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十章 水利科技

第一节 科技应用与推广

民国8年(1919),陈鹤书《水灾补记》一文,已开始专题探讨宣平境内水灾的成因。全县最早的一份水工程兰图,为民国30年(1941)浙江省农业改进所绘制的熟溪黄碧埂潜水坝。民国35年,金华江水利工程处在武义江宅口陈、熟溪马昂两地成功的使用了丁坝、导水坝、竹笼溪石塞支等护岸保坍技术。但直到解放前夕,武义、宣平两县皆无专业水利技术人员,简单的防洪护岸工程,端赖省和金华江水利机构查勘设计。

建国初,县内尚无水利技术人员。1951年,武义双港乡宏阁村积极兴建创塘水库,因无技术指导,村水利会自定基脚宽11鲁丈、坝顶宽10鲁丈、坝高4.25鲁丈,迎水及背水二面均砌石墙,中填黄土6鲁丈,并且不懂得将坝基浮土清理干净,放水底瀛全用黄泥浆砌块石而成,等专署工程技术人员发现时,已经造成劳民伤财的后果(详大事记)。为此,《浙江日报》曾予整版(加上其他一些内容)报道,以此提醒各级政府和党的干部要重视对农民的技术指导。自1950年冬开始,县先后选送应良登、阮仁求、胡洪恩、雷伟明、涂永生、季秉钧等去省水利干校及小水电技术训练班短期培训、成为早期的水利技术干部。60年代,始有大、中专毕业生陆续分配来县。此时混凝土技术开始推广应用,施工机械逐渐增多,机电灌溉和小水电建设蓬勃兴起。至70年代,工程技术骨干愈益增多,源口、麻阳等一批中、小型水库与梯级电站全面紧张施工,特别是由于领导和技术人员经验的积累,武义县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飞速进步。80年代,并已步入农村电气化试点县建设阶段。水产科技起步较迟,70年代始有专业技术人员,80年代划入县水利部门主管后,发展极为迅速。其科技的应用推广,且都能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地方风貌。

蓄水工程水量容积联合供用及供水系统 1954年4月,建成全县第一座水库(大歪塘水库)。至1986年,全县竣工中、小型水库101座,另有蓄水1~10万立方米塘坝549座,1万立方米以下灌溉塘3271座,总蓄水量0.98亿立方米,坝型多样,其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技术不断进步。除以蓄为主,形成蓄、引、提灌溉网络外,为调剂灌溉水量余缺,促进农业全面丰收,各蓄水工程大多实行水量容积联合供用。如清溪口水库渠道,直接与5座小(二)型水库及5座塘坝贯通;桃溪灌区的东垄水库、百丈泄水库、1座塘坝,直接以渠道沟通。源口灌区12个乡(镇),除俞源、陶宅2乡因地势稍高,分别由双源口水库、上四堡水库为骨干组织网络外,其余10个乡(镇)及俞源、陶宅2乡之一部分农田,合计灌溉面积8.8万亩(另有经济园地2.2万亩),以县属源口水库为骨干,与乡属要巨水库、教隆寺水库、跨乡(镇)溪里水库、34座小(二)型水库、1036座塘坝与灌溉塘,合计蓄水量0.4亿立方米,还有89座电灌站、400多条堰坝,实行水量容积联合供用。由源口水库遵县防汛防旱指挥部调度补充水量。1985年开始,并由源口水库负责统一分等征收水费,然后按比例分摊给乡属骨干工程。实行以来,工程管理水平提高,灌区灌溉水量和质量得到保证,各蓄水工程互为补充,工程效益显著。

供水系统来说,建国初沟渠仅以粘土堵漏,用陶管、砖砌方涵、块石拱涵通水,逢沟谷以竹笕、独木槽引渡,群众不会爆破采石。70年代后,已拥有大批熟悉混凝土技术,能开挖隧洞、架设渡槽、使用机电设备的群众性施工力量。县境属丘陵山区,渠道与邻县相比虽非很长,但层峦叠岗,沟谷纵横,渠、管、洞、槽、涵、闸等建筑物一应俱全。混凝土防渗渠道,衬砌形式多样,输水隧洞最长1196米;钢丝网水泥管埋设的倒虹吸管,最长1215米;U型薄壳渡槽最大过水流量2.5米3/秒,长335米。1986年5月,经设计的主要灌溉渠道(不计非灌溉的电站渠道),总长494.4公里,其中有主要建筑物120座、长18.7公里,已通水渠长283.3公里,建成防渗渠道长137.7公里,竣工主要建筑物94座、长13公里。是年武义县列入浙江省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渠道工程建设加快,蓄水工程供水系统的迅速延伸、完善,已成为水利工作的近期目标之一。

