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汤晙

汤晙岭下汤人。少时读书,每考不中,遂矢志行医,后医术日益精妙。南宋建炎年间,婺州太守女儿患病,腹大如鼓。多方请医治疗,皆无效。后郡卒荐举汤晙。晙往诊视后说:“不是蛊病,是怀有怪胎。而这种怪胎,还能将其除掉的”知州听后很不高兴,晙即告辞。郡卒劝说:“汤睃既然说怪胎能除掉,何不让他试试?”太守复请汤晙进府医治。汤晙来一只大木桶,盛满水,让病女坐在桶中饮药,同时,还将一些药投入水中浸泡。俄顷,果然产下一怪胎。再用药调治,康复如常。晙遂医名大振。

韩叔旸

韩叔旸(1392~1435),字文晔,靖山(要巨乡)人。明永乐年间,以名医受召入京为太医。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北京,叔旸为皇太孙曕基护理有功。瞻基(宣宗)即位,太后患鼻症,叔旸为之治愈。宣宗甚喜,称赞叔旸“良医用药如大将之用雄兵”。宣德四年(1429),宣宗敕封叔旸为太医院判,赐二品官服、真君图、御制《元霄》诗等。叔旸不慕显贵,乞归故里,获准。回乡重操医业,普济乡民。

杨云

杨云,别名杨荣,明·武义人。出生于名医世家,。曾祖父杨进,好学善医,晚年辞去元代御史职,云游民间,采集医方,辑《秘方》一册,传于后人。杨云自幼居家,深究医术,名噪于时。宣德十年(1435),奉召入京为御医,治愈英宗之疾,升太医院使,赏赐甚厚,待之如师。

鲍进 鲍叔鼎

鲍进,明代武义县城人,积学有声,充邑庠,屡举不第,遂业医。正德七年(1512),倭寇进犯三衢,郡伯刘公,承檄征剿,进以良医选从。兵屯驻龙翔寺坞时,多患病疫,进配药救治,饮者辄效,从人无不啧啧赞其为神医。

鲍进之子鲍叔鼎,承父业医,屡出奇效,礼请者,殆无虚日。著有《医方约说》、《脉证类议》,传于后世。

祝万隆

祝万隆,字永清,清朝廪生,柳城祝村人。祝家三代从医,而以万隆为精。诊病仔细,用药精确。对待病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丸、散、药饵,必躬身自制。病人痊愈后,多有添金酬谢者,都按药计值,分文不肯多取。

俞承浩

俞承浩,字希圣,清代柳城曹门人。以学求仕不遂,移志于医。分家时两兄欺其软弱,给产甚薄。承浩愤而离家,游于平昌。行医数载,家境渐裕。及返故里,长兄嫂已亡,仲兄双目失明,衣食无着,适居城外。承浩不计前嫌,迎兄嫂入居已屋,钱粮接济不绝。兄死,以礼厚葬,乡里广为美传。

潘震江

潘震江(1787~1858),字国佐,号文川。世居上坦,精通医术,下药每能随手见效。有一黄姓妇,患尫赢疾,延潘诊视,投以药,病则愈。黄之邻,猝中风疾,手足拘挛,口不能言。潘投以大剂量生半夏、生南星下药。他医见之,皆嗤之轻率妄为,劝戒病人勿服。第二天,潘前往复诊,调息切脉后说:“你还没有服用我配制的药,又要我来复诊,有什么用?”病家遂将他医之言相告。震江解释道:“我配制的这张方,健康人服了则会变成哑巴,不能说话,中风不语者饮用后则能恢复健康,重新说话,你还顾虑什么呢?”病家听从潘的话,服用三剂后,果然能够说话,起床。震江再为其拟定一张药方,临去时再三嘱咐:“一定要服用百剂以上才可停药,少了要旧病复发,复发时右手青肿,到时就是扁鹊再世,也没法医治了。”病家谨遵医嘱,按时服药,不敢怠慢。第二年为避战乱,仓惶出走,无处得药,十余天后,旧病复发,果然右手青肿而亡。

廖李旺

廖李旺(1843~1910),岩坑人。有东阳木匠来岩坑,两人性情相投,结为挚友,木匠临别之际,将祖传治伤草药秘方传给李旺。从此,李旺不时上山采药,为村民治伤疗痛,多行善事,后遇一凤阳人,贫病交困,流落岩坑,经李旺延医护理,渐康复。凤阳人甚为感激,遂将整骨技能和秘方相传,于是李旺整骨技巧日臻娴熟,用药更为精确,登门求医者日增。使岩坑伤科远近闻名,晚年将医术传与二子延续至今。

