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地域

大溪口乡位于武义县南部,东邻丽水市,南接三港乡,西靠柳城畲族镇,北毗新宅镇。乡政府所在地溪口村,距县城48千米,以驻地取名。2005年全乡总面积75.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07.93公顷,山林面积7055.8公顷。下辖10个建制村,52个自然村,2005年计有1970户、5778人。

大溪口乡1949年成立,时称白水乡。1950年分属溪口(乡政府驻地溪口)、双溪(乡政府驻地桥头)、水头(乡政府驻地水头)三个乡。1954年下半年三个乡合并为溪口乡,1958年建立三港大公社,设溪口、三港两个管理区,1960年由三港大公社分出,按照原来的区域范围建立溪口公社。1983年社改乡时,更名为大溪口乡

大溪口乡境内重峦叠嶂,峙耸绵亘,地处中低山区,东部与丽水交界的陆千岗顶,海拔1070米,为境内最高点。宣平溪从乡政府门前经过流入瓯江,是瓯江一级支流发源地之一。乡境内山清水秀,气候四季分明。水利设施配套合理,至2005年,建有小型水库2座,总库容47万立方米,能使236.47公顷水田得到有效灌溉,153.33公顷水田旱涝保收。建有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1900千瓦,年发电量520万千瓦。

大溪口乡有耕地面积306.93公顷,其中水田236.47公顷,占77%。山林面积7066.67公顷,为武义县重点林业乡镇之一,其中用材林2000公顷,毛竹林232.4公顷,油茶林186.67公顷,茶叶100公顷,板栗、油桃、蚕桑等各类经济林186.67公顷。

大溪口乡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村村实现了自来水、电、公路、电话“四通”。其中自来水普及率95%,水质合格率100%,有移动、联通接收机站4座,移动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境。全乡有万村放心店5家,千镇连锁超市——武义县三联超市加盟店1家。所辖10个村有5个村进行了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

2006年4月28日,大溪口乡被“浙江省创建省级生态乡镇领导小组”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成为全县第一个省级生态乡。2006年12月,大溪口乡又顺利通过金华爱卫会市级卫生乡镇考核组的考核验收,成为全县第一个市级卫生乡。

大溪口乡于1999年开始动员居住在高山、深山上的村走下山脱贫之路。是年,底章村的圹岗自然村全村11户38个人口,整村搬迁到壶山街道的七孔圹村;2002年潘山头村的49户189个人口,搬迁到壶山街道的景阳村;2003年底章村王大市自然村的25户104个人口和水头村岗头自然村的11户35个人口搬迁到柳城畲族镇的郑迴村,还有一些村民零星搬迁到县城及集镇。到2005年年底止,全乡下山搬迁的总户数为165户,人口583人。

经济

大溪口乡传统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盛产生姜、茶叶、代料香菇、反季节高山蔬菜、林木、毛竹等农副产品,年产副食2000吨,自给有余。改革开放后,乡党委、政府按照“一村一品,一乡几品”的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在全乡建立了以“高山蔬菜产业带、生姜生产产业带、蚕桑生产产业带和山羊养殖基地”为主的“三带一地”农业工程,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工农业总产值,1985年485万元(按1990年价),1995年1726万元,2005年293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由1986年的337元增加到2005年的2228元。

农业2001年开始试种反季节高山蔬菜,主要品种是四季豆,试种面积42.67公顷,获得成功。2002年在竹翠、水头、潘山头、鲍山头、黄山等5个海拔较高的村大面积推广。到2005年年底,全乡高山蔬菜面积扩大到233.33公顷,特色农业产值达到1127万元,笋竹两用林基地14.67公顷。

种生姜为大溪口乡传统产业,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潘山头、内圩、溪岭脚、水头等4个村,年种植100公顷,因其品质好而畅销市场,生产的品种为祖传良种。生姜种植还留有一个传说。相传,“八仙”路过溪岭脚村的顶五百时,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土地肥沃,故而在此息脚、练功。一年后,“八仙”武功大进,离开时,为了感谢风水宝地,留下生姜种。该地农民为纪念八仙的恩赐,称顶五百为八仙岩,而称八仙留下的生姜为八仙岩生姜。

