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为省级风景旅游区。在永康盆地东缘,距市区16公里。东至派溪沿主干道以东的山脊线为界,北起派溪、金江龙至岘口、峰岘岭西侧山脊线至麻车口,南以灵山湖南面山脊线直至下邵为界。总面积36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17.5平方公里。区内地质由一片白垩系方岩组红色砂砾组成,是海拔300米以上的高丘、低山地带。由于地质运动的作用,形成典型的丹霞地貌,使方岩的自然风景蔚为壮观,景色迷人。整个景区包括方岩山、寿山、十八曲、灵岩山、石鼓寮、伏虎山、灵山湖、仙岩、石室山、回光洞、公婆洞、公婆岩、岘峰等景区景点。

方岩山 平地拔起,四周如削,高400米,周约3公里,雄伟险峻,形体近方,因名方岩。岩下有两条山道可通山腰,一自岩下街沿山南麓上山,一自寿山坑口沿十八曲上枫树岭头,至“百步峻”下合一。峻上有“步云亭”,画栋飞云,建筑雅致精巧。再上为“飞桥”。“石磴巍峨促膝行,行时不觉看时惊。纵教良匠描难就,自是天工造化成。”(宋·应材诗)沿飞桥曲折而升,将至顶顿见崔嵬大石,相峙为关,上建楼阁,额曰“天门”。这里坡陡路窄,是唯一入峰之门,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概。进入天门,地势平旷,约数百亩。中有池可亩余。终年不涸。其旁有井,泉水盈盈,冬暖夏凉。临池有广慈寺和胡公祠。广慈寺,建于唐大中四年(850),原名大悲,宋治平二年(1065)改今名。胡公祠,祀北宋名臣胡则。胡则历仕太宗、仁宗、真宗三朝,曾十握州符,六持使节,官至三司度支副使,以兵部侍郎致仕。因他生前有惠政,百姓感德,又因他少时曾读书方岩,遂在此地立祠奉祀。广慈寺后岩高数仞有洞。进深10.75米,洞阔18.7米,即洞建阁,名曰屏风阁。原系广慈寺后殿。阁正中塑有一红脸长须的胡公神像。东偏南有坑,深入如井,曰千人坑。宋宣和年间,方腊义军陈十四部攻占方岩初战失利,有众牺牲于此而得名。据旧志记载:“由坑上西行百许步,下有石谷,泉出谷间,冷冷然如环珮声。”古有听泉楼。

寿山 曾名桃岩、寿岩,俗名寿山坑。在方岩山北。进入坑谷,三面峰岩如削,鸡鸣、覆釜、桃花、瀑布、固厚五峰环列呈胜。或以色名,或以形名,山势峥嵘、气象万千,风雨明晦,别具姿态;春雨过后瀑布悬挂,更是锦上添花。在固厚峰石壁下,离地约10余米处,岩壁腰缩,形成若干深浅不一的大石洞。内建楼阁,支木为梁,不施橼瓦,冬暖夏凉,风雨莫及。洞天福地,环境清幽,古有寿山寺。宋淳熙年间,朱熹、吕祖谦、陈亮等人就在此读书讲学。当年朱熹在外洞的岩壁朱书“兜率台”三个大字,至今依稀可辨。在寿山寺之西有明代建筑五峰书院、丽泽祠和学易斋。五峰书院为明正德年间学者应石门、程松溪、卢一松等聚徒研讨王阳明“良知”之学之所。丽泽祠,原祀朱熹、陈亮、吕祖谦3位学者,俗称“三贤堂”。学易斋,奉祀婺郡学者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和章懋5先生。寿山,抗日战争期间,浙江省政府迁来方岩,这里成为省政府的办公重地。在桃花峰前建有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民国31年5月,省政府迁往云和,书院即成为永康简易师范的校址。解放后还在此办过永康师范。瀑布峰有龙湫飞瀑,固厚峰有天蜜瀑。桃花峰和覆釜峰交接地带,山林野趣浓郁,风味万般,并有桃花珠瀑。元代黄溍、明代吴安国、清代胡翰均有诗咏,民国时期方志学家余绍宋曾驻足于此,写有《寿山》诗。明代诗人吴安国诗云:“桃花峰上水,万丈洒晴空。到壑看珠碎,悬崖曳练同。非烟笼树杪,疑雨湿花丛。总觉尘心洗,清音泻晚风。”

