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二编 自然地理

莲都区位于浙江西南部,瓯江中游。境内地质构造以断裂为主,岩石有岩浆岩,沟积岩。莲都地处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三山脉之间,地形属中山区,以丘陵山地为主,间有小块河谷平原,地势具有盆地格局,境内最高处为南部八百湖山峰,海拔1389米,最低处为下风化村河漫滩,海拔40米,地形大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唯受季风影响,会出现灾害性天气。多样的地形,温暖湿润的气候,利于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境内植物种类丰富,动物品种繁多。境内河流皆属瓯江水系,横贯中部河谷盆地。

境内山川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南明山、东西岩、丽水九龙湿地公园等均为著名风景名胜区。

第一章地质

第一节地层

莲都区位于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汇聚的西环太平洋构造带上,地质构造上属于中国华南褶皱系之浙东南褶皱带之龙泉一遂昌断隆。由元古代变质基底和中生代火山岩盖层组成,是北北东向余姚一莲都深断裂的路经之地,大地构造单元上属浙东南褶皱带的龙泉一遂昌断隆。发生于中生代中、晚期的燕山运动在本区引发了强烈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作用,造成了上侏罗统火山岩的大面积覆盖,以及各类岩浆岩体的侵入。直至白垩纪时期,仍有一些断陷盆地除接受有内陆河湖相沉积外,还间歇性地充填了火山沉积。第四纪时期,仅在水系两侧沉积有冲积沉积物。

境内出露的地层有上侏罗统(J3),白垩系(K)和第四系(Q)。

上侏罗统03)地层

出露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2/3,由老到新可分为:

大爽组(Jsd),见于西坑、龙潭等地。岩性为流纹质或英安质晶屑凝灰岩,玻屑凝灰岩夹凝灰岩、凝灰质砂砾岩、炭质页岩,为一套中等强度喷发的陆相火山岩建造。

高坞组(Jsg),分布于库头、双溪、西源一黄坑一带。岩性为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玻屑晶屑熔结凝灰岩,常含角砾,夹英安质晶屑熔结凝灰岩、玻屑凝灰岩,局部夹少量砂页岩,为晚侏罗世大规模火山活动强烈喷发而成。

西山头组(J3X),见于西溪、九龙岭等地。岩性为褐黄色、青灰色流纹质(含角砾)玻屑凝灰岩、流纹质晶玻屑凝灰岩,局部夹流纹质(含角砾)玻屑熔结凝灰岩。

茶湾组(J3C),分布于畎岸、梁村、下妖、陈村、枫树湾、黄村、东坑等地,下部主要为流纹质或英安质玻屑熔结凝灰岩,含角砾玻屑凝灰岩夹沉凝灰岩、凝灰质粉砂岩、砂砾岩、硅质岩;上部为黑色泥岩、页岩、黄绿色泥质粉砂岩夹砂岩、砂砾岩;底部为一层砾岩。

九里坪组(Ji),仅见于大梁山以北陈坎、妖头等地。岩性为流纹岩、流纹斑岩夹球泡流纹岩、熔结凝灰岩。

祝村组(Jsz),在紫金街道祝村所出露的地层剖面为该组地层的代表,厚1398.3米,主要由中酸性火山碎屑岩或中性熔岩组成,夹少量基性和中酸性熔岩、中性火山碎屑岩及沉积岩,顶部酸性熔岩。

白垩系(K)地层

下白垩统馆头组(KQ ,分布于老竹、凉村亭一下垵等地。岩性为黄绿色浅灰黑色泥岩、页岩、粉砂岩夹砂岩、凝灰质砂岩,局部夹凝灰岩、熔结凝灰岩或安山岩,顶部偶见炭质页岩,中上部常为灰岩透镜体,中下部或底部为紫红色砾岩、砂砾岩。

下白垩统朝川组(Kc),分布于老竹、样后、齐村等地。下部为安山岩、玄武岩,上部主要为紫红色钙质细砂、粉砂岩或泥岩、粉砂岩夹砂岩、砂砾岩,局部夹凝灰岩、熔结凝灰岩。

下白垩统方岩组,分布于老竹、样后等地。岩性为块状紫红色砾岩夹砂岩,砾石磨圆度较好,砾径大小悬殊,混杂,属山麓堆积的类磨拉石建造。

上白垩统塘上组,分布于丽水盆地。岩性为角砾凝灰岩(局部绿泥石化)、紫红色砂岩、粉砂岩。

上白垩统赖家组,分布于丽水盆地北部。岩性主要为紫红色钙质泥质粉砂岩。

第四系(Q)地层

主要分布在大溪、好溪两侧,可分为:

中更新统之江组(Q2),分布于白云山前斜地,为洪积扇基座阶地,洪积为主。岩性为亚黏土夹砂卵石,上部为棕红色黏土、亚黏土夹砾石,下部为砾石夹亚黏土。砾石直径2—15厘米,浑圆状,表面多风化成黄褐色,厚3—7.5米。

上更新统莲花组,分布于白云山洪积扇前缘二级阶地,最宽44米,洪冲积成因。上层为亚黏土,局部黏土,偶夹淤泥,厚2-3.5米;下层为含黏土砾石层,中等密实度,砾石成分为凝灰岩,磨圆度较好,厚10米左右。

全新统,分布于好溪、大溪两侧,为冲积砂砾石层,组成河漫滩、河堤。在厦河、水东一带呈北东一南西及东西向展布,厚10米左右。

丽水县地层简况一览

表2-1-1

界系统组符号厚度(米)构造期同位素年龄(Ma)

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 —q43—15喜山期 —续表2-1-1

第二节岩石

境内主要出露的岩石类型有岩浆岩和沉积岩。

岩浆岩

分为火山岩和侵入岩两类,境内岩浆活动频繁强烈,燕山早期以火山喷发作用为主,形成了大面积的火山岩地层;燕山晚期以岩浆侵入作用为主,形成了各类酸性、中性大小岩体10余个,并发育有由间歇性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岩盆地。

火山岩境内所见主要以熔结凝灰岩、凝灰岩等火山碎屑岩类为主,其构成了上侏罗统大爽组、高坞组、茶湾组地层,少量酸性岩(流纹岩、流纹斑岩、球泡流纹岩)、中基性岩(玄武岩、安山岩)等可见于上侏罗统九里坪组、下白统朝川组地层中。

侵入岩广泛分布在北部地区的仙里、葛畈、滴水岩、杨坑等地,形成于燕山晚期的不同岩浆活动期次。

燕山晚期第一期侵入岩吴岭一吴岭头云辉煌斑岩分布于皂树乡大桉墩至缙云县吴岭,近南北向展布,呈岩墙状,面积2平方千米。

燕山晚期第二期侵入岩葛畈钠帘石化中粒斑状花岗闪长岩,分布于仙渡乡葛畈,呈岩株状产出。仙里中一细二长花岗岩,分布于仙渡乡仙里,面积2平方千米,岩株状产出。

燕山晚期第三期侵入岩黄畈细粒斑状花岗岩,分布于双黄乡黄畈,面积19.5平方公里。

燕山晚期第五次侵入岩皂树一滴水岩细粒斑状花岗岩,分布于仙渡乡皂树至滴水岩,岩体呈东西向展布,岩枝状,面积2.5平方千米。杨坑一下水头(下水碓)细粒斑状花岗岩,出露于皂树乡杨坑至下水碓,北东东向展布,岩枝状,面积3.5平方千米。

燕山晚期不明期次侵入岩黄畈一徐宅石英闪长岩,出露于双黄乡黄畈至徐宅,面积0.8平方千米,呈岩墙状产出,围岩为黄畈细粒斑状花岗岩。侵入期次不明的花岗岩斑岩脉分布于太平乡上妖、城头等地,面积小于1平方千米。

沉积岩

在境内白垩系火山岩盆地中局部分布,主要有砾岩、粉砂岩、泥岩,少量黑色页岩、炭质页岩。

第三节构造

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按空间展布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三组。主要断裂有:丽水一景宁北东向构造带、东坑、庭坑一西溪北东向断裂、岩泉岭头一丽阳东西向断裂、花街一大坑口北西向断层、“五一”(五里亭)水库一螺蛳田背断层、上佛堂一牛岭头一龙潭背东西向断层、石马坟一上南寨东西向断层

丽水一景宁构造带,系余姚一丽水深断裂南段中部的丽水至石塘段,由北北东向白垩纪构造盆地(如丽水盆地)及一系列北北东向压性断裂组成,其主干断裂走向约40°,挤压带宽百余米,片理、劈理发育,两侧见硅化、绢云母化,为境内主要断裂构造。

东坑、庭坑一西溪断裂,系大岭头一中村断裂带之北段,由一系列北北东向断裂组成,其导致了样后、老竹等地白垩系地层与上侏罗统大爽组地层的断层接触,该断裂大致呈25。方向展布,挤压带宽100-1000米,局部可见构造透镜体及断层泥。

岩泉岭头一丽阳断裂,位于丽水盆地北部,构成盆地边界,系里庄一黄村构造带之东段, 呈东西向展布,出露长约10千米,宽大于80米,断层下盘由上侏罗统茶湾组晶屑凝灰岩组成,蚀变较强。

花街一大坑口断层,位于丽水盆地北西部,呈南北向展布,出露长大于1千米,宽20-40米,具平移断层性质,造成了上侏罗统茶湾组地层与上白垩统塘上组地层的断层接触。

“五一”(五里亭)水库一螺蛳田背断层,位于丽水盆地西面,走向呈弧形,向南东方向突出,长大于4千米,宽15—20米,正断层性质。

上佛堂一牛岭头一龙潭背断层,位于丽水盆地南西富岭街道北面,东西向展布,长大于4千米,宽50米,并将当地下白垩统朝川组和上白垩统塘上组两组地层间分隔开来。

石马坟一上南寨断层,位于富岭乡北面,东西展布,向南凸出,长大于5千米,宽30—50米,呈负地形。

五里亭水库一螺蛳田背断层,上佛堂一牛岭头一龙潭背断层,石马坟一上南寨断层,在平面上均呈向南凸出的弧形断层,上下盘岩产状有规律变化,构成丽水盆地的构造框架。

第四节矿产

民国17—28年(1928—1939),地质工作者先后对黄铁矿、钼矿、叶蜡石矿、铁矿等作过实地调查。民国31年,华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调查部,著有《丽水青田永嘉乐清县矿产地一览表》。解放以来,地质部门对矿产资源连续进行调查和勘查,初步探明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非金属、燃料、矿泉水等矿种20多种,共计矿产地(点)65处。据2006年《丽水市市区及莲都区城镇建设规划区矿产资源调查报告》,主要矿种有:

金属矿

钛磁铁矿主要有紫金街道祝村矿点,矿层两层。下层长120米,平均厚度0.28米,最厚的0.6米,含铁6%—42.39%,平均21.40%,含钛7.63%,可供地方性开采。上层长180米,平均厚0.27米,最厚0.72米,最薄0.1米。含铁35%—35.68%,平均15.60%,含钛6.05%。矿石砂结构,由粗大的浑圆状钛磁铁矿和海绿石、岩屑枝组成,地质储量近万吨。

铅锌矿分布有白云街道丽阳坑铅锌矿、枫树湾银场铅锌矿、仙渡乡鲍店铅锌矿等矿点。白云街道丽阳坑铅锌矿:矿体含铅10.36%—28.78%,锌9.6%,锰25.44%, —般伴有锡 (0.001%—0.15%)、钼(0.0030%—0.007%)、镉(0.001%—0.03%)、铋(0.004%—0.6%)。矿区地表可见长百余米的氧化物,氧化物以蜂窝状褐矿为主,以往有小规模开采。枫树湾银场矿区,矿体氧化带以软锰矿为主,个别可见孔雀石以及铅矶、硫镉矿,含银一般达100克/吨以上,以往有开采。仙渡乡鲍店铅锌矿,含镉0.3%—1%。

银矿有岩泉街道银坑坭洞背、雅溪镇郭(贾)坑、洪渡银矿等矿点,今已报废。岩泉街道银坑坭洞背矿点,宋代已有开采,一般含银30—300克/吨、铅0.5%—5%、锌0.5%—5%,低者含银10—20克/吨、铅0.2%、锌0.1%—0.4%。雅溪镇郭(贾)坑、洪渡银矿,局部含银1000—5000克/吨,含铜0.3%—0.71%、镉0.1%—0.3%。

钼矿皂树矿区,位于仙渡乡附近,矿脉有十余条,长10—500米不等,厚度0.2—1.5米。品位0.06%—0.5%。

双黄矿区,位于双黄乡附近,矿脉有十余条,长10—1000米不等,厚度0.2—1.5米。品位0.06%—1%。

非金属矿

萤石有季岭根、玉山殿、下林、大林、仙草坪、水仙洞等矿区,以往多有开采历史,现多已停采。

季岭根矿区,雅溪镇季岭根村附近,储量10.2万吨,品位70%—80%, I号矿脉已控长度约2000米,宽1米;II号矿脉已控长度约1000米,宽约0.8米。

玉山殿矿区,太平乡长濑村,矿脉宽3—4米,局部达6米,地表已控长度约150米,品位50%左右,估算储量为3万吨。

下林矿区,联城街道下林村,品位80%左右,储量约10.8万吨。

大林矿区,碧湖镇外寮村,品位30%—85%,储量约38万吨。

仙草坪矿区,高溪办事处,品位85%,储量约7.6万吨。

水仙洞矿区,碧湖镇,品位75%,储量约5.76万吨。

黄铁矿九龙里矿区,位于仙渡乡,硫铁矿矿石资源量1044.55千吨,折算含硫35%的标矿433.37千吨。I号矿体走向延伸长520米,矿体厚0.88—12.57米,平均厚3.83米。II号矿体走向延伸控制长320米,倾向控制最大延深235米。矿体厚度最厚3.15米,平均厚1.73米。

