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境内河流皆属瓯江水系。瓯江发源于庆元、龙泉2县市交界的锅帽尖北麓,上游段称龙泉溪,流经云和县进入大港头镇北埠,与松阴溪汇合后称大溪,再经碧湖、水阁、联城、富岭、紫金等乡镇(街道)后入青田县境,与小溪汇合后称瓯江,其干流在境内长46千米,河道比降0.8%。,落差43米,流域面积1373.65平方千米。境内主要支流4条:

好溪位于市境东部,发源于磐安县,流经缙云县至丽水市莲都区双黄乡大廷桥入境,经黄村乡、岩泉街道,至紫金街道古城汇入大溪,境内河长23.9千米,河道比降2.6%。,落差63米,境内面积363平方千米。其小支流有杉树坑、严溪、银场坑等。

小安溪位于境内北部,发源于武义县,从雅溪水库入境,流经雅溪、太平等乡镇,于联城镇敏河村汇入大溪。境内河长45.4千米,河道比降4.6%。,落差208米,境内面积395.4平方千米。其小支流有西溪、库川、葛渡溪、巨溪等。

宣平溪位于境内西部,发源于武义县,从丽新畲族乡赤号入境,流经联城镇港口村汇入大溪。境内河长37千米,河道比降2.1%。,落差78米,流域面积319.8平方千米。

松阴溪起源于遂昌县,流经松阳县后从新合入境,至大港头镇与龙泉溪汇合。境内河长4.6千米,河道比降0.6%。,落差2.7米,境内面积21平方千米。

其他小支流直接汇入大溪的小支流在莲都区境内有30多条,新治河、苏埠坑、路湾坑、丽阳坑、五一溪、雅坑、草鞋坑、小山坑、西坑、岩坑、松坑、大源坑、龙石坑、桐岭坑等,流域面积274.5平方千米。

径流特征

径流量多年平均年径流深850毫米,最大年径流深1585.5毫米(1975年),最小年径流深411.5毫米(1979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2.76亿立方米,其中从大溪出境水量11.30亿立方米,从峰源乡汇入瓯江支流一小溪的水量1.46亿立方米。外县溪流入区境多年平均年径流69.37亿立方米,其中龙泉溪入境水量34.5亿立方米,松阴溪入境水量18.41亿立方米,松阳县桐榔、上源、黄岭根等地溪流入境内宣平溪水量0.65亿立方米,武义县从宣平溪、菊溪 (小安溪上游)入境水量6.11亿立方米,好溪、严溪入境水量9.70亿立方米。

全区年均出境总水量82.13亿立方米。径流在年内分配不均,5—9月汛期径流量约占全年的2/3,各水文站实测最大30日洪水总量大部分占年径流总量25%以上。调查推算:民国元年(1912)特大洪水洪峰流量龙泉溪(均溪站)8560立方米/秒,宣平溪(上显滩站)2110立方米/秒,民国11年(1922)好溪(黄渡站)6450立方米/秒;百年一遇洪峰流量龙泉溪(均溪站)8260立方米/秒,宣平溪(上显滩站)

2310立方米/秒,好溪(黄渡站)5270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洪峰流量龙泉溪 (均溪站)6230立方米/秒(1970年6月260),宣平溪(上显滩站)1840立方米/秒(1969年9月28日),好溪(黄渡站)3870立方米/秒(1974年8月20日)。每年10月至次年2月,为枯水期。每年第365(366)天流量:多年平

均龙泉溪(均溪站)7.91立方米/秒,宣瓯江干流(2008年摄)

平溪(上显滩站)0.76立方米/秒,好溪(黄渡站)0.76立方米/秒;最小值龙泉溪(均溪站)2.36立方米/秒(1957年),宣平溪(上显滩站)0.062立方米/秒(1971年),好溪(黄渡站)0.046立方米/秒(1967年)。第270天流量:多年平均龙泉溪(均溪站)20.0立方米/秒,宣平溪(上显滩站)2.96立方米/秒,好溪4.27立方米/秒;最小值龙泉溪(均溪站)8.78立方米/秒(1967年),宣平溪(上显滩站)0.79立方米/秒(1967年),好溪(黄渡站)0.48立方米/秒(1967年)。

若干年份丽水县各水文站年径流量特征值一览

表2—3-1

水位大溪河底纵坡较小。几条主要支流河床切割深度大,均属山区性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汛期水位连续起伏,保持一段时间高中水位。6—10月,受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会发生灾害洪水。盛夏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无台风暴影响,除局部地区雷阵雨外,会发生伏旱或夏秋连旱,江河水位退落,小溪坑断流。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水位长期保持在低水状况。

若干时段丽水县各水文站水位站水位特征值一览

表2-3-2单位:米莲都区大溪丽水(小水门)站水位特征值一览

表2-3-3基面:1985国家高程基准单位:米续表2-3-3

说明:小水门站水位观测至2001年底,之后因为开潭电站建设等原因停止观测

含沙量境内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植被条件较好,河流中悬移质含沙量少,多年平均年侵蚀模数为160吨/平方千米•年。

附录:清《丽水志稿:卷一》

城河城中之水二,自通惠门西引丽阳溪支水入城,过清香桥,为池以潴水,即古放生池。一自池西南出,至张公桥,东南至应星桥出城入大溪;一自池东出,至黄灵桥,东经府治前,又东至岩泉门南出城,至梅墩合好溪堰水汇于大溪。

以上城中水。

丽阳溪县北七里。源出县北诸山坑,汇诸涧水经丽阳山下,接龙潭水流入妃溪、丽阳二堰。东流至北郭,绕城西北,分流为二。一贯城而出,一绕城外,俱入大溪。丽阳山上有龙潭、石室、天井,下环清溪,名丽阳溪,县名丽水以此。

