明遇撰写的《武夷山溪记》,共1800字,是武夷山景区字数最多的摩崖石刻。

从响声岩、目鱼石到老鸦滩一段为六曲,主要景点有天游峰、晒布岩等。朱熹在响声岩上遗下的“逝者如斯”手迹,是景区内所能辨认的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

过老鸦滩西行,至百花庄附近的獭控滩是七曲,主要景点有三仰峰、天壶峰、城高岩等。天壶峰孤峰兀立,半腰有一个轩爽旷朗的岩洞,峰下有天壶道院旧址。溪南的城高岩拔水而起,四面陡壁,前后临溪,如石城巍峨。岩下有一口深潭,名“放生潭”。

以芙蓉滩东西为界,便是八曲,主要景点有双乳峰、“上下水龟”、象鼻岩、骆驼峰、人面石等。峰北的双乳峰又名鼓子峰、并莲峰,两峰大小相似,形状如一。峰左的紫芝峰顶一石上大下小,形类灵芝,为灵芝石;灵芝石下一石独起,修长玉立,人称观音石。峰右的环珮岩上一石弓腰缩颈,伏地欲出,如伺机捕鼠的小猫,为“猫儿石”;岩腰一石额阔顶平,浑如人面,称“人面石”。“上下水龟”是两块重叠的岩石,如形态逼真的一对水龟,一块伏在水中,只露一个小脑袋和圆圆的背;另一块略小一点的,则爬在它的背上,伸出长脖,望着水下。

从幛岩附近的浅滩到齐云峰的星村镇为九曲,主要景点有双狮戏球石、孔雀开屏石等。

天游峰景区面积4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天游峰、云窝、茶洞、雪花泉、仙浴潭、接笋峰、隐屏峰、天游观、妙高台、一览亭、晒布岩等。

隐屏峰,在五曲北面拔地而起,如倚天而立的屏风,故名;从茶洞的留云书屋穿过,由勒有“步虚”二字的地方登铁梯,到仙凡界再沿曲折的石梯而上,就到了隐屏峰顶,往东行数十米到狐狸洞,可观五曲全景。隐屏峰下平林渡畔的武夷精舍,又名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创建,为其著书立说讲学之所。初建时有仁智堂、隐求室、石门坞、止宿寮、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和铁笛亭。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改为朱子祠,主体建筑于1973年被拆除,现存清代重修的厢房2座。

天游峰,在隐屏峰后,海拔410米,登峰看云海,如天上遨游,故名。徐霞客曾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在峰顶远眺,九曲山水尽收眼底。峰顶的天游观,始建于宋,明嘉靖五年(1526年)重建,民国25年(1936年)改为纪念堂,80年代初重建,成为上山游客饮茶、购物的场所,正面横匾题“遨游霄汉”四个大字。观前有小巧玲珑的六角亭,名“一览亭”,原称仙掌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绝好的观景台。

晒布岩,位于六曲溪北,天游峰下,是武夷山风景区最大的岩石,由于流水长年冲刷,岩壁上留下千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轨迹,形如巨幅晒布,故名;又因半壁有几道深深的斑痕,如同掌印,故又名“仙掌峰”。

接笋峰,高约90米,倚隐屏峰之西,尖锐直上,形同立笋,半腰横裂三痕,如折断又连接在一起,故名。云窝,位于接笋峰西壁下,有大小洞穴十多处,周围环绕着响声岩、丹炉岩、仙迹岩、天柱峰、更衣台、天游峰、苍屏峰,还有小一线天、司马泉、伏羲洞、虚云洞等景点,冬春清晨常有云雾飘绕,故名。茶洞,又名玉华洞,传说神仙送的第一棵茶树就种在这里,洞内所产茶树“甲于武夷”,故名。

桃源洞景区面积5.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桃源洞、鼓楼岩、金砖池、开元堂、碧霄洞、三层峰、三仰峰等。

桃源洞,又名小桃源,以风光近似武陵桃源而得名。从六曲溪北沿山径步入松鼠涧,曲折行走,山穷水尽处有一小石洞,仅容一人通过,过小洞到桃源洞石门。一进石门,豁然开朗,阡陌纵横,内有开元堂、寿桃石、桃园、竹林等,引人入胜。

三仰峰,为武夷最高峰,由小桃源到三仰峰顶有石级梯路,从峰顶远眺,武夷秀色,一览而尽。三层峰,又名三叠峰,盘踞在三仰峰南麓,有“武夷气象台”之称。大雨将临,在峰峦之间便会涌起一团团云雾,天将放晴时又会先行化开。

武夷宫景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武夷宫、大王峰、幔亭峰、万春园、止止庵、仿宋古街等。

