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十一节 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地处北美洲中部。美国领土分三部分:一、本土,位于北美洲大陆南部,北邻加拿大,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接墨西哥和墨西哥湾;二、阿拉斯加半岛,位于加拿大西北部,北濒北极海,西临白令海,隔白令海与西伯利亚相望,南面太平洋;三、夏威夷,位于太平洋上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北端,原是一个独立王国,1889年被美国吞并。国土总面积936.31万平方公里,划分为50个州和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哥伦比亚特区。总人口为2.469亿,1979年1月1日,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一 移居

18世纪前,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殖民地。1775年,北美殖民地人民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1776年美国正式宣告独立。独立后短短六七十年,美国国土由阿普拉契亚山扩展到太平洋岸,领土扩大多倍。由于垦殖、开矿、兴建铁路的需要,接纳了大批欧洲移民,但仍感劳力严重缺乏。1850年至1870年,有大批广东四邑人和少数福建人移居美国。1852年从厦门运往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华工有410名(其中有一部分转贩秘鲁)。

早在19世纪中叶,夏威夷的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劳动力缺乏。1851年8月檀香山农业公司派船到广东、福建招工。同年11月,英国三桅船蒂迪斯号从厦门启航,运走199名华工,于翌年1月3日抵达夏威夷,途中死4人。1952年该船又从厦门运载101名华工,于8月2日抵夏威夷。

这些华工绝大多数是被拐骗或绑架的破产农民。他们上船后被关进不透风的底舱贩运出洋,在长达数月的航程中受尽折磨,很多人被迫害致死。有的华工不堪虐待,奋起反抗。1852年3月20日,美国船罗伯特•包恩号运载475名苦力,从厦门开往旧金山,船经过琉球附近海面时,船长下令剪掉华工的辫子,用冷水和扫帚洗刷华工的身体,甚至把十几名生病的华工活活打死或是抛入大海。华工被迫暴动,杀死船长布莱生等5人,登上琉球八重山。美、英两国派军舰前往追捕,有78人被捕,有172人幸免遇难,经琉球国王批准,派船两艘,将这些人护送至福州,遣返回原籍。据日本冲绳县《历代宝案》记载,罗伯特•包恩号起义华工籍贯统计如下:晋江125人,南安64人,安溪7人,惠安9人,同安111人,龙溪63人,汀州1人。

美国加利福尼亚于1848年1月发现金矿掀起淘金热后,从1850年起有大批中国人移入美国,这些淘金华工中有少数福建人。如漳浦县佛坛下坑村人杨乌番,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从港尾倒崎乘帆船出洋,到美国旧金山当淘金工人,后来致富回国。

据1983年出版的晋江县《安海志》卷十二“侨外”记载:“还有旅居夏威夷者,七十余年前有颜姓华侨,自夏威夷致函颜氏宗族,自谓先人由安海流寓该岛,乞抄族谱,以为子孙溯源追本之据。”

1882年5月6日,美国总统阿瑟在10年内禁止华工移民的排华法案上签字后,美国国会先后通过15项排华条例,移居美国人数锐减。1899年底,在美排华运动的影响下,夏威夷檀香山当局以消灭疾病为借口,放火烧毁华埠,华侨损失惨重。1900〜1910年大批华侨回国。

泉州人余子玉是清末秀才,在家乡任教时因鼓吹康梁“戊戍变法”,受到迫害,于1899年逃往美国,创办华文学校,自任校长。

1905年5月,在美国新任驻华公使将抵北京谈判续订禁止华工赴美新约之际,上海商务总会召开大会通过议案,要求政府拒签禁约,要求美国在两个月内修改其排华法案,公平对待华侨,否则即发动抵制美货运动。广州、福州等地人民相继响应。厦门商会接到上海商务总会通电后,立即集会决议执行抵制美货5条办法。

1911年美国用庚子赔款在中国创办第一所高等学府清华学堂,作为留美的预备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除用美国退回的庚子赔款所派出的留美学生外,也有数以百计的自费留美学生,其中有不少是福建人。他们大多数是华侨子弟,少数是一些大官僚和富家子弟。在二三十年代,在美国中国学生约1000人,其中一些人毕业后在美国就业。著名文学家林语堂是龙溪县人,1919年秋,以清华大学教职员身份,取得半额助学金,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一年后获文学硕士学位回国。1936年8月,他带了妻子和3个女儿,以教授、学者、作家身份到美国纽约。祖籍闽侯县的林家翘是1937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生,1940年公费留美,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居美国从事教学、科研。