花岗岩仙渡乡滴水岩花岗岩矿体,矿床出露面积0.5平方千米,储量约2120万立方米。颜色有芝麻花、墨黑等7种。岩性中斑晶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10%—15%,基石为微纹长石35%—45%,酸性斜长石15%—20%,石英20%,黑云母5%,金属矿物少量,楣石微量。雅溪镇上陈花岗岩矿体,矿床出露面积0.27平方千米,储量约950万立方米,颜色为纯墨色。

双黄乡黄畈花岗岩矿体,矿床出露面积0.3平方千米,储量约350万立方米,颜色橘红色,岩性:斑晶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10%—15%,基石为钾长石45%,酸性斜长石15%,石英20%—25%,黑云母5%,金属矿物少量,锆石、磷灰石、楣石、褐帘石微量。

仙渡乡根竹园花岗岩矿体,矿床出露面积及储量均未测算,颜色为大花。

泥煤峰源乡海拔1100米以上大山峰,储量约3万立方米、3万吨,发热量为2000卡/千克,含油量一般为3%—4%,高者9.05%。

高岭土碧湖道士睦村、黄塘窑、魏村、保定等村,为黄灰色粘土矿,含三氧化二铝15%, 二氧化硅70%—71%,当地用其烧制陶、瓷器,历史悠久。现资源接近枯竭,仅一家还在烧制。

矿泉水

碧湖矿泉水位于碧湖石牛白桥村,1988年秋从马蹄井附近发现。1989年5月,碧湖一号机井矿泉水通过省级鉴定,7月通过地质矿产部、卫生部、轻工业部联合鉴定,为优质矿泉水,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沽、钙、偏硅酸、铜、锌、钼、铬、锶、铁、锰、碘、氟、、锡、钠、硒、硼、等30多种微量元素。

碧湖矿泉水微量元素含量一览

表2-1—2第二章地貌

第一节丘陵

莲都区处在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山三座山脉之间,地形属浙南中山区,以丘陵山地为主,间有小块河谷平原。地势具有盆地格局,四周高山环抱,峰峦连绵高峻,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30余座,中部沿大溪呈西南一东北向陷落,中间被大溪东南一片西北向连绵起伏的低丘所隔,形成碧湖、城区两个盆地。境内最高处为南部八面湖山峰,海拔1389米,最低处是下风化村河漫滩,海拔40米。地形大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因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立体气候和小地形气候明显。北部山地大地形为南坡,南部山地大地形为北坡。

境内丘陵与山地紧密相连,难以明确区分,面积857.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57.1%,可分为低丘、高丘。低丘,海拔100—250米,面积364平方千米。其中,88.3平方千米分布在中部的联城,东南部的富岭、水阁、碧湖南山,西南部的碧湖、高溪等地;94.4平方千米分布在西部的老竹、丽新、联城陈村、老竹梁村等地;181.3平方千米低丘零星分布在其他丘陵低山区等地。低丘中25°以上陡坡面积占78.3%。高丘,海拔250—500米,面积493.1平方千米,分布在东部的紫金、岩泉街道,双黄、黄村乡;北部的太平、雅溪、仙渡等乡镇,西部的联城、丽新、老竹等乡镇,西南部的高溪乡,南部的大港头镇,东南部的碧湖镇南山,相对高差100—200米,25°以上陡坡面积占89.16%。

第二节山脉

境内大溪以南山脉属洞宫山北支,大溪以北山脉为仙霞岭支脉,好溪以东山脉系括苍山西端。

洞宫山北支主脉自龙泉市黄茅尖(1929米)向东北延伸,经云和县的鸡头尖(1127.9米),至莲都、云和界上有水笕湾(1069米)、李山坟(1062米)、朝头塆(814米),入境经新山,(1062米)、坳帅(1135米)、至莲都、青田界上大路后(1071米)分为两支:一支续向东北,经石步尖(1071米)、双尖炎(796米)、大山尖(926.9米)、大梁山(868米)至境内大溪边下端尖 (300.7米);一支向东南、莲都、青田界上有葑垟湖(1059米),延至境内水牛相筑(1325米),折往东北莲都、青田界上有草坳(1276米)、八面湖(1389米)。支脉:

自水笕湾向南,有莲都、景宁界上无名山峰(位于山岱头村东,936米)、金光坟(758米),止于景宁县李坑上游两小支流汇合处。

自李山坟往东南,有无名峰(在上垟村北,916米)、无名峰(在上垟村东,952.6米)、大林山(941米),止于峰源溪。从上坪村东952.6米无名峰向南,有无名峰(在小垟、朱坑两村之太山云海(2010摄)

间,936米),到莲都、景宁界上有无名峰(1101米),折向东北经椥栖坑林场达无名峰(位于蔡坑与上苍两村之间,1013米),止于峰源溪。

自新砀山向西北,有大岭 (1014米)、无名山峰(1129米)、孙畲村北山(1059米)、汝姑坳北峰(1048米),至莲都、云和界上无名峰(1086米),折向西南,经刘坑村西北山(1003米),至莲都、云和界上老鹰岩(893

米)。自莲都、云和界上1086米无名峰向北,有999米、826米无名峰,止于石塘坑。自大岭往西南,有无名峰(在坑底寮村,与张山村之间,1041.6米),至莲都、云和界上有鸡笼尖(845米)。

自坳帅向西北,有大山峰(1218米),至莲都、云和界上有金刚楼(1184米)、兰田湾(1035米),止于后桑村。大山峰往东北有野猪苍(1181米),折向西北有天师殿(1172米)、风洞岩 (935米)、仰天湖(927米),止于大溪边。天师殿向北有丁山(604.2米)、岭山(9161米)。

自石步尖往西北在西坑与栋村坑之间,有烽火楼(457.7米)、眩岩山(244米),止于大溪边。自黄庄岭头向西北在栋村坑与箬溪之间,有金刚山(315.6米),止于大溪。

自大梁山向西北,有仰天岗(173.9米),折向北有仰天巢(241米)、垟山尖(152米)。自仰天巢向西北到猢狲磁(201米),折向西南有狮子头(225米)、望军山(267米)。

自下端尖向西北有上虎头山(228米)、大岩背(119米)。

自葑垟湖往西南在峰源溪与西东坑之间,有江九大夫(1285米),止于景宁新桥。

自水牛相筑往东南,有大沅山(1232.4米),止于黄水圩。

八面湖分两支:一支向南,有白香炉(945米),止于金坑口(319米);一支往东南,莲都、青田界上有上路塆(1129米),止于金坑口东南方莲都、景宁界上。

仙霞岭支脉仙霞岭山脉呈西南一东北走向,西南接武夷山,东北接大盘山脉、会稽山脉、四明山脉、天台山脉。境内仙霞岭支脉分四支:

一支从云和县石水缸村北山(云和、松阳界上,881米)向东南延至境内北埠乡石亭村,续向东南,在莲都、云和界上有尖面冻(538米)、大山湾(469米);自石水缸村北山向东,在云和、松阳界上有观音坐莲(698.3米),折向东北至莲都、松阳界上有青柴山(741.9米),转向东南,境内有铁壁山(575米)、八仙山(400.1米),止于大溪。

一支自松阳的观音珠弄(1189米)向东南,经麒上(596米)至莲都、松阳界上殿后岗 (792.1米),折向北,莲都、松阳界上有章头尖(767米)、大树山尖(562米)、天师殿尖(515.4米);自殿后岗向西南至高山坳,折向东南有805米、679米、694米三座无名山峰,续向东南有西龙顶(734.3米)、去后山(666米),均有莲都、松阳县界。自西龙顶往东南伸向金坑与南溪之间,有半天尖(469米)、守牛仙(416米)、磨石岗尖 (390.9米)、雄鸡磁(169米)。

自殿后岗往东南伸于南溪与高溪之间,止于岑口。

自章头尖往东南在高溪与靠坑之间,有天师岗(487.3米),止于高溪、缸窑、黄塘窑、山根等村。自天师岗向东有焦壁山(311米)、水英塞(260米),止于郎奇。自章头尖向东北在靠坑与宣平溪之间有古楼山尖(465米),续向东有公鹅炮(434.9米),止于港口村。

自松阳县的观音珠弄(1189米)向东北至莲都、松阳界上,有莎衣潭(1003米),延至境内有虎头山(617米)。

一支自武义县的香炉尖(993.7米)向东南,经老虎岗(972米)至莲都、武义界上陆千岗顶 (1070.6米),转向东南有竹翠横栏尖(1082米)、天师尖(928.9米)、龙岩山尖(871米)、笔架山(796米)、五福后山(865.3米),老虎岗向东北至莲都、武义界上有大东背(963.9米)、千金山(797.2米)。

自五福后山向西延伸止于宣平溪;向南有过山尖(古山尖,885米),止于宣平溪边凉亭下后山(265米)。自过山尖向东南有狮子山(333米)、高塘后山(509米)、七岗顶(315米)、大猫耳朵(147米)、天西尖(222米),高塘后山向西有乌节顶(434米)。

自笔架山向东南有东西岩(239米)、乌舷山(368.3米)。

自陆千岗向南有大岗(467.6米),止于虎迹溪与郑坑会合处;向东南有天师楼(701米)、三岩寺(739米)、后山岗尖(506米)、雾露尖(太平、雅溪、联城乡镇交界,高652米)、吴山尖 (786.1米),折向北有双岗尖(773米)、水山尖(670米)。雾露尖向东北有老鸦山(297米)。自吴山尖向西南有雾露尖(老竹、联城镇交界,高913.1米)、尖峰顶(602米,)折向南有十八尖 (280米)。自雾露尖(913.1米)向南有仰天巢(250.1米);向东南有双尖山(296米);向东东南有乌头(453米)、蝴蝶山顶(275.8米)、邱山顶(233米);向西北有破头山(304米)。

自大东背往东南,过龙门坑村至五石弄村,折向东北至青岗后(595米)。自五石弄村向东南有夫人殿(525米)、潘岗(305米)、老鼠山(174米)。自青岗后向东南大梁岗(569.5米);向南有白舷雪尖(437米)、西山下(340米)。

一支自武义、缙云界上雪峰山(1110米)往南延至莲都、武义界上无名山峰(1064米),转向西南在莲都、武义界上,有马背尖(1076米)、金钩岭(741米)、上坦糊(1073米)、板岗岭(766米);自1064米无名山峰向东至大墓岭头(692米),转向东南有洋岭尖(815米)、大尖(841米)、大母山(989米)、马桂本尖(795米)、笔架山(648米)、桃花洞(694米)、湖田山(940米), 止于廷坑垟村,为莲都、缙云县界。

自上坦湖向东南,有黄泥背(997米)、羊对尖(960米)、大桑园(502米),转向南,止于金竹口。

自板岗岭向东南于西溪与小安溪之间,有大猫岗头(827米)、车风尖(832米)、棋盘寨 (823米)、岩潭后山(428米),止于两溪会合处。

自大母山向西南,有双尖寨(787米)、老鸦岗(269米),止于小安溪。双尖寨西南有金山头(578米)。

自桃花洞向西南,有无名峰(在三望岭东,793米)、蛙模样(823米)、玉岩(1043米),折向西北有大垵尖(792.4米)、南山(315米),止于葛渡溪。自玉岩往南,有陈寮山尖(1051米),折向东南有白鹤尖(507.6米)、马头山(191米)。陈寮山尖往西有骑龙山尖(941米),折向西北有八面山(844米)、平天岗(701米),止于学坑口。骑龙山往西南有白云山(507米)、笔架山 (213.7米),止于大溪。自蛙模样向东南延银场坑与杉树坑之间,有白虎山(294米)、白鹤尖 (786.3米)、箬后山(871米)、龙尖山(791.2米),止于好溪。

括苍山脉

境内主要有两支:

一支自缙云县太仓山(983米)向西延至莲都、缙云县界上皂坑岭头无名山峰(859.37米),折向西南在好溪与皂坑之间,有箬帽顶尖(749米),为莲都、缙云县界,续向西南,止于好溪、严溪会合处。

一支至缙云、青田县界上水空阔头(1042米)向西南至无名山峰(996.8米),折向西北至莲都、青田、缙云三县交界上的五府尖(1045米)。自五府尖向西南在莲都、青田界上有无名峰(908米),转向北有青田县的双鸡治(842米),伸至莲都境内火烧尖(829米)复折向西南在莲都、青田界上,有浪汤背(890米)、老鹰岩(908米),去卅山(760米),止于莲都瀑泉水与青田管庄源会合处。

自浪汤背向西延有天堂山(1010米)、连尖山(993.6米),止于好溪。

自老鹰岩向西南有高头顶(656.8米),止于大溪。

附录:清道光《丽水县志•卷三》

丽水山县,郡志载其名仅三十有九隘矣,今广其数为百余。而孕奇蓄异,品目示加者,尚不知凡几也。

枣山在县治北,郡署据其麓。

茭山大枣山西北。西为通惠门城门,东为总戎瞭台,邑治西北锁钥也,明张敦复、王廉居此,廉因以山名集。万象山在县治西南。城中之山此为最高,宋参政何澹建万象楼于其上,山因以名。元改为崇福寺。明万历中右参议徐云程建一览亭于前,俯临城市,近揽溪光,俨若图画。国朝道光六年(1826),寺僧达真改亭为楼,罗学使方俊以 “烟雨”榜之。左有大观亭,前接=山,篁松蓊郁;亭后,为秦淮海祠。