十八曲 位方岩山北麓,介于方岩与寿山之间。这儿山道弯弯,涧水淙淙,红崖对垒,翠竹招风,林海烟云,奇幻百出,因而又有“蓬莱仙境”之美称。在枫树岭头下面,有一鼠梯云径,山陡路窄,曲折迂回。沿途两侧山崖上有“惊马”岩与“象鼻”岩。在山危亭小憩,可以观览石钟、石鼓以及猕猴听钟诸景。在山危亭南侧山崖上有飞崖洞。傍崖倚石,略呈三角形,洞内有摩崖刻石,下有汨汨山泉,游人可穿越而过,直达沿顶。从鼠梯云径下来,过双涧桥向西拐,有一小坑,林木丰茂,怪石嶙山旬。人入其中,野趣无穷。当代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曾口占一绝:“鼠梯云径日深沉,路入山危近逼人。那信画家善用笔,方圆到此皆无能。”在鸡鸣峰背后有一万成庙,庙建洞中。为筹备编纂《浙江通志》,民国浙江征集史料委员会曾设驻其中。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被捕曾一度被秘密关押于此。

灵岩山 方岩南去不远。峨峰耸拔。南西两面濒临灵山湖,北有小溪绕流,枯藤倒挂,景色迷人。山半腰有一天然石洞,长60米,最阔处35米,高4米有奇。南北相通,轩敞如广厦。最奇特的是洞内壁砥平无洼突。俨若神功斧削而成,因名灵岩。福善禅寺(一名福善寺),依洞建筑,风雨莫及。后洞顶岩石上有日月星辰之天然图像。若以木椎击地嗡嗡生响,声震全山。据载,此寺始建于后唐长兴四年(983),初名灵岩寺。洞内冬暖夏凉,虽炎夏三伏,最高气温不超过20℃,向有“不二洞天”、“咫尺西天”之称。洞内旧有文会堂,系南宋吏部侍郎少师应孟明所建。少师告老还乡,与朱熹、陈亮、吕祖谦等为友,在此会文讲学。文会堂内旧有楹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传为朱熹所撰。少师卒后葬灵岩山之阳。明初著名学者宋濂尝数游于此,有诗。灵岩之阳,石梁之下有飞龙井,井旁古木参天,井泉自石隙中出,泉头喷溢,清凉甘冽,水质极佳,相传昔有龙自此飞去,因以为名。灵岩附近有许多奇峰怪石,山水之清秀,风景之优美,远非粉墨丹青所能描绘。其间丘、壑、洞、井、泉、瀑,几乎无所不有。山北有伏虎山、竹林寺,并有狮峰、象山、龟山、石田螺以及壁蝎洞、通天洞、仰天洞、合掌崖诸胜。

伏虎山 位于灵岩山北。相传昔有猛虎,夜间出入伤人,一日过此,忽闻寺中钟鼓作响,猛虎聆听和尚诵经,怖而伏此,乃回心向善,后化为石,遂以名山。又以山崖险峻,颇似华山,别名小华山。徐步谷口,穿过竹林,即达竹林寺。寺在伏虎山下大石洞中。洞宇高昂宽敞,可容数百人。洞顶有天生岩层一片,上下透空,人谓“虎舌”,望之俨然。距洞百米有百丈飞瀑,名合掌瀑。两崖壁立如削,形成夹缝,翘首仰望,天仅一线。瀑自崖端直泻而下,其声隆隆震耳,其下流泉汨汨,石径盘纡,凉气袭人。前人吟云:“径狭不见日,午怯衣裳单。”

石鼓寮 处方岩与灵岩之间。有石鼓山、寿星岩、半闻岩和小寮等景点。石鼓山,与方岩南岩一脉相连。山顶南部稍低处有一巨大石鼓。山岩峭壁横亘绵延,石窟层层。较大的两个岩洞分别建有石鼓殿和玄中寺。最长的岩洞长达数百米,俗称“半天长廊”。石鼓山对面是石钟山。山上有一巨大石钟,与对面的石鼓遥遥相对。石钟山东麓有一石笋矗立于山崖之侧。高可数寻,别具风采。两山中间谷地,建有后屋水库,碧水粼粼,山光水色,遥相辉映。寿星岩莽莽苍苍,其下有一大石洞,名曰欲屋洞,是宋时朱熹欲屋和吕东莱的读书处。今为德清寺址。洞宇宽敞,冬暖夏凉。洞顶有壁泉,均匀滴漏,可代时钟。洞之左首,有“东莱书院”遗址。寿星岩北侧有两挂瀑布飞流而下,状如鸳鸯,名曰鸳鸯瀑。瀑下有潭,潭中斑鱼寻戏,潭周巨石纵横错落,名曰“列坐石”。明代学者黄绾、应典、程文德等曾畅游于此写有游记。半闻岩,也有一个大石洞,依洞建庙,传为明代建筑。今已通过整修,一改前态。庙中有一巨大观音卧佛,长达36米许,谓之东南亚地区最长的大佛。小寮,两侧悬岩,石窟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层层迭迭,举目观之,犹似八卦字,人们称曰八卦洞。中间谷地,竹篁茂密,向北步行,渐入深处,瀑声铿锵,定睛可见三级瀑布跌宕而下。