1943年10月11日,罗斯福总统提出废止排华法的倡议,同年12月17日国会通过该法案,其内容主要有三条:第一条,废除一切现存的排华法令;第二条,每年允许105名中国人移居美国,其中75%的定额给来自中国本土的移民;第三条,允许那些合法进入美国的华人加入美国国籍。从此,华侨1882年以来第一次得以合法地移居美国。1944年至1952年,从中国移入美国的中国人共有15689人,平均每年1678人,其中有不少福建人。肯尼迪政府还以颁布行政命令的方式,允许一些中国人以所谓“难民”身份移入美国。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曾派数百名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大学毕业的科技和经济人员前往美国实习,后来这些人大多留居美国就业或进研究院深造。二次大战后,国民政府举行过两次自费留学考试,选派上千名大学毕业生赴美国留学。还有一些人获得教会奖学金前往美国留学。据华美协进会统计,1949年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共有3797人,其中有不少福建人。如同安县人蔡启瑞于1947年春赴美国留学,莆田县人黄维垣于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闽侯县人王世真于1947〜1950年在美国伊阿华大学化学系当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有一部分中国留学生被限制出境回国而滞留于美国。在中美两国长时间处于敌对和隔绝的状态下,这些留学生和教授刻苦钻研,许多人成绩卓著。他们绝大多数先后加入美国国籍。

1952年12月24日美国修订了移民法,规定中国妇女可以和男子一样,享有作为移民配额以外的移民进入美国的权利。此后移居美国的中国妇女显著增加。美国政府还规定,凡是美国特别需要的人才,除科技方面的专家外,有特种技术的工人也可不受配额限制而移入美国。1962年肯尼迪政府的一项法令颁布后,大约有14000名中国人从香港移入美国。长乐县人郑忠高就是在1964年由香港前往美国定居的。1953年到1965年,移入美国的中国人总数为50456人,平均每年3881人。在这期间,有不少福建人从台湾和东南亚各国移入美国。

1965年10月美国政府颁布《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后,每年允许大陆和台湾各2万人移居美国。1966年中国移民17000人,为前一年的3倍多。其中有一些人先以旅游者的身份进入美国,后转为移民。到1970年,美国华侨、华人总数达到435062人。

1975年以后,印度支那三国政局急剧变化,约有40万人被驱赶出境到美国定居,其中有数以万计的福建籍难民。祖籍福建省晋江县青阳镇的陈文远,越战结束后,越南政府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他的财产被没收,无以为生,乘船逃至新加坡,申请到美国定居。

1979年中美建交后,我国政府放宽公民出境政策,许多在美国有亲属者申请出国团聚或定居,有不少自费留学生及少数公费生,学成后留居当地。1980年全美人口普查时,华侨、华人人口是80万;到1990年人已增长到164.5万人,其中福建籍华侨华人约占10%。美国人U调查的华人人口,仅指大陆、香港和台湾移居美国的中国人,不包括从印支三国难民中的华裔和东南亚各国移民中的华裔,更不包括那些非法入境的中国移民。因此实际人数约在200万人以上,其中福建籍的不下20万人。

二 职业与经济

1852年抵达加利福尼亚的闽籍华工,大多开矿、垦荒、修筑铁路。移入夏威夷的闽籍华工,主要种蔗制糖和种植稻米、菠萝、咖啡。

20世纪旅居美国的闽籍华侨的职业,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中餐馆或杂货店的店主和中餐馆、洗衣馆的雇工;另一类是留学生毕业后,或在大学任教,或作工程师、会计师、医师等,或在研究院从事科学研究。

60年代中期以来,从香港、台湾移居美国的福建籍人士,带去大量资金和技术;从本省直接赴美的移民除大批劳动者外,也有一些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从东南亚各国和越南、柬埔寨去的移民或难民,同样带去了资金、技术和劳力。由于华侨华人骤增,美国各地华埠(唐人街)经济繁荣昌盛起来,中餐业生意兴隆,缝纫业也有发展,房地产业、杂货业、珠宝业、室内装饰业、旅游业、银行业等为华人社会服务的行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中餐业是华侨华人经营的主要传统服务业之一,有不少福建人经营此业。长乐县猴屿乡旅美侨胞有2000多人,大部分经营中餐业,他们中有一些人开两三家餐馆。郑德裕自己经营二家餐馆,又兼任一家西餐馆经理。福州人杨平于70年代只身赴美,从餐馆打工做起,勤俭节约积存一笔资金后,在新泽西州买下一家中餐馆,1990年又在康乃狄克州渥特百瑞城买下国兴餐馆。福建籍华侨、华人到美国时间较短,经济实力有限,所经营的中餐馆规模都比较小,年营业额一般在五六十万美元。也有一些福建人经营的饮食业规模较大,资力较雄厚。如纽约的陈查礼快餐机构,是由祖籍南安县的华侨、华人为主含股经营的,该机构建立起大规模中式快餐连锁店,年销售春卷250万吨,并供应各种冷冻点心、水饺、叉烧包、锦卤、馄饨等。祖籍晋江县的蔡仁泰,从台湾移居美国后,开办大道食品公司,在休斯顿、亚特兰大、'新泽西等地设4家分公司,在纽约等地开办了3家大餐馆。该公司在美国东部颇负盛名。福州籍陈霖,于1945年到美国留学,毕业后经营中国式食品,他创办的金门集团是美国规模最大的中国式食品和杂货零售网,在纽约有金门、金国、金山,新泽西州有金城,华盛顿有金都。这些公司营业额每年都在3000万美元以上。

