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1997年3月,市政府公布谢迁状元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泗门镇首个受法律保护的古建筑。至2004年,全镇共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点4处,市级重要文物古迹7处,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2处。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状元楼 位于西大街社区大学士第北,系明代大学士谢迁幼年时的书房,始建于明代中期。相传此屋落成时,泗门谢氏八世祖谢莹正要发动众人搬迁,适逢儿媳邹氏做产。谢莹以《诗经》中“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给新生孙儿取名迁,字于乔。谢迁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中状元后,对书房加以扩建。清代,又经谢迁后裔谢钟和、谢宜相等数次修葺。现建筑为重檐歇山顶,坐北朝南,三间二弄。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七柱九檩。楼上檐下挂墨书“状元楼”三字古匾。楼下石磉礅已全部沉入地面,楼房整体向西倾斜。

南顺盛 位于水阁周村,系周氏世居宅院,建于清代早期。整体建筑坐北朝南,由砖雕门楼、主楼和东西厢楼组合成院。

门楼为砖石混合结构,通高5.45米。勒脚做成须弥座,上立石柱。石柱上压有石天盘,浮雕花鸟图案。石天盘上置砖雕华板,透雕狮子滚绣球等图案。屋顶檐部为仿木结构,置砖制檩、椽及一斗三升斗拱。屋脊两翼微翘,中饰砖叠宝顶。

主楼为重檐硬山顶,三开间,通面阔12.14米,通进深12.07米。前设廊,与厢楼回廊贯通。穿斗式梁架,八柱十一檩,用材粗壮,无艺术构件。前廊抱头梁饰有卷草类的单线条刻纹。

厢楼亦为重檐硬山顶,各为六间一弄。通面阔23.29米,通进深8.4米。穿斗式梁架,五柱八檩,用材略小于主楼,亦无艺术构件。

该宅门楼砖雕、石雕技艺精湛,图案丰富,为姚北地区清代早期民居宅院门楼建筑的代表,2001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文物保护点

谢氏宗祠 又名四门谢氏始祖祠堂,俗称“大祠堂”,位于后塘河社区大通路78号。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后数次毁建。现建筑为清同治至光绪年间重建,占地3650平方米。整体建筑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为门楼、首进长二公祠、二进三太傅祠、三进伯登公祠,另有东偏房、积谷仓及后花园等建筑。前后三个天井均为石板铺地,中置甬道。四周围以高墙。

门楼原有两层,为明代建筑,现存门洞及两间耳房。正额镌“四门谢氏始祖祠堂”八个大字,上下设莲花和祥云。门洞为圆拱门,拱沿施仙鹤祥云图。底设须弥基座,雕宝绶、祥云纹饰。西侧设斗拱雀替。门洞东西各建一间耳房,后立面均有石窗。

首进长二公祠,硬山顶高平屋,五开间。前设廊,置卷棚顶。牛腿承挑檐檩。卷棚及牛腿雕人物故事,静物花卉。明次间抬梁,四柱落地,五架梁。梢间穿斗、抬梁混合式,五柱八檩,前单后双。抬梁用材粗大平直,蝴蝶木较大,花篮雕刻精美。脊檐下设攒,为一斗三升平身科斗拱。抬梁前金柱为须弥式柱础,地面石板对缝平铺,中为地砖。正脊正中置插牌,设滚花,两侧置吻。

二进三太傅祠,大式重檐硬山顶高平屋,五开间。明次间抬梁,四柱落地,五架梁。梢间穿斗、抬梁混合式,五柱七檩。前设廊,置卷棚。檐柱及牛腿承挑檐檩。明次间前檐柱及金柱为须弥式柱础,正脊设瓦头滚花,中置砖雕人物插牌并落款。复檐设砖雕望柱隔栏。屋内设平顶,用方形木板拼接而成,每块均绘有单独的景物小品。地铺石板,中为地砖。东西山墙为双马头。

三进伯登公祠,单檐硬山顶楼房,五开间。明间抬梁,五柱落地,五架梁;次梢间穿斗、抬梁混合式,六柱八檩。楼下前设廊,二楼设倚栏,山墙墀头设砖雕及彩绘。两侧翼楼各一间,三柱落地,东西山墙各置一门洞。