王秉金

王秉金(1867~1929),字爽庚。约于清光绪十年(1884),承祖业,主持王储春药店。经销各地药材,东西洋参,饲养梅花鹿,精制全鹿丸,店员三十余人,有坐堂医师,来诊病撮药者甚众,使王储春之药,誉如杭州胡庆余堂。

俞祝印

俞祝印(1867~1938),字宪臣,俞源人。幼承家学,以医为业。经史诸子,诗词歌赋,均所涉猎。性恬淡,鄙荣利,时遇富商巨贾登门求诊,取诊金巨至大洋50元,对贫苦百姓求治,则不收诊金分文。还助其药费。设置炭炉,药罐,亲为指导病家煎煮汤药。悬壶之初,竭力推行种痘术,初为吹苗法,民国6年改施牛痘术,由儒而医数十载。善纳百家之长,无门户之见,虽以大方重剂治疑难杂症隆誉,然又失轻灵之风。集生平伤科应诊之精萃,著《伤科萃要》手稿数卷,今为其后裔珍藏。

何葆仁

何葆仁(1871~1948),字静斋,壶山镇南湖人。清光绪十二年(1886)中秀才,越了3年又中拔贡,曾任塾师,执教之余,自习医术,无师自通,30岁即以医为业。民国23年,迁居县城,曾为‘同吉谦药店’坐堂医生。

葆仁为人治病,诊断仔细,用药恰当,疗效显著。既精于治疗病人的生理病症,又善于排解病人的心理困扰。对盆困病人,不计较酬金,且乐助药费。医名日振,处、金、衢各县登门求医者纷沓而至,时人有“葆仁行的方,王储春的药,服后死了也无悔”之说。

葆仁又通诗文,其诗洗炼而蕴籍,多属抒情寄思之作。民国31年,日军侵占县城,何避居平塔,仍采草药为村民治病。并不诗文痛斥日军的暴行,同情群众的疾苦。例如“血竭精神惫,浮萍寄此身;葳蕤柔色改,续断乱愁新;含嘴尝山药,流离倒水银;蜉蝣朝夕死,那复间阳春。”对当局的腐败,苛捐杂税压得农民贫病交加,在《水部居诗抄》有如下记载:“民国32年,三位农民登门求诊,何氏辨出的病因是;斗米四十斤,征购充官料;榷税倍加多,买盐钱不足;牺牲供军府,宅无鸡豚畜。均苦于官府的苛捐杂税,愤懑抑郁,食不振、卧不安。只有适时而安,无药病自愈。”

何一生中著有《人境庐吟草》三卷,《水部居诗钞》上下两集,《水部居诗续稿》一册。《医案手稿》十二册,《方言》三卷。

徐春圃

徐春圃(1879~1943),字李芳,桐琴镇赵宅人。自幼从父学医,业成后悬壶于县城永丰门。临诊善用金石、虫类之品,喜以麝香八将散治疗疮痈疖,多取桃花散疗刀枪金伤,民国23年受聘为县救济院施医所外科医师。平素常配制金创药,施布贫民,县令赠“矜䘏痌〓”匾额一块。民国31年王竹元村曾增金,胸部被日军刺刀戳伤多处,生命垂危,徐氏即以上等高丽参3支外敷内服急救之,随后又调以金创伤药,不日而愈。徐氏生前视医书如命根,逃难之际宁弃衣物不顾,不舍医书一卷,诊病之余,常把临床心得笔录于纸,至今后人还藏有其手稿2卷。

俞葆初

俞葆初(1879~1944),乳名王香,又名师善,号元甫,柳城人。临证遣方用药,味少量重,配伍严谨,善治时令杂病。医疟疾常取化痰燥湿截疟之剂,配以西药金鸡纳霜,治疳积多施剖割之术,疗高热喜用草药敷贴脐中,外出巡诊,随身携带通关散、开口器等急救之品,时能化险为夷,屡奏奇效。俞氏生平爱好琴棋,管弦尤以琵琶为绝,一曲《雨打芭蕉》闻名遐迩。浣南沈文定誉其为“开方霍去病,百药李延年”。

徐志荣

徐志荣(1886~1968),祖籍兰溪。自幼从父在柳城镇开设“义和堂”药店,亦医亦药。曾当选宣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擅治妇、儿诸症,兼涉外伤科。1956年始为柳城镇联合诊所中医。1963年被授予浙江省名中医,1968年病故,享年83岁。

