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地域

柳城畲族镇位于瓯江流域的宣平溪上游,东与大溪口乡、新宅镇相接,南与松阳县和武义县的三港乡交界,西与遂昌县和武义县的西联乡相依,北与坦洪乡、桃溪镇为邻,距县城37千米。柳城,春秋属越,战国属楚,秦属闽中郡。西汉属会稽郡回浦县,东汉章和元年(87)属会稽郡章安县。永和三年(138)属会稽郡永宁县,兴平二年(195)属会稽郡松阳县。三国至西晋属临海郡松阳县,东晋至南北朝属永嘉郡松阳县。隋属处州地、括州地、永嘉郡括苍县。唐属括州、缙云郡、处州之丽水县。五代至宋属处州丽水县,元属处州路丽水县。明洪武年属处州府丽水县。明景泰三年(1452)至清末属处州府宣平县。民国元年(1912)属于直属浙江省的宣平县,民国3年(1914)属于浙江省欧海道下属的宣平县。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民国21年(1932)6月、10月,属于第十一行政督察区和第二特区下属的宣平县。民国24年(1935)至32年(1943)属于丽水行政督察区、第九行政督察区、第四行政督察区下属的宣平县。民国36年(1947)10月属于直属浙江省的宣平县。民国37年属于第六、第七行政督察下属的宣平县。1949年5月区境解放后属丽水专区宣平县。1952年属衢州专区宣平县。1954年属金华专区宣平县,1958年5月属金华专区武义县,1958年10月属金华专区永康县。1961年10月至1968年10月属于金华专区下属的武义县,1968年10月至1985年5月属于金华地区下属的武义县,1985年5月至2005年属金华市下属的武义县。柳城原名鲍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知县张廷祜召集民众在城四周种柳,数年后柳自成围,遂名“柳城”。柳城自明景泰三年(1452)建宣平县,原为宣平县治所在地;民国18年(1930)始建镇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1年武义县恢复建制,改称柳城公社。1983年柳城公社称柳城乡,1985年恢复柳城镇建制,1992年原大源畲族乡并入称“柳城畲族镇”,2001年原竹客、新塘两乡及云华乡并入柳城。柳城是浙江省畲族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从明朝末年开始,畲族人民陆续由丽水、云和、松阳、遂昌等县迁入,遂成汉、畲两族人民的聚居地。全镇总面积170.8平方千米,辖53个村,1个居委会,2005年总人口2.9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7654人,外来流动人口1346人;常住人口中畲族人口0.35万人,是武义南部地区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2000年被省政府列入中心镇建设规划。

柳城畲族镇地处低山丘陵地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降。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达230天。境内以山区性河流为主,源短流急,洪枯明显,平均坡降大约为2.5%左右,水力资源丰富。自北向南有东溪、西溪在麻济汇合为宣平溪,贯穿全境,另外还有自北向南的坦溪,沿途接纳上江溪和白石溪后注入东溪,南部的竹客溪向北注入宣平溪,发源于大毛尖的山水坑自西向东南,与龙门洞、竹客溪汇入宣平溪。境内土壤以黄壤(山地黄泥土、山地石砂土)为主,高山区腐殖质含量高,非常适应茶叶生产,更适应有机茶的开发。2001年,该镇完成了林业分类经营区划界定,共界定省级生态公益林2266.67公顷,占林地面积19.4%,完成封山育林3333.3公顷。该镇的森林覆盖率已达72.6%,森林蓄积量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林业产业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境内有王家滩萤石资源,80年代曾办过镇办萤石矿。位于柳城畲族镇祝村西北面的辉绿岩矿产是武义县新发现的一个矿种,从2000年开始,武义县宝玉石开发办委托武义县神舟宝石工艺品厂对该矿进行了物理化学检测及抗压检测,并试制了各种艺术工艺品及建筑饰面材料。实践证明,该矿可以进入多领域用材,尤其是建筑物饰面材料和工艺雕刻品用材及高速公路路面辅料。

1986年和1994年,镇党委、政府先后两次请有关部门作了两次规划编制。1988年,先后筹集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镇区建设,经过实施旧镇改造形成了“五横二纵一环”的镇区道路框架,镇区面积逾2.5平方千米。2003年委托浙江工业大学设计院对镇区总体规划进行了新一轮修编,初步确定柳城20年内的建设规划。2005年制定了《武义县南部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和《柳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立了以生态立镇、旅游兴镇主战略。公共建筑主要有柳城镇政府、派出所、法庭、工商所、邮政局、电信局、国土所、信用社、学校办公大楼,以及医院(卫生院)、文化站、商店、旅馆等。

