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水产养殖水面

2005年,武义县实际水产养殖面积1623公顷,比1986年增长51%。一是建成水库增加,2005年有小Ⅱ型以上水库114座,养殖754公顷,比1986年增加177公顷;二是养殖技术和品种改进,山塘水面利用率提高;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挖田养蚌育珠、养鱼、养鳖等面积增加明显。但由于交通不便、饮水水源保护、溪流性过水太大、容易干涸及污染等原因,仍有少数水库和山塘未能开展水产养殖。

鱼苗种生产

鱼苗繁殖1986年春,县鱼种场建成鱼苗人工繁殖设施;到1988年止,共繁殖鱼苗2000余万尾。1986年冬,要巨水库建鱼苗人工繁殖设施,次年产鱼苗2500万尾。1988年,桃溪滩村鱼苗场,搞人工繁殖,历经失败而不馁,终获成功,年产鱼苗1500万尾左右。1990年,百花山林场鳊鱼人工繁殖成功。罗非鱼鱼苗则基本上由县水产良种场自行繁殖,每年数十至百余万尾不等。1986年~2005年,武义县年产鱼苗在400万~3500万尾之间,除罗非鱼外,鲢、鳙、鳊、草鱼苗多数年份不能自给,名优水产品苗种主要靠外地引进。

鱼种养殖1986年全县有鱼种塘面积19公顷,产鱼种346万尾。1986年~2005年,全县年产鱼种300万尾~400万尾,基本自给。1988年后,普遍放养大规格鱼种和老口鱼种,养鱼户自己培育鱼种增多,并陆续出现鱼种养殖大户,一些小规模鱼种场渐趋淘汰。2004年,县水务局给县水产良种场、胡子福鱼苗场、马府鱼种场、邵宅鱼种场、下邵鱼种场和寺后鱼种场颁发了水产种苗生产许可证,6个场总水面12.6公顷,年产鱼苗1500万尾,鱼种220万尾。

1988年后,武义县利用地热水进行罗非鱼鱼种越冬的越来越多。1992年,全县有十几家罗非鱼越冬场,越冬罗非鱼鱼种20多吨(约60万尾),后逐年减少。

武义县鱼种场 位于县城南3千米的黄柏泉。有水面4公顷。年产夏花100万尾,仔口鱼种40多万尾。1986年建成鱼苗繁殖设施后,仅生产鱼苗2000余万尾。1986年至2000年由职工承包经营。2000年12月,实行体制改革,8名职工领取安置补助费后转换身份,鱼种场解体,其国有资产委托武义省级水产良种场代为管理。

省级水产良种场前身是县水产良种场,位于县城塔脚,有热水井2眼,日抽水量1200多吨,混合后水温26℃。1995年前,有温室鱼池10口,面积500平方米,露天鱼池970平方米,年均越冬罗非鱼鱼种20万尾,亲鱼1000尾,繁殖罗非鱼鱼苗30万尾。1996年,经省水产局同意,扩建升级为省级水产良种场。扩建工程投资382.9万元,占地面积增加到12833平方米;1997年10月建成投产,有温室鱼池3120平方米,露天鱼池3500平方米,年产越冬罗非鱼、淡水白鲳鱼种120万尾。2005年,因城市建设需要,水产良种场搬迁至原县鱼种场旧址,建温室鱼池1000平方米,打深井一眼,深120米,水温22℃,日抽水量350吨。

成鱼养殖与渔业经济

1986年~1993年间,武义县实施了一系列技术推广星火计划和渔业丰收计划项目。一些新的高产养鱼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1986年推广种草养鱼和水库大网箱养鱼;1988年开展小水库化肥养鱼;1990年清溪口水库安装“脉冲电栅拦鱼”设施;1991年小水库配合饲料精养;1994年全价颗粒饲料养鱼;1998年小网箱养鱼,产量达40千克/平方米;2000年推广鱼塘增氧机和机械投铒技术等。成鱼产量不断提高,尤以小Ⅱ型以上水库增产幅度最大,每公顷鱼产量6000千克以上的小水库为数不少。2004年,上端头村万垅水库每公顷产鱼9375千克。全县水产品总产量从1986年的802吨增加到2005年的2160吨。

1986年后,水产良种和养殖技术不断引进,主要有:淡水白鲳、泰国鳗鲶、河鳗、甲鱼、兴国红鲤、方正银鲫、异育银鲫、建鲤、彭泽鲫、下游罗非鱼、吉富罗非鱼、罗氏沼虾、加州鲈鱼、巴西鲷、鳜鱼、鯶鱼、鮊鱼、花、湘云鲫等。原有的优质鱼如乌鳢、黄颡鱼、鳊鱼、青鱼、青虾等的养殖也得到发展。1995年后,水产品市场逐渐由买鱼难转向卖鱼难,名优水产品养殖发展更快。2005年,优质水产品产量1130吨,占总产量一半多。