=山在县治西南。山旧多=木,故名。唐刺史李繁因古社稷坛废址,建夫子庙于其上,俗呼庙山。今县学在焉。锦山在县治西,与茭山相对。旧莳桃,花在时若锦绣。

月山在万象山东。

姜山在=山西。宋秦观谪监酒税时,常居此山。山前即酒税局〈署〉故址,姜缓故宅在焉。山上有悬藜阁,及元郑似山墓。

梅山在富山东。宋姜特立别业在此,故名其集曰“梅山”。《栝苍汇纪》云:“宋士大夫多居此。”今山上下皆何氏宅,有翠微阁、悠然堂、归云亭。又富山之西,亦名梅山。上有金钟庙,庙中有梅山修路碑。

富山在=山东,即古三皇岭。明嘉靖中,因三皇庙废址建元勋祠,祀诚意伯刘基。

囿山在富山东,古名为新意山。有山堂,为宋给事王信别业,鄱阳洪迈为之作志。今为忠靖王庙,法海寺在其麓。

圭山在囿山西。明太仆卿张敦仁,以倭警徒居山麓。嘉靖间,郡守高超建圭山台于上。国朝康熙间,郡守刘廷玑就台建阁,以祀文昌。山西为莲城书院,东为万寿宫,官民祝厘之所。

华祠岭在县治西街。

迎秋岭在府学东。嘉庆间,教授张骏因俗呼“迎秋”为“泥鳅”,改题“龙门”字以傍之,今或昧其故名矣。

以上城中山。寿元山在县北十里。崔巍雄峻,为郡之镇山。山北为陈寮,又名陈寮山。

珓杯山在寿元山西南。二山相对如杯珓,土人呼杯珓为珓杯,故以名山。

丽阳山在县北十里,寿元山右,丽水出焉。山东为丽阳庙。

白云山在县北十里。高六百余丈,练水出焉。丛篁老树,蔽日摇风。盛夏登临,清凉沁骨。山阿时有白云涌出,可占晴雨。中有福林寺,寺前曰镜心池。池左曰借闲堂,为明光禄卿王一中读书处。寺西一峰孤峙,曰仰天甑。山下雷雨交作,峰巅犹烈日也。山半有冷泉、半山、归云诸亭,大旱祈祷辄应。《礼》所云:“能出云为风雨者也。”

水帘洞白云山北二十里。高倍于白云,盖以山下石室得名也。室广丈余,深三丈许,盛雨时飞流悬下如垂帘。内有泉穴如洼尊,深财〈才〉数寸,而饮之不竭。

城门山《名胜志》云:"白云山北为城门山。”《永嘉记》云:''城门山瀑布,值风散为雨,遇日散为青虹。”

稽勾山在县北一百里,峻岭盘回二十许里。《汉中志》云:“峻崿百重,绝壁万寻,既造其峰谓已逾崧岱,复瞻前岭又倍过之。”此其类矣。山北即武义县境,为殴栝达婺之间道,实北鄙要害也。

雪峰山在县北九十里,跨丽、缙二邑之间。峭壁斗崖,攀缘几绝。上有百丈潭,潭水溢而南注,乘岩直下,炫目震耳,今名百丈泄。

下汇山在县北七十五里库川庄。石壁窅案,如无道径,稽勾、雪峰二水交汇山下,故名。

鹿眠山在下汇山东。崇冈叠阜,险邃幽深,向为麋鹿所聚,猎者时遇之。

离阳屏在鹿眠山东,又名高尖。昧旦日出,光被最先,犹泰岱之有日观也。其下为金钩寨,危峰圆耸,顶乃平旷。前明,乡人避寇于此,石堡尚存。

牛岱岭在县东北七十五里,由丽入缙之间道,设险者所当措意也。

大姥山在县东北七十五里,为丽、缙接壤处。高二十余里,丽山率其分支也。

三条岭在县东北六十里,与缙云结界。

青岩洞在县东北六十里。宽广容数十人,中渐低渐黑,莫究其极。投以石,半晌犹有声。

双尖寨在县东北六十里。绝壁峭峙,几穷缘陡。其巅颇平旷。元至正、明正统间,里人筑堡以御贼,遗址尚存。

将军岭在县东北五十五里。元末林彬祖为石抹宜孙参谋,屯兵葛渡,往来于此,后人因以为名。

西堂山在县北六十五里金竹村西。山下有西堂庙,其所祀神即吴赤乌时檄龙于百丈洩〈潭〉者也。详见大溪水下河条下。

九盘山在县北六十里西溪之后。四面险峻,上极坦夷。有废垒名棋盘寨,元、明间避乱者所筑。

环山在县西北六十里。上建奎阁,今名鳌山。

大鹤山在县北四十五里。其北为小鹤山,二山亭苕对峙,相距里许,为趋婺别道。崖峻路危,行者攫石摩胸,仅乃得过,明万历中,县人何钢辟径山麓,崎岖相似而迂远弥甚,故率由故道云。

谢山在县西北四十五里。四面陡峭,径路几绝。其巅周围如盆盎,居民十余家,掩映于从篁古木,云中鸡犬,非复人间。

季岭在县西北四十五里。细径迂回,劣堪容步,谓之十八折。登峰造极,众山俯若儿孙矣。山脊路尤险,窄如度危桥。

时风洞在县西北五十里珠弄、季岭之间。悬崖百仞,下临深涧,上逼青霄。顶有一穴,深不可测,夜中时有白气上腾,投以小石辄随风而出。

景寨在县北四十里长濑村后,迤逦十余里。唐世,乡人避乱筑垒于此,巨石犹累累焉。

梓岩洞在县东北五十五里。洞广四丈许,中有泉穴,祷雨辄应。其下山水,所经为葛渡。

梅田山在县东北四十里。旧为赴缙云官道,乡民立市于此,古驿废址尚存。

玉山在县北三十五里。上有玉山庙。

八面山在县北三十五里。于众山匼匝中。离立孤耸,人迹不到,时有丹霞白云往来游。

风云山在县北三十里。连山插汉,峻磴摩云,上有一峡如门,《栝苍汇记》所谓风门岭也。山脊磊石为寨,盖昔时设险守望之所。

雾露尖在县西北三十里。层岩峭举,时蒙烟雾。西冈三里许,多赤石,名石龙冈。桐树冈在县北二十里。

破靴岭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古设茭坑驿于此。

凤凰山在县北二十五里。单立锐上,亭亭秀峙。其巅清冷〈泠〉一泓,沙明水净,俯视潜鳞如可手拾。山有块非土非石,圆若鸡子,旋去旋长,俗谓之凤凰卵。

黄山在县北二十里。上有二石,广五丈许,层叠如磨,合力推之可旋转。云古有仙人炼丹于此,故名仙人磨。

甘泉山在县北二十里。元季,避兵者磊石为寨,周氏女善才,拒贼死此。

显佛坛在县北二十里。山半有佛像,不甚了了,谛观益真。以下临深潭,莫能迫察焉。

烈孝崖在县西北二十里官桥村南。元末祝昆母子遇贼投崖处,后人刻“烈孝崖”三字于石壁。山之西曰“曹坞”,岩间横刻"寅卯年避乱在此”十〈七〉字。下凡三行,曰“亥子丑年天下大乱在此岩下安偈”十四字。又有“观世音”三字,盖题者幻名,不书何代。意在元至正十九年己亥(1359)以后,胡大海等取处州,元、明鼎革之交也。乡没于苔藓,道光二十年(1840)樵人搜剔出之。

朝笏岩在县西北十五里武村庄。挺立水中,高十余丈,形若拱笏,又名将军石。

桃山在县西五里。众岫沿溪,森如列戟,为西北雄障。有一石,状若癯僧,面壁兀立,故又名石僧山。山西有小穴仅容手,试探有圆石盈握,至穴口辄不得出。手开石坠,碌碌有声,谓之“桃山宝藏”。

汤山在桃山东。南临大溪,北俯练水,交带互映,雅称丽瞩。其上涧阿幽邃,草树葱郁。昔有汤姓者隐此,故有其名。

天王山在通惠门西。向有唐天王像,又有碧霞元君祠,祠中铜像高五尺。国朝乾隆间,以祠久废,迁像于县治西碧霞元君庙,今改为泰山庙。

小栝苍山在城西里许,即小栝山。又名莲城山,亦名九盘岭,唐宋州治皆在焉,即今之西山也。与城中万象山冈阜相连接。

三岩在县西北二里。岩之类屋者三:中岩曰“白云”,最高敞。右壁有宋戎铃题名。前悬瀑斗,注如建瓴高屋。下巨石屏立,激水四散。屏石之阳,刻唐李邕“雨崖”二字,字大径四尺;阴为宋刘泾诗刻。其上,峭壁俯出,有宋通判黄 㽦

、郡守安刘等题名。由中岩前而左步渐下,有石如门。稍进,岩形如半月,是曰“清虚”。由中岩抄仄径前,而石壁上篆刻斑驳,惟“岩”字可辨其半。刘泾诗所云"消磨篆不文”者,殆谓此矣。径尽,岩曰“朝曦”,高广亚“白云”,而过于“清虚”。游人吟咏宴饮,率安砚席于此。后有石,丹碧如绘。暗泉出石罅,凿小池承之,曰“丹泉”。自“晨〈朝〉曦”右转,循磴道逆上,复有岩差(略微)小,登之如层楼。旧无名,故仅曰"三岩”也。三岩嶙峋昨崿,不粘寸土,而苍藤穴石,垂荔引波,胜概天成,不假人力。又地在近郊,无裹粮之费、蹑屐之劳,故游踪如织云。

以上北乡诸山。

滴水岩在县东北七十五里与缙云分界处。壁立数百仞,岩隙暗泉滴沥,盛夏不竭,严冬则冰箸晶悬矣。

茭青岩在县东五十里。

刘山在县东四十里。元末,李文忠败苗帅贺仁德于此。下有却金馆,明温州守何文渊却金处,事详古迹。

俞岭在县东四十里。明季榷矿税于此。

银场山在县东三十二里。明季开矿时,设炉冶于此。国朝嘉庆九年(1804),仪征阮相国元巡抚浙江,刻“栝苍古道”四大字于石壁。

望城岭在县东二十里。自缙云度岭,万山丛阻,至此始见城郭。

五釜尖在县东六十五里。壁立霞峙,径路殆绝。初莫晓其命名之由,近有釆药者,扪葛攀萝仅乃得至,见五瓷釜淹土中,力举之不能动,盖古厌胜(以巫术制胜)之具也。

太师岩在县东六十里金鸟庄。高数十丈,岩狮之张口,旁二岩若小狮之蹲伏。

武山在县东四十里喜康乡。层峦叠嶂,深窈奇秀,探奇者时问道于此焉。

天堂山在县东三十五里,亦名玉峰山。高数百丈,山上为天堂坪,有葑泥数亩,践之则陷。山下为蛰龙洞,洞左有穴,风自洞中出。洞右有田驮古庙,祷雨辄应。

杨梅冈在县东四十五里。康熙中,惠献贝子剿闽逆(指耿精忠)余党于此,故亦名营盘山。县东二十五里,亦有杨梅冈。居民曾结寨避寇,俗呼为寨山。崆岩在县东十三里,天堂之西。两崖壁立,有洞可容数十人。前有度仙桥,今废。缘微径上岩巅为登仙洞,乡人尝避乱于此,亦名寨山。岩下为伏龙洞,内有深潭,投以石,声如雷。岩前有洼石如臼,年丰则沙盈其中,歉则沙徙而夕卜,土人以验岁登否,如越人之占射的矣。

观音岩在县东十三里。宋绍兴间水暴涨,居民泊船岩顶,置所奉观音像于岩穴。水退,岩壁立,不可复取,因以名岩。

仙人步岩在县东二十里祝村庄。两岩相对,岩顶各有一巨人迹。

将军岩在县东二十里。下临好溪,上有窟穴,露半身石像,操筏者过此,恒熱香致祷,呼曰石将军。

鹁鸠山有县东二十二里,俗名鹁鸪尖。绝顶,岩穴东向。国朝乾隆初,有人辟谷意“入道之术”习修真于此,后不知所终。好溪环其下,宋刘泾诗"鹁鸪山下溪声好”是也。

灵鹫山在县东二十里,与鹁鸪山相对。好溪环其前,层崿峙云,重荫被水。霜旦晴初,尤极幽致。中有灵鹫禅院,宋绍圣中郡守刘泾建溪雨亭于上。山南,有元祝梅所墓碑。

佛头岩在县东五里,又名碧云山,俗呼陈坛头。大溪经其下,岩石祚崿,砥柱中流,城东之咽喉也。明万历十三年(1585),知府俞均建塔于其上,未竟迁去。二十二年(1594),知府任可容踵成之。

以上东乡诸山。

燕窠山在县南八里,形椭圆若燕窠。北面岩石横出,若雏燕之待哺者。

少微山在厦河之南。旧有少微星君祠,以郡应少微处士星也。又有妙成观、紫虚观,[唐]宋高道杜光庭、章思廉辈栖真于此。石壁刻“素华处士张公之茔”八字,驳蚀过半,盖已古矣。紫虚观南曰“眉岩”,有章思廉墓。后人筑室岩傍以祀之,曰“神仙宅”。刘基为之作记。岩上有巨人迹十数,深入石理,莫明其故。