武夷宫,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宫观,坐落在大王峰南麓,汉武帝遣使节设坛祭祀武夷君处。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建有天宝殿;五代时改为会仙观;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修屋宇300多间;绍圣二年(1095年)又大修宫殿,并改名冲佑观,为南宋九大名观之一,辛弃疾、陆游、朱熹等均在此任过提举或主管;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称万年宫;后又多次修茸。民国时期,建中山纪念堂(原武夷宫三清殿),保留至今。1985年,在三清殿前建起一座精巧典雅的白色花岗岩门坊,横额“渐入佳境”和对联“如此名山宜第几相当曲水本无多”均为著名书法家潘主兰所撰写。武夷宫主体建筑于1991年10月修复,现已辟为朱熹纪念馆。中山纪念堂内有“名家赞名山”陈列室,展出赵朴初、钱君〓、朱屺赡等200多人的书画作品。

大王峰,又名纱帽岩,海拔530米,雄踞九曲溪口,是进入武夷第一峰;顶大腰细,四壁陡峭,气势镑礴,可从南壁裂隙阶梯攀登而上,沿途有张仙岩、天鉴池、通天台、投龙洞等景观。峰麓的小谷地传为秦时皇太姥母子二人结庐之处。宋时建止止庵。宋嘉定九年(1216年),著名道士白玉蟾居此修炼,自号武夷道人。

幔亭峰,位于大王峰北侧,峰顶地势平坦,有一片巨石,状如香鼎,称“宴仙坛”,相传武夷君曾在此设幔亭宴会乡人,故名。峰半腰有一巨石,俗名“棋盘石”,相传汉使者就是在这里用干鱼祭祀武夷君的,所以又称“汉祀坛”。山脚的幔亭山房建于1982年,结构精巧典雅,布局错落有致,挑廊、吊柱、粉墙、大瓦顶,富有乡土气息,是武夷山最早的旅游宾馆。

仿宋古街,是1980年委托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和福建省建筑设计院统一规划设计的。1993年,建设初具规模。主要建筑有碧丹酒家、彭祖山房、翠烟小肆、武夷茶观、五铢钱庄、白云丹峰、岩顶香、乡土寨等,小巧别致,朴素大方,既有宋代建筑特色,又有闽北乡土气息。

天心景区在武夷山北部,面积4.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鹰嘴岩、天车架、玉柱峰、流香涧、大红袍茶树、三花峰、永乐禅寺等。

天车架,为丹霞嶂半壁洞中就崖构架的几幢空中楼阁,是清咸丰年间当地的豪绅为躲避太平军而营造的,地势十分险要。鹰嘴岩,在天车架西边百余米,兀立群峰之间,光秃秃的岩顶,东端向前突出,尖曲如喙,振翅欲飞。大红袍茶树,生长在幽深的峡谷九龙窠的最后一窠岩脚下,具有独到的品质,有“茶中之王”的美称。马头岩,以形似骏马而得名,北面有5座巍然骈立的岩石叫磊石岩,侧望如5匹奔马,又称“五马奔槽”。永乐禅寺,在天心岩下,是武夷山现存的最大寺院,原叫“天心永乐庵”,到清代扩建后改名为永乐禅寺。

水濂洞景区在天心景区北面,面积17平方公里,是武夷山最大的景区,主要景点有水濂洞、青狮岩、弥陀岩、清源岩、莲花峰、刘官寨等。

水濂洞,是武夷山最大的洞穴,高宽各100多米,洞前有终年流淌的两股清泉,从100多米高的岩顶飞泻而下,洞内岩壁上有许多摩崖石刻。青狮岩,在水濂洞北,形似蹲狮,附近的九龙岩下有奇妙的九星泉。龙峰,山北最大的峰峦,一巨石如舌头上翘,人称“龙舌。”过了“龙舌”是“龙头”,再沿着“龙脊”就可走到山尽头。

虎啸岩景区面积17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一线天、三髻峰、楼阁岩、凌霄峰、石门岩和虎啸岩等。

在九曲溪二曲南面的幽谷里有一座长数百丈、高千仞的巨石,名灵岩。岩下覆盖着3个相邻的岩洞,左为灵岩洞,中为风洞,右为伏羲洞。从伏羲洞人岩,到深处抬头仰望,但见岩顶裂开一罅,相去不满1尺,长约100多米,从中漏进天光一线,是为“一线天”。一线天南面与之相对的是楼阁岩,壁立如屏,半壁上有几处洞穴,相传为“神仙楼阁”。

虎啸岩,在一线天北面,相传有仙人骑虎啸其上,故名。其实“虎啸”之声来自岩上一个石洞,山风穿洞,有如虎吼。虎啸岩四壁陡峭,屹然独耸,登巅小径,从岩底盘折而上。半腰有虎溪灵洞,上覆危崖,下临绝壑,深广可容数十人。往上为天成禅院故址。

