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俞源村古建筑群

俞源村为俞源乡政府驻地,距县城20千米。村落占地面积3.4公顷,四周群山环抱,村口古树成林,明代就有“九陇耕云”、“龙宫瀑布”、“啸云秋猿”、“硖石潮音”、“琳宫晚钟”、“雪峰晓霁”、“双溪钓月”、“西山暮雨”八景。发源于清风岭的上宅溪自东南向西北流经村落,与发源于九龙山的前宅溪汇合而成西滨溪,在村口呈“S”形向西北转入樊溪。民国《宣平县志》载:“宣邑山水惟俞源为最胜,自九龙发脉,如屏、如障、如防,六峰耸其南,双涧饶其北,四环秀丽如绘也。”

俞源村肇基于南宋,以姓得名。村落主要沿上宅溪两岸建造,背山面北,古建筑主要集中在前宅、上宅、下宅3片区域。村内现存有文物建筑66处,类型包括民居、宗祠、庙宇、桥梁、书院、商店等,其中51处属国家重点保护建筑,是国保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宋、元、明、清古建筑1072间,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建筑以坐南朝北和坐东朝西为主,平面布置除“一”字形外,以三合院和四合院为主,一般为二至三进的院落,前厅后楼,左右厢房,强调中轴对称和主次关系,较大的建筑则加建附屋、书院等。有幼儿启蒙的“家训阁”、青少年读书的“遗安堂”、房派私塾“六峰书馆”、村民娱乐的“藏花厅”、赡养老人的“养老轩”、举办红白喜事的“堂楼厅”和举办丧事的下市街“香火厅”、用于祈梦圆梦的“洞主庙”,还有宗祠、客栈、药铺等。始建于明代的俞氏宗祠规模宏大,造作考究,有“处州十县第一祠”之称;民居建筑建造精良,装修讲究;公共建筑体现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建筑“三雕”(木雕、砖雕、石雕)题材多样;壁画绘制题材广泛,水平高超;卵石铺地工艺精美,灵活多样。古建筑不仅在于多、精、全且奇,奇特之处在于有的屋檀木浮雕鲤鱼会变色,有的厅堂迄今为止无灰尘,无白蚁,无蜘蛛,无蚊蝇,无鸟雀宿夜,炎夏阴凉无比。俞源明、清朝共出过进士,举人、秀才等293人,现存俞源古诗百余首。

1998年,俞源村古建筑群作为旅游景区对外开放,是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2月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001年6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公布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郭洞村古建筑群

郭洞村距县城东南10千米,熟溪街道所属,因“山环如郭,幽邃如洞”故名。龙溪自南而北,出村转向东流。村落东侧的龙山海拔390米,山体峻峭,其古木树,有百余种树种。

郭洞村分为上宅、下宅(现为郭上、郭下村,是何姓家族集聚村落)。历史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郭下村,村内有明代建筑41处,清代建筑32处,类型包括民居、宗祠、桥梁、厅堂、书院、戏台、庙宇、牌坊、商铺、城垣等。民居建筑多为三合院式,规模稍大的有前后两进;也有四合院式和呈一字形排列的,多为两层结构。建筑考究的在梁、檩、栅上雕有纹饰,前檐饰牛腿、雀替,雕刻手法简朴,线条流畅。明代建筑都是楼上厅,高大敞朗。不少建筑砖雕精美。

郭洞村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8年7月对外开放,是年12月被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2月公布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2003年11月公布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忠孝堂

坐落于县城壶山上街297号。建于明代中晚期,为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徐平湖故居。徐平湖(1524—1596),字安世,号碧潭。明嘉靖庚戌年(1550)父因事而谪拘湖州狱中。适海倭猖獗,总督张侍御知平湖有勇略,遣使招募。平湖遂率义勇刘大道等应赴。因抗倭有功,令释其父,并赐堂名“忠孝”。平湖官授金华所指挥事。明隆庆二年(1568)解甲归田,以寿而终。

忠孝堂坐南朝北,前后共三进三井,两侧有厢房,占地面积1118平方米。梁架简朴,用材粗大,制作规整,梁枋构造手法别具特色,明代建筑风格明显,为县城内建筑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民居建筑。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2005年3月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招寺