南明山在县南三里。山半与两池之交,筑亭曰“流觞”。更进,则峭壁飞泉,溅襟洒面。有亭面壁,即宋漉雪亭也。循磴道而上为爽气亭,今俗呼半山亭矣。再上,有巨石横空,径十余丈,曰“石梁”。前有老树铁干虬枝,皮可疗病,曰“将军树”。侯一元诗所谓“大树近将军”者也。其下曰“印月池”,有宋张康国磨崖。池北曰“幽光亭”,西为“献花岩”,又西为弥勒龛,就山凿石而屋之。南转,度石峡如门,古佛日仁寿寺也。前临方池,蔚蓝澈底。后有葛井,相传为葛洪炼丹处。再上,石壁窅案,多宋人题字。西转,为高阳洞,刻宋孙沔、沈栝纪游。拾级屈曲至高处,曰“千里亭”、“凭虚阁”。闾阎城市,历然星布。崖间有葛洪“灵崇”二字,米芾“南明山”三字。此山之大概。殆昔人所云“目不周玩,情不给赏。”仰瞩俯映,弥习弥佳者,正无容一一名状也。

巾子山在南明山东南,以其形名之。顶有浮图,相轮已失。始建之年无考。道光二十五年(1845),知县张铳倡绅士重修,匝月合尖焉。

天井山在南明山西。峭壁崭岩,悬瀑下注,承流处形圆如井。乘崖俯瞰,悚惕欲堕,名“天井岭”。崖下瀑泉所潴曰“龙井”,天将雨井则兴云焉。

天马山在县南五里,又名樸头山。四面壁立,若无蹊径。上则逶迤平坦,草树丰蔚。昔人磊石避兵,故又名南寨。

桐岭在县南三里。岭之南为天师岩,嵋壁数十丈,猿攀可上。其巅,有天师庙。庙前古木丛篁,苍翠欲滴,大梁溪水经其下,夹以狮、象二山。古所云“青崖点黛,素湍委练”者矣。

峡岭在县南十里。丛山迫犊,中取微径而上,险仄迂回,行者拟诸蜀道。

大白岩在县南十里。势不甚高峻,而刻露嶋岩,别标胜概。大溪经其下,湍急涛崩,兀若砥柱,上刻“白岩飞雨” 四字。其东三里,有岩差小,兀峙中流,人呼“小白岩”焉。

大梁山在县南二十里,又名南屏山。其南为青田界,大梁之水出焉。山径屈曲逶迤,幽胜相引。山半有亭,下临清泉,上荫秀木,行李所经,徘徊忘返。左右五峰交峙,迢递相望。中峰有南北二龙洞,北洞有龙井,渊素澄亭,祷雨辄应。其傍岩壁陡立如削,顶衔五色石,望之斑斓眩目。

望军山在县南十五里。山巅石壁正方如屏,亦名屏风山。国(清)初,方国安溃兵扰栝,谢俊升妻赵氏投山崖死。山下有虎阱旧迹,深十余丈。山南列岫连峰,云输波委,土人呼为“十八凸”。

石乳洞在县南十二里。一名后洞。巉石嵌空,清泉滴乳,因有斯名。

石羊山在县南十五里。有兰若溪,溪有一穴深数丈,穴口有大树,仰视杳然。《博物志》云"千载木也”。大连云山在县南四十里。沙溪之水出焉,故又名沙溪尖。孤标秀出,霞合烟开,四冈五阜环络周带。山腰灌木寿藤丛生交合,二石嶙峋笋崎如迓。西南为绿岩洞,悬流削壁,飞练飘珠,凡数十丈,曰"陈漂”,祷雨辄应。

县头山在县南三十五里。以古县治在资福,山蔽其前,故名。上多修竹,曰“修竹岭”,俗呼“竹山凸大溪环其下,因名“竹山潭”。

大杉源山在县南七十里。山西为云和,东为丽水。峰连岫接,翼障西南。其左崿路人云,名半天峰。其右如旌展盖张,名旗伞山。下有大杉、狐梯二潭,薯溪之水出焉。宋县令刘恺之祷雨于此,有赤蛇自潭出,雨遂沾足。山上平广数亩,践之倾侧欲陷,牧人相戒远其牲畜,俗呼“大杉葑”,意故为潭而填淤者也。

木寮山在县南九十里,与景宁接壤。

金刚山在县南五十里蔡村。螺旋而上,磊石为寨。中有五穆庙,乡人祷雨于此。

虎头岩在县南五十里箬溪。嵌空玲珑,风从中出,声若虎啸。

火焰山在县南六十里。有虎蜂耘,险峻不得上。又县南十里,亦有火焰山。众峰攒簇如火陷,旁有巨石,类称猴作引首顾眄状。

骑马冈在县南六十里。其上巑崟巑崿,状若莲花。以峻极,罕有至者。

铁寨山在县南六十里。山皆积石,黝黑如铁,类新安之石墨山矣。

砚石山在县南六十里。山石深紫,性滑腻,可充碑材,斫为砚,坚润少亚端溪焉。

西番山(畲音奢,俗作畲,后仿此)在县南六十里,三峰参立,形如笔架。

鹰鸟山在县南五十里。乡时通济堰每年兴筑,伐荼于山,又名堪山。宋龙泉何澹葬其父于山,而固堰以石,废不用山,遂属何氏。其下名“平地”,明景泰间御史张楷搜山杀贼(指宣慈矿工义军)于此。有宋给事王信墓。

以上南乡诸山。

高冈寨在县西五十里。重岩叠幟,山顶磊石回环。康熙初,闽变,乡民避乱于此。其右噓岩雄峻,为狮子山,洪塘之水出焉。西为后窑山,有古三十六窑遗址。山半有洞,深十余丈,上为白鹤庙,下为悟空寺。又西为白殿山,又西为凤凰山,为小凤凰山;又西为铁壁寨,单秀孤峙,时有贱弋断镞出于土砾,殆昔时避寇之所矣。

大呜山在县西五十里。山半有石泉,清冷彻骨,行人多就饮之。魏村节妇齐氏,建“驻饮亭”于其傍。

横岚山在县西六十里。高彻云霄,时有轻烟如带横亘山腰。前为风穴,炎署可袭裘。坐傍孤峰挺峙,曰"石笋峰”。别一岩石翘立,作妇人抱子形,名“玉女护婴岩”。其东十里为圣山,俗呼龙潭背,即唐叶法善橄龙行雨处。下有黄碇庙。又东为白岩,截薛峻轍,四面陡削。元叶现妻王氏、潘雍妻叶氏,避兵殉节于此。旧有祠,今废。又东为麒麟山,其下涧水萦泪,素湍碧树,交映生姿。

大竹山在县西四十里高溪源。明王朝圣,妻杨氏为兵所掠,技崖而死。

高畲山在县西五十里。北控宣平,西接松阳。峰峦攒耸,草树蓊蔚。俯视诸山,如在几席。西北之最高者,白溪之水出焉。

三峰山在高畲山之南。下曰“灵峰”,中曰“翠峰”,上曰"岑峰”,俱有僧舍。林峦秀丽,为诸山冠。岑峰尤迢递层峻,径缭而曲,名"十八盘”。峰麓平旷,厥土宜蓝。

蝙蝠洞在岑峰之南。岩壁有洞深丈余,多蝙蝠。其上为吴坳岭。

风山在县西四十里。山巅危石对峙如门,天风赂飕戾,清人毛骨,俗谓之"小石门”。元末陈程妻叶氏,国初陈昌荫妻奚氏、陈所学妻吴氏,皆避兵殉节于此。其南为姥岭,双峰則穷,峻磴崔嵬,穿峡而过可达宣平。

半天尖在姥岭之南。孤幟超云,视众山如蚁蛭。其右峰曰“融尖”,径路褊迫,劣能容步。有庙示童真相,老桂一本荫可计亩。云“昔有牧子戏此,乘云上升”,因肖像立庙,祷雨辄应,呼曰“驭牛融”者,乡人呼小儿也,遂移以名山矣。其左为吴山,山半为惠明寺废址。

莲花山在风山之东。山石坚致,咸釆凿以资阶城。

山魁洞在县西五十里高溪村南。高广丈余,昔为山魁所栖。以石叩之,声轰如鼓,又名石鼓洞。

椒山在县西三十里。明叶炷筑别业于此,随地为景,故有椒园之目。叶诗所云“壁削断崖开胜地,路随流水入深山”者也。

凤门山在县西三十里。上有二穴,风自中出,夜静月明白气上彻霄汉。有庙名"协应”,宋代所建,乡人水旱辄祷之。

琴山在县西二十里石牛村。明金文诗所云“隔岸琴山雨更妍”者也。

以上西乡诸山。

第三节平原

海拔在100米以下,面积192.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2.8%,主要有碧湖平原、城郊平原。

碧湖平原碧湖河谷盆地东西长18.5千米,南北宽5.5千米,最窄处1千米,面积0.66万公顷,其中耕地0.36万公顷,包括碧湖、平原、新合、石牛、高溪、联合、龙江等乡、镇。南部的保定、周巷等地,海拔70.5米,中部九龙至大陈,海拔63.5米;北端的白口、下圳等地,海拔60米。其前畈为大溪老河漫滩;后阪为谷口洪积扇;沿江狭长地段为大溪新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成土母质依次为最新冲积物,新冲积物,老冲积物,洪积物。有农田0.33万多公顷,得通济堰渠系灌溉,自古为丽水粮仓。

城郊平原东西长15千米,南北宽10千米,最窄处1.5千米,面积0.38万公顷,其中耕地0.22万公顷,包括城关镇、岩泉镇、好溪农垦场和水东一部分。梭坊号、好溪农垦场等沿江一带海拔42—45米,梅墩畈、天皇贩海拔50—55米。自大溪往北,小地形依次为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一级阶地微向河流倾斜,沉积物岩性为细、粉砂。二级阶地由更新统洪冲积、全新统冲积和红紫砂(砾)岩低丘组成。三级阶地被侵蚀切割成与大溪相垂直方向的垄状小山岗,呈东西向波浪状相见排列。成土母质依次为最新冲积物,新冲积物,古洪积物。

另有7.2平方千米河谷平原分布在老竹畲族镇、联城苏埠、老竹梁村一带。约有59.9平方千米河谷平原零星分布在其他丘陵低山区乡镇。

沙岸农民收割稻子(摄于2010年)第三章水文

第一节地表水

水系

境内河流皆属瓯江水系。瓯江发源于庆元、龙泉2县市交界的锅帽尖北麓,上游段称龙泉溪,流经云和县进入大港头镇北埠,与松阴溪汇合后称大溪,再经碧湖、水阁、联城、富岭、紫金等乡镇(街道)后入青田县境,与小溪汇合后称瓯江,其干流在境内长46千米,河道比降0.8%。,落差43米,流域面积1373.65平方千米。境内主要支流4条:

好溪位于市境东部,发源于磐安县,流经缙云县至丽水市莲都区双黄乡大廷桥入境,经黄村乡、岩泉街道,至紫金街道古城汇入大溪,境内河长23.9千米,河道比降2.6%。,落差63米,境内面积363平方千米。其小支流有杉树坑、严溪、银场坑等。

小安溪位于境内北部,发源于武义县,从雅溪水库入境,流经雅溪、太平等乡镇,于联城镇敏河村汇入大溪。境内河长45.4千米,河道比降4.6%。,落差208米,境内面积395.4平方千米。其小支流有西溪、库川、葛渡溪、巨溪等。

宣平溪位于境内西部,发源于武义县,从丽新畲族乡赤号入境,流经联城镇港口村汇入大溪。境内河长37千米,河道比降2.1%。,落差78米,流域面积319.8平方千米。

松阴溪起源于遂昌县,流经松阳县后从新合入境,至大港头镇与龙泉溪汇合。境内河长4.6千米,河道比降0.6%。,落差2.7米,境内面积21平方千米。

其他小支流直接汇入大溪的小支流在莲都区境内有30多条,新治河、苏埠坑、路湾坑、丽阳坑、五一溪、雅坑、草鞋坑、小山坑、西坑、岩坑、松坑、大源坑、龙石坑、桐岭坑等,流域面积274.5平方千米。

径流特征

径流量多年平均年径流深850毫米,最大年径流深1585.5毫米(1975年),最小年径流深411.5毫米(1979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2.76亿立方米,其中从大溪出境水量11.30亿立方米,从峰源乡汇入瓯江支流一小溪的水量1.46亿立方米。外县溪流入区境多年平均年径流69.37亿立方米,其中龙泉溪入境水量34.5亿立方米,松阴溪入境水量18.41亿立方米,松阳县桐榔、上源、黄岭根等地溪流入境内宣平溪水量0.65亿立方米,武义县从宣平溪、菊溪 (小安溪上游)入境水量6.11亿立方米,好溪、严溪入境水量9.70亿立方米。

全区年均出境总水量82.13亿立方米。径流在年内分配不均,5—9月汛期径流量约占全年的2/3,各水文站实测最大30日洪水总量大部分占年径流总量25%以上。调查推算:民国元年(1912)特大洪水洪峰流量龙泉溪(均溪站)8560立方米/秒,宣平溪(上显滩站)2110立方米/秒,民国11年(1922)好溪(黄渡站)6450立方米/秒;百年一遇洪峰流量龙泉溪(均溪站)8260立方米/秒,宣平溪(上显滩站)

