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自然环境

余姚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南枕四明山,西北濒杭州湾。介于东经120°52′—121°25′,北纬29039′—30°21′之间:东与宁波市江北区、鄞州区相邻,南与奉化市、绍兴市嵊州市接壤,西连绍兴市上虞区,东北毗慈溪市,北与嘉兴市海盐县隔杭州湾相望。东西极距58.5千米,南北极距79千米,区域总面积1526.86平方千米(含钱塘江、杭州湾水域)。市政府驻地兰江街道北兰江路1号。

全境属浙东盆地山区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区,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多样,呈山地丘陵、平原、涂滩三级台阶朝杭州湾展开,山地丘陵、平原、水域面积比为53:29:18,素有“五山二水三分田”之称。南部为低山丘陵地貌,系四明山主脉,呈南北走向。其中,海拔500米以下丘陵占78.8%,海拔500米以上中低山占21.2%。大岚镇丁家畈一带,山顶平台发育,海拔600—800米,台地边缘羊额岭、高地岭地势陡峻险要。境内最高山峰为四明山镇青虎湾岗,海拔979米,亦是宁波市最高点。中部和北部为平原地貌,为宁绍平原中心区,自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主要有姚江平原、山区河谷平原、杭州湾平原。其中姚江平原处于四明山丘陵北麓和大古塘以南地区,马渚一带海拔4米左右,丈亭一带海拔1一2米之间,平原河道纵横,灌排便利;山区河谷平原在南部四明山低山丘陵谷口,由河流、溪流挟带泥沙堆积而成,主要有三溪口、南庙、车厩、梁弄等平原;杭州湾平原分布在大古塘以北,是人工围垦的滨海平原,海拔约4米。水域有南部众多的水库;中部为横贯境域的姚江,河网如织,湖泊相串;北部为杭州湾海涂,海岸线长23.2千米。

全市土地总面积133680.07公顷,其中耕地39426.69公顷,占总面积的29.4%;林地52306.14公顷,占总面积的39.1%。土壤类型多样,北部杭州湾平原是盐土、潮土,中部姚江平原多水稻土,南部丘陵山地为红壤、黄壤等土质。

境内水资源丰富,平均水资源总量11.3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总量1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290立方米。河流分属姚江、奉化江和曹娥江水系。其中姚江为主要河流水系,河道曲折,平均宽度100—150米,最宽处250米。姚江发源于大岚镇夏家岭村眠岗山,经梁弄入上虞过通明坝再次入境,横贯市域中部,在大隐镇城山渡出境,过姚江大闸,在宁波市区三江口汇入甬江,全长106千米,境内流长54千米,支流30余条,纵横交错,织成水网,流域面积1091.2平方千米,年正常蓄水量约2468万立方米。奉化江水系地处东南部,有北溪、晓鹿溪等,境内流域面积178.39平方千米。曹娥江水系地处西南部,有黑龙潭、深坑等溪流,境内流域面积88.74平方千米:山区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可开发小水电约31000千瓦,已开发26585千瓦。湖塘水库众多,牟山湖为境内最大海迹湖,正常蓄水420万立方米。大中型水库有四明湖水库、陆埠水库、梁辉水库、双溪口水库等。其中四明湖水库为省内较大水库之一,总库容为1.24亿立方米。

生物资源丰富,生物品种多样。其中森林资源面积6万余公顷,占全市陆地总面积的46.5%,有林地5.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5.1%,林木总蓄积量140.7万立方米。动物资源种类繁多,野生哺乳动物主要有野猪、麂、狼、短耳兔、黄鼬、香狐狸等;爬行动物有山龟、各种蛇类等;两栖动物有石鸡(蟆)等;鸟类有杜鹃、猫头鹰、雉鸡等十余种;昆虫有蝉、各式蝴蝶品种20余类:水产资源有淡水鱼类58种;甲壳类主要有青蟹等;海洋渔业资源有黄泥螺、黄蛤、沙蟹、梭子蟹、鲳鱼、海鳗、鲚鱼等20余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白颈长尾雉,二级保护动物有河麂、貉、鼬獾、豹猫、红嘴相思鸟等。1998年以来。先后建立四明湖、河姆渡、小曹娥杭州湾三个鸟类保护区及市河麂保护小区,总保护面积5300公顷。

矿产资源较为稀少,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矿产有萤石、高岭土、花岗石等。其中萤石又称氟石,为主要矿产,多分布在大隐芝林、陆埠洪山,储藏量约164万吨;高岭土主要分布在大岚镇柿林村北部,呈肉红、浅绿和灰色;花岗石多分布在梁弄镇让贤和四明山镇。还有铜、铅、锌、锰等少量金属矿产。

余姚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常年日平均温度16.7℃,年均日照1952.2小时,年均无霜期252天,年均降水量1386.4毫米。梅雨季节、台风季节雨量相对集中,易生涝灾。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余姚经济高速发展,经济领域各项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经济效益明显增长。至2014年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7.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3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67.55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8.79亿元。三个产业比例为5.1:57.9:37。

余姚是传统粮棉生产大市。境内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主要农产品有粮棉、油菜籽、茶叶,各类蔬菜、水果和竹、木、禽、鱼。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加快调整农业结构,粮棉占农业经济的比重逐年缩小。90年代中期开始,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已经建立起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设施农业、品牌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201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63.2亿元。其中传统农业产值42.7亿元,林业产值3.4亿元,牧业产值11.4亿元,渔业产值5.2亿元,服务业产值0.6亿元。

