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一节 福州战役后勤保障

福州战役始于1949年8月11日,历时13天。其战役的后勤保障,则从7月下旬部队进至建瓯时即投入临战筹备。由于战役的规模大、参战兵力多、消耗大,后勤保障任务特别是粮食供应极其艰巨、繁重。第10兵团后勤部在中共福建省委及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筹粮、运输和卫生防疫为重点,抓紧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一、筹粮

第10兵团参战部队15万人,骡马8835匹,加之随军南下干部以及支前民工1.5万人,每天需粮20万公斤。当时除从苏南支前司令部运来150万公斤大米外,主要依靠部队就地筹措。而福建闽北地区山多地少,村庄分散,产粮不丰。部队筹粮来源:一是没收国民党政府、军队粮库遗留粮、征实粮及官僚资本家、战犯囤积粮;二是向地主、富农提借;三是向闽北己解放的各县地方政府及群众征(缴)借等。为保证实施筹粮,7月初省委成立闽北支前委员会,各县成立分会,抽调一批干部组成筹粮工作队,配合兵团筹粮大队、各军筹粮队分赴各县筹借粮草,建立粮库、粮站,并随之将分散各地的粮食向指定粮库(站)集运囤结,组织供应部队。第10兵团确定以“军为主体、兵团协助、统一领导、按级负责”的原则,及时发出“保障军食,做好筹粮”的战斗号召,迅速抽调干部组建各级筹粮机构,仅兵团供应部就扩建了由民运部负责的500余人的筹粮大队,下辖4个中队。部队各级党委组织筹粮委员会,由各级党委书记兼筹委会书记,负责统一计划、筹借、调度粮食及掌握筹粮政策等。筹粮区划分:第28军在建瓯、松溪、政和;第29军在南平、沙县、尤溪、顺昌;第31军在古田、水口、屏南;兵团直属队在建阳、浦城、邵武、崇安、水吉及建瓯一部份。从8月6日起,参战部队由闽北向战区开进。兵团随之将在闽北筹集的粮食向南运送,并在古田开设补给站,作为重点补给基地。部队进入战区后,主要靠自己就地筹粮解决。各级筹粮队在闽清、闽侯、罗源、连江等县中共组织、游击队的大力支援下,筹借供应部队的粮食100多万公斤,生猪800多头。为保障作战所需,避免临时筹集不及,规定参战部队补足米袋,每人携带3~5天粮食。并动员饲养人员自己动手就近割草喂马。28军山炮团,就是全靠自己割草解决了300余匹牲口的战时饲料。

遵照中共中央华东局和第三野战军关于新区筹粮工作指示,要求有力出力,有粮出粮,粮多多征(借),粮少少征(借),无粮不征(借),合理负担。通过深入调查,充分宣传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筹粮政策,激发群众自愿交粮,避免了强迫摊派。同时根据当地土地肥瘦、产量多寡及群众的生活状况等,决定征筹粮数量,如闽北地区一般按每亩征糙米5公斤,最多不超10公斤,每公斤粮附柴草2公斤。严禁不顾群众利益的乱筹乱借。

部队向当地政府提取或直接向农户借粮,严格办理征粮手续,凭团以上政治机关出具的借粮证函,付给群众粮草证。为避免混乱,经第10兵团与中共福建省委商定,在福建境内禁用华中币,统一使用华东财办印制的粮草证,日后凭证可抵交公粮,多借偿还,少借补平,以昭公允。对慈善、教育机构的粮食一般不动用;属于商人所有者,可经商会召集商人会议后酌情征借。

部队各级筹粮队在新区、战区工作,分散至各地,挨家逐户访问、宣传、动员,工作异常艰难,而且常遭土匪的袭扰。兵团供给部筹粮大队仅在将口一带20天筹粮中,就牺牲干部5名,被抢走短枪5支。29军筹粮队,在顺昌农村筹粮,被土匪打死干部6名、警卫员1名,被土匪抓去游击队员1名,他们花7天时间筹到的6000公斤粮,俱被抢去。为确保筹粮安全,凡处残匪匿藏地区,筹粮队员均携带武器,对粮多、匪多的重点地区配武装分队掩护。全兵团共筹大米420万余公斤,柴草855万公斤,基本保证了参战部队的粮草供给。

二、运输

为保障福州战役,第三野战军后勤部于江西上饶设立兵站办事处,配属汽车第31、第32团,把后方大批的作战物资陆续运抵南平地区。从南平向南运输,由兵团负责。兵团于建阳、南平、古田间开设了兵站运输线,统一组织南进部队的粮食、弹药、军需等物资的运输补给;并随着战役的进展将原驻建阳、建瓯的两个兵站延伸至福州枕峰和洪山桥,实施就近补给。兵团当时控制的主要运力是汽车大队120辆汽车和马车营120辆马车,后又从浙江增调1个汽车连(60辆汽车)支援兵团运输。各军临时配属12辆汽车,补发汽油600桶。

