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二十六编 文化

民国2年(1913),设通俗教育讲演所;民国18年(1929)5月,成立丽水县民众教育馆,民国37年(1938)9月,省立碧湖教育实验区成立,民国29年(1940)10月,改省立处州民众教育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建县文化馆,后又建文化站、业余剧团、影剧院、公用图书馆,1956年2月,丽水县广播站建立,1985年丽水县电视台诞生,这些组织和公共设施促进丽水文化事业发展。文学、戏剧、民间文艺、曲艺、灯彩、民歌、电影、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群众文化反映出不同时期丽水文化特色。档案工作,珍藏的文物成为丽水历史见证。1999年,丽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为第一个''中国摄影之乡”。2003年,中国第十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在丽水举办,丽水摄影与国际接轨。2010年,全区文化系统共有下属单位14个,在职人员17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7人。

第一章文学艺术

第一节文学

民国《丽水县志》艺文卷收录宋代以后的著作书目232种,其中诗文集稿有85种,作者62人。

宋代姜特立,居郡城梅山,以其居名集《梅山诗稿》6卷,续集15卷,《杂文诗余》2卷,诗有唐贤风格,在南宋尤为铮铮。其时,还有章良能《嘉林集》、吴思齐《风雨集》《汐社诗集》。元代季仁寿《春谷文集》、陈镒《午溪集》、叶烻《和陶集》、叶浚《石山樵唱集》、僧以假《白云樵唱》。明代吴延恒《愧溪吟稿》《百韵梅花诗》、何镗《翠微阁集》、何焘《青桂轩集》;金文、金忠、金信、金祺、金旅、金禖父子兄弟6人皆以诗文名世。李参《钟山晓霁诗》词华擅名京师。清代钱金生《海槎归咏》、王尚赓《云凫诗钞》、王尚忠《芝庭诗钞》、徐望璋《芸亭诗钞》、张芳年《富山室诗钞》、郑以德《息轩诗》、王宗诰《春晖堂文集》、郑景翘《白云樵诗钞》等诗文均为士林所重。

民国时期,旅新加坡县人林参天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浓烟》《热瘴》和短篇小说集《余哀》等。抗战时期,省内外文化人汇集丽水,所创作文学作品大多刊发在《东南日报》《浙江日报》及《民生日报》副刊“江风”“笔垒”“谈锋”上,丽水作者沙蒂、绿天发表作品多篇。20世纪50—60年代,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有毛传书小说《新来的售货姑娘和主任》等。出版专集有唐宗龙歌谣《畲民情歌》,民间故事集《神郎与彩姑》。

1980-1990年,出版文学专著和编著、译著有:唐宗龙长篇小说《铁弓传奇》、民间故事集《三公主的凤冠》,徐联长篇小说《流浪女》《狼国在呼唤》,唐宗龙、叶兆雄中篇小说合集《鬼姑释仇记》,吴广宏短篇小说集《“天使”与“野马”》。吴克裘、叶兆雄人物传记《刘基》,许旭尧古文注释集《唐伯虎三种》,唐宗龙、袁春根合编民间故事集《龙泉水》。县文化局编印的《丽水古代诗词选》《丽水民间故事专辑》《丽水革命斗争专辑》《括苍烽火》《丽水民俗资料》。县文联编印的《金童玉女造莲城》。吴茴萱译埃及长篇小说《初恋岁月》(系合作)、阿尔及利亚中篇小说《南风》等。1980—1990年,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获奖的中篇小说40多篇,短篇小说70多篇,小小说30多篇,诗歌150多首,报告文学30多篇,散文100多篇,儿童文学30多篇,童话、寓言120多篇,文学理论、随笔30多篇,中篇评话1篇。其中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小说:阙迪伟中篇《莽莽丛林》《好佬》,马新川中篇《云遮月》《月水》,蔡剑青短篇《红窑》。散文:袁春根《瓯江帆影》《花神》,毛传书《求医记》《畲乡行》,叶剑平《家乡的果园》。评论有:吴刚戟《文艺创作自由论》。

1991-2010年出版的主要文学著作有:吴刚戟散文集《括苍情缘》《万象艺文录》《漂流在瓯江》《地方传说与风俗》;毛传书的《传书散文》《吾乡吾土》《三千里寻医记》;周智飞散文集 《流年浮影》;唐宗龙长篇小说合集《金鞭无敌》、民间故事集《吴越聊斋故事》;叶兆雄散文集 《枫叶如丹》;华富荣散文集《在河之上》;陈宗光报告文学集《壮士魂》、中短篇小說集《醒醒湖》和《瓯江月》等。

2000年起,阙迪伟、何丽萍、陈宗光、胡晓君、马玮琳、纪江明、叶剑平、李岘闻、叶丽隽、流泉、陶雪亮、许少君、张一成等在《收获》《人民文学》《当代》《钟山》《浙江作家》《西湖》《福建文学》《星火》《黄河诗报》《散文》《散文选刊》《美文》等国内有影响的杂志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和儿童文学作品。

第二节戏曲

综述

清乾隆九年(1744)外地新聚堂高腔班社在丽水演出。清中叶后,碧湖一带盛行处州乱弹。同治七年(1868),峰源西坑村有处州乱弹班。光绪年间(1875—1908)碧湖上黄村有处州乱弹林月台班。民国期间,丽水先后有项新玉班、戴玉林班、包玉台班、官文班、何新春班、齐德武班、品玉小山班、新品玉班、均溪科班等20余个处州乱弹班社。清咸丰六年(1856)建木偶戏章堂班,提线木偶戏渐盛。

民国17年(1928)9月,有莲城京剧科班,招30余人学唱京剧。20世纪20年代初,京剧流行县城。民国25年(1936)越剧流入丽水,嵊县群英、如意、群芳、苏凤等10多个班社先后到丽水演出,此后30余年越剧兴盛不衰。抗战时期,先后建立浙江同乡回乡服务团歌剧社、处州中学抗日剧团、新生平剧研究社、处州民众教育馆剧咏社、丽水青年国剧团、印工剧社、邮工剧社、省合作金库业余剧社、青云票社、省立联中剧团、囿山小学剧团、省儿童保育院剧团等,民国28年(1939)3月各剧团在天后宫举行抗日救亡联合义演。

1949年11月,省立丽水民众教育馆建人民业余文工团。20世纪50年代初,处州乱弹班社始统称婺剧团。1950年,有农村业余婺剧团、越剧团100多个。在土改反霸斗争中,演出了《白毛女》《血泪仇》《三世仇》《王秀鸾》《刘胡兰》《爱国者》等戏剧。1950年9月,丽水省立人民文化馆接收原“新生评剧研究社”,成立京剧研究会,演出了《打渔杀家》《蝴蝶梦》《空城计》《追韩信》等传统戏与《打败美帝野心狼》等现代戏,并为捐募寒衣、救济灾民等进行义演。是月,文化馆接收原宣平“菲菲剧团”。11月,丽水县成立地方戏创作研究小组,是月,菲菲剧团配合婚姻法宣传,演出《罗汉钱》《小女婿》等剧目。1951年1月,县文化馆先后设专职“戏改”干部,管理民间职业剧团。是月,丽水县业余文工团成立。7月,丽水菲菲剧团由私人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11月,丽水召开全县农村剧团团长会议,贯彻农村剧团“业余、资源、小型、多样、为生产为政治服务”的方针。1952年,丽水县委开办为期40天的“艺人速成识字班”。通过学习,丽水菲菲剧团开始用剧本排戏,演出了第一个剧本《闯王进京》。1953年7月,丽水县文化馆的京剧研究会转入工人俱乐部,后成为工人业余京剧队。9月,丽水菲菲剧团经学习整顿,改为丽水县越剧团。至1954年,农村业余剧团有144个。1956年,县机关业余话剧团成立,国庆节连续七天公演老舍多幕话剧《西望长安》。1958年10月,丽水县赤石剧团越剧小戏《满堂红》(徐灯明编)参加温州专区专业、业余剧团会演,获优作奖。1966年9月,丽水县木偶剧团而被迫解散。1969年12月25日,丽水县越剧团与文化馆合并,成立“丽水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文化大革命”期间,农村办宣传队,大演“革命样板戏"。1980年3月4日,丽水县木偶剧团重建,定为半农半艺集体所有制自负盈亏的性质,团部设在碧湖镇。1982年,丽水县文化馆成立业余京剧队。1983年,20多个公社、村建有农村半职业性剧团。1985—1987年,进行戏曲普查。2008年,成立莲都区“山花”艺术团。是年,成立莲都区飞飞越剧团。2010年,举办元宵节“戏剧票友”演唱会。

演出场所

清末民国初,城乡寺庙、宗祠木石结构戏台(万年台)多至300余座。民国20年(1931)后,鲁班师庙、文昌阁先后改建戏院。

1949年,东岳宫改建戏院,有座位700个。1951年12月,由省立丽水人民文化馆接管,称人民戏院。1953年,改建为人民剧院,年接待专业剧团20多个,演出近300场。1980年扩建, 有座位1167个(楼座311个)。

1977年,丽水地区大会堂对外营业,影剧两用,1987年,更名丽水地区文艺会堂,座位1388个。到2010年,各乡镇都建有文化礼堂,乡村文艺演出场所,不少行政村也先后建有文化礼堂和戏台。市区的演出场所也逐渐增多,主要有市大剧院、观音阁戏台等。

戏曲剧团

处州乱弹旧称“处州班”,清中叶盛行一时。丽水、青田、缙云、松阳、遂昌、云和等县都有班社,以莲都的碧湖一带居多。主要流行于丽水、温州、金华地区,以及江西、福建二省毗邻城乡。早期徽戏和乱弹两种声调混在一起,主要唱调有西皮、二簧、平板、乱弹尖、慢板心、二凡、罗卜子、反调等数种,传统剧目120本,代表作《一把抓》。表演传统特技有耍乐、变脸、甩佛珠、摸烛花、挟卵、滚打、射叉、双龙出水等。木偶剧团莲都的木偶戏由来已久,清末民国初,已盛行,农村有不少的木偶班,农忙务农,农闲活动。木偶戏班人员组织一般是4一8人,所有傀儡行头、乐器道具只有一担箱子,队伍精悍,行动方便。

丽水市越剧团1950年9月,宣平县“菲菲剧团”归属丽水县人民文化馆管理。1953年9月,丽水菲菲剧团经学习整顿,改为丽水县越剧团。1955年6月,丽水县越剧团办理职业剧团登记手续,转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成立剧团党支部、团委、艺委。1961年10月,丽水县越剧二团(原景宁越剧团,1960年景宁县撤销时改称)撤销建制,并入丽水县越剧团。1969年12月25日,丽水县越剧团与文化馆合并,改名为丽水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1978年,丽水县越剧团恢复建制。1988年,考评定级为二等甲级剧团。1990年,有演员35人。1993年8月,实行馆团合并,丽水市越剧团精减人员,保留17人编制,连同财产经费一起并入丽水市文化馆。

1957年6月18日,丽水越剧团被评为浙江省文化系统1956年度先进单位。1958年2月,丽水越剧团参加温州专区专业剧团评比,被评为全区优胜红旗单位。10月,《三八妇女炼钢炉》参加省现代戏会演,获剧目奖和演出奖(陈秉均编剧,主要演员叶如琴等)。1980年,《祥林嫂》参加省专业剧团会演,许春生、李晓丽分获青年演员二、三等奖。1982年,参加省“小百花”调演,演员胡建丽获奖。1985年,新编历史故事剧《范进中举》获省第二届戏剧节编剧(赵雪海、耿如皓等)、导演等13项奖,主演耿如盈获演员一等奖、陈小明获演员二等奖、叶金兰获青年演员二等奖、林丽霞获伴唱奖。1989年,《黄花案》获省第四届戏剧节优秀演出、编剧(鲍言白、耿如皓等)导演等10项奖,耿如盈获演员一等奖,朱丽莉获青年演员一等奖。是年,浙江省戏剧中年演员精英大奖赛,耿如盈获最佳演员奖。

河边金婺剧团初名何新春班,建于民国16年(1927),系由林永定木偶(处州乱弹)班转为人戏班,班主何奎祥(均溪人)。该团早期名角云集,正旦汤吉昌的“矫功”,大花吕逢林的“耍牙”,正生杨德善的“双龙出海”和“轻功”,正生王兰旺的“挟卵”和“滚灯”,小生杨坤茂的“僵尸跌”等。民国23年(1934)更名项新玉班,班主齐德武,主要演员除汤吉昌离班外,基本上还是原班人马。民国29年(1940),存放在大港头天后宫的戏服被日寇飞机掷弹烧毁,戏班因而解散,民国30年(1941)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改名河边金婺剧团,先后演出《前后麒麟》《对珠环》等30余本处州乱弹传统剧目。1958年,自编自演现代剧《钢铁元帅升帐》参加温州专区调演,获创作、演出奖。“文化大革命”期间解散,1976年重建。20世纪80年代后解散。

碧湖越剧团建于1959年,演员40多人,演出剧目有《哑女告状》《双狮图》等。1966年,改为碧湖延安文艺宣传兵团,不久解散。1979年7月恢复,改碧湖镇文工团。全团演员有17人,乐队5人,其他6人。演出剧目有《沉香扇》《棒打薄情郎》等。1981年5月,改称碧湖区越剧团,全团有36人。是年9月,开始在松阳、遂昌、龙泉和福建浦城、松溪、政和、建瓯等地演出,受到各地群众欢迎。1984年停办。

保定剧团创建于1949年,团长吕圣望。主要演员有吕朱花、叶秀英、吕一亭等,演出剧目有《半夜鬼星》《双金花》等。在土改、抗美援朝等运动中,还自编自演现代小戏。1956年开始,聘用处州乱弹名艺人杨坤茂为师,剧团从越剧改为乱弹。“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被迫将大部分道具、服装化为灰烬,剧团改为宣传队,以演样板戏为主,兼演相声、表演唱,变为“什锦班”。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由保定大队筹资,添置服装,成立保定大队婺剧团。1982年,改为新合乡婺剧团。

县木偶剧团1950年,建爱和木偶剧团,1956年改名。剧目有《征东传》《征西传》等80余本。1964年,改一人提线为多人提线,男女分演,小木偶改为大木偶,演出《金沙江畔》《琼花》等现代剧。1965年,参加丽水专区木偶戏会演,获演出二等奖。“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演。1966年9月解散。1980年恢复,归县文化馆管理。1991年停办。

作品

20世纪60—80年代阙文与人合作改编、创作或执导影视文学剧本有《冼星海》《寒夜》《贺龙传奇》等,其中《冼星海》《寒夜》获1983年第38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证书。1980年, 尚毅的越剧现代小戏《公爱馄饨婆爱面》获省调演创作奖。1981年,越剧现代小戏《冒尖户的亲事》获省调演创作三等奖;吴纳德、孙金田的婺剧小戏《八百两》获省现代剧创作调演优秀节目奖。1984年,袁春根、吴广宏电影文学剧本《山野的风》获省优秀电视剧奖。1985年,李潮波、叶兆雄畲族神话越剧《三公主》获全国首届少数民族题材剧本团结奖。1991年,唐宗龙电视剧文学本《畲山铁弓缘》、宋知非小戏《雨啊,你下吧》获省现代戏调演剧本二等奖。2003年,陈良良小品《扶贫》在中国戏协《小品、小剧本创作园地》刊物上发表。2009年,陈小明的小品《农村就是我的家》《看你怎么赖》和叶晓玲的小品《创意宾馆》都获得国家和省里褒奖。2010年,全区37名文艺工作者创作小品、歌曲、曲艺等作品47件。全年,小品、音乐、舞蹈、摄影、论文等作品在国家、省、市各种刊物上发表或获奖的有75件,其中国家级13件,省级19件。