榨菜是余姚农业的一大产业。现播种面积2.9万公顷,总产17.92万吨,产值超14亿元。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60%,并远销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1995年,余姚市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榨菜之乡”。茭白是余姚农业的又一产业。。种植面积0.33公顷,产值超亿元。2001年,河姆渡被中国农村特色经济之乡命名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茭白之乡”。

杨梅为余姚市果,种植历史悠久。2014年,杨梅种植面积0.48万公顷,产量2.68万吨。1995年,余姚市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2014年全市葡萄园面积0.08万公顷,产量3.06万吨。梨园面积0.15万公顷,产量3.57万吨。2001年,余姚市被中国农村特色经济之乡命名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早熟蜜梨之乡”。

余姚制茶历史悠久。2014年,全市茶园面积0.38万公顷,产茶4829吨,产值2.67亿元。名茶有瀑布仙茗、四明龙尖、宁波白茶、四明十二雷等。2002年,大岚镇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高山云雾茶之乡”。

余姚工业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为余姚工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324.78亿元,实现销售1273.6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9.78亿元。至2014年,余姚已成为中国五金制品、灯具、电动加工、塑料模具、家电等制造业基地,开始出现以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技术为主的新品产业集群,并形成以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塑料制品、金属冶炼及锻压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为主的工业体系。

2007年后,余姚市已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十强县。开放型经济活力四射,外资投资额和领域不断扩大,外贸出口额快速增长,外经工作明显拓展。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乡镇特色产业集聚区已经形成。2001年,梁弄镇被中国农村特色经济之乡命名委员会命名为“中国灯具之乡”,2005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梁弄镇“中国灯具制造基地”称号。2001年,陆埠镇被中国农村特色经济之乡命名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水暖器材之乡”。2002年,黄家埠镇被中国农村特色经济之乡命名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消防器材之乡”。

余姚是省科技强市,产学研结合优势明显,工业名牌产品大量涌现,长城牌钢卷尺、玉立牌抽油烟机、帅康牌系列家电、舜宇光学镜头和大丰大型场馆的灯光、电、装饰及座椅生产安装等名品均享誉国内外。

余姚第三产业稳步发展,2014年已形成以商贸、旅游为主导,以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物流业、信息传输服务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余姚新建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已经成为塑料原料、皮革制品和大宗蔬菜的集散地。至2014年,年营销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达10家,各类经营户达2318家,从业人员1.29万,年商品总成交量644万吨,总成交额786亿元。中国塑料城年营销额375亿元,中国裘皮城年营销额超30亿元,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年营销额超50亿元。

余姚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遗址、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王守仁故居、黄宗羲墓等7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4A级景区2处。旅游接待能力强,2014年有旅行社19家,星级饭店16家,另有普通宾馆、旅馆、农家乐近200家。旅游内容丰富,有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红色景区、运动游乐、特色节庆等。2014年接待国内外游客903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1.9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2亿元。

余姚交通便捷,基本形成以公路、铁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网络。至2014年,有过境国道2条,境内段长72.15千米;省道3条,境内段长153.45米;县道39条,总长388.55千米;乡道91条,总长341.81千米。道路路面均为水泥混凝土和沥青路面。公路客运量324万人次,公路货运量1595万吨。铁路萧甬线在境内设余姚客运站1个,设余姚西、蜀山货运站2个;杭甬铁路客运专线(高铁)在境内设余姚北客运站1个。铁路年客运量713.21万人次,年货运量95.86万吨。

社会事业

随着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加快,余姚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居民生活日益改善,总体达到小康目标。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2.9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3.6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25‰。地方财政预算收入64.81亿元。至2014年已先后五次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2014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06所,在校学生总数14.88万人。其中普通高中10所,在校学生1.19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所,在校学生0.95万人;初中31所,在校学生2.78万人;小学87所,在校学生6.7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0.01万人;幼儿园168所,在园幼儿3.2万人。已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2014年,全市有22家医院和卫生院,年末实有床位2776张,拥有专业卫生人员5523人,卫生技术人员3405人,其中执业医师(含助理)2784人,注册护士2503人。

2014年,余姚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5个,演职人员600人,其中专职团体1个,人员100人。有剧院(场)9座,电影院4座,年观众300万人次。全市有文化馆(站)22个,公共图书馆(室)22个,藏书近85万册,开展各类读者活动29次,参与读者1.87万人次。姚剧和土布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余姚犴舞、虞舜传说、木偶摔跤、陆埠佛雕等列入省非遗项目。

2014年,全市有各类体育场地600处,100%的城市社区和村安装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42%。2014年,市全民健身中心接待健身市民105.5万人次。

2014年,全市拥有省重点企业研究院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宁波市级企业研究院7家。2014年共组织申报各级科技项目233项,已立项101项,其中国家级20项,省级1项,宁波级80项。全市专利申请量8638件,授权量7447件,发明专利申请量159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261件。

到2014年,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渐趋完善。2014年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4.14万,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7.25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4.94万。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0.58万、30.99万和22.3万。助医、助学、助残、助老、赈灾等社会救助机制基本建立。

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92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312元。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3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平方米。2014年,余姚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6辆,程控电话247部,计算机95台,彩色电视机20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