潘璜

潘璜(1890~1949),又名昌周,字迂文,号佩声,上坦村人。擅长外科,工精内科,为人生性纯厚,1911年毕业于杭州广济医学专门学校,时值辛亥革命兴起,遂任上海中国红十字会会员,并江皖革命军军医长,上尉军医,少校军医等职,出入枪林弹雨,竭诚救死扶伤。1941年与同学蒋元甫(诸暨人)合资,创设兰溪第一家西医院——瀫祥医院。凡求治者皆悉心疗救,起废生枯者甚众。兰溪民众深感其德,绅士蒋六山等赠以“亦佗”二字和“医国治人,功俟良相;针肓砭痼,道济生民”的联句。1922年瓯、处二属遭水灾甚烈,疠疫大起,上海中国红十字会聘其为救护队队长兼医务主任,前往救治。疫净就聘于上海慈德医药医务主任,中央政府卫生部给以医师凭证,上海市政府给以医师执照。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曾避居杭州市郊,1949年9月病逝金华,归葬上坦。

郑丝阁

郑丝阁(1891~1968),又名赞纶,兰溪县城中镇人。1919年考入兰溪公立中医专门学校,为著名中医张山雷之得意门生。1922年留校任教,长达15年之久。执教期间编写有《中医儿科讲义》等教科书。1925年参加兰溪县中医公会,任执委。1937年因中医专门学校停办而悬壶于兰溪县城和平路天德堂药店。1939年8月任城中镇镇长,旋即辞去,重操旧业,先后于水亭镇和县城后北街挂牌行医。1949年6月妻潘氏病故,无后嗣,遂于1950年到武义县城太和堂国药店坐堂行医。1955年转至武义县城关镇中西医联合诊所(现中医院前身)任中医,擅治小儿、妇科杂病,精工医理,为人谦和。1963年被授予浙江省名中医。

叶鹤林

叶鹤林(1893~1975),壶山镇人,祖籍金华,自幼从父习研歧黄,曾为

“王储春”国药店坐堂中医,是武义县医务(卫生)工作者协会和城关镇中西医联合诊所组创人之一。先后当选第一至第六届县人民代表、县人大委员,从医数十载,工内、妇科,崇丹溪“养阴”之说,重存阴精,忌动相火、擅用滋阴之品,从无泥隔阻脾之弊,力避辛温燥热之品,唯恐伤津耗液太过,即是选用补中益气汤,也多删减柴胡等辛温之味。1963年被授予浙江省名中医,1975年2月2日病逝,享年82岁。

谢正夫

谢正夫(1893~1979),字式鹄,别名礼明,泽村乡西山下人。23岁开始自学中医,后师上海名中医恽铁樵。1930年在南京挂牌行医,取有南京,特别市卫生局国医执照,曾出席中华全国国医馆成立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国医馆理事。1931年4月归故里行医。领有浙江省卫生处核发的中医证书和开业执照。凡30余年起死返生者众。三港村全村村民曾敬赠给谢氏“妙手回春”金字朱红大匾一块,谢正夫思想开明,同情革命,早在30年代积极支持子女赴武汉、延安等地参加革命,1948年前后,曾多次帮助邹一川等领导的宣平革命组织开展活动。1956年春,应聘为东北工人医院中医,潜心研治肝病,运用“十枣汤”、“十水散”等方药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腹水治愈率高达78%。1959年3月13日《沈阳晚报》记者以《祖国医药遗产丰富多采中医能治肝硬化腹水疾病》为标题,对此作了详细报道,曾受到中国医科大学一些专家教授的关注。

1969年4月谢氏返回故乡业医十余年,处方用药多替病家着想,尽量采取效、便、简、廉之类方药,力避名贵之物,减轻病人经济负担。遇赤贫者常无偿施舍。谢氏不但精通医术,而且擅长书法,“宣平县人民政府大匾和民国《宣平县志》序皆出其手书。1979年因病逝世,享年86岁。

潘耀波

潘耀波(1984~1970年),字洛。世居云华乡溪口。从少即自学医术,擅治中医内、妇科诸症。辨症处方审慎,尤精脉理。常谓:“临症主诉繁杂,令人莫

中一是。然脉息能见体质之真精,倘指下明瞭,则辨症不惑,药配中的也。脉象之游移,真伪之分清,全在潜心体察”。业医50余年,尤学朱丹溪之学。常曰:“义鸟丹溪,地处婺州、物侯与本郡大同小异,其法可取也。”一部《丹溪心法》爱不释手。诊余常与民间草药医探究草药之妙用,每得精当之处则载摘手册。日积月累、汇编成《草译掇英》一卷,曾有十几张单方验方为《宣平县中医交流验方》、《永康中医秘方、验方集》、武义县《中医秘方验方集》录用。