砌石双曲拱坝 武义县诸多大坝中,以方坑水库砌石双曲拱坝的技术成就最引人瞩目。1970年动工,1983年落成,为浙江省较早的砌石双曲拱坝之一。库址位于县境东北部与义乌县交界的八素山脉峡谷之中。水库正常库容432万立方米。坝高76米,坝顶弧长172米,中心角158°,坝顶厚3.2米,坝底厚10米,厚高比0.137,弧高比2.26,坝体工程量约4万立方米,坝顶溢流最大下泄量150米3/秒。坝体应力用拱冠梁法计算,最大压应力397×104帕,最大拉应力174.6×104帕。工程由县水利电力局设计,本县茭道乡工程队施工。被收录进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组编的《中国拱坝》一书。

具有周边缝的素混凝土防渗面板堆石坝 县内于1971年始建堆石坝,为刚性斜墙堆石坝。1973年,在水泥需求量大,供应紧缺的情况下,县水利电力局在新建水碓坑水库时,改进技术,设计了这一新的坝型。它无浆砌石防渗墙,混凝土工程量最省,但为了维持自身坝坡的稳定,砌石体和堆石体必须有较高的内摩擦角,要求砌筑密实,施工难度增大。总库容96.2万立方米。坝高42.5米,迎水坡1:0.5,背水坡1:1。防渗面板用200号混凝土浇筑,分块、铰结、桥式橡皮止水。面板与干砌体之间,设置浆砌条石垫层,垫层表面涂刷1:3热沥青砂浆。设计砌石内摩擦角70°,砌体空隙率控制在31%以内,堆石体要求理砌。坝体总工程量7.7万立方米,其中混凝土工程量2456立方米,与省内同类型坝相比,断面减少15~20%,工程量减少10~15%。1974年动工,1983年落成。由宣武、大田、新宅3受益公社组织统一的专业施工队伍完成,实际单位造价9.49元/米3工程量。竣工后运行良好,坝体砌筑密缝平整。

高水头电站 武义县小水电建设,除有计划的进行小流域梯级开发外,十分重视建设高水头电站。1967~1969年,以瓯江水系河流向钱塘江水系河流调水,建成引水式县属大田水电站,水头210米,当时装机750千瓦,1979年增至1000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380万千瓦小时。1977年建成的麻阳二级电站,为县属麻阳水力发电厂骨干电站,在梅溪上游筑龙潭水库,向熟溪麻阳港调水,电站水头286米,总装机3200千瓦,设计年发电量1194.8万千瓦小时。乡属山后坑电站,分别由两股不同来水发电,其中一号机水头高达340米。以上3座高水头电站,均由应良登负责设计施工技术。1986年统计,全县有水头100米以上的电站9座,总装机5875千瓦;水头50~99米的电站11座,总装机1350千瓦;水头30~49米的电站19座,总装机3836千瓦;水头100米以上的电站,除上述3座外,其余6座是:山笋坑电站(水头108米)、百丈泄二级电站(水头189米)、俞源一级电站(水头117.5米)、萍坑电站(水头120米)、南源电站(水头105米)、平头电站(水头245米),年利用小时在2000~3000小时。

龙潭水库筑坝材料半机械运输、牵引 麻阳梯级电站的调蓄水库——龙潭水库,砌石拱坝高47米,蓄水225万立方米,位于运输条件异常困难的大山沟,水泥、黄砂与一级电站设备运输量约2.7万吨,按常规需由大量强壮劳动力,从二级站堆料场翻越7.5公里、海拔700米高的舍岭头,或从舍岭头山腰穿过900米输水隧洞,运往库址。设计施工人员为降低劳动强度、加快施工进程、确保施工安全,不断克服技术困难,建成1条筑坝材料半机械运输牵引线:先由二级卷扬机经260米高、480米长山坡,牵引上二级电站渠道,然后用手车运输、900米长隧洞中排筏引渡、小木船沿盘山渠道牵引等方法,以替代人力肩挑上山。1974年先完成二级卷扬机道。1978年元旦二级电站投产、渠道通水后,又着手隧洞中排筏牵引等。此项技术,约计节约强劳动力8万余工,资金33万余元。

