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1952年

7月19日~21日,武义江沿岸清溪、白阳、履坦3区遭受水灾、淹没冲毁田20932亩、地3801亩,冲毁大小水利工程260处。洪灾之际,各级政府组织群众积极抢救。灾后,政府发动灾区群众洗泥、架稻、排水和改种作物;县人民政府拨发救济粮34.5吨,救济款8890万元(旧人民币),扶助、救济受灾群众2936户;县人民银行发放水利贷款4500万元(旧人民币)。1953年

6月30日~9月4日严重旱灾。加之7月3日~5日台风侵入时仅暴燥风而未雨,蒸发量更大。7月22日武义全县稻田断水开裂的33840亩,晒白晒死的4990亩,中共武义县委决定除少数干部留守外,县机关绝大多数干部在副县长和县委组织部、人武部、民运部负责同志带领下,分赴各灾区突击抗旱,确定以抗旱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立即停止普选,各区亦组织集中干部力量,分赴紧要地区组织抗旱。其措施为:

(一)沿江沿溪两岸,发动群众发挥互助组织的作用,“歇人不歇车”集体车水。

(二)教育农民树立长期抗旱的打算,严格控制用水,保存塘水,订立用水公约,救旱4~5天。

(三)在水源长,短期内尚不发生旱象可拦水灌溉的地区,均由群众组织成立用水机构,做好合理评水,专人负责管理堰水,减少不必要的争水纠纷和浪费用水现象。

抗旱中,各级干部均深入田畈、车埠。著名旱区王山头村,是年组织合理评水,7月6日~11日发动水车57部、人工532工,到13日很少白田,为历史上空前未有,特写信给县人民政府表示感谢。全县计抢救旱田7822亩。

灾情深重时,部分乡村群众思想发生混乱。白阳区的茭道、艮山、清溪区的曲湖等乡均有数百以上群众结队“请龙”、“求神拜雨”。7月25日,明招乡牛背金、西田畈两村七八十农民“请龙”,聚集县人民政府大门口,要求县长“拜雨”。少数人砸县人民政府牌子,鸣鸟枪示威,欲冲击县府机关。经劝说无效,公安武装部队鸣枪驱散,并抓捕12人,经教育释放。

1955年

6月下旬,面对历史上特大洪水,武义、宣平二县都投入紧急抗洪抢险。

6月17日至6月22日,中共武义县委召开7次常委会议,具体研究部署防洪抢险工作,先后抽调机关干部74人(内县委委员7人,科局长15人)分别由县委委员率领,赶赴清溪、白阳、履坦3区;各区亦统一组织干部力量243人,参加抗洪抢险工作。白阳区白溪乡的区乡干部接县委通知后通夜动员有危险户及时转移,组织群众检查抢救房屋、财产和生产物资;邵宅乡长山堤发生漏洞4处,由于做好准备,事先备有麻袋16只、煤灰篓60只及一部分门板等,采用分段包干办法,在水险时及时抢救,因此避免了水患。履坦区分区书记亲临险地指挥,动员过路船只在履坦镇3村、婺山乡新经堂村等被淹没村庄运出群众320人、耕牛141头、毛猪除2只未运外其余全部运出。全县被水淹倒的粮库2处,供应点1处,由于及时抢救,粮食颗粒未受损失。唯新宅区认为该区一向少有水灾,思想比较麻痹,以致冲走枕木、什木,杉木约1200根,木炭约100篓,幸下游事先已组织打捞,方使飘木获捞,减少了损失。灾后,群众思想比较混乱,面临问题甚多。7月22日县委发出作好灾后善后工作的紧急通知,各区于23、24两日召开各乡工作组组长会议,进行贯彻。由于行动迅速,工作踏实、较快地恢复了灾后生产。

6月19日,中共宣平县委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救灾办法,抽调机关干部42人分7组赴各灾情严重区、乡,在建的水库事先就选派了得力干部去防守。曳岭区于20日组织了2个工作组检查灾情和发动群众,当日深夜又组织了2个组去黄岭、新民2重点乡帮助领导抢救,灾后很快恢复了创伤。叶家田水库当洪水滚坝、土坝开始部分坍土、用加高坝顶抢救无效的危急之际,共产党员吴森顺等15人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开挖临时溢洪道,终于保全了土坝,避免了下游房屋田地遭殃。

1960年

清溪口水库永久溢洪道自去冬开挖以来,因石质坚硬,工程进展缓慢。至3月下旬,未完工程量很多,大坝高仅18~19米,天空小雨绵绵,7000多民工急于撤回春耕春种,汛期又将逼近。为免洪水滚坝,中共永康县委命令清溪口水库炸开2号大坝(即今1号副坝位置),开挖临时溢洪道保坝。一次预埋炸药350公斤,放炮之际,声闻数十里外。

