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碧湖古镇

碧湖镇史称“西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承载着悠久、独特而厚重的文化底蕴。她拥有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是我国古代著名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古老的通济堰造福了碧湖平原,使之成为丽水市的一大粮仓。

碧湖镇位于丽水市莲都区西南部平原,是丽水市市本级中心镇,莲都区第一大镇。面积约2万平方米。它位于瓯江中游,毗邻丽水市区,交通便利,距市区只有20公里,离金丽温高速公路入口处只有15公里,省道龙丽线和丽浦线在这里交汇,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碧湖之名与通济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通济堰孕育和造就了碧湖。据宋元祐八年(1093)关景晖《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载:“……'通济堰'障松阳、遂昌两溪之水,……又以余水潴而为湖,以备溪水之不至。……”将余水潴为湖的做法造就了一批以“湖”取名的村落,如白湖、赤湖、何湖、李湖、汤湖等,碧湖也因附近多有湖泊,又常年蓝天碧水,碧波荡漾,故名“碧湖”。碧湖镇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唐初,州县更置,括苍县分出括苍、丽水二县。至武德四年(621),括州领括苍、丽水二县。根据两个分县不久就将丽水县撤销并入括苍县的历史记载推测,当时丽水县的县治就是设在距碧湖五里的资福村。由于武德八年(625)又将丽水并归到括苍,这个县治仅存不到七年时间就废弃不用了,县城的规模也尚未形成,所以,遗迹留存甚少,仅有一些地名。这与明成化十八年(1582)《处州府志》(古迹篇)所载相符,“旧县治在县西三十五里资福村,今地名,有古城冈、县头山、城塘等处,即其地。”而括苍县的县治则在茭山左,宋绍兴四年(1134)曾重建。据元大德七年(1303)处州路总管孟淳《重修丽水县记》载:“县治旧在茭山左, 莫知创始何代,宋绍兴四年(1134)重建,陈瑞为记,吴说书石犹存。……”

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州郡方域》对“镇”的解释:“宋朝之制,地要不成州而当律会者,则为军,以县兼军使;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制之。”在宋代,丽水唯一一个镇,是碧湖的九龙镇。据宋《元丰九域志》载:“丽水一十乡九龙一镇”,后废。

明代,因为碧湖保定为西南达云和县,西北达松阳县的关隘之险要位置,在保定曾设镇并置税局。碧湖则是当时丽水十三个集市之一,称碧湖市。(明崇祯《府志》)清代的碧湖属义靖乡十五都,分上、中、下三堡。政治、经济地位进一步突显,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奉文分防碧湖,在碧湖中堡设县丞署,在碧湖下堡设千总署,控驭了松阳、遂昌、云和、景宁、龙泉、庆元六县的通途。清宣统二年(1910),筹办地方自治,按选举投票法划分区域。以人口满五万以上者为镇的要求,设碧湖镇。民国改制后,碧湖镇属西乡西义区,碧湖县丞署废置,遂改为碧湖警察分所,千总署改为征收粮局。

1949年5月10日 ,碧湖解放,9月改为丽水县属镇。1950年4月至1952年5月冲共丽水县委、县人民政府驻碧湖镇。1952年,县政府从碧湖镇迁回丽水城关镇。

碧湖镇自古以来是莲都区西南农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同时也是丽水、松阳、云和、青田等周边一带集市贸易的中心。明万历《栝苍汇纪》载:乡人立市于此,以丑、辰日、集诸货物交易而退,邑西一都会也。这种从明代就形成的以丑、辰日为市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丰富的集市文化。每逢市日,本地及邻县赶集者纷至沓来,竹木山货、猪、牛、羊、鸡等都在此集散交易,并形成了小猪、牛、羊、家禽、谷米豆麦、竹木陶铁等几大类相对固定的行点。特别是生猪市场,历史悠久,遐尔闻名。抗战时期,碧湖集市一度败落。解放前夕,通货恶性膨胀,货币贬值,碧湖集市贸易曾连续三年以稻谷、黄豆、茶油等实物代替流通货币,退至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解放后碧湖集市贸易逐渐恢复,集市日由原来的丑、辰日改为农历逢一、逢六。

碧湖镇历史街区街巷纵横,充满了民风民俗韵味。保存较为完整的人民街,长达1.2公里,尚有古典感。南店房铺林立,有酒坊、蔑店、木器打铁店、药房、百货店、弹棉花店等等,并一直沿用至今。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百货、南货、棉布、酱油等店铺颇具规模。民国时期,镇上开设有酒坊、酱坊、糖坊、染坊、豆腐坊等20多家,还有百货、南货、丝绸、钱庄等多家,仅药店有14家。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立名铺“德和堂”药店,迄今尚在。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碧湖丰富的人文景观,并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古迹。