大跨度双曲拱钢筋混凝土结构支座的U型薄壳渡槽并接吊装70年代引进“U型薄壳渡槽”技术。源口水库中干渠黄垄渡槽(又名胜利渡槽)设计流量1.5米3/秒,全长125米,中间穿越上(茭道)松(阳)公路(省道)的一跨,为双曲拱钢筋混凝土结构支座,净宽70米,地面以上最大高度19.8米,由3段拱肋并接吊装而成,每根拱肋预制件重19.1吨。吊装场地位于人流、车辆较多的交通要道,施工难度特大。由设计、施工负责人阮仁求、王承烈指挥,1976年5月进场筹备,8月源口水库钢筋组开始制作预制件,1977年7月特请金华地区水电机械施工大队(今市水电工程处)开始吊装,8月并接完成。此次安全吊装,为县内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其后1979年建成的乌溪渡槽(流量2.5米3/秒、全长335米)、1981年7月建成的车园渡槽(流量1.5米3/秒、全长165米),都是源口水库自己设计、自己预制、自己吊装的“三自工程”。

冲抓钻打套井处理土坝渗漏 柳城镇车门水库正常库容132万立方米,心墙土坝,坝高25米。1975年发现下游坝坡有局部渗漏,经一年多时间观察和多次研究处理方案后,决定用打套井回填法处理。1977~1978年间,共打套井83口、渗漏中心观察井1口。方法是:按渗漏部位确定造孔位置,在坝顶沿坝轴线用冲抓钻打井机打2排套井,靠上游排42孔,下游排41孔,两排中心距离0.9米,造孔直径1.1米,孔间中心距离0.85米,相邻两套井互相搭接0.25米,井深14~20米。为保证套井回填质量,特制一个安全笼,方便人下井检查,取样试验原来土坝的施工质量,然后用粘土回填夯实,同样抽样测定干容重。经测定,回填粘土的干容量为1.5~1.6吨/米3。处理以后,土坝渗漏消失,心墙防渗能力提高,同时也查明了原来土坝的施工质量。此方法工效高,节省土方2.3万余立方米,节约劳动力5万余工,并且不影响水库正常蓄水灌溉。嗣后予以推广。1980年处理溪里乡大湾水库心墙漏水,造孔198口。1983~1986年,武义县机电排灌站打井队还为近邻兰溪县金印水库,永康县上黄水库、大屋水库、张溪水库、柳塘坑水库消除了土坝渗漏隐患。1978年,在省病险水库处理经验交流会上,方宝婷代表武义县水利电力局,曾作过介绍。

高塑性粘土碾压技术 使碾压式土坝的上坝土料,达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溪口水库根据当地材料,主坝斜墙采用了难以压实的高塑性粘土。施工人员为此研制了一套成功的碾压技术:(一)以腹腔内灌砂卵石的钢后轮,装在丰收-27拖拉机后轮轴上,以增加土料的接触应力。(二)选择1979年11月21日~12月8日间填筑的坝体作为一个统计群集,共测取98个试样的含水量与干容量的试验数据,对其进行大量数理统计分析,推导出坝体密实度与土料含水量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分别确定土料含水量的合格区(21.9~28.9%)、过渡区(28.8~32.5%)、不合格区<21.9%、>32.5%)。从而指导了施工。(三)制定相应的碾压规程,使整个坝面平衡上升,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接缝,控制铺土层厚、碾压程序等。以此指导施工,从1979年10月到1982年10月,共上土13.81万立方米,从中取样3428个,其中3286个试样的干容重值超过设计值,合格率95.9%,达到了规范规定的大型水库干容量合格率不低于90%的要求,保证了斜墙的抗渗性能,防止了斜墙开裂。

