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地域

桃溪镇位于武义县西部。东与坦洪乡接壤,南与柳城镇、西联乡毗连,西与金华市婺城区交界,北与俞源乡、白姆乡为邻。2005年,面积105.6平方千米,辖27个村,108自然村,计有7152户,18797人,其中畲族1950人。镇政府驻地陶村,海拔230米,距县城29千米。

桃溪镇属半山区,其地势自西北向西南缓降。西、北部峦峰重叠,亘绵起伏;东、南部丘陵不断,田畴相连。其间河流错落有致,流水潺潺。主要有四条:龙溪发源于境内东垄源和百丈泄,由北向南流经陶村,与西溪汇合成桃溪;西溪源出深井岭头、子坑,经华溪注入桃溪;松溪溯源可达山朱,流经锦平、章岸、西山下、江山注入宣平东溪;顺源港源于西联乡汤山东麓,流过顺源、枫树塘、坊塘、西叶桥汇进宣平东溪。44省道纵贯东部,县道横穿西部可通白姆乡,境内各村道联网,且多为水泥路,车行便捷。

桃溪镇,自明景泰三年(1452)始置宣平县以后,为宣平第二重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建立桃溪镇人民政府。1958年9月成立胜利(桃溪)大公社。其中所包括的桃溪人民公社,1982年3月更名陶村公社。1983年7月建立陶村乡。1985年11月建制为桃溪镇。1992年原泽村、登云两乡并入。2001年9月原云华乡上江、民丰两村划入管辖。

1986年桃溪镇辖:陶村、华溪、里九畈、玉堂源、东垄、东弄源、大路山、后茶园、泉丰、西塘共10个建制村,23个自然村,面积33.3平方千米。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原泽村乡所辖的泽村、种子源、锦源、锦平、锦后、潘家洋、项湾、宣新、章岸共9个建制村、61个自然村1959户、7725人并入,并入面积23平方千米。原登云乡所辖子坑、上陈、大河源、吴畈、双溪、大坑共6个建制村、20个自然村、524户2020人并入,并入面积45.3平方千米。2001年上江村380户、1138人;民丰村160户、491人并入;两村并入面积4平方千米。至2001年9月后镇境总面积为105.6平方米。

在下山脱贫工程中,1986年至1991年,齐腰迁入南湖;东弄源迁入陶村脱贫小区;种子源西山下自然村迁移至西山下新村;山朱岭头迁到锦康小区。2004年至2005年,锦后村小坑自然村迁入锦康小区;上陈村迁入王宅镇下山脱贫小区;西塘村龙船畈、水头自然村迁入西塘中心村。

桃溪,有桃千树而得名。据《桃溪陶氏宗谱》记载,桃溪陶氏为陶渊明三子陶份一脉相传。陶村,历来是桃溪区、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居住人口达5500余人,是武义县最大的建制村。

80年代中期开始,小城镇建设较快。镇区主要街巷建成水泥路面,疏通700多米地下主管道,改变了以往“污水满街流,群众行路难”的状况。部分溪岸改直,建成4座混凝土桥。新建300米长、13米宽的商业街。日供水400吨的自来水厂结束了居民喝井水溪水的历史。90年代中期以后的10年,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提高城镇化水平取得明显成效。结合省道上松线拓宽工程,征用土地28.67公顷,拆迁房屋4万多平方米,涉及农户212户,安置110户。同时搬迁镇政府办公大楼,改善办公条件。投资260多万元,实施兴华街路面改造,西山下防洪堤砌建,完成路面硬化20多万平方米,并铺设排污管道3760米。加大东溪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力度,扩建镇区7000平方米,安装街路灯214盏。

村庄建设日新月异。特别是实施下山脱贫工程后,有东垄源、种子源、锦平、西塘等村共166户搬迁新建。近几年来,全镇通过生态村建设和村庄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水、电、路等硬件设施不断改善。2004年,玉堂源被评为金华市级绿化示范村,华溪村被评为金华市级魅力村庄。