碧湖宋塔建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原在碧湖下街,是莲都区建造时代最早的佛塔。该塔六面七层,全部以青砖砌筑,木构腰檐上铺青瓦,塔顶有铁

刹。塔身中空,每层有楼板。因年久失修,严重倾斜,于1960年经批准拆除。拆除时,在塔刹下、塔墙的壁龛内,以及塔座的“龙宫”中,发现了雕版印刷的佛经(金钢经),以及铜镜、铜像、琉璃珠等珍贵文物(现存市博物馆)。雕版印刷的佛经为经折装,分别有五代、北宋、南宋等不同时期的雕版,特别是刻有“杭州法昌院印造”的经卷,在国内极其罕见,具有重要的文物和艺术价值。镇内原有众多的庙宇、栈房和民宅,因抗战时期,碧湖一度为浙江重镇,成为日军侵袭主要目标。1944年8月26日日军3000余人进犯县城和碧湖,碧湖失守。日军在碧湖侵占七天,抢劫、杀人、奸淫无数,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日军撤退时,火烧碧湖镇下街天主堂弄口至德和堂药号街道两旁店面房屋176间,以及店后栈房和住家无数间。碧湖天妃宫艺术精湛的雕梁画栋,也被日寇烧毁。目前保留下来的仅有龙子殿(庙)、广福寺等,以及部分宅院、祠堂、古桥、古堰渠、河埠、古井等。

龙子庙又称龙子殿、龙王庙,原先祭祀龙王和詹、南二司马,后来逐渐演化为祀奉龙子侯王。它位于碧湖镇环北路48号,坐北向南。面积约338平方米,通面宽14.9米,通进深22.59米。青瓦硬山顶。梁架穿斗抬梁混合。面阔三开间,明间檐柱下段石质方柱,柱础方形,共高约3.4米。石柱刻对联“慕羲向仁历千载而无忘其朔”、“畏神服教统回乡而有造于西”。天花上尚有松鹤、狮子、山水等绘画,题款“口口已酉年口月”等字,左后5.5米处有水井一口,呈六边形,井内壁条石错缝砌筑,较精细。

碧湖小学是碧湖镇最早的学堂,前身名为“震丽初等高等学堂”,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原址就设在龙子庙。另外,1949年3月14日县自卫总队副总队长胡允孚以下官兵300余人在碧湖龙子庙起义。3月15日起义部队改编为丽缙永武人民游击支队。

广福寺,位于碧湖镇广福寺新村,坐北向南。面积371平方米,通面宽16.67米,通进深22.24米。正殿三开间,梁架抬梁穿斗混合。青瓦硬山顶。牛腿雕刻人物等。始建于唐天宝四年(745),清同治五年、民国十四年(1924)重修。抗战时期,浙江省联合高中现代实验室曾设于此。1958年曾作碧湖农机厂用房。现为开放性的佛教活动场所。南则有广福寺概和广福石桥,枫台概及木樨花概等遗存。

旧时碧湖曾有“三汤六叶一枝梅”之说,指的是碧湖镇当时以叶、汤、梅三姓为大族的现状,汤显祖都曾提到过“宝(保)定之吕,碧湖之汤”,说明当时碧湖汤氏之旺。各族均建有规模较大的祠堂。沈氏与阙、黄、林四姓是清雍正至乾隆年间由福建迁往碧湖的族群。

碧湖一带人杰地灵,历代人才济济,如明代的叶琛,清末的阙麟书、高鹏,民国时期的沈作乾等,这些知名人物都是碧湖人。

目前,在碧湖尚存的沈氏家族建筑“沈氏宗祠”、“沈家邸”、“沈宅”自成体系,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碧湖沈氏于清雍正年间从福建莲城清流迁到碧湖定居,自沈毓彦(1827-1901年)起,善经商,“广”字号商,铺有“广和”、“广裕”、“广泰”、“广生”等,直至抗战期间仍生意兴隆。始于乾隆年间的百年老店“广和”酱园,曾在1915年莱比锡世博会上获得鲜味酱油王称号。沈毓彦长子沈国琛(沈朝琛)在光绪年间通济堰总理。

