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柬埔寨共和国(简称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西南部,西南瀕泰国湾,北部与泰国、老挝相邻,东面与越南相接,国土总面积为1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40万。

柬埔寨于公元一世纪立国,九至十四世纪为王国兴旺时期。1863年法军入侵沦为法国“保护国”。1941年7月被日军侵占;日军投降后,法国殖民者卷土重来。1953年10月柬埔寨王国宣布独立,1976年10月改国名为民主柬埔寨。1958年7月19日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一 移居

柬埔寨(又称真腊、甘孛智)据《元史•占城传》记载,元至元十九年(1292)元贞元年(1295)两度遣速鲁蛮等出使真腊国,派周观达随行。周观达在归国后写的《真腊风土记》“贸易”条中虽未讲到真腊华侨确切的人数,但指出定居那里的唐人聚居地达十六处之多。同时还谈到“国人交易,皆妇人能之,所以唐人到彼必先纳一妇人,兼亦利其能买卖故也。”

20世纪以前的华侨社会根据省籍方言划分为广东、潮州、海南、福建、客家等五个帮,各帮由领袖人物选出帮长。当时祖籍福建的只占华侨、华人的10%左右。二次大战后,就很少有中国人移居柬埔寨,当地华侨、华人人口的增长数,主要是自然增殖的结果。

据1921年法殖民当局人口调查公布的华侨人口数为9.1万人,1931年增至14.9万。由于华侨与当地妇女通婚较早,出生于当地的华裔比重较大,但他们的家庭仍保持家乡的生活习惯。二次大战前后,70%的华侨居住在湄公河及其支流地区各城市,而以盛产稻米、交通商业发达的干丹、磅逊港等地更为集中。

据柬埔寨官方1950年公布,当地中国籍的华侨约有21.8万人。1956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访华时公布:“现在柬埔寨有30多万中国人……。我国首都金边有50万人口,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人。”他还特别提到“许多柬埔寨人都有着中国的血统”。如按各帮提供的材料推算,祖籍福建的仅占8%,约有2万多人。据W·E威尔盖特统计,到1975年柬埔寨大约有华侨华人42.5万人,几乎所有的华侨、华人都聚居在城市里。

1979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以来,因连年战乱,大批华侨、华人非正常死亡和逃亡别国。据韩桑林政权统计,至1982年11月底,全柬尚有华侨、华人6.14万人左右,其中4万人居住在首都金边。

二 职业与经济

早期定居柬埔寨的福建华侨主要是务农和经商。据郑怀德《嘉定通志》记载,当时他们“售卖锦锻、瓷器、纸料、珠宝,书坊、药品、茶铺、面店、南北江洋,无物不有”。有的与当地人“交易山林原泽土产货物”等,作为日用商业的零售商和土特产品的收购商,几乎遍布柬埔寨城乡。到20世纪初,华侨经济已在柬埔寨商业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1956年前后,柬埔寨的近30万华侨,约有一半居住在金边,那里的3000家商店,70%由华侨经营,其行业包括碾米、制糖、制材、榨油、罐头、造纸、印刷、纺织品及化肥。1956年12月当地政府颁布了禁止外国人经营18种行业的法令,限制外侨(主要指华侨)从事五谷、食盐、码头搬运、汽车驾驶、金银首饰、收音机电器制造与出售零件等行业。1958年又下令封闭了五帮中华公会,一度造成华侨普遍失业,以经商为主的福建华侨,只好将商业资本转移到工农业方面。但就整体结构而言,一直到60年代,当地华侨经济仍以商业为最多,其次为工业和渔业。据1959年柬埔寨政府在7个城市调查统计:民营工商业共有1422户,其中华侨1043户,约占73.4%。1961年统计,全国3346家私人工厂中,由华侨经营的达3313家,占97%,但所占资本仅占53%。其中碾米业比较发达,1206家私营碾米厂中,华侨便占了1092家。华侨经营的行业约有70多种,40%的华侨散居农村,以种植胡椒、蔬菜和经营零售商为业。