闽籍华侨、华人经营工商企业较著名的有:祖籍惠安县的王文辉,1977年移居加州,八十年代经营光华人寿保险公司,何泰汽车有限公司及面粉、食品、罐头等工厂。祖籍南安县的陈果贝,1981年从马来西亚移居美国,在洛杉矶经营西蒙市A·G保险(集团)公司、基来通用保险公司、房地产投资公司、汽车修理公司;此外还投资《经济时报》任副董事长。祖籍安溪县的吴诗源,从印支移居洛杉矶后,经营咨询暨市场开拓公司、新华国际贸易公司,并任克里斯多律师事务所行政主任。祖籍石狮市的柯长山,开办洛杉矶GORGE设计公司,主要生产玻璃器皿及其他玻璃制品、服装、人造革包袋等。祖籍泉州的王明星在洛杉矶开办明星车衣机公司。祖籍平和县的苏协民,1974年从香港移居纽约后,创建纽约苏氏有限公司经营珠宝业。该公司几乎垄断美国数千家百货商店和速销店的一半宝石市场。

闽籍华侨、华人在金融界经营的银行主要有:旧金山的建东银行,由祖籍晋江县的吴振声任董事长,该行在屋仑、关岛设有分行。美国加州银行,原为周旭东等人于1972年创办,1987年由祖籍石狮的从菲律宾去的郑周敏家族财团接办。洛杉矶世界华商银行是1981年由祖籍石狮的日本侨商蔡明裕集团创办。大洋银行也是由祖籍晋江的菲律宾华商陈永栽家族创办的。首都银行由祖籍永春县的菲律宾华商郑少坚等人创办,在纽约、旧金山设有分行。纽约亚细亚银行是蔡仁泰在百名华裔富商支持下,在纽约唐人街开办,蔡任该行总裁。

在教育界,有一批福建籍高级知识分子在大学任教。闽侯县人林家翘,1940年公费留美,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在美国从事科研、教学工作,60年代致力于星云理论研究,成为天文方面关于星云理论的奠基人,受聘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后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美国应用数学会会长。福州市人林同炎,1941年赴美国进修,1942~1943年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内科及微生物科任讲师,后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授。1976年退休时,加州大学授予他“终身荣誉教授”称号和该校最高奖状“柏克莱奖状'祖籍安溪县的李景昀,1963年到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神经外科任助理教授、解剖学临床助理教授,1965年起任该大学副教授,1976年起任俄克拉何马大学中心解剖学教授及解剖学系主任,兼皮肤科名誉教授和终身教授。1970年和1976年被选为该年度全美最佳教授,1972年获杰出教授金质奖章,1978~1979年获全美最佳教授金质奖。

在科学技术界,也有不少祖籍福建的华侨华人对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作出杰出的贡献。惠安县人张文裕,1943年受聘到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七年,在学术上取得很大成就。他运用云雾室技术,捕捉宇宙线中的慢U粒子,并使之与原子核发生作用。1948年〜1954年他连续发表的有关U介原子的论文,引起科学界强烈反响。1953年高能加速器人工产生了U原子,证实了他的发现。国际高能物理界将“U介原子”命名为“张原子”,其相应的跳跃辐射也称为“张辐射”。祖籍将乐县的廖翎鹏,1948年福州协和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到美国留学,1952年获化学博士学位,受聘于FMC公司,任高级化学研究员,共有60多项发明,在美、法、荷兰、德国、日本等三十多个国家获得专利。祖籍闽侯的邓昌黎,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美国加速器研究所加速器部主任,因提出1500亿电子伏加速器的论文,发明设计高速质点从圆形加速器中引出方法而闻名于世。祖籍福州的张哲元,1961年从台湾赴美深造,专攻土木结构工程,后任美国陆军工兵署结构工程师、俄克拉何马州注册工程师,对水坝、电厂、桥梁、涵洞进水塔等设计极富经验,曾荣获美国政府颁发的优秀工程师奖及工作成绩特优奖状。林同炎教授的论文《力矩分配法》,被称为“林氏法”,在工程界得到广泛应用。50年代初,他撰写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和《钢结构设计》两部名著,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前者至今仍是预应力学术界权威性著作。1974年获得国际预应力协会颁给“佛里叶西聂力”国际荣誉奖,该奖的威望在工程界相当于诺贝尔奖金。1979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特将该会的预应力奖改为“林同炎奖”。在美国科技史上,这是第一次以一位华人命名的科学奖。