禅院右壁有语儿泉,水从石出,循岩而流,水石相激.若小儿呀呀学语。泉水烹茶,有天然真味。从禅院北行登顶,有一条就崖凿就的磴道,陡峭惊险,不让接笋峰的“龙脊”、“鸡胸”。绝顶上一条深不可测的裂罅,又如大王峰上的投龙洞,其间横架一桥,左右无所依靠,石壁上镌“定命桥”三字。

一岩而兼有群峰之胜,为虎啸岩特色。

武夷山“溪曲三三水,山环六六峰”,早在南朝就有“碧水丹山”之誉。游九曲,登天游,应是来武夷山游客的最先选择。

(二)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在武夷山市西北部,建阳、光泽、武夷山三县(市)交界的挂墩、大竹岚一带,北纬27°33′-27°54′,东经117°27′-117°51′之间。位处温带、亚热带交界区域,为世界动物地理分布两大区古北区和东洋区的过渡地带。南北长52公里,东西长22公里,面积565.2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以上,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有112座,2000米以上的有7座。主峰黄岗山是武夷山脉最高峰,海拔2158米,也是我国东南大陆最高峰,人称“华东屋脊”。1979年7月,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5个重点自然保护区之一;1987年9月,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留地网组织,成为国际生物圈保留地网的组成部分。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综合性、多学科的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挂墩、大竹岚一带是世界闻名的生物标本采集地。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法国神甫大卫来到挂墩采集标本,发现不少鸟类、哺乳类动物的新种,挂墩因此闻名于世。接着英国人拉杜西、美国人波普、德国人施密特等多次来这里,采集大量爬行、两栖类动物标本。民国26年(1937年),德国人克拉帕希在光泽、建阳县境内和挂墩一带活动1年多,采集昆虫标本16万号。一个世纪以来,先后发现动物新种600多种,仅挂墩一地就发现脊椎动物新种62种。

保护区有“天然植物园”之称。森林覆盖率达92%,主要有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毛竹混交林、毛竹林、灌木林、高山矮林、针叶林等7大类,其中天然林占98.2%,木材蓄积量436万立方米。植物种类有三四千种,定名的高等植物有149科1800多种,树木种类是整个欧洲大陆的7倍竹类资源丰富,有12万余亩、1700余万株、12属60多种,其中名贵竹类有四方竹、肿节竹、黄岗山矮竹、罗汉竹、台湾桂竹等。还有苔藓260多种,野生猕猴桃12种。区内遍布兰花、山茶花、深山含笑等。

由于这个地区躲过第四期冰川的侵袭,许多古生代的种类保存下来,成为孑遗植物、珍稀树种和活化石,如银杏、南方铁杉、红豆杉、鹅掌楸、紫杉、三尖杉、半枫荷、香果树、银钟花、青线柳、水松、天女花、钟萼木、毛红椿等,共有50多种。

区内野生动物舍400多种,哺乳类动物有69种(中国420种,福建111种)。鸟类256种(中国1186种,福建540种),仅挂墩一地就有16目31科74属164种。挂墩成为侯鸟南北迁飞的歇脚地,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人称“鸟的天堂”。两栖类35种(中国208种,福建45种),爬行类73种(中国315种,福建115种),被誉为“研究亚洲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钥匙”。蛇类5科26属64种(其中毒蛇17种),单是我国独有的剧毒蛇——五步蛇就有50万条以上,有“蛇的王国”之称=高山鱼类有34种。大竹岚被称为“昆虫世界”,全国昆虫32目1000科,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定名的就有31目300多科5000多种。在一个地区,生存着这么多的物种,实属罕见。

区内属国家明令保护的一、二、三类野生珍稀动物有12种,如华南虎、白颈长尾雉、黄腹角雉、鸳鸯、猕猴、云豹、毛冠鹿、金猫、大灵猫(九尾猫)、小灵猫(笔猫)、穿山甲、短尾猴等。还有许多特有罕见动物,如草鹗(猴面鸟),猪尾鼠、闭壳龟、崇安髭蟾(角怪)、白蝙蝠、虎纹蛙和笔筒猴等。

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以认识自然、回归自然为目的,变封闭保护为积极利用,集科学考察和旅游为一体,依据不同特征逐渐形成黄岗山森林景区、雷公口水库水体景区、武夷山自然博物馆景区和河谷森林景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及武夷山科学考察站设在星村镇桐木村三港,内有招待所等服务设施。