小型水库调度技术 1981年5月,县水利电力局曹宏颎为推进对小型水库的科学管理,首次制作出一种简明的综合运行调度图,开始定量地对小(一)型及以下水库的防洪、灌溉、发电进行综合性调度,以替代以往的完全凭经验进行调度。应用此调度图,可迅速解决以下问题:(一)预报某次降雨后的水库蓄水量;(二)推求蓄水达正常库容时的降水量;(三)推算水库在任何时间的防洪能力;(四)判断灌溉期内任何日期的水库蓄水量能否满足灌溉的需求;(五)确定水库不弃水时库口电站的最佳运行时间。在水利电力部办的全国性杂志《水利水电技术》1982年第9期,作者曾著文阐述其原理,并介绍了它的制作及应用方法。

改革800千瓦发电机可控硅励磁装置结线方式,使机组安全满发

发电机可控硅励磁装置是60年代新技术,实际应用生产以来,普遍存在由于电网电压变幅大而运行不稳定的现象。源口水库一级电站总装机容量2000千瓦,其中2台800千瓦机组采用此励磁装置。1979年元旦投产后,发觉相励与复励电流数与总的励磁电流比值不符,机组在设计负荷下运行,力率达不到要求,1980年下半年实行按力率计电量,矛盾进一步突出,整流变压器超载运行,温升高达90℃,电缆严重漏油,接线柱与线头多次烧坏。为确保设备安全运行,电站站长王新刚等经查阅和计算了有关技术资料,在有关领导支持鼓励下,大胆改革可控硅励磁装置结线方式。初为Y2/Y1结线,省水电安装队安装,后按厂家图纸Y1/Y2接线,亦非理想。最后他们改以Y2/△1结线,能达到铭牌规定的出力,又能适应电网电压变化,经济安全满发。1980年11月革新结线方式以来,每月超力率运行,到1981年10月,赢得无功电量126万千瓦小时,经济效益显著。

溢洪闸油压启闭设备 源口水库保坝工程中建成的新溢洪闸2孔6×7米2露顶式弧形闸门,双主梁式金属结构,每扇闸门自重14.2吨,计算启门力17.25吨,首次采用油压启闭设备。它较之卷扬机,具有用材料省、造价低、设备重量轻、体积小而分散、可减少土建面积和结构要求、运行可靠等优点。结构上,仅作为一个系统,不完全象是一台机器。每套设备启门能力2×12.75吨,柱塞式,用1台油泵作动力,供油给两油缸,推动柱塞运行,利用直径为30.5毫米钢绳,经过两道转向滑轮传动以提升闸门。关门时只需排出油缸内压力油,靠闸门自重关闸。设计总工作压力1.3381×107帕,进油量0.552升/秒。其主要部件活塞,用外径168毫米、壁厚14毫米、长4米的无缝钢管,把外园磨光,精加工而成,光洁度要求9级;油缸高密封,安装时若同心度偏离超出允许值,都会产生不良后果。1984年由县水利电力局阮仁求设计,设备制作与安装由县水电机械修造厂完成。1985年运行以来,甚为理想。

V型双侧堰溢洪道 清溪口水库非常洪水泄流量968米3/秒,受地形限制,很难布置侧槽式溢洪道或溢洪闸,为此工程设计人曹宏颖选用了双向进水侧堰溢洪道,以增加溢流前缘长度,加大泄流量。平面布置及堰体断面见第九章图9—3。此种进口堰形式,国内尚无资料可供借鉴,为此1982年11月~1983年11月曾要求浙江省水工科学研究所作水工模型试验,论证其可行性。1984年3月正式施工,1989年夏竣工。工程可节省土石方开挖量及建筑物尺寸;水流过堰后,左、中、右互相对冲,会激起一股“水冠”(高达7米),彼此消煞了一部分动能,然后平顺下泄。在适当利用地形条件筑建溢洪设施方面,具有一定的特色。