经济

1995年,桃溪镇工农业总产值11847万元;2005年增加到16855万元,增长42.3%。

农业桃溪镇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兼种小麦、玉米、番薯、大豆等。80年代中后期,由于农户种粮积极性增高,投放资金增多,品种得到改良,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尤其是水稻,抓亩产“吨粮工程”,做到合理密植,科学管理,扩大面积,稻谷连年丰收。此后,提倡多种经营,高山四季豆、油茶、苎麻、粮蔗、蘑菇等作物得到发展。陶村大平山试种苹果成功,品种有红香蕉、金帅、国光,果园17公顷,年产量60吨。21世纪后大力开发蚕桑基地,全镇每年蚕茧收入约621万元。

林业资源丰富,为桃溪镇一大特色。全镇千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通过80年代山林责任制的落实和完善,牛头山林区、大河源片山区保留了大片的中幼林,其他丘陵地带严格控制乱砍滥伐,目前大部分属成熟林。其中有红豆杉、厚朴、长叶榧等一、二级保护植物,共有50科120属,320余种。进入90年代后,以基地化建设为主,逐渐形成了松杉木用材林、笋竹两用林、及板栗、厚朴、杨梅、蚕桑等为主的林业经济产业带,其中陶村的金华市级示范林场杉木林166.67公顷,杨梅、厚朴基地133.33公顷;子坑村笋竹两用林基地333.33公顷;华溪村无公害板栗基地66.67公顷;上陈村厚朴药材基地133.33公顷等。从2002年开始,将位于武义县城饮用水源头的大河源周围3333.33公顷的山林实行封山育林,禁伐阔叶林,保护水源。同时实施省级生态公益林划定和保护措施,共2416.13公顷。有效保护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2003年相继在泽村、陶村、玉堂源、大河源、双溪、东垄村进行国债造林,完成人工林184.53公顷,封山育林164.2公顷。全镇有林地面积7711.93公顷,林木蓄积量12.5万立方米。

1995年,全镇农业总收入2675万元,2005年增加到5160万元,增长92.9%。

工业桃溪镇境内工业主要有服装加工、萤石开采、水力发电、竹木加工、茶叶加工、纺织配件铸造6大产业。

服装加工始于70年代初,只有陶村一家村办企业,职工30余人。到90年代初,由陶村村民个体户筹资400万元,在陶氏祠堂旧址,建造了服装加工大楼,将原陶村村办服装加工厂转为挂靠镇办集体企业——武义县皇家丝绸制衣公司,职工人数达到300余人,为桃溪服装加工企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1世纪初,桃溪镇服装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境内陶村、泽村、章岸、上江、宣新、玉堂源6个村共发展12家服装加工企业,职工人数达1100人。每年为农民增收1000万元。

桃溪镇境内蕴藏着丰富的萤石矿产资源,在21世纪初,境内尚有鸡舍湾、狮子岭头、郑山头、破裂岗4个矿区。鸡舍湾始建于80年代初,经省地质勘探部门勘探,储藏量达到中型矿床规模。现年产萤石块矿10万吨左右。

桃溪镇地处瓯江源头,水资源比较丰富,现境内建有直源、百丈泄、松溪、大坑、石眠床5个电站。直源电站是镇内最大的电站,1997年投产,装机1630千瓦,年发电量160万千瓦时。

本地有竹木加工企业25家,生产家具、地板、锯材、竹筷、竹帘等产品。有茶叶加工企业和个体户50家,年加工产值1000万元左右。

县二轻局下辖的武义万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始建于50年代,2001年转制为个私企业。

