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十二章 治水人物与水利文物

第一节 治水人物

历代治水人物

任留 任留,武义乡民。唐光化元年(898),在武义县城以西二里熟溪之湖山潭上,始筑长安堰,将堰水引入城北,然后分开作三支,分别筑山堰、中堰、曹堰,灌县后畈田万余亩。宋庆元四年(1198),县人高世修、叶之茂在重筑长安堰时,于堰旁建任公庙以纪念之。

徐镃 (~903) 武义太平乡(今桐琴区东皋一带)人。20岁时,以才识并茂起为仓部员外郎。唐昭宗年间(889—904),官至仓部侍郎,转兵部侍郎。居官清正,刚阿不附权贵,憎恶节度使擅权腐败的现象,执法严峻。后乞归,封晋国子祭酒,加食邑五百户,赐九旒紫金鱼袋,御诗赠别。

徐镃归田后,在家乡创筑了著名的潜涵灌溉工程——仓部堰。他针对清溪河道淤沙高积,水发则泛滥两岸,水小则潜行沙下的情形,南自珠门村,北至仓部堰村,兴筑了18条涵瀛(地下集水廓道),每条支瀛均用石块垒砌,上铺石板,凝泥封顶,集山涧地下径流汇入主瀛(主集水廓道);明渠从仓部堰村直至官田村。旧志载:“水自溪底行,形如竹枝,上覆以石,故溪水涸而堰水常流”。灌溉面积有今泉溪乡2000余亩农田,及解决刘宅、杨村一带的人畜饮水问题。兴筑此堰时,需开凿坚硬岩层,当时工价凿石屑一斗,付钱一升,费力十分巨烦,最后才获得成功。乡人感戴徐镃,曾建仓部庙并立碑以纪念之。

周必达 生平未详。宋绍兴三十二年~隆兴二年(1162~1164)为武义县令。始筑熟溪堤,人称“周公堤”。

高世修、叶之茂 皆武义人。宋庆元四年(1198),二人主持重筑长安堰。此堰自唐光化元年(898)建成以来,至此逾300年,急需重筑。高、叶二人任事以来,井井悉有条理,一切准备就绪,然后动工,于是号召群众,使用畚、插、耰、锄等工具,无人甘于落后。竣工时,长安堰石齿鳞鳞,象城墙,又似梳篦,横卧于溪上,长八十丈。经高、叶二人此次重筑后,一直沿用到清嘉庆五年(1800),达600年之久。

邵再一 武义人。宋末,在武义江右岸白阳山脚兴筑长山堤,防阻水患。此堤历经整修、加高,保护邵宅乡上千亩农田。

许广大 字具瞻。天台人。元至正四年(1344),以进士任武义县尹。能治善政,威望峻整,深得民心。时熟溪水溃堤岸,许率民垒石为防,长三百丈、宽六尺余。民怀其德,称“许公堤”。离任之日,县民皆涕泣不忍其去。

赵奇 高安人。举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他在武义知县任内,筑堤建桥,奖掖人才,体察民情,给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曾于熟溪垒石为岸,长里许,后人赖此堤兴建起熟溪大桥。后因触犯上司,丢官离去,县民皆叹惜。

杨澎 新城人。举人。清乾隆三十一至三十三年(1766~1768),他在武义知县任内,于濒水城脚一带筑体水坝,自文兴门(小南门)至来远门(南门),长约三百余丈;并于文兴门外筑斜捍(丁坝),以遏水势,广三丈,长十丈,逼水南行,城始巩固。

汤金策字酉山。河南安阳人。举人。清道光十八年至二十年(1838~1840)宣平县知县。治以宽仁,甚得民誉。当时宣平县城市饮料水工程归水之源大流堰,自嘉庆五年(1800)大水后,屡修屡倾,莫能坚固;各村庄旧堰亦均废坏不一。他于任内,倡捐廉俸,兴修水利,与典史杨灿率领民间人士,各董司其事。自大流堰至县四境,经他督理筑建的闸堰堤工,修旧添新共105处(使宣平县堰坝由原来的55处增加到137处),对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景元 字勋甫。河南温县人。民国9~12年(1920~1923)宣平县知事。性冲和,无官僚习气;提倡蚕桑,劝导造林,颇具热忱。民国9年,他率董募筑泽村乡长提一百十五丈,高一丈,宽五尺,费银一千二百余元。民国11年水灾后,他在督理社会救济时,运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刻期修筑完峻老竹庄(今划归丽水县)通商要道永平堤,长三百余丈,高一丈,宽一丈,费银二千三百余元。离任之日,送者塞途。新中国建立以来