若干年莲都区(丽水县市)戏剧小品获奖情况一览表

表26—1—1续表26—1—1

第三节民间文艺

1986年,在丽水市民间文学作品集成中,被省选用的民间美术作品132件,民间歌曲30多首,民间器乐曲31首。民间文学作品获鲁迅基金奖2篇。1987年,丽水市开展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民间故事集成、民间歌谣集成、民间谚语集成)工作,共有500多人参加普查,收集民间故事约3000多个、歌谣约640首、谚语约4000多条。1988年,丽水市共征集到丽水民间器乐曲68首,其中汉族有“将军令”“大号一杆枪”“柳条经”等25首,道教音乐28首,畲族有“毛头底”“双开门”“十香”等14首,道教音乐全部被省、地区集成采用,并编有《丽水市民间器乐集成》;丽水民间曲艺集成共征集到丽水鼓词《斩韩信》等44首、丽水民间弹唱《西湖十景》等3首,共47首,并编成《丽水民间曲艺音乐集成》,其中6首被省集成采用;民间美术集成征集到民间刺绣、雕刻、畲族头饰、剪纸等民间工艺600余件,其中刺绣、畲族头饰等300余件被省集成采用;民间舞蹈集成共征集到“观音乐茶”“道士舞”等丽水民间舞蹈8个。1989年8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丽水市卷)》三套集成编成,共收集故事390篇,歌谣131首,谚语739条,计70余万字。

2003年,挖掘整理泄川乡岱后采茶灯,并在泄川乡建立传承基地。2006年,完成22个乡镇(街道)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对9个造型艺术和13个表演艺术进行了登记。2004年,莲都区文广局承办中国丽水摄影文化节开幕式《古韵遗风》大型民间文艺踩街活动。2005年,组织参加了中国丽水摄影文化节《龙腾狮舞闹莲城》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及踩街活动,获2金1银4铜和组织工作一等奖。2007年,莲都区开展民间文艺普査,共普查到民族民间造型艺术10类,共148件,民间表演艺术3类,共39项,民族、民间、生活习俗、历史发展的实物25件,民间传统文艺制作9项,民族民间代表性民俗事项5项。2008年1月,莲都区被确定为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畲族三月三”保护基地之一。是年,莲都区开展“非遗”普查,共收录代表性项目2652项,编印乡镇街道卷17卷。2009年,莲都区被评为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联合组织开展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评选活动,莲都区有9人获此殊荣。2010年,选送岱后采茶灯、灵山舞狮、碧湖旱船、碧湖布龙、太平布龙、峰源跑马灯参加丽水国际生态经济博展会传统艺术踩街活动,荣获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曲艺

获奖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09年,在省级以上表演或获奖的曲艺节目有:

1962—1991年,傅淮润创作的快板《李双双》参加1962年省幻灯表演,说唱《新风赞》参加1973年全省电影会议汇报演出;道情《狠打四人帮》参加1976年省幻灯调演和全省电影会议汇报演出;快板《喜盈门》参加1980年省调演;鼓词《娘舅乱点鸳鸯谱》参加1985年省、地幻灯调演获优秀奖;说唱《英魂曲》参加1991年省幻灯调演获二等奖。1966年,徐庆元温州道情《艰苦创业办林场》参加省文艺调演。1989年,薛加炎相声《育苗》参加全省相声大会串。1994年,表演唱《四大嫂夸老公》获全国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创作节目评比为优秀创作奖(李潮波词、朱闽江曲、王晓津、卢满闺等四人表演)。2000年,温从美表演唱《五个婆婆乐悠悠》获省“老人节”戏曲比赛创作奖。2001年,潜国平曲、王晓津导演的表演唱《科技兴农新事多》获省第十个科普活动周文艺会演一等奖。同年,陈良良双簧《忏悔录》获省揭批邪教“法轮功”演唱资料征稿比赛二等奖。2002年,陈小明导演的双簧《李半仙的自白》获全省“爱惜生命、健康生活”文艺宣传调演二等奖。2003年,表演唱《凤凰社区喜事多》在全省社区文艺作品演唱大赛中获创作、演唱双金奖(潜国平作曲、王晓津导演、陈小明、吴慧珍、甘丽红、叶金兰、樊秋莹等表演)。

1954年,纪乐相声《小标题》《中国青年报》刊出。1979年,丽新电影队对口快板《笑表嫂与哭四叔》在《浙江日报》刊出。1982年,唐宗龙中篇评书《铁弓姻缘》在《传奇文学选刊》第二期刊出。

鼓词民间曲艺以鼓词最为普遍,多为盲艺人用方言说唱,鼓和木夹板配奏。唱腔沉和,节奏自由,艺人可即兴发挥,穿插对白、独白、评述,加强形象化。大本说唱传本有《绿牡丹》《双珠凤》《珍珠塔》等。为佛事演唱的《夫人词》,说唱五代闽中女子陈靖姑学法驱妖故事,城乡流传最广。走街串户说唱的小鼓词(人称“门头曲”)曲目有以勤俭持家、和睦相处为内容的《四季劝》《爹娘劝》《十劝经》和历史小说《断桥相会》《朱买臣》《尼姑还俗》《追韩信》等百多种。1954年,县盲鼓词艺人协会成立,由县文化馆辅导、创作鼓词《翻身小唱》《刘胡兰》《白毛女》《歌唱婚姻法》等为群众喜闻乐听的鼓词。20世纪80年代后,电影、广播、电视日益普及,鼓词听众逐渐减少。2010年,莲都鼓词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莲花落俗称"十字莲花落”,曲目有《老十字》《新十字》等,多为流落艺人沿门求乞演唱,1-2人搭档,用小竹竿穿铜钱打拍子。

灯彩

板龙由头、身、尾三部分组成,用竹蔑扎缚,上糊棉纸,固定在木板上。龙头彩绘,装饰华丽,一般高、长、宽均约2—3米,灯板拴横木,6—8人扛抬。龙身由几十节至百数十节串连成,单节长1.8米;灯体呈拱门形,背尖角形,扎五鳍,内

峰源乡夏庄村跑马灯(2004年摄)碧湖乡村走马灯(2009年摄)

联城武村板龙舞(2009年3月摄)

燃红烛3支,面绘云彩龙鳞;灯板二端凿圆洞带榫木棍,每节1人擎举。龙尾呈弯曲翘起,尾鳍高与龙头齐平,3人擎举。一条大型板龙出游,前导以大号、锣鼓、提灯、引珠。共需青壮者百数十人,闹灯彻夜,加一倍人换班。旧时,元宵灯期(元月初五至十六)汇集城区板龙多至7、8条。武村、青林村板龙素以高长雄伟、娴于舞阵而胜一筹。1950年,元宵节搬运工会板龙首尾长达170节。

龙灯也称“九节龙",“滚地龙灯”。一般首尾7—9节,每节长1米多,用竹蔑编成圆孔篓形,节中安木柄,节与节用布连接,节距在3米左右。首、尾的形体小于板龙,均1人擎举。舞灯时交叉旋转,变换队形。

花灯品种多样,有花鸟、鱼虫、人物、百兽等。旧俗灯市正月十三日,毕集于市,各竞巧胜,十四至十六日众执花灯、车马列队从“夫人神座”巡街,达百、千人。

走马灯在峰源乡和碧湖镇一

带盛行,多以少年男女扮饰,身前扎马头,身后扎马尾,载歌载舞,伴以器乐。表演节目有《昭君出塞》等。茶区兴行采茶灯。

民歌

1953年,在雅溪革命老区搜集革命民歌3本,有《油菜花开满田黄》《送郎参军》等。1955年、1957年、1984年,3次举行畲族群众赛歌会。1980年,县文化馆民歌搜集小组先后搜集民歌200多首,民间小调、山歌150多首,记录整理70多首。

民间器乐

吹打乐在明代流入。常用曲牌有《万年欢》《大号一杆枪》等,迎神赛会等场面一般8—10人,唢呐主奏,中间插有丝竹乐段,打击乐段运用丰富。有时在开始加号筒吹奏,气氛热烈,俗称“闹场”。婚丧喜庆场合一般4一6人,唢呐主奏,加丝竹乐器或锣、鼓、钱,一个曲牌反复或几个曲牌联套。

丝竹乐曲目有《梅花三弄》《行街回合》《渔家乐》及戏曲曲牌等。主要乐器有笛、二胡、三弦、箫、扬琴等,以笛为主奏。在迎神赛会或节日巡街演奏,俗称“闹街”。

道教音乐相传始于唐代,演奏于丧事做道场、祈雨、驱鬼镇邪等法事。有碧湖派、城关派和苏港陈村前山派之分。所用乐器有曲笛、扬琴、琵琶、三弦、二胡、钹、鼓、钟、锣、木鱼、竹节板竺。乐曲多达60余首,联成套曲连续演奏。

第四节电影放映

民国15年(1926),始在省立第十一中学礼堂放映英国无声电影《五十年代》。民国22年(1933)春,上海英美烟草公司来丽水鲁班师殿售票放映国产无声故事片《阎瑞生》等。民国民国26年(1937),省第八电影施教队在丽水等地放映《民族痛史》《热血忠魂》《台儿庄》等影片。民国27年(1938),省第十一学区教育电影巡回队放映《防毒》等科教影片。民国28年(1939),省教育厅电化教育服务处在碧湖举办电影技术学习班。民国29年(1940)与省立西湖博物馆、省立处州民众教育馆在城区万象山麓设置电影教育固定施教场。是年处州民众教育馆成立电影教育施教队,先后在碧湖、大港头、九龙等处巡回放映。

1950年4月,郑松桂、倪政新等人集资办丽水人民电影院,址设东岳宫。1951年4月由丽水汽车同业公会叶焕新接办,院址迁三坊口文昌阁。同年,转为公私合营。1953年,在原址新建,改为地方国营人民电影院,面积600平方米,座位750个。1951—1952年,省派出电影队在原丽水专区各县巡回放映。1953年,温州、金华专区有5个电影队长驻原丽水专区放映。1955年,省516电影放映队固定在县,1957年与云和县509电影放映队合并为云丽电影队,1958年改体制,为县电影队、县第二电影队。1958年,并有曳岭区电影队。至1966年,有县电影队4个。1962年8月,成立县电影管理站(1981年3月改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影片上座率以60年代《白毛女》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最高,《梁山伯与祝英台》连放42场,场无虚席。1971年,黄村、峰源两公社始建社办电影队。至1974年10月,全县各公社均成立电影队。1979年,在中山街新建人民电影院,座位1417个(楼座438个),冷气设备。1971年以后,县剧院、丽水地区大会堂、县工人文化宫相继兼放电影。1986年4月,丽水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改名丽水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由原来的纯管理型转为管理与经营双重职能。1990年,丽水电影院完成四声道立体声系统改造。2000年,撤地设市建区后,改为莲都区电影公司。2002年

20世纪50年代的丽水电影院

20世纪80年代的丽水戏院1982年4月,上海电影制片厂在联合乡下南山村拍摄电影《女大当婚》

7月,全省电影院线制改革,区电影公司加入温州雁荡电影院线。2007年5月,莲都区成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2010年,丽水市本级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正式成立。是年,丽水市区有2家电影院:丽水奥斯卡电影院和丽水电影院。

1981—1985年,省、县拨款公社自筹,建造和改建农村影剧院29个,并建一批村办或个体电影队。期间,碧湖、九龙、大港头等影剧院先后建成。1980—1985年全县放映场次11.8万场,观众1000万人次,放映国产故事片774部,其中,戏曲牌87部,外国片148部,其中香港片26部。1990年,全市有放映单位50个,年放映1.2万场,观众529万人次。1991—2010年,全区放映35毫米电影4000多部,15万场次;观众人数达1600余万人次。

2006年开始,莲都区积极实施国家计委、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联合提出的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在广大农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2007年至2010年11月,莲都区电影公司共送电影下乡5749场。

第五节美术书法

美术南宋宝祐间(1253—1258)天庆观道士叶文诗善画山水人物。明永乐年间(1403—1424),周元庆工画,尤善松石。弘治间(1488—1505)吕文英以人物画见长,被召为宫廷画师,至今有传世名作《货郎图》、《江村风雨图》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吴慎言擅画梅,笔致清劲,有《墨梅》存世。

民国4年(1915)阙伊麦秆剪贴画《美国总统威尔逊像》获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博览

原大的木刻创作《前哨》

叶元珪著《实用图案盛》

野夫著《怎样研究木刻》明吕文英《货郎图》4幅

会”金质奖章。20世纪20年代,王知毫以擅长画菊花闻名,在杭州、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毛宾油画在美国旧金山等地展出。吴琨《吹箫引凤》《关羽》等人物画形神兼备,笔法细腻。

抗战时期,上海、杭州等地美术界人士云集丽水,举办个人画展的著名画家有潘天寿、倪贻德、郑仁山等。民国27年(1938),省战时美术工作者协会丽水分会成立,出版《抗战画报》。民国28—31年(1939—1942),郑野夫、金逢孙、林夫等人发起组织“七七”版画研究会和战时木刻研究社,办版画展览会和木刻函授班,开展浙南抗战木刻运动。编辑《五月纪念木刻集》《木刻丛集》《铁笔集》《抗战门神》《绘画木刻集》等作品出版。发表木刻作品的丽水籍作者有金逢孙、潘仁等。

1952年、1958年,吕承浩、叶元珪的《小学工艺新教材》《幼儿园美工参考资料》先后出版。1964年第四届全国美展展出木刻家金逢孙作品《归途小憩》《金色山坡》。1980年,18幅作品参加省美协举办瓯江画展。1973年10月,徐君陶中国画《团代会上》入选省、全国美术摄影展览。1987年、1988年,戴必琪的《汉江览眺》、王为琏的《北青萝》载入《唐诗三百首四体书法艺术》(丛书)。1989年,有22幅作品参加国庆四十周年省美展,其中4幅获优秀创作奖。1960—1990年,参加省级以上画展作品130余幅。1987—1991年在丽水举办个人画展的有金逢孙、季从南、朱寿年等。

1987—1990年,优秀油画作品有:管建新的《儿歌》《山里的秋天》,分别入选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和全国首届油画展。胡委伦的《默默的路》、管建新的《春》获省优秀创作奖,入选全国七届美展。在1989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省美术作品展展出的有:吕明哲的《幽谷》,并选送全国展示后送美国展出;林秀明的《黄昏》、苏小安的《远方》。吕明哲的《山里红》参加了1989年浙江省油画研究会静物展。入选全国首届油画精品大展的有7幅:《着古装的女子》《夕阳草垛》《淡淡的路》《阳光下的羊群》《绿》《风景》。1990年,吕明哲的《静寺》入展全国油画精品展。

1991年1月14日,在文化馆举办“闽、浙、皖”三省美术展,共有140幅国画、水粉画、素描、油画展览。2005年,丽水油画院成立,修建古堰画乡展览馆、处州民俗文物陈列馆、传统农具展示馆。古堰画乡展览馆收藏了美术作品135幅,其中,包括全国知名画家作品14幅、丽水巴比松画派代表作22幅。2006年,古堰画乡展览馆举办2006丽水油画展,并获得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评选的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2007年,丽水油画院举办首届古堰画乡艺术沙龙精品油画展。2008年,丽水油画院举办古堰画乡油画企业采风活动、丽水巴比松风景油画展及中国知名油画家古堰画乡写生创作系列活动。2009年,丽水油画院举办丽水、金华、衢州三地油画家写生创作活动。1991—2010年,在省级以上获奖、发表、展出的优秀油画作品有:吕明哲的《乡校》《乡原》《故乡》等23幅,张健的《田园赋》《山魂》《在水一方》等6幅。