摺迭式锦纶橡胶膜取表层水试验装置 水稻生长最佳水温25~30℃,过高过低均影响水稻产量,省内受水库灌溉的水稻,普遍反映水温过低。为此浙江省水利厅农水处1982年初布置清溪口水库于副输水洞设计了简易的取表层水试验工程,1984年10月,省农水处高级工程师金来鋆又特地为清溪口水库主输水洞设计了摺迭式锦纶橡胶膜自动取表层水试验装置,以期取得中、小型水库取表层水的技术经验和有关经济效益的试验成果。主要构造,由钢浮筒、摺迭式橡胶膜竖井、钢筋混凝土框架和深孔进水闸门4部分组成。钢浮筒四壁底部设置进水孔口,总进水面积为隧洞截面的3.33倍。与钢浮筒相连的活动竖井,由30片锦纶橡胶摺膜组成,每两片间用螺丝连接,下部与混凝土底孔座钢法兰密封锚固,洞前有自动进水装置,只控制表层取水,其灌溉流量的调节依靠洞后电站的闸阀。钢筋混凝土立柱框架是钢浮筒升降的导轨,钢浮筒可在导框内随库水位变化自由升降,进入表层水。框架顶部为平台、亭阁,靠上游面设启闭机室,备放空检修之用。工程于1985年11月开工,1987年初投入运行,灌溉面积1.49万亩。

出口蜜梨固定喷灌工程 武义是驰名中外的杭州蜜梨主产地,比杭州产杭州蜜梨早上市7~10天,具有上市早、外观美、品质好三大特色,1983年被定为全国3个出口梨基地县之一。1984年,为进一步提高蜜梨的产量和质量,由县水利电力局设计施工,建成要巨、马府下出口蜜梨固定喷灌面积411亩。工程选用国内较先进的PSH射流喷头,以钢丝网水泥压力管和聚丙烯管作主、支管道,按地形高差进行轮灌和变径设计。经浙江省机电排灌总站和市、县水利部门有关专家和工程师等39人对有关参数进行现场检验测试,一致认为喷灌系统的规划、设计喷灌设备、安装质量,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喷洒质量好,工程使用期长。从开工到竣工,仅55天。工程亩均投资302.43元,与全省平均水平比较,节省投资3.19万元。其喷灌效益,约三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1986年,又建成县属桐琴果园一期固定喷灌面积310亩,同样应用于出口蜜梨,亩均投资296.23元,达省内先进水平。

山塘小水库养鱼高产技术 1983年全县有山塘小水库可养鱼面积1.7万余亩。70年代中期以前,缺少科学养鱼指导。1978~1982年,选要巨水库作试点,有可养鱼面积330亩,由水产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建立养鱼专业组,试行科学养鱼,改鱼种春放为冬放、稀放为密放,以鲢、鳙为主,合理搭配草、鲤、鳊鱼,进行人工饵精养,改变传统捕捞方法,几年间鲜鱼产量迅速上升,亩产从原来的9公斤提高到1981年的61公斤,1982年渔业收入1.74万元,纯利0.56万元。1983年,省科委、省水产局、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开始在要巨进行为期3年的“山塘小水库养鱼高产技术研究”试验,成功地移植水网地区池塘高产养鱼技术于山塘小水库(详本志水产章)。1984~1985年,又逐步推广到要巨以外9个乡(镇)。1984年的高产典型有:要巨水库成鱼亩产75.8公斤,该库6号塘4.19亩,亩产成鱼1072.8公斤;邵宅乡吴村门口塘,亩产703.1公斤。1985年,全县山塘小水库平均亩产51.5公斤,其中山塘亩产76.5公斤,水库亩产23.6公斤。1987年,因县水利电力局在此“六五”攻关课题中成绩显著,受到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表彰。

池塘河蚌育珠 1979年,邵宅公社后陈大队西塘(水面35亩)开始三角帆蚌、摺纹冠蚌人工育珠试验,1980~1981两年即取珠7公斤。1981年西塘扩大生产,县里同时举办河蚌育珠培训班向全县27个单位推广,插片珠蚌6万余只。1982年西塘采珠16.5公斤,全县采珠75.2公斤,产值13万元。同年人工繁殖小蚌又在要巨、后陈、西陈等地获得成功,培育小蚌300多万只。嗣后,挖田养鱼吊蚌育珠盛极一时,水面扩大到千余亩。1986年达1500亩左右,珍珠产量达504公斤,出现了育珠致富户,年收入高达几万元。武义县基本农村电气化规划(1982~1990) 详见第九章第三节。武义县水资源调查及水利区划报告 详见第九章第二、第三节。