灵山湖 系杨溪水库雅称。水面面积8200多亩。湖面屈曲蜿蜒,山明水秀,风光旖旎。湖中浅山小屿众多,两岸奇峰屹立,林木葱笼,清涧流泉,奇洞遍布。灵岩寺、洪福寺、回光洞、仙崖瀑,点缀于天光云彩之间。西部水面岸线曲折,环境幽静,是垂钓的好去处。东部水面广阔,可以开展水上游乐活动。现已有渡船、游艇若干艘。

仙岩 东为灵山湖所环绕,东南与下沈接壤,南界沅口水库,西连绝尘山,面积大约10平方公里。海拔480米,最高点500米,岩顶面积3平方公里。仙岩顶,早上可观日出,朝阳从仙居县苍岭冉冉升起,其景其乐无穷,美不胜收。清代著名文学家俞樾的祖墓就坐落在村边后山上。巍巍的南尖峰,兀立在仙岩顶北。在顶尖环顾左右,灵山湖碧波万顷。回首向东,缙云壶镇盆地历历在目。远眺丽水、仙居、缙云、磐安、东阳、义乌、武义等县市,群山峥嵘,气象万千。西看李溪,溪流银光闪闪,无语西流,永城大厦林立,横亘天际。方岩、灵岩、缙云仙都名胜尽收眼底。仙岩后山又称眠牛山。山上有鸳鸯松。入夜,浏览永缙大地,万家灯火繁星点点,辉煌无比。岩顶有日月两池。农历十五夜看池月,池水明澈,溶光激荡,高天银盘,丝云片片,犹如在水上行走。从岩顶北边走下盘回曲折的崎岖小道,长约2公里。这一峡谷,分上下两级。较高一级,称为下仙岩,有姐妹瀑3道,分别为:殿下瀑、沫若瀑、下仙岩瀑。谷内崖峰崎立、瀑泉飞洒、珠玑薄雾。雪融冰柱,是仙岩的奇景。隆冬雪融,三瀑的冰柱冰花,宛如玲珑剔透的水晶宫,一米长的冰柱比比皆是。从下仙岩走下百米落差的岩石凿成的百步云梯,峡谷逐渐开阔,这里就是外仙岩。左上方为后坑,坑谷深长里许,有后坑瀑。山口开阔边沿处,就是仙岩沿。这里与灵山湖相对落差为250米以上。俯首崖际,瀑布倾泻而下,高数十丈,阔百米。瀑下苍松参天,怪石嶙峋,流水淙淙。明代学者韩循仁诗云:“云根飞瀑泻岩隈。松壑砂泉响似雷。谁谓人间无此境,五老峰前曾看来。”崖岩绝壁有一石洞。旁有状元笔石笋,又称为元笔。相传俞樾墓就坐落在这一风水宝地上。清道光年间,俞樾赴京会考,面君殿试时有:“花开花落春常在”之句,帝极为赏识。本来状元及第是俞樾的,因大主考曾国藩对俞樾有偏见,把状元置换给他人。至光绪三十年俞樾孙俞陛云又中一甲三名,探花,尔后又出了个文学巨匠俞平伯。塘壶瀑在古竹岭,瀑流贴岩,流水似银纱万缕,飞崖而下。入口处有两株情侣松,是恋人合影留念的好去处。顶东走下有一石洞,名为慈菇洞。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慈菇塘,慈菇井,七口缸,岳盘盖,谁有福,谁来得。”仙岩顶南的洋坑飞瀑,有如狮吼虎啸;小永泉井,与俞溪头大永泉井齐名,井水甘凉爽口。从沅口登石子路,沿九家源坑进山,五里碧波,山水相映。坑内还有大刀岩、石笋岩、猫儿岩、两牛相斗、板壁岩、蜂桶岩、麦磨岩、封缺、滴水岩瀑、黄滕瀑、凌塘湖等景点。九家源坑的上游地段,称沈洞坑,那里层峦叠翠,亚热带森林树种繁多,是天然的森林公园。仙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是革命老根据地。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三团经常在这里活动,4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浙东游击纵队第六支队也经常在这里休整。山上有当年应飞、李文华等游击队领导人的指挥所和习武场遗址。