沈氏宗祠是碧湖现存最老、规模最大的宗祠。位于碧湖镇人民街72号。建于清同治前后,是沈氏宗族祭祀祖先、商议族事的主要活动场所。通面阔21米,通进深36米。坐西北朝东南。占地约760平方米。外墙粉纸筋灰刷白,墙裙以河卵石砌成,地面三合土夯筑,屋面施方椽。平面两进五开间,两侧厢房各三间。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檐柱上牛腿、雀替、斗拱、月梁分别有人物、走兽、山水等雕刻,雕刻精美。门墙为水磨砖清水砌四柱三间牌楼式,大小额枋雕刻回纹、万字纹装饰,花坊雕刻松鹤、故事人物,门墙檐口雕花挑头砖叠涩出跳,砌成封护檐,檐口施勾头滴水,两侧砌成三山马头墙。石质门框,门额为在水磨砖上凿刻而成的阳文“沈氏宗祠”。厢房山墙砌成三山马头墙,墀头堆塑“仙鹤”,生动形象。正厅屋顶为硬山顶,施小青瓦,屋脊花砖叠脊,做工精美,保存完整,脊砖雕有朱雀、凤凰等吉祥图案,脊两端施鱼尾兽吻。方形天井用青石板铺墁。

沈氏宗祠建筑高大,是典型的清代江南宗祠建筑,用材粗,做工细,砖雕、木雕精美生动,是研究清末宗法制度、祠堂建筑和民风民俗的重要实例。抗战期间,沈氏家族后代以捐献钱物等形式积极投身抗日运动,联初中学就是在上街沈氏宗祠开办。解放后为碧湖粮站用房,宗

祠内壁及部分梁柱粉刷石灰,分隔粮仓贮藏粮食。1994年,碧湖镇敬老院在宗祠开办,至今仍为敬老院使用,保存较完整。

沈家邸位于碧湖镇卫生巷5号,坐北向南。通面阔30.22米,总进深49.32米,占地面积约1700多平方米。二层硬山顶重檐,梁架穿斗式,屋面小

青瓦合铺,地面三合土夯筑。大门从西院墙朝西开,石质门框,宽1.6米,门额凿刻阳文“中山旧家”四字,门墙用水磨砖筑成四柱三间牌楼式,施以精美的砖雕。在距大门6米处有水磨砖清水砌照壁,长8米,高4.5米,青瓦压背,绘斗拱等装饰。大门内为长方形石板铺地庭院。进入庭院往东即“沈家邸”大门,门额凿阳文“明经”二字。院墙上部约70厘米绘水墨画。天井青石铺墁,两侧置厢房。正屋西侧南端建有学堂三间,称“小三间”,坐北朝南,通面阔7.92米,总进深9.45米,梁架穿斗式,青瓦合铺。

2003年6月20日,沈氏宗祠、沈家邸、沈宅被公布为第二批丽水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碧湖,古老的通济堰灌溉系统贯穿整个碧湖镇,有着众多的遗存,主

要有:“中街古迹”桥位于碧湖镇政府大楼门口北侧通济堰堰渠上,建于清代。三折边形石桥。东西走向。跨通济堰(官堰)渠道。长7米,宽2米,净跨5.5米,矢高3.5米。桥面分三节,各由五块条石拼接,中节条石长2.4米,由两侧条石成八字斜支撑,两侧桥面原条石已改块石、卵石填充铺砌。桥面石南侧阴刻“ 中街古迹”,楷书。字长0.14米,宽0.16米。

官堰亭位于碧湖镇政府大楼西北侧官堰南岸,亭坐东南向西北。面积44平方米,通面宽11.9米,通进深3.5米。青瓦硬山顶。梁架穿斗抬梁混合。三开间。前檐柱立于通济堰堰渠中,下段石柱,高约2.5米,上段为圆杉木。临堰渠用条石砌置踏跺2.5米,5步。旧时老百姓称通济堰堰渠为官堰,故河埠亭亦称“官堰亭”。原为方便百姓取水,洗物避雨避风场地,现因年久失修已破烂。

河埠亭位于碧湖镇广福寺新村官堰桥边,坐南向北。面积约52平方米,通面宽10.52米,通进深4.93米。面阔三开间,青瓦硬山顶。梁架穿斗抬梁混合。前檐柱立于通济堰渠。下部方石柱,高约2米,临堰渠用条石砌置踏跺1.5米,3步。

三好桥官堰亭位于碧湖镇三好桥旁,坐东南向西北。面积约37平方米,通面宽10.9米,通进深3.4米。面阔三开间。梁架穿斗抬梁混合。青瓦硬山顶。临堰檐柱四柱均立于堰渠中,下段方石柱,高约2米,上段木柱。临堰渠原用条石砌置踏跺2.5米,5步。梁枋上有历次维修题记,但已不可识读。