70年代起战火连绵不断,使居住在农村的华侨商贩陆续逃往金边和马德望、磅湛、磅清扬、磅同等地。此后民柬政府每接管一座城镇,就宣布大幅度削减物价和取消商品经济,原籍福建的华人零售商业,几乎一夜里就被取谛了。不久后,民柬政府又宣布城市中的侨商必须迁居农村。在进一步取消货币后,严禁私营商业的存在。到70年代末,原来集中居住在城市中经商的福建华侨、华人已无法在当地生存,只好逃亡别国了。

三 文化教育

柬埔寨在50年代西哈努克执政时期,政局相对安定。特别是1958年7月与中国建交后,华侨华人的文教事业兴盛一时。柬埔寨当局也曾制订过一些限制华文教育的政策,规定侨校要交纳“营业税”,并由柬埔寨人担任校长等,但各地宽严不一,有的未曾实施。至50年代末,全柬共有华文学校近百所,几乎每个华侨聚居地都开设了华文小学,但只有四所中学(初中),学生1.7万余人,程度较低,师资来源也较困难。到60年代,全柬各地大小城镇共有华文学校193所,其中中学8所,学生3万余人,教师约800余人。金边市有瑞华、民生、广肇德3所中文学校。均由各省籍华侨、华人捐资维持。各校除设高中班外,还有为华侨子弟回祖国升学而设的先修班和培养中文师资的专修班。

1970年3月在美国支持下的朗诺政府上台后,下令封闭了全柬的华文学校。

柬埔寨在本世纪30年代就有3家华文报纸,40年代增至八家,50年代又增至14家。60年代全柬有《棉华日报》、《工商日报》、《生活午报》、《湄江日报》、《新报》。此外还有《柬埔寨知识》、《柬华文艺》等5家不定期出版的华文刊物。其中以《棉华日报》的发行量最多,影响也较大。1967年9月当局下令封闭了所有的华文报刊。

四 社团

柬埔寨1863年沦为法国殖民地后,殖民当局为控制华侨社会,于1891年将华侨分为福建、潮州、广东、琼雷、客家等五帮。据北京华侨研究会调查,到50年代后期全柬尚有74个华侨社团。其中中华理事会与同乡会34个、文体社团10个、职工会12个,文教团体2个,.同业公会16个。这些社团职能约有:代表当地政府向华侨征收身份税(人头税)或向华侨募捐,代表侨胞向政府交涉要求减税,放宽驱逐出境条例等有关权益的事务;调解侨胞间的纠纷,兴办侨校和各种慈善福利事业,联络乡情和组织各类文体活动等。

由福建籍华侨主持和参加的社团有:

(1)金边中华理事会馆:前身是本世纪20年代福建、潮州、客家、海南、广肇联合成立的“五帮公司”,1953年改为现名。该会主要会务是调解帮派经济纠纷,替当局收税和救济贫难侨胞,兴办一些社会福利事业等。下属有中华医院、华侨图书馆、调解委员会、教育会、总工会、土产公会、出入口公会等。至1958年5月停止活动。

(2)金边福建中华理事会:原名“福建公所”,1953年改为现名,曾开办过一所民生学校。

(3)金边华侨总工会:1946年成立,属下一度有10余个工会。

(4)金边高棉华侨工人联合会:成立于1957年,主要会务是办理会员福利,介绍侨工就业,举办华侨工人学习班,下属18个分支组织,活动至1958年。

同业公会多设在金边,闽籍华侨参加组织较完善的有1948年成立的华侨机器工业工会,1955年成立的码头工会,1947年成立的泥水工会、米绞公会(华侨碾米厂商的组织)、华侨旅业公会、华侨布业绸绫公会。四行商公会(由瓷器、钢铁、杂货、布商人组织)及制履工人联谊会。

金边以外的主要城市著名的侨团组织有成立于1957年的暹粒市南侨国乐社,是福建帮华侨的文体组织,下设有乒乓球、蓝球、排球队和音乐队。

此外还有喷呸市红白体育会、菩萨市培青体育会、磅清扬市华侨体育会、磅湛市棉华互助会、居实市棉华福利互助社、马德望华侨体育会和马德望青年体育会等。这些团体大多于50年代末停止活动。到70年代末,所有华侨、华人社团被迫解散。1990年8月,金边当局正式批准成立了柬埔寨华人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