书法宋代,王信书崇米芾,以礼部尚书出使金国,金人宝之。明礼部侍郎吴政,善书法,有宋孝宗《赐詹騤诗拓及詹,騤谢表》题跋存世,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嘉庆初,王惟球工书能篆刻。清末,许一钧工隶书,不拘成法,自成风格;季培各体都能,尤以行书最精;郑景崇行草亦婉畅多姿。民国,端木彧精行书,万文周篆、隶、行、草皆入规范,尤工小楷。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钢笔作为主要书写工具,毛笔书法艺术处于低谷。20世纪80年代始,书法艺术得到重视和发展。1982年,林湘、万树声书法作品参加四川、浙江书法篆刻作品展览。1987年,苏健、毛峻巍的作品被收入《钢笔书法精品选》。1988年,毛传书的书法作品入选“江浙沪三省市书法作品”展览。1989年,毛峻巍的行书条幅、金叶篆刻入选“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是年,10人作品参加省书法篆刻展览。1990年,林湘、毛传书的书法作品被收入《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1990年,有9人作品入选浙江省优秀书法作品展,其中毛峻巍的作品获优秀创作奖。是年,苏健的《现代抒情散文钢笔字帖》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1982-1990年,参加省级以上书展作品57件,书法刊物发表作品9件。

1985—1990年,在全国青少年各类书法比赛中获奖作品200多幅,省级比赛获奖作品300多幅。其中,1987年5月,城北小学获“美报杯”全国钢笔书法比赛金牌1枚,银牌1枚。

1998年,毛传书的书法作品入选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兰亭杯'全国书法作品展”。2004年,中山小学教师雷捷军的书法作品《小楷》参加全国总工会“五一文化奖”获书法类入围作品奖。2007年12月5日,丽水举办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2008年1月5—11日,主办浙江省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古堰画乡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金城杯”浙江省领导干部书法作品邀请展,共计展出书法篆刻作品380件、当代书法名家书法作品68件。

20世纪30年代金逢孙(后排左一)与MK木刻研究会部分成员在上海合影

2009年10月,林湘、毛传书的作品入选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办的“浙江书法60年之名家作品展”,林湘的书法作品入选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群星奖”书法主题展。

第六节摄影

综述1952年6月,阙文摄影作品《我们热爱和平》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印制宣传画全国发行。

1971年10月,丽水县征文办公室组织开展“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摄影艺术创作活动,《浅滩重舟只等闲》《畲乡屋畔》《高山顶上大寨田》入选省、全国影展。1977年10月,丽水作者始试用120柯达彩色负片。

1979年3月,丽水业余闪光影会成立,探索艺术摄影。1981年,吴品禾的《赶集途中》、初小青的《园丁》、姜光树的《小牧童》入选第一届国际影展。1982年4一6月,上海电影制片厂《女大当婚》摄制组到丽水下南山、路湾等地拍摄外景。是年,林招松的《小裁判》入选全国第四届体育摄影展。1983年5月,“丽水风貌”76幅作品在北京中国摄影家协会王府井大街柜窗展出;11月,香港著名摄影家简庆西等6人到丽水进行摄影创作活动。是年,林招松的《取经》入选全国农牧渔业摄影艺术展,次年其《处州白莲映日红》入选浙江图片展,送巴西、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展出。1986年,中国著名摄影家徐肖冰、侯波到丽水指导摄影创作,丽水地区摄影艺术图片社开业,设“迷你”富士27分钟全电脑自动化冲扩设备。1989年4月,香港著名摄影家陈复礼、陈勃来丽水进行畲族“三月三”对歌会实地创作。20世纪90年代初期,吴品禾、焦光华、徐向东等三位丽水摄影家跟随中国摄影代表团出访希腊,丽水摄影首次走出国门,与希腊摄影家进行交流,吴品禾担任代表团团长,团员有十余人。1999年,丽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为第一个“中国摄影之乡”。同年,第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在丽水成功举办。2003年,中国第十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在丽水举办,标志着丽水的摄影开始与国际接轨,摄影也成了丽水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2004年10月,丽水举办了2004中国•丽水国际摄影艺术节,设置了100万元大奖,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期间与中国摄影家协会签订协议,决定从2005年起,连续10年在丽水举办5届国际摄影艺术展。此后,中国第11届、12届、13届“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相继在丽水成功举办。

获奖作品20世纪80年代初期,香港著名摄影家简庆福在丽水拍摄的《瓯江帆影》作品一举夺得国际比赛金奖。徐肖冰、侯波、邵华、陈复礼、简庆福、钱万里、单雄威、王健材等一大批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著名摄影家先后频繁地到丽水采风创作,丽水在摄影界的知

1952年6月,阙文摄影作品《我们热爱和平》2007年,中国第一个摄影博物馆在丽水建成

2009年,丽水国际摄影节开幕式现场

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1987-1990年,吴品禾的《希望》《银龙出山》、郑国强的《佳音》、高金龙的《舒心》分别入选《国庆四十周年摄影艺术作品选》《中国风光》《1984—1985中国摄影年鉴》《1987中国文艺年鉴》等画册。初小青的《中国感受》画册,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1989年、1992年,吴品禾、林永乐先后获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

1980-1990年,在国际影展、赛中获奖或入选摄影作品60余幅,其中《影途遇敌》《佳音》《春音绕梁》《嫁妆》《送嫁妆》《我的学生》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影赛”亚洲文化中心奖,《戏迷》《成功的喜悦》分别获澳大利亚“维克斯”国际沙龙优质奖和匈牙利第六届国际卫生摄影大赛奖,《希望》(铜牌奖)、《育苗》和《晒场一角》入选国际艺术影展,《摆阵》(铜牌奖)及《农家小景》《春歌》《夏日的风》入选上海国际艺术影展。其间,出国展出作品40多幅,有《莺歌起处是郎家》《明眸》《傣家竹楼》《山庄新声》《晚归》《护排》《银龙戏凤》《海员生活》《春嫁》等。1984-1990年,在全国各类影展、影赛中获奖或入选摄影作品100余幅,其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或联办影展赛获奖22幅。入选12-1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作品12幅:高金龙的《舒心》(14届银牌奖),林永乐的《多子多“福”》(16届铜牌奖)、《黄鹤迎远客》,吴品禾的《汗流一处》《年年添新牛》《一尘不染》《基石》,郑国强的《农家乐》,陈丽生的《夕阳伴我归》,李秋祥的《金色的大地》《踏入故乡的时刻》,杨根祥的《生机》等。在全国新闻摄影影展、赛中获奖作品:项文俊的《谢不尽的恩情》《乐在其中》,郑国强的《春风满面》。

1991—2010年,在全国、国际中获奖并入选摄影作品120多件。其中:2002年,吴品禾的《山娃戏珠》在奥地利超级国际摄影沙龙大赛获冠军。2004年程昌福的《人间自有真情在》获中国•丽水国际摄影艺术节金奖,并在第21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获金奖。2005年,程昌1982年初小青拍摄的《影途遇敌》福的《瞧这一家子》获第11届中国国际摄影展获社会生活组和风光组银牌。2007年,焦光华的《不照不散》获第12届中国国际摄影展银牌。

摄影创作基地2005年,丽水市评选出12个市级“摄影创作基地”,莲都区“古堰画乡”农耕民俗文化基地、东西岩“双岩梦境”民族风情基地、老竹畲族镇黄岭上村樱花园基地、仙渡乡桃花摄影创作基地入选其中。

第七节音乐舞蹈

音乐创作明洪武初郑孟纯精音律,著乐书,诏入国子监与冷谦(当时道、释教中著名音乐家)共定一代之乐。

抗战时期,城镇工、商、学界成立歌咏队10余支,举行抗日救亡义演、义唱大会。朱绛所编《抗战歌声》,阙仲瑶所编《抗战歌曲选》,顾西林等所编《小学歌曲选》,先后在丽水出版。民国31年(1942)阙大津(洛辛)创作《青春进行曲》《我们为什么不歌唱》《走向前》等歌曲在 《新音乐》等刊物发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90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的作品10余首,其中有《阿妹爱我是好汉》(叶兆雄词、项筱华曲)、《放排女》(叶兆雄歌词)、《叫我怎能不热爱祖国》(李潮波词)、《山茶和山楂》(李潮波词)、《生活啊,就像欢腾的小河》(李潮波词、宋孝乾曲)等。

1991—2010年,有《叫我怎能不热爱祖国》(李潮波词、珊卡曲)、《畲家的歌》(李潮波词、潜国平曲)、《美丽的畲家等你来》(朱闽江曲)、《火红的季节》(彭慧娥词)、《你是一个那么好的女人》(吴学东曲)、《把故乡的泥土送给你》(吴慧珍词)等50余首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

演唱唢呐独奏《将军令》(陈茂金表演),在1953年省第1届民间音乐会上获优秀奖,1955年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获一等奖。山根村畲族舞《油茶欢乐舞》,参加1955年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获优秀创作奖、演出一等奖。《踢球舞》(管汉德、纪乐根据民间小戏曲《浪子踢球》改编),参加1955年省首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获优秀创作奖、演出一等奖。山歌《鲜花献给毛主席》(畲族山歌手蓝宝兰演唱),在1957年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获演唱一等奖。器乐合奏《自制乐器顶呱呱》(碧湖资福大队俱乐部演出),在1964年省农村俱乐部文艺观摩会演获优秀演出奖。畲族山根村畲族舞蹈《摘茶子》在1965年省农村俱乐部文艺调演获金奖。峰源林场舞蹈《艰苦创业办林场》,在1966年省农村俱乐部文艺调演获一等奖。碧湖中学舞蹈队《采草药》,参加1973年省农村俱乐部文艺调演获一等奖。碧湖中学舞蹈队《瓯江放排》、新合乡新合村俱乐部表演唱《总任务光芒照山乡》、高慧女声独唱《八百里括苍添金辉》,参加1978年浙江省文艺会演获优秀奖。碧湖镇赵剑妃演唱民间小调《西湖十景》,参加1979年省文艺会演获演出奖。《我们畲乡乐无穷》《畲家歌手上北京》及女声二重唱《喜唱美丽新畲乡》(畲族女歌手钟丽华、蓝秀娟、雷爱香、雷春莲演唱),参加1980年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

1980年以后,在省级以上演出(获奖)的有:歌曲《我促畲山乐无穷》《满怀激情对党说》《畲族歌手上北京》《惠明茶》及《畲家和党心连心》(钟丽华演唱)参加1985年全国少数民族歌手比赛获优良奖。民歌《黄土高坡》(畲族女歌手蓝美珠演唱)参加1988年省电视台“余杭杯”通俗歌曲大奖赛获“浙江省十大通俗歌星”奖,蓝美珠演唱的《畲家有个古老的传说》,参加1989年获浙江十大歌星。刘云丽参加2001年浙江省“虎山杯”声乐大奖赛获金奖。林丽霞参加浙江省2001年度群众声乐新歌说唱比赛获民族组银奖。张丽生参加2002年浙江省乡镇文艺会演获声乐金奖。女声组唱《美丽的畲乡等你来》,参加2002年全省创作新歌比赛和第4届全省新歌新作演唱演奏大赛,分别获金奖、双金奖、辅导二等奖。《月亮走,我也走》(张丽生演唱),参加2004年省青年歌手大赛获一等奖。吴学东参加2004年省文艺调演,在青年歌手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05年4月,《畲家彩带歌》和《你是一个那么好的女人》(吴学东演唱)在参加省第五届歌曲新作演唱大赛中获演唱铜奖。2006年5月,在第七届中国少年儿童歌曲卡拉0K电视大赛丽水分赛区选拔赛中,甘丽红获优秀指导老师奖。7月,石水珍乐器演奏(指导)在全国青少年民乐“桃李芬芳”观摩音乐会比赛中,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奖。2006年12月,《月亮情歌》和《新城恰恰街舞》(吴学东演唱)参加浙江省“群星奖”音乐新作演唱大赛分别获表演铜奖、辅导银奖。2009年,吴学东编排的《摇竹娘》,参加浙江省少儿原创歌曲大赛获辅导银奖。

舞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90年以前,参加省级文艺演出并获奖有:《踢球舞》《推车舞》《畲民欢乐舞》获1955年省首届民间舞蹈观摩会演优秀节目奖(县文化馆)。1965年、1966年,《摘茶子》《艰苦创业办林场》参加农村俱乐部调演(山根大队、丰源林场)。《采草药》《瓯江放排》《总任务光芒照山乡》参加1978年省文艺调演(碧湖中学文艺宣传队等)。《行嫁》《涧风》获1985年省群众舞蹈创作大奖赛二等奖、1986年省首届音乐舞蹈节舞蹈创作二等奖和1988年省第二届音乐舞蹈节舞蹈创作二等奖(陈晓)。

1991—2010年参加省级以上演出并获奖的有:群舞《村井》《山农望晴》及《山妇》(陈晓编舞)。群舞《辅》《竹叶青•山果甜》《喜蛋》《古堰画乡竹古情》《竹风铃》及《梅灵》(卢春丽编舞)。群舞《打豆豆》《花舟》《梦》及《希望》(程凯娅编舞),戏舞《小小穆桂英》(林建萍编导),排舞《我要飞》《妈妈恰恰》及《英雄之爱》(王晓津编排)。

2009年。"欢乐莲城”莲都区第三届社区文化艺术节举行第二章群众文化

第一节群众文化组织

机构沿革民国2年(1913),设通俗教育讲演所,讲演员5人。民国18年(1929)5月,成立丽水县立民众教育馆,址在城内府前行基,设图书、演讲两部。民国20年(1931)7月,丽水县立民众教育馆被省教育厅指定第十一学区社教辅导机构,设教导、推广、总务等3部。民国22年(1933),县民教馆设民众学校2所、民众阅报处6处、问字代笔处28处。民国32年(1943),分设教导、艺术、生计、总务等4组。民国35年(1946),迁址碧湖镇,解放前夕解散。

民国27年(1938)6月,省教育厅在碧湖成立“浙江省碧湖社会教育实施区”。民国29年(1940)10月,改为省立处州民众教育馆,址设丽水碧湖。该馆有11名职员,馆长下设教导、艺术、生计、研究辅导、总务5部及乡村实验区。民国31年(1942)11月,因时局影响,迁址云和县。民国34年(1945)抗日战争胜利后,省立处州民教馆奉令回迁丽水,址设城内万寿宫施教,附设补习中学、民众学校各1座。1949年9月29日,省立处州民教馆增设了艺术股,配备了艺术干部1名,负责开展群众性音乐、戏剧、美术、娱乐活动。民教馆内还设有音乐歌咏队,业余戏曲组、京剧演唱等,馆内还设有娱乐室,供群众每天下午参加娱乐活动,备有象棋、康乐球、乒乓球等可以出借,有专人管理。是年11月20日,丽水军管会接管,改为省立丽水人民文化馆。

1991年,丽水市文化局直属事业单位有6个,分别是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公司、剧院、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有城郊、碧湖、丽云、雅溪、曳岭5个区文化站,乡文化站35个。1992年,丽水市撤区扩乡并镇,5个区文化站撤销,乡镇文化站合并为21个。是年9月,碧湖区文化站升级为丽水市文化馆碧湖分馆。1996年,全局有6个直属事业单位,农村有碧湖文化分馆、8个乡镇文化中心站和13个乡镇文化站。2000年撤地设市建区后,原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合并到市里,丽水市图书馆、博物馆由县级市馆升级为地级市馆,职能划转市文广局。

2001年9月,下属事业单位有区广电新闻中心、区广电网络传输中心、区文化馆、区电影公司、丽水剧院5个直属部门,农村有碧湖文化分馆和乡镇文化站22个、广电站22个。

2005年,莲都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有5个直属事业单位,有城区、碧湖、大港头、联城、老竹、雅溪、黄村7个乡镇(街道)文化广播电视中心站。是年,碧湖文化分馆撤销,人员合并到区文化馆。2007年,莲都区文保所成立。2010年8月,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至此,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事业单位有7个直属部门,7个乡镇(街道)文化广电中心站。

