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伯益

伯益(约公元前二十二世纪末至前二十一世纪初),佐舜调训鸟兽,赐姓赢。尔后佐禹治水有功,禹以天下授益。益辟居箕山之阳。伯益是帝颛顼的玄孙,益擅长畜牧和狩猎,被舜任为虞,管理山泽。到禹时,伯益是大禹治水的一名主要助手,名重一时,仅次于禹,甚至与禹齐名。在禹去世以前被部落首领推举为禹的继承人,禹有私心,虽同意部落首领的推举,但只给伯益以继承人的空名,而把处理国政的实权授给自己的儿子启。禹逝世以后,伯益以继承人的身份主持了禹的丧事,就避居到箕山南麓(今河南登封县东南),表示要把王位让给启。此时,固有接位野心的启经过几年掌握政权,势力急剧强大,力量对比已越来越不利于伯益,结果在随后爆发的王位继承权的冲突中,伯益被启击败,死在乱军之中。伯益跟姚女生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大廉的后裔造父、非子分别是赵姓、秦姓的祖先,小儿子若木即是徐姓的祖先。

偃王

偃王名诞(约公元前1015——950年间),字子孺,周昭王三十六年正月十二癸酉生。生而神灵,长而聪哲,才气过人。时周穆王元年(约公元前995年),徐夷率九夷以乱宗周,西至河上。穆王乃命子孺征之,其乱遂定,封于徐国(今淮河中下游,以泗洪为中心,有地五百里),号偃王,赐朱弓宝矢。偃王聪明仁爱,颇得百姓拥护,天下闻之来朝者三十六国(诸候)。穆王又疑其强,率队伍伐徐。偃王不忍与斗,以残其民,乃激流勇退,弃国出走,辟居薄里山下(彭城一带深山),跟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后薨葬明州(今宁波)象山县海岛村盖屿山。偃王僻居的这山后来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见偃王在当地很得民心,便封他的子孙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公元前512年,徐国为吴国所灭。

徐琨

琨(1271——1352)字世宝,号环川,少颖异,好读书,精文才兼武略。至元甲午(1294年)举乡贡进士,初授知许州,导民以德,齐民以礼,省刑薄敛,民怀其德。历升巩昌府守时,境内山崩,压死民物莫计,琨唯唯自责,戚然流涕。其忠君爱民,声闻于朝,升中宪大夫,任汴梁兵备副使。至正十一年(1351年)春正月,诏为左辅将,翼左丞孛罗帖木儿讨方国珍。琨以81岁高龄,老当益壮,毅然与子偕往,至摆阵势,器械鲜明,队伍严整,坐作进退,俱各有法。左丞凝视良久,乃叹曰:文才武略若此何患不宁!岂料此时天啬其成,琨回馆于驿,闻黄州徐寿辉僭号称帝,琨疑同姓有害,又忆及元统二年(1334年)正月朔日雨血汴梁,著衣皆赤,至朝夕忧惧,遂致政还乡,自邑城截角,徙居球川。第二年三月十六已时考终正寝,享年82岁。甲午年(1354年)十月朔日同夫人太康郡君李氏葬县西中市婺宿宫后山泽明坊。华奚儒学教授汝南何仁为之撰墓志铭,铭曰:臣国以功,享寿而终。有文有武,惟孝惟忠。千载斯铭,视仰高风。

徐琦

琦(1274——1341)字世珍,号古川。自幼有慧质,与兄琨同笔砚。后兄琨举仕于朝,琦用例入国学,以优异成绩受右丞相答剌罕哈剌哈孙青睐,被推择为监修国史的佐局,一时京城达官巨儒咸知琦之博识鸿才,争相与之为布衣交。右丞相尤爱之,以学行荐于朝,授将仕佐郎,太常主薄。大德乙巳(1305年)冬十一月,成宗完泽笃皇帝祀,帝于南郊以右丞相答喇哈孙、左丞相阿忽台、御史大夫铁古迭儿为三献官,琦为参酌仪注,定文深合帝意,受帝嘉奖。翌年帝崩,琦告安西王阿难哈,左丞阿忽台等潜有异谋,启答剌罕公诛其党。丁未年(1307年)五月武宗皇帝御极,诏颁恩例进阶一级。后太常寺公议,诏赠内外官三品以上许请谥下,事与当事者不合,加上阿忽台余党乘间馋言,琦为德兴主薄,未上任即以父母丧去官,家居十多年。泰定甲子(1324年)复起为太常主薄,改秘书丞,不久又升太常礼仪院副同修。元统二年(1334年)升少卿掌院事。琦以国事渐非,而年力亦迈连疏乞休。三年(1335年)春以本职兼秘书监致仕。又六年(1341年)卒,享年68年。琦性孝友,治家有法,仪矩峻整。其材练而不矫,居官莅政不务为苟同,尚义好施。平素爱吟咏,高怀雅兴一发于诗,著有《太常集》、《古川吟》等数卷,今已失传。