继之,永康县委抽调太平水库石工队来清溪口水库开挖临时溢洪道。因民工已全部撤离,石头未及清理,又把原溢洪道堵死。

5月初,接连几天大雨,库水位陡涨。情势危急之际,工程指挥部一面通知桐琴、泉溪2管理区(即今2乡)2000多民工赶赴水库加高大坝,一面组织下游群众转移。以后,又调遗芦北管理区1000多民工赴库救险。部分芦北民工于夜间到达,此时洪水既大又急,往水库大坝需木船引渡,其中一船38人,至溢洪道口,船翻,一船民工全部失落洪涛之中。天黑浪急之际,工程指挥部负责人汤周法等奋勇跳入水中救人,37人脱险,1人淹死(水阁塘村人);指挥部与县委电话联系中断。与此同时,金华地区请解放军某部支援运输麻袋等抢险物资。参加此次抗洪抢险民工多达3000余人,经2天2夜奋战,始保全了大坝,下游群众方免受灾难。

1962年

9月5日~6日,14号台风袭击全县持续15小时,27个公社受灾。台风掠境之际,县党政领导亲临前线发动干部和群众抗灾。不完全统计,县防汛防旱指挥部先后派出13个工作组分赴重点灾区工作,投入抗灾人数,科局长以上干部40余人,公社以上干部200余人,群众10000余人。其中桐琴区投入抗洪的有34个大队1794人,转移13户34人,转移牛147头、猪426只、粮食86.4吨、农具388件。桐琴区粮站被洪水包围后,水冲进房屋深达1米,库存300多吨粮食相当危急,当即由100多名社员主要从外围排涝进行抢救,因此避免了损失。对主要水库特别是危险水库,由于作好充分准备,亦终于保证了安全。灾后,县分配给泉溪等6个公社周转化肥20.5吨。

1969年

9月27日20时~28日凌晨3时,11号台风袭击南部山区,7小时内柳城降水133毫米,桃溪降水102毫米,西联、柳城、云华、王宅、白姆等9个公社山洪暴发成灾(未列入本志水旱灾害)。

时源口水库工地日出勤人数11810余人。正紧张地进行第一次截流堵口,欲堵死老河道,把水引向右坝头临时溢洪道。9月19日,心墙高程(黄海)达174米(基础高程为170米)024日开始在河床部分回填内坝,已引走80%径流。25日河床段心墙回填开始,晚上突接气象部门预报:26日晚有台风过境及出现暴雨。当时内坝回填高度比大方脚还低1.5米,若有暴雨,非要堵到比大方脚高3米才安全,计需土方9000立方米,因此紧急总动员抗洪抢险。奋战至27日20时许,老排水沟和整个内坝堵口段回填抢高1.5~3.7米不等,约计完成土方7400立方米。此时台风雨已到,土料已无法回填,决定用草袋装土加高土坝。抢险1个多小时,加高1米多,麻阳港洪峰已到。21时30分,库水位达174米高程,草袋开始漫溢。为了不让冲垮堵口段,遂果断决开水沟段坝面。这时,水沟段坝面迅速刷深,库水位下降,指挥部工棚、临时电厂、饮食店被淹,工地一片漆黑,暴雨仍倾泻不止,右岸临时溢洪道冲宽10米,基础冲深2米,左岸老排水沟处冲宽10米,冲深3米,合计冲掉土石方1500余立方米,坝脚冲毁良田40多亩,建库机械、物资均受到严重损失,抢险工作已无能为力。

28日凌晨1时,县革委会主任王登林带领县机关60余人赶赴水库工地。

从9月28日开始,工程指挥部一面组织抢运仓库物资,一面指挥对缺口地段靠土坝部分用草袋装土围护。此后,主要抓右坝头临时溢洪道加固和大坝升高。10月14日,临时溢洪道出水,晚上堵口地段复工。继又经过3天3夜突击,堵口段坝高174米高程以上。10月20日,终于基本完成第一次截流堵口工程。

1974年

是年坦洪公社软朝大队三百水库,蓄水3万立方米,由于无人管理,睛天垮坝失事。邵宅公社桩塘大队的静塘水库,蓄水20万立方米,因临时溢洪道未开挖标准,遇12号台风,大雨倾盆而下,库水猛涨,向县告急。当时县委、县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的几个领导人和水电部门干部及当地区、社领导人冒雨赶到现场指挥抢险,一面动员下游7个大村庄的近万名人口转移,一面组织大量人力物力突击抢修,才免使洪水漫顶。

1975年

8月12日,4号台风袭击21个公社,灾情惨重浩大(详本志水旱灾害)。

灾后,县委抽调机关92名干部组成5个抗灾工作组,每组分别由1名县委常委带领,于8月15日到达重灾区,其中新宅组30人,项店组14人,溪里组13人,柳城组14人,桃溪组21人,组织群众抗灾自救。县拨出救济款26万元,其中修复水利工程款17万元。

1977年

6月11日,俞源公社下杨二大队大丘垄水库大坝整个背水坡产生滑坡,并扩及到坝顶以下1.2米,滑坡体近2万立方米,致使库水位离大坝缺口仅0.5米,水库濒于垮坝的紧急危险状态。由于及时挖开副坝抢救,才使400余户2000余人的下杨村免遭洪水灾害。