王子如

王子如(1897~1962),又名紫曙,原籍兰溪王备村,宣统元年(1909)到武义县城“德元堂”国药店当学徒。1924年在“泰山堂”国药店,结识了进步学生、中共党员千家驹、钱兆鹏,1926年经千、钱2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为中共武义支部成员之一。1927年“4.12”政变后,党组织受挫,是年夏,中共浙江省委派员来武组建临时县委,任命王(化名王愿为)为县委书记,12月省委机关遭破坏,王星夜离武,潜至温州,后又辗转到兰溪,秘密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当选为中共兰溪县委负责人之一,不久在兰溪双塘村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押杭州陆军监狱,后转“反省院”。1932年7月自动脱离共产党保释回武义,潜心医药,入上海恽铁樵中医函授班修业三年。1934年任县施医所主任兼医师。1937年出资开设“新知书店”,对进步书籍实行优惠价格出售,传播革命思想,1939年7月任县救济院院长兼收容难民组组长和县商会常务理事。1941年受“王储春”国药店之聘,任名誉经理。1942年5月县城沦陷,随救济院迁居郭洞村。1943年参加国民党,1945年设“王如春”中药铺,次年迁返县城北上街营业,亦医亦药,医名渐显,曾任县参议员。

王氏平素为人谦和,处理公正。1949年后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当选为县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县工商联主任委员、金华地区中医协会理事。1957年4月“王如春”国药店并入公私合营武义县国药商店,王任商店经理,积极参加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各项政治活动,并从医不懈。

蓝贤翠

蓝贤翠(1898~1981),女,畲族,泽村乡外源人。接生行医数十年,医治幼婴甚众,排除难产数以百计。治病用草药,擅长针炙,拔火罐等民间传统医术,曾为人们誉为“畲家救命婆”。蓝氏善医能歌,是一位畲族民间歌手,15岁登堂对唱,一生于宣平畲民婚嫁堂上盘歌600余场。编有《采茶歌》、《养牛好处多》等山歌。

胡起

胡起(1900~1968),字廓人,乳名茂奎,永康县山西村人。17岁时因生计所迫,随姑母外出,先后于上海广慈医院、上海同仁医院和上海红十字医院习医;1921年任北京协和医院理疗科理疗士;越三年河南归德府豫东镇守使黄某荐举为归德府陆军医院院长,后又分别于河南南阳、陕西西安武功等地任国民党军队上尉、少校、中校。1947年解甲,在金华一中任教务员。1949年9月随妻徐氏定居于武义县水阁塘村亦医亦农。1952年救活巩宅村一重伤儿童,医名显及方圆数十里,永康、缙云等地登门求医者络绎不绝。是年又与东干个体医裘荣春联合创办武义县第一家联合诊所——清溪联合诊所。1958年调壶山公社卫生院(现武义县中医院前身)任西医,未及二年。“白头发医生”(因胡起满头白发而得名)已为县城老少所识。1960年东干、桐琴一带麻疹大流行,因当地干部群众的再三请求,调至桐琴人民公社卫生院救治麻疹患儿。胡起秉性耿直,待人热情,诊病认真仔细,用药谨慎,擅治小儿诸症,平日胡氏每天门诊不下40人次,多时可达百余号,长年累月以院为家,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夜深三更,有求必应,遇有危急病人,必亲手配方,特是剧、毒类药品更是如此。唯恐他人失手贻误病家性命。

罗伦

罗伦(1904~1974),江苏淮安人。1933年毕业于江苏南通医学院,曾任国

民党少校、中校军医,参加台儿庄战役,旋任国共联办的西南游击队干部训练班上校医务所主任。

1939年随妻王慕华来武义开办保康诊所,1945年11月受聘为武义县卫生院第三任院长,在职期间,重视儿童保健事业,兴办儿童健康普查、热心医疗管理工作,首创卫生院住院病房。1974年8月病逝于上海。

陈玉露

陈玉露(1905~1982),原名毓鹭,后陈人。少时就学于武义县讲习所,毕业后归家务农,目睹乡里求医艰难,萌拜师学医之念,父不许。遂自学。日耕夜读,经十余载,读医书多种,初试于自家亲朋,偶亦有成。年三十许,因负重跌仆所致碎髌骨,一时医断言当残,后延一缙云骨科老中医,得其指点,参以已之所学,悉心研治,竟而得愈,消息传开,时有乡邻求治,方始应诊。1942年村民陈某枪伤小腿,胫腓二骨尽碎,经一西医诊察,势必截肢,病家为保日后生计而不跛,转求玉露,内服外治兼施,辗转数月,伤肢终获保全。行虽略跛,然功力未失。原诊察之西医闻后大为叹服,言“中医确有独到之处,胜西医一筹”。

