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二节 建制镇建设

1986年,武义县有壶山、柳城2个区级镇和桐琴、桃溪、王宅3个乡级镇。1987年5月增设履坦乡级镇,1992年5月又增设泉溪乡级镇。2000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全省136个中心镇,其中武义县域有武阳和柳城畲族2个镇。2001年2月,金华市人民政府确定全市18个中心镇,武义县域内桐琴、王宅2个镇。2001年9月,全县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武阳镇,分立白洋、壶山、熟溪3个街道办事处,增设茭道镇、新宅镇,全县共设8个建制镇。

自1986年始,各建制镇根据自身的地理环境、经济实力、产业条件,确定发展方向,对本镇的工业功能区、商贸市场和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等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和改造整治。1990年至1999年,依据建设规模,各镇建设逐步趋向规范有序,并结合农田保护等政策法规,形成新的村镇格局。2000年3月,武义县建设局会同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武义县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年~2020年)》完成,各建制镇依照本镇总体规划,对镇区工业功能区、商业街、主干道及市场、广场、公园和住宅小区等进行全面的改造和建设,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城镇经济区。王宅镇建成一条1630米长的商业街,成为武义中部农村的商贸中心;履坦镇进行旧镇区民居改造,形成两纵一横街区格局;泉溪镇开发清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特色经济;茭道镇利用东风莹石公司改制之机,新建镇区工贸区。建制镇建设为合理有序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打下基础,使村镇面貌得到较大改观,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全国千强镇——桐琴镇

桐琴镇位于武义县东部武永交界,与永康市接壤。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穿境而过。1992年编制《桐琴镇总体规划》。2004年末,全镇面积46.9平方千米,辖44个村委会、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8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6752人;镇区建成区面积3.8平方千米。2004年,被国家统计局列入全国千强镇。

镇区建设:2000年~2004年,投资3400余万元,新建、拓宽道路30千米、面积45万平方米;新建公园1个、广场2个、停车场2个、总面积4.65万平方米;新建扩建市场3个,占地7.5万平方米,其中废旧金属市场4万平方米;实施旧镇改造拆迁500余户,面积10万平方米;新建住宅小区5个,其中拆迁安置区2个,占地14.3万平方米,下山脱贫安置区2个,占地7万平方米,旧村改造安置区(别墅区)1个,占地2.5万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道2.6万米,供水区域6.9平方千米,受益人口2.3万人,水源取自县城供水管网。埋设排污管道24.43千米。镇域内有法庭、派出所、工商所、土管所、林业站、信用社、中小学校、医院等。

2002年桐琴镇编制了新一轮总体规划,规划期限为2001年~2020年,镇区规划范围为22个村,规划用地范围为11个村约8.6平方千米;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2平方千米,力争在20年内建成一个有8万城区人口的现代化工贸型园林“小城市”。

省级中心镇——柳城畲族镇

柳城畲族镇位于武义县南部,距县城径距37千米,至2005年,全镇总面积170.8平方千米,镇区面积3.06平方千米,辖53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7654人,畲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4%,为浙江省畲族主要聚居地区之一。

1985年11月,柳城镇复建。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大源畲族乡并入柳城镇,经省政府同意,建民族镇——柳城畲族镇,是浙江省老革命根据地之一。2000年8月,被确定为省级中心镇。2001年9月,行政区划调整,并小镇为大镇,撤销新塘、竹客、云华乡建制后并入柳城畲族镇(其中原云华乡7个村)。

1986年~1991年,柳城镇复建后,城区建设逐步展开。镇中心街道太平直街北段拆建改造,街道拓宽至18米(含人行道),两侧土地出让后由居民拼建商住楼。在街北由民众捐资建龙山公园;公园东侧新建艺术馆1个(潘絮兹纪念馆)。在镇区南面和镇区东北面,新建居民住宅区2个,镇区范围逐步扩大。1992年~1999年,柳城镇成为民族镇建制后,城区建设进一步发展。1995年12月,编制完成《柳城畲族镇总体规划》。太平直街南段拆建改造,两侧陆续拼建成商住楼,城中心区块的面貌大为改观,原宣平旧城弯曲狭窄的街巷改造成一条长300米,宽18米的中心大街。在镇南区块,修建南门广场(含南门楼、城隍庙等建筑)。在祝村宣平溪南岸,修建塔山公园,以古塔及周边自然景观,形成山水生态园区风貌。建成全省最大的扶贫建校项目——武义金穗民族中学,拆建扩建柳城小学及柳城幼儿园。

2000年,对原规划进行了修编,2003年5月,编制完成《2000年~2020年柳城城市总体规划》,上松线改道后,原上松线成为城区第二条贯通南北的新大街。在城北,体现宣莲特产的莲童公园建成。在城南,重修来峰塔(1938年毁于日寇轰炸)。在城西,结合西溪防洪堤建设,在通济桥头修建休闲广场(公园)。并建设第3个居民小区,安置部分下山脱贫农村居民。至2004年,柳城畲族镇建设根据规划,初步建成山水生态小城镇。

1985年~2004年建成镇区道路9条,总长6.84千米,总面积5.48万平方米,形成了“五横二纵一环”的城区道路框架。建成桥梁5座。建成自来水厂1座,实际日供水1200吨,受益人口1.5万人。投资650万元,按“50年一遇”的要求,筑起了1243米长的防洪堤。建有拆迁安置区和生态住宅区3个,建筑面积21.74万平方米;私人建房354户,建筑面积3.6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60.5平方米。环境卫生、绿化植被都有新的建树,被省建设厅授予全省“绿色小城镇”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