大丘垄水库兴建于1955年,原坝高8米,以后经4次加高,于1972年达到17.5米,蓄水17万立方米。是年,大坝背水坡,产生滑坡,事后,只加固内坝,滑动外坝部分未动,1975年春完毕。

象大丘垄这样的水库,本来按县水利部门规定的限制水位蓄水并认真搞好管理,是可以避免重大险情并得到及时处理的。造成这次重大险情,除施工质量差,1972年产生滑坡后未进行彻底处理留下隐患外,其主要原因:(一)只顾受益,不顾安全,比县限制水位超蓄1.5米;(二)管理不善:管理人员是本年4月新调上去的,缺少管理水库经验,工作又粗枝大叶。群众反映在10日下午已产生局部滑坡,但无人检查不能及时发现,到11日上午7时才发现险情,发动群众抢险和组织群众转移。

6月15日,县防汛防旱指挥部通报指出:大丘垄水库发生重大险情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它告诉我们:水利工程必须十分注意质量,不能给工程留下隐患;只顾受益,不顾安全,不抓好水库的管理工作是十分危险的。

1982年

6月20日~21日,全县普降大雨,坦洪公社杨柳源水库(塘坝)外坝离坝顶12米高处,因施工质量较差,发生大裂缝滑坡,宽达18米。公社干部及时发现险情,组织防守。桃溪区委书记、区长火速指挥几百民工突击开挖溢洪道,降低水位1米。县水利电力局技术人员闻讯赶至现场,一起指挥抢救,决定将水位降到离坝顶7米,避开引进来水,溢洪道挖深7米。当天开始,突击完成,使下游免于遭殃。

1983年

6月30日、7月9日连续2次暴雨引致27处山洪暴发,10公社45个大队遭受损失,水毁水利工程甚多。7月10日至8月20日,又遇连续高温干旱,受旱面积6.6万亩,成灾面积3.9万亩,一些村庄人畜饮水维艰。县委,县府及时召开会议,部署抗旱工作,抽调各部门100多名干部组成20个抗旱工作组,分赴抗旱第一线。柳城区委领导人全部到各乡领导抗旱,全区并组织7个工作组计70多名干部分赴各乡抗旱。下杨区委组织区、乡干部分片包干,到第一线具体解决用水争执问题,引导和组织人力、物力抗旱。壶山镇23个大队建立管水领导小组,其中17个大队集中水权,确定92个放水员放水。由于领导重视,措施有力,水毁工程迅速修复,及时发挥作用。源口水库(中型)南、北干渠组成205人的渠道技术承包队施工;灌区各乡民工经过20多天努力,除疏通原有渠道外,挖通渠道8270米,五四建设坝日夜有上百民工抢修。东弄水库抢修水毁渠道进展迅速。茭道乡疏通渠道1200米,新挖渠道800米,完成渠道尾工100米,增加灌溉面积500亩。白溪、邵宅2乡分别自筹修渠经费6512元与5000元,白溪乡并新建电灌2处、修复3处、及时投入抗旱。大田乡、壶山镇修复水毁渠道均迅速。当时全县投入抗旱人数12450人,机械1208台套,人力车180辆,以及水桶、面盆等提水抗旱工具,抗旱保苗面积10.29万亩。

1984年

6月27日至7月3日,短历时暴雨轮番袭击各受灾区。灾情发生后,县委、县府及县防汛防旱指挥部领导人连夜赶赴芦北、项店、泽村等乡,现场处理险情,发动群众抢救,以后又连日进行慰问和帮助基层安排好灾区人民生活,研究救灾措施。

是年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修复水毁工程办法变化。如芦北乡上夫岭下大队,人多、山多、坑多、田少,水毁上游拦截洪水的38米长的白竹湾水库导水墙1处,大小堰坝39处,桥梁4座,田坎、溪坎、渠道、道路400多处,房屋8间;全大队水田270亩,受淹120亩,其中51亩颗粒无收;淹没电站1座,损坏5.5千瓦电动机1台、12马力柴油机1台。灾后,大队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立即召开救灾会议,决定较大的11处水利工程和4座桥梁逐处定出工程修复造价,由大队统一负担,分期分年付给,以各生产队抽调劳动力承包完成;修复被毁的承包责任田、地所属小水坝、溪坎、田坎、清理水田中的淤积砂石等用工,由生产队逐丘逐处进行估工,生产队负担40~50%,农户自负50~60%;同时确定3个验收日期,秋季完成工程量的50%,冬季达到80%,第二年4月底100%,超过时间,生产队不给予补助。措施确定以后,大队干部分头带领行动。10月14日止,已完成白竹湾水库85米长的导水墙,大小堰坝22处,田坎等310处,共投工6278工,投资8426元。

7月2日邵宅乡装机100千瓦的石井岗水电站水毁;模范共产党员、发电组组长支志根,在抗洪抢险中为保卫电站光劳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