徐赐溢

赐溢(1463——1515)字邦和,为下徐店派祖。曾大父隆,大公祥,父正皆有儒言儒行,足以光昭其先。赐溢自幼聪敏,读书强记,至长夺于干蛊,弗终于学,惟务克家建业,为人礼貌简质,不事边幅,与人笑语诙谐,意气豁达,性度容俗,平生无疾言遽色。子四俱能克继箕裘,拓充事业。孙十三人,兴、龙、荣、凤,皆有振扬大志。鸾、明、启、郁、彤、时、文皆聪敏好学。嘉靖庚寅赐进士出身廉使程圭为之铭曰:处心符天,制行希贤,惟孝惟友,且方且圆,隐德弗耀,斯名永传。

徐满

满(1484——1564)字一中,下徐店派祖赐溢之大儿子,创居下宅全山公之父。生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谱载“全山富甲于乡”,其富首先是满打下基础的,满“善以积家益以裕,尚气节不同于流俗,训义方鼎新厅事宏远之昭矣”,“翁以勤俭累家,全山又能席先人余赀而益充拓之,是其富也非崛起矣”。所以满是下徐店的一位重要奠基人。满“自幼克以勤俭干蛊,及长历诸艰险,备尝世味,遂裕兴家业,里闾有不平事以理直喻,皆取其所,而退无怨言”。“乙已(1545年)岁饥出粟二三百以赠贷”。“与人交必推诚率真,人以金玉君子誉之,诸子皆英俊过人,家声并振。寿八十乃耳聪目明,步履强健,抱膝鼓腹,夷犹堂室。八十一寿终,荣膺冠带,誉孚郡邑。

徐荣

荣(1511——1595)字时达,号全山。截角徐氏球川连行十三公,是创居下徐店的始祖。他生而聪颖淳朴,长而魁梧丰姿。胸怀拓业大志,谋略唯仁宏远。生平勤俭累家,积资聚财,至获“田连阡陌,富甲于乡”。万历初年始选基址,创拓宏业。先在球川岸西南山搭西侧,建造住房五间,接着在南山搭正中建造宏雄壮观的四幢大厅及华丽的台门一座,厢屋数十间,名为百廿间头。竣工时,金华府尹兼吏部主事阮公送《德孚胶庠》之匾额,誉满邑乡里闾。荣公性情刚直,重义疏才,与众分忧不辞艰辛。凡遇灾年,能慷慨开仓借济,累计万斛。其德昭然,深得八方赞佩。朝庭赐以冠带荣身。荣公四世一堂,享寿八十有五。

徐性

性(1539——1582)字希明,俗称廿九公,荣公之第三子。谱志载“公才德出众,好友性诚。”他醇厚自守,唯理处事,举德诚行,敬宗孝祖。明万历丁丑(1577)年六月间,厝于在城琨公祖墓旁的树木,被大风揠摧,楼姓人竟然掠木占地,性公挺身向先,力与角亢,成讼申理,获胜结案。深得族人赞佩。性治家方鼎,一门五子皆循祖风,光耀门闾。年至四十四岁,不幸无病身亡。

徐继星

继星(1601—1672)字叔安,奎璧祖。自幼聪颖雅志,好学勤修,不思家业宏裕,惟求仁德益民。年及弱冠,欲登仕途,因亲闻目睹官吏贪脏枉法,沉沉民冤难伸,故而失望哀叹,返途还乡,隐德林泉。他一生不求个人名利,正直处事,功宏德广。清顺治十六(1654)年,显祖琨公墓地屡遭他姓霸占。时值兵火刚静,常帑均虚,在族人忧叹之际,公慷慨舍私资成讼伸理,终得胜诉。公享年六十四岁。

徐继康

继康(1617—1684)字叔能,震行良智公之第五子,月房祖。其史传在宗谱中查无详叙。然而,继康公的生平轶事,在民间却历传不泯,犹若生见。他为人刚直,守诺自饬,明智仁德。贩运粮米,俭朴聚财,遂达家业丰饶。某年春,酷雨连绵,商粮巨数霉腐而大亏其本。继而又遭连年大旱,家产几乎卖尽。宗谱载其孙绍翼等“席祖父之业”,“商于苏杭,运筹货物”“复创宏业”。历史上月房嗣孙多人迁居外地,与其经商不无关系。