莲都区文化馆1950年9月,建立丽水县人民文化馆。1952年12月28日,省立丽水人民文化馆因丽水专区于1月19日撤销而并入丽水县人民文化馆。1955年春,迁址天后宫,设美术、音乐舞蹈、图书、文物4组。1969年12月,丽水县文化馆与丽水县越剧团合并为丽水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8年6月,恢复丽水县文化馆,设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阵地活动、图书室、行政总务6组和县文物管理委员会。1979年7月,图书室撤出文化馆。1980年,撤出县文物管理委员会。1980年11月县文化馆在天后宫门口广场造的新办公楼启用。设排练室、美工室、办公室、小剧场、阅览室,总面积3601.34平方米。1986年3月,丽水撤县建市(县级市),改称丽水市文化馆。1988年有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摄影、阵地活动、行政总务等5组,职工20人。1993年8月,丽水市越剧团撤销,并入丽水市文化馆。2000年7月,丽水撤市设区,更名为莲都区文化馆。2000-2005年设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戏曲文学等辅导部和办公室。2008年8月,因旧城综合改造拆迁,租住市区花园路422号兴业大厦8楼。2006-2010年设办公室、社会文化指导部、社会文化活动部、文化艺术培训部。截至2010年12月,文化馆在编干部职工37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4人、中级21人。2005年,潜国平馆长被评为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1982年,丽水县文化馆被评为省城市(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单位。1990年、1994年,分别被浙江省文化厅授予群文工作先进集体。1990—1991年,被浙江省文化厅授予一级文化馆。1993年,被文化部授予“标准文化馆”。1993年、1996年、1999年,均被浙江省文化厅授予特级文化馆。

碧湖分馆1952年4月,建碧湖文化站,1987年迁址新大楼,面积为720平方米。1992年9月,撤区站升为丽水市文化馆碧湖分馆,设文学戏曲、美术书法、音乐舞蹈3组,有文学、摄影、美术、舞蹈、戏剧干部共6人。2000年,改称莲都区文化馆碧湖分馆。2005年,撤销碧湖分馆,有关人员合并至区文化馆。

基层文化站民国22年(1933)区级民教馆纷纷建立,设施不断完善。建有岩泉(二区)、沙溪(三区)、碧湖(四区)、太平(五区)等4个区立民教馆,其中二区岩泉设有民校2所,民众阅报处3处,问字代笔处20处;三区沙溪设有民校2所,民众阅报处2处,问字代笔处40处;四区碧湖设有民校3所,民众阅报处4处,问字代笔处52处;五区太平设有民校4所,民众阅报处4处,问字代笔处46处。

1952年4月,在碧湖区首建文化站,1958年,有丽云、雅溪、梅源、碧湖、沙湾、信孝(民办)、城关镇(民办)等7个区文化站,16个乡民办文化站。1961年,存丽东、碧湖、沙湾等3个区文化站,余均停办。1964年,恢复区、公社文化站。碧湖、雅溪为公办区文化站,另建丽云、曳岭、青林、富岭、平原、城关镇民办文化站。“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部分文化站停办。1972年,碧湖、丽云、雅溪、曳岭等区文化站恢复。1979年,设城郊区文化站。1980年,恢复城关镇文化站,是年恢复15个公社文化站,1982—1984年,恢复乡文化站19个。1986年,张村街乡文化站被评为省先进乡文化站。1990年,有区文化站5个,乡文化站34个,有文化员42人。1990年,全省首次文化站考评定级,获一级站7个、二级站17个。1992年,城郊、碧湖、丽云、雅溪、曳岭5个区文化站撤销,乡镇文化站合并为21个。1996年,有8个乡镇文化中心站和13个乡镇文化站。2004年12月,在城区、碧湖、大港头、老竹、雅溪、联城、黄村建立7个文化广电中心站,原有乡镇文化站人员整合到中心站。2005年以后,根据省文化厅有关要求,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至2010年,莲都区有1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包括水阁、富岭)。2009年,在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评定中,获一级站1个,二级站2个,三级站8个。农村俱乐部1950年,城关农民协会成立农民俱乐部。1953年,全县农村俱乐部5个,1956年91个,1986年农村重点俱乐部70个。1987年,城关镇丽东村俱乐部被评为省十个红星青年民兵之家之一,并得到中国文化报的表彰和肯定。1988年,丽东村、灯塔村、魏村、上黄村等俱乐部先后被南京军区、省军区、省文化厅评为省先进俱乐部、先进青年民兵之家。

农村文化中心1980年,创办石牛、碧湖农村文化中心。1982年,崇义乡文化中心被评为省先进农村文化中心。1987—1990年,有水东、南源、西溪、双溪、碧湖等农村文化中心13个。2010年,全区有乡镇、街道文化广电中心7个,从业人员120多人。

事业单位改革2004年,莲都区实施乡镇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将原有22个乡镇文化站和22个乡镇广电站按照所属工委整合为7个乡镇(街道)文化广播电视中心站,作为区文广局设在乡镇(街道)的机构,为独立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其人权、事权由区文广局主管,所在乡镇(街道)协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形成了“条管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2007年8月,丽水经济开发区的文化广电及广电设施管理与维护,由莲都区负责。是月,莲都区辖区(含水阁开发区范围)文化市场的娱乐场所和营业性演出的行政许可审批职能由区文广新局行使,在市文广出版局审批窗口增设区文广新局审批受理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职能仍由市局承担。2009年2月,富岭街道的文化广电、群众体育工作及广电设施的建设、管理与维护,仍由莲都区负责。

第二节群众文化建设

文化工程建设

东海文化明珠工程1995年初,启动东海文化明珠工程,为“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的组成部分,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六部门在全省联合组织实施的基层文化建设工程。至2010年末,共创建富岭、碧湖、黄村、高溪、仙渡5个省级“东海文化明珠”。

山花工程1996年3月,丽水地委、行署为“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配套推出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自1996年起由丽水地区文化局组织实施,以乡镇为创建单位,从文化设施建设、特色文化活动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文化市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五个方面设立标准,达到有关标准的乡镇,由丽水地区行署授予“丽水地区山花乡镇”称号。1997年9月3日,丽水市政府在碧湖镇召开“山花工程”建设大会,全面启动。至2010年12月,有大港头镇、丽新乡、峰源乡、老竹镇、联城街道、富岭街道、黄村乡、碧湖镇、雅溪镇、仙渡乡、紫金街道、高溪乡12个市级“山花工程”乡镇。

文化示范村(社区)2008年,启动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社区)建设。省文化厅、市、区相关部门从“文化工作重视、文化场所齐全、文化生活丰富、管理制度规范、文化队伍健全”五方面设立标准,达到标准的评为省、市、区级文化示范村(社区)。至2010年12月,有3个省级文化示范村,2个省级文化示范社区,6个市级文化示范村,有65户省级文化示范户,48户市级文化示范户。

特色文化品牌

“竹柳新桥”三月三畲族歌会由老竹镇、丽新乡,松阳县板桥乡,武义县柳城镇等4个毗连畲族乡镇共同联合创办。1994年初,4个乡镇在老竹镇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各取4个乡镇名称中的一个字,即“竹柳新桥”为畲族三月三歌会品名,打造畲乡文化品牌,将畲族三月三节作为歌会活动日。活动时间为一个白天一个晚上。以乡镇为单位组建歌会代表队,规定畲族男女歌手8—10人,身穿民族服饰,保持民族特色,体现民族形象。节日以纪念祖先为主题,活动形式主要是唱山歌,对山歌,以歌代言。1994年4月13日,在老竹畲族镇举行首届“竹柳新桥”三月三畲乡歌会,至2010年已成功举办17届。

“欢乐莲城”莲都区乡村(社区)文化艺术节创办于2004年,由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莲都区人民政府主办,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以丰富乡村(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宗旨,按照体现群众性、艺术性、思想性的要求,坚持娱乐与教育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而举办的乡村(社区)文化活动。

2004年11月12日—12月27日举办首届莲都区乡村文化艺术节。2005年,举办“欢乐莲城”百场文艺演出进社区和“莲都之韵”文艺会演,共演出19场。2006年,举办“走进新农村”莲都区第二届乡村文化艺术节。2007年,举办第二届“欢乐莲城社区文化艺术节”,其间共组织文艺演出40场,社区文艺会演17场,节目528个,参演人数2100人,观众达28000人,送电影进社区205场,观众56000人。2008年,举办“欢乐莲城”莲都区第三届乡村文化艺术节,历时近一年,共演出100余场。2009年,举办“欢乐莲城”莲都区第三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期间共组织文艺演出40场,观众26000余人。2010年,举办“欢乐莲城”第四届乡村文化艺术节、“欢乐莲城”历届艺术节优秀节目展演。至2010年,共举办7届。

“竹柳新桥”三月三老竹畲族镇畲族歌会(2012年摄)

2007年第二届“欢乐莲城”社区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晚会在纳爱斯广场举行

丽水机关业余话剧团公演“西望长安”演职员合影(摄于1956年10月)2008年8月8日,莲都区举行迎奥运万人健步走活动

“天天乐”文体广场创办于2008年。是年12月,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体局联合在丽阳社区东苑小区举行“天天乐”文体广场启动暨首批活动点专用设备捐赠仪式,为11个规模较大、人员较集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体广场活动点赠送了专用设备。至2010年底,共建成60个活动点,每个活动点都设有音箱、功放、DVD、话筒等专用设备。“天天乐”文体广场活动现已成为莲都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之一。

大型群众文化活动1949年11月,成立丽水县人民文化馆业余文工团。11月21日祝贺丽水总工会筹委会成立时,在东岳戏院演出京剧《桃花扇》。1950年,丽水县人民文化馆业余文工团赴缙云县、碧湖镇、大港头村演出《三世仇》。国庆节期间,在东岳戏院演出越剧《牛郎织女》,京剧《关公爷整周仓》《草船借箭》,歌剧《农村曲》。1951年3月8日,举行各区优秀剧团大会演,有《劝妻》《夫妻和睦》《穷人翻身》《报仇雪耻》等。1953年,丽水县文化馆举行丽水县第一次农村业余剧团大会演。1956年,丽水县文化馆工人业余剧团演出大型话剧《西望长安》。1959年国庆十周年,举办大型“丽水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伟大成就展览”。1963年,丽水县农村俱乐部业余戏剧会演,大港头俱乐部的《瞻前顾后》,老竹俱乐部的 《不要忘记过去》等参演。1964—1965年,丽水县农村俱乐部文艺调演,有张村街俱乐部《治水》、水东村俱乐部《晒场风情》、资福村俱乐部《自制乐器顶呱呱》《天外天》《寻牛》《蚕桑姑娘》《俱乐部真正好》等节目。1968年、1974年,丽水县农村俱乐部会演,有《一排毛竹》《饮水思源》《拖拉机进山来》《山村售货员》等。

1981年、1983年,丽水县举行二届农村俱乐部文艺会演,有古装戏《八百两》和《小巷春风》《渡口一船话》等。1984年元宵节,在丽水城区举行大型灯会活动。1985—1986年,丽水县文化馆举办二届丽水越剧大奖赛。1987年春节,举行6个区镇200余名文艺骨干参加的全市群众文艺创作节目会演。

1991年12月10日,在大港头镇举行丽水市社会主义教育文艺会演,有《浓浓的米酒》《黄昏颂》《歌唱英雄周丽平》《四大嫂夸老公》等15个节目。1994年5月3—12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在市文化馆小剧场联合主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专题文艺演出,共15场,观众约20000余人。1995年8月,市文化局、市文化馆在丽水体育馆联合主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文艺演出,演员650多人,是有史以来的规模大、参演人数多、效果好的一次大型演出活动。1999年12月7日,举办中国第四届摄影节开幕式文艺演出,参演人数1500余人。

2002年,区文化广播电视局策划了首届中国丽水绿色食品节开幕式暨“正达之夜”大型文艺晚会,邀请了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朱军主持、著名歌唱家刘欢、孙悦等演岀。2005年8月30日,举办“莲都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群众歌咏大会”。是年9月21日,承办首届市运会开幕式“启运风采”大型广场文艺演出,1500多人参演。2010年,组织民间灯队元宵节传统文化活动、元宵节“戏剧票友”演唱会、残疾人文化艺术周系列活动、莲都区优秀文体团队大赛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文化交流

1956年,匈牙利、波兰等国家歌舞团队到丽水县考察学习省首届民间舞蹈会演节目《踢球赛》,华东出版社出版《踢球赛》单行本在全国发行。1990年3月15日,中日农耕民俗考察团到丽水,参观丽东村。3月16日,赴龙江乡山根畲族村参观畲族农舍,观看该村表演的祭祖舞、欢乐舞、织彩带。3月17日,赴联城乡敏河村参观座谈,并赴新合乡参观通济堰,召开座谈会。1991年8月21日,丽水市文化局组织市文化馆、文化站45人赴福建省建瓯县参观学习。1991年9月21日,上海、日本民俗风情考察团来丽水,22日在观看皂树乡的提线木偶剧团的木偶剧《陈十四》。1992年10月19日,江西省弋阳县文化馆来市文化馆、碧湖分馆参观交流,观看馆办交际舞学习班。1993年3月11日,慈溪市文化馆6人到丽交流,12日到碧湖分馆参观交流。1996年11月15日,上海市南汇县文化馆7人到丽水市文化馆,交流农村文化工作。16日,赴碧湖分馆参观交流。2003年,区文广局与浙江大学电子工程学系,上海市嘉定区安定镇文化广播站、江苏省太仓市广电总台建立友好关系。2007年,组织文化干部,业余文化骨干赴海宁市考察学习。2008年,区领导带领文化干部赴普陀县、宁波市考察创建省文化先进区工作和农村文化工作。是年4月21日,浙江省一类地区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工作会议在莲都召开,到高溪乡参观山根村、高溪村文化活动中心,验收高溪乡 “东海明珠”文化工程。

2010年,莲都区农村文艺骨干培训第三章图书

第一节图书收藏利用

明正德十六年(1521),兵备张柬之聚书325种,计数千册,置于括苍行院。清雍正十三年(1735),在=山教谕署丽泽斋后有藏书楼。清道光间(1821—1850),谭学镕藏书数万卷。

民国期间,县民众教育馆设图书部,有商务印书馆《小学生文库》1套,县参事会内设阅报社。省立处州民众教育馆设图书股,有图书出借处、图书阅览室和公共阅报处,藏书7000余册。县民教馆、省立处州民教馆、处州中学各有1套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抗战时期,在丽水有浙江省立图书馆丽水分馆、省立英士大学图书馆等。民国27年(1938)2月3日,浙江省立图书馆在丽水碧湖设图书流通部,8月5日迁至丽水城中,次年10月改称丽水分馆。民国29年(1940)9月,浙江省立英士大学图书馆在丽水成立。民国30年(1941)2月26日,浙江省立图书馆自永康迁至丽水,设总务、阅览、采编、研究辅导4部及会计室,丽水分馆撤销,4月迁馆于龙泉,9月复回丽水。民国31年(1942)7月1日,又从丽水迁至青田南田(今属文成县)。

1949年11月,省立丽水人民文化馆图书部接收处州民教馆全部藏书,新购图书2348册,订报纸7种,刊物39份,在城内街道设阅报站7个。1951年,全县农村图书流通站98个。1952年,县文化馆设图书室。1963年5月,县文化馆建立图书馆,有藏书3万余册。“文化大革命”初,图书封存。1969年,改名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图书室,恢复对外开放。1972年12月,省图书馆拨给图书2000余册。1979年7月,县图书馆单独建制,设外借、基藏、农村等3个书库,馆藏书5万余册。1981年,全县农村图书室58个,图书流通站115个。1983年,有乡文化站图书室25个,藏书1.7万余册。1988年,丽水市图书馆文昌路新馆一期工程建成,办公楼建筑面积1149平方米。1987—1988年,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料发表科技论文100余篇,完成生产、科研项目30余个。1989年,到馆读者5.55万人次,借阅图书5.8万册,接待咨询读者1300余人次。编印《知识卡片》(1985—1989年)共60期,10.8万份。1990年,有职工13人,藏书9.77万册,其中古籍650册,哲学2514册,社会科学6.9万册(含文艺图书),自然科学2.3万册,综合性图书2300册,外文图书216册,各种报刊合订本8584册。1997年6月,丽水市政府安排图书馆自动化起步资金8万元,购置电脑一台,586兼容机一台,终端3台,针式、激光打印机各1台,不间断电源、空调及深圳图书馆研发的LLASS.0图书集成管理软件,8月21日,实现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是年,完成了46600册书籍的清理、剔除、排架和贴条形码工作,输入书目数据库近30000条;全年办理借书证1550只,办理阅览证1340只。1998年,发放阅览证1300只,借书证940只,图书流通6.1万册次,借阅人数达37773人次。