随着水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渔业经济得到快速增长,而优质水产品养殖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武义县渔业产值1986年189万元,1990年437万元,1995年1600万元,2000年1863万元,2005年达3700万元。县产主要优质水产品有:

甲鱼1988年,县水电局与要巨水库利用县水产良种场温室鱼池饲养甲鱼获得成功。1990年后,甲鱼养殖渐多,至1994年,全县有甲鱼养殖户9户,面积1.5公顷。规模最大的是杨增友创办的养鳖场,他先后在武义县水产良种场、永康下马桥、武义泉溪等地养殖甲鱼。1994年10月,办起下杨养鳖场。2000年,又在王宅镇仁村创办了武义县金台农庄有限公司,建有面积54000平方米的温室,2005年产甲鱼513吨。2001年,杨增友被评为浙江省水产养殖状元,“金台”牌甲鱼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优质无公害农产品”;2003年获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金台农庄有限公司被评为金华市农业龙头企业。

珍珠1986年,育珠面积100多公顷,产珍珠504千克。1990年后,武义县养蚌育珠管理技术日臻完善,不少养珠专业户开始向江西、湖南等外省发展。育珠技术队伍不断扩大,全县有专业育珠手1000余人,常年在县、省内外从事插珠作业。2005年,全县养蚌育珠面积250多公顷,产珍珠7吨。

2004年3月,成立武义县淡水珍珠养殖协会。首任会长陈祖良,1983年开始淡水珍珠养殖;1988年,凭着精湛的养蚌育珠技术和远见卓识,走出浙江,向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省发展,珍珠养殖承包水面1000多公顷。县珍珠协会有会员80多人,承包珍珠养殖水面7万多公顷,2004年产珍珠40余吨,产值3200多万元。

河鳗1988年,要巨水库在坝脚建水泥池870平方米,用虹吸管吸取水库表层水开始微流水河鳗养殖,从台州引进野生幼鳗1万余尾;1990年产成鳗1吨。1990年从杭州引进驯化黑仔鳗养殖,次年即产成鳗5吨。此后,鳗池面积逐渐扩大到0.8公顷。在其带动下,全县养鳗业一度发展迅速,大院后水库建池0.5公顷,溪里水库、马昂村、孙里坞村、郭浦朱村、要巨村、宅园村等地先后建土池养鳗。1995年全县养鳗面积4公顷多,1996年成鳗产量40吨。后因鳗苗价涨,成鳗价跌,河鳗养殖萎缩,2003年仅产成鳗4吨。

异育银鲫1991年引进养殖,因生长快,肉质好,适于垂钓,发展很快。1993年有人开始主养异育银鲫,总产60吨,次年近150吨,2000年最高达350吨。

罗非鱼因有县水产良种场供应越冬鱼种的有利条件,很快得到推广养殖。1986年后,年产量15吨~65吨,2005年47吨。

白鲫1993年前是主要养殖品种之一,一度遍及全县,年产量达数十吨。后逐渐被异育银鲫所取代。

淡水白鲳1988年引进养殖,因抗病好,生长快,得到稳步发展。1994年产量6吨,2005年25吨。

鳊鱼又名武昌鱼,1992年前为搭养品种,1993年开始有人专养,产量渐增,2005年产量63吨。

青鱼又名乌子,1999年前为搭养品种,2000年开始有人主养青鱼,并得到迅速发展,2005年产量75吨。

湘云鲫2003年引进养殖,生长快,个体大,最大个体达2千克多,发展迅速,2005年产量近200吨,产量与异育银鲫相当。

河蟹人工养殖河蟹始于1993年,养殖面积3公顷多,持续3年,因苗种紧缺,效益欠佳而淘汰。

鱼病防治

1986年后,养殖密度不断增加,成鱼产量相应提高,鱼病流行也日趋严重。除原有的烂鳃病、水霉病、打印病、肠炎、寄生虫等鱼病外,1992年前后出现爆发性出血病,主要危害白鲢、白鲫、武昌鱼、鲤鱼等,病鱼死亡率极高,蔓延很快,大水库也频频发病。1994年,溪里水库、寺后垅水库一次爆发性出血病死鱼即达几吨。

1993年,县水电局成立水产综合服务部,主要经营水体消毒剂类、杀虫剂类、内服药类、水环境改良类等水产养殖专用药物,重点开展鱼病防治业务,普及鱼病防治知识。

休闲渔业

90年代中后期,为寻求更佳的渔业经济效益,养殖户纷纷开展垂钓业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有人开始对条件较好的水库进行旅游开发,购置游船,盖起了餐馆,兼营垂钓,休闲渔业应运而生。有代表性的位于壶山街道教隆寺水库的石鹅湖度假区和桐琴镇金山岭水库的休闲垂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