徐承相

承相(1629—1692)字达卿,裕行继星公之长子,敦房祖。承相为人忠诚刚直,处事明智,言举守诺,常以人之灾难,量已之心,慷慨施助。清朝初,叛朝乱军祸及本境,他罹身被掳囚禁随行。然而,胸怀不屈,沿途暗护百姓,以示抗暴拒残。后乘敌疏管之机,巧妙脱归。虽经寇乱伤财,而其创业豪志益坚。历经岁月艰辛,父子奋力兴家,达富列乡里之先。清康熙二十七(1668)年,大旱成灾,承相公赈粮数十石广济饥民。寿六十四岁。

徐承模

承模(1653—1721)字规卿,号岐山,裕行继星之幼子,睦房祖。乡钦宾。为人敦厚,严慎治家,谨崇信义,慷慨济贫。系本族荣受诸尊奖赐匾额最多者。郡尊唐公赠给《恩昭宾筵》匾额;学府汪公送匾《清时人杰》;府教授顾公赠《积德垂裕》之额。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本地水患成灾,他以数十石粮米赈济七天,邑候姬公给匾《功宏普济》以资励德。

岁逾花甲之年,竭诚倡议建造徐氏宗祠,让先祖神灵有所栖。他辞岁翌年,即康熙六十一年如前大旱,其妻循夫行德,献粮济贫五天。布政使傅公赠额《贤淑好施》,邑候韩公旌其行赠《乐善好输》之额。

徐绍圣

绍圣(1654—?)字君时,敦行承相公之长子,貌房祖。公少年时,因家境贫困随父事农,而失求学之机。清朝初年,兵乱本境,家父被掳,久日勿归。绍圣公昼负家事重责,夜来愁云缠身。常以婉言劝母,力解其忧,并携弟辈鼎力持家。其淳诚德行,艰辛例范,闻睹者俱为赞叹。迨父侥幸适机脱囚,安然返家后,父子竭力重整家业,生活日趋丰饶。他一生克勤克俭,辛劳田间,惟仁达理,辄守诺行。由于辛劳积疾,未及知命与世长辞。宗谱中公之忌日记载有误,准确日期今已无法考证。

徐绍璇

绍璇(1672—1747),字君衡,敦行承相公之四子,听房祖。为人忠诚守诺,纯朴以居。弱冠之年,罹失怙恃。虽家业不裕,然以朝勤夕俭,辛劳田间。家常费用日益充饶。时岁月安泰,安人竭力内助,终达积资聚财,拓业致富。他以严慎治家诲子,力树耕读家风,以诚仁待人,与众解难,助桥建庙,率先捐资,深得邻里敬赞。年逾古稀,子孙纯纯振振。邑候何公赠额《齿德兼优》旌其福德。其安人胡氏、长媳张氏均寿越九旬,两氏皆五世同堂,誉满乡里,炫耀一方。

徐绍位

绍位(1683—1760),字君素,号南山,义房祖。公遵承父志,严慈治家,尊师敬长,敦宗睦族,富有创业大志。雍正丁未年间,率众捐资建造祠堂。乾隆庚申年间又设筵论议,重修宗谱,为族人志立历史文献。他助人排难解纷,辄处诚仁公直,并为公益捐资,慷慨解囊。年未四旬,屡获府邑尊之赠额《德义宏敷》等旌奖,冠带荣身。七十寿辰时,金衢严按察司副使郑公,特赠《仁寿并隆》之匾。其子飞能,介虞,瑞鸣均勤于书业,品学兼优。寿达七十四岁。

徐绍倬

绍倬(1690——1764),字汉昭。贡生。公自幼努力儒业,有志青云。乾隆庚申(1740),时年51岁,由俊秀入太学,嗣后援例授明经。生平慷慨好义,乐善好施,其大者,捐资建祠,造易安亭三架桥东。乾隆十六年(1751年)岁荒,捐金数十两以赈饥。平时与人排难解纷,接济贫困,名闻遐迩。其子孙亭亭竹竹,绰有乃祖遗风。家业有成,廓阡陌,启奂轮,建造仰槐堂前后二所。邑宰张公、邑尊黄公表其才学,赠棹楔一曰“怀珍遗泽”,一曰“才优经学”。后邑尊杨公、太史路公嘉其义,给匾一曰“厚德载福”,一曰“德佐黎仁”,享年七十有五。

徐觐光

觐光(1744——1825),字继承,号劼斋。五岁丧母,六七岁即由父训解四书五经,十二三岁就能作文,二十三岁府取第一,院取第五。三十七岁中乾隆庚子科举人,己酉(1789年),过堂就知县职在籍候选。居京前后八年,以后又遭继母、父丧,仕途一无进展。六十二岁仍抖擞辞乡里,六十五岁授杭州府新城县儒学正堂(教谕),次年上任,七十五岁休致。在任十年,殷勤课工,不较辎铢,至八十二岁寿终。觐光一生淡泊明志,潜心学问,作文有较深造谐。嘉庆年间,两次参与修订截角徐氏宗谱,留下他撰写的多篇谱序、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