在由闽北向南运输中的突出问题,是道路失修、路况甚差。正如8月8日第10兵团党委向第三野战军和中共华东局的报告中所述:“此间山地交通不便,道路稀少、崎岖,除公路外,牲口难走,运输工具极缺,全靠人力肩挑,但民工雇不到。虽有水路,但船只大部被敌人拉走,仅南平有两只小汽船。我们带来的100多部汽车,因山路路面太坏,已损四五十部。携带的500多吨(重2轻0.25基数)弹药,仅运400多吨。29军由南平、尤溪沿闽江南岸向永泰、福清攻击前进,全是山路,虽派工兵修了一条牲口勉强可以通过的大路,但辎重完全无法通过。因此只能带3门山炮(每门需100余人搬运)和1.5个基数弹药。31军由古田向连江攻击前进,由于游击队发动群众数千人抢修,有两条大路可走牲口,能带12门山炮,勉强可带2个基数弹药,但以后的补给因动员不到民工则甚为困难。只有28军沿福、古公路及闽江前进,运输补给较易。”为解决运输困难,兵团确定设立转运站,以人力、驮运为主前送。以教导队、新训团、机关二梯队及其勤杂人员等组织2个转运大队,运送弹药、伤员。因动员民工困难(除随军南下民工外,就地动员民工仅3000名),各部队己实行轻装。集中骑兵牲口,抽出机关干部的骡马,原每人一匹改为2人一匹,每人2匹的抽一匹运弹药。指挥机关分成前后梯队,除一部分随同部队担负战勤保障外,大部负责组织、带领辎重及伤病人员随后跟进。广泛开展“后方支援前方,机关支援部队,健康人支援病员”、“驻军支援过境部队”的活动。负重骡马在崎岖山路和陡坡上行进极其困难,稍有疏忽,即失蹄滚下山崖。步兵第93师在开进中,先后滚下悬崖跌死骡马31匹(后改道绕公路行走)。由于骡马减少,加重了战士、民工的负荷量(每人携带近25公斤),扛炮身、抬担架、背粮弹,翻山越岭,行进艰难。许多干部、战士因鞋子供应不上,脚上磨起血泡,为夺取战役胜利忍痛前进。

三、卫生

部队入闽,由于水土不服,天气炎热,饮水不足(且常饮生水、污水),没有蚊帐,长途行军,负荷过重,疲劳过度,所吃菜、肉、油达不到供给标准等,致使病员骤增。至8月初,全兵团非战斗减员即达1万人,占总人数的6%。其中有4508人因病住院,有13人中暑死亡。当时发生的疾病以疟疾、肠炎、痢疾、皮肤病为多,其次为中暑、感冒、肺炎、心脏病等。疟疾发病率为27.4%,痢疾20%,非伤性皮肤病为20%。据此,7月26日,兵团在建瓯召开了卫生行政联席干部会议,强调“防病重于治病”,进一步落实了个人和集体的卫生防范措施。“济南第二团”向全团发布8条卫生命令(①“济南二团”于1949年7月17日发布8条卫生命令的内容要点是:(1)做好防暑;(2)洗澡要用井、泉水,严禁用稻田臭污水;(3)露营搭棚,睡觉挂蚊帐(防蚊面罩);(4)不吃馊饭、臭肉、烂菜,做好食物、食具防蝇叮;(5)吃水果要洗净削皮;(6)衣服要常洗常换;(7)鞋袜要配套,严防行军脚打泡;(8)重视牲口卫生饲养,避免死亡。),提出“卫生8条执行好,表扬奖励立功劳;如若违犯不执行,批评处分不容饶”。兵团直属二支队在开进途中,也制定了7条卫生纪律(②7条卫生纪律的内容:不喝生冷水,不吃生冷不洁东西,不下河洗澡,不露天睡觉,不在地上睡觉,睡觉要穿衣盖被,饭前饭后要洗手、漱口、洗碗盆。),反复教育,落实行动。从而促使整个兵团卫生防病状况明显好转,各种疾病发病率从8月下旬起普遍开始下降。

第10兵团根据当时的卫生力量,对实施战伤救治,采取了“逐级前配,按级下接”的办法。把兵团所辖各医院配属各军,各级医疗队逐级向下加强,跟随部队前进,靠近收容、转运。使之有利于贏得时间,克服运力不足,避免因山地转运而增加伤病员的痛苦,提高其收治率。在实战中逐步形成战时阶梯治疗抢救体制:连组成火线抢救组,配担架班;营设救护所,配担架排;团设收容所,配担架连;师、军设医疗队;兵团设野战医院,各按职责范围实施收治。在部队南进途中,又于建瓯、古田等地开设了医疗收容站,随时收治伤病员,进行突击治疗。各级医疗卫生人员,恪尽职守,处处关心爱护伤病员。每到宿营地后,他们不顾自己疲劳、饥饿,先给伤病员检伤换药、治病打针,喂饭送水,使伤病员尽快恢复健康,重返前线。31军担架团的人员,行进途中遇有高山狭道,担架行走不便时,就背着伤员走;一路上为伤员喂水喂饭,用竹筒接尿、用芭蕉叶接屎,体贴入微。在部队由集结地域向南开进时,虽补发各军抗疟疾药4万片、痢疾药38磅、普通人员敷料10万人份、战伤敷料及急救包1200人份,仍不敷需要。在医药极缺的情况下,除积极设法购买药品外,广大指战员和医护人员还广泛采用民间土方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