2310立方米/秒,好溪(黄渡站)5270立方米/秒。实测最大洪峰流量龙泉溪 (均溪站)6230立方米/秒(1970年6月260),宣平溪(上显滩站)1840立方米/秒(1969年9月28日),好溪(黄渡站)3870立方米/秒(1974年8月20日)。每年10月至次年2月,为枯水期。每年第365(366)天流量:多年平

均龙泉溪(均溪站)7.91立方米/秒,宣瓯江干流(2008年摄)

平溪(上显滩站)0.76立方米/秒,好溪(黄渡站)0.76立方米/秒;最小值龙泉溪(均溪站)2.36立方米/秒(1957年),宣平溪(上显滩站)0.062立方米/秒(1971年),好溪(黄渡站)0.046立方米/秒(1967年)。第270天流量:多年平均龙泉溪(均溪站)20.0立方米/秒,宣平溪(上显滩站)2.96立方米/秒,好溪4.27立方米/秒;最小值龙泉溪(均溪站)8.78立方米/秒(1967年),宣平溪(上显滩站)0.79立方米/秒(1967年),好溪(黄渡站)0.48立方米/秒(1967年)。

若干年份丽水县各水文站年径流量特征值一览

表2—3-1

水位大溪河底纵坡较小。几条主要支流河床切割深度大,均属山区性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汛期水位连续起伏,保持一段时间高中水位。6—10月,受热带风暴和台风影响会发生灾害洪水。盛夏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无台风暴影响,除局部地区雷阵雨外,会发生伏旱或夏秋连旱,江河水位退落,小溪坑断流。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水位长期保持在低水状况。

若干时段丽水县各水文站水位站水位特征值一览

表2-3-2单位:米莲都区大溪丽水(小水门)站水位特征值一览

表2-3-3基面:1985国家高程基准单位:米续表2-3-3

说明:小水门站水位观测至2001年底,之后因为开潭电站建设等原因停止观测

含沙量境内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植被条件较好,河流中悬移质含沙量少,多年平均年侵蚀模数为160吨/平方千米•年。

附录:清《丽水志稿:卷一》

城河城中之水二,自通惠门西引丽阳溪支水入城,过清香桥,为池以潴水,即古放生池。一自池西南出,至张公桥,东南至应星桥出城入大溪;一自池东出,至黄灵桥,东经府治前,又东至岩泉门南出城,至梅墩合好溪堰水汇于大溪。

以上城中水。

丽阳溪县北七里。源出县北诸山坑,汇诸涧水经丽阳山下,接龙潭水流入妃溪、丽阳二堰。东流至北郭,绕城西北,分流为二。一贯城而出,一绕城外,俱入大溪。丽阳山上有龙潭、石室、天井,下环清溪,名丽阳溪,县名丽水以此。

练溪县北十里。源出白云山,与丽阳山龙潭诸水合。

官桥溪县西北十五里。合甘泉、白溪二水入大溪。

葛渡水县北五十里。水出梓岩洞,至桑〈双〉溪,与西溪水会。

梅田水县北四十里。水出梅田山,至太平涪溪,与葛渡水会。

稽勾水县西北一百里。东流为库川,又东为西溪,过洪渡至桑〈双〉溪,与葛渡水会。又东南会甘泉、白溪水,达于官桥[至苏埠]入大溪。

库川县西北九十里。

西溪县西北六十里。

桑〈双〉溪县西北四十五里。

沼溪县西北三十里。

甘泉水县北三十里。在黄山前。

白溪水县北二十里。合甘泉水至于苏埠入大溪。

吠岸水县西北六十里。源出宣平,有渡通松邑。

浐滩县北[三十]里。畎岸至此[有渡]。

屿湖县北四十里。至三港口[有渡]入于大溪。

以上县北水。

好溪县东五里。源出缙云县大盆山,西流为东渡,东折于大程滩,经突星濑,又东南达于大溪。今亦曰东溪,本名恶溪。谢灵运云:“出恶溪至大溪,水清如镜。”《舆地记》:恶溪道间九十里,而有五十九濑。两岸连云,高岩壁立,有七十余滩,水石喷薄。唐文明(684)初,溪水暴涨,溺死百余人。大中间(847-860)段成式为刺史,有善政,百姓因呼为好溪。

突星濑县东北四十五里。一名箭溪,即恶溪也。晋王羲之游此,叹其奇绝,书“突星濑”三字于石。后人苦州县摹拓之繁,推石堕水中。

洞溪县东五里。即大溪也。好溪水至此与大溪会。唐贞元(785-805)中,刺史李敬仲爱其林壑之胜,买山筑室,栖隐于此,赋《洞溪十咏》。方干有诗。(同上,详艺文)[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里人重建道观。

乌滩县东[十]里。好溪水经突星濑至秋塘,历岩坑、水东,至此达于洞溪。

东溪口见上。

猫儿潭县东南三里。有下河渡。

以上县东水。

大溪县[治]南二里。大溪水[源出庆元],自龙泉以西汇诸溪涧之水,[经云和]流入县境。合松阳、遂昌、宣平、[缙云]水,东至青田县,南合诸山之水,东至温州府界,入于海。大溪水环绕城南,亦曰洄溪。

溪见上。

箬溪县南六十里。源出云和县大杉源山,流入县界,注大溪。

大梁水县南二十里。源出青田县大梁山,流入县界,迳〈径〉天师岩,绕洞〈桐〉岭,西会丽阳溪水,东入大溪。以上县南水。

岑溪县西四十里。源出高畲山,经三峰山麓,延袤三十里许,上引松阳溪为通济堰。迤至白桥口,与大溪水会。

高溪县西四十里。与岑溪水合,入于大溪。

均溪县西南七十里。[黄田水注入],源出[大杉源山]十八都,合云和诸山坑水。至县界与龙泉水会,过玉溪至大港头,与松阳、遂昌水会,达于大溪。

玉溪县西南六十里,在均溪下。

新溪县西南五十里。在玉溪下,有石猴〈侯〉渡。

竹山潭县西南四十里。在新溪下,有院〈县〉头渡。

九龙溪县西南三十里。岸皆沙磧,洪水冲激易圮。

沙溪在九龙东岸。陈漂之水出焉。

石牛潭县西十五里。有石蹲踞如牛,又名镜潭。为上游诸邑要津,有通济〈浮〉桥,久废。今有石牛渡。

白湖县西三十里。

何湖县西四十里。

李湖县西五十里。

吴湖县西五十里。

郑湖县西六十里。皆资灌溉。

石桥溪县西[二十]里。

苏埠县西十五里。

茗湖县西七里。

芦湾潭县西六里。

琵琶洲县西南栝苍门外。大溪上流中有沙洲,亘二三里,形若琵琶,故名。

以上县西水。

右上山水见于各志者,其名皆可得知矣。《精苍汇纪》则谓:处州山势自西南来,龙泉县之白云岩、黄鹤岭其发脉也,至松阳县之大明山,乃东折为县境之稽勾岭。又东为梅田山,又南为寿元山。是为郡之北锁。又西南至于小栝苍山,旧州治在焉。是为郡之右腋。梅田山又东历缙云县之冯公岭,北过苍岭复南折为仙都山,至于县境之佛头岩。是为郡之左臂。又自黄鹤岭西下,至云和县之大杉源山,又东为县境之大连云、大梁二山。皆郡之南屏也。今由山势观之,县境南有大溪,东有好溪。大溪南岸诸山,自以龙泉县之黄鹤岭为发脉。好溪与大溪会于佛头岩。而东则大溪北岸诸山,皆缙云县之栝苍山分支。山泽通气,其来脉固相应耳。境内以大溪为经流,凡西北诸山水悉汇于大溪。而县以丽水得名,则丽阳一溪贯绕全城,其长亦不啻三四十里。稽勾水自西北来,为西溪与葛渡、梅田、官桥诸水合,是又一大干矣。白溪水其来亦远,又有谢坑、岑源诸山水,相为委输。曰坑曰源者,土人以为山泉之称也。松阳、遂昌之水,至县境而入大溪,土名大港。宣平之水至县境而入大溪,土名三港。港,盖水之通舟者云。

第二节地下水

据2009年出版《莲都区水利志》记载,地下水总量3.28亿立方米。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红层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3种类型。

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处于全新统冲积砂砾石和更新统冲洪积砂砾石两种含水层,其水质良好,可作灌溉、生活用水。全新统冲积砂砾石含水层分布于大溪、好溪两侧河谷冲积平原,出露面积117.7平方千米,厚度6—12米,涌水量100—1000立方米/日,矿化度小于0.4克/升。城区水南含水层厚度达19米,涌水量大于1000立方米/日,矿化度小于0.3克/升。更新统冲洪积砂砾石含水层,分布于白云山前及各溪流两侧河谷,涌水量小于100立方米/日,矿化度小于0.5克/升。

红层孔隙裂隙水含水层为白垩系红色砂岩、砂砾凝灰质砂砾岩等组成。含水一般贫乏,泉水流量小于0.05升/秒,局部大于0.05升/秒,钻孔出水量小于50立方米/日,矿化度0.04-0.7克/升,除个别地段可引用外,无开采意义。

基岩裂隙水含水层为上侏罗统凝灰岩、凝灰砂砾岩,少量花岗岩及花岗斑岩等。分布于境内广大火成岩山区,出露面积1102.2平方千米,在断层带两侧和剥夷面的裂隙,风化层厚,泉水露多,流量大于0.05升/秒。其他地区泉水稀少,流量小于0.05升/秒,水质好,可作生活用水。

第三节水资源

水能资源莲都区水力资源较丰富,理论蕴藏量28.5万千瓦,可开发量25.13万千瓦 (其中瓯江干流为19.5万千瓦,属市管辖),莲都区实际可开发量为6万千瓦。到2003年底,莲都区并网小水电站76座,装机容量42705千瓦;在建电站24座,装机19365千瓦;已审批和已规划电站11座,装机容量6610千瓦。合计装机容量已达68680千瓦。2040年莲都区水电资源分布情况一览

表2-3-4续表2-3-4续表2-3-4续表2-3-4续表2-3-4续表2-3-4

城市饮用水源2003年,莲都区饮用水源地严溪黄村水库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莲都区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监测指标,均符合生活饮用水源水质标准,水质良好,可达到I至II类水质标准。2001年莲都区水质监测成果及评价表

表2-3-5单位:毫克/升(除pH外)

水环境污染源造成天然水体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主要污染物来源有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农田排水等。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3年全区废水排放总量为1418万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912万吨,占废水总量的64.3%;工业废水为506万吨,占废水总量的35.7%。城镇生活污水经处理排放的水量约400万吨,处理率约为40%,生活污水中污染物化学耗氧量排放量为2044吨。工业废水中达标排放量480.7万吨,达标率95%,工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485.17吨, 石油类61.52吨,氨氮75.67吨,六价铬0.14吨,氟化物0.06吨。

莲都区日处理城市污水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由于市区部分污水管网与污水处理厂进水管道没衔接好,特别是人口较密集的老城区片,雨污分流管网未改造好, 大量的污水没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仍直接排入市区内河,流入大溪,污染大溪水质。

地表水环境质量丽水莲都区地表水主要由瓯江水系组成,莲都区地表水在瓯江水系上设有12个监测断面。

根据丽水市2003年监测和地面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方案,均溪渡口、桃山桥下、宣平溪口、小安溪口、黄渡6个断面位于II类水功能区。石牛、厦河、风化、堰头、水东桥下、环城河口6个断面位于Ⅲ类功能区,地表水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质量进行评价。

从丽水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历年地表水监测数据统计分析,莲都区地表水环境质量良好,但在部分流经城镇下游局部河段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带。莲都区地面水共监测12个断面,按近3年均值统计,符合I类水标准的断面2个,占总断面数16.7%;符合II类水标准的断面有7个,占总断面数58.3%;符合III类水标准的断面有1个,占总断面数的8.3%;处于IV类水标准的断面有1个,占总断面数的8.3%;劣于V类水标准的断面1个,占总断面数的8.3%o2003年度全区地面水单因子评价结果见表:

2003年莲都区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情况一览

表2—3—6

全区2003年度监测的12个断面中,能满足功能要求的10个,占总断面数的83.3%。不能满足功能要求的2个,占总断面数的16.7%。2008年地表水监测断面评价结果分析,瓯江干流大溪均溪、松阴溪堰后断面为I类;大溪碧湖渡口、石牛、桃山桥下、风化、支流宣平港口、太平港口、好溪、黄渡断面为II类水质;好溪水东桥下断面为III类水质。大溪厦河断面为V类水质,超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

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均溪、渡口、桃山桥下、宣平溪口、小安溪口、黄渡符合II类水功能要求;石牛、风化、堰后、水东桥下也满足III类水功能要求。但厦河断面达不到相应功能水质要求,环城河口水质极差,已成为市区排污渠。

莲都区境内瓯江干流全长约46.5千米,除厦河断面为V类外,其余均为I至III类水质。支流来水包括:松阴溪(流经境内总长约3.5千米)、宣平溪(流经境内约37千米)、小安溪(流经总长约40千米)、好溪(流经境内总长约23千米)均为I—III类水质。2010年莲都区地表水共设14个监测断面,其中13个断面水压达到或优于II类水标准,水功能达标率为92%。

