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三、医学 阴阳 学蒙古字学

(一)医学

宋淳祐五年(1245年),福安县令郑辅建惠安药局于县城谯楼东,既医疗民众疾病,也培养医生。南剑州、泰宁县、光泽县医学建于宋代。

元代,在各路和40个县设立医学,叫惠民药局,多数县附于三皇庙中,隶属太医院,讲习《素问》、《难经》、《脉诀》、《本草纲目》、《千金翼方》等。“四书”也是必读课。路设教授,县设训科,邵武路并设医工提领所提领、副提领各一人。师生均免差役。生员要求在校学习,每年由太医院下达13科题目,令生员每月学习医义一道,年终考核,如发现没有在校学习或有名无实,教师罚俸、降级。至元中(1279年左右),邵武路教授黄必寿建惠民药局于县治东南。元贞年间(1295~1296年),崇安县尹杨靓建于治南,中祀三皇像,后有讲堂,元末毁于兵。

明初继承元代各地所设惠民药局,改称“医学”。府设正科一员,从九品,州设典科、县设训科各一员,不入流,由地方官选人报部委任。福州府在谯楼东,设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景泰三年(1452年)重建。同安县原在登龙坊,成化十九年(1483年),县令张伋迁于城隍庙东。上杭县建在谯楼东,正统末年(1449年左右)毁于寇,成化十九年,县令李日思重建。建宁县建在宣化坊,永乐九年(1411年),医官廖寿山重建,嘉靖年间(1522~1566年),剩下房屋4间出租,每年收租金交医师买药用。兴化府原在治前,成化四年,知府岳正移于布政分司左。仙游县在治东,成化十年,县令彭昭重建。清流县永乐年间(1403~1424年),本县人郑文茂曾任训科。到明弘治初年(1489年左右),全省保留医学26所。

清代沿袭明代,清乾隆朝(1736~1795年)以后逐渐废停。

(二)阴阳学

南剑州、顺昌县阴阳学设于宋代,都附在谯楼上。

元代,在各路和40个县设学,隶属司天台,路设教授、学正各一员,县设训术一员,学习天文、历算、周易、数学等课程,师生待遇同医学,每年由地方官将成绩优秀的学生报省转送京都,测验合格的派往司天监任职。邵武路在治东南,延祐年间(1314~1320年)建,至正年间(1341~1368年)迁附三皇庙。罗源县在治东三皇庙北,元至治元年(1321年),主簿刘秉仁建。怀安县在欧冶池南,有教授厅。光泽县附于三皇庙内。

明代,继承元代所设各学,府设正术,州设典术,县设训术,官品同医学。漳州府建于明洪武初年,洪武十三年(1380年),知府钱古训置铜壶漏箭于学,以正时刻。正统三年(1438年),正术郭崇斌请于巡按御史方端在旧府廨建新学。清流县在谯楼上,设于洪武十八年。泉州府原在灵威坊内,成化二年(1466年),移于崇阳门内左营。景泰三年(1452年),上杭县典史童庆构屋3间设学;成化五年,县令石塘重建。泰宁县在南街,建于明天顺四年(1460年)。宁化县在治前,正统十三年(1400年)毁于寇,成化十三年(1477年),县令徐廷耀重建。将乐县在学宫仪门外左,建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到弘治初年,全省保存阴阳学25所。

清代继承,乾隆朝以后逐渐废止。

(三)蒙古字学

元至元六年(1269年),朝廷命设诸路蒙古字学:官家子弟,上、下路各2人,府、州各1人;民间子弟,上路30人,下路25人。大德五年(1301年)又定生员数:散府20人,上、中州15人,下州10人;生员免一身杂役。肄习蒙文《通鉴节要》等,命地方官拨给学生伙食钱。每年高等生员参加翰林考试,用为学官、译史。福州、建宁、泉州、漳州、汀州、延平、兴化、福宁、邵武路设蒙古字学,各设教授或学正主持教学。邵武路设必阇赤和教授各1人。黄凤、杨伯渊曾任泉州蒙古字学教授。元贞年间(1295~1296年),教授宋友谅建程雪楼于福州路蒙古字学内,址在怀安县毫州万户府东,匾称“同文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