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武义县城古称武阳镇,现名壶山镇,是座青山绿水环抱的山城,北依壶山南麓,南有熟溪绕流,东是程王处广宽的绿野,西靠牛尾巴山之隅,地形东西长,南北狭,总面积8.66平方公里,海拨67—72米之间,自然降坡度5米,具有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

武义自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置县,经五代十国至宋朝始建县城,迄今有1295年历史。清嘉庆《武义县志》载,宋绍兴年间,县城周围长一里一百八十步。明崇祯十三年,造城墙,周围十里八步,九门,即镇东门、来远门、文兴门、上水门、下水门、接龙门、永丰门、迎恩门、水洞门。尔后,清康熙、乾隆年间均予修建。清末,周围城墙改建六门:即东门、西门、北门、大南门、小南门、永丰门。县城附近名胜古迹尤多:东有鸣阳楼、东岳宫,南有熟溪桥、江山殿,西有城隍庙、法云寺,北有禹王庙、北岭洞、发宝象龙塔。

鸣阳楼:明朝正德年间县丞潘棠建,悬钟其上,以警民之昏晓。鸣阳楼的下面是八素门,相传古代有八个秀士被官府迫害,身着素服逃出此门,故名八素门。

东岳宫:原名天齐宫,宋乾道四年扩建,改名东岳宫,现为熟溪小学校址,尚残留东西两厢佛座18间。

熟溪桥:宋开禧三年主簿石宗玉发起建造,百姓为纪念石主簿,取名石公桥。明隆庆年间改名熟溪桥

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五年,清康熙二十七年烧毁,嘉庆三年重修。现已拆除,为武义一中宿舍。

法云寺:又名西寺,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十年内乱中拆毁,现残存正殿。

禹王庙:解放初为武义汽车站,于1964年新建车站时拆除。

北岭洞:清乾隆十七年重建,有石拱洞门一座,是过去县城至金华的交通要道,行人到此,常在洞中休息,夏季凉风拂拂,入洞来心旷神怡。

发宝象龙塔:塔名含义“人财两旺”。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六面七层,高30余米,内筑有台阶,可盘登而上。

旧县城的街道是鹅卵石砌成,街面狭窄,坎坷不平,雨天积水成潭,行人叫苦不绝,两旁房屋低矮简陋。街道:有东西走向的直街,五圣堂弄通向汽车站的北街,祝宅巷通向小南门的横街三条,和一些小巷,到处是堵头卡口,交通阻塞。解放后,县城不断更新扩建,新建的工人文化宫、邮电大楼、武阳楼、溪南商场、医药公司、中医院、电影院、办公大楼及居民宿舍等,拨地而起,栉枇林立。同时扩大城区,纳入城郊的下王宅、溪南汤两村,扩建了壶山街、解放街,新建溪南街、熟溪南北两路、城东路、新兴路等,都铺筑水泥路面,还新建壶山桥、解放桥、江山桥、劳动桥等,沟通南北往来。

县城是全县交通枢纽,城内有两个汽车站,客车可直达金华、义乌、永康、松阳、杭州及本县各乡镇,每天有上百次班车开往省内和县境各地。拟建的金(华)温(州)铁路将通过武义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