乘坐武夷山至邵武的班车,也可以领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神奇景色。

(三)城村汉城遗址

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南面21公里、兴田乡城村西南1公里处,又名古粤城、闽王城。据城址出土遗物特征和碳十四测定,古城始建于秦汉之交,延续至西汉末年,为江南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城邑遗址。196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座落在西高东低的丘陵岗顶,三面环山,东面俯临崇溪,有高屋建瓴之势。遗址平面略近长方形,南北长约860米,东西宽约550米,总面积约48万平方米。城墙沿山势夯土建筑,周长2896米,面宽4~8米,基宽15~21米,残高4~8米。东、西城垣共保留3处豁口通道,为当年城门。城墙西南角为烽火台,西北角为谯楼。城外除部分地段外,均设有宽6~10米、深约5米的护城壕。

城内有古道路5条,均铺河卵石,最宽的是东城门经高胡坪宫殿区南侧至西城门的主干道,路面约有10~12米。宫宇楼阙、营房住宅及冶铁制陶作坊和墓葬等遗迹星罗棋布。官署、防卫、居房建筑分别依托城内北、中、南三条岗坪。中部岗坪面积最大,是全城建筑布局的中心,汉代遗存也最为集中。城内的大型建筑群基址有中部的高胡南、北坪,西部的下寺岗和北部的马道岗4处。其中高胡南坪建筑群规模最大,建筑基址面积达2万平方米,可分为甲乙两组建筑。甲组建筑群位于宫殿区南部,是一组四合院式的大型宫殿建筑群体,仍沿袭战国以来的高台建筑形式,建筑格局与秦咸阳宫、汉未央宫类似。自南而北由东西大门、东西门房、庭院、殿堂、东西厢房、侧殿等组成,还有回廊、水井和排水管道等。整体建筑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布局严谨,格调和谐,既保持中原城邑的传统风貌,在房基部分又采用南方常见的干栏式构架。

古城的排水系统,利用自然山坡和沟谷铺设,实行雨水、污水分流,规划十分合理自然。

1958年,对古城进行初步调查,翌年进行局部发掘。1980年以后,该城址列为国家考古发掘的重点项目,又进行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出土的陶、铜、铁器和建筑材料,都具有强烈的汉代风格,反映中原文化和闽越文化的交流融合。从出土的4万余件文物来看,2000多年前福建就有较高的冶炼铸造和制陶等工艺水平。

(四)余庆桥

在武夷山市南门外,俗称“花桥”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朱敬熹兴建,后民妇刘兰英又捐款修建,是福建省留存至今少见的木石拱桥之一。

桥门正上方刻有“余庆桥”三字,系鹅湖(今江西铅山)人孟国瑞所题。全桥分东西两座正桥,均高8.6米,宽5米。西桥2墩3孔(连同两岸是4墩3孔),长79.2米。沿引桥斜下经中州踏上东桥引桥,到东桥正桥。东桥4墩5孔(连两岸是6墩5孔),长100多米,民国31年(1942年)不幸毁于火。

桥正中用薄石板,两旁用鹅卵石铺砌,桥面两侧立有杉木柱52根,并设有1.3米高的栏杆,桥屋面全部用青瓦铺盖。桥梁下部构造为干砌条石桥墩,宽3.4米,长10.7米(包括单向三角尖长度)。桥台为干砌条石轻型台。上部构造采用口径25厘米、长8.7米的杉木以凹凸榫头衔接。全桥不用铁夹板和螺栓,受力科学、结构合理、造型美观。

1983年,崇安县政府拨款2万元修缮。

(五)茫荡山

南平市西北部,俗称朦瞳洋,距市区约15公里。面积117平方公里,其中景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东至五谷岩,西至宝珠山,南至上洋,北至茂地,最高海拔1363米。1991年,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茫荡山为典型的山地溪谷风光。山中森林茂密,有各种树木240多种。夏季气候凉爽,为避暑胜地。有石佛山摩崖石刻、溪源庵、延福桥、西岩瀑布、三千八百坎等景点,还有“仙人叠石”、“金交椅”、“仙人鞋”、蛤蟆石、棋盘石、“母鸡孵小鸡”等各具形态的岩石景观数十处。

山间多奇树。如宝珠村头一株高17米的红豆杉,每逢夏秋季节,烈H当空,树下就有丝丝细雨飘落,且日照越强,雨点越密,人称“晴雨树”;芦狮村西面一棵乾隆年间种植的“杉木王”,高35米,树冠覆盖面积近1亩,且树枝都朝一个方向生长,如“孔雀开屏”;三千八百坎半岩上有失去树冠的空心巨樟,直径近4米。山上还有我国最大的百合花培育基地,优良新种有罗莎丽、红狮子等。