2000年,丽水市图书馆升级为地级市图书馆,职能划转市局。2004年开始,莲都区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在区文化馆建立区级支中心,在村(社区)建立基层点306个,覆盖率达到了78%。

1983年,碧湖红星大队图书室被评为省先进图书室,曳岭上塘畈蓝永清个人图书室被评为省先进家庭图书室。1988年,丽水市图书馆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1989年,丽水市图书馆被评为省级文明图书馆,并连续多年通过复评。1991年,丽水市图书馆周立火荣获国家文化部人事部“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丽水市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1997年,丽水市图书馆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

2002年,丽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评选丽水市首届“十佳藏书之家”,莲都程礼平、吴刚戟获此殊荣。2010年,《莲都文艺》在完成全年出版任务的基础上,编辑撤市建区十周年与利山采访专栏,并对《莲都文艺》进行全新改版设计。同时,编辑出版了散文集《莲都十年》。

第二节图书出版

综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董晋甫开设会文书局,销售杂书、年历。辛亥革命后,丽水县有书店、书局等16家。民国7—9年(1918—1920),有世界书局丽水分销店。抗战时期书店有:杭州正中书局、启智书店、生活书店、青年书店、建国图书文具公司、丽水城区消费合作社书报部、新生书店、培文书局、博爱书社、会文图书社、华文书店、新生活书店、警钟书店、士林书店、民生旧书摊。碧湖有群力书店。出版单位有杭州正中书局、江南出版合作社、会文图书社等,出版图书139种,发行数51万册。

民国28年(1939),在中共浙江省委领导下,创办新知书店丽水分店和浙东书店,开展图书发行,排印进步书籍,传递报刊文件,掩护革命同志等活动。1949年8月20日,新华书店丽水中心支店开业。发行图书、中小学教材。1952年1月,改名新华书店丽水支店。1956年各区、乡(镇)供销社开始设图书代销点,开展流动供应,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图书代销点70多个,1971年丽水支店并入地区新华书店,1977年,市区中山街新营业大楼落成投入使用。1988年有支店17家,供销社网点299处,年发行量1483万册,1019万元。至1990年,地区新华书店设有中山街门市部、有声读物门市部等。1981年后,城乡集体、个体经营书店、书摊增多,至1990年底,全市有20多家。2000年,丽水撤地设市后丽水地区新华书店改名为丽水市新华书店。是年10月,更名为浙江丽水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加入以浙江省新华书店为核心,联合全省71家市、县新华书店及浙江省到各书店、浙江图书公司等10家发行企业组建的浙江新华发行集团,成为国有独资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02年5月,丽水市公司成为集团组建后全省首家全连锁书店,解放街2200平方米的图书超市开业。2008年,市区紫金路636号“丽水书城”开业,建筑面积11150平方米,图书营业面积4500平方米。

会文图书社(会文书局)地址在丽水城内三坊口,店主是奉化人董晋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初到丽水时,始在三坊口启明石印纸店门口摆书摊,以销售小说、杂书、皇历(旧称年历为皇历)等谋生。两年后,生意逐渐好转,在三坊口租下两间店面,正式开会文书店,主要经营销售上海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中小学教科书,世界书局出版的书籍,字典、日历等工具书,以后发展成为基本上包销了丽水各中小学的教科书的大书店,同时兼营中小学学生簿册。又增加了教学仪器、图表和教学实验用具及体育运动球类器具等。在同业中居于首位。20世纪30年代,由其给长子及孙子经营。抗日战争期间,会文书店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逐步成为进步书店,先后曾出版过抗战歌声四集和其他进步书刊,解放后停业。民国27年(1938)5月间,会文图书社在碧湖开设分店,新知书店分店开设碧湖后,会文图书社碧湖分社歇业。

华文书店由董晋辅二儿子董越生在丽水城内文昌阁下开设。其通过关系取得上海商务印书馆丽水分理名义,专门发行中小学课本、簿册、文具用品,教学、化学仪器,实验用具药品(如酒精、碘酒之类),各项体育用品,如球类、棋类、图表、乐器等,经营范围很广,老板董越生曾在丽水工商界一跃成为较有名气的人物。民国19—30年(1930—1941)间,曾担任丽水囿山镇镇长。民国37年(1948),被推选为私立建国小学董事会董事长,后兼任校长。民国32年(1943),丽水县商会改为理事制后一直连任理事长。解放后,又参与筹组丽水县工商联并被推选为常委。新华书店丽水中心支店开业后,华文书店转为经营文具为主兼营其他商品。

正中书局抗战前开在丽水城隍路,出售孙中山、蒋介石等人像,也出版一部分教科书和文具等教学用品。

世界书店地点在丽水城内刘祠堂脚,约民国7年(1918)由上海人开设,两年后歇业。

生活书店分店地址在丽水高井弄口一间店面。是抗日战争国共合作时中共地下党在丽水公开开设的书店。皖南事变后停业。

新知书店民国27年(1938)3月,由武汉新知书店派专人带回各种进步书刊到丽水开办。同时,出售《浙江潮》《动员周刊》等进步刊物。开业时取名丽水战地书报服务社,地点在府前街。同年7月改名为新知书店丽水分店,地点也迁往三坊口。以后改由丽水地下党的第一任县委书记蒋治负责。对外公开身份是新知书店经理,以书店为联络点,开展中共地下活动。当时从温州新四军办事处到皖南岩寺新四军兵站等地,都是通过新知书店接待联络,实际上,新知书店起到了共产党的地下交通站和联络站的作用。该店虽只有一间门面。因该店出版进步书刊,同年9月被国民党县党部查抄,10月书店再次被抄。民国28年(1939)6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浙江省印刷合作社民国27年(1938)秋,由丽水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嵊县群力书店及会文图书社私人合作创办。初定名为“浙江印刷厂”,址设云和,专门印刷进步书刊。民国28年(1939)初,迁至丽水,并得到“浙江省合作事业促进会”的资金支持,改名为“浙江省印刷合作社”,合作社股金为3万元,每股10元。采用了“集体领导,个人负责”的民主集中制和“八小时工作制”的管理方式。址设丽水城内泰山宫庙内。

浙东书店民国28年(1939)开办,址在高井巷口,距离新四军办事处和丽水“生活书店”约30米。书店为一幢二层楼的砖瓦房,楼下前房是门市部,后房作印刷厂,楼上是排字房和寝室。民国28年(1939)春,为配合抗日救亡运动,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亲自安排一笔开办书店和印刷厂的经费,从温州购进图书和印刷器材。由新四军丽水办事处主任吴毓取名为“浙东书店”,成为中共地下党的联络点。民国30年(1941)夏,日军飞机轰炸丽水,浙东书店全部烧毁。

新生活书店绍兴人在丽水城内四牌楼开设。曾向丽水新华书店批发少量图书,后因卖书营业不佳,逐渐转为经营其他商品。第四章档案

第一节组织机构建设

机构沿革民国时期,地方政府档案由秘书处、室设股管理。1956年,丽水县委、县政府分别设档案室,建立文书处理立卷制度。1959年10月,建县档案馆。1980年,建立丽水县委档案科。档案科与档案馆合署办公,归县委办公室领导。1986年,撤县设市,更名为丽水市档案科、丽水市档案馆。1986年9月,市档案科撤销,建立市档案局,为市政府直属局。2000年,撤市设区,更名为莲都区档案局(馆)。2010年末,有工作人员12人。

基层档案机构1960年,公安局、商业局、邮电局、动力机械厂、火柴梗片厂等单位建立档案室。1992年,开展综合档案室考核达标工作。1999年,实施“村档乡管”模式。2002年,完成了最后3个乡镇和4个办事处的村级建档工作。使全区村级建档率达95%以上。2003年,完成社区档案归档和立卷改革工作;由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民侨工委、区政府法制办、区档案局三家单位联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执法检査领导小组,开展了为期五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基层单位执行情况检查。2006年,全区20多家综合档案室已配备了档案信息化软件,实现电子检索档案。2007年,老竹镇大片村、碧湖镇新亭村被评为“省级行政村规范化档案室”。2009年,天宁社区档案室被评为“浙江省社区示范档案室”,创建民营企业丽水富来森绿色产业有限公司为“档案管理示范企业”,雅溪镇洪渡村为“省级行政村规范化档案室”。

场馆设施建设1959年10月,建县档案馆,场馆面积50平方米。1982年,新建场馆,面积416平方米。1990年,场馆加层,面积增至835平方米。2003年,对办公室进行翻修,对屋顶进行了加盖。新增2间临时库房。2006年12月,搬迁新馆至丽水市行政中心西区档案大楼的四、五两层,总建筑面积为2780平方米。

制度建设1991年,修订行政管理、财务管理、文书、档案管理等具体21项制度68个条款。1992年,修订丽水市直机关档案室达标和上等级的考核办法,完成档案馆省三级馆定级考评工作。1998年,晋升为省二级馆。1999年,档案工

莲都区档案局档案库房(摄于2010年)

作列入乡镇的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2002—2009年,共6次获《浙江档案》征订先进集体荣誉。2002年、2003年召开全区档案工作会议两次。2003年,区委书记陈瑞商为《关于建设莲都区数字档案馆工作的请示》作出批示,建立莲都区现行文件査阅利用中心。出台《丽水市莲都区重点档案管理办法》《中共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向区现行文件查阅利用中心报送有关文件的通知》。2004年,区长办公会议首次专题听取档案工作汇报。2005年,全省首次数字档案馆现场会在莲都召开。同年6月《中国档案报》以《迎难而上打造新天地》为题,介绍莲都档案信息化工作。2006年,制订《莲都区档案局关于档案行政法责任制的实施细则》《莲都区档案局行政执法职权责任分解表》《莲都区档案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同年,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通过《中共丽水市莲都区委关于加快文化建设的决定》,提出“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工作要求。2007年,被批准为莲都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档案工作被列入区直机关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

1982年,丽水县档案科(馆)被评为省档案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莲都区档案局(馆)获全省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先进集体荣誉。2002年,获全省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荣誉。2003—2005年,连续3次获全省档案系统信息化评估先进单位,莲都区档案局(馆)网站荣获全省档案系统优秀网站。2009年,获全省档案系统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截至2010年,全区机关、乡镇、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部分行政村规范化综合档案室共有294家。其中,达国家二级标准1家,省一级标准4家,省二级10家,省三级11家。全部乡镇都已达到省三级以上综合档案室标准;机关综合档案室69家,全部达到县(区)级以上综合档案室标准;全部社区、行政村都已建档。区直机关现有专兼职档案员80人,其中专职25人。

第二节档案收集与利用

档案收集1956年,征集革命历史档案30多件。1962年,馆藏全宗6个4177卷,资料500册。1983年,馆藏档案为46个全宗,6781卷,资料14种2967册。1990年,馆藏档案全宗102个21094卷,各种文史资料、政策法规、重要报刊、统计报表等5230册。1997年,开始接收破产企业档案。2006年,开展“寻找老丽水,发现新莲都”活动,征集老照片7000多张,资料10多卷,其中有日军在丽水施行细菌战等第一手调查资料,填补了区档案馆这方面资料的空白。2007年,开展党史档案资料和省部级以上荣誉资料等重点档案的接收工作,接收了“党员先进性莲都区档案馆收藏的各类民国时期的证书(摄于2010年)教育”“非典”“首届中国丽水绿色食品节”"日军在丽水施行细菌战”等重要档案。

2008年,开展了莲都区社会主义时期党史、当代史档案资料征集活动,征集到老干部回忆录30多篇,老照片若干。至2010年底,共计馆藏档案208个全宗,101190卷,资料7528册,其中现存民国时期档案1400卷,破产转制企业档案79家,64178卷。

保管利用1983—1988年底,利用馆藏档案,编写《中共丽水县委机关设置和领导配备情况》《丽水县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领导配备情况》《丽水县、区、镇、乡(社)行政区辖和机构变化情况》《中共丽水县委各届委员、候补委员和常务委员名单》《丽水县历届人代会简介》《丽水市自然灾害大事记》《国家、省、地、市关于土地征用政策文件汇编》《丽水市要事汇编(1987—1990)》等19种内部资料。1991年,编写《丽水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入党的中共党员登记名册》《1990年丽水市要事汇编》。1996年,编写了《丽水市档案馆指南》。

1988年5月1日起,市档案馆向社会开放首批满30年的档案1551卷(册),文史资料171册,报纸合订本1526册,各类法规、文件汇编3557册。1994年,举办“今日丽水档案事业”大型展览。1995年,举办“迎接96年国际档案大会在我国召开和纪念档案法颁布8周年”大型展览和咨询活动。2002年,对下岗职工实行免费查阅。2007年,对所有查档者实行免费服务。2007年,建成莲都区第一个展厅,成功举办“奋进莲都图片展”“丽水摄影获奖作品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展”。2007年,以馆藏老照片为媒介,与丽水市电视台、丽水市城建档案馆联合举办“老照片新丽水”大型电视主题系列报道活动。

2004年11月始,投资100万元开建全国第一家县(市、区)级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搭建了相匹配的软硬件管理平台,并于次年投入使用。2008年12月,投资73万元开建二期工程。2010年,投资260万元开建第三期工程。全部完成600万页馆藏纸质文书档案及资料、部分馆藏照片和《莲都播报》录像的扫描加工及相对应的目录数据著录。

1980-2010年,累计接待查阅者8万多人次,提供各类档案、资料11万卷(册),提供复制档案原件10万余页。

第二节升级达标与数字化建设

1992年,修订《丽水市直机关档案室达标和上等级的考核办法》。1996年底,市档案馆通过省三级馆的考评与验收。1998年底,通过省二级馆的考核,成为全地区首家通过省二级认定的档案馆,在抓好市档案馆自身的达标升级工作的同时,在全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乡镇综合档案室,全面开展达标升级活动。至2010年,全区有国家二级档案室1家,省一级档案室1家,省二级10家。全部乡镇都已达到省三级以上标准;机关综合档案室96家,全部达到省三级以上标准。

2000年以后,区档案馆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信息化建设思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取得了如下成绩:完成软硬件平台的搭建,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等三大数据库建设,90%以上纸质档案、全部照片档案、音视频档案完成数字化扫描并实现与目录挂接,建立近600万页40425条宗卷级,1409957条文件级条目的馆藏文书档案,资料的目录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建立了档案登记备份中心。与此同时,档案馆配备了专用服务器、存储设备,通过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建立了与办公系统、互联网物理隔离的专用局域网,在服务器上部署了馆藏档案管理系统并开展应用,系统具有数据采集、接收、整理、利用、保管、鉴定、统计功能,在互联网上建立了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莲都档案信息网”,实现了开放档案网上查询的档案现代化目标。

2010年,档案局取消了所有档案查询费用,包括复印件的成本费,切实减轻阅档群众的经济负担。全年档案局共接待查阅人员2836人次,阅档案卷5301卷次,复印证明材料5526张。