清溪区新建乡官田村(今属泉溪乡) 1953年武义县第四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评为“防旱模范村”,出席1954年浙江省第四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履坦区婺山乡下埠口村(今属邵宅乡) 1953年武义县第四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评为“抗旱模范村”,出席1954年浙江省第四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清溪区迴峰乡东皋农业生产合作社(今属桐琴镇) 1957年因兴修水利事迹突出,出席浙江省第五届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白阳区茭道公社南仓大队(今茭道乡南仓村) 1961年因水利成绩巨大,出席浙江省劳动模范大会。

桐琴区桐琴公社倪桥大队(今桐琴镇倪桥村) 1961年因抗灾夺丰收,出席浙江省劳动模范大会。

桃溪区德云公社井后大队(今泽村乡锦后村) 1961年因水利事迹突出,出席浙江省劳动模范大会。

大田水力发电厂 1975年以来连续五年被评为县先进单位。1979年被评为省大庆式企业、全国电力工业大庆式企业,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革委会与电力工业部分别授给锦旗。

桃溪区水管所 1978年被评为全省水利管理学大寨学大庆先进单位,浙江省革委会给予奖状。

第二节 水利文物

唐仓部员外郎徐镃墓 清何德润《武川备考·卷五下(祭祀考)》载:徐镃墓“在南十四庄牧虞山”。该书卷十(金石考)载:清光绪癸已(1893)年四月立夏日,作者偕同徐镃后裔孙徐赞虞等谒墓,“在南十四庄石峡口(今泉溪乡石甲口村)之牧圉山”得仓部墓砖一块,“砖面广四寸六分,厚一寸六分,上端已残缺,自缺至下端长五寸九分强,一侧‘天复癸亥’四字尚存,其半字‘才才〓’不可辨,下端‘天’字,余刓缺”。按:徐镃致仕在唐昭宗年间,书面“天复癸亥”乃唐天复三年(903),是唐昭宗在位的第15年(共在位16年)。

仓部庙 祀唐代治水名人徐镃。清何德润《武川备考·卷五中(祭祀考)》载:庙“在南三十五里”。查此书舆图,在今桐琴镇东皋以东。今废。

任公庙 宋庆元四年(1198)高世修、叶之茂在重筑长安堰时兴建,祀唐代长安堰创筑者任留,配以五代周、鲍二使君,盖亦有功于堰者。清咸丰年间,太平军进据武义时毁。光绪二十一年(1895),武义赵瑞鳞等募捐重修。庙在今武义一中大操场北首酱油厂,3进,每进3间,有2天井,今改作酱油厂车间。

宋知武义县事周必达墓 清何德润《武川备考·卷五下(癸祀考)》载:“墓在东北三里金安山普熏寺旁”。普熏寺又名香山寺,墓今无存。

禹王庙 武义有二:一在县城北门外,一在县西五里。宣平禹王庙在县南通济桥左侧,清咸丰十一年(1861)被太平军拆毁。

二郎庙 祀秦代蜀守李冰及次子。据元史《文宗本纪》,二郎神为李冰次子。成都志:冰为郡守,化牛形入水戮蛟,斗不胜,见梦于其子,子乃入水助父杀蛟。清何德润《武川备考·卷五中(祭祀考)》载:“旧志不言建自何时,父老相传:城南水啮,作庙镇之。庙中石幢有‘崇祯’年号,大率肇自前朝。”清咸丰元年(1851)修,咸丰十一年被太平军毁。同治二年(1863)都司白瑛随军门林文察收复城池,捐俸建后殿。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县捐建正殿、中厅、头门、两廊官厅。庙址在县城小南门下首县婺剧团住地。今废。

宋长安堰碑 此碑题“重筑长安堰记”,篆文。作者:武义县丞姚偲。撰于宋庆元四年(1198)二月。清何德润《武川备考卷十(金石考)》载:“碑在旧县署门左。光绪戊子(1888)夏五月移陷仪门左壁。圆首篆额六字,身高四尺十寸,博二尺四寸,正书十八行,行二十三字,刓缺者半,碑阴尤甚,可辩者仅二十字。庆元四年,岁在戊午,宋宁宗即位之四年也。邑志载此碑文中,多窜易颠倒:艺文类标题作‘重修’,碑碣类‘堰’作‘桥’,自相矛盾,可据此是正。惜残缺,无从校其全文耳”。

全国小水电建设和管理先进县奖状 1980年元月水利部奖给,存武义县水利电力局。

大田水利发电站全国电力工业大庆式企业锦旗1979年3月电力工业部授给,存大田水力发电厂。

大田水力发电站大庆式企业锦旗 1979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员会,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授给。存大田水力发电厂。

桃溪区水管所全省水利管理学大寨学大庆先进单位奖状 1978年5月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授给。存桃溪区水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