三 文化教育

(一)教育

美国华侨重视教育。在1867年旧金山就兴办了10几家私塾和专馆,每家招收二三十人,讲授四书、古文、唐诗、八股等课程。1888年金山中西学堂开学,不久改名大清书院。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进一步激发美国华侨办学的热情。到1930年美国有华文中学6所、小学50多所、私塾20多所。1965年以来,随着华侨华人的增多,华文教育也得到发展。据19S5年的统计,美国的华文学校有250多所。这些学校大多是周末或周日上课的补习学校。洛杉矶中山华文学校由吴诗源、陈果贝任正副董事长。西雅图学院中文系教授钟露升(祖籍惠安)担任西雅图市中华文化中心负责人。

(二)报刊

早在1854年4月22日,旧金山出版了一份美国人办的《金山日新录》的华文报纸。1856年一位华侨在萨克拉门托办《沙加免度新录》。1874年《旧金山唐人街新闻纸》问世。辛亥革命前后,华文报纸在美国较大的华埠纷纷创刊,其中也有福建籍华侨华人创办或参加编辑工作的报纸。

纽约的《美洲华侨日报》是较多报道我国国内新闻的华文报纸之一。祖籍福州的刘建成在该报任编辑和撰稿人。1989年7月11日因经费困难而停刊。

旧金山《时代报》于1983年改为日报,该报董事长池洪湖曾任美西福建同乡会理事长。1986年11月因亏损而停刊。

《福建侨报》(周报)于1986年7月14日创刊,发行到旧金山、纽约、新加坡等地,以福建籍乡亲为主要读者;因经济困难,出版一年后停刊。

在美国注册的15家中文报纸中,有《星岛日报》(纽约版),由祖籍永定的企业家胡文虎之女胡仙为香港星岛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星岛日报》社长。1988年俄亥俄大学新闻系授予胡仙范安达新闻大奖。

四 社团

1942年成立的美东福建同乡会是福建籍华侨组织的第一个同乡会,会址在纽约,是美国东部地区最大的侨团之一,有6000余名会员。该会成立以来,为团结福建侨胞,维护侨胞正当权益做了大量工作,对中美关系正常化,增进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支持中国四化建设,都作出贡献。1989年11月,投资230万美元建成福建同乡会大厦。该会现任会长郑依球,永远名誉主席兼常委会主任陈永洽。

美西福建同乡会成立于1949年2月,会址在旧金山。属下有闽南会馆、福州三山会馆。该会的宗旨是团结同乡,增进乡谊,保护同乡合法权益。该会设理事会和监事会,有理事和监事46名,其中常务理事9名。该会于1985年购置新会馆,内设活动室、电视厅、会议厅。

美国福州三山联谊会成立于1984年春,其成员以青年人为主。刘慈惠任永远名誉会长,张院生任会长。

美东福建商会成立于1985年,其中有不少人是来自台湾的福州籍专业人士。该会由连江人杨义金任董事长。

1990年4月28日,南加州福建同乡会、北加州福建同乡会、美西福建同乡会与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福建同乡会,在洛杉矶发起成立北美福建联合会。

福建籍华侨、华人参加的其他社团还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华府中国统一促进会,成立于1971年冬。该会出版《华府春秋》月刊,自1972~1979年共出版82期,每期几乎都刊载有关中国和平统一的文章。

全美华人协会成立于1977年9月24日,其成员多半是文教、科技、卫生、工商业中一些卓有成就,社会、经济、政治地位比较高的华人。其宗旨是:增进华人感情,加强华人团结,谋求华人福利,介绍中华文化,促进中美两国间的长期友谊。首任会长是杨振宁博士,原籍福建的麻省理工学院名誉教授李耀滋也曾任该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