1998年10月,丽水市档案馆晋升省二级馆第五章史志

第一节党史

出版《中共丽水(莲都)党史一卷》1980年8月,中共丽水县委成立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后更名为中共丽水市委党史研究室。1996年11月,党史研究室与市方志办公室合并为史志办公室。2000年7月18日,更名为丽水市莲都区史志办公室,属区委、区政府直属正科级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

1981年2月,《丽水市党史通讯》创刊,至1988年10月,共刊出22期,为编辑出版《中共丽水(莲都)党史一卷》打下基础。1982年7月,开展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共聘请10位老同志下村入户,走访老党员、老干部80多人次,征得党史资料12卷100多万字。1997年7月,启动《中共丽水(莲都)党史一卷》编纂工作,成立党史一卷编写委员会,共动员社会力量130多人次,历时3年,于2001年3月编纂出版《中共丽水(莲都)党史一卷》,获浙江省党史类书刊评选二等奖和丽水市社科联成果评选三等奖。

抗损课题调研2006年5月,开展《莲都区抗战时期人口伤亡财产损失调研》,到省、市、区图书馆、档案馆复印馆藏资料1430页,走访75岁以上老人2800人次,召开各种座谈会180多次,拍摄专题电视片3集,搜索记录近5000页的口述资料,历时两年,圆满完成中央党史研究室下达的课题调研任务。2008年7月,中央党史研究室一部主任李榕带队来莲都区史志办调研,对莲都区抗损课题的调研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同年,莲都区史志办评为全省抗损课题调研先进单位。

纪念馆布展与征集文史资料2007年2月,协助有关部门完成北乡革命纪念馆布展工作,同年,独立完成雅溪岱后村丽水县委旧址开馆布展工作。9月,会同区老干部局、区档案局开展文史资料征集工作,召开各类座谈会3次,共征集当代文史资料12篇。

革命遗迹普查2008年8月,开展莲都区革命遗迹普查工作,至2010年5月,完成全部普查任务。通过这次普查,莲都区共有革命遗迹33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1处,抗日战争时期14处,解放战争时期4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4处)。上报省委党史研究室10处:中共浙江省委旧址、中共浙江省委联络处、中共浙江省委机关联络站、新四军驻浙江(丽水)办事处、中共处属特委旧址、中共丽水县委旧址一岱后村、特约太平经济实验区旧址一太平殿、巨溪三岩寺红军洞、万象山革命烈士鞍园、北乡革命纪念馆。

第二节地方志

县志丽水素有修志传统,据史书记载,丽水地方志的编纂始于宋,盛于明、清。境内共编修有府、州、路、县志及专志百种。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编修的《处州图经》,首开修志之端。自宋代方志定型后,现存的府志有8部。南宋时修有《括苍志》《括苍志补遗》《括苍续志》。元皇庆元年(1312)修有《处州路志》。明洪武、成化、崇祯年间修有《处州府志》,弘治年间编有《括苍郡志补遗》,万历年间修有《括苍汇志》《续处州府志》。清顺治、康熙、雍正、光绪年间曾四修《处州府志》。《丽水县志略》编于清雍正九年(1731),作者未详。《丽水志稿》四卷编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为金学超原纂,屠本仁增补,陈棠整理。《丽水县志》十四卷编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为知县张铳纂修。《丽水县志》十五卷,修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知县彭润章等修纂。民国《丽水县志》十四卷,为知事李锺岳等主修,邑人孙寿芝总纂,完成于民国15年(1926)。1963年7月,丽水县人委成立《丽水县志》编委会,修《丽水县政治志》,尚未成书。1988年6月,丽水市政府成立市志编纂委员会,由市长担任编纂委员会主任,叶兆雄任市志主编。全市70余个单位建立修志班子,近200人参加修志工作。1992年3月完成志稿,1994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丽水市志》计23编及附丛录96.8万字。全省社会主义时期第二轮编志展开后,莲都区于2009年4月全面启动第二轮修志工作,全区50多个部门、乡镇近200多人参与修志工作。《莲都区志》记述年限上起事物之发端,下迄2010年,叶剑平任区志主编。

部门志在开展社会主义时期一轮修志的同时,不少部门开展编修专业志的工作。为加强对基层修志工作的指导,1994年3月18日,丽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地区地方志办公室《关于加强对方志工作管理的意见》,市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加强与修志单位的沟通,及时进行专业辅导,努力提高志书后量,至2010年底,全区出版部门专业志24部。

1986-2010年莲都区部门志书统计表

表26—5—1续表26-5-1

年鉴与旧志整理2006年1月,区委、区政府发文,决定从2006年开始逐年编纂《莲都年鉴》。是年4月,区委、区政府召开首次年鉴编纂工作会议,《莲都年鉴》编纂工作正式启动。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首部《莲都年鉴》于2006年12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该年鉴分特载、大事记、总述等30个类目,附反映莲都新貌彩照10幅,全书89万字,全面系统记载了2005年莲都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此后,《莲都年鉴》每年出版。2010年7月,《清•道光〈丽水县志〉〈丽水志稿〉合刊点校本》由方志出版社出版发行,叶剑平主编、赵治中点校,首印1000册。

栝苍史志莲都区史志办主办的党史地方志综合刊物,2008年1月创刊,每年出刊4期,每期印数500册。该刊辟有专题策划,烽火岁月,我的亲历,史海钩沉、莲都风物、人物春秋、栝苍夜谭、姓氏溯源、莲城旧影等栏目,至2010年底共出刊10期。

莲都年鉴(摄于2010年4月)

《栝苍史志》刊物(摄于2010年4月)第六章文物

第一节文物保护与珍藏文物

文物保护

解放前,丽水没有专门的文物工作机构。1950年,在县人民文化馆设文物征集委员会。1951年,丽水县人民文化馆征集到一批香炉、铸马、观音像等文物。1956年,配备专职文物干部一名,从事文物整理、保护工作。1958年,在第一次全省文物普査中,调査到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及其他文物古迹逾100多处,为公布文物保护单位打下了基础。1959年,征集革命文物309件。是年6—8月,浙江省瓯江水库文物工作组重点对后甫古文化遗址、吕步坑、保定古窑址进行调查发掘,并选择发掘清理四座宋墓、一座元墓、一座明墓,出土数百件文物。是年,通济堰等一批碑刻转移温州保管,灵鹫寺石塔整体迁移至云和。1960年夏,碧湖宋塔经省批准拆除。1961年4月15日,通济堰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县人民委员会首次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竖立文保单位标记。1963年2月,成立县文物管理委员会。3月11日,南明山摩崖石刻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天妃宫大殿拆除。1977年,又拆除了其前庭、拜亭及两廊,只保留后寝。1980年,开展维护保养南明山摩崖石刻及维修巾山塔、厦河塔,收集散失文物等工作。是年,增订编印《丽水文物》(1965年金志超初稿)。是年3月20日,从温州运回通济堰碑石13方,同年从云和将灵鹫寺石塔迁移回丽水,置于万象山。1984年,撤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独立设县博物馆。是年,县人民政府重新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并竖立标记。1985年8月,文物、工商、公安部门联合打击文物盗掘和走私贩卖活动,收缴一批文物。1986年,全市(县级)文物普查900余处,同时征集畲族历史文物80余件。1988年,恢复市(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县)博物馆。是年,公布第二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在保定、堰头、水东等重点文物村(乡)建立业余文保小组。1989年12月,灵鹫寺石塔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中共浙江省委机关——兴华广货号旧址因四牌楼城市道路拓宽,整体后移16米。1997年初,市(县)博物馆从天妃宫搬迁至万象山南麓。是年,厦河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市(县)内24处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重新竖立文物标志碑,是年,投资30多万元建成330多平方米的文物库房,同年11月,重新调整业余文物保护员队伍,举办文保员培训班。2000年3月,在联城镇白前村发掘出土恐龙化石。4月,发掘后甫遗址,认定该遗址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硬陶窑址。至2000年7月,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市本级与莲都区部分事权划分的决定》,市(县级)博物馆划归市文化局管理。原有文物管理保护职能以及馆藏文物和财产与人员均划归市管,时有建筑面积1009平方米,工作人员6人,馆藏文物3670件(包括复制品、参考品),有革命文物、少数民族文物、字画、碑拓、陶瓷类、金属类等。馆藏古籍、方志、宗谱及各种资料8000余册。是年11月,对吕步坑窑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并举办考古发掘培训班。2001年6月,通济堰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丽水市开展第二次全省文物普查,是年,厦河塔整体维修,修复塔刹,安装避雷装置。2004年,南明门及城墙进行考古发掘。是年12月,白云花苑工地发掘出土恐龙蛋化石。2005年3月,处州府城墙(南明门及城墙、洞天楼、望京门旧址合并)、谭宅、厦河塔、丽水中共浙江省委机关(刘英旧址、兴华广货号旧址、黄景芝律师事务所旧址合并)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年,南明门进行修缮,修复城楼及瓮城,望京门旧址修复部分城墙。巾山塔整体落架修复,安装避雷装置。同年12月21日,在富岭街道办事处下仓村发掘出土多件南宋龙泉窑珍品。2007年9月,全面启动莲都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12月,成立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其职能为承担莲都区除丽水中心城区和开发区以外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2000年撤地设市以后,莲都区的文物保护管理职能一直由市文物部门承担。2007年2月,丽水中心城区和丽水开发区以外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职能转由莲都区承担。是年4月,市、区文物部门完成了事权的交接,12月,莲都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正式挂牌成立。到2010年底,全区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3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区辖地11处);有省级历史文化村镇西溪1处。

2007年,成立莲都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组织机构,落实了普查经费78万元,其中省拨普查经费25万元,地方补助53万元。组织40多人参加的业务培训,在全区各乡镇进行调查摸底,收集文物线索。2008年1月9日开始实地普查工作。截至2009年底,共录入不可移动文物624处。其中,复查234处,新发现390处,分别为古建筑481处,古遗址28处,古墓葬19处,石刻类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89处,其他2处。另外登记了古村落9处,信息点223处。2010年6月,顺利通过国家普查办验收,文物普查资料的整理、编撰、入档、展示普查成果等工作正有序进行。

2007年开始,相继完成《丽水市2007年通济堰西干渠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工程设计方案》《通济堰堰首段整治维修设计方案》《浙江通济堰碧湖产业区块文物保护方案》《堰头村沿渠建筑立面整修工程方案》《50省道莲都段公路改建工程方案》编制工作,均已通过论证,报批《浙江丽水通济堰文物保护规划》已初步完成,并征求市、区相关部门意见,正处在修编、报批阶段。2009年,委托浙江省古建院设计了《堰头村沿渠建筑立面整修工程》,修缮面积为6550平方米,项目总概算为421万元。2008-2009年,在龙庙和堰头村“景星庆瑞”“南山映秀”的古民居及大会堂中设立通济堰陈列馆、处州农耕文化陈列馆、处州民俗文化陈列馆和通济堰历史人物展示,提升通济堰的旅游文化底蕴,开辟堰头村旅游线路、导游牌、指示牌、古民居说明牌等旅游设施。

2007年11月和2009年3月,莲都文物部门相继对老竹镇前道村莲花山石板墓和高溪乡

南明门(2008年7月摄)

岑口村扁担山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2010年8月,对老竹镇后坑村太原山的陈五官墓进行了迁建前抢救性考古发掘,并详细记录考古资料,确保古墓葬文物进一步得以保护。

2008年,堰头村村街古道修复工程完成,总投资31.28万元。2009年,向省文物局争取到保护经费70万元,完成堰头村社公庙修缮设计,整修工程设计方案正处报批阶段。是年,完成孝子牌坊修复工程。2009年,莲都区政府启动了“农耕水利文化园”项目建设,选址在堰头村东南侧的保定屿上,总用地面积为4万平方米,其中在园区内新建通济堰水利博物馆,占地面积为455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223平方米,投资估算为6276.02万元。2010年,博物馆项目经区发改局批准立项。

2010年6月,省住建厅组织召开“西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论证会,原则通过西溪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方案。

2010年7月,对分布在全区的廊桥保存现状进行专题的调查摸底。是年,文物部门对却金馆至三望岭段古道、孝子牌坊、第四公馆遗址等文物点开展划定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是年,开展宗祠的专题调查,编制《莲都区宗祠保护和抢修项目规划方案》,筛选碧湖镇沈氏宗祠、老竹镇曳岭脚村蔡氏宗祠、联城镇汝河村何氏宗祠、仙渡乡南源村刘氏宗祠等5座宗祠和西溪村朱氏、李氏宗祠(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内)、岱后村朱氏宗祠(现为中共丽水县委旧址纪念馆)等10座宗祠拟进行保护维修和抢救性加固。

珍藏文物

南宋龙泉窑梅子青莲瓣纹碗1964年10月,城西三岩寺金桥头发现,南宋德祐元年(1275)叶梦登妻潘孟光墓出土。釉色为梅子青,釉层厚处呈翠色,薄处呈青白色。施釉均匀,为龙泉窑瓷中珍品。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南宋龙泉窑粉青象钮盖罐2005年12月21日,富岭街道办事处下仓村发现,南宋嘉定壬午年(1222)姜氏墓出土。象钮盖罐共三件,盖上均塑一只站象为钮,造型生动传神。盖罐施粉青厚釉,釉层润泽。器物造型顺畅,做工精细。出土的还有粉青刻花粉盒、粉青菊花鼓钉三足炉、粉青盖罐,均达国家一级文物标准。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南宋绿地酱彩刻画缠枝牡丹弦纹瓶1959年6月,从南宋何偁墓发掘出土。瓶为绿黄底釉,梅瓶形腹,腹上部以酱褐色填绘缠枝牡丹花4幅,表层再施半透明绿釉,具河北磁州窑产品风格。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碧湖宋塔藏雕版印刷佛经碧湖砖塔建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1960年因规划瓯江水库工程经省批准拆除。有珍贵的雕版印刷佛经、写经和铜镜、铜佛像、碑刻、砖刻、琉璃珠、钱

碧湖宋塔出土的宋代经书(1960年出土)

谭宅俯视照(2008年摄)

洞天楼(2008年摄)币等文物出土。雕版印刷佛经均为经折装。五代吴越国经卷七卷,有“杭州法昌院印造”字样,有的经卷尾有北宋政和六年 (1116)或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的施经愿文。北宋初期刻本佛经一卷,卷尾有碧湖人叶能定用墨写的施经愿文。南宋初期雕刻佛经二卷,其中一卷附刻有序和跋,并刻有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的年款。另一卷的卷首刻有佛教故事扉画一幅,卷尾刻有南宋乾道八年(1172)处州丽水叶岳的施经愿文一篇。经卷开版弘朗,刀法遒美,印刷清晰。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太平天国门牌1964年,从岩泉办事处银场楼梯尖自然村征集,为清同治元年(1862)正月13日太平天国铤天安掌理会和军务吴得昌发给村民刘泮龙之门牌。门牌高56.4厘米,宽31.5厘米,连史纸墨刷,墨笔填写。《浙江太平天国革命文物图录选编》收录。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张之清致滴水岩暑期青年读书会信件张之清(1913—1988),原名查民愈,曾用名查铭树,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丽水县首任县长。1939年6月任中共太平区区委委员,是年7月写信给滴水岩暑期青年读书会,肯定青年们暑期活动计划,鼓励他们投身革命运动。

天庆观铜钟为南宋绍兴三年(1133)处州天庆观道士吴师正所铸。铜钟高2米,口径1.20米。铜质青纯,音声洪远。顶部为双龙钮,葵花形口。钟身以凸棱线划分为二层上下界十二区,铸有铭文,铭文清晰。铭文中载有郡县文武职官及舍钱人姓名共428人,其中还有部分志籍未载的郡县文武职官。天庆观,晋时称老君庙,唐始改称开元观,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天庆观,元元贞元年(1295)改称元妙观,明洪武年间毁于大火,天顺年间重建,至

兴华广货号(摄于2010年)

民国时期碧湖宋塔

南宋龙泉窑粉青象钮盖罐 (2005年出土)