镇区基础设施建设,1979年,拥有1200个座位的宣平剧院竣工。1996年被省建设厅评为“绿色小城镇”。1997年,日供水5000吨的柳城自来水厂建成;1998年,占地5000平方米的北门公园建成。2001年,建成占地3500多平方米的菜市场,启动城东下山脱贫园区建设。2002年,投入150万元对太平街北段和城北路800多米商业街进行改造。2003年,投入7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长500米、宽17米的“利群”路,改变入城口破、窄、差状况。同年,投资140多万元建成东升桥和城西桥。2000年~2003年,投资600多万元完成了长1243米、宽20米的西溪防洪堤建设;投资200多万元对城区自来水管道进行改造,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武义烟草局柳城分局新大楼投入使用。2004年,启动城西丁鸟下山脱贫区建设。2005年,投入26.8万元实施柳城自来水厂水质净化工程,全面实施了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共建垃圾池48只,购置垃圾箱800个,新建生态公厕38座,以水、电、路、通讯、排污等为主的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所辖53个村基本实现自来水、照明、简易公路、电话、电视“五通”。

柳城向来依靠山路与各地沟通。1972年前,只有柳城至武义县城的省道公路和总长8.4千米的柳城至前湾段、柳城至马口段乡道公路。1972年之后公路发展比较快,到1983年年底,柳城与近邻各乡公路全部开通。到1987年,已形成柳城经武义县城至金华市;经竹客乡至松阳县城;经大溪口至三港或桥头,经马口至下田的客运网络;柳城汽车站建成投入使用,开通了客运班车。2001年,省道上松线二期工程郑回至祝村段动工建设,总长5千米;2003年10月工程完工。2004年10月,上松线四期工程柳城至松阳段动工建设,总长13.4千米;至2005年年底,完成了60%的路基工程建设。

2003年,村村通公路的康庄工程建设全面启动,总投资1900多万元,建设总长达80千米的村道公路,联通全镇31个村。2004年,实施柳城通往武义县城、松阳、遂昌、丽水等周边县市交通上等级的道路建设。2005年,吴宅郑回线道路开工建设,柳城—马口—遂昌公路实现硬化。柳城通往周边县市、周边乡镇的交通网正在逐渐优化。

经济

农业农业历来以种植稻、麦、苞萝、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主。改革开放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社会事业,在稳定粮食生产同时,开发以宣莲(玉色)、蚕桑(白色)、茶叶(绿色)、香菇(褐色)、板栗(棕色)为内容的“五色农业”,建立一大批特色农业基地,农产品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1998年,“五色农业”总收入达到2652.85万元,农民人均达1672元,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从2003年起,大量本地农民纷纷到江苏、昆山一带开超市,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据不完全统计,该镇在外地开超市的农民有6000多人,开办超市1000多家,实现超市净收入6000余万元。

工业1980年后,乡村企业开始起步。1987年,除原有县属机引犁耙厂、针织厂、酒厂和属县二轻系统的农机厂外,有镇、村、个体所办工厂145家,总产值为241.4万元。武义机引犁耙厂是省机械厅定点专业生产农机厂,1969年开始建设,1971年投产,以生产双铧犁为主。2002年,镇政府投资创办了工业园区,在艰难的条件下开展招商引资。2005年,全镇共有规模企业4家,个私企业达561家,初步形成了服装加工、五金机械、竹木制品、农产品加工四个主要产业,全镇工业总产值2.83亿元,其中个私企业工业产值2.32亿元。

人文

柳城镇人文底蕴深厚,境内有三四千年前先民生活遗迹。东晋太和年间(366~371)佛教开始传入。唐代则有道教世家子弟叶法善卜居白马山,后建宣阳观,道教流播乡里。宋代,形成宣平溪流域的文化中心。明正统十三年(1448)爆发宣慈矿工暴动;景泰三年(1452)朝廷镇压了矿工暴动后,以柳城为中心置宣平县。民国16年(1927),以柳城东街协盛酱园作为活动地址,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宣平县第一个支部。次年,在柳城建立中共宣平县委。民国19年(1930),宣平南营红军在前湾村建立。镇内参加红军的有192人,占南营红军总数的4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6年,武义县民政局批准前湾、丰产、金山尖、堰下、江下、荷叶山头、县前、祝村、梁家山、橄榄源、后坪山、冰坛等12个村为革命老根据地村;同年金华市人民政府批准柳城镇为革命老根据地镇。

柳城镇名胜古迹众多,列为武义县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位于祝村龙帽山的巽峰塔、清湖村的清修寺。列为武义县文物保护点的有郑家厅、修业厅门墙、万寿宫、通济桥、普济桥、尚义桥、石乌龟、郑睿墓、伏虎禅师墓等。