位于白洋街道(原白溪乡)上陈村明招山麓,原名惠安寺,唐五代后改称明招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敕称智觉寺。寺起源于东晋镇南将军阮孚舍宅建刹。宋乾道、淳熙年间(1167~1176),史学家吕祖谦两次守墓于明招山,并多次讲学于此。宋绍定年间(1228~1233)建东莱大愚祠。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重建大殿、朱吕讲堂、蜡屐亭等。乾隆五年(1740)塑吕祖谦神像,建传薪亭。光绪十四年(1888)重修朱吕讲堂、厨房,修建寝室、斋房、大门、围墙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明招寺尚存朱吕讲堂、东莱大愚祠、大殿、后殿阮公祠、蜡屐亭、金貂亭、玩珠亭、换酒亭、传薪亭、禅房、山门和围墙等建筑。“大跃进”期间,损坏严重。仅存前大殿、朱吕讲堂、东莱大愚祠、传薪亭。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经数次修缮(本编第五章)后的建筑分两条自南往北的中轴线,朱吕讲堂依次排列照壁、前殿、传薪亭、讲堂、后殿,两侧为厢房;明招寺依次排列水池、大殿、大雄宝殿。1989年12月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村花厅

位于白洋街道王村。建于明代。二进二院,两侧起厢楼。前院墙磨砖对缝砌置,五间六柱式,砖柱上端仿木做出丁头拱,明间砖额枋浮雕花草和几何纹,枋上施一斗三升。一进为厅,面宽三间,进深七檩,抬梁式构架,月梁断面瘦高,柱梭形。檩下浮雕几何纹,托以雕花替木、竹节拱和丁头拱,檩间施鸱鱼形单步梁,前后檐阑额上施一斗六升。二进楼上厅,与二进厢楼同为重檐结构。院落地面用石板铺砌,阶沿陡板浮雕几何花纹。建筑墙体内外均采用磨砖砌置讲究,为县内所仅见。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点。

鳌峰塔

位于熟溪街道沈店村对面鳌山之巅。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为仿楼阁形式的建筑。1987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塔进行修理。砖砌中空,六面三层,高14.5米,原塔顶大半塌损,从下往上看似半座,故有“半塔”之称。塔身每面开窗,腰檐用菱角芽子五层叠涩出檐。塔南面有拱形门,门上方嵌有石匾,有造塔者恩贡生何元启亲题“筠湄题:鳌峰崛起”的楷书大字。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巽峰塔

位于柳城镇龙帽山上。清道光三十年(1850)始建,次年落成。六面七层,砖砌中空,高24米。每层开窗,相闪错开,腰檐用平砖六层,菱角牙子3层相间迭涩出檐。塔刹为“十三天”式,即螺旋十三节。铜帽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擂鼓厅

位于白洋街道上邵村。原为二进一井,现仅存第一进,明代早期建筑,面宽三间,梁架明间作抬梁式,用三柱,前二后一,次间抬梁穿斗混合。月梁断面瘦高,两端饰鱼鳃纹;柱头卷杀并隐出栌斗,形柱础;檩下施丁头拱,明、次间前后檐额枋上置一斗三升斗拱各两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通济桥

在柳城镇南。原名通德桥,为宋末曹门郑松创建。垒石为址,架木为梁。明嘉靖年间(1522~1566)架桥屋,改名为通济桥。后多次修建,清道光十四年(1834),砌筑为五洞石桥,长30丈,宽1.8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92年11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回龙桥

位于熟溪街道郭洞村口。原名石虹桥,明隆庆年间(1567~1572)重建,易名为回龙桥,六年后毁。清康熙六十年(1721)重建,单拱石桥,长28米,宽3.7米,纵联分节并列式拱券,跨13米,矢高7米。桥两端有条石铺砌的踏跺。桥上设石栏杆,其望柱头上刻有莲花和云雷纹,正中栏板上刻有“石虹三驾”四字,北面石栏板刻有“回龙桥”三字。乾隆十九年(1754)在桥上建亭,为攒尖顶,方形石柱。1987年12月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