太平天国门牌 (丽水市博物馆馆藏)

清康熙时因屡遭水灾观废无存,于康熙癸酉年(1693)将钟移至囿山法海寺明远楼上。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第二节摩崖石刻碑刻

摩崖石刻

南明山摩崖石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丽水市南明山。有东晋至宋、元、明、清和民国各代摩崖石刻58处,其中云阁崖12处,高阳洞15处,石梁20多处。最早的题刻“灵崇”为晋朝道教理论家、医学家葛洪所书。“灵崇”二字刻在云阁崖正中,刻石深约半指,字径0.45米,隶书。东侧“南明山”三字,北宋书画家米芾书,字径0.5米。两处题刻旁均有北宋绍圣四年(1097)处州知州刘泾书赞语和题款。高阳洞主要有北宋科学家沈括游题记,正书,计4行,21字;南宋绍兴年间洪水题刻,行书,5行,行8字。是研究古代莲都很有价值的水文资料。

三岩寺摩崖石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丽水城区西北1千米三岩寺,有唐宋至清和民国各代摩崖石刻20多处。时代最早的是唐代书法家李邕题刻“雨崖”,在白云洞前。“雨”字径1.25米,“崖”字径1.5米,“李邕”二字字径0.2米,正书。抗战初遭日机轰炸震断倒下,1963年春重新竖立。

“栝苍古道”摩崖石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城区东北15千米的岩泉街道银场村官坑桥下峭壁上。篆书,竖刻,字径102厘米X69厘米;落款为楷书,“嘉庆九年 (1804)春浙江巡抚扬州阮元题”十四字,字径22厘米X20厘米。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扬州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 (1789)进士,历任浙江、河南、江西巡抚等。

碑刻

处州重刊孔子庙碑原碑为唐代文学家韩愈撰文,任迪行书并篆额,唐大和三年(829)初立(原碑碑阴有杜牧碑记600余字)。咸通四年(863)刺史王通古曾重立。均已佚。该碑为明嘉靖二年(1523)陈一新摹刻宋嘉定十七年(1224)篆书家陈孔硕重书的碑文,王俸校补原碑文中蚀去的73字。碑高1.62米,宽0.76米。碑额、碑文均篆书。分四层。第一、二层各18行,行9字,第三层17行,行9字,第四层17行,行8字。末有明嘉靖二年(1523)王俸校补、陈一新摹刻共28个小字。该碑在《金石萃编》

南明山石梁(摄于2010年)

括苍古道摩崖石刻(摄于2010年)

《两浙金石志》《括苍金石志》《处州府志》《韩昌黎集》均有著录。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唐司马陈松碑现存碧湖镇郎奇村前街,乾符二年(875)立石。该碑高155厘米,宽73厘米,厚约25厘米。碑额阴刻篆体“唐□州司马陈府君墓碑”,字径约9厘米X6厘米。碑体基本完好,碑顶螭吻圆雕头部解放后碑敲落,碑体表面石层风化严重,碑文阴刻楷书,残存字径约1厘米。宋王象之《舆地碑目》收丽水唐碑五,至清时,丽水入《舆地碑目》就已五存其一。该碑还录入清《六艺之一录》。

元郡学圣像碑元延祐元年(1314)刊刻。通高2.34米,宽0.98米。上部根据清湘赵揆所藏的山东曲阜孔庙孔子像拓片刊刻孔子半身线条画像。像左有“曲阜祖庙真影”6字,画像线条简练,技法极工。下部刊刻处州路儒学学录摄学事蔡升敬书。碑阳为元大德五年(1301)“处州路重修儒学教授厅之记”,额大篆,文正书,共20行。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元林定老墓志刻于元元统三年(1335),高85.8厘米,宽67.2厘米。碑额“先考新昌使君中顺林公圹志”,篆书,字高3.2厘米。碑文行楷,23行,字径1.1厘米。该碑由处州路总管卢景篆额并书丹,林诚祖撰文。碑文书法俊秀又不失豪挺之气,甚宗李北海之风。林定老,元代进士,丽水县城人,《中国科举辞典》和《全元文》卷九三四均有传,详见本志《人物》。

重摹秦淮海画像碑高0.35米,宽1米。碑中间刻秦观线条立像,右边刻北宋元祐三年(1088)除太学博士敕文,左边刻乾隆六十年(1795)秦淮海后裔秦瀛的重刻题识。乾隆六十年(1795)秦瀛任杭嘉湖道时为纪念先人秦淮海(秦观)立。嘉庆元年(1796),于万象山建淮海祠将此碑迁立于祠内。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梅花碑周友胜绘并刻石,高1.16米,宽0.46米,清光绪十八年(1892)立石,并刻自题七律和跋及林树滋、季培、周益谦诗词三首。现藏丽水市博物馆。

通济堰历代碑刻宋元祐八年(1093)州守关景晖《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明道 (1032-1033)中,有唐碑刻尚存,后以大水漂亡数十年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尚存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碑刻,刻记堰图、堰规及历代修建情况。1959年,运至温州江心寺存放,1980年运回原处。现共存碑刻21方,其中宋代1方、元碑1方(碑阴为明代重刊碑),清代12方(其中1方阴刻1962年文物标志碑,1方在新亭,1方在碧湖),民国4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方。通济堰流域图碑,高1.94米,宽0.8米,宋绍兴八年(1138)县丞赵学老书立,明洪武三年(1370)知县王弼、县丞冷成章、主簿萧仲箎重刻,碑刻志通济堰大坝、干渠、支渠、水闸、叶穴等分布情况及堰流经地区地理状况。范成大通济堰碑,高1.68米, 宽0.92米,刊刻南宋乾道五年(1169)处州郡守范成大所定通济堰规二十条。

元延祐元年郡学圣像碑

林定老墓志拓片第三节古遗址古建筑古墓

古遗址

丽水浙江龙——恐龙化石遗址位于联城街道白前村黄弄岗。2000年3月,为配合金丽温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在黄弄岗恐龙化石出土点抢救性发掘出土约占个体30%—40%的恐龙肱骨、腿骨、骨盆、8块颈椎和脊椎、14节尾椎等骨骼化石20多块。经过中日专家长达七年的合作研究,认为白前村恐龙是在晚白垩世早期的沉积地层中发现的新的结节龙类甲龙,遂将它定名为"丽水浙江龙一Zhejiangosauruslishuiensis",这是世界恐龙史上第一次出现以"浙江”''丽水”的地名命名的恐龙,是恐龙家族的新属新种,填补了恐龙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白云山恐龙蛋化石遗址位于丽水城区北郊白云花苑小区内。2004年12月9日,在该小区的建设工地发现,经抢救性发掘,共出土恐龙蛋化石1百多枚。恐龙蛋化石蛋形为扁圆形,直径12—14毫米不等,蛋壁灰白色,呈晶状,壁厚约2毫米。

小括苍山唐宋州治遗迹位于城区小括苍山与万象山之间。仅遗存有少量石砌护坡及砖、瓦等建筑遗物。

吕步坑古瓷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市区西郊五里吕步坑村社山,面积约800平方米。经过1959年和2000年两次发掘。有两座不同时期窑床和产品,烧造年代自六朝至唐朝。采用龙窑明火叠烧技术,个性特征鲜明。遗存可分三期:一期为中、晚唐时期,产品以折

腹碗为主,平底居多。多为紫胎,胎厚釉薄。二期为盛、中唐时期,仍烧造折腹碗,出现撇口

折腹碗,器型多样,釉色青釉和酱釉。三期为南北朝(六朝)晚期至盛唐时期。撇口或敞口斜

腹假圈足碗,胎粗糙,除明火叠烧外,还有大小件器对口套烧。专家根据大量的实物资料分

析研究,认为吕步坑窑遗址是瓯江中上游最早的青瓷窑址。

保定瓷窑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碧湖镇保定村,保定为元明时期瓯江流域窑业中心。有窑址13处,面积约6000平方米。12号窑址为宋窑,烧制黑瓷和黄褐釉瓷器。其余窑址时代均属元、明,生产青瓷,以碗为多,及盘、杯、小碟等。碗内底大多印花卉或文字,花卉以葵花、荷花居多,文字有吉祥语。碗心印有蒙古八思巴文的,以示为官方烧造瓷器。1959年,选择位于窑山中央的4号窑址进行局部发掘,发掘面积358平方米,清理窑床3条,选取标本589件。

通惠门宋代处州衙署建筑遗址位于继光街西侧(原通惠门内),面积约200平方米。遗址离地表深约4—7米。1986年建筑施工中发现,出土一.批文物及标本近200件,有房屋梁架构件、“官”字样瓦等建筑材料,宋代瓷器、钱币以及铜葵口碗、

保定窑址标本

(丽水市博物馆馆藏)铁弧刃刀、漆片、陶瓶、角器、石注水槽、木制品残片等。其中,墨书“州院”款的碗底,刻“值日书铺吴安”和“官”字样官署当值木牌。

银场山元明银矿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岩泉办事处枫树湾银场山。银场为元明时期处州著名产银地。现存矿址7处,矿洞口近圆形。直径不等,洞深度也不一。有的矿洞有地道相通。在老鼠垵矿洞下方岩石上有元“辛酉至治元年(1321)开坑纪念”摩崖题记。刻工较粗拙,是研究丽水古代银矿冶炼历史的确凿资料。据地方志记载,开采的矿石都在当地冶炼,但尚未发现冶炼遗迹。

古建筑

通济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碧湖平原,拦水大坝位于碧湖镇堰头村松阴溪,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519)。为浙江省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宋元祐八年(1093)州守关景晖《詹南二司马庙记》中记载渠名为“通济”。坝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宋政和元年(1111)于堰头渠道上修建石函引水桥一座。南宋开禧元年(1205)改木坝为石坝,坝体为拱形(现存水泥大坝为1954年重修)。干渠道纵贯碧湖平原,全长23千米。支渠321条,分为48派,有闸72座。大坝西侧存詹南司马庙。

处州府城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丽水市区旧城域,始建于唐代,到元代形成基本格局。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割(因)原府城之半而新筑之,设望京、岩泉、行春、南明、括苍、通惠六门。今存南明门及瓮城、南明门至行春门、括苍门至万象山、望京(丽阳)门等及泄水闸口、护城河遗址、城濠(大洋河)等部分古城遗迹和遗存。南明门(大水门)是唯一幸存的古城门,2006年进行修缮重建城楼和部分城墙。城

台石砌基座呈长方形,外设瓮城,平面呈半圆形。望京门(丽阳门)位于原处州府城的北端,现保留错缝叠砌的砖城墙约65米。洞天楼临近括苍门,因“括苍洞天”而得名,由石砌拱券门洞和木结构楼屋组成。处州府城墙具有鲜明的山区府城特色。

谭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大众街酱园弄内。由谭宅和小谭宅两座院落构成,谭宅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面积1760平方米,二层楼房式砖木结构,总体布局为门厅、正厅、后寝、附房四进,各进设天井,两侧为厢房。小谭宅建于清中后期,占地面积530平方米, 正屋二层楼、三开间,分前厅、后厅两进。

修复后的南明门古城墙(摄于2010年)

通济堰大坝(摄于2010年)

灵鹫寺石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丽水城内万象山。共四座,分别建于南宋嘉定九年(1216)和十一年(1218),外观与结构大致相同。3号塔较完整,通高4.2米,塔顶高2.0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构成。塔基为六边形须弥座,塔身为椭圆形,中空,刻有佛像、神将、莲纹、祥云纹和铭文。塔顶刹座六面挑檐,呈弧形,其上依次为覆钵、宝珠、受花、相轮(共五重)、宝盖等。原位于丽水市东北灵鹫寺,1959年曾迁至云和县城郊前溪山,1980年迁至今址。

厦河塔旧志称“佛头岩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紫金办事处水东塔下村西佛头岩上。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知府俞均建,知府任可容续建,至二十二年(1594)建成竣工,历时近十年。塔身八面九层,为楼阁式砖塔,现高38.48米。由基座、塔身及塔刹组成。基座花岗岩砌筑。塔身、塔顶全部为青砖筑造,塔身高约30.8米,塔心中空,每层铺就木板,结构上采用“壁内折上式”,由塔壁中置砖梯旋转登道,可至七层。塔刹毁坠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二月二十三大风。2002年维修时加固塔基,重做塔刹。

巾山塔旧志称“巾子山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丽水市城区3.5千米,海拔约317米的巾山之巅。塔以山名,始建年代不详,在明正统三年(1438)张懋丞《元妙观碑》有载:“观有寥阳殿,向巾子山(即巾山),山有塔……”塔高13.53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六面七层。塔壁厚实,内为空筒式,沿内壁悬挑踏跺可旋转而上至五层。塔的第二层镶嵌着四块分别用篆、隶两种书体题记的“南无阿弥陀佛”,四至七层外壁辟有券形壁龛,龛内嵌有佛、道人物造像,第六层内壁供奉莲座观世音像。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2005年,整体落架维修。

仁寿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南南明山,原名佛日仁寿寺。始建于宋乾德三年(965)。现存仁寿寺正殿为清嘉庆八年(1803)建,重檐歇山顶,梁枋上有重建和修缮题记。正殿后有清“重修南明山仁寿寺碑记”一方,通高1.70米,宽0.80米。碑额篆书,正文楷书。19行,行38字。碑阴刻“南明山普潮禅师纪事碑”,楷书,17行,满行32字。记录了“嘉庆癸亥(1803)鼎建大殿,丁卯年(1807)塑佛像,辛卯(1831)铸洪钟,丙申(1836)敬塑大士十八罗汉像等”。道光庚子年(1840)立。1998年重新竖立。

厦河塔全景(摄于2010年)

灵鹫寺石塔全景(摄于2010年)

巾山塔(摄于2010年)

天妃宫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城内卢镗街(现囿山路),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占地面积1768平方米,建筑平面纵长方形,通深68米,宽26米。由前庭、两廊、拜亭、正殿、后寝构成。建筑具明代风格,正殿屋顶为重檐歇山式,四角微翘。上檐下有补间斗拱6朵,转角斗拱2朵。殿内全部圆形木柱,梁枋穿插。后寝为两层歇山顶木结构。石柱础雕刻、正殿墙上泥浮雕及石柱上阴刻对联工致细腻。历史上,天妃宫是福建会馆。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县革命委员会批准大部分拆除,仅存后寝。

孔庙原在城内=山。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建,经历代扩建,规模宏大,民国县志记载“正中为大成殿,翼以东西两庑,后为崇圣祠,前为大成门,为棂星门,为泮池,为屏墙。崇圣祠左为明伦堂,右为乡贤、名宦祠。又左为崇德斋,西为广业斋,为祭器库。大成门东为文昌庙,西为省牲所,明伦堂东为忠义祠,又东为节孝祠,祠下为土地祠,为教谕署”,“文化大革命”初拆除。

古墓葬

四都张村汉墓在水阁街道张村村(原旭光小学附近),1964年发现,为竖穴土坑墓。已被盗挖。出土釉陶旋纹盘口壶和青铜洗残件及铜镜等。

高溪西晋纪年墓位于高溪乡高溪水库磨石山东坡,早年己被盗。1965年发掘清理西晋砖室墓3座,均为券顶砖室墓,木棺葬。墓砖侧面印有“元康六年(296)八月十日”反书阳文款识和钱纹、绳纹,另有锈残铁剪等。

溪口唐墓位于市区溪口原砖瓦厂取土场,1962年清理。属唐代晚期土坑墓。长2.2米,宽0.7米,葬具朱红漆木棺,已朽。出土随葬物有黄绿色釉陶盘口壶、葵口圈脚米黄色釉瓷碗、米黄色釉弧壁瓷碗、青绿釉敞口瓷碗、酱色釉陶灯盏、石砚台、铁鼎及“开元通宝”钱等。