山中有一条闽赣古道,俗称“三千八百坎”,因昔日从山脚至山顶要登3800级而得名。后经重修,现有5000多级台阶,每级由1~2块石板铺砌而成。

山上建有茫荡山庄,有2条公路分别由南平市区和莱舟镇通达山顶和茂地村。(六)九峰山

南平市南面,与市区隔着一条沙溪,最高峰海拔386.4米,因九峰重叠,居市区周围诸峰之冠,故名。

唐代以后,该山先后建有寺院、书院、草堂等。据《嘉靖延平府志》记载,罗从彦、李侗、朱熹都曾讲学传道于九峰山上,饮用山间的一泓泉水,并取蒙卦象之语命名为育德泉。“其泉寒冽”,今尚存于动物园内。宋嘉定三年(1209年),南剑州知州陈定(字复斋,莆田人)为纪念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在延平讲学传道的功绩,在九峰山麓(今动物园前临近铁路处)创建延平书院,礼聘九江著名学者蔡念成任院长,浦城真德秀也曾应邀前来讲学。书院建筑有阁、讲堂、四斋等,因办得很有特色,端平元年(1234年)10月,赵昀皇帝赐给“延平书院”额。明初,延平府佥事匡显在山上建横翠楼及亭桥。

1978年,当地政府将九峰山辟为综合性公园,植树10万多株,并建翠云亭、凌云阁等13座亭阁和花圃,设立动物园、儿童游戏场、茶馆等。还新建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文物展览室,1986年正式辟为“四贤堂”,堂中展出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画像及与“延平四贤”有关的文物及照片。

九峰山与市区建有悬索步行桥。桥长325米,主跨200米,索塔高43.2米,为福建第一座横跨闽江的悬索桥。

从市区步行至九峰山,只需半个小时。

(七)归宗岩

在建瓯市西北面约7公里的徐墩乡溪口村,最高海拔596.5米,景区面积4平方公里。第三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5%,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结构。《嘉靖建宁府志》评曰:“岩洞峭奇,一壑万状”。自古人称“小武夷”。主要旅游点有听泉阁、石心泉、补天遗石、洗心亭、振衣堂、一线天、凌虚台、香炉峰、落珠崖、紫云堆、齐云峰、仙人下棋、风洞、云洞、蝙蝠洞等。

半山腰的崇仁禅寺,始建于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面积约3000平方米。现存四合院楼廊式建筑为清咸丰十年(1861年)重建,座东朝西,小巧玲珑,大殿、配殿、客堂组合有序。大殿原为悬山顶,现改为单檐歇山顶腰檐一道,5开间,面阔19.6米,进深16米。除地势稍高的大雄宝殿,两厢的配殿、客堂、僧寮和前面的天王殿一律两层,上层与大殿同处一个平面,再以廊道贯通。

寺内空气清净,终年不用除尘,不见蛛网,顶上梁净瓦洁,不着腐叶,甚为神奇。古刹四周宋以来的名人题刻比比皆是,楷、草、隶、篆琳琅满目。一处峭壁上,保留着形似梵文的题刻。

大殿前方有一突兀而起的小石山,名香炉峰。峰顶建有白鹤亭,又称香台、太虚寥廓亭。亭为正六边形,面积15平方米。朱柱青瓦,重檐攒尖,玲珑剔透,为归宗岩风景区的标志。

沿寺院左侧石阶而上即到蝙蝠洞,洞内岩体裂缝纵横,神秘莫测。洞南有“石弄”,人称“一线天”,上为听泉阁。

听泉阁东行可见齐云峰,在约80米长的狭窄地带内景致汇集,峭壁如屏,大树如帷,还有“仙人下棋”、“仙人探井”等奇峰异石。最有特色者是石心泉和石壁扬珠。石心泉眼距地面约7米,飞泉激石,常年不断;石壁扬珠则为上层滞水,从几十米高的崖顶飘洒而下,如颗颗珍珠天外飞来

峰岩秀丽,洞奇林茂,必到旅游点为崇仁寺、白鹤亭、齐云峰。

建瓯市城区有公路通达归宗岩。

(八)万木林自然保护区

原名大富山,在武夷山东南侧,建瓯市西面的房道乡境内。面积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566米。1957年,林业部将此处划为重点禁伐区,成为中国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动植物。1981年,建瓯县人民政府设立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管理站。

万木林是人工植造的古老森林。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年),“岁值大歉,乡人乏食”,当地富绅杨达卿为赈济饥民,声称“有于吾山种木一株者酬之斗粟”,招徕乡民在其祖坟山种下一片杉木林。后其孙杨荣在明朝官至大学士、工部尚书、太师,这片林子便被官家和杨氏宗族当作风水林地屡加扩大,并请封禁.历代相传。

历经600多年的封禁保护,万木林群落发生自然演替,导致派生群落(杉木林)的退化,原生群落的复生,发展成林相复杂、高度郁闭、世代同堂、季相稳定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据不完全统计,林内有树木58科、138属、260种,还有药用植物420余种,动物150多种,昆虫1000多种。