第二节 技术培训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十分注重水利建设,大力发动群众,开展冬春兴修水利。可是在工程技术力量方面,不但人手少,而且专门知识亦非常缺乏。农业合作化后,兴修水利高潮到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广泛开展,工程规模逐渐扩大,小型水电站建设兴起,固定机灌逐步推行,各类工程亟需技术指导,然而,工程技术人才奇缺,专业人员甚少,更谈不上专业对口,这一矛盾显得尤其突出,如无积极措施,势必难以领导治水运动。为此,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下,县里从现有人员中挑选具有一定文化的干部,分期分批报送去省水利干校与省、专署(地区)举办的各类水利水电技术训练班、有关高等院校短期培训。据不完全统计,1950~1986年,报送各地学习培训的有53人次。这些同志,通过短期培训回来后,当即投入治水办电运动,他们既是带头人,又是实践者,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由低级到高级,不断以实践充实理论:从山塘、小水库、到小(一)型水库、中型水库,从几个千瓦的低水头电站到几千千瓦的高水头电站,从机灌到电灌、喷灌,在一系列的工程建设中,较好地完成了设计和施工任务。通过多年治水办电,县内不但建设了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为工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从中也锻炼造就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几十年来,他们大都成为水利战线上的技术业务骨干,其中建国初期培养的技术干部,有的至今还在武义县水利建设和管理岗位上服务,有的已获得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的技术职称。

水利建设各类工程项目点多面广,仅靠县里技术力量还是力不能及的,为此,从1954年起,历年冬春兴修水利之初,大都要召开全县水利代表会议,动员兴修水利,一面又以会议作课堂,代表为学员,印发讲义,传授水利工程科技知识。同时还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技术员训练班,从如何选择库址、站址到施工、安装、管理等,将系统的技术课程,原原本本交给学员掌握运用;有时还在工地召开技术现场会,边施工边学习,进行单项工程技术指导。据不完全统计,县举办各种类型技术培训20期,参加人数1143人次。

自水利工作的重点从建设转移到管理上来之后,1978年起到1981年,各区相继设立水利管理所,增设了水利员。为提高水利员的技术业务水平和水电站运行工的技术素质,以及淡水鱼的精养技术,1981年以来,又相应举办了多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班。经过技术考核,大多数取得了合格证书,已能掌握有关业务知识和操作技术。多数水利员已能担当起小型工程的测量、设计、施工及日常技术业务工作。

报送培训学习人员(不完全统计)

1950年11月至1951年2月,应良登到省水利干部训练班学习。

1952年,胡洪恩到省水利干部训练班学习2个月。

1956年3月,雷伟明、梁国荣、赵俊完、金荣生到省水利干校学习半年。

1956年夏,由陈景宏、涂永生分别带领原武义县、宣平县农民水利技术员各10余人,到义乌县姑塘水库金华专署水利技术训练班学习1个月。

1957年4月到10月,应良登、胡洪恩到省水利干校学习半年。

1957年10月,涂永生、季秉钧到昌化县省水利厅小型水电站技术训练班学习50天。

1957年,徐康和到富阳县场口省水利厅小型水电站技术训练班学习2个半月。

1958年4月,潘振豪、戴家范等三人到杭州省水利厅小型水电站技术训练班学习。

1958年,徐康和到金华县乾西乡金华专署小型水电站技术训练班学习1个半月。

1959年,赵俊完、胡洪恩到金华县罗店金华专署小型水电站技术训练班学习。

1974年,江兆瑜到浙江大学省水利厅小水电技术培训班学习5个月。

1978年,雷伟明到杭州大学生物系省水利厅土坝白蚁防治技术培训班学习1个多月。

1980年,江兆瑜到浙江大学省水利厅小水电设计培训班学习输变电二次接线部分,时间4个月。

1980年9月至10月,朱樟勤到省水利水电学校省水利厅基建会计班学习。

1981年,林以亭、陈红到省水利水电学校带职学习,学制3年毕业。

1981年,徐子德到省水利水电学校,地区、县局长班学习4个月。

1983年10月至1986年7月,周向阳、金承明去浙江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凌舍平去华北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王晓明去西安水利学院水力机械专业,何晓航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电站电气工程专业学习,学制3年。

1984年10月至1986年7月,张舍华去厦门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专业学习,学制2年。