地下水环境质量2003年地下水的年开采量约为261.79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包括城市和农村)占63%,工业用水占21%,农业灌溉占12%。根据20个水样、13个项目的综合评价,其优良水样5个、良好水样12个、较差水样3个。但pH值大多在5.5-6.7之间,大于等于6.5(国家饮用水标准)的仅两个样,其他水样偏酸性。因此可以认为,全区地下水水质尚好, 只要对偏酸性水稍加处理,大多数地下水水质就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作为灌溉用水和一般工业用水不需处理。水样中有NO2-、NH4+离子的存在,可以认为境内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及垃圾、生活污水及垃圾、农业化肥与农药。到2010年,全区减排项目14个,并建成碧湖污水处理厂等4个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关停11个产生二氧化碳的企业,地下水质得到大幅度改善。

紫金街道余庄水库(摄于2010年)第四章气候

第一节四季特征

莲都区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其中:冬季温和少雨,时有冰冻,偶有降雪;春季回暖早,天气复杂多变,多强对流天气;初夏为降水集中期(俗称梅雨期),多暴雨天气,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盛夏为高温少雨天气,多雷阵雨,容易发生干旱,且时有台风影响,有时会发生台涝;秋季少雨干燥,秋高气爽,气候宜人,常出现连晴天气。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和地形、地貌、地势的不同影响,形成独特的山地垂直立体气候和小气候,主要表现为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增多、日照减少、无霜期趋短。总的来看,莲都区气候大致呈现北部温暖、夏秋半干燥,中部温热、夏秋干燥和南部温凉、夏秋湿润的气候特征。

春季暖湿气流活跃,气温明显回升,冷暖空气交汇频繁,气温起伏较大,降水明显增多,容易出现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同时,春季也会出现霜冻、春寒、倒春寒、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夏季来自海洋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占优势,初夏,北方冷空气尚有一定势力,与南来的暖湿气流相遇,形成“梅雨锋系”,造成降水集中的梅汛期,暴雨次数多,常引起山洪暴发及洪涝灾害。梅雨后即进入盛夏,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造成高温酷热天气。某些年份梅雨量少或出梅较早,易造成严重的伏旱。

秋季副热带高压减弱南撤,大陆高压逐渐增强,北方时有冷空气南下,气温逐渐下降。初秋,各地先后出现秋季低温,且冷暖空气再度交汇本地,常出现较明显的秋雨,终雷暴也常出现在这一时期。10—11月,由于南下冷空气常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分裂的小高压稳定下来,大气层结下冷上暖,垂直结构稳定,从而形成晴朗少雨、秋高气爽天气,气温日较差大,温湿宜人,阳光和煦。

冬季冷空气最强、活动最频繁的季节。通常气温低、降水少、气候干燥。当冷空气影响时,常出现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过程。干冷空气控制时,多晴冷干燥天气,即所谓“旱冬”;有些年份暖空气活跃,会出现多雨雪的“烂冬”天气。

第二节气候特征

气温市区(海拔61米)多年平均气温18.3°C ,年平均气温最低值17.4°C(1984年),年平均气温最高值19.6°C (2007年),年际变幅2.2°C。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3.2°C,出现在2003年7月31日;年极端最低气温为-7.7°C ,出现在1967年和1970年1月16日。年平均日最高气温23.4°C,年平均日最低气温14°C ,年均日较差9.4°C。

市区平均无霜期256天,最长291天(1955年),最短231天(1964年、1986年)。初霜平均日期11月3日,最早10月24日,最迟12月16日。终霜期平均日期3月1日,最早1月19日,最迟4月3日。

从各月气温来看,1月是最冷月,7月是最热月,气温年较差22.9°C 。1月平均气温6.5°C ,1月平均日最高气温11.7°C ,1月平均日最低气温2.9°C ,平均日较差8.8°C。1月平均气温最高值8.8°C (2006年),最低值2.6°C (1977年),年际变幅6.2°C。日最低气温W-5°C的初日,最早出现在12月11日,最迟终日2月12日。气温W-5°C日数,历年平均0.8天,最多年份7天(1954—1955年)。日最低气温W-5°C出现的频率为两年一遇。7月平均气温29.4°C , 月平均日最高气温35.3°C ,月平均日最低气温24.9°C ,平均日较差10.4°C。

山地气温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年平均气温递减率0.55C/100米。各月气温递减率不同,7月最大0.63C/100米,1月最小0.45°C/100米。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递减率各不相同,最高气温递减率最大,最低气温递减率最小,平均气温递减率居中。山区气温日较差一般随海拔上升变小。山区初霜日随海拔上升提前,终霜日随海拔上升推迟。每升高100米,无霜期约缩短6—7天。

1953—2010年市区和莲都各地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及年较差情况一览

表2-4-1

说明:资料均为自动站数据,碧湖、双溪、老竹、郑地自动站数据自2005年1月开始,丽新、巨溪、陈寮山自动站数据自

2008年1月开始

降水市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90.2毫米;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降雨量大小极值之比一般在2倍左右。年降水量最大值2089.7毫米(2010年),年降水量最小值967.6毫米 (1971年)。

辖区内降水存在地域差异,丽水盆地与北部双溪等河谷地区为少雨中心,年降水量在1400毫米以下,南部峰源、郑地等山地与北部及同临县交界的山头为多雨地区;降水量在年内变化以4—9月多,4—6月尤多,4—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9%。

市区各月的日降水量最大值都在47毫米以上,日降水量最大值为143.7毫米(1969年9月28日),平均暴雨(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日数为3.4天,主要发生在5—9月。年平均雨日157天,3—6月平均每月降水日数17-18天。年平均积雪日数2.4天,最大积雪深度23厘米(1961年2月16日)。

1953—2010年市区年降水量

月平均、最大、最小降水量和最大日降水量情况一览

表2-4一2

莲都区各地年、月平均雨量一览

表2-4-3单位:毫米

说明:资料均为自动站数据,碧湖、双溪、老竹、郑地自动站数据自2005年1月开始,丽新、巨溪、陈寮山自动站数据自

2008年1月开始日照市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711.4小时,年日照时数最大值2206.0小时(1963年),年日照时数最小值1388.9小时(2000年)。各月日照时数以7月最多,平均238小时,2月最少,平均91.8小时。

蒸发市区多年平均年蒸发量903.9毫米(E601B型)。平均年蒸发量小于降水量,蒸发量以7、8月最大,1月最小。2—6月每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7月至次年1月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第三节灾害性天气

台风(热带气旋)台风对莲都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暴雨和大风及其次生的洪涝、小流域山洪与地质灾害等。峰源、郑地等南部山区受台风带来的暴雨和大风影响最大。

目前气象部门执行的热带气旋等级划分标准是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的《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GB/T19201—2006),于2006年6月15日起正式实施。如下表:

热带气旋等级划分表

表2-4-4

1950—2011年,影响丽水市区的台风共118个,年均1.94个。年影响台风个数为1—2个的年份超过50%,极少数年份多于5个台风影响(约5%),其中有9年(1954、1968、1976、1980、1983、1986、1993、1995、1998年)无台风影响,仅占15.3%;年影响台风最多为6个(1990年)。影响时间最早为5月17日(0601号,珍珠);最迟为11月18日(6721号)。

影响丽水市区的台风月分布呈单峰型,5-11月都可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是8月,其次是9月,5、6、10月明显偏少,11月份最少,12月至次年4月无台风影响。从影响程度分析,8月受台风影响的灾害后果最为严重,9月次之,11月较小。

暴雨洪涝瓯江上游为浙江省梅汛期暴雨中心之一,莲都区处瓯江中游,洪涝灾害频繁。洪涝主要发生在5—9月,这5个月的年平均暴雨日数占全年暴雨平均日数的81%,尤以6月最多,占全年的32.5%。其中,5—6月称为梅汛期,主要由西风带系统的锋面活动或低空急流影响而造成暴雨,暴雨造成的洪涝频率大;7—9月称为台汛期,主要由热带天气系统造成暴雨,洪涝强度较大。

高温莲都区是全市盛夏高温中心之一,全年最高气温等于大于35°C日数平均45.1天,最多年份74天(1971年),40°C以上高温日数平均每年1.6天,最多年份14天(2003年),绝对最高气温43.2°C。多年内高温日数呈单峰结构,4—7月逐月增多,8—10月逐月减少,其中7、8月占总高温日数的77.8%。

莲都区高温天气具有出现时间早,强度强,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最早出现于3月(2007年3月30日),最迟出现于10月(1973年10月4日);2003年6月29日至8月4日,市区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天气,连续37天日最高气温都在37°C以上,整个7、8月40°C以上高温天数达14天,41°C以上高温天数8天,7月31日气温达到43.2°C,打破浙江省历史最高纪录。

2003年以后,莲都区高温天气呈多发趋势。2004年7月9日一8月11日,市区连续34天高温;2007年6月27日一8月3日,市区连续38天高温,最高温达41.4°C。

低温影响粮食生产的低温主要有:早稻播种育秧苗期低温、早稻栽插期低温、早稻孕穗期低温、晚稻抽穗扬花期低温及低温冰冻。

早稻播种育秧期低温连阴雨使早稻不能及时播种或造成烂种、烂秧,使秧苗素质变劣。

早稻栽插期遇日平均气温小于15°C ,秧苗返青慢,不发新根,严重的造成秧苗枯死。

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连续2天以上日平均气温W20°C ,或最低气温W17°C ,正处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的早稻即受低温危害,引起颖花大量退化和产生“死花”“不孕花”,通常称为孕穗期低温或5月寒。

在晚稻抽穗扬花期遇5天平均气温V22°C,使晚稻不能正常结实,产量降低。河谷低丘,22°C终日平均日期9月23日。

春季低温冰冻不常见,但发生后危害严重,由于气温急剧下降,在海拔250米以上的山区,农作物受冻后茎秆变黄腐烂,甚至冻死,以春茶受害最为严重。

低温冰冻天气主要出现在冬季和初春(12月至次年3月),峰源、郑地以及北部山区是莲都区低温冰冻高发区域,对山区林木危害严重。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这次过程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灾情之重均为50年不遇,给莲都区农林业、电力、交通以及山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干旱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以夏、秋干旱为主,危害最大,夏秋农业干旱占总发生量的90%以上,秋旱概率比夏旱更高,冬旱偶有发生,而春旱的发生概率非常小。

以夏季连续三旬降水偏少5成或以上为伏旱,其他季节连续两个月累计雨日少于14天为季节性干旱,年降水偏少20%为年旱。对莲都区影响频率最高、范围最大的是7—8月的伏旱,台风影响少,则降水少、持续高温,极易出现伏旱。有些年份也会出现季节性干旱,冬旱出现概率为2.5年一遇,年旱较少出现。1967年,莲都区出现大旱,夏秋连旱直至冬季未下过透雨,塘库干涸;2003年,夏季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夏秋连旱给莲都区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雷暴市区初雷日最早1月4日,最晚4月13日,终雷日最早8月29日,最晚12月31日。每年的春夏季是雷暴多发期,尤其是7、8月,持续的高温天气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积聚,一旦有弱冷空气渗透,极易促发雷暴积雨云的发生发展,9月凉风渐起,雷暴骤减冬季鲜有雷电发生。从雷电的年代际分布来看,20世纪70年代相对常年偏多,1975年市区雷电日为108天, 为有记录以来最多年份,80—90年代较为均衡,21世纪以来略有下降的趋势,2003年仅有19天。

冰雹发生多在春季,常伴有大风,为局地性灾害。冰雹次数的月分布呈现双峰形, 主峰区位于3、4月,次峰为7、8月从冰雹出现时间来看,日变化也十分显著,集中在7—21时。冰雹大风危害路径与山体溪流大致一致。1954—2011年,发生冰雹灾害14次,平均4年一遇。冰雹历时极短,一般仅几分钟,极少超过半小时。约30%的冰雹持续时间不超过1分钟,52%的冰雹持续2—9分钟,持续时间在10分钟以上的仅占16%。

农技人员到峰源乡指导抗灾工作(摄于2008年1月)第五章土壤植被

第一节土壤

成土母质

莲都区的成土母质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岩石风化的残积物、坡积物;另一类是流水搬运的沉积物。

残积物、坡积物残积母质分布在丘陵山地,为岩石风化后残留原地的风化物。坡积母质则是受重力、流水短距离搬运后堆积在山坡、山麓的风化物。残积、坡积母质与母岩性质密切相关,可进一步分成以下五种类型。

(1)酸性火山喷出岩类残积物、坡积物

主要由凝灰岩、流纹岩风化物组成。由于岩石坚硬致密,因此风化度低,颜色浅,风化层厚度较浅薄,一般在1米以内,呈酸性反应。

(2)花岗岩类残积物、坡积物

主要由花岗岩风化物组成。岩石虽坚硬,但较易受物理风化松动,进而化学风化,故风化度较深,风化层深厚,常达几米甚至几十米,呈酸性或强酸性反应。

(3)变质岩类残积物、坡积物

主要由片麻岩风化物组成。母岩含深色矿物,风化层深厚,一般可达数米,呈酸性或强酸性反应。

(4)中、基性岩浆岩类残积物、坡积物

主要由玄武岩、安山岩、辉绿岩等中、基性岩浆岩风化物组成,母岩含深色矿物较多,风化层一般较厚,可达1米以上,大多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

(5)沉积岩类残积物、坡积物

主要由紫红色砂岩、砂砾岩风化物组成,母岩易风化,风化层一般较浅薄。

流水搬运的沉积物沉积物的粗细、层理与沉积时的水流速度、流量密切相关,可分为三种类型。

(1)洪积物

主要分布在各峡谷溪流及其谷口,是由季节性洪水搬运急速沉降而形成的沉积物。峡谷中洪积物,泥、砂、砾混杂,砾石磨圆度较差,且大小差异极为悬殊。

(2)冲积物

主要分布在瓯江及其各大支流的中、下游。由于地形开阔,比降小,洪水流速缓慢且变化较小,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层理和分选性,沉积厚度深,并以细砂、粉砂为主,一般而言,沉积物受上下游及河床距河漫滩阶地的远近等因素影响由粗到细。(3)洪冲积物