华祠岭背宋墓位于市区中山街中段原华祠岭背,1978年清理。为竖穴土坑墓,木棺完好,棺板为天然树段锯开,未加修整和油漆,长短不齐、宽窄不一,板间有凹槽与扁榫相合。底板长2.60米,盖板长2.82米。棺内出土陶灶、三足陶鼎等明器各1件,木胎漆碗残器1只、青瓷盏1只及“太平通宝”钱1枚。棺外有韩瓶1对,覆盖六瓣葵口青瓷盅1只。

南宋汤思退墓位于紫金街道风化村,1985年发掘。墓地被破坏,仅存南宋乾道二年 (1166)墓志铭一方。汤思退(1117—1164),字进之,号湘水,青田人。南宋绍兴乙丑(1145)科进士,曾在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任宰相左仆射,孝宗兴隆元年(1163)又出任宰相。

南宋何澹家族墓1959年6月、7月,瓯江水库文物工作组在莲都发掘4座南宋墓,分别是参知枢密院兼知政事何澹(1146—1219)及妻朱氏墓、朝散大夫直焕章阁新知袁州少卿何处仁(何澹长子)及妻陈氏墓(两墓均在保定凤凰山)、赠太师郑国公何偁(何澹之父)及妻石氏墓(在新合堰山西侧轿马郑村)、给事中王信(何澹亲翁)及妻郭氏墓(堰山南麓,大港头平地村)。四墓墓地前半部均为墓园,设祭坛。除何处仁墓外,其他三墓园内均有石将军、石马、石羊、石虎等石雕像1—2对,对称排列。墓室位于墓园之后高坎上,均为长方形石椁,分

天妃宫后寝内景(摄于2010年)东西两室。4墓均有墓志铭。出土黄绿地酱褐彩绘“缠枝牡丹”瓷瓶、青瓷坛、铁牛等文物。

南宋叶梦登夫妇墓位于市区西北三岩寺金桥头,1963年发掘。为长方形石件砌筑双室并列合葬墓。出土有龙泉窑青瓷莲瓣碗及六角扁瓶各1件、铜镜、铜剪刀、铜镊子、铜钱及饰物(残)等和德祐元年(1275)叶妻潘孟光墓志铭1方。其中梅子青莲子瓣纹碗为南宋晚期龙泉窑之精品。叶梦登,生卒年不详,字天游,丽水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进士,曾任吉安教授。

南宋叶宗鲁夫妇墓位于城东北黄泥山南坡,1976年2月清理。为二次葬尸骨冢,墓穴深1.9米,宽4.3米,长4.1—4.3米。墓早年被盗。墓内有石匣放置骸骨。出土墓志铭2方及钱币433枚。叶宗鲁墓志碑阴刻《重葬记》。

南宋姜氏墓位于富岭街道下仓村,2005年12月21日发掘清理。墓室为青砖错缝叠砌,在前部墓壁砖砌壁龛内出土南宋龙泉窑粉青象钮盖罐、粉青菊花鼓钉炉、粉青刻花粉盒、粉青盖罐共6件龙泉窑青瓷均可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同时出土青铜菱花镜、姜氏墓志铭等。墓主为南宋李垕之妻姜氏,生于南宋淳熙庚子年(1180),嘉定戊寅年(1218)病故,嘉定壬午年(1222)下葬。李垕,史料未载生卒和经历,据民国15年(1926)《丽水县志》(杂记)载:南乡下苍西冈土人掘得宋李垕古圹,李刚作坊志,正书三百七十余字。

南宋梁安世墓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老竹镇梁村。墓丘以卵石垒成。梁安世,老竹梁村人,见本志《人物》。

明代吴政墓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雅溪镇洪渡村。墓前有祥瑞浮雕、望柱、石门、石书卷等遗迹。吴政,雅溪洪渡人,见本志《人物》。

明代薛氏家族墓位于城北约2千米薛坟岗村。墓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均为石椁墓。墓室四角石板间以榫槽相接,结构较坚固。出土青瓷烛台等和薛希琏妻詹氏墓志1方。薛希琏,县城人,见本志《人物》。

明代何镗墓位于双黄乡黄畈村。面积约100平方米,原有拜台、石桌等墓仪石构件,已散失。何镗,县城人,见本志《人物》。

明代叶钜墓位于高溪乡黄塘窑村西约500米。墓域面积约600平方米,高约20米。原有祭台等已毁。叶钜,字伯广(生卒年不详),丽水高溪人。明正统年间曾参加镇压叶宗留等领导的处州银矿工人起义。

第四节古村落古民居

西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地处市区西北部,村落始建于唐代元和年间,山环水绕,景色秀丽,迄今1200多年。村落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村落中通京古道贯穿南北,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鳞次密集。至今保存有“南极星辉”“长发其祥”“与德为邻”等14处传统民居,以及高楼井、李氏宗祠、鹤山禅院、积善庵、文昌阁、观音桥、明觉寺等。

西溪村老商业街(摄于2010年)堰头村丽水市文化名村。位于市区约二十五千米碧湖镇堰头。渠道两岸千年古樟弥漫,村落建筑沿渠而建,至今保存有“南山映秀”“景星庆瑞”“三星拱照”“玉叶流芳”“光荣南极”“懋德勤学”“佳气环居”“社公庙”以及“节孝流芳”牌坊等20多处古民居和古建筑,还有路亭、古桥和店铺,形成了堰头村特有的古村落格局和风貌。

碧湖镇位于市区西南部平原。面积约2万平方米。历史街区街巷纵横,长达1.2千米的人民街店铺林立,有酒坊、蔑店、木器打铁店、药房、百货店、弹棉花店等,宅院、祠堂、古桥、古堰渠、河埠、古井等保存完好。它是莲都区西南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从明代始形成的丑、辰日为市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有丰富的集市文化和多彩的民间文化。

大港头镇位于市区西南部。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临溪保留了清末民国时期老街、店铺、古民居群等建筑和瓯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古埠口。是中国摄影基地和巴比松油画基地。

碧湖老街(摄于2010年)

大港头老街(摄于2010年)

刘祠堂背历史街区位于城内三坊口西侧刘祠堂背,顺地势石板铺设的街道尚存,街道两侧清-民国时期的临街店铺房基本保存。青石板铺设的街道保存完整。明代开国元勋刘基祠牌坊(碑亭)尚存,是丽水市区保留为数不多的古街区之一。

下南山村古民居群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碧湖镇下南山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村落依山而建,坐东向西,呈阶梯状分布,现存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民居十多幢。村落建筑因山地形制构筑,布局合理。泥墙、石阶、古道、廊道、古樟、流水环抱在青山之中。

下南山村(摄于2010年)

刘祠堂背历史街区(摄于2010年)莲都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

表26—6—1

莲都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

表26—6—2

莲都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

表26-6-3续表26-6-3续表26—6—3

莲都区省、市级文化名村一览

表26—6—4

成立于1928年的中共曳岭区委机关所在地--新屋村全景第五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7年,莲都区开展民间文艺普查,共普査到民族民间造型艺术10类,共148件,民间表演艺术3类,共39项,民族、民间、生活习俗、历史发展的实物25件,民间传统文艺制作9项,民族民间代表性民俗事项5项,并公布了莲都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莲都区被确定为浙江省民族传统节日“畲族三月三”保护基地之一。是年,莲都区开展“非遗”普查,共收录代表性项目2652项,编印乡镇街道卷17卷。公布了莲都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4项被命名为丽水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年,莲都区文广新局被评为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公布了莲都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处州乱弹”项目入选第一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普慈寺庙会”等2个项目入选第三批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莲都区积极挖掘抢救2008年“非遗”普查中发现的具有1500多年历史、中断50余年濒临失传的民俗活动“翻龙泉”,10月,“翻龙泉”等4个项目入选第四批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年7月,成立莲都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莲都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下属纯公益类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2名,其中股级职数1名(该中心成立之前,均由区局文艺科和区文化馆兼职负责该项工作)。

2007—2010年莲都区列入省级非遗名录名单

表26—6—5

2007—2010年莲都区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名单

表26—6—6续表26—6—6

2007—2010年莲都区1-3批区级非遗名录(部分)

表26—6—7续表26—6—7续表26—6—7

历代志书载列名胜古迹、祠祀、坊表等

续表26-6-8

旧志书载列楼阁亭园宅续表26—6—8

旧志书载列坊表

坊表,在历史上有古表宅里,树风声之义也。名山胜迹,因地而建。丰功伟烈,硕望巍科,乐善好施,完贞全节,因人传也。坊门是古时街市里巷之门和官署名,坊表牌坊具有旌表、尊崇、标志、空间引导和纪念性功能的建筑物。历代修志,不管存废,均俱列于后。明成化十八年(1482)《处州府志》载有已废的十九坊,仍保存的有六十二坊之多,清雍正、光绪《处州府志》共载有六十七坊续表26-6-8续表26—6—8

旧志书列祠祀

旧志云:社祀五土,稷祀五谷,民所以厚其生也。崇德报功,遍于群祀。其有不在祀典,而民间崇奉,久历年所,则有举莫废,亦附列焉。承其事者,尚其凛鉴,观之赫而敷神惠求民瘓哉!续表26-6-8续表26-6-8

旧志书列冢墓续表26—6—8第七章文化市场管理

第一节文化市场管理机构

1987年,建立丽水市演出管理站。1988年6月,建立丽水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局,担负全市文化市场的日常性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同时,建立丽水市文化市场稽査大队,隶属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与原市演出管理站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负责全市文化市场的检查和管理。8月,丽水市演出管理站与丽水剧院合署办公。1990年1月,市演出管理站与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公。1992年、1997年,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2000年,实行分级管理的体制,城市规划区内的文化市场由市文化部门管理,城市规划区外的文化市场由区文化部门管理。撤销原丽水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及职能,将原丽水地区文化市场管理稽查队和丽水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人员合并组建“丽水市文化市场稽查支队”。市文广出版局直接负责莲都区辖内文化市场管理工作。2007年7月,区文广新局负责莲都区辖区内文化市场的娱乐场所和营业性演出的行政许可审批职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职能由市文广出版局承担。

第二节文化市场管理

1988年9月,丽水市文化局、市公安局、市工商局联合发出《丽水市文化市场管理暂行规定》,提出对舞会、音乐茶座、录像带发行放映、音像制品销售、桌(台)球室、报刊书摊(店)、游艺活动、游乐场等加强管理,文化市场范围内的文化娱乐业的经营活动,均须报经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审批,领取丽水市文化娱乐业经营活动许可证,方可开业。

1989年,浙江省政府颁发《浙江省文化市场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后,丽水市依照《办法》对歌舞娱乐(卡拉0K)、音乐茶座、电子游戏机室、录像制品放映、零售、出租、书报刊零售出租、保龄球、台球、棋牌等文化经营门类进行管理,并实现许可证制度。市文化主管部门向管辖的从事文化经营服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管理费,用于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年5月,文化稽查人员统一使用省文化厅制发的浙江省文化市场稽查证。8月,开展对全市电子游戏娱乐场所进行整顿、重新审核、换证工作。

1990年1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统一使用由省文化厅印制的文化经营许可证、文化服务许可证、文化经营临时许可证。1989年至1994年9月,根据国家机构编委、省政府有关音像制品管理规定,明确音像制品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实行新闻、广电、文化归口管理。明令禁止私人从事营业性录像放映。1990年,开始对卡拉OK厅使用的激光视盘、录像伴奏带清理,按照文化部规定经审核并贴上省文化厅准映证方能使用。是年9月,对卡拉0K进口节目(激光视盘、录像伴奏带)进行造册登记,凡未经文化部或当地文化主管机关审査批准的,一律封存,停止使用。是年11月至1991年2月,首次全市范围对文化经营单位进行年度和验证工作。

1991年10月开始,全市范围内暂停扑克机、跑马机、水果机、麻将机等有奖电子游戏机经营活动,并停止审批。

1994年,市文化、公安部门联合对营业性歌舞厅、卡拉0K厅娱乐场所封闭式包厢、“黑灯舞”进行清理整顿活动,一律先停止经营,限期整改,按规定标准设置包厢并安装长明灯。

1995年7月1日起,在全市对营业性电子游戏机实行准营证管理。

1996年,举办歌舞厅经理或负责人培训班,颁发上岗证,歌舞娱乐场所市场开始逐步走上了规范轨道。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实行文化经营许可制度。是年11月,对全市电子游戏机进行集中整治。

1991-1996年,丽水市文化市场主要有歌舞娱乐(卡拉0K)、电子游戏机室、音像制品零售出租放映、报刊书店(摊)零售出租、台球室、保龄球、旱冰场等经营门类。

1996年10月1日起,音像出版单位发行音像制品必须加贴防伪标识。1997年1月1日起,批发、零售、出租和放映的音像制品未加贴防伪标识的,一律视为非法音像制品,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市场上流通。

1997年,市文化局制定并公布了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制度》《办理文化经营许可证审批程序》《对文化经营单位违章、违反行为处罚程序》及文化市场管理人员学习和考勤制度。是年1—6月,举办培训班4期,200多名从事文化经营管理人员接受了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是年5月,15名乡镇文化干部参加地区文化市场管理培训,建立了第一支农村文化市场管理队伍。11月,举办全市23名乡镇文化站干部参加的文化市场管理专业知识培训。是年,市文化局下发《丽水市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办法》,此办法得到文化部和省文化厅的肯定,《中国文化报》进行了报道,《浙江省文化市场》进行全文刊载。

1998年,在全市开展“文化市场法制年”宣传月系列活动,市委领导发表电视讲话,在市区开展法律咨询,接待群众50余人,发放法规宣传资料700余份。全年共出动1165人次对全市文化市场进行专项治理和经常性稽查。对音像制品和书刊市场稽查230家(次),对娱乐市场检査289家(次),严肃査处非法经营、违章经营,取缔25家,罚款11600元,停业整顿1家,限期整改20家,有30家受到警告。加强对出版物市场的整治管理,收缴非法录像503盒,非法录音带750盒,非法VCD2225片,非法书刊2224册。是年5月,落实市政府决定,建立了110紧急救助领导小组,并与市110紧急救援系统联网,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共接警60起。是年9月,开展了清理整顿和取缔经营性电脑游戏娱乐经营活动。

1999年2月1-2日,举行第十六次“扫黄打非”集中行动,由文化、广电、公安、工商和地区新华书店抽调25人组成联合执法检査组,共检查108家出版物经营单位,收缴非法VCD2287盒、非法录像带29盒、非法书刊2022册、非法DVCD500张,取缔无证书店1家。是年7月1日起,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61号令)取消了全市娱乐场所管理费,同时,对娱乐业中的歌厅、舞厅、卡拉OK厅、游戏机活动场所经营项目的营业税税率由10%调整为13%。是年,根据中央全面取缔邪教“法轮功”的部署,实行上下、左右、城乡三结合的方法,彻底收缴邪教“法轮功”类出版物和宣扬愚昧迷信的气功类非法出版物。严厉打击“金华纳”等系列盗版VCD的特别活动。

2000年上半年,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举办电子游戏室和歌舞场所负责人培训班各1期,每期3天,共113人参加。加强文化市场的稽查管理,共出动522人次,受理电话举报24次,检査音像制品经营单位263家(次),演出场所15家(次),歌舞娱乐场所333家(次),电子游戏室462家(次),书刊经营单位(点)259家(次),其他82家(次),取缔无证经营单位13家,办理案件25件。是年8月24日,停止审批新的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现有的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增添或更新任何类型的电子游戏设备需重新审核标准,最大限度地压缩电子游戏经营场所总量。

2007年9月1日开始,共审批了7家歌舞娱乐场所。2007年一2010年10月,共办理行政许可件数35件(歌舞娱乐场所的设立及变更、营业性演出活动的许可)、备案4件。至2010年10月,市区共有38家娱乐场所(其中9家电子游戏、29家歌舞娱乐场所)、3家文艺表演团体和4家演出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