练溪县北十里。源出白云山,与丽阳山龙潭诸水合。

官桥溪县西北十五里。合甘泉、白溪二水入大溪。

葛渡水县北五十里。水出梓岩洞,至桑〈双〉溪,与西溪水会。

梅田水县北四十里。水出梅田山,至太平涪溪,与葛渡水会。

稽勾水县西北一百里。东流为库川,又东为西溪,过洪渡至桑〈双〉溪,与葛渡水会。又东南会甘泉、白溪水,达于官桥[至苏埠]入大溪。

库川县西北九十里。

西溪县西北六十里。

桑〈双〉溪县西北四十五里。

沼溪县西北三十里。

甘泉水县北三十里。在黄山前。

白溪水县北二十里。合甘泉水至于苏埠入大溪。

吠岸水县西北六十里。源出宣平,有渡通松邑。

浐滩县北[三十]里。畎岸至此[有渡]。

屿湖县北四十里。至三港口[有渡]入于大溪。

以上县北水。

好溪县东五里。源出缙云县大盆山,西流为东渡,东折于大程滩,经突星濑,又东南达于大溪。今亦曰东溪,本名恶溪。谢灵运云:“出恶溪至大溪,水清如镜。”《舆地记》:恶溪道间九十里,而有五十九濑。两岸连云,高岩壁立,有七十余滩,水石喷薄。唐文明(684)初,溪水暴涨,溺死百余人。大中间(847-860)段成式为刺史,有善政,百姓因呼为好溪。

突星濑县东北四十五里。一名箭溪,即恶溪也。晋王羲之游此,叹其奇绝,书“突星濑”三字于石。后人苦州县摹拓之繁,推石堕水中。

洞溪县东五里。即大溪也。好溪水至此与大溪会。唐贞元(785-805)中,刺史李敬仲爱其林壑之胜,买山筑室,栖隐于此,赋《洞溪十咏》。方干有诗。(同上,详艺文)[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里人重建道观。

乌滩县东[十]里。好溪水经突星濑至秋塘,历岩坑、水东,至此达于洞溪。

东溪口见上。

猫儿潭县东南三里。有下河渡。

以上县东水。

大溪县[治]南二里。大溪水[源出庆元],自龙泉以西汇诸溪涧之水,[经云和]流入县境。合松阳、遂昌、宣平、[缙云]水,东至青田县,南合诸山之水,东至温州府界,入于海。大溪水环绕城南,亦曰洄溪。

溪见上。

箬溪县南六十里。源出云和县大杉源山,流入县界,注大溪。

大梁水县南二十里。源出青田县大梁山,流入县界,迳〈径〉天师岩,绕洞〈桐〉岭,西会丽阳溪水,东入大溪。以上县南水。

岑溪县西四十里。源出高畲山,经三峰山麓,延袤三十里许,上引松阳溪为通济堰。迤至白桥口,与大溪水会。

高溪县西四十里。与岑溪水合,入于大溪。

均溪县西南七十里。[黄田水注入],源出[大杉源山]十八都,合云和诸山坑水。至县界与龙泉水会,过玉溪至大港头,与松阳、遂昌水会,达于大溪。

玉溪县西南六十里,在均溪下。

新溪县西南五十里。在玉溪下,有石猴〈侯〉渡。

竹山潭县西南四十里。在新溪下,有院〈县〉头渡。

九龙溪县西南三十里。岸皆沙磧,洪水冲激易圮。

沙溪在九龙东岸。陈漂之水出焉。

石牛潭县西十五里。有石蹲踞如牛,又名镜潭。为上游诸邑要津,有通济〈浮〉桥,久废。今有石牛渡。

白湖县西三十里。

何湖县西四十里。

李湖县西五十里。

吴湖县西五十里。

郑湖县西六十里。皆资灌溉。

石桥溪县西[二十]里。

苏埠县西十五里。

茗湖县西七里。

芦湾潭县西六里。

琵琶洲县西南栝苍门外。大溪上流中有沙洲,亘二三里,形若琵琶,故名。

以上县西水。

右上山水见于各志者,其名皆可得知矣。《精苍汇纪》则谓:处州山势自西南来,龙泉县之白云岩、黄鹤岭其发脉也,至松阳县之大明山,乃东折为县境之稽勾岭。又东为梅田山,又南为寿元山。是为郡之北锁。又西南至于小栝苍山,旧州治在焉。是为郡之右腋。梅田山又东历缙云县之冯公岭,北过苍岭复南折为仙都山,至于县境之佛头岩。是为郡之左臂。又自黄鹤岭西下,至云和县之大杉源山,又东为县境之大连云、大梁二山。皆郡之南屏也。今由山势观之,县境南有大溪,东有好溪。大溪南岸诸山,自以龙泉县之黄鹤岭为发脉。好溪与大溪会于佛头岩。而东则大溪北岸诸山,皆缙云县之栝苍山分支。山泽通气,其来脉固相应耳。境内以大溪为经流,凡西北诸山水悉汇于大溪。而县以丽水得名,则丽阳一溪贯绕全城,其长亦不啻三四十里。稽勾水自西北来,为西溪与葛渡、梅田、官桥诸水合,是又一大干矣。白溪水其来亦远,又有谢坑、岑源诸山水,相为委输。曰坑曰源者,土人以为山泉之称也。松阳、遂昌之水,至县境而入大溪,土名大港。宣平之水至县境而入大溪,土名三港。港,盖水之通舟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