森林群落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杜英科、金缕梅科和冬青科组成,其中有观光木、石梓、沉水樟、花梨木、天竺桂、闽楠、单性木兰、江南红豆杉、鄂西红豆树等12种国家保护珍稀树种。最大的一株沉水樟围径达540厘米,高36.5米。珍贵药材有七叶一枝花、鸡血藤、何首乌、金不换、马兜铃等。珍稀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的黄腹角雉,二级保护的穿山甲、白鹇、蛇雕、猕猴、黑熊等10多种。

林中有许多奇树,其中一对“鸳鸯树”,树干颜色一红一绿,恰似“红男绿女”在林中相依相偎。

万木林有“亚热带动物基因库”和“森林公园”之称,以典型的亚热带森林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吸引大批游人。

建瓯至房道有29公里公路,房道至万木林5公里。

(九)建窑遗址

在建阳市东面21公里的水吉镇池中、后井村附近。宋代八大名窑之一。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其中全国最长的龙窑长100米,遗物主要堆积于芦花坪、牛皮仑、社长埂、大路后门一带山坡,多为窑具匣钵和黑釉瓷残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发掘表明,建窑的主要产品是黑釉瓷器,其中各种形式的碗占99%,而典型的“建盏”又占碗类的26%。此类以口沿下内收一圈为特征的束口碗造型多为尖唇斜沿、束口斜股、矮圈足,有大小两种型号。所产瓷器因显示的纹理、斑点不同,分为兔毫、油滴、曜变、鹧鸪等釉色,其中兔毫最为精美。宋代,蔡襄在《茶录》里介绍建盏的特色曰:“建安所产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建盏风格独特,巧夺天工,在乌金黑釉中浮现着万千斑点和兔毫花纹,在光照下随着观赏角度的变换而各呈异彩。宋代,建盏就被列为上等贡品,在日本被称为“兔毫天目”,作为国宝收藏。

1979年开始,进行建盏仿古瓷烧制试验;1980年,样品烧制成功;1981年,通过专家鉴定。

(十)宋慈墓

在建阳市崇雒乡昌茂村。1961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宋慈,字惠父,建阳童游人,生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是我国杰出的法医学家。他的法医名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比西方国家最早的法医专著意大利人菲德里的箸作还早350多年。《洗冤集录》共分5卷,详细记述检验步骤、尸体勘别、死因辨定等方面的知识,为刑狱官的必备之书。15世纪40年代以来,《洗冤集录》先后翻译成朝鲜、日本、法国、英国、荷兰、德国和俄罗斯等国文字出版。现代法医学是在宋慈的著作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之后,才逐步发展为一门专业学科。

南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年),宋慈卒于广东经略安抚使任内,次年归葬。1953年,建阳县文化部门在昌茂村发现断碑一块,上刻:“慈字惠父宋公之墓”,对照道光《建阳县志•古迹》有“宋惠父慈墓,雒田里昌茂坊”的记载,认定此处即宋慈墓地。

该墓为石砌穹隆形封土堆,坐西北朝东南,面积约1000平方米,墓前立石碑一方,上书:“宋慈惠父之墓”。1957年和1982年、1987年,建阳县多次对墓地进行整修,加筑围墙,拓宽墓道,植树绿化。

1984年11月,中国法医学会筹备会在建阳召开,与会人员捐资在墓旁树立新碑一块,上刻:“业绩垂千古,洗冤传五洲。”

(十一)朱熹墓

在建阳市唐石里(今黄坑乡)九峰山下的后塘村大林谷,是朱熹与夫人刘氏的合葬墓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谥号文公,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剑州尤溪县(今属三明市)城外毓秀峰下。朱熹为宋代著名理学思想家、教育家,其主要著作有《资治通鉴纲目》、《论孟精义》、《程氏外书》、《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伊洛渊源录》等,在历史上有很大影响。1988年6月,在武夷山成立“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

朱熹生前请蔡元定寻龙选穴,于南宋淳照四年(1177年)2月,将刘氏夫人葬于唐石里大林谷,并于夫人墓侧为自己营建寿藏域。庆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日,朱熹逝世于建阳考亭,同年十一月二十日,由其家人与门生安葬于此。

墓地面积200平方米,墓园保护面积约5000平方米。墓分3层,第一层呈圆形,是尸葬墓室,上首中有石碑一块,高约2米,宽0.8米,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立,上书:“宋先贤朱子、夫人刘氏墓”;第二层圆而略方,中间有石供案,石香炉各二,两旁石蜡烛一对;走下5个台阶为第三层,墓圆呈折子扇形,是1983年整修墓地时开辟的。3层墓地全用鹅卵石重新修砌。