碧湖民间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清咸丰六年(1856)建木偶戏碧湖章塘班,使提线木偶戏渐盛。清中叶后,盛行“处州乱弹”,除在碧湖一带活动外,还有班社进入江西、福建等地。其中林月台班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处州较早的一个乱弹,主要唱西皮、二簧、平板、乱弹

尖、慢板心、二凡、罗卜子、反调等。

庙会是碧湖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正月、端午、八月半的庙会戏,农历三月初三的庙会日。在龙子殿和大仙殿,都要举行盛大庙会(即踩街活动)。民间彩灯有龙灯、船灯、采茶灯、狮子灯,龙灯又有板龙、蔑龙、布龙、温州龙等。舞狮、台阁、闹荷(旱)船、抬阁、翻车、腰鼓、秧歌等文化活动盛行,逢年过节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碧湖古代私塾教育较发达。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碧湖人士在龙子庙创设震丽两等(初等高等)小学堂,为碧湖办学堂之始。初由阙沾霖、汤景彬、魏人骥、叶寿椿等开办,民国时改名为“西义镇立第一初等高等小学校”,七年(1918)改为“县立第二高等国民学校”.十二年(1923)改名为“第二完全小学校”。民国时期,还开办私立小学校4所,分别为曾氏初级小学校(民国四年)、兰惠初级小学校(民国五年)、淑性初级小学校(民国五年)、淑贞女子初级小学校(民国十四年)。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部分党政军机关单位、学校先后迁至碧湖一带,碧湖镇一度成为浙江的后方基地,被称为“浙南的文教重镇”,成为了浙南军事、政治、文化中心。1938年7月,因为战乱,杭州、嘉兴、湖州等7所中学迁到碧湖,成立了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后分为联高、联初、联师3所学校,学生数千人。另有省立五峰小学、省立临时联合师范及其附属小学、私立杭州武德中学、民众教育馆、浙江省高等法院(迁保定悟空寺)等机关团体、工厂、商店。浙江省立临时联合中学云集了全省教育界众多知名人士,国际知名学者李政道曾就读省立联中。

1938年9月省碧湖社会教育实验区成立,1940年10月改名省立处州民众教育馆,设教导、总务、生计、研究、辅导等五部及乡村实验区,裁撤不详。省立处州民教馆举办各类展览会,成立教育电影放映队和民众剧团。同年举行处州区运动大会,有1500人参加。其时刊物有《处州民众》、《处州画刊》、《儿童报》、《碧湖旬刊》等。抗战时期设有群力书店、新知书店。

1938年2月浙江省战时政治工作人员训练团、浙江省战时青年训练团在碧湖成立。这是抗战初期浙江省政府主办的两个规模较大的训练机构,先后在此集训2000余人。1938年,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成立,它是抗日战争初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产物,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妇女儿童工作中的一个范例。6月,在碧湖天妃宫建立了浙江分会第一儿童保育院。1940年9月23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爱国侨领陈嘉庚一行4人到碧湖,探望慰问了战时浙江第一保育院难童。1941年9月蒋经国夫人蒋方良(俄籍)到碧湖慰问战时浙江第一保育院难童。当时,全国共收容了3万多名难童。浙江两个保育院先后收容了一千几百名难童,碧湖的浙江分会第一儿童保育院共收留六百六十多个难童,在抗日战争中为保护妇女儿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抗战胜利后,外地迁入有关学校、民众团体撤离。

民国三十五年(1946),刘基中学创办,后改为碧湖中学。现在教育事业发展较快,现有碧湖中学、联合中学2所、碧湖小学等3所,另有机关幼儿园与单位和个人自办幼儿园10多所。还有莲都碧湖文化分馆、图书室、广播电视转播站等。

解放后,碧湖经济以农业为主,工商业虽有所发展,但计划经济限制仍然迟缓。较大工厂只有两家,一是碧湖农机厂、二是碧湖酒厂(啤酒厂)。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碧湖镇面貌发生了巨变,新建了碧湖南山大桥,城镇街区迅速向老镇的四周扩展,正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莲都经济开发区的工业新区在碧湖南山崛起,碧湖啤酒厂现已成为燕京啤酒厂碧湖分厂,碧湖工商企业、高新科技、农业新科技均有跨越式的发展。莲都古堰画乡景区规划,碧湖沿瓯江的古村落及有关地段,九龙国家湿地公园等,都纳入重点规划建设之列。碧湖前景将更美好。

(江永强)