主要分布在瓯江及其各大支流的中、上游。沉积物有一定的分选性,层理不明显,沉积厚度一般在1米左右。泥、砂、砾混杂,砾石磨圆度比洪积物高。

土壤分类

境内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水稻土等5个土类、12个亚类、41个土属、126个土种。(各类土壤面积含划云和县的双港、朱村、金村3个乡土壤面积。)

红壤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下的山地,面积10.12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63.78%O含有红壤亚类的黄筋泥、红泥土、红黏土3个土属;黄红壤亚类的亚黄筋泥、黄泥土、黄红泥土、砂黏质红土、粉红泥土、红砂土6个土属;侵蚀型红壤亚类的石砂土、片石砂土、岩秃土3个土属。土壤呈红色或淡红棕色。质地黏重,酸性,pH5.5左右,有机质含量1%—3%o

黄壤分布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2.02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2.71%o含有黄壤亚类的山地黄泥土、山地黄泥砂土2个土属;侵蚀黄壤的山地石砂土1个土属;表潜黄壤的山地草甸黄泥土1个土属。土壤呈浅橙或黄棕色,质地较黏重,酸性,pH6左右,有机质含量3%以上。

岩性土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地,面积0.63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3.99%。含有钙质紫色土亚类的紫砂土、红紫砂土2个土属;玄武岩幼年土亚类的棕黏土1个土属。紫砂土呈碱性,PH7.5—8.5,红紫砂土表微酸性,pH6.0—6.5,30—50厘米以下母岩呈石灰反应,pH值在7以上。棕黏土酸性,pH5.0—6.0,有机质含量1.6%—3.6%。

潮土分布在大溪及其支流两侧的河谷盆地和山间谷地,面积0.33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2.13%,含有洪积泥砂土、清水砂、培泥砂土、泥砂土等4个土属。呈微酸性,pH5.5—6.7, 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

水稻土面积2.76万公顷,占土壤总面积的17.39%。其中,74%左右分布在海拔300米以下的河谷盆地和丘陵山谷地带。含有渗育型水稻土亚类的山地黄泥田、黄泥田、白砂田、红泥田、新黄筋泥田、红砂田、紫泥田7个土属,潴育型水稻土亚类的洪积泥砂田、黄泥砂田、泥砂田、泥质田、培泥砂田、山地黄泥砂田、老黄筋泥砂田、紫红泥砂田8个土属,潜育型水稻土亚类的烂灰田、烂淪田、烂泥田3个土属。pH值6以下的面积占97.5%,其中pH值5.5以下的面积占44.2%。

莲都区土壤分类分布情况一览

表2—5—1单位:亩续表2-5-1续表2-5-1续表2-5-1组合类型

土壤组合受地貌制约、母质变化及人类长期耕作熟化过程的影响,按地貌类型简述土壤组合。

北部黄红壤土壤组合主要分布在雅溪镇、仙渡乡、黄村乡的全部及老竹、丽新、太平的部分村庄。属中低山、低山、丘陵地貌。地表岩相以凝灰岩、流纹岩为主,局部为花岗岩。从低山到丘陵,山地主要土壤有黄红泥土、石砂土、粉红泥土、黄泥土、砂黏质红土等。水田主要土壤有洪积泥砂田,山垄黄泥砂田、黄泥田等。

中部水稻土、岩性土、潮土土壤组合主要分布在瓯江及宣平溪沿岸的各乡镇。属河谷盆地地貌,主要由低丘(部分为高丘)和河谷洪冲积平原组合成。成土母质有河流冲积物,谷口洪积物和凝灰岩、紫砂岩原积物、坡积物及经流水短距离搬运的再积物。有水稻土、岩性土、潮土、红壤等四个土类。

西南部黄红壤、红壤土壤组合主要分布在碧湖、老竹、丽新、大港头的部分村庄。属低山、丘陵地貌。地表岩相以侏罗纪凝灰岩、白垩纪沉积岩为主,局部为花岗岩。山地主要土壤有石砂土、红砂土、黄泥砂土、黄泥土、粉红泥土等。水田主要土壤是黄泥砂田土属。

南部黄壤土壤组合主要分布在峰源乡及大港头的部分村庄。属中山和中低山地貌。地表岩相为侏罗纪火山岩地层,地表起伏,层峦叠嶂。山地主要土壤是山地黄泥土土属。水田主要土壤是山地黄泥田土属。

第二节植被

境内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甜槠木荷林区。植被类型大体可分为山地草灌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等。

山地草灌丛主要分布在大山峰、岭头垟等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台地。

针叶林主要建群种(或优势种)有马尾松、黄山松、杉木、柳杉等。

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区,绝大多数是天然林,属针叶林向常绿阔叶林恢复演变的过渡类型。主要有黄山松、阔叶树混交林,柳杉、阔叶树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等。

常绿、落叶阔叶林为落叶阔叶林向常绿阔叶林过渡的中间类型,如峰源林场木寮林区塘源口的青冈、木荷一枫香、化香林,即属此类型。

常绿阔叶林属地带性植被。现有常绿阔叶林属多次破坏、几代次生残林。主要分布在峰源、郑地等交通阻塞的深山区,其他在各地小片镶嵌分布,丘陵地带村庄水口尚有零星小块分布(为风景林)。植物区系成分复杂,树种资源丰富,主要建群种(或优势种)有壳斗科青冈属、栲属、石;属,樟科、山茶科、山矶科、木荷科等。灌木层蔷薇科、豆科、紫金牛科、忍冬科、杜鹃科、茜草科等。

竹林以毛竹纯林为主,间有小面积竹木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峰源、大港头、黄村等乡镇。小片竹林各地零星分布。第六章野生动植物

第一节野生动物

境内野生动物种类较多,其中:

脊椎动物

有5纲,37目,76科,400多种。

哺乳纲有8目,19科,36属,44种,主要有刺猬、蝙蝠、猕猴、穿山甲、山兔、松鼠、鼠、貉子、狐狸、黄鼬、猪锋芒、水獭、狗獾、大灵猫、豹猫、豹、虎、野猪、黑麗、野山羊等。虎、豹、猕猴均已罕见;属国家一类保护的有黑麗,属国家二类保护的有穿山甲、大灵猫、水獭、猕猴、九江狸、野山羊等。

爬行纲有3目,9科,25属,40种,主要有乌龟、鳖、電、无蹊壁虎、石龙子、蜥蜴、薪蛇、青环蛇、乌梢蛇、眼镜蛇、五步蛇、蝮蛇、竹叶青等。其中,電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两栖纲有2目,7科,13属,35种,主要有大覲(娃娃鱼)、蟾赊、蛙类等。大鋭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鸟纲有14目,22科,68属,200种,主要有白鹭、鸳鸯、水鸭、老鹰、白鹏、喜鹊、八哥、麻雀、大山雀、乌鸦、翠鸟、啄木鸟、燕、勺鸡、猫头鹰、画眉、杜鹃、鸽、环颈雉等,鹰类已罕见)。其中,鸳鸯、勺鸡、白鹏属国家二类保护鸟。

鱼纲有10目,19科,61属,66种。主要有香鱼、圆吻鲫(翼鱼)、鲫鱼、鲤鱼、泥鍬、草胡子鲢、鲢鱼、乌鳗、黄颖鱼(黄配刺)、石斑鱼、喀氏倒刺鲍(鳍鱼),台湾突吻鱼(雨古)、鳗鲫、黄鳍等。

节肢动物

多足纲有马陆、娱蚣等。

甲壳纲有虾、蟹等。

蛛形纲有蜘蛛、蝎、蜩、蛹等。

昆虫纲有蝗、蝶、蚊、蝇、蚂蚁、白蚁、蝉、蜷姑、螟虫、螳螂、蝉螂、天牛、斑螫、施小蜂、黑蜂、蜻蜓、虎甲、瓢虫等。其中,天敌昆虫36种。

环节动物

蛭纲有水蛭、蚂蟆等。

毛足纲有蚯蚓等。

软体动物

腹足纲有蜗牛、螺蛳等。

瓣鲍纲有蚌、蜡、觑等。第二节野生植物

境内木本植物有93科278属655种,主要分布在山间、山脚坡地、溪坎路旁,多被野草覆盖。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11科12种,属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伯乐树(钟萼木)、香果树、银杏、鹅掌楸、华东黄杉、长叶椎等6种。属三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银钟树、凹叶厚朴、黄山木兰、短萼黄连、短穗竹、中华水韭等6种。境内自然散生的古、珍、稀树种有南方红豆杉、樟、枫桂、漆、榕、罗汉松、槐等56个树种。按植物利用主要经济性能可分为:

用材类主要有杉木、马尾松、黄山松、柳杉、枫扬、枫香、浙江樟、香樟、拟赤扬、擦树、木荷、光皮桦、江南植木、鹅掌楸、凹叶厚朴、喜树、重扬木、无患子、泡桐、白扬、深山含笑、黄连木、黄山木荷、南酸枣、水杉、池杉、香椿、臭椿、梓树、香果树、青钱柳、砂朴、榆树、蓝果树、红楠、刨花楠、化香、甜槿、苦欄、青冈,小叶青冈、绵楮、米梢、罗浮楼、钩栗、硬斗石栋、青楮、乳源木莲、薯豆、南方红豆杉、杜英、猴欢喜、黄檀、糙叶村、华东黄杉、长叶椎、三尖杉、钟萼木、灯台树、尖叶四照花、岩青冈、山矶、乌皮柴、粉背锻、郁香野茉莉、虎皮楠等。

糖、淀粉类主要有獗猴桃、杨梅、野柿、桑、葡萄、野山楂、金缨子、周毛悬钩子、乌饭、板栗、锥栗、茅栗、白栋、短柄枪、苦桂、野葛、菠藜、蕨等。

油脂类主要有乌花、豺皮樟、刨花楠、红楠、山桐子等。

芳香油类主要有山苍子、山胡椒、竹叶椒、樟树、浙江樟、黄山木兰、凹叶厚朴、乳源木莲等。

纤维类主要有毛瑞香、青钱柳、化香、藤葡蟠、柘树、山油麻、小枸树、葛藤、山棉皮、棕制等及竹类嫩茎。

药用类已利用的有240多种。

牧草饲料类主要有三白草、大蓟、小蓟、刺觅、水浮莲、浮萍、铁觅菜、狗尾草、燕麦、青蒿、野古草、五节芒、白茅、金茅、胡枝子等。

附录:清道光《丽水县志》记载动植物

物产

邑元珍产,常者人所共知,故举其名而略其形质;惟里语别异者著之。禽鱼花草之属,为类尤繁,无异称者并略其名。李玉溪著《蜀尔雅》,皆釆蜀语为之,斯其类矣。

谷之属

粘有赤白二色,俗呼六十日,又呼早黄。

粳有数种,早者曰细叶青,曰芽黄白;中者曰大竹青,有芒曰芒丁;晚者曰晚稻。

稻俗专以称糯,与《说文》合,有红白二色。七、八月收者早糯,九、十月收者曰寒糯。又有黄鳖糯、草鞋糯、观音糯、火烧糯诸名。

稷、黍俗均谓之芦標。

玉蜀寨俗呼苞芦,又呼观音米。多种山中。山经垦,善崩,良田多被害。

粟古以不黏者为粟,黏者为秫,俗通呼粟米。歉岁或藉以为粮。䅟子俗呼鸡爪粟,即《释名》所云龙爪粟也。

麦谚云:“麦吃两年水(音同'许'),只怕清明前夜雨。”故多种之高田沙地。小麦之最早者名三月黄,无芒者名和尚麦,四棱者名羊尾巴。又有裸麦,犷麦俗呼类大麦,多食则患张〈胀九

荞俗呼养麦,又呼花麦。性畏霜,有''夫愁霜信早,妇叹雪花迟”之谚。又有苦养,味苦恶,聊可济荒尔。

菽俗通呼曰豆。《释名》所云大、小、黑、白、黄、褐、青、斑者,皆有之。晚收者曰寒豆,用尤广。其他称名之异者, 稽豆曰马料豆;豌豆曰蚕豆;蚕豆曰罗汉豆;扁豆作弓弯者曰羊角豆;黎豆之弯而短者,曰八月豇;长而阔者,曰刀豆。

胡麻俗呼脂麻(芝麻),有黑、白、赤诸色。

货之属

苎麻初鲜种者。乾隆间,江右人来种之,今渐广。织成,呼曰“腰机布”。

葛山中多有之,不知练治,惟取以淘粉耳。

棉有高矮二种,色逊于越产,而温暖胜之。

靛俗呼靛青。闽人始来种之,俱在山,今渐种于田矣。

茶北乡为上,西南次之。

菜油榨芸苔子为之,俗呼香油。

茶油树高丈许,花叶皆类茶,子大如龙目,屑以为油。近岁始盛,邻郡资之。

麻油

桐油

桕油成于仁者名青油,以燃灯;成于皮者名皮油,以造烛。

纸质理粗疏,仅供市肆笔墨,俗呼山里纸。

蔬之属

韭张丹邨《梅穆随笔》云:"栝郡向无黄芽韭,自张荔园教园丁种植,遂传其法。今春前半月即来献新,名'一束金,。"