三太傅祠西侧为积谷仓,硬山顶平房,五开间,穿斗式梁架,八柱八檩。前设廊,檐下设十字斗拱承檐檩。积谷仓北原有后花园。

伯登公祠东侧有偏房五间,硬山顶平房。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八檩,前单后双。

该祠雕刻装饰精美,建筑规格较高,是余姚地区迄今保存最大最好的宗祠建筑群,2001年8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周氏老洋楼 位于水阁周村大厅路7号,民国时期建筑。坐北朝南,由砖雕墙门、主楼和东西厢楼组合成院,其布局类似云南一带一颗印式,占地180.8平方米。

砖雕墙门石料采用梅园石,门罩上开一扇砖雕窗,两边围墙上装有琉璃窗和铁窗。主楼三开间,单檐硬山顶,抬梁式梁架,五柱九檩。前后设阳台,顶设花板,雕凸字纹,颇具徽派建筑特色。东西厢楼各一间,抬梁式结构,二柱五檩。

该楼风格为中国传统院落,又融入西洋因素,反映出民国时期中体西用的谢氏宗祠三进

建筑理念及宁绍商人既秉承传统、又富有创新意识的精神面貌,2004年7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三省堂 位于状元楼西南,清代中期建筑,因《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得名。坐北朝南,原有前后三进,现仅存头进门厅、三进主楼及东西厢房,占地1817.9平方米。

门厅硬山顶平屋,三开间,明间设外八清水砖墙门,前有三层石阶。穿斗式梁架,四柱六檩。主楼重檐硬山顶,七开间,青瓦铺顶,元宝砖覆脊。穿斗式梁架,七柱九檩。前檐设廊,十字拱承檐檩。抱头梁平直,跨度较大。木格窗及窗臼古朴大方。廊下石板错缝铺地,内部明间为石板对缝,其余各间为木板。屋后有天井,四周围墙脚用三层大石板砌成。主楼前两侧有厢房,东三间、西五间,均为硬山顶平屋,穿斗式梁架,五柱七檩,前设廊。

三省堂整体规模宏大,主楼保存较好,为姚北地区清代中期建筑的典型例证,2004年7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成之庄 位于西大街社区望安路14号,清同治二年(1863)建。整体坐北朝南,三进三纵。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仪门、大天井、主楼、罩屋。大天井两侧有厢楼,厢楼后又有东西侧屋。总占地约3500平方米。

门厅为硬山顶高平屋,面阔十一间。明间辟外八清水砖雕墙门,施卷棚,雕刻丰富。门额上曾挂清廷御赐“世袭骑都尉”匾。

主楼称世德堂,重檐硬山顶,面阔十一间。青瓦覆顶,石板错缝铺地。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十檩,前单步后双步。前檐设廊,檐柱施斗拱装饰,抱头梁伸出檐柱再承飞檩。世德堂用材粗大,装饰简洁古朴。

罩屋为硬山顶平屋,五开间,五柱八檩。后有高墙。

大天井两侧厢楼均为单檐硬山顶,三开间,六柱八檩,二层设栏。东厢楼背后有平屋十一间,西厢楼北后有平屋七间,西北角围墙内还有五间酒作坊。

成之庄为余姚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地主庄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建筑价值,2004年7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大学士第 位于状元楼南。明代早期四合院建筑,为谢迁祖父谢莹的宅第,也是谢迁幼年生养之所。整体坐北朝南,东西横阔14.2米,南北进深23.3米,均为硬山顶平房。

前进门厅面阔五间,穿斗式梁架,三柱五檩。明间设过道,横额上内外均阳刻“大学士第”四个大字,每字45厘米见方,笔力刚劲有力。

二进正厅五开间,檐下长条石板铺地,屋内方形青砖铺地。五架抬梁带前廊后披,梁柱较长,装饰简单。

两侧厢房均面阔三间,三柱五檩,石板对缝铺地。

大学士第是余姚现存年代最早的宅院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重要的建筑价值。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大方伯第位于望安路成之庄西。系明代广东左布政使谢迪府第,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后数次毁建,现存第一进光范堂和第三进永思居。光范堂重建于民国8年,檐下横额镌“大方伯第”四个大字,为谢迪十五世孙谢谷寿所书。永思居又称方伯祠,旧祀谢迪派下历代神主,现辟为老年活动室。2004年12月,公布大方伯第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容德堂“岁进士”匾 容德堂位于望安路万安桥西北角,系清乾隆年间贡生谢楫旧宅。中堂檐下悬“岁进士”匾,上款题“署理工部右侍郎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提督浙江学政王杰为”,下款题“乾隆甲午科绍兴府学廪生考充岁贡谢楫立”。2003年,容德堂因城镇建设需要被拆。2004年12月,“岁进士”匾被列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高踏步民居 又名“潜德堂”,位于汝湖社区后南谢。清乾隆年间建筑。整体坐北朝南,由门楼、主楼和两侧厢楼围成三合院式,占地851平方米。

