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公共汽车

1991年后,城市公共交通的经济成分、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商业性、公用性经营服务,在福建省公共交通客运市场逐步展开。公共汽车数量从1990年1030辆,增加到1997年3206辆(2687标台),7年间增长2.11倍。其中除福州、厦门、三明等市成倍增长外,漳平、福清、晋江、建瓯、南安、龙海、建阳、福鼎、长乐等9个城市新辟市区线路,新增各种公共汽车462辆(309标台)。

福州市公交,1993~1997年期间,通过资产重组、吸收社会资金、实行直接融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引资,增添各类型公共汽车494辆,其中空调软座汽车67辆,改变了城市公共交通滞后的面貌。

厦门市公交,随着城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经贸的发展,客流日增。1991~1997年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9000多万元,公共交通车辆从1990年的169辆,发展到1997年469辆(638标台),万人拥有量达11.19标台,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三明市公交,1991~1997年期间,国家先后投资612万元,个人集资44.94万元,增添公共汽车82辆,并利用公交优势,与沿线企事业单位、乡村、学校联合共建线路,通过多方努力,控制了线路客运与客流。

莆田、龙岩、漳州等市公共交通,在1991~1997年期间,根据城市客流量和现行公共交通运营车辆质量情况,陆续淘汰大型公共汽车,购置中小型公共汽车,运行于市区线路,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全省各城市公共汽车数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交通结构、规模都有很大变化。与此同时,县级公共交通车辆数量从1990年的426辆,增加到1997年的720辆,其中多数为集体、个体经营。这一时期国有公交企业处于萎缩时期。

各地公共交通的车型结构、车辆质量也有较大的变化。福州、厦门分别于1996年、1997年共购置85辆新型空调软座公共汽车,分别行驶5条线路。随着运营经济效益的提高,对原有的交通车辆大部分都进行更新,车况、车貌普遍改观。三明市公交仅1997~1998年两年间,筹集资金900多万元,车辆更新率达到85%以上。

为适应城镇经济发展需要,根据城市道路通过能力,1991年以后,各地相继开辟、增辟小公共汽车运营线路。并以其服务灵活、周转量快、适应性强、通过性好的特点,在城市和县城都得以较快的发展,从而扩大城市和大部分县级公共交通的覆盖面,缩短人们出行候车时间。泉州旧城,道路宽度窄小。1991年开始,小公共汽车开辟市区运行公共汽车线路,结束了市区长期没有公共汽车的历史。

莆田市公交,1993~1996年期间,淘汰大公共汽车40辆。先后新购小公共汽车128辆,运行于市区10条线路。

龙岩市公交,1993~1995年期间,先后筹资1500万元,购买中小型汽车180辆,运行于市区8条线路,初步形成以国有公交为主体的客运市场。

漳州市公交,1994年仅有13辆公共汽车。由于企业连年亏损,旧车无法更新,市区12平方公里内无公共汽车运营。1995年5月19日,在各方面的重视、支持下,购买40辆中型汽车,开辟4条线路,市区才恢复行驶公共汽车。1996~1997年间,又筹集390万元,增添小公共汽车32辆,共72辆公共汽车运行于11条线路,改变市区没有公共汽车运营的面貌。

石狮、晋江、龙海、武夷山、福安、宁德等新兴城市和县级公共交通,均以小公共汽车为主要运营工具。1997年,23个城市公共汽车3206辆中,小公共汽车1959辆,占61.1%;22个县级公交公共汽车720辆中,小公共汽车620辆,占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