柳城地区的民间文化娱乐,主要有农历正月十五擎龙灯、五月十六庙会、三月三歌会等。擎龙灯,柳城三坊的三条板龙,各竞神采、各显龙威,采用献趟、团围正反阵、扳龙头等精彩竞赛表演。五月十六庙会,每隔十年为“大会”,五年为“小会”,遇大会盛况空前,游抬阁的范围扩大到周围10里的村庄,凡抬阁游达之村,家家焚香点烛,朝拜城隍,谓之“接城隍保平安”。

柳城的小学教育开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立的务本小学堂。至民国12年(1923),镇区有小学7所。中学教育发端于民国27年(1938)的私立战时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镇区有县立简易师范1所,私立普育中学1所。小学4所(其中县立中心国民学校1所)。1986年,全镇有幼儿园8座,镇属小学14座。1996年,武义金穗民族中学由柳城的扶贫挂钩单位——浙江省农业银行捐资175万元兴建(全省最大的扶贫建校项目,总投资501万元),1999年即被评为浙江省农村示范性初中、2002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1996年,柳城自考站建成。1997年,柳城耀江希望幼儿园教学楼建成。2000年1月,成为全县首批2个省级教育强镇之一。武义二中系由创办于1938年的宣平私立战时初级中学发展而来,2005年,被评定为浙江省三级重点中学。2005年9月柳城小学通过浙江省示范小学评估,曾获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浙江省民族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民族中学投资60万元征地2公顷建起了蔬菜基地,进行学生绿色证书培训。1981年成立柳城文化中心,地址在柳城文化站。文化站的主要设施有小剧场、歌舞厅、图书阅览室、资料室、材料室、乒乓球室、棋牌室、老干部活动室等等。拥有武义南部山区唯一的书店——新华书店。

1988年,柳城电视广播台发射站建成,发射功率为50瓦。1992年,正式建立柳城电视制作中心。1998年,柳城电视制作中心被撤销。

柳城城内医疗机构有武义县第二人民医院、柳城镇卫生院和5家药店。基本满足了柳城群众求医寻药的需要。民间的体育活动,主要有篮球、乒乓球等球类活动。2005年,在柳城成功举办了“宣莲杯”全县男子青年篮球赛。

特色

道士叶法善(616—720)字道元、太素,唐代著名道士,人称叶真人。出身道士世家,生于卯山,12岁时迁居括苍白马山(今属柳城镇),13岁云游学道,在豫章学辟谷导引胎息炼丹之术,颇多成就,为民治病驱邪。显庆年间(656~661),经唐高宗征召住京城景隆观,后辞归括苍。高宗、睿宗、武则天、中宗50年间,几次被召入宫,阐述道法。景龙四年(710)十月,法善复应召入京,先天二年(713),玄宗李隆基拜法善为鸿胪卿,封越国公,仍为道士,住景隆观。元宵节时,玄宗召法善观看豪华彩楼。法善直谏:“彩灯之盛,国无比美,但奢靡过甚,无益于国。”一日,吐蕃派使者捧宝函进献,使者奏请皇帝自开,以勿令他人窥知机密。法善急谏玄宗:“此为凶物,宜令使者自开。”使者开函,函中弩发,使者立死。玄宗加授法善金紫光禄大夫,法善再三辞让,回归括苍,把故居改为宣阳观(后为冲真观)。法善擅理气自强,故临老益壮。开元八年(720),寿终景隆观,享年105岁。

特产宣莲始种于清嘉庆年间,是中国三大名莲之一。柳城镇是宣莲的主要产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莲子种植面积减少,1987年全镇仅种4.7公顷。自1992年,镇里成立“宣莲研究开发中心”。2000年在全塘口村建立了10公顷的宣莲良种示范基地。2002年,投资10多万元,建立了省内最大的莲子育种示范基地。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太空莲3号”和“十里荷1号”在全镇推广种植。2005年,全镇宣莲种植面积达200公顷。

著名景观分别有2002年建设开发的小黄山畲族风情村和2005年开发的“十里荷花景区”。小黄山畲族风情村距镇区3千米,交通便捷,总面积5平方千米。景区内的奇松、怪石、云海、飞瀑被称为“四绝”,天池、悬棺、小三峡等景点更使景区锦上添花。山间一座古村落,历史悠久,民族风情浓郁,达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是人们休闲度假之胜地。“十里荷花”景区将独具特色的畲族、莲乡文化和富有魅力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从大源保丰畈、乌溪畈到祝村畈、前湾畈、冰坛畈,绵延十余里,种植宣莲200多公顷,形成非常壮观的十里荷花景观。依照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院编制的《武义南部旅游区总体规划》,以柳城为中心,逐步形成“十里荷花、百里森林、千年古刹、万亩茶园”的特色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