门楼为石库门结构,设四石方柱,上有砖雕,雕工精致细腻。主楼为重檐硬山顶,三间二弄。青瓦铺顶,瓦当滴水较长。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八柱十檩。前檐设廊,十字拱承檐檩,抱头梁平直,明间悬“潜德堂”匾。前开六扇方格木门,后设八道菱格木窗,其余各间窗扇嵌小雕刻物件,亦较精美。两侧厢楼均为重檐硬山顶,各六间二弄,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七柱十一檩。底楼檐前设廊,廊前设栏,与主楼呈回廊。

高踏步民居为典型的清中期建筑,且保存较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祥丰宅 位于望安路大方伯第西。清晚期建筑,系祥丰米铺业主谢树庭居宅。整体坐北朝南,由门厅、主楼和两侧厢房围成四合院式,占地面积447平方米。

门厅为硬山顶平房,面阔七间。明间设过道,四柱四檩,穿斗式梁架,斗拱处牛腿施精美雕花,地面用石板错缝平铺。主楼为重檐硬山顶,面阔五间。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六柱八檩。前檐下设廊,明间开六扇花格门,上施矩形格纹。东次间开双道花格窗,窗臼为花瓶造型,上雕精细花纹。底楼地面用石板错缝平接。西山墙为观音兜山墙。

该宅作为泗门晚清商贾居所,虽多数立面已改制,但整体布局仍较完整,具有一定代表性。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万安桥 位于望安路与河塍路交口处。该桥取名“万岁问安”之意,始建于明嘉靖初年(1522),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重建。这是境内现存仅有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全长6.25米,洞跨径1米,拱矢高1.25米,桥身最窄处宽2.2米。桥面中间为一块方正的荷花板,桥身两边各置四望柱、六栏板、二抱鼓石,正中桥栏外侧各刻“万安桥”三字。东西落坡各置七级石阶。拱券用条石,纵联并列砌筑法砌造,券沿外翻。桥底正中块券石上浮雕火球。桥侧面两边各置长系石,头部凿成鳌首,下刻楹联:“万人犹识东山里,安土同墩汝水滨。”

该桥于1996年改作旱桥,但保存基本完整,对研究姚北平原桥梁演变史有一定价值。。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皇封桥 位于大庙周村皇封桥自然村中心,东西横跨皇封桥江。此桥系三孔平板石桥,桥墩由长方形条石边角磨圆叠砌而成,两桥台为石条错缝垒筑。桥东西原各有五级石阶,现已平铺浇筑水泥。桥面原长7米,宽2.5米,1985年时拓宽。桥面两侧各立四望柱,中间四望柱上雕刻石狮子。正中栏板外侧面各刻篆书体“皇封桥”三字,为晚清举人杨积芳所书。南栏板外侧并阴刻有“中华民国十三年中元甲子中秋日”与奉修工匠姓名。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重要文物古迹。

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阁老府传统文化街区 位于西大街社区,其范围东起河塍路,北至西大街、西起湖边路、南至望安路。以谢迁旧宅阁老府遗址为主体,街区内分布有大学士第、状元楼、大方伯第、一甲重光祠、知止斋、三省堂、成之庄、人和庄、祥丰老宅、万安桥、容德堂等明清古建筑,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点2处、市级重要文物古迹5处。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皇封桥古村落 位于大庙周村西南隅。村内河沟纵横,桥梁众多,有太平桥、乐成桥、燕冀桥等,尤以皇封桥名闻四乡,村因以为名。以皇封桥为中心,有杨晋泰商号、祥丰里、咸丰染店、同泰钱号、马鞍埠头、烧香埠头等明清建筑。2004年12月被列为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