墓旁原有萃如亭、顺宁庵等,今不存。1992年,韩国朱子后裔捐资兴建“思源亭”一座。

(十二)熙春山

在邵武市区西,俯临富屯溪,又名登高山。景色之美,冠邵武全境。明都御史林俊有记云:“邵武诸山,城西登高山最高。升其巅以瞰城郭,则公宇云连,民居鱗次,溪流环合斗折于其下。瀑响天坠,林影地浮。舟帆来往,轰雷喷雪。俏丹丛翠之间,令游者目不暇给。尤爱海日东升,红光直射,照耀山色如绘。旧称‘熙春朝阳’,为郡中八景之冠者,此山也”。

熙春山唐宋以来即为邑人游观之所,先后建有惠应行祠、天香楼、天然石、六虚亭、熙春台、醒翁亭等。

天香楼,建于宋代,源出古诗“国色天香”一语。熙春台,系知军张师忠始建于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6年),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毁。绍兴末年,知军田伯强复建。醒翁亭,在熙春台南,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知府夏英建,前有坊额曰“与民同乐”。

掩映在百年古樟之后的沧浪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俗称“八角楼”。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为纪念邵武籍南宋著名文字评论家和爱国诗人严羽,而名为沧浪阁。此后数百年,几经毁坏,又多次修复。沧浪阁沿溪西去数十步,有矶石突兀,可坐而垂钓,相传为严羽长年钓鱼处,称为“钓鱼台”。

1982年10月,当地政府对熙春山景区进行开发建设,建成占地38公顷的熙春山公园,分为文化娱乐、儿童游戏、花卉盆景、植物观赏和动物园等5部分。园内还有别致的水泥花架、六角的望江亭、古朴的樵岚拱桥等。

(十三)李纲祠堂

在邵武市仁爱巷,为纪念宋代民族英雄李纲,始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原址在军学讲堂东,朱熹曾为之作《李忠定公祠记》。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迁至樵溪书院。清康熙二十二年(1687年),移建于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纲(1083~1140年),字伯纪,谥忠定,邵武庆亲里(今邵武市李家坊上寺村)人,历仕宋徽、钦、高宗三朝,累官至丞相。他生当内忧外患交相煎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时,坚决反对外族入侵,维护国家统一,挽救民族危亡,公忠亮节,大义凛然。晚年潜心经学,所著有《易传内外篇》、《论语传说》、《诗文奏议》、《靖康传信录》、《建炎时政记》及《进退志》等,后人总辑《梁溪集》一百八十卷。

1984年,当地人民政府将李纲祠堂大修,改为李纲纪念馆,门匾由张爱萍将军题写。进门围墙内侧悬挂有反映李纲生平业绩的大型烫金漆画两幅,中庭有古松柏两株,传为宋时遗物。大殿中置李纲全身坐像一尊。座上方悬挂有金字方匾两块,其一为宋徽宗所书:“公辅助皇帝,守御都城,再安社稷,调和两宫,懋普大功,当书青史,名垂万世”;另一为宋高宗所书:“公学究天人,忠贯金石,方今生民之命,急于倒悬,必须不世之材,协济事功”。大殿两侧有文献陈列室各一。

左侧院落中尚有碑廊及碑亭,中有李纲本人的手迹石刻,还有杨时、游酢、文天祥等为李纲撰写的墓志铭、像赞等碑文。

(十四)宝严寺

在邵武市新建路,始建于唐大顺元年(890年),取名兴会寺,后又称再兴寺、太平兴福寺,宋天圣元年(1023年)改称宝严寺。是闽北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和最大的文物陈列馆。

寺院建筑别具一格,大殿平面呈正方形,双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5间,面积410平方米。殿内莲花柱基为唐代遗物,斗拱及主要梁架结构为明代改建,梁袱上绘有人物故事及花卉、龙凤等图案,为明代著名画家上官伯达手迹。该殿为闽北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研究唐、宋、元、明各个朝代南方古建筑的实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严寺又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邵武县苏维埃政府的旧址。现辟为邵武市文物陈列馆,展出新石器时代至元、明、清各代的历史文物700多件。

(十五)乌君山

在光泽县城东约20公里处,海拔1477米。因山顶有巨石酷象猴子,故又称“猴子山”。

清乾隆《光泽县志•舆地志》载:“秦汉间,有徐仲山者于此采药,遇异人。其妃从多假乌皮为羽,飞走上下山。因次为名。连岗叠阜,势若长城,盘礴绵亘,南俯交溪,东接邵界,号称巨镇”。关于徐仲山入山采药遇仙,与乌鸦神女结为夫妇之传说,由来已久,宋初成书之《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二“禽鸟类”即有记载。