石室山 位于俞溪头村西1公里。山缘石壁平地拔起,李溪环流其下,缘岩曲折而上有东西相通的石洞,俨如灵岩。石洞总面积1500多平方米,可容千人。洞内有寺,名曰洪福。南宋中叶,著名学者吕祖谦、陈亮、应孟明等曾在石室设文会堂。元有李草阁、俞仕宏、俞标等人常率徒在此讲学。明有俞敬、俞〓、俞希声、俞玉韬等名贤聚徒论道,切磋学问。山周有狮、象、钟、鼓诸峰环列。石鼓高100米,与石钟对峙。前人有《望钟鼓》诗赞云:“狮象守门头,钟鼓锁溪流,太白饮马处,平川绿油油。”抗日战争时,杭州灵隐寺洪超法师曾在这里办过图书馆,藏书千卷,供人阅读。

回光洞 坐落在拔地擎天的羊石尖悬崖绝壁中。有九曲峡、羊石尖、明光寺、回光书院、太医洞、凌空栈道、母子洞、悬空寺、羊角洞、扁刀洞等胜景。原来麻车口、青岩口至下寮这一段溪流,溪面狭窄,两岸山峰陡立,河道曲折,水急滩多,俗称“九曲峡”,有“小三峡”美称。杨溪水库建成后,山峡险滩,顿成平湖。碧水照云,黛色满谷。山映湖镜,帆浮翠屏。峡之东侧有湖心岛,岛上野鸭、白鹭、鹅雁群集,游客可泛舟于其间小憩赏景。羊石尖,像一把直插云天的利剑,高耸兀立。山的四周苍松绿竹,一年四季常青。在典型的丹霞地貌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大大小小数百个洞穴。其中最大的是回光洞,总面积达1700多平方米。顶南尖下有一羊角洞,约600多平方米,在洞里可听声回山响之奥妙。古有明光寺,相传始建于唐宋,曾有僧众数十人。寺下有古井一口,又美其为古寺攀井,井水冬暖夏凉,终年不竭。回光书院,宋淳熙二年(1175)进士俞厚与陈亮等曾在这里讲学。元末明初,闻人梦吉、李晔、唐以仁隐居魁山岩时,经常到这里与俞仕宏(光大)、俞澄、俞标、俞濬等人切磋学问。今有李草阁《赠别俞光大山居》、唐以仁《寄万户俞荣卿(俞标)》诗存。太医洞是被誉为“江南小华陀”的明太医官俞良昌的寓所。他研六经,辨药理,天文地理,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年老退休后,家居洞天,行医济世,后人感其德,名其洞曰“太医洞”。

公婆岩 原名石翁山,在寿山之北,与固厚峰相连。登其顶,有石柱高出平台,伟岸挺拔,远望如人,人谓石翁。傍近一峰,稍矮,上有巨石,形如螺髻,人谓石翁妇,合称公婆岩。关于公婆岩,传说甚多。或说石翁夫妇,因膝下无儿,在“斤线潭”养金龟过日子;或曰因儿子多年不归,登山了望,日晒雨淋,天长日久,凝化成石。公婆岩,以其石峰高耸,形貌酷肖而令人瞩目,受人喜爱。自古以来,代有咏歌。明代胡奎山有诗云:“乾男坤女结成胎,端坐云中协倡随。傲雪欺霜头共白,栉风沐雨体皆羸。身经海屋千筹纪,眼看尘寰一局棋。日月照临神不敝,菁英还克长灵芝。”山下旧有石翁庙,今山上建有电视差转台。由公婆岩而西为虎跳关,为大小鹰嘴岩,为老鼠梯。峭立如壁,仅通樵径。其顶乃更宽平,可容数千人。又西为岘峰岭。

岘峰 在芝英和方岩两镇交界处。距市区13公里。众山排列,其峰峭拔,为“一方之伟观。”其阳有将军岩。两岩夹道离立若人捍门。为扼险之一隘。迤西为三宝峰,为石姥岩,为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