2005年,全镇共有工商企业及个体户265家,从业人员2360人。工业总产值11695万元。

人文

1952年12月,设立桃溪区文化站,负责文化管理和组织活动。1958年10月撤销,1964年恢复。1974年建立桃溪人民公社文化站,1982年创建公社文化中心。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时,建于1983年的泽村乡文化站、登云乡文化站并入桃溪镇文化站。镇文化中心设在陶家祠堂内,面积701平方米。桃溪镇群众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活动鼎盛时期,全镇有10多个农村剧团、有4支腰鼓队、4个舞厅、2个电脑游戏室、1个滑冰场,春节舞龙有15条之多。1997年香港回归,镇老年协会与桃溪总校,组成2000多人的踩街队伍,盛况空前。

1982年,桃溪人民公社建成简易影剧院,有座位940座。农村电影放映队于1975年创建,1991年11月结束。1958年9月建立桃溪镇大公社广播站,1961年10月全县管理区调整,广播站由县直管。1969年桃溪镇、德云公社建广播站,1971年登云公社建广播站。1992年5月全县行政区划调整,在“撤区、扩镇、并乡”中,桃溪镇、登云乡、泽村乡3个广播站合并为桃溪镇广播电视站。1994年9月,桃溪镇建立有线电视系统,陶村安装了有线电视1005台。1995年项湾、西塘、泉丰相继联网。1996年12月至1997年1月,桃溪镇至泽村架设镇级光缆线路,泽村片5个村与镇联网。1998年8月架通武义至柳城光缆线路,桃溪镇与县有线电视联网,到2005年止,全镇有大路山等21个村有线电视与县联网,共有用户3762家。

桃溪镇总校建立于1993年7月,下辖1所初中,19所小学。1994年下学期,桃溪镇中学下放镇管,1996年下学期,泽村初中并入桃溪镇中学。通过几年布局调整,至2002年8月,桃溪镇只保留桃溪镇中学、陶村小学、泽村小学3所学校,至2005年8月桃溪镇中学恢复县直属关系。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创建于1986年,原称“三位一体”学校,1999年改称桃溪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002年被定为省三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其主要任务是举办农村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

桃溪区卫生院成立于1973年,负责指导各乡村医疗所、站以及“赤脚医生”开展工作。共同承担本地群众体检、医疗、康复和疾病预防。1992年,登云、泽村两乡卫生院并入,成立桃溪中心卫生院,有医务人员22人,设有门诊部、住院部;有内、外、中、妇、儿、口腔、X光放射、B超、心电图、化验、注射、急诊、中西药房、预防接种等科室。全镇有陶村、泽村、种子源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4个村卫生室、1个学校医务室、1家个体诊所。中心卫生院是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定点医疗单位。

特色

桃溪镇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福寺、县级文物保护点丁丁碑、凤凰山商周文化遗址、锦源八角亭、东垄古戏台、曾志达烈士故居等。其中陶村古民居建筑群的规模较大,共有明清大宅院等50多座,面积达33160平方米。现存于延福寺内的宣阳观铜钟,铸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年),为国内最古老的铜钟之一。铁钟一口,制于宋宝祐三年(1255),珍稀可贵。还有岩山庙、天师庙、西雲岩等名胜古迹。

陶村昆剧始于清宣统元年(1909)。由药商徐凤鳌联络好友陶云芳等19人创办坐唱班,设在“儒琴堂”,先后延聘兰溪、金华等地名师教授唱腔演技,之后排练演出,持续20年,儒琴堂改名“翕如堂”,民国二十二年(1934)登台演出《草鞋夜课》。后又改名“民生乐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10月经省批准改名为宣平昆剧团,1958年5月改名武义昆剧团,演出《十五贯》、《琵琶记》、《牡丹亭》等30多部戏剧。1983年陶村成立业余昆剧团,登台演出。1984年6月上海昆剧团来武义演出时专程赴陶村,与陶村业余昆剧团交流演出。2002年,武义县文化旅游局在陶村召开抢救昆曲座谈会,在省、市、县文化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业余老艺人和新秀,重振旗鼓,在县城及乡镇演出了《排云》、《马前泼水》、《雪里梅》、《花报瑶台》、《思凡》等剧,继承和保留了昆腔的演唱风韵。

延福禅寺(详见第六编第四章第一节同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