山中群峰兀立,古木参天,多奇岩异石。主要有宝盖峰、香炉峰、宝盖岩、宝盖寺、玄仙岩、飞泉岩、仙桥石、老人石、仙猴石、操军坪、玉龙宫等景致。登临此山之名人学士甚多。宋以来,在山上刻石题诗者就有19人。危崖险峰中多角怪、四角泥鳅、相思鸟等珍稀动物和奇花异草。

山下原有10多个小山村。民国19年(1930年)就是闽北革命根据地之一,民国21年(1932年)成立坪溪乡苏维埃政府。红军长征后,这里是光泽、邵武、建阳三县最活跃的游击区。

乌君山的坪溪以内已列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修有盘山公路。

(十六)湛卢山

在松溪县南部,为茶平乡所辖,距县城26.4公里,最高海拔1230米。相传春秋时欧冶子铸湛卢剑于此,故以剑名山。宋朝理学家朱熹曾多次登临此山,并在山上筑室读书。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松溪县志》载:“吾邑诸山之冠曰湛卢,据胜七闽,接壤两浙,欧冶子铸剑而得名,以朱晦翁杖履而益著”。

山中有铸剑炉、欧冶祠、欧冶洞、仙姑洞、试剑石、状元峰、剑池、桃花洞、吟室、湛卢峰、玉女峰、木涧、新碑、香岩、陟岵台及岑岩古道等16景。相传,当年欧冶子接到越王允常的铸剑命令后,带着妻女走遍闽浙,寻找适合的铸剑地点,最后选中湛卢山,铸出湛卢、巨阙、胜邪、鱼肠、钝钧等5口名剑。至今山中名胜,仍有不少为炼剑遗址。

吟室为朱熹构筑的读书之所。元代,乡人为了纪念朱熹,在山麓建书院,并以山名作为书院名,称湛卢书院。后入山探胜者多留有赞吟朱子和理学的诗文墨迹,如建于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6年)的清凉寺前,就有匾额曰:“天理良心”。寺内偏舍有后人仿朱熹题词而制的楹联:“鸢飞月窟地鱼跃水中天”等。

山间还留有不少摩崖石刻。

从茶平山岱村新辟有入山公路,全长4.6公里,可驱车直达山巅。

(十七)洞宮山

在政和县城西南70公里杨源乡境内,周宁、屏南、政和、建瓯四县(市)交界处。因山中有一巨石呈“宫”字状,其山洞又有宫殿之称而得名。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最高峰香炉峰海拔1459米。

山奇石怪,有12峰36洞49景,主要旅游点有虹溪岩圈、麒麟岩、宝丰岩、“观音望南海”、九节瀑布等,朱熹、李纲、文天祥等历代名人曾流连于此。

虹溪岩圈,即在河谷中的8块岩石上有280余个形状大小各异的同心圆,直径约在10至20厘米左右。疑为古闽人图腾,又疑为外星人所为,成为洞宫一奇。

香炉峰下的九节瀑布全长450米,倾泻不断,气势磅礴。山上的洞宫庙内有一株树龄300多年的紫荆树。

山下的大溪村发现有1.3亿年前侏罗纪的东方喙龙及南源祖鱼化石。坂头村的“六音字典”和杨源村的“四平戏”,都是考察福建古文化的重要实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洞宫山区为革命根据地。民国25年(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闽北独立师和闽东独立师分别在师长黄立贵和叶飞的率领下,在这里会师集训。

(十八)浮盖山

又名盖仙山,在浦城县盘亭乡柳墩村东面,离县城42.5公里,为闽、浙两省界山。因盘石累叠,下者为盘,上者为盖,故名。最高峰为老鼠岗,海拔1146米,山耸势险,怪石擎云。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游此山,探龙洞,写有《游浮盖山记》,赞之为“仙霞诸岭群峰之冠”。

主要旅游点有仙人峰、一线天、双笋石、青蛙石、龙洞等。在主峰西侧高处有大寺,又名大云寺,因寺旁有石如钟,也称石钟寺。寺院始建于宋,前殿、正殿、后殿依山而建,宏大敞亮,香客不断。附近有鲤鱼石、蛤蟆吐水石、金交椅石等景点。

沿寺东北攀登,过牛牯石、双笋石、青蛙石,可达峰顶。顶上平坦宽广,视野开阔,有石称“石人峰”,也称“石老佛”,高数十米;肩上有泉,终年不竭。

沿寺南行过仙掌石、钟石、鼓石,可达龙洞。洞内岩石粗砺呈鳞甲状,积水成池,清冷泓深。再东为松岩洞,又称“讨饭洞”,洞内皆大石层叠,如重楼复阁,可坐可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