是年陈氏所积医书尽毁之于战乱,欲重购而不得,即向同人借阅,昼应诊夜转抄,有《时病论》、《温疫论》等书。晚年以治痈疽疮毒见长,于痘麻诸般时疫颇多心得。平生尚医德,为病家计,悉心寻效廉,便、验之方药,凡有上门或邀之出诊,有求必应,不畏山水,无论寒暑,往返数十里,连诊数十人而毫不厌倦。1954年与5位同仁组建白阳区联合诊所,任副主任。后分别于茭道、履坦、邵宅等乡卫生院任中医,晚年退休在家,金华、义乌、缙云等地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1982年6月,因患肝癌症住院,仍在病榻上口授治法方药,嘱亲朋友人代力笔录为病人处方治病。

何子珩

何子珩(1906~1976),号珍甫,壶山镇人,祖籍兰溪。1923年1月毕业于兰溪公立中医专门学校,返武随父行医,曾任壶山中心小学、望壶乡中心学校

校医。1928年1月于县城下街开办国医何子珩诊所,后改为德元堂药店。1955年5月参与组建武义县城关镇中西医联合诊所。7月转武义县卫生院中医科任中医,工内、妇、儿科,尤以儿科见长。对小儿麻疹、小儿乙型脑炎的诊治有独到之处,推崇《内经》“必先岁气,毋伐天和”之旨,强调辨证论治要应岁气。雨多湿生季节应注重芳香化温,同时做到:祛热不忘化湿,化湿不忘祛热。临床注意辩证用药。对石膏的运用颇有见解,即使婴幼小儿、亦时有用至一两以上而不失手。曾当选为武义县第四、五、六届人民代表,晚年医名颇隆,求治者众。1963年被列为浙江省名中医,1976年6月24日病逝,享年70岁。

陈起福

陈起福(1909~1989),别名终吉,古竹村人。14岁随父操持中药业;17岁拜师学医;27岁承父业主持古竹瑞成堂药店,亦医亦药。1954年10月参与组办新宅区古竹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于徐村乡卫生所任中医;1968年12月任大田乡卫生所中医;1979年退休在家;1989年5月病故。

陈氏一生行医,专擅中医、妇、儿、内科,于临床上对经方六味地黄丸、桂附八味地黄丸的运用颇具心得。遇体弱咳喘病人,常以四君子汤合桂枝汤加味调治,自奉为“体弱喘之宝笺”屡用屡验。

徐铭新

徐铭新(1912~1951),字靖尘,武义人。自幼随父客居北京,1933年考入上海东南医学院,1938年毕业,视故里卫生事业落后,百姓求医无门,只身返乡业医。初在县城东郊飞机场附近(现白溪口村)浙江省抗日总司令部干部训练班医务所任医师及医务所主任。1939年10月省干训班外迁,遂与妻林真如收集医务所遗留之医疗器械,创办武义县卫生院。自任院长,医师职,擅长内科病的诊治,是当时浙江省医学会委员之一。由于时值战乱,日军侵扰,先后率卫生院迁址草马湖明王寺和县西南山区少妃、新宅、周弄一带,为保护医疗器械,历尽艰辛。1944年9月终因积劳成疾,经常咯血,辞退卫生院院长职。1950年赴沪治病,1951年1月病逝于上海仁济医院。

廖紫金

廖紫金(1914~1967),岩坑村人,自幼承祖业,半农半医。工中医伤科,善用草药及传统手法,整治骨折、脱位、跌扑损伤,效验甚灵。在武义、宣平、金华一带颇有名气。1952年参加宣平县医务(卫生)工作者协会,曾当选武义县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3年被列为浙江省名中医。

梅增德

梅增德(1919~1985),别名佐有,白姆下宅村人。1933年1月考入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求学于全国著名中医张山雷门下。四年后毕业归故里,于梅岗头村奇峰小学执教。闲时经常替村民号脉处方。1946年始,以医为业,悉心研读歧黄。1955年加入下杨区王船头联合诊所,于白姆分所任中医。1965年7月调至俞源卫生所下杨分所。1983年聘调到县中医院。1985年4月病故,享年66岁。

梅氏行医数十载,临床上既擅长治疗妇儿科诸症。诊病处方既重脉证,又不拘泥于脉证。中晚年自学西医,常采用中西医结合之方式诊病处方,治疗一些常见病症,亦颇见效验。带徒传艺,悉心栽培,毫无保留,为后人所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