茶叶生产为祖传产业,70年代前以零星种植为主,70年代后期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开荒种茶,百亩以上连片面积逐步增加,全乡茶园总面积也不断上升,最高峰时,茶园面积达到120公顷,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拳头产品。海拔800米山上的竹翠、水头两村的茶叶,其色、香、味绝佳,深受客户的喜爱,产品供不应求。2002年转换有机茶面积40公顷。2002年按照县委1号文件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思路,县汤记高山茶有限公司在海拔850米的竹翠村、豆腐坑自然村开发种植有机茶10公顷。2005年在水头村开发种植23.33公顷。2006年在溪口村开发种植12公顷,使全乡茶园总面积达到165.33公顷。

养殖业中原畜类产品以散养出售为主,禽类产品农户自食为主。2003年溪岭脚村村民聂火林在吴平创办了一个万只规模养鸡场。2004年水头村油坑自然村村民江大生在油坑又创办了一个万只规模化养鸡场。从而带动了全乡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业产值2005年达到208万元。

70年代初期,按照湖南经验,乡政府着手组建大溪口乡林场,向10个建制村借山造林500公顷。2002年林场实行转制,山上林木经营权委托武阳拍卖公司拍卖,底标价85万元,拍卖成交价152万元。

2006年春开始第一期土地整理工作,底章、溪口、溪岭脚、桥头、水头等5个标段,整理面积120公顷。

工业1992年3月开始筹建浙江桐乡上市羊毛衫武义联营厂,是年10月投资,总投资70万元,职工70人,年产值300万元。1997年4月份转制,更名为武义宣平羊毛衫厂,企业被批准为福利企业,安置残疾人21人;1998年停业。

1992年开始筹建大溪口乡峰源电站。1993年3月1日破土动工。1997年1月1日并网发电,总投资2400万元。武义县供电局出资30%,是股份制企业,装机容量1500千瓦,职工24人,年产值240万元。2003年企业转制为水务局企业。

1994年下半年筹建大溪口乡茶厂;1995年4月投产,总投资21万元;1998年停业。

1996年,以个体私营为主的超市经济在大溪口乡兴起。到2005年年底,全乡在昆山、常州、苏州等一些大中城市开设超市500多家,1100多青年劳动力在超市就业,全年总收入900万元。

人文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山下鲍村的涂成波和涂兴榜组建成立宣平南营红军,并在张大山、三岩寺等地开展武装斗争。1986年,金华市人民政府批准大溪口乡为革命老根据地乡。

大溪口乡文化底蕴深厚,遗留下许多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众多,有县级文物保护点山下鲍涂氏宗祠和金溪桥,以及白云庵、双溪桥、山下鲍村十几处古建筑。群众文化活动活跃,有走马灯、木偶戏、采茶歌等。其中山下鲍木偶戏被列入武义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溪口乡建有综合文化站1个,广播电视站1个,小学1所,卫生院1所,成人技校1所,县级文化示范村2个,省级文化示范户2个。先后获得省级生态乡、市级卫生乡、市级教育强乡称号。

特色

山下鲍古村落位于乡东北部的山下鲍村古名双溪村,全村215户,617人,金溪河穿村而过。相传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17岁的忠厚青年涂国文,从福建长汀的丹溪,来到浙江处州宣平双溪——如今的山下鲍村,白手起家,在穷乡僻壤中创出了新天地。建造于清嘉庆六年(1801)的涂氏宗祠和金溪桥,独具建筑风格。全村房屋、道路古貌尚存,为各级文管部门所推重。

山下鲍村木偶戏被列入武义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约在明末清初时始,以演唱发展,不断改进,及至光绪年间,涂立平祖先涂开其将鲍昌林的木偶戏故事延续了下来,其内容以婺剧的片断名戏孟姜女、花名宝卷、夫人戏等通俗节目为主。及至1930年左右,后起之秀涂振邦、涂兴浩、涂兴标、涂舍唐等人再度组织演唱,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山下鲍村涂立平的婺剧木偶剧团内有木偶人物造型45个,能表演70多个节目。迄今依然十分活跃,知名度很高。

白云庵始建于明朝,为鲍姓建造,清道光廿年(1840)曾重修。1929年前后,中共宣平地下组织根据上级指示开展革命活动,山下鲍村成立了前湾党支部山下鲍分部,白云庵成为其重要根据地。白云庵天生美景,高崖隐怪洞,白云映泉水。抗战时,杭州清华中学曾迁移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受破坏;1997年再次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