1986年10月,陈红到金华市水电局学习微型计算机应用技术,时间半个月。

县举办各种类型技术培训班(不完全统计)

1967年,由阮仁求等人主持,在县人民委员会小礼堂举办农民水利技术员训练班,参加人数100余人。

1970年,由胡洪恩等人主持,在白溪公社举办农民水利技术员训练班,参加人数100余人。

1971年9月至10月,由朱跃忠主持,在竹客公社举办小型水利农民技术员训练班,参加人数56人。

1972年至1974年连续3年,由朱跃忠主持,在双路亭工农兵学校,举办农民水利技术员训练班3期,第一期时间半个月,第二、第三期为7天,每期参加人数70至80人。

1976年,由阮仁求等人主持,在王宅公社举办水利农民技术员训练班,参加人数60余人。

1977年,由涂永生主持,在百丈泄水库工地举办水电站职工技术培训班,参加人数40余人。

1980年12月,由方宝婷等人主持,在县“五七”干校举办水利员培训班,参加人数25余人。

1982年,由应良登主持,在山后坑电站举办小水电技术培训班,培训水利员6人。

1982年2月,由董水珍主持,在要渠水库举办山塘、小水库淡水鱼精养技术培训班,参加人数90余人。

1983年1月,由董水珍等人主持,在水电局举办淡水鱼精养技术培训班,参加人数70余人。

1983年下半年开始,在要巨公社初中开设水产班,由初中三年级开始,学员50人,学制2年,1985年5月15日,实际毕业学员43名。

1983年,由涂永生、陈明全等人主持,在源口水库举办水电站运行工技术培训班,连续办3期,共培训职工学员128名,同时为广东省代培3名。

1984年4月,由董水珍、朱子银主持,先后在泉溪乡、邵宅乡、陶宅乡3个点举办山塘、小水库淡水鱼精养技术培训班,培训包括王宅乡在内的4个乡水产养殖人员120余人。

1985年6月,由陶寿沧主持,在水电局举办土坝白蚁防治技术培训班,培训水利员21名。

1986年,由陶寿沧主持,在水电局举办土坝白蚁防治技术培训班,小(一)型水库管理人员和各区水利员参加,共30余人。

1986年,由陶寿沧、朱跃星等人主持,在水电局培训考核水利员17名。

第三节 学会

武义县水利水电学会

武义县水利水电学会于1981年6月22日成立,有会员19人,选举产生了第一届水利水电学会理事会。理事会由7人组成:应良登为理事长,曹宏颎为副理事长,方宝婷为秘书长,江兆瑜、葛全法、吕秉槐、吴天生为理事。同年9月26日,增补尹炳银为学会理事。以后由于人员工作调动,于1983年9月29日补选朱子银为学会秘书长。到1987年10月,共发展会员49人,其中会员4人调离武义县,1人殁故,3人退休,2人退休留用。学会会员分别来自县水利电力局和源口水库、麻阳水电厂、大田水电厂、水电机械修造厂、清溪口水库等基层单位。

学会活动:

(一)理事会议。主要研究理事的分工,发展新会员,商议学会的活动计划,筹备年会召开事项,及其他有关事宜。

(二)年会,即一年一度的全体学会会员会议。主要是总结一年来学会活动情况,交流各专业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传达上级科技会议的精神,讨论下一年度学会活动计划,及需要全体会员会议议决的有关事项。

(三)科学考察。共进行了4次。

(1)1982年1月10日去龙潭水库,讨论拱坝处理方案。

(2)1982年12月去新安江水库及兰溪县考察江溪截流自动翻板闸门。

(3)1984年12月组织人员去缙云县考察电气化情况。

(4)1986年11月25~30日组织26人去开化县齐溪电站考察。

会员科技成果,详见本章第一节。

省、市水利水电学会、水产学会、水利会计学会会员

金华市水利水电学会会员,县内有曹宏颎、江兆瑜、尹炳银、李来龙、朱明江计5人,均于1985年参加。

浙江省水产学会会员,县内2人:董水珍于1983年参加,朱子银于1985年参加。

浙江省水利会计学会会员,县内3人:应金友、胡振文于1984年参加,王锡云于1987年参加。上述3人均于1985年同时参加武义县会计学会,应金友为县会计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