葱有冬葱、汉葱、楼葱,又有茖葱。生山谷,俗呼野葱。

薤俗呼了莜。

芸苔俗呼油菜梢。

菘种不一,通呼曰“白菜”。有箭干白、山东白诸名。别有“黄芽”者,尤脆美。

芥有青芥、紫芥、花芥诸目。其丛茎细叶者,名“九头芥”。

莱菔(萝卡)俗呼菜头。夏秋出北山陈景,冬则水南为佳。

姜产一都及四都。

同蒿俗呼菊花菜。

胡荽俗呼蒝荽,与《博物志》合。

芹生阪泽者曰水芹,生平地者曰旱芹。

菠薐(菠菜)

蕹俗呼空菜,有水陆两种。

菾俗呼甜菜,即《本草》所云“莙荙”也。

苋有赤白二种。

马齿苋俗呼酸苋,多干食。

鸭脚葵俗呼马蹄苋。

苦菜俗呼苦荬,有高矮二种,赤白二色。莴苣有高矮二种,紫白二色。

黄瓜菜生田泽,形似油菜。味少苦,气如黄瓜,可鬻。

蕨捣根取粉,可供涤滝,俗呼山粉。凶岁或以为食,芽为范甚美。

荠俗呼香荠。

芋凡郭仪恭《广志》所载十有四种皆有之,色红者尤胜。有一魁百子者。以区田法种之,一亩可收百斛。

薯蓣俗呼为薯(音如齐),有红白二种,大者一枚重数斤。圃人种于姜畦旁,藉其藤蔓以荫姜。

番薯俗呼地瓜。嘉庆初尚少,近岁始盛。农家干之以为粮。

零余子藤蔓同薯蓣,而根极小,子大如蚕豆,名老鼠薯(音齐)。

百合

老鸦芋枝颠作五六花,互相攒簇。有紫白二色,根如水仙。凶年以为食,必淘洗累次,故亦呼"三十六桶”。

草石蚕俗呼地蚕,生下湿地及沙磧间,麦垅尤多。色白状如蚕,味如百合,以莱取汁及盐范水收之,则色不变,酱渍、蜜渐皆宜。

笋有猫笋、冬笋、笙笋、雷笋、董笋、石笋诸种。

茭俗呼茭笋。

茄俗呼落苏。

壶卢(葫芦)细腰者曰壶卢蒲;长如越瓜者曰麦梗蒲,以引蔓藉以麦梗也。腹大有柄者曰木杓蒲。

冬瓜有大小二种,大者重二十余斤。

南瓜俗呼金瓜,有名“盒盘”者,大〈重〉七八斤。

越瓜俗呼梢瓜。

胡瓜俗呼黄瓜。

丝瓜俗呼天萝。

苦瓜有长短黄白各种。

蔠葵俗名篱笆菜。

土菌俗呼狼衣蕈,间有毒能杀人,或笑不止,或噤不能声。

果之属

李俗呼麦李,与陶弘景述京口语同。种类不一,名“鳝鱼头”者最美。

杏俗呼杏梅。

梅有黄梅、铁梅、苦梅诸种。

桃有五月桃、粘肌桃、腼脂桃、碧桃、自桃诸种。不用他木移接,故仁尤宜药。又有山桃,实恶而材美。

栗有大栗、榛栗、茅栗。茅栗差小,俗呼"指甲栗”。

枣实小,不及婺(婺州)产。

梨俗呼鹅梨,亦呼消梨。有名“六月消”者,尤甘脆。

棠梨有大小赤白数种。

海棠

林檎俗呼花红。

山楂俗呼山榴红,亦呼麻楂,有黄赤二色。《府志》作“唐求子”,盖“棠球”之误。见《图经本草》。

柿有数种,大而扁者曰汪柿,味美。去皮风干,大者日柿饼;小者曰柿花。又有捭柿,未熟而取捣汁为柿漆,出碧湖。

石榴有红白二种。

橘柑

橙俗呼蜜团柑。

柚皮皱者曰寿星头;瓢红者曰红柚,可食。余种多酢,俗通谓之“泡”。

香橼

狗橼色红,不香,与香橼异。

金橘有皮甘而瓢酢者,有皮瓢皆甘者。

金豆实大如豆,枳类也。可蜜渍。

枇杷

杨梅

樱桃俗呼樱珠。

银杏俗呼白果。

西瓜

葡萄有紫白水晶数种。别有小实酢味者,曰野葡萄,即婴莫也。

猕猴桃俗呼藤梨。大如鸡子,经霜始熟。多为猕猴所食,故先期摘之,纳于糠中以待熟。

甘蔗俗呼糖蔗,节疏而瘦,即陶弘景所谓“荻蔗”也。

莲实近年始繁,利倍于稼,然非崇本之术也。

芰俗呼水菱。

芡实俗呼鸡头菱。

木之属

栝山多产此,故以名州。匠者斧斤交至,转成希〈稀〉:遴矣。

柏有侧柏、刺柏。俗呼侧柏曰扁柏,垂条者曰柳柏。

松土音呼松为从松,脂曰从明。又有雨松,虽酷暑晨含重露。

桂有丹桂、金桂、银桂诸种。其每月作花者,曰月桂。

檆(“杉”本字)坚理含脂者曰油杉;理疏色黄者曰糠杉;枝叶下垂者曰柳杉,又曰椙杉。质以次降。

=碾其实为粉曰漏粉,献岁以宴客。今以非珍品,斥不用矣。

槠理坚而黑者曰铁槠,理细而黄者曰黄蜡槠,理粗性暴者曰笋壳槠。遇湿不朽,著火不焰,材之美者。实如榛而小,俗呼苦槠,干而屑之调以汤,比凝,色如玛瑙,暑食为宜。

樟有红白二色,红者不蛀。

黄檀

桐有梧桐、油桐、毛桐。油桐以榨油,毛恫作书犊不受湿。

梓向无此树。嘉庆间,教授张骏移自武林,植之府学。

橞理细色白,近湿则易朽。

枫叶小微红者,稹理而泽;叶大色赤者,蔽暴易朽。

榧呼其实曰壳榧。

榔俗呼大叶榔,叶宜擦锡器。

榆俗呼细叶榔,又呼仙人茶。屑其根皮以和香,曰榆面。

楮《埠雅》以皮白者为谷,皮斑者为楮,俗通呼为谷。

椿叶香可食者曰香椿,叶臭者曰臭椿,不食。惟根皮可治肠红。

冬青叶大者材亦大,理泽而善暴,不中梁柱;叶小者材小,宣种白蜡。

桕俗呼虫子树。枸俗呼水勾树。多种溪边,根能络石以固堤。

将军树产南明山,皮能疗中恶腹痛诸疾。

桑俗无蚕绩,不加移接,听其荣落而已。

绿柴叶大者曰大叶绿,叶小者曰细叶绿。冬间取皮漉汁,霜晨染布露于阴地,日中曝干。凡四五度,布作惨绿色。妇女以制衣裙。

方竹产滴乳〈水〉岩。

花之属

兰春初花者曰春兰,夏初花者曰大麦兰,冬初花者曰冬兰。修叶大丛者曰建兰,以其种来自闽也。别有风兰,生大树上,以棕片悬裹檐下,花白如玉。

葵向日而大者,曰日头花。蜀葵曰一丈红,黄者曰秋葵,矮穗小花者曰锦葵。

蘐俗呼金针菜。

木檀有红白二种,俗呼千年梨。白花,可治血疾。

月季俗呼月月红,有红、白、紫、粉数种。三月花尤盛者,曰插田红。小儿痘疹,倒陷服一花即起,无花以根代。

杜鹊俗呼山茶花,又呼赭豹花,以土音赭、谢相近。如越人之呼社豹、射豹也。有红、白、粉、茄数种。花大而黄者有毒,牛食之即毙。

郁李俗呼灼李。

蔷薇千叶红花者曰十姊妹,白者曰白木香。

凤仙花女儿以染爪,故名指甲花。

赪桐俗呼丁东花。

草之属

栝楼俗呼狗瓜。

枸杞子俗呼红灯笼。

牵牛子俗呼销〈消〉食子。

车前俗呼蛙蟆衣。

木莲子俗呼膨脖(土音读如攀烹)。

络石俗呼墙络藤。

射干俗呼蝴蝶花。

骨碎补俗呼猢狲姜。

大小蓟俗呼野红花。

夏枯草俗呼九重楼。

败酱俗呼苦裁菜。

蒺莉俗呼稻擎。

蕺俗呼鱼星草,又呼野养麦。

寥俗呼辣寥,有大小数种。

淡竹叶根能愈消渴。方书未录,故及之。

金线重楼俗呼七叶一枝花,又曰草河车。

鬼臼俗呼八角金盘。

酢酱草俗呼老鸦饭。

虎耳草俗呼膳鸥草。

石胡荽俗呼遍地锦[非“血见愁”之地锦]。仙人草俗呼摘星草,以塞鼻能去目中星翳也。又呼偷鸡草,以小偷遭扶,辄服之也。

覆盆子俗呼大麦莓

据《府志》补:何首乌、大茴、小茴、白芨、白前、龙须草、天门冬、香蕾(有大叶、细叶两种)、慈菰(俗呼水交剪)、瞿麦、防己、威灵仙、鸡苏、白头翁、青蒿、薄荷、紫苏、地丁、钩藤、谷精草、海金砂、益母、萬麻子(俗呼猪母子)、木贼(俗呼擦熊草)桔梗、茵陈、前胡、白茅根(俗呼蛙蟆草笋)、石昌蒲、半夏、天南星(俗呼蛇棒芋)、土牛膝(俗呼口嘴草)、土茯苓(俗呼山眼饭)、黄精(俗呼野山姜)、马勃(俗呼马蹄勃)、蒲公英、金银花、常山、苍术(俗呼酣螺)、香附、草解、青木香、芭蕉、元参、宽筋草、黄连、龙舌草、仙人掌(俗呼观音掌)、万年青、吉祥草。

羽之属

鹊曰喜鹊。

乌曰老蚂〈鸦〉。

鸢曰老鹰。

鹰曰麻鸟鹰。

鸱鸺曰狠虎。

鸮曰逐魂。

百舌曰马桑。

四喜曰喜叫叫。

练鹊曰拖蛇鸟,又曰拖蟹鸟,以能食蛇、蟹也。

黃褐侯曰画眉舅。

麻雀曰马鸟(马即麻音之转)。

[据《府志》补:啄木鸟、菊翠(俗名翠鸟)、鸠(俗呼斑鸠,又有曰花鸠)、够鸽(一名八哥,俗呼刪删)、郭公鸟、鹅鹤(俗呼山叫了)、竹鸡、雉(俗呼山鸡)、鹏鸩、莺(一名黄鹏)、鹭(俗呼长脚鹭鹭,栖高树,羽洁白,顶上有毛如银丝)、鸥(俗呼水鸟)、凫(俗呼水鸭)、鹑、鸽(俗呼白鸽)、夜鸦、伯劳、杜鹊(一名子规)、鸳鸯、芒种鸟(将到芒种,鸣曰“芒种急急利””

毛之属

虎曰大猫。

黄腰曰两头乌[首尾皆黑,惟腰黄。遇鸟铳举左掌障之,屡击不中。遇猴群一一揣其轻重,小猴恐,据草根不即起,谬以为重,拾一叶置其首而去,俟饥而食之。或风落所记叶,猴自拾置顶上,不敢遁。又能陷毒蜂,蜂房大如数斗,榜楮以土塞众门而留其一,时其出扑食之。孙勉云:“殼似豹而小,食弥猴,名黄腰。”即此也。]

鼬曰黄鼠狼。

豪猪曰簪猪。

貉曰土狐。

貒曰獾猪。

獾曰獾狗。

香狸曰九节狸。

据《府志》补:鹿、獭(俗呼水獭)、兔、山羊、猴(俗呼瑚®h)、野猫、山狗、獐、狼、豹、狐打

鳞介之属

=曰:鲢鱼。

鳙曰胖头鱼。[鳙,药之别称。鲢鱼肥而头尤大者,俗呼"丛鱼”。

鯇曰草鱼。

白鱼曰青聊。

鲈曰鲈荚。鱖曰画鱼。

鳗曰乌鳗,又名七星鱼。

鲫食栋花变金红色者,曰金鲫鱼。

金鱼曰火鱼(土音“花”)。

黄颖曰黄颖刺。

河豚曰膨气鱼(膨呼蒲,孟切),又曰玳瑁鱼。

姨曰鮎袋。

婚曰鱼鍬。

缮曰黄鳍(背有斑纹者杀人)。

蚌曰觌壳。

<曰黄舰。

蛙曰田鸡。

山矿曰石瞻。

E据《府志》补:鲤、解、鳗、虾、鳖、龟、蟹、螺(俗呼田螺)、石斑鱼、鳏鱼(俗呼扒寮)、钉头鱼。1

虫之属

花白蛇曰薪蛇[以状与薪(湖北薪水)产者同]。

守宫曰蚁虎。

蝉曰蛾蟒〈知了九

期城曰草鞋奚。

龟曰水眼狂。

水姪曰马蟆。

土蛊曰扁担磺。

蜓蚓曰蛾娩(音罕)。

灶马曰蟋蟋。

嬉曰壁嬉,大者曰壁蟹。

K补:蜜蜂、马蜂(俗呼车蜂)、胡蜂(俗呼九里达)、蟆蚣、斑螯、蝙蝠(俗呼皮翼)、蜻蜓、蜘蛛、红娘子(俗呼纺织娘)、桑尺蟆、蝗螟、螳螂、天牛、浮塵子、水蚕、蜉姊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